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22)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22)
1. 治二維病方十五
桂枝湯,〔陽維〕桂枝,白芍,甘草,姜,棗
麻黃湯,〔又〕
黃耆建中湯,〔又〕
八物湯,〔又〕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理中湯,〔陰維〕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四逆湯,〔又〕附子,乾薑,甘草
當歸四逆湯,〔又〕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大棗
吳茱萸湯,〔又〕吳萸,人參,姜,棗
金鈴散,〔又〕金鈴子,延胡索(各一兩),每末二錢,酒下,痛止。與枳朮丸去其餘邪。
延胡索散,〔又〕延胡索,當歸,蒲黃,赤芍,官桂(各一錢),薑黃,木香,乳香,沒藥(各七分),炙草(五分),姜(三片)
此方兼治女人血結胸,心腹作痛,連腰脅脊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
失笑散,〔又〕
承氣湯,〔又〕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養榮湯,〔又〕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
四物湯,〔又〕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二分半),一方,春倍川芎,夏倍芍藥,秋倍熟地,冬倍當歸。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天冬,冬加桂枝。
按此方通治血病,當歸和血歸經,白芍涼血補腎,生地生血寧心,熟地補血滋腎,川芎行血通肝。
妙香散,〔又〕
白話文:
【治療二維病的十五種處方】
-
桂枝湯:主要成分有桂枝、白芍、甘草、薑和棗,用於調節陽維脈。
-
麻黃湯:成分未詳,應由專業中醫師依據病情配製。
-
黃耆建中湯:成分未詳,同樣需要由專業人士配製。
-
八物湯:由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和地黃組成,具有全面調理作用。
-
理中湯:適用於陰維脈,包含人參、白朮、甘草和乾薑,有溫中祛寒的作用。
-
四逆湯:由附子、乾薑和甘草組成,適合治療極度虛弱的情況。
-
當歸四逆湯:含有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和大棗,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吳茱萸湯:由吳茱萸、人參、薑和棗組成,有助於暖胃和腸胃調理。
-
金鈴散:金鈴子、延胡索各一兩,每次服用二錢,用酒送服,可緩解疼痛。搭配枳朮丸可以去除殘餘的邪氣。
-
延胡索散:延胡索、當歸、蒲黃、赤芍、官桂各一錢,薑黃、木香、乳香、沒藥各七分,炙草五分,薑三片,此方也適用於女性因血液瘀滯導致的胸部疼痛,以及心腹疼痛,連及腰部、脅部、脊椎,甚至引起抽搐。
-
失笑散:成分未詳,需由中醫師根據病情配製。
-
承氣湯:由大黃、芒硝、枳實和厚朴組成,有助於清熱通便。
-
養榮湯: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能滋養身體,增強體質。
-
四物湯: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二分半,根據季節不同,會調整各成分的比例,並加入相應的輔助藥材。
此方通治各種血液疾病,其中當歸能調和血液,使血液歸經;白芍能涼血補腎;生地能生血寧心;熟地則補血滋腎;川芎則有助於血液流通和肝臟健康。
- 妙香散:成分未詳,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病情配製。
2. 陽蹺陰蹺脈病源流
陽蹺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脈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主一身左右之陰。所以使機關之矯捷也。
蹺以矯舉為義。其脈之剽悍,同於衛氣,而皆上出目內眥。然皆有孔道,與衛不同。按其脈,則陰出陽而交於足太陽,陽入陰而交於足少陰。其氣之行每從根柢,陰陽和合,以為蹺舉,而上榮大會於目,故目之開合皆宜。若目氣不榮,則目不合矣。經曰: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者,言乎入陰則榮臟,入陽則榮腑也。
又曰:蹺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者,男子陽用事,其蹺在陽,故數其陽。女子陰用事,其蹺在陰,故數其陰也。至其為病,陽蹺則陰緩而陽急,陽急則狂走,目不昧。潔古云:里和表病,為陰不病而陽病。陽病則寒,其治風池、風府。若在陽表,當汗,桂枝湯、麻黃湯。
若在陰里,當下,承氣湯。陰蹺病,陽緩而陰急,陰急則陰厥,足脛直,五絡不通。潔古云:表和里病,為陽不病而陰病,陰病則熱,甘草乾薑湯。二蹺之病異,治二蹺之法亦異也。要而論之,奇經八脈,惟帶脈橫束於膂,不與七脈同,而七脈則皆起於太陽。少陰,雖或統宗眾會,孔道之各有殊,其實皆自下而上,源不甚遠,古人止言太衝,不分督任蹺維,蓋有分之而不盡可分者,固即謂太衝之義也,此又不可不知也夫。
【陽蹺經行諸穴】《內經》曰: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當踝後繞跟,以僕參為本(在踝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陽為郄(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陽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髀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俞(在肩後大骨,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在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有孔),上人迎,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脈動處),同足陽明上而行巨窌(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復會任脈於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睛明穴(見陰蹺下),從睛明上行入髮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風池在耳後,夾玉枕骨下發際陷中)。凡共經二十二穴。
