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7)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7)
1. 治任病方四
奪命丹,〔陰襲〕吳萸一斤,一分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一分白湯浸,並焙乾,澤瀉二兩,酒麵糊丸,空心,鹽湯下。
此方兼治奔豚疝氣上衝小腹引痛。
一捏金散,〔又〕延胡索,川楝肉,全蠍,茴香,每末二錢,酒下。
此方亦治奔豚疝氣上衝,及小腸氣、臍腹大痛。
木香順氣散,〔氣痛〕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厚朴,蒼朮,枳殼,砂仁,炙草
和氣湯,〔又〕木香,紫蘇,檳榔,陳皮,半夏,香附,青皮,甘草,乳香,沒藥
白話文:
【治任病方四】
- 奪命丹:使用吳茱萸一斤,分成四份,分別用酒、醋、童子尿、白湯浸泡,之後烘乾,再加入二兩的澤瀉,用酒面糊做成丸狀。空腹時服用,用鹽水吞服。
此方能治療奔豚疝氣上衝,導致的小腹疼痛。
- 一捏金散:主要成分有延胡索、川楝肉、全蠍、茴香,每次服用兩錢,用酒送服。
此方也能治療奔豚疝氣上衝,以及小腸氣、肚臍周圍的大痛。
-
木香順氣散:主要成分有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厚朴、蒼朮、枳殼、砂仁、炙草。
-
和氣湯:主要成分有木香、紫蘇、檳榔、陳皮、半夏、香附、青皮、甘草、乳香、沒藥。
2. 七疝源流
七疝,任脈病也。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七疝者,狐、沖、癲、厥、瘕、㿉癃、㿉是也。凡內外邪所感,皆能使陰陽不和,陰偏勝則寒氣衝擊,陽偏勝則熱氣內壅,皆致任脈為疵。而肝則佐任脈以生化者,故疝病原於任,必及於肝。若專主肝而不及任,背《內經》矣,非也。
專主任而不及肝,昧乎病之源流矣,亦非也。蓋疝病在中極之中,少腹之間,總諸陰之會,而上於關元,無不由任脈為之,以任總諸陰之所聚也。乃其症或由於熱,或由於寒,或由於勞,或由於虛,而犯陰傷筋則同,故其病皆在陰,其傷皆在筋,其動為風,其聚如山,所以有疝之名也。
經又曰:少陰脈滑,病肺風疝;太陰脈滑,病脾風疝;陽明脈滑,病心風疝;太陽脈滑,病腎風疝;少陽脈滑,病肝風疝。歷觀經旨,雖各經皆病,非俱從任脈起,然各經所受之邪,必與任脈相犯,故心肝脾肺腎五經,皆統系之曰疝。言風者,肝之陽氣為風,任之陰氣為瘡,肝既佐任以生化,故病必相及,而以風與疝並稱也。惟肝佐任,故其病曰少陽有餘病筋痹。
肝風疝者,此少陽之相火,犯陰傷筋,而動肝木之風,因聚肝而為疝也。太陽與腎,風寒合邪,傷陰而聚於腎,故腎亦有疝。又厥陰位下焦,總諸筋,其氣壅而不升,則亦病疝。故經有厥陰有餘,病陰痹,滑則病狐風疝之語。總之,內外邪所感,攻於臟腑則為腹中之疝,會於陰器則為睪丸之疝,正自有辨。
士材云:疝之為病,受熱則挺縱不收,受寒則腹內牽引作痛,受濕則腫脹累垂,虛亦腫墜,血分不移,氣分多動。睪丸有兩,左屬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者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是故諸寒收引,則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憤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
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為厥陰、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其論甚確,可據而依也。
試詳七疝之症。經曰: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蓋既上衝心,又二便不通,能上而不能下也(宜木香散)。經又曰:肝所生病為狐疝。蓋上抵少腹,下環陰器,皆肝部分,受疝之處。一切疝病,非肝木受邪,即肝自病,狐疝乃其自病,曰狐者,以出入不常也(宜二香丸、蜘蛛散)。經又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
