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2. 諸痹源流(白虎歷節風)

諸痹,風、寒、濕三氣,犯其經絡之陰而成病也。故經曰:病在陽曰風,病在陰曰痹。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或遍身或四肢攣急而痛,或有不痛者,病久入深也。入於骨,則重而不舉為骨痹;入於血,則凝而不流為脈痹;入於筋,則屈而不伸為筋痹;入於肉,則肌肉不仁為肉痹;入於皮,則寒在皮毛為皮痹。蓋筋骨皮脈肉間,得邪則氣緩,故雖痹而不痛。

然痹之為病,每各以時遇。如冬氣在骨,遇三氣故成骨痹;春氣在筋,遇三氣故成筋痹;夏氣在脈,遇三氣故成脈痹;季夏氣在肉,遇三氣成肉痹;秋氣在皮,遇三氣故成皮痹。皆各以主時受之也。而筋骨皮肉脈又各有五臟之合,苟五者受而不去,則必內舍於合,而五臟之痹起。

何言之?骨痹久,復感三氣內舍於腎,則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蓋胃氣下行,而腎為胃關,腎既痹,則腎氣不行,是陽明逆也,故善脹。腎為作強之官,痹則足攣而不能伸,故尻代踵,身僂而不能直,故脊代頭也。筋痹久,復感三氣內舍於肝,則多飲溲數,夜臥易驚,上為引如懷。

蓋肝內熱,脾不淫精於肝,故渴而多飲。肝熱下乘膀胱,故溲數。肝藏魂,肝痹則氣血兩衰,故魂不歸而易驚。經絡有氣無血,故上下相引而血不得赴,若結於中而如懷也。脈痹久,復感三氣內舍於心,則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咽乾善噫,厥氣上而恐。蓋心合脈而痹入之,故脈不通,不通則心氣鬱,故鼓暴。

鼓暴則氣逆而喘,故上氣。心脈起心中,上挾胃挾咽,故咽乾善噫。厥為陰氣,心火衰而邪乘之,故神怯而恐也。肉痹久,復感三氣內舍於脾,則四肢怠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蓋肢惰者肉痹之驗,脾痹則本臟不足,不能散精,反上壅肺,故發咳。上焦不通,故嘔汁。甚則否塞也。

皮痹久,復感三氣內舍於肺,則煩滿喘而嘔。蓋痹既入肺,則臟氣閉而不通,本氣不能升舉。肺職行治節,痹則上焦不通,而胃氣逆,故煩滿喘而嘔也。此五臟之痹,各以其症顯者,臟症顯,便不易治(宜五痹湯各加本經藥)。以復感云者,既已成痹,又各以其主時,重受風、寒、濕之邪氣,為病而深也。

經又曰:淫氣喘息痹聚肺,淫氣憂思痹聚心,淫氣溺澀痹聚腎,淫氣乏竭痹聚肝,淫氣飢飽痹聚脾,則不特三氣入舍於其合而後成痹,即七情過用,亦能傷臟氣而為病,以氣淫,則燥能消陰故也。由五臟而推六腑,亦以飲食居處為病本,而後邪中其腧而內應之,是以循其腧,各舍於其腑也。即如腸痹,經言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喘息者,以腸兼大小而言。

二腸患痹,則下焦之氣熱鬱不行,故飲雖多而水不得出。水不出則本末俱病,故與中氣喘爭,且清濁不分而飧泄也。又如胞痹,經言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者,以胞者膀胱也,氣閉故按之痛。水閉不行,故蓄熱若沃湯,且溲澀。太陽之脈,從巔絡腦,故上為清涕也(腸痹宜五苓散加木通、桑皮、麥冬,胞痹宜腎瀝湯)。即經言二痹,凡六腑可推矣。

白話文:

諸痹的成因是風、寒、濕三種邪氣侵犯經絡的陰氣而引起的疾病。經書上說:病在陽則稱為風,病在陰則稱為痹。痹的意思是閉塞。三種邪氣同時侵入,阻塞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及時消散,日久就形成痹症。痹症可能遍及全身,也可能局限於四肢,表現為肌肉攣急疼痛,也可能沒有疼痛感,這是因為病情久而入深。邪氣入骨則沉重難以活動,稱為骨痹;入血則血液凝滯不流,稱為脈痹;入筋則屈伸不利,稱為筋痹;入肉則肌肉麻木不仁,稱為肉痹;入皮則皮毛寒冷,稱為皮痹。一般來說,筋骨皮脈肉之間受到邪氣侵犯,氣機就會緩慢,所以即使是痹症,也不一定會疼痛。

痹症的發生往往與季節有關。例如,冬季邪氣侵犯骨骼,遇到風寒濕三氣就形成骨痹;春季邪氣侵犯筋絡,遇到風寒濕三氣就形成筋痹;夏季邪氣侵犯脈絡,遇到風寒濕三氣就形成脈痹;長夏邪氣侵犯肌肉,遇到風寒濕三氣就形成肉痹;秋季邪氣侵犯皮膚,遇到風寒濕三氣就形成皮痹。這都是因為各個季節的氣候特徵不同而導致的。而筋骨皮肉脈又分別與五臟相通,如果五臟受邪而不去除,邪氣就會留存在與其相通的臟腑中,從而引起五臟的痹症。

