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2)
卷二十九 (2)
1. 附錄一切癰疽兼症方論
【發煩渴】,劉涓子曰:熱毒方盛,或發大渴,此乃毒氣攻心,令舌乾煩渴,但補心氣即止。薛立齋曰:瘡瘍作渴,焮腫發熱,二便調和者,熱在上焦也(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補中益氣湯)。
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竹葉黃耆湯)。腎水乾涸作渴,口苦幹燥者,加減八味丸。疽愈後發渴,最惡候,惟加減八味丸最妙,蓋癰疽多因虛而得,疽安發渴,宜服此丸,未渴先服,永不發渴。《回春》曰:癰疽發渴,乃氣血兩虛也(黃耆六一湯)。
白話文:
發煩渴
劉涓子說:熱毒過盛,或者出現極度口渴,這是因為毒氣侵犯心臟,導致舌頭乾燥,煩躁口渴。只要補益心氣就能止渴。
薛立齋說:瘡瘍引起口渴,腫脹發熱,二便通暢,這是熱邪在上焦(指胸部)。可用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結,這是內臟有熱邪。可用四順清涼飲。腫痛厲害,這是熱毒積聚。可用仙方活命飲。腫脹輕微,疼痛不劇烈,這是氣血虛弱淤滯。可用補中益氣湯。
胃火灼熱,津液不足,可用竹葉黃耆湯。腎水枯竭引起口渴,口苦乾燥,可用加減八味丸。疽瘡癒合後出現口渴,是最不好的徵兆,只有用加減八味丸最有效。因為癰疽大多是因虛弱而起,疽瘡癒合後出現口渴,應該服用此丸。還沒口渴就服用,可以永遠不再口渴。《回春》說:癰疽引起口渴,是氣血雙虛。可用黃耆六一湯。
【寒熱】,《得效》曰:癰疽未愈之間,先嘔痰而寒熱,汗出而止,或連日,或間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薛立齋曰:癰疽症,口苦,寒熱往來,肝火血虛也(托裡消毒散去白芷、連翹、金銀花,加柴胡、熟地)。因怒而寒熱,肝火氣虛也(前方加柴胡、黃芩,不應,八珍湯加山梔、棗仁、龍膽草)。
白話文:
寒熱
《得效》中記載:癰疽尚未痊癒時,患者先嘔吐痰液,接著出現寒熱交替,伴隨出汗,然後症狀停止,可能連續多日,也可能間隔一天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用加味不換金正氣散治療。
薛立齋說:癰疽病症,患者口苦,寒熱交替,屬於肝火血虛。治療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去白芷、連翹、金銀花,再加入柴胡、熟地。
如果因生氣而導致寒熱交替,屬於肝火氣虛。可以根據前述方劑,加入柴胡、黃芩,若效果不佳,則可用八珍湯加入山梔、棗仁、龍膽草治療。
體倦寒熱,肝脾氣虛也(前方去金、翹、芷,加參、耆、歸、術,不應,補中益氣湯)。內熱晡熱而寒熱,陰血虛也(前方去三味加芎、歸、丹皮、柴胡,不應,八珍湯加丹皮效)。畏寒者,胃氣虛也(前方去三味加參、苓、朮、升麻,不應,補中益氣湯)。脅痛痞滿而寒熱,肝氣滯也(前方去三味加青皮、木香,不應,屬氣血兩虛,加參、歸、術)。
【作痛】,《入門》曰:癰疽不可不痛,亦不可大痛。未潰時痛,為熱毒,甚或便秘(內疏黃連湯)。膿脹痛者,針之。已潰膿出而反桶,虛也(宜歸耆湯)。
白話文:
