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9)

1. 七疝源流

且經以疝症屬肝任,理固然已。而猶有未盡者,必其人腎虛寒,濕邪乘虛客之,遂成疝病。丹溪謂與腎經絕無相干者,誤也。設使精氣充實,安得有疝。故有此病者,必宜補氣,通腎氣,除濕(宜人參、黃耆、橘核、合歡子、荔枝核、川楝子、牛膝、木瓜、杜仲、萆薢、巴戟)。若陰虛有熱,兼宜清熱(宜生地、石斛)。

虛寒而痛,必溫腎(宜小茴、仙茅、補骨脂)。虛熱而痛,必清火(宜黃柏、車前子)。濕盛,必除濕(宜茯苓、蒼朮)。若夫先因濕邪為病,後成濕熱者,用藥亦宜分寒熱先後二途。此疝由於腎,又所宜知也。

丹溪又云:睪丸連小腹急痛,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人皆以為經絡得寒,收引而痛,不知其始於濕熱壅遏,又因此感,濕熱被郁故,作痛也,宜枳實、桃仁、山梔、吳萸、山楂、生薑以治之,濕勝成㿗疝加荔枝,痛甚加鹽炒大茴香,痛處可按加桂枝。丹溪此言,更足備前人未備之旨。

此外又有奔豚疝氣,少腹控睪而痛,上衝心腹者,夫奔豚,本腎之積也,今曰奔豚疝氣,乃其人素有腎積,復因傷寒之邪,衝突下焦,致其發動,如江豚之奔沖,皆由真氣內虛,水結不散,氣與之搏,故發奔豚,雖有當表當攻之症,然切不可汗下。丹溪謂宜用理中湯加肉桂、赤茯苓,去白朮主之。

又謂桂能泄奔豚,茯苓能伐腎邪。若白朮助土剋水,燥腎閉氣,是以去之,言誠是也(宜奪命丹、胡蘆巴元、一捏金散)。有受寒重,腹痛裡急者(宜當歸羊肉湯)。有因虛而成疝痛,按之少減者(宜烏頭梔子湯加桂枝,姜糊丸,以川烏治外束之寒,山梔子治內郁之熱也)。有疝氣久不愈者(宜木香楝子散)。

種種諸疝病,其由來既各不同,而其為症,亦自有異,能依法治之,曷弗瘳歟。

【脈法】《內經》曰: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腎脈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又曰:肝脈滑甚為㿉疝,心脈微滑為心疝,腎肝滑甚為癃㿉。又曰:脈急者曰疝瘕,小腹痛。又曰:三陽結為癃,三陰急為疝。注云:太陽受寒,血聚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脈訣》曰:疝脈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正傳》曰:寸口脈弦而緊,弦緊相搏,則為寒疝。

《入門》曰。《內經》皆以滑脈為疝。《脈經》曰:疝瘕積聚,脈弦急者生,虛弦小者死。

【疝病原由症治】《靈樞》曰: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也。《內經》曰:病在小腹,腹痛,不得大小便,名曰疝,得之寒。又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甚出清水,及為噦噫,邪在小腸也。丹溪曰:疝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

白話文:

疝氣這種病,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歸屬於肝經和任脈的病變,這個道理是沒錯的。但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病人本身腎虛體寒,濕邪趁虛侵入,才會導致疝氣。朱丹溪認為疝氣和腎經沒有關係,這是錯誤的。如果一個人的精氣充足,怎麼會得疝氣呢?所以,得了疝氣的人,一定要補氣、疏通腎氣、去除濕氣。(可以考慮使用人參、黃耆、橘核、合歡子、荔枝核、川楝子、牛膝、木瓜、杜仲、萆薢、巴戟等藥材。)如果身體是陰虛有熱,還要兼顧清熱。(可以考慮使用生地、石斛等藥材。)

如果是虛寒引起的疼痛,一定要溫補腎陽。(可以考慮使用小茴香、仙茅、補骨脂等藥材。)如果是虛熱引起的疼痛,一定要清瀉火熱。(可以考慮使用黃柏、車前子等藥材。)如果是濕氣太重,一定要去除濕氣。(可以考慮使用茯苓、蒼朮等藥材。)如果一開始是濕邪引起的疾病,後來又發展成濕熱,用藥也要根據寒熱的先後順序來處理。疝氣的發生和腎臟有密切關係,這是需要了解的。