怎麼說的呢?骨痹日久,再次感受風寒濕三氣,邪氣就會滯留在腎臟,就會出現腹部脹滿,臀部代替腳跟承重,脊背代替頭部支撐身體的情況。這是因為胃氣下行,而腎臟是胃氣的關口,腎臟受阻,腎氣運行不暢,導致陽明經氣逆亂,所以腹部脹滿。腎臟主管人體的強壯,腎臟痹阻,就會導致腳攣縮不能伸直,所以臀部代替腳跟承重,身體彎僂不能挺直,所以脊背代替頭部支撐身體。筋痹日久,再次感受風寒濕三氣,邪氣就會滯留在肝臟,就會出現口渴多飲,小便頻數,夜臥易驚,身體兩側好像懷抱著東西一樣的感覺。

這是因為肝臟內有熱,脾臟不能將精氣輸送到肝臟,所以口渴多飲。肝熱下傳膀胱,所以小便頻數。肝臟藏魂,肝臟痹阻,氣血都會衰弱,所以魂魄不安而容易驚嚇。經絡中有氣而無血,所以身體上下牽引,血液不能到達,就像中間有結塊一樣。脈痹日久,再次感受風寒濕三氣,邪氣就會滯留在心臟,就會出現脈搏不通暢,煩躁不安,心下悸動,氣喘,咽喉乾燥,容易打嗝,厥逆上衝而感到恐懼。這是因為心臟與脈絡相通,邪氣侵入心臟,所以脈搏不通暢,不通暢就會導致心氣鬱結,所以心下悸動。

心下悸動就會導致氣逆而喘息,所以氣喘。心脈起源於心臟,向上經過咽喉,所以咽喉乾燥容易打嗝。厥逆是陰氣,心火衰弱,邪氣乘虛而入,所以精神萎靡而感到恐懼。肉痹日久,再次感受風寒濕三氣,邪氣就會滯留在脾臟,就會出現四肢疲倦,咳嗽,嘔吐痰液,胸部阻塞感。這是因為四肢疲倦是肉痹的表現,脾臟痹阻,脾臟本身的功能不足,不能很好地宣散精氣,反而上逆阻塞肺臟,所以咳嗽。上焦不通暢,所以嘔吐痰液。嚴重時就會出現胸部阻塞感。

皮痹日久,再次感受風寒濕三氣,邪氣就會滯留在肺臟,就會出現胸悶、氣喘和嘔吐。這是因為痹症已經侵入肺臟,肺臟的氣機閉塞不通暢,肺臟的正常功能不能發揮。肺臟負責調節氣機,痹阻就會導致上焦不通暢,胃氣逆亂,所以胸悶氣喘和嘔吐。這五臟的痹症,各有各的明顯症狀,臟腑的症狀明顯,治療就比較困難(應該在五痹湯的基礎上,加入相應經絡的藥物)。所謂再次感受邪氣,是指已經形成痹症後,又再次在該季節感受風寒濕邪氣,病情加重而深入。

經書上還說:淫邪之氣導致喘息,痹症聚集在肺臟;淫邪之氣導致憂思,痹症聚集在心臟;淫邪之氣導致小便不利,痹症聚集在腎臟;淫邪之氣導致精氣不足,痹症聚集在肝臟;淫邪之氣導致飲食失調,痹症聚集在脾臟。這樣看來,不僅是風寒濕三氣滯留在與五臟相通的部位而形成痹症,就是七情過度,也會損傷臟腑的氣機而導致疾病,因為氣機鬱滯,就會導致陰液虧損。從五臟推論到六腑,飲食起居不當也是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後邪氣侵犯經絡腧穴,內應於臟腑,所以循著經絡腧穴,邪氣會停留在各個腑臟。例如腸痹,經書上說多次飲水而排不出,中氣喘息,時而發作喘息,這是因為腸包括大腸和小腸。

大腸小腸患有痹症,下焦的氣血就會熱鬱而運行不暢,所以即使飲水很多,水液也不能排出。水液不能排出,就會導致本末兩端都生病,所以會與中氣爭奪,並且清濁不分而出現瀉痢。又例如胞痹,經書上說少腹部膀胱按壓疼痛,就像用熱水澆灌一樣,小便不利,還會流清鼻涕,這是因為胞指膀胱,氣機閉塞,所以按壓疼痛。水液閉塞不通,所以蓄積熱量,就像用熱水澆灌一樣,而且小便不利。太陽經脈從頭頂絡於腦部,所以會流清鼻涕(腸痹應該用五苓散加木通、桑皮、麥冬;胞痹應該用腎瀝湯)。經書上提到的這兩種痹症,可以推論到其他的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