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8)

1. 七疝源流

蓋肝木乘脾,故大而虛,肝木主上升,怒則氣上逆。曰厥者,脾受肝邪,氣逆有積也(宜蟠蔥散、烏頭桂枝湯、四神丸)。經又曰: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蓋脾受肝邪,又傳於腎,則脾失運化之常,入遇寒水之臟,則留而成形。曰瘕者,狀如黃瓜是也,氣不得申曰冤(宜二香丸、加味通心飲)。

丹溪云: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小腹悶痛,此亦疝瘕之屬(宜沈氏散瘕湯)。經又曰: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又曰:肝脈滑甚為㿉疝。蓋以肝木乘胃,故既曰陽明之病,又曰肝之病也。曰㿉者,以必里膿血,甚則下膿血也(宜橘核丸、橘核散、荔枝橘核湯)。

經又曰: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又曰:腎脈滑甚為㿉癃。蓋以內里膿血,外小便秘,由脾邪傳腎之故也(宜加味通心散、加味通心飲)。此《內經》七疝,有可考而得之者也。後張氏又立寒、筋、血、氣、狐、水、㿉七名。

內惟狐疝一名與《內經》同,然其言症,則主寒濕下注囊中(宜丁香楝實丸、四炒川楝丸),亦或由於痰飲下注(宜二陳湯加青皮、香附、蒼朮),名雖同,而實與《內經》肝自為病之旨有異。

至其曰寒疝,則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此蓋得之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風冷也(宜青木香元、當歸四逆湯),其曰水疝,則囊腫痛,或腫如水晶,或濕癢出黃水,或按小腹有水聲,此蓋得之於飲水醉酒入內,適遇風寒之氣,聚於囊中也(宜腰子散、秘傳茱萸內消散)。

其曰筋疝,則陰莖腫脹,或下膿,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隨溲下白物如精,此蓋得之於房勞及邪術所使也(宜加減柴苓湯、龍膽瀉肝湯)。其曰血疝,則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約紋中,俗名便癰者,此蓋得之盛暑入房,氣血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或情欲太濃,當泄不泄所致也(宜復元通氣散、神聖代針散)。

其曰氣疝,則上連腎俞,下及陰囊,偏墜而痛,或不痛,此蓋得之忿怒號哭,氣鬱而脹,號怒罷,氣即散者是也(宜氣疝飲,聚香飲子)。其曰㿉疝,則陰囊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此蓋得之地氣卑濕,故江淮間多有之。女人陰戶凸出,亦名㿉疝。小兒亦有生成如此者,乃胎中宿疾。

然而㿉疝不一,有玉莖腫硬引臍絞痛,甚則陰縮肢冷,囊上生瘡,名曰卵㿉,出水不止者死。有素多濕熱,因怒激火,昏眩,手搐,面黑,睪丸能左右相過,名曰氣㿉者。而膀胱氣名曰水㿉。小腸氣名曰腸㿉。此四者皆㿉疝也,治之之法同(宜橘核丸、橘核散、天台烏藥散)。

總之,後世之人,嗜欲紛而病日多,即疝氣一症,有不止於《內經》名目者,故張氏增立七疝,實足補《內經》之未備,茲因按其名而詳參症治,庶醫者不至臨時束手。若巢氏強分厥、症、寒、氣、盤、胕、狼,自附《內經》之七疝,則適見其支離矣,曾何益於經旨乎。

白話文:

大致來說,疝氣的病因是肝氣侵犯脾胃,導致脾胃虛弱。肝氣主升,如果生氣,氣就會往上逆行。如果說「厥」,就是脾胃受到肝邪影響,氣逆而積聚(可使用蟠蔥散、烏頭桂枝湯、四神丸)。

經脈上說,脾的病邪傳到腎,就叫做「疝瘕」,會感到小腹熱痛,並排出白色分泌物。這是因為脾受到肝邪影響,又傳到腎,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當腎這個寒冷的器官受到影響,就會積聚成形,形成像黃瓜一樣的腫塊,也就是「瘕」,因為氣機受阻無法伸展,所以感到悶痛(可使用二香丸、加味通心飲)。