朱丹溪還說:睪丸連著小腹出現急痛,有時摸得到腫塊,有時摸不到,有時會發出聲音,有時不會。大家通常認為這是經絡受寒,導致收縮引起的疼痛,卻不知道這其實是濕熱堆積,又加上外感寒邪,導致濕熱被鬱住,所以才會疼痛。應該用枳實、桃仁、山梔子、吳茱萸、山楂、生薑來治療。如果濕氣重導致㿗疝,可以加荔枝核;如果疼痛劇烈,可以加鹽炒過的大茴香;如果疼痛的地方可以按壓,可以加桂枝。丹溪的這些說法,補充了前人沒有詳細說明的要點。

另外還有一種奔豚疝氣,會從少腹牽引到睪丸疼痛,還會向上衝到心腹。所謂奔豚,本來是腎臟的積聚。現在說的奔豚疝氣,是指本身有腎臟積聚的人,又因為外感寒邪,衝擊下焦,導致病情發作,就像江豚奔騰衝擊一樣。這都是因為身體正氣虛弱,水氣凝結不散,氣與之搏動,所以才會發作奔豚。雖然有需要解表或攻下的情況,但是絕對不能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丹溪認為應該用理中湯加肉桂、赤茯苓,去掉白朮來治療。

他又說,肉桂可以疏泄奔豚,茯苓可以攻伐腎邪。白朮如果補土克水,反而會燥腎閉氣,所以要去掉它,這個說法確實很有道理。(可以考慮使用奪命丹、胡蘆巴丸、一捏金散等藥方)。如果是受寒很重,腹痛裡急的,(可以考慮使用當歸羊肉湯)。如果是因為虛弱導致疝痛,按壓後疼痛會減輕的,(可以考慮使用烏頭梔子湯加桂枝,以及用姜糊製成的藥丸,用川烏來治療外表的寒邪,用山梔子來治療內部的鬱熱)。如果疝氣久治不愈,(可以考慮使用木香楝子散)。

各種不同的疝氣病,它們的病因各不相同,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一樣,只要能夠按照不同的情況來治療,怎麼可能治不好呢?

【關於脈象】《黃帝內經》說:心脈搏動滑而急,是心疝;肺脈沉而搏動,是肺疝;腎脈和肝脈都大而急而且沉,都是疝氣。又說:肝脈滑而且很盛,是㿉疝;心脈微滑,是心疝;腎脈和肝脈滑而且很盛,是癃㿉。又說:脈象急的叫做疝瘕,會出現小腹疼痛。又說:三陽經脈鬱結會導致癃閉,三陰經脈急促會導致疝氣。註解說:太陽經受寒,血聚集形成瘕;太陰經受寒,氣聚集形成疝。《脈訣》說:疝氣的脈象是弦而且急,積聚在體內。脈象牢實而急的可以治癒,脈象虛弱而急的則危險。脈象沉、遲、浮、澀,代表疝瘕寒痛,疼痛劇烈時,脈象會伏藏,或者變得細微或跳動。《正傳》說:寸口脈弦而且緊,弦緊相搏,是寒疝。

《入門》說:《黃帝內經》都認為滑脈是疝氣的脈象。《脈經》說:疝瘕積聚,脈象弦急的可以治癒,虛弦而小的則危險。

【疝氣的病因、症狀和治療】《靈樞》說:疝氣,是寒氣凝聚所造成的。《黃帝內經》說:病在小腹,腹痛,大小便不通暢,叫做疝氣,是受寒引起的。又說:小腹牽引睪丸,連帶腰脊疼痛,向上衝擊心臟,嚴重時會排出清水,還會出現呃逆、噯氣等症狀,這是邪氣在小腸的表現。朱丹溪說:疝氣,就是睪丸連著小腹出現急痛,有的疼痛在睪丸,有的在五樞穴邊,這些都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