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 (2)
卷十 (2)
1. 肝病源流(肥氣,胠脅肋痛,腋臭、漏腋)
注云:肝苦急,是其氣有餘也。又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又曰:肝病忌當風。《難經》曰:外症面紫而青,善怒;內症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症四肢滿閉,脈澀,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入門》曰:人動則血運於諸經,靜則血歸於肝臟,肝主血海故也。
【肝絕候】《靈樞》曰: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也。故脈不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又曰:厥陰絕者,中熱嗌乾,心煩善尿,甚則舌卷卵縮而終矣。仲景曰:唇吻反青,四肢伸縮,汗出者,肝絕也。
脈經曰:脈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不見,汗如水不止。
【肝氣滯澀保養法】《保生秘要》曰: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氣絕則血枯而滅形,故氣虛弱滯澀而成病。如滯於肝,則肝氣不順,或搠脅而疼,或成疸症,或傳目疾,或成瘋患,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也。春月木旺,宜常噓吸為補瀉之法,和其肝氣,勿食諸肝,以免死氣入肝,傷其魂也。
宜燒蒼朮香,清晨飲屠蘇酒、馬齒莧,以祛一年不正之氣。大抵陽春初升,景物融和,當眺覽園林,尋春郊外,以暢春生之氣。
【肝臟修養法】《養生書》曰:常以正二三月朔旦,東面平坐,叩齒三通,吸震宮青氣入口,九吞之,閉氣九十息
【導引法】臞仙曰:可正坐,以兩手相重按䏶下,徐緩身左右各三五度,又可正坐,兩手拽相叉,翻覆向胸三五度,此能去肝家積聚風邪毒氣。
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狀如覆杯,有足,似龜形,久則發咳嘔逆,脈必弦而細,宜肥氣丸、增損五積丸,皆肝家氣血兩虛,肝氣不和,逆氣與瘀血相併而成,治法宜和肝散結。
【脈法】《綱目》曰:肝有積,其脈弦長。
胠脅肋痛,肝經病也。蓋肝與膽二經之脈,布脅脅,肝火盛,木氣實,故流於胠脅肋間而作痛。凡人肩下曰膊。膊下曰臑。臑對腋,腋下為胠。胠下為脅。脅後為肋。肋下為季肋,俗名肋梢。季肋之下為腰。部分如此。今胠脅肋痛,固由於肝邪之實。而所謂肝邪者,不越氣、血、食、痰、風寒五端,試先言五者之由,再詳症之所屬。一曰氣鬱,由大怒氣逆,或謀慮不決,皆令肝火動甚,以致胠脅肋痛(宜沉香降氣散、枳殼煮散、枳殼散、桂枝湯、小龍薈丸)。一曰死血,由惡血停留於肝,居於脅下,以致胠脅肋痛,按之則痛益甚(宜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或桃仁承氣湯、復元活血湯)。一曰痰飲,由痰飲流注於厥陰之經,以致胠脅肋痛,痛則咳嗽氣急(宜控涎丹加南星、川芎、蒼朮,再用二陳湯煎水吞下,又芎夏湯、調中順氣丸)。一曰食積,由食停脅下,有一條扛起,以致胠脅肋痛(宜神保元,以枳實湯吞下,又當歸龍薈丸)。一曰風寒,由外感風寒之邪,留著脅下,以致脅肋痛(宜芎葛湯、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此五者,皆足致痛,而惟怒氣瘀血居多也。