身體疲倦,時冷時熱,這是肝脾氣虛。原本的藥方去掉金銀花、翹搖、白芷,加入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若效果不好,就用補中益氣湯。內熱,下午特別熱,而且時冷時熱,這是陰血虛。原本的藥方去掉三味藥,加入川芎、當歸、丹皮、柴胡,若效果不好,就用八珍湯加上丹皮。怕冷,這是胃氣虛。原本的藥方去掉三味藥,加入人參、茯苓、白朮、升麻,若效果不好,就用補中益氣湯。肋骨疼痛、肚子脹滿,而且時冷時熱,這是肝氣鬱滯。原本的藥方去掉三味藥,加入青皮、木香,若效果不好,就說明是氣血兩虛,要加入人參、當歸、白朮。
至於疼痛,醫書上說,癰疽發炎一定會痛,但也不能太痛。還沒潰爛時痛,是熱毒,嚴重還會便秘,要用內疏黃連湯。膿腫脹痛,要用針刺。已經潰爛流膿,但卻反覆發作,這是虛弱,要用歸耆湯。
《精義》曰:癰疽寒熱虛實,皆能為痛。若熱毒痛,以寒涼折其熱。若寒邪痛,以溫熱熨其寒。虛痛補之。熱痛瀉之。《綱目》曰:穢氣觸而痛,和解之(乳香、芍藥之類)。風冷逼而痛,溫散之(防風、桂枝之類)。《回春》曰:膿血既泄,腫痛尤甚(人參黃耆湯)。薛立齋云:瘡瘍之作,由六淫七情,其痛因氣血凝滯,如熱毒在內,便秘作痛,導之(內疏黃連湯)。熱毒熾甚,焮腫作痛,解之(黃連解毒散,不應,用仙方活命飲)。
白話文:
《精義》提到:癰疽產生的寒熱虛實,都能引起疼痛。如果是由熱毒引起的疼痛,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消退熱毒。如果是由寒邪導致的疼痛,則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散寒。對於虛弱導致的疼痛,應該用補藥來治療;對於熱性的疼痛,則應該用瀉藥來消除。
《綱目》說:如果因為髒亂的氣味觸及身體而引起疼痛,可以使用調和的藥物(如乳香、芍藥等)。如果是因為風冷逼迫而引起的疼痛,則可以用溫暖散寒的藥物(如防風、桂枝等)。
《回春》書中提到:當膿血排出後,腫痛反而更為嚴重時(可用人參黃耆湯)。薛立齋認為:創傷的形成是因為六種不正常的氣候(風、寒、暑、濕、燥、火)和七種情緒因素所導致的。疼痛的原因是氣血凝滯。如果體內有熱毒且大便不通,這會引起疼痛,需要進行通導(如內疏黃連湯)。如果熱毒非常嚴重,引發腫脹疼痛,則需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連解毒散,如果效果不佳,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
瘀血凝滯作痛,和之(乳香定痛散)。作膿而痛,排之(托裡消毒散)。膿脹而痛,針之。膿潰而痛,補之(人參黃耆湯去蒼朮、神麯)。氣虛而痛,益之(四君子湯加歸、耆)。血虛而痛,養之(四物湯加參、耆)。腎虛而痛,滋之(六味丸)。
【嘔逆】,丹溪曰:未潰時嘔,當作毒氣上攻治之(乳粉托裡散)。潰後,當作陰虛補之。老年人潰後嘔,不能食虛也(參苓白朮膏)。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於胃也(多用白朮)。《回春》曰:食不能下,服藥而嘔,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薛立齋曰:作嘔,難泥毒氣上攻,而概用敗毒等藥。
白話文:
