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1)
卷二十九 (1)
1. 腿股膝臏踝足病源流
按《銅人圖》,膝上曰髀,膝上骨曰髀骨,髀骨與髖骨接處曰骨髀樞(穴名),髀內曰股,髀外曰腿,腿下脛上接處曰膝,膝之蓋骨曰臏,膝下曰脛(一名曰骭),膝下之骨曰䯒骨,䯒骨之外曰輔骨,脛之後魚腹曰腨,脛下跗上相接處曰腕,腕骨曰踝,足通謂之腳。據此,則腿股膝臏踝等,皆屬於足。
凡腿股膝臏踝之病,以足居下部,皆當從下部治之也。夫足之為病,其大端有三。曰厥,厥者,氣逆上之名,不論寒厥熱厥,皆從手足逆起,雖厥之因不一,大約由於腎虛,經故曰腎虛則清厥意不藥。又曰下虛則厥也,另詳諸厥篇,茲不贅。曰痿,痿者,手足痿弱,不能運動,足為尤甚,五臟雖各有痿,由於下焦虛冷,以致腳膝無力,陽事不行者實多(宜羊腎一枚,煮熟,和米粉六兩,煉成乳粉,空腹食之)。
並有新娶後得軟腳病,且痛甚者(宜杜仲切一兩,酒、水各半盞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愈矣)。至如感受寒濕,亦能令腳痿,行步不穩(宜萆薢二十四兩,杜仲八兩,搗末,每旦酒服三錢,忌牛肉)。其詳在諸痿篇中,茲亦不贅。曰腳氣,腳氣者,全由受濕成病,其間又有風濕、寒濕、濕熱之別,並有食積、流注之因。
東垣以為有南北之異,南方多外感寒濕,北方多內傷濕熱是也。《千金方》云:腳氣初起甚微,飲食如故,人多不覺,惟卒然腳屈弱,或腫痛,發則經旬累月,往來寒熱,大似傷寒瘧疾,此可見腳氣之為病矣。而其為病,又有干有濕。筋脈跼縮攣痛,枯細不腫,為乾腳氣,干即熱也,當潤血清燥。
白話文:
有些新婚男子會患上軟腳病,疼痛難忍,可以用杜仲一兩,用酒和水各半煎服,三天就能走路,再過三天就能痊癒。另外,感受寒濕也會導致腳軟無力,行走不穩,可以用萆薢二十四兩,杜仲八兩,搗成粉末,每天早上用酒服用三錢,忌食牛肉。詳細內容可以在諸痿篇中查閱,這裡不再贅述。所謂腳氣,就是因受濕氣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又分為風濕、寒濕、濕熱等類型,還可能因食積、流注而引起。
東垣認為腳氣的病因南北有別,南方多因外感寒濕引起,北方多因內傷濕熱引起。《千金方》中說:腳氣初期症狀輕微,飲食如常,大多人沒有感覺,只是突然感到腳軟無力,或者腫痛,發病後會持續數月,反覆出現寒熱,與傷寒瘧疾十分相似,可見腳氣的嚴重性。腳氣的病症又有乾濕之分,筋脈拘縮攣痛,枯瘦不腫,屬於乾腳氣,乾即熱,需要滋潤血液,清熱燥濕。
筋脈弛張而軟,或浮腫,或生臁瘡,為濕腳氣,當利濕疏風。而其腫處,則又分屬諸經,前廉屬陽明(宜白芷、升麻、葛根),後廉屬太陽(宜羌活、防風),外廉屬少陽(宜柴胡),內廉屬厥陰(宜青皮、川芎、吳萸),內前廉屬太陰(宜蒼朮、白芍),內後廉屬少陰(宜萆薢、牛膝)。腳氣之候,必身痛發熱,惡食嘔逆。
白話文:
腿部筋脈鬆弛無力,容易水腫,甚至出現潰瘍,這是濕腳氣,需要利濕祛風。水腫部位依據經絡分佈不同,前側屬於陽明經,適合用白芷、升麻、葛根;後側屬於太陽經,適合用羌活、防風;外側屬於少陽經,適合用柴胡;內側屬於厥陰經,適合用青皮、川芎、吳萸;內前側屬於太陰經,適合用蒼朮、白芍;內後側屬於少陰經,適合用萆薢、牛膝。濕腳氣發作時,往往伴隨身體疼痛、發熱、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或腹痛下利,或少腹不仁,或二便閉,或驚悸昏潰,或壯熱,或身冷疼,或轉筋,或上腫下不腫,或頑痹,或緩縱,或攣急,或兩脛腫赤,便當以腳氣治。其風寒暑濕所勝,亦各有症狀宜辨。風勝者,必自汗,走注,脈浮弦(宜越婢加朮湯)。寒勝者,必無汗,攣急掣痛,脈沉澀(宜牛膝丸)。
