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一 臟腑門 (5)
卷一 臟腑門 (5)
1. 治肺癰方六
清金飲,〔總治〕苡仁,橘葉,黃芩,花粉,貝母,桑皮,桔梗,牛蒡,白蒺藜
麥冬平肺飲,〔初起〕麥冬,人參,赤芍,檳榔,甘草,赤苓,陳皮,桔梗
元參清肺飲,〔吐膿〕方詳上。
寧肺桔梗湯,〔不臥〕桔梗,貝母,當歸,黃耆,枳殼,桑皮,防己,栝蔞仁,甘草節,五味子,百合,苡仁,葶藶,杏仁,地骨皮,知母,咳甚倍百合,身熱加柴胡,便秘加大黃。
排膿散,〔已成〕人參,黃耆,白芷,五味子等分
金鯉湯,〔總治〕鯉魚重四兩者,去腸,勿見水,入貝母末二錢縫好,童便半碗浸之,重湯煮至睛出,去鱗骨,將肉仍浸童便內頓熱,一日分三次,便肉俱食之,其效至速。
白話文:
【治療肺部疾病六個處方】
清金飲:總體治療方案,使用藥物包括薏苡仁、橘葉、黃芩、天花粉、貝母、桑白皮、桔梗、牛蒡子、白蒺藜。
麥冬平肺飲:初期治療,使用藥物有麥門冬、人參、赤芍、檳榔、甘草、赤茯苓、陳皮、桔梗。
元參清肺飲:用於處理吐膿的情況,詳細配方同上。
寧肺桔梗湯:適用於無法躺下休息的患者,藥物組合為桔梗、貝母、當歸、黃耆、枳殼、桑白皮、防己、栝樓仁、甘草節、五味子、百合、薏苡仁、葶藶子、杏仁、地骨皮、知母。若咳嗽嚴重則加倍使用百合;身體發熱可加柴胡;便祕時則增加大黃的份量。
排膿散:已形成膿包的情況,使用人參、黃耆、白芷、五味子,這些藥物比例相同。
金鯉湯:總體治療方案,選擇一尾約四兩重的鯉魚,清理內臟後不要沾到水,再塞入二錢的貝母粉並縫合,用半碗童子尿浸泡,再以隔水方式煮至魚眼突出,去掉魚骨,將魚肉再浸泡在童子尿中加熱,一天分三次食用,連肉帶汁一同吞服,效果非常迅速。
2. 治息賁方二
調息丸,〔總治〕陳皮,蔻仁,射干,紫菀,桑皮,桔梗,石咸,海浮石,旋覆花,水泛丸。
息賁丸,〔又〕川連(一兩三錢),厚朴(八錢),乾薑,茯苓,紫菀,川椒(各錢半),人參(二錢),桂枝,桔梗,三稜,天冬,陳皮,川烏,蔻仁(各一錢),青皮(五分),巴霜(四分),茯苓另研,余為末,篩出,和茯苓末研勻,再入巴霜研勻,蜜丸,梧子大,初服二丸,每日加一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兩丸加服,積去大半,便勿服。
白話文:
[治療呼吸困難的兩個處方]
調息丸,[總治]使用陳皮、蔻仁、射干、紫菀、桑白皮、桔梗、石鹹、海浮石、旋覆花等藥材,用水製成丸狀。
息賁丸,[又]使用黃連(一兩三錢)、厚朴(八錢)、乾薑、茯苓、紫菀、川椒(各錢半)、人參(二錢)、桂枝、桔梗、三稜、麥門冬、陳皮、川烏、蔻仁(各一錢)、青皮(五分)、巴豆霜(四分)等藥材。首先將茯苓單獨研磨,其餘藥材混合研磨後篩選,再與茯苓末混合研勻,最後加入巴豆霜研勻,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初始服用兩丸,每日增加一丸,逐漸增加至大便稍為稀軟,再從兩丸開始加服。當積聚物清除大半時,若無特殊情況則停止服用。
3. 咳嗽哮喘源流
咳嗽,肺病也,然雖為肺之主病,五臟六腑皆有之。蓋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火不熾,咳不甚其大較也。而咳與嗽異,先不可不辨,有聲無痰曰咳,非無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聲,故聲先而痰後。有痰無聲曰嗽,非無聲,痰隨嗽出,聲不甚響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