蓋三陽者,小腸、膀胱、膽也。小腸、膀胱皆在下體,膽與肝為表裡,故皆能致疝。曰㿗者,丸腫大如升如斗,頑㿗不仁也(宜蠲痛元、楊氏麝香元、茱萸內消丸、金鈴散)。若木腎則不痛,另詳前陰條。《內經》又曰: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
白話文:
七疝源流
七疝是任脈的疾病。《內經》說:任脈有病,男子會出現內結七疝,女子則會有帶下瘕聚。七疝指的是狐疝、沖疝、癲疝、厥疝、瘕疝、㿉疝、㿉癃。凡是內外邪氣入侵,都會導致陰陽失調。陰氣過盛則寒氣侵襲,陽氣過盛則熱氣內壅,都會使任脈受損。而肝臟輔助任脈進行生化作用,所以疝氣的病根在任脈,必然會影響到肝臟。如果只注重肝臟而忽略任脈,就違背了《內經》的理論,是不對的。
只注重任脈而忽略肝臟,就不知道疾病的源頭,也是不對的。疝氣位於中極穴附近,少腹之間,是諸陰之氣匯聚的地方,向上通達關元穴,都與任脈有關,因為任脈是諸陰之氣匯聚的地方。而其症狀可能是由於熱、寒、勞累或虛弱引起,但都會損傷陰氣和筋脈,所以疝氣的病位都在陰,所傷都在筋,其發作如風,其聚集如山,因此稱為疝氣。
《內經》又說:少陰脈滑則患肺風疝;太陰脈滑則患脾風疝;陽明脈滑則患心風疝;太陽脈滑則患腎風疝;少陽脈滑則患肝風疝。綜觀經文之意,雖然各經脈都會患病,但並非都源於任脈,然而各經脈所受的邪氣,必然會與任脈相犯,所以心、肝、脾、肺、腎五臟,都與疝氣有關。文中提到「風」,是因為肝臟的陽氣為風,任脈的陰氣為瘡,肝臟輔助任脈進行生化,所以疾病必然互相影響,因此以風和疝氣並稱。由於肝臟輔助任脈,所以這種病症稱為少陽有餘,病在筋痹。
肝風疝是指少陽的相火犯陰傷筋,而導致肝木之風的活動,因此在肝臟聚集而形成疝氣。太陽經與腎臟相關,風寒邪氣傷陰,聚集在腎臟,所以腎臟也會發生疝氣。厥陰位於下焦,統攝諸筋,其氣機壅塞不通,則也會患疝氣。所以《內經》有「厥陰有餘,病陰痹,滑則病狐風疝」的說法。總而言之,內外邪氣入侵,侵犯臟腑則為腹中之疝,影響到陰器則為睪丸之疝,這是有區別的。
士材說:疝氣的病症,受熱則脹大不收縮,受寒則腹部牽引作痛,受濕則腫脹下垂,虛弱也腫脹下垂,血分不能正常運行,氣分則活動頻繁。睪丸有左右兩個,左邊屬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者都主血,統攝左邊血的是肝臟。右邊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者都主氣,統攝右邊氣的是肺臟。所以,各種寒邪收縮牽引,則泣而歸肝,下注於左邊睪丸;各種氣機鬱結,則濕氣聚集而歸肺,下注於右邊睪丸。
而且睪丸所聯繫的筋脈,並不全是厥陰、太陰、陽明經的筋脈,也與其他經絡相連。所以患左邊睪丸者,疼痛較多腫脹較少;患右邊睪丸者,疼痛較少腫脹較多,這個說法很準確,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讓我們仔細分析七疝的症狀。《內經》說: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而疼痛,不能前後通利,稱為沖疝。因為它向上衝擊心臟,又大小便不通,能向上而不能向下。(可用木香散治療)《內經》又說:肝臟生病引起的疝氣稱為狐疝。它向上到達少腹,向下環繞陰器,都是肝臟所管轄的部位,疝氣就發生在這些地方。所有疝氣,不是肝木受邪,就是肝臟本身生病,狐疝就是肝臟本身生病,稱為狐疝,是因為其症狀反覆無常。(可用二香丸、蜘蛛散治療)《內經》又說:三陽經生病,發寒熱,其傳變為㿉疝。
三陽經是指小腸、膀胱、膽經。小腸、膀胱都在下體,膽經與肝經互為表裡,所以都能導致疝氣。稱為㿉疝,是因為睪丸腫大如升斗,堅硬不仁。(可用蠲痛元、楊氏麝香元、茱萸內消丸、金鈴散治療)如果木腎則不痛,詳見前陰條。《內經》又說:脈象黃而大虛,氣積聚在腹部,有厥逆之氣,稱為厥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