暑勝者,必身熱煩渴,脈洪數(宜清暑益氣湯)。濕勝者,必腫痛重著,脈濡細(宜除濕湯)。至腳氣為壅疾,當疏下,然太過則損脾,不及則病不去。如腳氣初發,一身皆痛,便溺阻隔,當先用導氣之法(宜羌活導氣湯),再用方藥以除之(宜當歸拈痛湯)。腳氣飲食不消,心下痞悶,必以開解為主(宜開結導飲丸)。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痛腹瀉、下腹無知覺、大小便不通、驚恐昏迷、發燒、身體冰冷疼痛、抽筋、上半身腫脹下半身不腫、頑固麻痺、肢體鬆軟、肌肉僵硬痙攣、小腿腫脹發紅,就應該用治療腳氣的方法。腳氣是由風寒暑濕等因素導致,它們各有症狀,需要仔細辨別。風邪入侵,會引起自汗、肢體麻木疼痛、脈象浮弦;寒邪入侵,會導致無汗、肌肉攣急疼痛、脈象沉澀;暑邪入侵,會導致身體發熱口渴、脈象洪數;濕邪入侵,會導致腫痛沉重、脈象濡細。腳氣屬於阻塞性疾病,需要疏通下焦,但過度疏通會傷脾,不足則無法治癒疾病。如果腳氣剛開始發作,全身疼痛,大小便不暢,應該先使用導氣的方法,再用藥物治療。如果腳氣導致消化不良,心口堵塞,就應該以疏通為主。
腳氣欲吐,必每旦飽食,午後少食,日晚不食,若餓,可食豉粥,覺不消,欲致霍亂者(宜高良薑一兩,水三升,煮一升,頓服即消)。腳氣攻注腿脛痛(宜田螺搗敷兩股,便覺冷趨至足而安)。腳氣發作,筋骨引痛(宜金銀花末每二錢,熱酒下)。腳氣不論男婦,骨節皮膚腫疼痛(宜五加皮丸)。
腳氣腫痛,成瘡腫爛,不能步履,脈沉緩,由於寒濕為患(宜沈氏腳氣湯)。腳氣由於寒濕,未至成瘡,但腿膝疼痛,行步無力(宜胡蘆巴丸)。腳氣上攻,結成腫核(宜甘遂末,水調敷,即濃煎甘草湯服,即消)。腳氣風腫不仁(宜萆麻葉蒸搗裹之,日二三易)。腳氣脹滿,非冷非熱,或老弱人病此(宜檳榔末茶調二錢服,甚利)。
白話文:
腳氣病症與治療方法:
腳氣欲吐,必每旦飽食,午後少食,日晚不食,若餓,可食豉粥,覺不消,欲致霍亂者(宜高良薑一兩,水三升,煮一升,頓服即消)。
患有腳氣且想吐的人,必須每天早上吃飽,下午少吃,晚上不吃,如果肚子餓了,可以吃豉粥。如果覺得吃下去的東西消化不了,感覺快要引發霍亂,應該用高良薑一兩,加入三升水煮成一升,馬上喝下,就能消解。
腳氣攻注腿脛痛(宜田螺搗敷兩股,便覺冷趨至足而安)。
腳氣發作,疼痛集中在小腿脛骨,可以用田螺搗碎敷在兩條腿上,就會感覺冷氣從腿部往下傳到腳部,疼痛就消除了。
腳氣發作,筋骨引痛(宜金銀花末每二錢,熱酒下)。
腳氣發作時,筋骨疼痛,可以服用金銀花末二錢,用熱酒送服。
腳氣不論男婦,骨節皮膚腫疼痛(宜五加皮丸)。
不論男女,患有腳氣出現骨節和皮膚腫脹疼痛的症狀,應該服用五加皮丸。
腳氣腫痛,成瘡腫爛,不能步履,脈沉緩,由於寒濕為患(宜沈氏腳氣湯)。
腳氣導致腫痛,甚至出現潰瘍,不能行走,脈搏沉緩,這是由於寒濕侵襲所致,應該服用沈氏腳氣湯進行治療。
腳氣由於寒濕,未至成瘡,但腿膝疼痛,行步無力(宜胡蘆巴丸)。
腳氣由於寒濕,尚未發展成潰瘍,但腿部和膝蓋疼痛,行走無力,應該服用胡蘆巴丸。
腳氣上攻,結成腫核(宜甘遂末,水調敷,即濃煎甘草湯服,即消)。
腳氣向上蔓延,形成腫塊,可以用甘遂末用水調和敷在患處,然後喝下濃煎的甘草湯,腫塊就能消退。
腳氣風腫不仁(宜萆麻葉蒸搗裹之,日二三易)。
腳氣導致身體腫脹,失去知覺,可以用萆麻葉蒸熟後搗碎,包裹在患處,一天換兩到三次。
腳氣脹滿,非冷非熱,或老弱人病此(宜檳榔末茶調二錢服,甚利)。
