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15)

1. 督脈病源流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其別與厥陰脈同會於巔。此主身後之陽。

人身陰陽原氣,皆起於下。經曰:廣明之後,即為太衝。太衝之地,屬之少陰,少陰之前,乃為厥陰。其部有血海,嘗與太衝騰精氣而上,灌滲陰陽。可知元氣固起於下,精氣亦起於下矣。嘗按精氣之自下而上也,實分三道:其陽者,起胞中,從少陰之後,行太陽夾脊之中道上巔,歷百會、都庭,以統宗諸陽,其名曰督。

其陰者,起中極之下胞中,由前陰地道而上行陽明之表,中循關元,歷承漿,上與督脈會,以統宗諸陰,其名曰任。其中央一道,起胞中,循血海,騰精氣而上,上行伏臍,積於胸中,為宗氣以司呼吸,會於咽喉,其名曰沖。是三脈者,同起於胞中,一源而三歧,故古人統三者而總名之曰太衝。

且三者之氣,與陽明胃氣同住中州,亦與營俱行於十二經,故三者之氣,能貫於一身也。而督之所以為督,從可識矣。楊氏曰:督之言郵也,是人陽脈之都綱。呂氏亦曰:陽脈之海下極者,長強也。長強乃督脈之別名。下極者,尾骶骨也。以其循脊上項散頭,故實則脊強而厥,虛則頭重。

夫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強而瘛瘲也。而督之所以為病,又從可識矣。

【督脈經行諸穴】《內經》曰: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到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俱繞篡後屏翳穴(前陰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由會陽(在陰尾尻骨兩旁,凡二穴)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裡上行,歷腰俞(二十一椎下)、陽關(十六椎下)、命門(十四椎下)、懸樞(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樞(十椎下)、筋縮(九椎下)、至陽(七椎下)、靈臺(六椎下)、神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與手足三陽會合,上瘂門(項後入髮際五分),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會足太陽、陽維,入腦中,循腦戶(枕骨上)、強間(百會後三寸)、後頂(百會前一寸半),上巔,歷百會(在頭中央旋毛中)、前頂(百會前一寸半)、囟會(百會前三寸,即囟門)、上星(囟會前一寸),至神庭(囟會前二寸,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鼻準頭也)、水溝(人中也),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唇上端),入齦交(上齒縫中),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

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於目內眥睛明穴(見陰蹺下),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入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於大抒,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隱中。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白話文:

督脈病源流

督脈起始於會陰,沿著背部向上運行,是陽脈的總督,所以稱為「陽脈之海」。督脈的一部分與厥陰經在頭頂交會。督脈主宰著人體背部的陽氣。

人體的陰陽元氣都起源於下腹部。經書記載:「廣明之後,即為太衝。」太衝穴位於下腹部,屬於少陰經,少陰經之前是厥陰經。厥陰經範圍內有血海,經常與太衝穴一起將精氣向上輸送,滋養陰陽。由此可知,元氣和精氣都起源於下腹部。精氣從下往上運行,實際上分為三條通路:陽氣從胞宮(子宮)出發,沿少陰經之後,經過太陽膀胱經夾脊的中央部位到達頭頂,經過百會、都庭穴,統攝全身的陽氣,這就是督脈。陰氣從中極穴(下腹部)以下的胞宮出發,從前陰道向上運行,經過陽明胃經的外側,經過關元穴、承漿穴,向上與督脈交會,統攝全身的陰氣,這就是任脈。中央的一條通路,從胞宮出發,經過血海穴,向上輸送精氣,向上經過肚臍,積聚在胸中,成為宗氣,負責呼吸,到達咽喉,這就是沖脈。這三條經脈都起源於胞宮,從一個源頭分出三支,所以古人將這三條經脈統稱為太衝。

這三條經脈的氣與陽明胃經的氣共同存在於中焦(胃腸部位),也與營氣一起運行於十二經脈,所以三條經脈的氣都能貫通全身。督脈之所以稱為督脈,由此可見一斑。楊氏說:「督」的意思是郵遞,它是人體陽脈的總綱。呂氏也說:「陽脈之海的下極是長強穴。」長強穴是督脈的別名,下極指的是尾骶骨。因為督脈沿著脊柱向上到達頭部,所以督脈氣血充盈則脊背強直、厥冷,氣血虛弱則頭重。

脊背強直是五癎(一種抽搐病)的總稱,症狀是突然口噤、背部反弓、抽搐。督脈生病的原因,由此也可知曉。

督脈經過的穴位:《內經》說:督脈是陽脈之海,其經脈起於腎臟下方胞宮,到達少腹,然後向下運行到腰部橫骨的中央,連接著尿道口,男性沿著陰莖向下到達肛門,女性則連接著陰部到達肛門之間,都繞過肛門後方的屏翳穴(前陰後陰之間),分出支脈繞過臀部,與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在股內側會合,由會陽穴(在尾骨兩旁,共兩個穴位)貫穿脊柱,到達長強穴(位於骶骨末端),與少陰腎經會合,沿著脊柱向上運行,經過腰俞(第十一胸椎下)、陽關(第十胸椎下)、命門(第八胸椎下)、懸樞(第七胸椎下)、脊中(第五胸椎下)、中樞(第四胸椎下)、筋縮(第三胸椎下)、至陽(第一胸椎下)、靈臺(第七頸椎下)、神道(第六頸椎下)、身柱(第四頸椎下)、陶道(第三頸椎下)、大椎(第一頸椎下),與手足三陽經會合,向上到達瘂門穴(項後髮際五分處),與陽維脈會合,進入舌根,向上到達風府穴(項後髮際一寸處,大筋內側),與足太陽膀胱經、陽維脈會合,進入腦內,經過腦戶(枕骨上)、強間(百會穴後三寸)、後頂(百會穴前一寸半),到達頭頂,經過百會(頭頂正中旋毛處)、前頂(百會穴前一寸半)、囟會(百會穴前三寸,即囟門)、上星(囟會穴前一寸),到達神庭(囟會穴前二寸,直鼻上,入髮際五分),是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交會點,沿著額頭正中,到達鼻柱,經過素髎(鼻尖)、水溝(人中),與手足陽明經會合,到達兌端(上唇端),進入齦交(上齒縫中),與任脈、足陽明胃經交會而結束,共有三十一個穴位。

督脈的支脈,從長強穴出發,走向任脈,從小腹直向上貫穿肚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向上到達下顎,環繞嘴唇,向上連接著兩眼下方中央,與太陽經在目內眥睛明穴(見陰蹺下)會合,到達額頭,與足厥陰肝經在頭頂交會,進入腦絡,又分出支脈從腦後頸部,沿著肩胛骨,與手足太陽、少陽經在大椎穴(第一頸椎下兩旁,距脊柱一寸五分)會合,內側夾著脊柱到達腰部,進入循行於膂(脊柱兩旁的肌肉),絡於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