治法,先分左右,再審虛實。大約左痛多留血,或大怒傷陰,或跌撲鬥毆傷血,致死血阻滯,或肋下有塊,皆作痛。右痛為肝邪入肺,惱怒鬱結不伸,是為氣痛。痰痛亦在右,走注痛而有聲。食痛亦在右,即前所云一條扛起者是。此以左右分氣血也。故左屬血,痰氣亦有流於左者,然必與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脅之痛,無關於血也。右屬氣,亦有血適瘀於右而痛者,然必與氣相阻而後痛,不似左脅之痛,無關於氣也。如是,則左痛不專屬血,右痛不專屬氣,氣血將安辨哉。蓋瘀血按之痛,不按亦痛,痛無時息而不膨;氣痛時止而膨,暖即寬,旋覆痛。以此辨驗氣血更快。至胠脅肋地分,本近一處,故其為痛,亦不必細分何部,只以脅痛概之。而脅之痛,要即俗名肝氣痛,由肝家邪實所致,非胠脅肋之自生痛而自作痛也,故不入於身形門中,與腰腹等並列,而特附於肝也。試更論之,脅痛多半是實,不得輕於補肝,能令肝脹也。治實大忌柴胡,若川芎則必用。暴怒傷血,必和血(宜當歸、香附、山梔、甘草)。死血阻滯,必日輕夜重,午後發熱,脈短澀,當去瘀(宜桃仁、紅花、沒藥、香附、赤芍、苡仁根),有塊必消塊(宜牡蠣)。以上左病。氣痛須調氣(宜和脅飲),有痰須導痰(宜蒼朮、半夏、白芥子、陳皮),食積當消導(宜砂仁、枳實、黃連、吳萸)。以上右病。此氣血食痰分見於左右者也。若風寒,則不論左右皆有,稔知外感之邪,必表散(宜川芎、葛根、桂枝、防風)。有兩邊俱痛者,則於前藥加減參用。痛甚,加醋少許。此皆治實之法也。亦有痛時目䀮䀮無見,耳無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者,其脈必虛,切不可作實治,須看大便。大便通和,咳嗽,肝火侮肺金也(宜小柴胡湯加山萸、橘葉)。若連胸腹脹痛,大便不通,為瘀血停滯,須先通之(宜歸尾、紅花、香附、延胡索、蘇木、橘葉、大黃),隨即用補益(宜參用歸脾湯、加味逍遙散)。又或酒色過度,當脅一點痛不止,名干脅痛,甚危,惟大補氣血而已(宜補肝散)。此皆治虛之法也。而又有左痛由肝實火盛者(宜枳殼疏肝散)。左痛不移處,由死血菀結者(宜桃仁承氣湯)。右痛由痰積氣滯兼有者(宜推氣湯)。右痛而氣喘者(宜分氣紫蘇飲)。右痛由怒氣所傷者(宜香附湯)。右痛由痞塞者(宜沉香導氣散)。跌撲肋痛,由氣血凝滯者(宜復元活血湯)。右痛由悲傷肺氣者(宜推氣湯)。脅痛由受暑,皮黃髮泡者(宜大栝蔞散,或兼清肝破氣之品)。脅痛由傷寒者(宜小柴胡湯,不便加枳殼)。或不由傷寒,身體微熱者(宜枳殼散,枳殼為脅痛的藥,故諸方皆用之也)。此皆挾有五邪,分見左右,一切零星之病之治法也。至於肋梢之部,在肝下膽之位,若甚痛牽連小腹,亦是死血,不外胠脅肋痛治瘀血方藥。痛不甚,止於一處,痰也,亦不外胠脅肋痛治痰方藥(宜二陳湯加柴胡、青皮、白芥子、烏藥)。
白話文:
肝病源流(肥氣,脅肋痛,腋臭、漏腋)
註解說:肝臟的特性是急迫,這是因為肝氣過於旺盛。也有說法是:肝臟喜歡疏散,所以要趕緊吃辛辣的食物來疏散它。還有一種說法是:肝病患者要避免吹風。《難經》中提到:外在的症狀是面色發紫發青,容易發怒;內在的症狀是肚臍左邊有氣在跳動,按壓時感覺堅硬且疼痛,還會有四肢脹滿閉塞、脈搏澀滯、排便困難、抽筋等症狀。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就是肝臟的問題,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肝病。《入門》中說:人活動時,血液會運行到各個經絡;靜止時,血液會回到肝臟,因為肝臟主導血液的儲存。