腳氣導致身體脹滿,不冷不熱,或老年人或體弱者患有此病,可以服用檳榔末,用茶水調和,每次服用二錢,能有效通便。
腳氣濕瘡極癢,有蟲(宜烏臼根為末傅,少時有涎出良)。腳氣由於酒毒,危甚(宜巴黃丸)。腳氣成漏,跟有一孔,深半寸許,其痛異常(宜人中白煅研,有水出,滴入瘡口)。腳氣病致腿肚轉筋(宜蒜擦足心令熱,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腳氣膝浮(宜甘松香煎湯淋洗)。
腳氣入腹,脹悶喘急(宜威靈仙末,每二錢,酒下,痛減一分,藥亦減一分)。腳氣入腹脅作痞塊,大如石,悶絕且死,困不知人,搐搦上視(宜杉木節湯)。腳氣衝心,為火氣上逆,包以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內仍服湯劑(宜四物湯加炒黃柏)。腳氣衝心,悶亂不識人(宜白檳榔十二個,為分二服,空心,暖小便五合調下,日二服,或薑汁同酒服)。腳氣上衝,亦有由於虛熱者(宜金匱腎氣丸)。
白話文:
腳氣病症及治療方法:
腳氣濕瘡
腳氣濕瘡極癢,像是長了蟲一樣,可以使用烏臼根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過一會兒就會有分泌物流出,這是好的現象。
酒毒腳氣
如果腳氣是因酒毒引起的,病情十分嚴重,需要服用巴黃丸。
腳氣潰爛
腳氣病發展到潰爛階段,腳踝處會出現一個深半寸左右的洞,疼痛難忍,可以使用煅燒研磨的人中白粉末,並滴入傷口,會有水流出。
腳氣轉筋
腳氣病導致腿肚子抽筋,可以用大蒜摩擦足心使其發熱,即可缓解,之後可以食用一瓣冷水泡過的大蒜。
腳氣膝浮
腳氣導致膝蓋浮腫,可以用甘松香煎湯熱敷。
腳氣入腹
腳氣進入腹部,會出現脹悶、喘不過氣的症狀,可以用威靈仙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酒送服,疼痛減輕一分,藥量也減輕一分。
腳氣痞塊
腳氣進入腹部,在脅肋部位形成如石頭般大小的硬塊,病人呼吸困難,昏迷不醒,四肢抽搐,向上看,可以使用杉木節湯治療。
腳氣衝心
腳氣衝入心臟,屬於火氣上逆,可以用附子粉末加唾液調和塗抹在湧泉穴,同時服用四物湯加入炒黃柏的湯劑。
腳氣衝心
腳氣衝入心臟,病人昏迷神志不清,可以使用白檳榔十二個,分兩次服用,空腹用溫水五合調服,每天兩次。也可以用薑汁和酒一起服用。
虛熱腳氣
腳氣衝入心臟,也可能是由於虛熱引起的,可以使用金匱腎氣丸治療。
以上皆治腳氣病之大法也。至如一切腿股脛膝雜病,又可進詳之。如濕鬱腳痠痛,並引少腹及腰(宜蠶砂、防己、杏仁、滑石、厚朴、草果、萆薢、茯苓皮)。如老年膝痛,牽引兩足,不堪步履(宜鹿角霜、當歸、蓯蓉、薄桂、小茄、柏子仁)。如足膝腫痛,久不止,內熱(宜生虎骨、牛膝、萆薢、當歸、仙靈脾、金毛狗脊)。
白話文:
以上都是治療腳氣病的有效方法。至於其他一切腿、股、脛、膝等部位的雜病,也可以進一步詳細了解。
例如:濕氣鬱結導致腳痠痛,並牽連到小腹和腰部(宜用蠶砂、防己、杏仁、滑石、厚朴、草果、萆薢、茯苓皮)。
又如:老年人膝蓋疼痛,牽引到雙腳,無法行走(宜用鹿角霜、當歸、蓯蓉、薄桂、小茄、柏子仁)。
再如:足部和膝蓋腫痛,長期不癒,內有熱氣(宜用生虎骨、牛膝、萆薢、當歸、仙靈脾、金毛狗脊)。
如腿骨麻疼,由於勞力傷損(宜生虎骨丸)。如痛著右腿,深入筋骨,肌肉不腫,夜分勢篤,由邪留於陰,必從肝治(宜歸鬚湯)。如足大拇指硬強而痛,並嘔逆吐涎(宜吳萸、附子、獨活、細辛、當歸、漢防己)。如兩足皮膜撫之則痛,脈弦而數,由於肝邪犯胃,胃厥所致(宜川楝子、青皮、橘紅、查肉、延胡紫、歸鬚、桃仁、黑山梔)。如血熱而少,以致兩腿筋不舒展,時覺微痛(宜沈氏苧根湯)。