朱丹溪認為,陽明經受到濕熱侵襲,傳到太陽經,會發熱怕冷,小腹悶痛,這也是疝瘕的一種(可使用沈氏散瘕湯)。經脈上又說,足陽明經的筋脈生病,會造成㿉疝,腹部筋脈會感到緊繃。又說,肝脈滑動過於嚴重,也會造成㿉疝。這是因為肝木之氣侵犯胃,所以既說是陽明的病,也說是肝的病。「㿉」指的是裡面有膿血,嚴重的話會排出膿血(可使用橘核丸、橘核散、荔枝橘核湯)。

經脈上又說,脾脈微弱而粗大會形成疝氣,脈象滑動嚴重則會形成㿉癃。又說,腎脈滑動嚴重也會形成㿉癃。這是因為內部有膿血,外部則小便不暢,是脾的病邪傳到腎的緣故(可使用加味通心散、加味通心飲)。以上是《內經》所記載的七種疝氣,是可以考證的。後來張氏又提出了寒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水疝、㿉疝這七種名稱。

其中只有狐疝的名稱和《內經》相同,但它的症狀描述是指寒濕之氣往下注入陰囊(可使用丁香楝實丸、四炒川楝丸),也可能是因為痰飲往下流注造成(可使用二陳湯加青皮、香附、蒼朮)。雖然名稱相同,但其實與《內經》所說的肝自身病變的觀點不同。

至於寒疝,則是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頭,陰莖無法勃起,或者牽引睪丸疼痛,這是因為坐在潮濕的地方,或者寒冷的月份涉水,或者遇到下雨下雪,或者坐在風寒的地方造成的(可使用青木香元、當歸四逆湯)。水疝則是陰囊腫痛,或者腫得像水晶,或者濕癢流出黃水,或者按壓小腹有水聲,這是因為喝酒過量,體內積水,又遇到風寒之氣,聚集在陰囊中造成的(可使用腰子散、秘傳茱萸內消散)。

筋疝則是陰莖腫脹,或者流膿,內部肌肉緊縮,或者陰莖疼痛,痛到極點會發癢,或者陰莖勃起後無法縮回,或者排尿時排出像精液一樣的白色物質,這是因為房事過度或受到邪術影響造成的(可使用加減柴苓湯、龍膽瀉肝湯)。血疝則是在小腹兩側,靠近恥骨的地方,腫塊像黃瓜,俗稱「便癰」,這是因為盛夏時節房事,氣血滲入陰囊,滯留不去,形成癰腫,膿少血多,也可能是因為情慾過度,想排洩卻無法排洩造成的(可使用復元通氣散、神聖代針散)。

氣疝則是上連腎俞穴,下至陰囊,陰囊一側下垂而痛,或者不痛,這是因為憤怒號哭,氣機鬱結而脹痛,怒氣消散後,氣就散開了(可使用氣疝飲、聚香飲子)。㿉疝則是陰囊像量米的斗一樣大,不癢不痛,這是因為地氣潮濕,所以在江淮地區比較常見。女性陰戶突出也叫㿉疝。有些小孩天生就這樣,是胎裡帶來的疾病。

然而,㿉疝有很多種,有的會出現陰莖腫脹變硬,牽引肚臍絞痛,嚴重時會陰莖內縮、四肢冰冷,陰囊上長瘡,不斷流出液體,這種叫做「卵㿉」,通常無法治癒。有的則是原本體內濕熱,因為生氣而引動火氣,導致昏眩、手抽搐、臉色發黑,睪丸可以左右移動,這種叫做「氣㿉」。膀胱的氣病變叫做「水㿉」,小腸的氣病變叫做「腸㿉」。這四種都屬於㿉疝,治療方法相同(可使用橘核丸、橘核散、天台烏藥散)。

總之,後世的人,因為慾望過多導致疾病越來越多,就連疝氣這一種疾病,也超出了《內經》所描述的範圍,所以張氏增加了七種疝氣的分類,實際上彌補了《內經》的不足。現在,我根據這些名稱詳細地闡述其症狀和治療方法,讓醫生在臨床診治時不至於束手無策。至於巢氏,硬要把厥、症、寒、氣、盤、胕、狼等七種病症強行附會到《內經》的七疝,反而顯得牽強附會,對理解《內經》的旨意沒有任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