二者總因心火困土剋金所致。因咳有痰,重在咳,肺為主,急宜順氣,肺惡溫燥,橘紅、貝母、桔梗、桑皮、知母、麥冬、紫菀為要藥。因痰致嗽,重在痰脾為主,速宜消痰,脾惡寒潤,二朮、南星、半夏為要藥,清火兼之,最是要法。而致咳之由,則有兩大頭腦,一曰內傷,七情飢飽是也;一曰外感,風寒暑濕是也。
而風寒暑濕所感,竟有不咳者,感太重徑傷臟腑,不留於肺,故不咳。不然,先中皮毛以次傳及五臟,故亦不復咳。七情飢飽所傷,竟有不嗽者,病尚淺,止在本臟,不上干於肺,故不咳。否則,臟氣受傷以次病及上焦,故一時不遽咳。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七情之咳,必久而後見也。
自表入者病在陽,若用寒涼收斂,必連綿不解,變生他症,故宜辛溫(寧嗽湯,或二陳湯加防風紫蘇之屬),以求其屬,散其邪,肺清而嗽自愈。自內生者傷其陰,陰虛陽浮,水涸金燥,喉癢而咳,最忌辛香助陽,故宜甘潤(宜保和湯、滋陰清化丸),以滋養肺,水旺氣暢,而咳自愈。
然外治雖宜散,若病氣形氣俱虛,又當補益以溫解,如參蘇飲之用參,桂枝湯之用甘芍,實脾也,脾實則肺金得養,前邪易出,後邪難入矣。內治雖宜潤,若命門火衰氣不化水,不得概執滋陰之說,而參羌附桂不妨酌用也。
然則內傷外感之殊,不可先悉其源流乎,而其發於五臟移於六腑者,可更條析言之。經曰:肺咳之狀,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宜以肺經藥治之,如桔梗、貝母、栝蔞、桑皮、蘇子、花粉等)。咳不已,大腸受之,咳則遺尿(引上加升麻,引下加大黃。主治餘糧湯)。心咳之狀,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宜以心經藥治之,如黃連、細辛、鬱金、麥冬、遠志等)。咳不已,小腸受,咳則失氣,氣與咳俱失(引上加桔梗,引下加木通、小茴。
主治芍藥湯)。脾咳之狀,右胠下痛引肩背,甚或不可動,動則咳劇(宜以脾經藥治之,如半夏、二朮、陳皮、腹皮之屬)。咳不已,胃受之,咳則嘔,或長蟲出(引上加升麻,引下加石膏、益智、厚朴。主治烏梅丸)。肝咳之狀,左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宜以肝經藥治之,如柴胡、前胡、川芎、青皮、青黛等)。咳不已,膽受之,咳則嘔膽汁(引上加川芎,引下加青皮。
主治黃芩湯)。腎咳之狀,腰背相引痛,舌本干,咽作咸,甚則咳涎(宜以腎經藥治之,如獨活、天冬、山萸、故紙等)。咳不已,膀胱受之,咳則遺溺(引上加羌活,引下加橘核。主治茯苓湯)。久嗽不已,三焦又受之,咳則腹滿,不欲飲食(引上加川芎,引下加青皮。主治木香順氣散)。
白話文:
咳嗽哮喘源流
咳嗽是肺部的疾病,但雖然肺是咳嗽的主要病灶,其實五臟六腑都可能引起咳嗽。肺部沒受傷就不會咳嗽,脾臟沒受傷就不會久咳,腎臟沒受傷,腎火就不會旺盛,咳嗽也不會很嚴重。咳嗽和嗽聲有所不同,必須先區分清楚:有聲音沒有痰叫做咳嗽,並不是沒有痰,而是痰不易咳出,病在肺,肺主聲音,所以先有聲音後有痰;有痰沒有聲音叫做嗽,並不是沒有聲音,而是痰隨著嗽聲咳出,聲音並不響亮,病在脾,脾臟貯藏痰液,所以痰咳出後嗽聲就停止了。
這兩種情況總體來說都是因為心火困阻脾土,進而剋伐肺金所導致。如果是有痰的咳嗽,重點在咳嗽,肺為主,應該先順暢氣機。肺臟厭惡溫燥,橘紅、貝母、桔梗、桑皮、知母、麥冬、紫菀是主要的藥物。如果因為痰液導致嗽聲,重點在痰,脾臟為主,應該快速消除痰液,脾臟厭惡寒涼潤濕,二朮(白朮、蒼朮)、南星、半夏是主要的藥物,同時還要清熱瀉火,這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