白話文:
如果腿部感到麻木疼痛,這可能是因為勞累導致的傷害(適合使用生虎骨丸來治療)。如果疼痛集中在右腿,深入到筋骨部位,肌肉沒有腫脹,並且在夜晚病情加重,這可能由於邪氣滯留在陰部,需要從肝臟入手進行治療(適合使用歸鬚湯)。如果腳的大拇指既硬又疼痛,還伴有嘔吐和口水(適合使用吳萸、附子、獨活、細辛、當歸、漢防己等藥物進行調理)。
如果雙腳的皮膚和皮下組織觸摸時會感到疼痛,脈搏緊繃且頻率快,這可能是由於肝部邪氣影響了胃部,造成胃部功能失調(適合使用川楝子、青皮、橘紅、查肉、延胡紫、歸鬚、桃仁、黑山梔等藥物進行調理)。
如果血液過熱且量不足,導致腿部筋絡緊繃,時常感到微痛(適合使用沈氏薴根湯進行治療)。
雖自腿至足,為病正多,而從此類推,庶可無誤矣。
【脈法】,仲景曰:腳氣之脈,其狀有四,浮弦為風,濡濕氣,遲澀因寒,洪數熱鬱。又曰:尺脈虛弱,緩澀而緊,病為足痛,或是痿病。《正傳》曰:微滑者虛,牢堅者實。《三因》曰:腳氣之脈,浮為風,緊為寒,緩細為濕熱。又曰:沉而弦者為風,沉而緊者為寒,沉細為濕,沉數為熱。
【腳氣古今異名】,《醫鑑》曰:腳氣者,古名緩風,又謂之厥,後人謂之腳氣。後又以腳腫者名濕腳氣,不腫者名乾腳氣,漸而至於足脛腫大如瓜匏者有之。
【腳氣原由症治】,《綱目》曰:腳氣之疾,實水濕之所為也,其為病有症無名,腳氣之稱,自蘇敬始,關中河朔無有也,惟南方地下水寒,其清濕之氣中於人,必自足始。故經曰: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是也。《靈樞》曰:脾有邪,其氣流於兩股;腎有邪,其氣流於兩膕。
白話文:
虽然从腿到脚,疾病很多,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推断,就不会出错。脚气脉象有四种,浮弦为风,濡湿为气,迟涩为寒,洪数为热。尺脉虚弱,缓涩而紧,则为足痛或痿病。微滑脉象代表虚,牢坚脉象代表实。脚气的脉象,浮为风,紧为寒,缓细为湿热。沉弦为风,沉紧为寒,沉细为湿,沉数为热。脚气古称缓风,也叫厥,后来才叫做脚气。脚肿的称为湿脚气,不肿的称为干脚气,严重者甚至脚胫肿大如瓜匏。脚气是水湿引起的疾病,症状很多,没有特定的名称,脚气这个称呼,是从苏敬开始的,关中和河朔地区没有这种称呼,只有南方地下水寒,其湿气侵入人体,必先从足部开始。经书说:清湿侵入虚弱的人,病就从下半身开始。灵枢经说:脾脏有邪气,气会流到两股;肾脏有邪气,气会流到两膕。
東垣曰:水性潤下,注之於足,積久而作腫痛,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內經》曰:太陽之勝,火氣內郁,流散於外,足脛附腫,飲發於中,附腫於下,加之房事不節,陰盛陽虛,遂成痼疾。孫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後,衣冠士人多有之亦此意也。《千金方》曰:凡腳氣之病,起始甚微,多不令人識也,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伸不能動作異耳。
又曰:腳氣之疾,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故其病皆不得大補,亦不可大瀉,縱甚虛羸,亦須微微通泄,宜時取汗也。《入門》曰:腳氣外症,全類傷寒,但初起腳膝軟弱,頑痹轉筋,赤腫,乃為異耳。又曰:濕熱在三陽,則宜神秘左經湯。在太陽,麻黃左經湯。
白話文:
