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20)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20)
1. 陽維陰維脈病源流
【陰維經行諸穴】《內經》曰: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在足內踝上五寸腨肉分內),為陰維之郄,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並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下二寸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脈法】《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癲什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內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
【二維病原由症治】《難經》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灌溉諸經者也。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怏然失志,溶溶(緩慢貌)不能自收持。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
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營衛不諧則怏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衛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又云: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後尚自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
又曰:陰維為病,主心痛,治在三陰之交,太陰症則理中湯,少陰症則四逆湯,厥陰症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症,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
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症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症者,當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耆建中及八物湯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症屬之陽維,似未擴充。至於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理之藥治之,則寒中三陰者宜矣。
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三氣衝上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兼太陽者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陰維經的循行穴位
《內經》說:陰維脈起始於各陰經交會的地方,它的脈氣從足少陰經的築賓穴(在腳內踝上五寸,小腿肚肌肉分開的地方內側)發出,這裡也是陰維脈的郄穴。然後沿著大腿內側向上走,進入小腹,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在府舍穴(在腹哀穴下三寸,距離腹部中線四寸半的地方)交會。再向上與足太陰脾經在大橫穴、腹哀穴(大橫穴在腹哀穴下一寸五分,腹哀穴在日月穴下一寸五分,兩穴都距離腹部中線四寸半的地方)交會,再沿著脅肋與足厥陰肝經在期門穴(直對乳頭下一寸半的地方)交會。然後向上進入胸腔、橫膈膜,夾著咽喉,與任脈在天突穴、廉泉穴(天突穴在喉結下四寸半,凹陷處,廉泉穴在喉結下二寸,正中央的地方)交會。總共經過十四個穴位。
關於脈象的描述
《脈經》說:寸口脈(手腕的脈搏)從少陰脈走向太陽脈,這是陽維脈的表現,主肌肉麻木搔癢、皮膚疼痛、下半身麻木不仁、容易出汗怕冷,還會出現癲癇發作,像羊叫一樣的聲音,手腳不由自主地抽動,嚴重時會失聲說不出話。又說:寸口脈從少陽脈走向厥陰脈,這是陰維脈的表現,主癲癇發作、突然昏倒、像羊叫一樣的聲音,還會出現突然昏倒、失聲說不出話、肌肉麻木搔癢、發作時間不定,容易出汗怕冷,身體感到寒冷的感覺。
陰維陽維的病因和症狀
《難經》說:陽維陰維脈,是維繫全身、灌溉各經脈的通道。如果陰陽不能互相維繫,就會感到失落、意志消沉,精神渙散無法控制自己。又說:陽維脈發病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陰維脈發病會出現心痛。張潔古認為:衛氣屬於陽,主導體表,陽維脈受到邪氣侵襲,病在體表,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營氣屬於陰,主導體內,陰維脈受到邪氣侵襲,病在體內,所以會出現心痛。
陰陽之間能夠互相維繫,營衛之氣就能夠調和。如果營衛之氣不調和,就會意志消沉,精神渙散無法控制自己。怎麼知道呢?張仲景說:病人常常會自己出汗,這是衛氣不能和營氣調和的表現,應該用桂枝湯來調和。又說:服用桂枝湯後反而出現煩躁,無法緩解,應該先針刺風池穴、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這兩個穴位,是陽維脈交會的地方。意思是指服用桂枝湯後,仍然發熱怕冷,而且脈搏呈現寸脈浮、尺脈弱的情況,並且伴有煩躁,這是陽維脈出現問題,所以要先針刺這兩個穴位。
又說:陰維脈發病,主要表現為心痛,治療方法要從三陰經交會的地方入手。如果是太陰經的問題,就用理中湯;如果是少陰經的問題,就用四逆湯;如果是厥陰經的問題,就用當歸四逆湯或吳茱萸湯來治療。李時珍認為:陽維脈與手足三陽經相連,而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則始終相連,所以忽冷忽熱的症狀,只有這兩條經脈才會出現。因此,陽維脈發病,也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因為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晚上在陰經運行,陰虛就會內熱,陽虛就會外寒。
邪氣進入經脈,在體內與陰氣相爭就會怕冷,在體表與陽氣相爭就會發熱,所以寒熱在體表出現,並伴隨太陽經的症狀,有汗的時候就用桂枝湯,沒有汗的時候就用麻黃湯。寒熱在半表半裡出現,並伴隨少陽經的症狀,就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如果營衛之氣虛弱而出現寒熱症狀,就用黃耆建中湯或八物湯來治療。張潔古只把桂枝湯的症狀歸於陽維脈,似乎不夠全面。至於陰維脈發病主要表現為心痛,張潔古只用溫補三陰經的藥物來治療,對於寒邪侵入三陰經的情況適合,但對於三陰經因熱而導致厥逆疼痛,似乎沒有考慮到。因為陰維脈雖然與三陰經交會,但實際上與任脈相通,所以心痛多是因為少陰經、厥陰經、任脈三條經脈的氣往上衝導致。突然發作的疼痛沒有發熱,持續疼痛沒有寒冷,按壓後疼痛減輕,多半是虛症,按壓後疼痛加劇,多半是實症。凡是寒痛,兼有少陰經和任脈的症狀就用四逆湯,兼有厥陰經的症狀就用當歸四逆湯,兼有太陰經的症狀就用理中湯。凡是熱痛,兼有少陰經和任脈的症狀就用金鈴散、延胡索散,兼有厥陰經的症狀就用失笑散,兼有太陽經的症狀就用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