引起咳嗽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內傷和外感兩種。內傷是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飲食不節(飢飽不勻);外感是指風寒暑濕等外邪的侵襲。
但是,外感風寒暑濕並不一定都會引起咳嗽。如果外邪侵襲太嚴重,直接傷害臟腑,沒有停留在肺部,就不會咳嗽。否則,外邪先侵犯皮膚毛髮,然後再傳至五臟六腑,也會導致咳嗽。內傷由於七情或飲食不節造成的傷害,也不一定都會引起嗽聲,如果病情較輕,只停留在某個臟腑,沒有波及到肺部,就不會咳嗽。否則,臟腑氣機受損,進而影響到上焦(肺、心),就會引起咳嗽。所以,傷寒引起的嗽聲較輕,而七情引起的咳嗽則會持續很久。
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病位在陽經,如果使用寒涼收斂的藥物,病情就會反覆發作,甚至轉化為其他疾病,所以應該使用辛溫解表的藥物(如寧嗽湯,或二陳湯加防風、紫蘇等),以疏通氣機,散發邪氣,肺氣清肅,嗽聲自然就會痊癒。由內傷引起的疾病,會傷害陰液,導致陰虛陽亢,津液不足,肺金燥枯,喉嚨癢而咳嗽,最忌諱使用辛香溫燥的藥物助長陽氣,所以應該使用甘潤滋陰的藥物(如保和湯、滋陰清化丸),滋養肺陰,津液充足,氣機通暢,咳嗽自然就會痊癒。
雖然外治法宜於散邪,但如果正氣虛弱,又應該補益氣血,溫和解表,例如參蘇飲使用人參,桂枝湯使用甘草、芍藥,都是為了補益脾臟。脾臟健運,則肺金得到滋養,外邪容易排出,內邪不易入侵。雖然內治法宜於滋潤,但如果腎陽不足,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不暢,就不能一概使用滋陰的藥物,而參、羌活、附子、桂枝等藥物可以適當選用。
因此,內傷和外感的不同,必須先了解其病因病機,而咳嗽從五臟傳到六腑的情況,可以進一步詳細分析。經書上記載:肺咳的症狀是喘息有聲,嚴重時會咳血(應該使用肺經藥物治療,如桔梗、貝母、栝樓、桑皮、蘇子、花粉等)。咳嗽不止,會累及大腸,咳嗽時會遺尿(向上引導藥物使用升麻,向下引導藥物使用大黃,主治方劑是餘糧湯)。心咳的症狀是心痛,喉嚨有異物感,好像有梗阻一樣,嚴重時會咽喉腫痛(應該使用心經藥物治療,如黃連、細辛、鬱金、麥冬、遠志等)。咳嗽不止,會累及小腸,咳嗽時會氣短,氣息和咳嗽同時消失(向上引導藥物使用桔梗,向下引導藥物使用木通、小茴香)。
脾咳的症狀是右脅下疼痛,牽連到肩背,嚴重時不能動彈,動彈就會加重咳嗽(應該使用脾經藥物治療,如半夏、二朮、陳皮、厚樸等)。咳嗽不止,會累及胃,咳嗽時會嘔吐,甚至吐出蛔蟲(向上引導藥物使用升麻,向下引導藥物使用石膏、益智仁、厚朴,主治方劑是烏梅丸)。肝咳的症狀是左脅下疼痛,嚴重時不能翻身,翻身就會兩脅下脹滿(應該使用肝經藥物治療,如柴胡、前胡、川芎、青皮、青黛等)。咳嗽不止,會累及膽,咳嗽時會嘔吐膽汁(向上引導藥物使用川芎,向下引導藥物使用青皮,主治方劑是黃芩湯)。腎咳的症狀是腰背疼痛,舌根乾燥,咽喉發鹹,嚴重時會咳出涎液(應該使用腎經藥物治療,如獨活、天冬、山茱萸、熟地黃等)。咳嗽不止,會累及膀胱,咳嗽時會尿失禁(向上引導藥物使用羌活,向下引導藥物使用橘核,主治方劑是茯苓湯)。久咳不止,還會累及三焦,咳嗽時會腹脹,不想吃東西(向上引導藥物使用川芎,向下引導藥物使用青皮,主治方劑是木香順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