如果疼痛是由於瘀血凝滯引起的,就用乳香定痛散來化瘀止痛。如果疼痛伴有化膿,就用托裡消毒散來排膿。如果膿腫脹痛,就用針灸治療。如果膿已潰爛,就用人參黃耆湯去掉蒼朮和神麴來補益。如果疼痛是由於氣虛引起的,就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和黃耆來補氣。如果疼痛是由於血虛引起的,就用四物湯加上人參和黃耆來補血。如果疼痛是由於腎虛引起的,就用六味丸來滋補腎氣。
對於嘔逆,丹溪翁認為,瘡瘍未潰時嘔吐,應當作毒氣上攻來治療,可以用乳香托裡散。瘡瘍潰後,應當作陰虛來補益。老年人瘡瘍潰後嘔吐,是因為虛弱不能進食,可以用參苓白朮膏。河間先生認為,瘡瘍嘔吐是濕氣侵犯了胃,可以用白朮治療。回春集記載,如果飲食不能下嚥,服用藥物也嘔吐,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和砂仁。薛立齋認為,嘔吐不一定都是毒氣上攻,不能一概用敗毒藥。
如熱甚焮痛而嘔,邪氣實也,解之(仙方活命飲)。作膿焮痛而嘔,胃氣虛也,補之(托裡消毒散)。膿熱焮痛而嘔,氣血虛也,泄之(先用托裡散、替針丸泄之)。焮痛便秘而嘔,熱蘊於內也,導之(內疏黃連湯)。又有因寒熱傷胃而嘔者(托裡健中湯)。有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
有中氣虛寒而嘔者(托裡溫中湯)。有肝木乘脾而嘔者(托裡抑青湯)。有胃脘痰停而嘔者(托裡清中湯)。有因脾虛而嘔者(托裡益黃湯)。有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當各究其原而施治之。丹溪雖有腫瘍作毒氣上攻,潰瘍作氣虛之說,亦大概言之耳。大約熱毒內攻者少,胃氣虛寒而嘔者多。
白話文:
如果發燒很嚴重、疼痛且嘔吐,說明體內邪氣很盛,需要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毒。如果出現膿腫、疼痛且嘔吐,說明胃氣虛弱,需要用托裡消毒散來補益。如果膿熱、疼痛且嘔吐,說明氣血虛弱,需要先用托裡散和替針丸來泄熱,再用其他方法調理。如果疼痛便秘且嘔吐,說明體內熱氣積聚,需要用內疏黃連湯來導熱。此外,還有一些情況是因寒熱傷胃而嘔吐的,可以用托裡健中湯來治療。如果胃寒、食慾不佳且嘔吐,可以用托裡益中湯來治療。
如果體內中氣虛寒而嘔吐,可以用托裡溫中湯來治療。如果肝氣過盛、侵犯脾胃而嘔吐,可以用托裡抑青湯來治療。如果胃脘有痰積而嘔吐,可以用托裡清中湯來治療。如果因脾虛而嘔吐,可以用托裡益黃湯來治療。如果鬱結傷脾而嘔吐,可以用托裡越鞠湯來治療。治療嘔吐症狀,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雖然丹溪先生曾說腫瘍是毒氣上攻,潰瘍是氣虛引起的,但只是概括性的說法。實際上,大部分嘔吐都是由於胃氣虛寒引起的,熱毒內攻的情況相對較少。
【煩躁】,繆仲淳曰:面目赤色,煩熱作渴,脈大而虛,血脫髮躁也(托裡消毒散去連、芷、銀花,加歸、耆,佐以當歸補血湯)。身熱惡衣,欲投涼水,脈沉微,氣脫髮躁也(前方去三味,加附、桂,或用附子理中湯。)
【頭痛眩暈】,薛立齋曰:初腫時頭痛發熱,邪在表也(托裡消毒散加川芎、羌活)。頭痛惡寒,表虛也(前方去銀花、連翹,加參、耆)。倦怠眩暈,中氣虛也(前方去三味,加升、柴,或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日晡頭痛,血虛也(前方去三味,加熟地,佐以六味丸)。
白話文:
