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3)

1. 衝脈病源流

一云:衝脈起於氣街,街直而通,故謂之沖。又曰:心臟在南,故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後曰太衝。足少陰腎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兩脈相合為表裡也。衝脈在脾之下,故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衝脈相通諸經】王海藏曰:手少陰三焦相火為一腑,右腎命門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脈同診,腎為生氣之門,出而治臍下,分三歧,上衝夾臍過天樞,上至膻中兩乳間,元氣所繫焉。又足三焦太陽之別,並足太陽正路入絡膀胱約下焉。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上中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故曰,有臟無腑。

《脈訣》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街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臍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治在臍。經曰: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原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瀕湖曰:三焦即命門之用,與衝任督相通者。

【人身四海】《內經》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沖病症治】《內經》曰: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當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謂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王氣法時月也)。

李東垣曰: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症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萸五分,隨氣多少用之。夏月有此乃大熱之症,用黃連、黃柏、知母各等分酒洗,炒為末,白湯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湯下,即以美膳壓之,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蓋此病隨四時寒熱溫涼治之。

又曰:凡逆氣上衝,或兼裡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若內傷病此,宜補中益氣湯加炒黃連、黃柏、知母,以泄衝脈。又曰:凡腎火旺,及任督沖三脈盛者,宜用酒炒黃柏、知母,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又曰:或腹中刺痛,或裡急,宜多用甘草。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屬血虛,血虛則裡急,宜用當歸。

白話文:

衝脈病源流

有人說,衝脈起於氣街(鼠蹊部附近),因為氣街是直通的,所以稱之為衝脈。又有人說,心臟位於南方,所以心臟前方稱為廣明。衝脈位於北方,所以衝脈後方稱為太衝。足少陰腎經和衝脈結合在一起,氣勢更加盛大,所以稱為太衝。這兩條經脈相互結合,形成一對表裡關係。衝脈位於脾臟下方,所以說它的衝力在下,又被稱為太陰。

衝脈與其他經脈的相通

王海藏說:手少陰經的三焦相火屬於一個腑,右腎的命門也屬於相火,心包主(心包經)也稱為相火,它們的脈象診斷相同。腎臟是產生生命能量的門戶,它產生的能量從臍下發出,分出三條路徑,向上衝過肚臍兩側,經過天樞穴,再往上到達胸腔的膻中穴(兩乳之間),這是元氣所繫之處。還有足三焦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支脈,會合入膀胱,在下方會合。所謂三焦,是從頭到心,從心到臍,從臍到足,分為上、中、下三焦,實際上是真元之氣。所以說,三焦只有臟的功能,沒有腑的功能。

《脈訣》說:三焦沒有具體的形狀,只是有名稱而已,它寄居在胸腔中,與膈膜相互對應。又有人說:三焦的腑位於氣街之中,上焦在胃的上口,作用在膻中穴;中焦在胃管,作用在肚臍旁邊;下焦在肚臍下方,膀胱的上口,作用在肚臍。經書上說:原氣,是三焦的特殊作用;腎間的動氣,是真元之氣,它分為三條路徑,是人類生命的根本,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李時珍說:三焦就是命門的作用,它與衝脈、任脈、督脈相通。)

人體的四海

《黃帝內經》說:如同海洋有東西南北一樣,人體也有四海來與之對應。胃是水穀之海,它的氣機向上在氣街,向下到足三里穴。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它的氣機向上在大杼穴,向下在巨虛穴的上下廉。膻中是氣之海,它的氣機向上在柱骨的上下,向前在人迎穴。腦是髓之海,它的氣機向上在頭蓋骨,向下在風府穴。氣海的能量過多,會導致氣體充滿胸腔,呼吸困難,臉色發紅;氣海的能量不足,則會氣短,說話無力。

血海的能量過多,會常常覺得身體變大,困惑而不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血海的能量不足,會常常覺得身體變小,感覺侷促而不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水穀之海的能量過多,會腹部脹滿;水穀之海的能量不足,會感到飢餓而吃不下東西。髓海的能量過多,則身體輕盈有力,活動過度;髓海的能量不足,則會頭暈耳鳴,腿酸頭暈,視力模糊,疲憊想躺下休息。

衝脈病症與治療

《黃帝內經》說:治療肢體痿軟無力,為什麼要單獨取用陽明經?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主管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骼和利於關節活動。衝脈是經脈之海,主管滲透灌溉溪谷,它與陽明經會合於宗筋,在氣街處會合。陽明經是宗筋的首領,都歸於帶脈,與督脈相聯繫。所以陽明經虛弱,宗筋會鬆弛,帶脈無法提拉,因此導致足部痿軟無力。治療這種情況,應當補充其營養,疏通其經絡,調節其虛實,調和其逆順。筋脈、骨骼、肌肉按照各自的時間和月份接受氣血的濡養,病就會痊癒(這裡指的是肝屬甲乙,心屬丙丁,脾屬戊己,按照五行之氣在時辰和月份的變化來治病)。

李東垣說:在秋冬季節,胃脈的氣機四處運行,被衝脈的氣機逆亂,導致脅肋下方的少陽脈的氣機反向上行,這種情況稱為厥逆。它的症狀是氣體上衝到咽喉,呼吸困難,喘息有聲,無法躺下睡覺。應該使用調中益氣湯,再加入五分吳茱萸,根據氣逆的嚴重程度調整用量。如果在夏季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大熱的症狀,應該使用黃連、黃柏、知母等量,用酒洗過,炒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成藥丸,每次服用一、二百丸,在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然後立即吃東西來壓住它,不讓藥停留在胃中,一直讓它到達下焦,以瀉掉衝脈的邪氣。總而言之,這個病的治療要根據四季的寒熱溫涼來調整。

又說:凡是氣逆上衝,或者兼有腹部裡急,或者出現煩躁發熱的症狀,都是衝脈的氣機逆亂引起的。如果是內傷導致的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炒過的黃連、黃柏、知母,來洩掉衝脈的邪氣。又說:凡是腎火旺盛,以及任脈、督脈、衝脈三脈氣血旺盛的人,應該使用酒炒過的黃柏、知母,但也不可以長期服用,以免傷害脾胃。又說:如果腹部出現刺痛,或者裡急,應該多用甘草。如果虛弱而坐立不安,大便不通暢,都屬於血虛。血虛就會導致裡急,應該使用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