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23)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23)
1. 陽蹺陰蹺脈病源流
張紫陽《八脈經》云:八脈者,衝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蹺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項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項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採之惟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
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原。而陰蹺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覆命關,曰邦都鬼戶,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氣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李瀕湖曰: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衝任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蹺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諸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相謬也)。
【脈法】《脈經》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腰背痛,又為癲癇,僵仆羊鳴,惡風,偏枯𤸷痹,身體強。又曰:微澀為風癇,並取陽蹺,在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穴(跗陽穴也)。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又為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髖,髀骨也。
窌,腰下穴也)。又曰:陰蹺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蹺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難經》曰:陰絡者,陰蹺之絡;陽絡者,陽蹺之絡。
【二蹺脈原由症治】《靈樞》曰: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交信穴也)。又曰: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瀕湖所謂足太陽,京骨穴也,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赤白際陷中,針三分,灸七壯。膕中,委中穴,在曲膝後橫文中,針三分。
陰蹺取交信穴,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側三毛中,肝脈之井也,針三分,灸三壯。血絡者,視其處有絡脈盛滿者,出其血也)。又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又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氣,分為三隊。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榮四脈,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而先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焉。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陽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白話文:
陽蹺陰蹺脈的病源流
張紫陽在《八脈經》中提到:人體有八條脈絡,分別是衝脈、督脈、任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和陽維脈。衝脈在風府穴下方,督脈在肚臍後方,任脈在肚臍前方,帶脈在腰部,陰蹺脈在尾椎骨前方陰囊下方,陽蹺脈在尾椎骨後方兩節處,陰維脈在脖子前方一寸三分處,陽維脈在脖子後方一寸三分處。一般人都有這八條脈絡,它們都屬於陰性的神經,是閉合不通的。只有修煉成仙的人,才能用陽氣將其衝開,從而得道。這八條脈絡是先天大道的根本,是一切氣的源頭。採集精氣的關鍵首先在於陰蹺脈,只要陰蹺脈啟動,其他脈絡都能暢通。
督脈、任脈和衝脈這三條脈絡,是經脈生成變化的根本。而陰蹺脈,在各種丹經中都有記載,名稱也很多,例如天根、死戶、覆命關、邦都鬼戶、死生根等。陰蹺脈有神靈主宰,名叫桃康,向上可以通達頭頂的泥丸宮,向下可以穿透腳底的湧泉穴。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讓真氣的聚集和散發都從陰蹺這個關竅出入,就能夠使頭頂的天門常開,腳下的地戶永遠關閉,讓身體的氣血周流全身,貫通上下,自然而然地使和諧的氣向上朝會,陽氣增長陰氣消退,在水裡面生出火,在冰雪中開出花,就像古人說的「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要知道,西南方位屬於坤卦,也就是尾椎骨前面、膀胱後面、小腸下面、靈龜(指陰竅)的上面,這裡是天地每天產生的氣的根本,是產生鉛的所在,但是醫家卻不知道這個地方。(李時珍說:丹書上講述陽精河車的時候,大多以衝脈、任脈、督脈、命門、三焦來說,沒有單獨提到陰蹺脈的。而張紫陽《八脈經》記載的經脈,與其他醫家的說法稍微不同。但是,內在的經絡通道,只有能夠反觀內視的人才能夠看清。他所說的一定不會有錯。)
【脈象診斷】《脈經》說:在寸口脈的前部,左右兩邊跳動的,是陽蹺脈的脈象。陽蹺脈跳動時,人會感到腰背疼痛,還會引起癲癇、僵硬倒地、像羊一樣鳴叫、怕風、半身不遂、麻木、身體僵硬。又說:脈象微弱而澀滯,是風癇的表現,這種情況要取陽蹺脈的穴位來治療,這個穴位在外踝上三寸,靠近脛骨的地方(即跗陽穴)。又說:在寸口脈的後部,左右兩邊跳動的,是陽蹺脈的脈象。陽蹺脈跳動時,人會感到癲癇、忽冷忽熱、皮膚麻木,還會引起小腹疼痛、裡急後重、腰部和髖骨下連在一起疼痛、陰部疼痛,男性會有疝氣,女性會有漏下不止的情況。(髖,是指股骨;窌,是指腰下部的穴位。)又說:陰蹺脈的脈象急促,應該是從內踝以上急促,外踝以上緩慢;陽蹺脈的脈象急促,應該是從外踝以上急促,內踝以上緩慢。《難經》說:陰絡是陰蹺脈的分支,陽絡是陽蹺脈的分支。
【二蹺脈的病因和治療】《靈樞》說:眼睛紅腫疼痛,從內眼角開始的,要取陰蹺脈的穴位來治療(即交信穴)。又說:風引起的痙攣反折,要先取足太陽經的穴位和膕窩中的穴位,並且從血絡處放血。如果體內有寒邪,要取陰蹺脈的穴位和陰毛上的穴位,並且從血絡處放血。(李時珍所說的足太陽,指的是京骨穴,在足部外側小腳趾本節後方,大骨下方紅白色交界處的凹陷中,針刺三分,艾灸七壯。膕窩中,指的是委中穴,在彎曲膝蓋後方的橫紋中,針刺三分。陰蹺脈的穴位是交信穴,在內踝骨上方,足少陰經的前方,足太陰經的後方,在筋骨之間。三毛,指的是大敦穴,在足大腳趾外側陰毛之中,是肝經的井穴,針刺三分,艾灸三壯。血絡,是指看見哪裡的絡脈充盛,就從哪裡放血。)又說:陰蹺脈和陽蹺脈,陰陽相互交合,陽氣進入陰,陰氣走出陽,在眼角交會。陽氣旺盛,眼睛就會睜大;陰氣旺盛,眼睛就會閉合。
《靈樞》又說:五穀進入胃之後,它的糟粕、精液和宗氣,會分為三部分。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肺而進行呼吸。營氣是分泌津液,注入脈管,化為血液,以營養四肢經脈,向內注入五臟六腑,來應合計數。衛氣是散發其剛強之氣,先行於四肢末端肌肉皮膚之間,不停歇地運行。白天在陽分運行,夜晚在陰分運行,經常從足少陽經的間隙中穿行於五臟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