煩躁時,臉色發紅,燥熱口渴,脈搏有力但虛弱,屬於血氣虧虛導致的躁動不安。可以服用托裡消毒散去連翹、芷草、金銀花,加入當歸、黃耆,再搭配當歸補血湯。如果身體發熱、討厭穿衣服,想要浸在涼水裡,脈搏沉而微弱,屬於氣血虧虛導致的躁動不安。可以去掉托裡消毒散中的連翹、芷草、金銀花,加入附子、桂枝,或者服用附子理中湯。
頭痛眩暈時,初期腫痛伴隨頭痛發熱,屬於外邪入侵。可以服用托裡消毒散加入川芎、羌活。頭痛怕冷,屬於表虛。可以去掉托裡消毒散中的金銀花、連翹,加入人參、黃耆。身體疲倦、頭昏眼花,屬於中氣不足。可以去掉托裡消毒散中的連翹、芷草、金銀花,加入升麻、柴胡,或者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下午頭痛,屬於血虛。可以去掉托裡消毒散中的連翹、芷草、金銀花,加入熟地,再搭配六味丸。
夢泄遺精,頭暈痛,或痰喘氣促,腎虛不能納氣也(前方去三味並川芎,佐以六味丸,不應,大虛寒也,用八味丸。)
【喘急】,陳文治曰:癰疽喘急,恍惚嗜臥,肺脈洪數無力,此心火刑肺金也,當理氣化痰清肺(人參平肺散)。若兼發熱作渴,脈洪數有力,此為火剋金之惡候(加金解毒散)。面赤者不治。
【痰多】,陳文治曰:胸膈多痰,脾氣虛也(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桔梗、半夏,不應,六君子湯加枳、桔)。晡熱多痰,脾血虛也(前方去三味,加歸、地、參、耆)。咳嗽吐痰,腎虧津液泛上也(前方去三味,加山萸、山藥、熟地,佐以六味丸)。
白話文:
做夢時精液外泄,頭暈頭痛,或是痰多喘氣急促,都是腎虛導致無法吸收氣息的表現。如果之前使用三味藥加上川芎治療效果不佳,可能是因為患者虛寒體質,應該改用八味丸。
對於喘息急促的症狀,陳文治認為,如果患者伴隨癰疽、神志恍惚、嗜睡、脈象洪數無力,是心火灼傷肺金所致,應該要理氣化痰、清肺。如果患者還伴隨發熱口渴,脈象洪數有力,這是火剋金的嚴重徵兆,應該加入金解毒散。臉色發紅則無藥可救。
對於痰多的症狀,陳文治認為,胸膈積痰是脾氣虛弱所致,可以將托裡消毒散減去三味,加入桔梗、半夏,如果效果不佳,則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枳實、桔梗。如果患者下午發熱且痰多,是脾血虛弱所致,可以將之前方子減去三味,加入當歸、生地、人參、黃耆。如果患者咳嗽吐痰,是腎虛津液上泛所致,可以將之前方子減去三味,加入山茱萸、山藥、熟地,輔以六味丸。
【胸痞】,薛立齋曰:胸痞有由氣滯者(托裡消毒散加桔梗、山梔,或補中益氣湯加枳、桔)。若倦怠胸痞,氣虛也(前方去三味,加參、朮、茯苓,不應,八珍湯加柴胡)。
【自汗盜汗】,薛立齋曰:體痛不寐而汗,脾血虛也(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茯苓、遠志、棗仁、龍眼)。寐而汗出,腎氣虛也(前方去三味,加參、耆、歸、朮、五味子。
【目斜上視】,《瘍科選粹》曰:癰疽目斜視上,黑睛緊小,白睛青赤,乃肝挾火邪,故肝脈弦緊洪數,必祛肝經之火邪(瀉青丸)。甚至有瀉利者(前方去大黃,加荊芥,或用黃連瀉心湯一二帖)。
白話文:
胸悶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加桔梗、山梔子,或補中益氣湯加枳實、橘皮來治療。如果伴隨疲倦,可能是氣虛,可以去掉上述藥方中的三味藥,加入人蔘、白朮、茯苓,若無效則改用八珍湯加柴胡。