東垣認為,水氣往下流注到足部,時間久了就會腫痛,這是飲食不節導致的。古代醫書《內經》也說,太陽之氣過盛,火氣鬱積在體內,向外散發,就會導致足脛腫脹。因為飲酒過多,導致體內熱氣下沉,引起足部腫脹。再加上房事不節,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就形成了慢性病。孫真人也說,古代很少見這種病,從永嘉南渡之後,衣冠士人患病者很多,原因就在於此。《千金方》也提到,腳氣病初期症狀輕微,不易察覺,病人依然能吃能喝,活動自如,只是突然間腳部屈伸不便。
此外,東垣還說,腳氣病都是因為體內氣盛導致死亡,從未有人因服藥導致虛弱而亡。所以腳氣病不可大補,也不可大瀉,即使病人很虛弱,也要稍微通泄一下,適當出汗。醫書《入門》記載,腳氣病的外部症狀類似傷寒,但初期腳膝軟弱、麻痺抽筋、紅腫等症狀是不同的。此外,書中還指出,如果濕熱停留在三陽經,則應該服用神秘左經湯;如果停留在太陽經,則應該服用麻黃左經湯。
在少陽,半夏左經湯。在陽明,大黃左經湯,或加味敗毒散。通宜檳蘇散。濕熱在三陰,則宜羌活導滯湯、搜風丸、枳實大黃湯、開結導引丸、當歸拈痛湯。氣血虛者,獨活奇生湯、羌活續斷湯。寒濕盛,則宜捉虎丹。病久者,卷柏散。熱甚者,加味蒼柏散。腫甚者,勝濕餅子、桑白皮散。
白話文:
如果病症在少陽,可以使用半夏左經湯。如果病症在陽明,可以使用大黃左經湯或加味敗毒散。通便可以使用檳蘇散。如果濕熱停滞在三陰,可以使用羌活導滯湯、搜風丸、枳實大黃湯、開結導引丸、當歸拈痛湯。氣血虛弱者,可以使用獨活奇生湯、羌活續斷湯。寒濕嚴重者,可以使用捉虎丹。病程長者,可以使用卷柏散。發熱嚴重者,可以使用加味蒼柏散。腫脹嚴重者,可以使用勝濕餅子、桑白皮散。
《直指》曰:腳氣為病,雖起於足,實周乎身,或壯熱頭痛,或百節拘攣,或十指走注,或轉筋急痛,或小腹不仁,以至胸滿喘息,煩悶怔沖,昏憒羞明,腹痛下利,嘔噦痰涎,惡聞食氣,二便秘澀,腿至膝,自脛及踝,屈弱頑痹,攣急痠疼,或焮不焮,或腫不腫,皆其候也。其傳足六經外症,與傷寒頗類,但卒然腳痛為異耳。
又曰:治法大要,疏導大便,使毒氣得泄而後愈,其用湯淋洗,皆醫家之大戒也。《醫鑑》曰:腳氣治法,用蒼朮、白朮以治濕,黃芩、黃柏、知母以治熱,當歸、白芍、地黃以調血,檳榔、木瓜以調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牛膝引諸藥下行,此為治之大法。清熱瀉濕湯亦可。
白話文:
《直指》說:腳氣雖然發病於腳,但實際上會影響全身,可能出現發燒、頭痛,或關節僵硬、手指麻木,或抽筋疼痛,或腹部麻木,甚至胸悶喘不過氣,心煩意亂,昏迷畏光,腹痛腹瀉,嘔吐痰涎,厭惡食物的味道,大便不通或便秘,腿到膝蓋、從脛骨到腳踝都感到軟弱無力、麻木僵硬、疼痛或酸脹,有的發紅有的不發紅,有的腫脹有的不腫脹,這些都是腳氣的症狀。腳氣傳播到足六經外症,和傷寒病很像,只是突然腳痛是腳氣的特徵。
另外,《直指》還說:治療腳氣的重點是要疏通大便,讓毒氣排出才能痊癒,用湯藥來浸洗,這是醫家的大忌。《醫鑑》說:治療腳氣,要用蒼朮、白朮來祛濕,黃芩、黃柏、知母來清熱,當歸、白芍、地黃來調血,檳榔、木瓜來調氣,羌活、獨活來疏通關節、散風濕,同時配合木通、防己、牛膝引導藥物下行,這就是治療腳氣的主要方法。清熱瀉濕湯也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醫說》曰: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黑人耐風濕,赤白人不耐風濕。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肉軟則受病難愈。