【肝絕的徵兆】《靈樞》提到:足厥陰經的氣斷絕,筋就會斷絕。厥陰經是肝經,肝臟與筋相連。筋會聚於陰器,並與舌根相連。所以當脈搏無法滋養筋時,筋就會緊縮,筋緊縮會拉扯到舌頭和陰囊,因此出現嘴唇發青、舌頭蜷縮、陰囊收縮的現象,這表示筋已經衰竭,在庚日病情會加重,辛日會死亡。又說:厥陰經氣絕的人,會感到體內發熱、口渴、心煩、小便頻繁,嚴重的話會舌頭蜷縮、陰囊收縮而死亡。張仲景說:嘴唇和嘴角發青、四肢抽搐、出汗,這是肝氣衰竭的表現。
《脈經》中說:脈搏斷絕八天會死亡,要如何知道呢?看面色發青,只想趴著睡覺,眼睛看不見,汗水像水一樣流個不停。
【肝氣滯澀的保養方法】《保生秘要》說:人體氣旺盛,血液就會充盈而滋潤;氣衰竭,血液就會乾枯而形體消滅,所以氣虛弱停滯不暢就會導致疾病。如果氣滯留在肝臟,就會導致肝氣不順,可能出現脅肋疼痛、黃疸病、眼睛疾病或精神失常,各種頭暈目眩的症狀都與肝有關。春天木氣旺盛,適合經常噓氣、吸氣來作為補瀉的方法,調和肝氣,不要吃動物肝臟,以免死氣進入肝臟,傷害魂魄。
適合燒蒼朮香,清晨喝屠蘇酒、吃馬齒莧,以去除一年不正之氣。春天陽氣初升,景色溫和,應當在園林中散步、到郊外踏青,以暢通春天的生機。
【肝臟修養方法】《養生書》中說:經常在正月、二月、三月的初一早上,面向東方平坐,叩齒三次,吸入震宮的青氣,分九次吞下,並閉氣九十個呼吸。
**【導引法】**臞仙說:可以正坐,用兩手重疊按壓在腹部下方,身體緩慢地左右轉動各三到五次;也可以正坐,兩手交叉握住,翻轉手掌朝向胸前三到五次,這樣可以去除肝臟內的積聚風邪毒氣。
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倒扣的杯子,有像腳一樣的突出物,類似烏龜的形狀。時間久了會引起咳嗽、嘔吐,脈搏一定會是弦而細的。適合服用肥氣丸、增損五積丸,這些都是肝氣血兩虛、肝氣不調、逆氣和瘀血並存造成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調和肝臟、消散結塊。
【脈法】《綱目》中說:肝臟有積聚,脈象是弦而長的。
脅肋疼痛,是肝經的病。因為肝經和膽經的脈絡分佈在脅肋部位,肝火旺盛、木氣強盛,所以會流向脅肋之間而引起疼痛。一般來說,肩膀下方稱為膊,膊下方稱為臑,臑對應著腋下,腋下稱為胠,胠下為脅,脅後為肋,肋下為季肋,俗稱肋梢,季肋之下為腰。各部位是這樣區分的。現在的脅肋疼痛,確實是由於肝臟邪氣過盛所致,所謂的肝邪,不外乎氣、血、食、痰、風寒這五種因素。先來說說這五種因素的原因,再詳細說明症狀屬於哪一種。
- **氣鬱:**因為大怒、氣逆、或思慮過多而難以決斷,都會使肝火旺盛,導致脅肋疼痛(適合服用沉香降氣散、枳殼煮散、枳殼散、桂枝湯、小龍薈丸)。
- **瘀血:**因為惡血停留在肝臟,積聚在脅下,導致脅肋疼痛,按壓時疼痛加劇(適合服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入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或是桃仁承氣湯、復元活血湯)。
- **痰飲:**因為痰飲流注於厥陰經,導致脅肋疼痛,疼痛時會咳嗽、氣喘(適合服用控涎丹加南星、川芎、蒼朮,再用二陳湯煎水吞服,另外還可以用芎夏湯、調中順氣丸)。
- **食積:**因為食物停積在脅下,像一條東西頂著,導致脅肋疼痛(適合服用神保元,用枳實湯吞服,另外還可以用當歸龍薈丸)。
- **風寒:**因為外感風寒邪氣,停留在脅下,導致脅肋疼痛(適合服用芎葛湯、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