體痛失眠且出汗,可能是脾血虛,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去除三味藥,加入茯苓、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睡覺時出汗,可能是腎氣虛,可以用上述藥方去除三味藥,加入人蔘、黃耆、當歸、白朮、五味子。
眼睛斜視向上,眼球緊縮,白眼球發青發紅,可能是肝火旺盛,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伴隨腹瀉,可以去除大黃,加入荊芥,或用黃連瀉心湯。
【四肢沉重】,《瘍科選粹》曰:此乃七惡中之五惡也(胃苓湯)。若服此湯,脾氣醒,濕氣除,必須大補(參苓白朮散)。
【大便秘結】,東垣曰:瘡瘍熱毒深固,嘔啘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大便秘結,此毒在臟腑,宜疏通之,故曰疏通其內,以絕其源(內疏黃連湯,甚則用五利大黃湯)。又曰:瘡瘍及諸面赤,雖有伏火,不得妄攻其里。若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表發以去之,故曰火鬱則發之(白芷升麻湯)。
白話文:
四肢沉重,是七惡中的五惡,需要服用胃苓湯來醒脾除濕,之後再大補以參苓白朮散。大便秘結,是因為瘡瘍熱毒深固,毒氣在臟腑,需要疏通其內,以絕其源,可用內疏黃連湯,嚴重者則用五利大黃湯。此外,瘡瘍及面部發紅,雖有伏火,但不可妄攻其里,應以表發的方式去邪氣,可用白芷升麻湯。
繆仲淳曰:凡痞脹,大便不通,乃直腸乾涸,導之(豬膽汁法)。或腸胃氣虛,血涸不通,培養之(十全大補湯)。若潰瘍見此症,因氣血虧損,腸胃乾涸,法當大補為主,若不審虛實,一於疏利,必致大誤。
【瀉利】,《直指》曰:癰疽泄瀉,宜乳粉托裡散,再以木香、茯苓煎湯調下,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佐之。《回春》曰:腹痛泄瀉,咳逆昏憒,急用托裡溫中湯。薛立齋曰:脾氣虛寒,腸鳴泄瀉,腹冷,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炮薑、木香。手足逆冷,虛寒日甚,本方三味,加附子,煎送四神丸。
白話文:
繆仲淳說,凡是痞脹、大便不通,都是直腸乾燥所致,可以用豬膽汁來導通。如果腸胃氣虛、血脈不通,則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來調理。若潰瘍出現這種症狀,是因為氣血虧損,腸胃乾燥,治療方法應以大補為主。如果不分虛實,只一味疏利,必然會造成很大錯誤。
瀉利方面,《直指》記載:癰疽泄瀉,應該用乳粉托裡散,再以木香、茯苓煎湯調服,並加入不換金正氣散輔助。《回春》記載:腹痛泄瀉,咳嗽逆氣、昏昏沉沉,要立即使用托裡溫中湯。薛立齋說:脾氣虛寒,腸鳴泄瀉,腹部冰冷,應該用托裡消毒散三味,再加炮薑、木香。手腳冰冷、虛寒加重,可以在三味藥中加入附子,煎湯送服四神丸。
《瘍科選粹》曰:瘡瘍大便泄瀉,或因寒涼克伐,脾氣虧損;或因脾氣虛弱,食不克化;或因脾虛下陷,不能升舉;或因命門火衰,不能生土;或因腎經虛弱,不能禁止;或因脾腎虛寒,不能司職。主治之法,若寒涼傷脾(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送二神丸)。脾虛下陷(補中益氣湯送二神丸)。