【腳氣惡候】《千金》曰:腳氣病,但覺心下急,氣喘不停,或自汗出,或乍熱乍寒,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死。上氣脈數,不得臥者亦死。上氣肩息,胸脅逆,臟急者亦死。腳氣脈浮大而緊,此最惡候之脈也。若細而緊,同是惡脈。又曰:腳氣病,其小腹頑痹不仁者多不腫。
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名曰腳氣入心,死在旦夕。丹溪曰:入腎則腰腳腫,小便閉,氣上喘急,尺脈絕,目皆黑光,以腎乘心,水剋火,死不旋踵,急以八味丸去山藥救之。《入門》曰:腳氣入腹,喘急欲死,宜木萸湯、杉節湯、三將軍元、烏藥平氣湯救之。
白話文:
醫書上說,人如果又黑又瘦,容易治好;而肥胖、肉厚、面色紅白的人則難以治癒。黑皮膚的人耐受風濕,而面色紅白的人則不耐受風濕。瘦人肌肉堅硬,肥人肌肉鬆軟,肌肉鬆軟的人更容易得病,也難以治癒。
關於腳氣的惡候,《千金方》記載:腳氣病患者會感到心下急躁,氣喘不止,有的會自汗出,有的會忽冷忽熱,脈搏急促短數,嘔吐不止者會死亡。上氣脈數,無法平躺者也會死亡。上氣時呼吸急促,胸脅逆氣,腹部緊縮者也會死亡。腳氣的脈象如果浮大而緊,這是最凶險的脈象。如果脈象細而緊,也同樣是惡脈。書中還說,腳氣患者如果小腹頑痹不仁,則多半不會腫脹。
小腹頑痹之後,不超過三五天,就會導致嘔吐,叫做腳氣入心,會在旦夕之間死亡。丹溪翁說,腳氣入腎則腰腳腫脹,小便閉塞,氣喘急促,尺脈消失,眼睛發黑,這是腎氣乘犯心臟,水克火,很快就會死亡,必須緊急服用八味丸(去除山藥)來救治。醫學入門書中記載,腳氣入腹,喘急欲死,應該用木萸湯、杉節湯、三將軍元、烏藥平氣湯來救治。
【禁忌法】,《外臺秘要》曰:第一忌嗔,嗔則必煩,腳氣發。第二禁大語,大語則傷肺,亦發動。又忌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足。東垣曰:凡飲食後,宜緩行二三百步,疲倦即止,如此則不能成壅也。凡飲食酒面勿過度,過度則腳氣發。欲不可縱,嗜欲多,則腳氣亦發。
(以上言未髮腳氣,平日保養法也)。《千金》曰:腳氣之病,極忌房室,勿食牛羊魚肉蔥蒜韭菘菜酒面酥油豬雞鵝鴨,惟食粳粟醬豉姜椒生果子,犯禁者病不差。《入門》曰:最忌熱藥蒸泡,恐逼邪入經絡也。(以上言已髮腳氣後保養法也。)
白話文:
禁忌法
《外台秘要》中記載:
- 第一忌嗔怒: 嗔怒會讓人煩躁,容易引發腳氣。
- 第二禁大聲說話: 大聲說話會傷肺,也會引發腳氣。
- 忌露足吹風、泡水、用冷水洗腳。
東垣先生說:
- 飲食後,宜緩慢行走二三百步,感到疲倦就停下,這樣可以防止食物積聚成病。
- 飲食酒肉不可過度,過度則會引發腳氣。
- 慾望不可放縱,嗜慾太多,也會引發腳氣。
以上所述,是針對未患腳氣的日常保養方法。
《千金方》中記載:
- 腳氣患者忌房事。
- 忌食牛羊魚肉、蔥蒜韭[菘菜]、酒肉、酥油、豬雞鵝鴨,只宜食用粳米、醬豉、薑椒、生果子。若犯禁則病情難以痊癒。
《入門》中記載:
- 最忌用熱藥蒸泡,以免將邪氣逼入經絡。
以上所述,是針對已患腳氣後的保養方法。
【腳氣按摩法】,《養生書》曰:湧泉穴在足心,濕氣皆從此入,日夕之間,常以兩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摩擦,數目多時,覺足心熱,即將腳指略略動轉,倦則少歇,腳力強健,無痿弱痠痛之疾矣。