這五種情況都會導致疼痛,其中又以怒氣和瘀血為多。治療方法要先分清左右,再辨別虛實。一般來說,左邊的疼痛多半是瘀血,或是因為大怒傷陰,或是跌打損傷導致瘀血阻滯,或是肋下有腫塊,都會引起疼痛。右邊的疼痛是肝邪侵入肺部,因為惱怒鬱結而無法舒展,是氣痛。痰痛也在右邊,是遊走性的疼痛,而且會有聲音。食痛也在右邊,就是前面說的像一條東西頂著的感覺。這是從左右區分氣血。所以左邊屬血,痰氣有時也會流向左邊,但一定是和血相搏而痛,不像右脅的疼痛與血無關。右邊屬氣,也有血瘀積在右邊而疼痛的情況,但一定是和氣阻滯後才痛,不像左脅的疼痛與氣無關。這樣看來,左邊的疼痛不完全是血的問題,右邊的疼痛也不完全是氣的問題,氣血要怎麼辨別呢?瘀血按壓時疼痛,不按壓也痛,疼痛沒有停歇而且不會脹滿;氣痛則時痛時止,而且會脹滿,溫熱後會緩解,疼痛會反覆。用這個方法辨別氣血會更快。至於胠、脅、肋這幾個部位,原本位置就很接近,所以疼痛時也不必仔細區分是哪個部位,只要用脅痛來概括就行了。而脅痛,俗稱肝氣痛,是由肝家邪氣過盛所致,並不是脅肋自身產生的疼痛,所以不歸入身形門中,與腰腹等並列,而是特別歸屬於肝。更進一步來說,脅痛多半是實證,不可輕易用補肝的方法,那樣會使肝脹。治療實證最忌諱使用柴胡,但川芎則必須用。暴怒傷血,一定要調和血(適合用當歸、香附、山梔、甘草)。瘀血阻滯,一定是白天輕,晚上重,午後發熱,脈搏短而澀,要去除瘀血(適合用桃仁、紅花、沒藥、香附、赤芍、薏苡仁根),有腫塊必須消除腫塊(適合用牡蠣)。以上是左邊的病症。氣痛需要調理氣(適合用和脅飲),有痰需要化痰(適合用蒼朮、半夏、白芥子、陳皮),食積應當消食導滯(適合用砂仁、枳實、黃連、吳茱萸)。以上是右邊的病症。這是氣、血、食、痰在左右兩邊的表現。如果是風寒,則不論左右都有,要懂得外感邪氣,必須發散表邪(適合用川芎、葛根、桂枝、防風)。如果兩邊都痛,則可以在前面的藥方中加減使用。疼痛劇烈,可以加入少許醋。這些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
也有疼痛時眼睛昏花看不清,耳朵聽不見,容易恐懼,像是要被抓住一樣,這種情況脈搏一定是虛弱的,絕對不能當作實證來治療,必須看大便的情況。如果大便通暢,卻有咳嗽,那是肝火侵犯肺金(適合用小柴胡湯加山茱萸、橘葉)。如果連同胸腹一起脹痛,大便不通,是瘀血停滯,必須先通便(適合用當歸尾、紅花、香附、延胡索、蘇木、橘葉、大黃),然後再用補益的藥物(適合用參用歸脾湯、加味逍遙散)。另外,如果因為飲酒過度和縱慾,導致脅部一點疼痛不止,稱為乾脅痛,非常危險,只能大補氣血(適合用補肝散)。這些都是治療虛證的方法。
還有左邊的疼痛是因為肝實火旺盛(適合用枳殼疏肝散)。左邊的疼痛固定不移動,是由於瘀血積聚(適合用桃仁承氣湯)。右邊的疼痛是因為痰積氣滯(適合用推氣湯)。右邊的疼痛而且氣喘(適合用分氣紫蘇飲)。右邊的疼痛是因為怒氣所傷(適合用香附湯)。右邊的疼痛是因為胸悶痞塞(適合用沉香導氣散)。跌打損傷引起的肋痛,是因為氣血凝滯(適合用復元活血湯)。右邊的疼痛是因為悲傷肺氣(適合用推氣湯)。脅痛是因為受暑,皮膚發黃起泡(適合用大栝蔞散,或兼具清肝破氣的藥物)。脅痛是因為傷寒(適合用小柴胡湯,如果便秘要加枳殼)。或是不是因為傷寒,身體微微發熱(適合用枳殼散,枳殼是治療脅痛的藥物,所以很多藥方中都用到它)。這些都帶有五種邪氣,分別出現在左右兩邊,是一些零星病症的治療方法。至於肋梢的部位,在肝臟下方,膽囊所在的位置,如果疼痛劇烈,牽連到小腹,也是瘀血,可以採用治療脅肋痛瘀血的藥方。如果疼痛不嚴重,只停留在一個地方,是痰,也可以採用治療脅肋痛痰濕的藥方(適合用二陳湯加柴胡、青皮、白芥子、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