命門火衰(八味丸料送四神丸)。腎虛不禁(姜附湯加吳萸、五味子)。脾腎虛寒(叄附湯送四神丸)。凡腸鳴泄瀉,多屬脾氣虛寒,法宜溫補,治如前法,多有可生。
【小便淋閉頻數】,繆仲淳曰:瘡瘍小便淋閉頻數,或莖中澀痛者,腎經虧損之惡症也,宜補陰(加減八味丸)。足脛逆冷者,宜補陽(八味丸)。若小便頻而黃,宜滋腎(四物湯加參、朮、麥冬、五味子)。若小便短少,宜補脾肺(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冬、五味子)。若熱結膀胱而不利,宜清熱(五淋散)。
白話文:
《瘍科選粹》提到,瘡瘍伴隨大便泄瀉,可能是因為寒涼侵犯脾胃,導致脾氣虛損;也可能是脾氣虛弱,消化不良;或者脾氣虛弱下陷,無法升舉清氣;或者命門火衰,無法滋養脾土;又或者腎經虛弱,無法控制排泄;也可能是脾腎虛寒,無法正常運作。治療方法依情況而定,若寒涼傷脾,則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並服用二神丸;若脾虛下陷,則可用補中益氣湯並服用二神丸;若命門火衰,則可用八味丸並服用四神丸;若腎虛不禁,則可用姜附湯加吳萸、五味子;若脾腎虛寒,則可用參附湯並服用四神丸。凡是腸鳴泄瀉,大多屬於脾氣虛寒,宜溫補,治療方法如上所述,多有療效。
至於瘡瘍伴隨小便淋閉頻數,或者莖中澀痛,繆仲淳認為是腎經虧損的惡症,宜補陰,可用加減八味丸。如果足脛逆冷,則宜補陽,可用八味丸。若小便頻而黃,則宜滋腎,可用四物湯加參、朮、麥冬、五味子。若小便短少,則宜補脾肺,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冬、五味子。若熱結膀胱而不利,則宜清熱,可用五淋散。
若脾氣燥而不能化,宜滋陰(黃芩清肺飲)。若膀胱陰虛,陽無以生(六味丸)。若膀胱陽虛,陰無以化(滋腎丸)。腎虛之患,多傳此症,非滋化源不救,若用知柏,反瀉其陽,以速其危。若老人陰痿思欲,精內敗,莖中澀痛不利者(加減八味丸加牛膝、車前,不應,更加附子)。薛立齋曰:莖中痛,小便不利,內敗也(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山萸、山藥、澤瀉)。
愈便愈痛(前方去三味,煎送六味丸)。食少體倦,口乾飲熱,小便黃短,脾肺虛熱也(前方去三味,加山萸、五味,佐以六味丸)。勞役便黃,元氣陷也(前方去三味,加升、柴)。午後小便黃短,腎虛熱也(前方去三味,加升、柴,煎送六味丸)。
白話文:
如果脾胃燥熱,無法消化食物,就應該滋陰潤燥。如果膀胱陰虛,陽氣不足,就應該補腎滋陰。如果膀胱陽虛,陰氣不足,就應該補腎溫陽。腎虛的病症,大多會導致尿路不通,必須滋補腎氣才能治癒。如果使用知柏地黃丸,反而會瀉掉陽氣,加速病情惡化。如果老年人陰痿,精氣衰敗,陰莖澀痛難以勃起,可以服用加減八味丸,再加牛膝和車前草,如果效果不佳,再加附子。薛立齋說:陰莖疼痛,小便不利,是精氣衰敗的表現,可以使用托裡消毒散去除三味藥,再加山萸肉、山藥和澤瀉。如果排尿後疼痛加劇,就應該去除托裡消毒散的三味藥,煎服六味丸。如果食慾不振,身體倦怠,口渴愛喝熱水,小便黃少,是脾肺虛熱的表現,就應該去除托裡消毒散的三味藥,加山萸肉、五味子,並配合六味丸。如果勞累後排尿發黃,是元氣虧虛的表現,就應該去除托裡消毒散的三味藥,加升麻、柴胡。如果下午小便發黃,是腎虛熱的表現,就應該去除托裡消毒散的三味藥,加升麻、柴胡,並煎服六味丸。