瘡瘍之發,下部為多,以下部易於傷濕,濕鬱生熱,風邪時毒又易相侵,故多發外症也。試即腿以下至足胕,詳言其症其治。發於腿髀及陰股者,名曰陰疽,其初起,必腰胯發強口渴,數欲飲而水不能多(宜仙方活命飲)。若至七日,發堅腫脹,噁心煩躁者不治。
發於腿上筋骨之內,痛如錐刺,皮肉全無赤腫突起者,名附骨疽,俗謂之貼骨腿癰,外由風露寒濕所侵,內由醇酒厚味所注,與積痰瘀血相搏而成,初起痛不能轉側,寒熱無汗(宜青草蒼柏湯、漏蘆飲子),若得微汁便愈。或至經久寒鬱為熱,便成膿汁,急用火針,使毒不得內潰,內急服藥(宜內消升麻湯)。
白話文:
腳氣按摩法
《養生書》中記載:湧泉穴位於足心,濕氣皆由此處侵入。每日早晚,以雙腳赤肉互換,一手握拳,一手摩擦足心,持續摩擦至足心發熱,然後輕輕轉動腳趾,感到疲倦時可稍作休息。如此堅持,可使腳力強健,避免痿弱痠痛等疾病。
瘡瘍之發
瘡瘍多發於下半身,因下半身容易受濕氣侵襲,濕氣鬱結生熱,加上風邪時毒容易侵入,所以容易產生外症。以下詳細說明腿以下至足胕部位的瘡瘍症狀及其治療方法。
發於腿髀及陰股者,名曰陰疽。
初期症狀為腰胯發硬,口渴,頻頻想喝水卻喝不了太多。此時宜服用仙方活命飲。若至第七日,出現堅硬腫脹、噁心煩躁等症狀,則無治癒可能。
發於腿上筋骨之內,痛如錐刺,皮肉沒有赤腫突起者,名附骨疽,俗稱貼骨腿癰。
此症由風露寒濕侵襲,以及醇酒厚味積聚,與痰瘀血互搏而生。初期症狀為疼痛難忍,無法翻身,寒熱無汗。此時宜服用青草蒼柏湯和漏蘆飲子。若出現少量膿液,則可痊癒。若持續時間過長,寒氣鬱積化熱,則會形成膿汁。應立即使用火針,防止毒素內潰,同時內服內消升麻湯。
或有至於便秘者(宜漏蘆飲子、五香連翹湯下之)。如體弱不可下,須用分經內托法。或發在足尖(宜內托羌活湯)。或發在腿內,近膝股,漫腫木硬(宜內托耆柴湯)。或發在腿外(宜內托酒煎湯)。或發在左腿外側,漫腫長闊,行走作痛,以手按至骨,大痛(宜黃連消毒散)。
或初起大痛,而肉色不變(宜三生散、檳蘇散)。或漫腫作光色(宜三生散,或以神應膏為丸,酒下三十丸)。或堅硬漫腫,不辨肉色,重按大痛,此候多見於足少陽之分(宜東垣柴胡鼠黏子湯)。足少陽分者,左腿外側也。若大腿近膝股內,便屬足厥陰分。或膿成,便當針刺。
白話文:
如果遇到便秘,可以使用漏蘆飲子或五香連翹湯來治療。體弱的人不適合使用下瀉的方法,應該用分經內托法。如果腫痛發在足尖,可以用內托羌活湯。如果發在腿內,靠近膝蓋,腫脹堅硬,可以使用內托耆柴湯。如果發在腿外,可以使用內托酒煎湯。如果發在左腿外側,腫脹範圍大,走路疼痛,按壓骨頭就非常痛,可以使用黃連消毒散。
如果剛開始腫痛就非常疼痛,但皮膚顏色沒有改變,可以使用三生散或檳蘇散。如果腫脹發亮,可以使用三生散,也可以將神應膏做成丸藥,用酒服用三十粒。如果腫脹堅硬,看不清皮膚顏色,按壓很痛,這種情況多見於足少陽經分佈的部位,可以使用東垣柴胡鼠黏子湯。足少陽經分佈在左腿外側,而大腿靠近膝蓋內側則是足厥陰經分佈的部位。如果形成膿腫,就需要用針刺治療。
若待全熟,則內潰益甚,收斂愈難。或潰後,亦可以狗頭燒煙燻之(宜平肌散)。或起於伏兔穴,則死不治,穴在腿外膝蓋上六寸。至於未川芎疽,但環跳穴痛不已,即宜預防之(宜青草蒼柏湯,不效,加麻黃一錢,用二三帖)。然附骨疽與緩疽、石疽、賊風三者頗相類,不可不辨。
蓋緩疽、石疽,皆由寒氣伏於骨體之間而成,其熱勢緩慢,積日不潰,久方紫黑。皮肉俱爛者,名緩疽(宜內托酒煎湯)。其腫與皮肉相似,疼而堅硬如石,名石疽(宜生商陸根打爛,和鹽許塗敷,日換一次即軟),甚有腫痛,口乾煩熱,四肢拘急者(宜沉香湯)。由石疽推之,又有石癰,結硬發熱,毒氣攻衝不定,疼痛者是也(宜黃連散)。
