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2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24)

1. 陽蹺陰蹺脈病源流

今厥氣客於臟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陽,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甲乙經》曰:人病目閉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病目不得瞑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瀕湖曰:《靈樞》有云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為目下綱。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又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人氣血哀,氣道澀,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瞑。又云:多臥者,腸胃大而皮膚澀,分肉不解,衛氣行遲故也。張子和云: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臥,膽病多煩而不眠。王叔和云: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也,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

一云: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數說皆言目閉、目不瞑,雖不言及二蹺,蓋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也。張潔古曰:蹺者,捷疾也。二脈起於足,使人蹺疾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為陽蹺之絡。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故名為陰蹺之絡。

陰蹺為病,陰急則陰厥脛直,五絡不通,表和里病。陽蹺為病,陽急則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陰病則熱,可灸照海、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陽之合也。筋病治此)。陽病則寒,可針風府、風池(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太陽、陽維之會也)。又曰:在陽表者當汗之,在陰里者當下之。

又癲癇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

白話文:

現在,如果體內的邪氣侵犯臟腑,衛氣就會獨自防禦體表,在陽經運行卻無法進入陰經。衛氣在陽經運行,陽氣就會旺盛,陽氣旺盛,陽蹺脈就會出現問題(陽蹺脈陷)。如果衛氣無法進入陽經,陰氣就會虛弱,所以眼睛無法閉合。治療應該補益不足,洩除多餘,疏通經絡,去除邪氣,用半夏湯喝一劑,就能讓陰陽調和,立刻可以睡覺。《甲乙經》說:人如果生病,眼睛閉著看不到東西,是衛氣停留在陰經,無法在陽經運行。衛氣留在陰經,陰氣就旺盛,陰氣旺盛就會導致陰氣滿溢。無法進入陽經,陽氣就會虛弱,所以眼睛閉著。

如果生病眼睛無法閉合,是衛氣無法進入陰經,總是停留在陽經。衛氣留在陽經,陽氣就旺盛,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陽氣過盛。無法進入陰經,陰氣就會虛弱,所以眼睛無法閉合。李時珍說,《靈樞》提到,足太陽經的筋脈,是眼睛上方的網。足陽明經的筋脈,是眼睛下方的網。寒冷時筋脈會收縮,眼睛就無法閉合。發熱時筋脈會鬆弛,眼睛就無法張開。又說,年輕人氣血旺盛,肌肉滑潤,營氣和衛氣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好,晚上可以安眠。

老年人氣血衰弱,氣的運行不順暢,衛氣會反過來損耗體內,所以白天精神不佳,晚上無法安眠。又說,喜歡睡覺的人,是腸胃寬大而皮膚乾燥,肌肉之間的間隙不暢通,衛氣運行遲緩的緣故。張子和說,思緒集中的時候,會導致失眠或嗜睡。巢元方說,脾臟生病會感到疲倦而嗜睡,膽生病會感到煩躁而失眠。王叔和說,夜間聽到水流聲很大,是因為土氣衰弱,人也應該如此,人晚上睡覺時脾臟活動會減緩,脈搏會變得急促。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脾的徵候表現在眼瞼,眼瞼能正常活動就表示脾可以正常消化,脾生病則眼瞼會澀滯且嗜睡。以上這些說法都提到眼睛閉合、眼睛無法閉合的問題,雖然沒有提到陰蹺脈和陽蹺脈,但都離不開陰陽、營衛虛實的原理,可以互相參考。張潔古說:蹺的意思是快速敏捷。這兩條脈絡都起始於足部,使人行動敏捷。陽蹺脈在肌肉的表面,是陽經所走的路線,貫通六腑,主導體表,所以稱為陽蹺絡。陰蹺脈在肌肉的下方,是陰經所走的路線,貫通五臟,主導體內,所以稱為陰蹺絡。

陰蹺脈生病,陰氣急迫會導致陰厥(下肢發涼,屈曲困難),腿腳僵直,五絡不通,表現為體表平和但體內有病。陽蹺脈生病,陽氣急迫會導致狂躁亂走,眼睛不會昏暗,表現為體表有病但體內平和。陰脈病變會產生熱象,可以針灸照海穴和陽陵泉穴(在膝蓋外側一寸的凹陷處,足少陽經的合穴,筋脈的疾病可以治療此穴)。陽脈病變會產生寒象,可以針灸風府穴和風池穴(風府穴在後腦勺進入髮際一寸處,大筋內側凹陷的地方,是督脈、太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又說,病在體表陽經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在體內陰經的,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另外,癲癇白天發作,可以艾灸陽蹺脈;晚上發作,可以艾灸陰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