【出血】,《瘍科選粹》曰:瘡瘍出血,因五臟之氣虧損,虛火動而妄行也(犀角地黃湯為主)。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湯)。陰火動(六味丸)。氣虛(補中益氣湯)。又曰:瘡瘍出血,煩躁,脈洪大無力(當歸補血湯,或八珍湯加黃耆、山梔,尤妙)。又曰:血脫補氣,此陽生陰長之理(四君子湯加芎、歸、熟地)。
若用涼血降火沉陰之劑,則脾土復傷,不但血不歸原,而命亦不保矣。薛立齋曰:膿多帶赤,血虛也(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歸、地、參、術,不應,八珍湯加丹皮)。忿怒後晡熱血出,肝火血虛也(前方去三味,加丹皮、山梔、熟地,不應,八珍湯)。面青脅脹而出血,肝氣虛而不能藏血也(前方去三味,加山藥、山萸、五味子,兼用六味丸)。
白話文:
出血
《瘍科選粹》中記載:瘡瘍出血,是因為五臟之氣虧損,虛火妄動所致(以犀角地黃湯為主)。若氣血俱虛,則需用十全大補湯。陰火動則用六味丸。氣虛則用補中益氣湯。
書中又記載:瘡瘍出血,伴隨煩躁、脈洪大無力,則可用當歸補血湯,或八珍湯加黃耆、山梔,效果更佳。
書中還提到:血脫宜補氣,這是陽生陰長之理,可用四君子湯加芎、歸、熟地。
若使用涼血降火沉陰的藥物,則會傷脾土,不僅血無法歸位,甚至危及生命。
薛立齋說:膿多帶赤,是血虛(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歸、地、參、術,若無效,則用八珍湯加丹皮)。忿怒後晡熱出血,是肝火血虛(前方去三味,加丹皮、山梔、熟地,若無效,則用八珍湯)。面青脅脹出血,是肝氣虛不能藏血(前方去三味,加山藥、山萸、五味子,並兼用六味丸)。
食少體倦出血,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前方去三味,加參、朮、歸、地,不能寐加茯神、棗仁、遠志、龍眼,或兼用歸脾湯)。
【陽氣脫陷】,薛立齋曰:瘡瘍陽氣脫陷,或因克伐太過,或因膿血大泄,或吐瀉之後,或因誤入房室。若發熱頭痛,小便淋澀,或滑數便血,目赤煩喘,氣短自汗,頭暈倦怠,惡寒,汗出如水,此為無根虛火之假熱症。若畏寒頭痛,喘咳嘔逆,耳聵目朦,小便難,腸鳴瀉利,裡急腹痛,玉莖縮,冷汗牙疼,此為陽氣脫陷之真寒症,勿論其脈,勿論其瘡,急宜參、附補之。
以上十七條,本遍身一切癰疽之兼症,不獨腿足瘡瘍為然也,今附錄於後者,亦欲人易於觀覽耳。
白話文:
飲食減少、身體疲倦、容易出血,都是脾氣虛弱,無法攝住血液的表現。如果患者還有失眠的狀況,可以去除原方中的三味藥,加入人參、白朮、當歸、生地等藥物。如果患者不能入睡,可以再加入茯神、棗仁、遠志、龍眼等藥物,或同時服用歸脾湯。
陽氣脫陷是指身體陽氣不足,容易出現虛熱或真寒的症狀。薛立齋認為,瘡瘍陽氣脫陷可能是由於過度克伐,或膿血大量流失,或吐瀉之後,或因房事不節導致的。如果患者出現發熱頭痛、小便淋澀、滑數便血、目赤煩喘、氣短自汗、頭暈倦怠、惡寒、汗出如水等症狀,這是虛火引起的假熱症。如果患者畏寒頭痛、喘咳嘔逆、耳聾眼花、小便困難、腸鳴瀉利、裡急腹痛、陰莖縮小、冷汗牙疼等症狀,則為陽氣脫陷導致的真寒症,不論脈象如何,也不論瘡瘍狀況如何,都要立即使用人參、附子等藥物補益。
以上十七條是各種癰疽病症的常見併發症,不只腿足瘡瘍會出現,其他部位的癰疽也可能出現這些症狀,所以將這些症狀列舉出來,方便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