【陰蹺經行諸穴】《內經》曰:陰蹺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下一寸陷中),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在內踝下五分),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郄(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入迎之前,至咽嚨交貫衝脈,入頄內廉,上行入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晴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凡經行八穴。
白話文:
陽蹺陰蹺脈的病理來源:
陽蹺脈從腳跟內側開始,沿著外踝向上運行,佈於身體左右兩側,主導全身陽氣的運行。陰蹺脈也從腳跟內側開始,沿著內踝向上運行,佈於身體左右兩側,主導全身陰氣的運行。它們使人體動作靈敏快捷。
「蹺」字的意思就是矯舉、跳躍。這兩條經脈的氣血運行強勁,如同衛氣一般,都向上到達目內眥(眼角內)。但它們都有特定的通道,與衛氣有所不同。按壓這兩條經脈,可以發現陰蹺脈之氣會與足太陽經交會,陽蹺脈之氣則與足少陰經交會。它們的氣血運行總是從根部開始,陰陽調和,才能使人體活動自如,向上滋養頭面,使眼睛的開合正常。如果眼睛得不到氣血的滋養,就會出現眼瞼不能閉合的情況。經書上說:「陰脈滋養臟腑,陽脈滋養腑臟」,意思是陰脈進入臟腑則滋養臟腑,陽脈進入腑臟則滋養腑臟。
經書上還說到:陽蹺陰蹺脈各有其數,男子多數陽蹺脈,女子多數陰蹺脈。這是因為男子陽氣旺盛,所以陽蹺脈較為活躍;女子陰氣旺盛,所以陰蹺脈較為活躍。
它們生病時,陽蹺脈病變則陰氣虛弱而陽氣亢盛,陽氣亢盛則會導致神志狂躁,但眼睛不會昏暗不清。潔古(醫家)說:如果裡證和表證同時存在,是陰經沒病而陽經有病,陽經有病則會出現畏寒;治療方法應針刺風池、風府穴。如果病在陽經表證,應發汗治療,使用桂枝湯、麻黃湯。如果病在陰經裡證,應瀉下治療,使用承氣湯。
陰蹺脈生病時,則陽氣虛弱而陰氣亢盛,陰氣亢盛則會導致陰厥(肢體厥冷),小腿僵直,五絡不通。潔古(醫家)說:如果表證和裡證同時存在,是陽經沒病而陰經有病,陰經有病則會出現發熱;治療方法應服用甘草乾薑湯。陽蹺脈和陰蹺脈的病症和治療方法都不同。
總而言之,奇經八脈中,只有帶脈橫束於腰部,與其他七脈不同,而其他七脈都起始於足太陽經。雖然少陰經可能是眾多經脈的匯聚之處,但它們各自的通道不同,實際上都是由下向上運行,來源並不遙遠。古人只提及太衝穴,而不區分督脈、任脈、蹺脈和維脈,是因為有些經絡可以區分,有些則不能完全區分,所以就統稱為太衝穴的意義,這也是必須了解的。
陽蹺經循行穴位:
《內經》記載:陽蹺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脈。其脈從腳跟內側開始,經過外踝,經過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繞過腳跟後部,經過僕參穴(在踝骨下陷中,拱足得之),向上經過外踝上三寸的附陽穴(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陽穴也),沿著大腿外側,經過脅部,臀部上端,與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在臑俞穴(在肩後大骨,胛上廉陷中)會合,向上經過肩胛骨外側,與手陽明大腸經在巨骨穴(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會合,與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在肩髃穴(在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有孔)會合,向上經過人迎穴,沿著口角,與手足陽明大腸經、任脈在地倉穴(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脈動處)會合,與足陽明胃經向上經過巨髎穴(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再次與任脈在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會合,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陰蹺脈在睛明穴(見陰蹺下)會合,從睛明穴向上進入髮際,向下經過耳後,到達風池穴(風池在耳後,夾玉枕骨下發際陷中)而終止。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陰蹺經循行穴位:
《內經》記載: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別脈。其脈從腳跟內側開始,經過足少陽膽經的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下一寸陷中),與足少陰腎經一起經過內踝下方的照海穴(在內踝下五分),向上經過內踝上二寸的交信穴(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沿著大腿內側向上,經過胸部,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向上經過人迎穴之前,到達咽喉部,與衝脈交會,進入下頜內側,向上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陰蹺脈在睛明穴會合,然後向上運行。共有八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