白話文:
如果等到腫瘤完全成熟,內部潰爛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收斂也更困難。如果已經潰爛,可以用狗頭燒煙熏(可以用平肌散)。如果腫瘤長在伏兔穴,那就無藥可救了,伏兔穴位於腿外膝蓋上六寸。至於還沒有形成疽,但環跳穴劇痛不已,就應該及早預防(可以用青草蒼柏湯,如果沒有效,可以加一錢麻黃,服用兩三帖)。不過附骨疽和緩疽、石疽、賊風這三種病症很像,一定要仔細辨別。
緩疽和石疽都是因為寒氣積聚在骨骼之間引起的,發熱緩慢,積日不潰,久而久之會變成紫黑色。皮肉都爛掉的叫做緩疽(可以用內托酒煎湯)。腫瘤和皮肉相似的,疼痛且堅硬如石的叫做石疽(可以用生商陸根搗碎,加鹽少許塗敷,每天換一次就會軟化),嚴重者還會腫痛、口乾舌燥、四肢僵硬(可以用沉香湯)。從石疽推論,還有石癰,結塊硬化發熱,毒氣攻衝不定,疼痛的叫做石癰(可以用黃連散)。
賊風則由風邪搏於骨髓,故其痛亦徹骨,遇寒則更甚,外症惡寒有汗,痛處常欲熱熨,失治則變為攣曲偏枯(宜越婢湯)。然此三者,雖與附骨疽相類,究竟有別也。發於大股之內,陰囊之側者,在左名上馬癰,在右名下馬癰,在肛門旁為肛門癰,俱屬厥陰經濕熱,及七情憂憤而成(宜內補黃耆湯、內托羌活湯、十全大補湯)。繆仲淳云:大抵瘡瘍初發,必腫痛,氣血鬱積,蒸肉為膿,其痛宜也。
潰膿之後,腫散肌寬,故痛則漸減。若痛還不止,是氣血不足,宜大補之。丹溪、河間有虛甚之說。仲淳此言,蓋指凡屬瘡瘍言之,不獨股疽也。發於腿外側胯下,名伏兔發,即前所云起於伏兔穴者是也,必寒熱大作,疼痛無,頭屬足陽明胃經病,固為不治之症,然急早治之,或可希冀萬一。
白話文:
盜風侵襲時,風邪會侵入骨髓,因此疼痛會深入骨頭,遇冷會更加劇烈。外表會表現出畏寒且有汗,疼痛處常常想要用熱敷來舒緩,若未得到適當治療,可能會演變成肌肉收縮、半身不遂的狀態(適合使用越婢湯來治療)。然而這三種病症,雖然與附骨疽有相似之處,但其實是有所區別的。
如果發生在大腿內部、陰囊旁邊的病症,左邊稱為「上馬癰」,右邊稱為「下馬癰」,在肛門旁邊的稱為「肛門癰」,這些都屬於厥陰經的濕熱以及情緒抑鬱所導致的病症(適合使用內補黃耆湯、內託羌活湯、十全大補湯來治療)。繆仲淳提到:大抵上,剛開始出現傷口時,必定會腫脹和疼痛,這是因為氣血被壓抑而聚集,然後蒸煮成膿液,這種疼痛是正常的。
傷口破膿後,腫脹減退、肌肉恢復鬆弛,所以疼痛會逐漸減少。如果疼痛仍然持續,表示氣血不足,應當進行大規模的補充。丹溪、河間有提過氣血極度缺乏的觀點。仲淳這番話,指的是所有傷口的初始階段,不僅適用於股疽。如果發生在大腿外側、胯下的部位,名為「伏兔發」,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從伏兔穴開始的病症,必定會有高燒和疼痛,頭部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疾病,固然是難以治療的病症,然而若能及早治療,或許仍有可能獲得一線希望。
速用隔蒜灸法,灸而疱起者猶可治,先汗下之(宜紫金丹),隨用止痛消毒藥(宜仙方活命飲)。發於膝者名庇疽,其狀大而肉色不變,寒熱而堅,按之如石者,死症也。若肌肉稍溫,按之不至如石,急用生商陸根擦之(宜犀角湯去升麻,加酒牛膝)。發於膝上,或有在臂膊者,名人面瘡,狀如人面,眼目口鼻皆具,古書云是冤業所生,須清心悔過乃得(宜十六味流氣飲,久者大苦參丸、腎氣丸)。
白話文:
趕快用隔著蒜頭灸的方法,灸到起泡的還能治療,先用藥物發汗(適合用紫金丹),接著用止痛消毒藥(適合用活命飲)。長在膝蓋上的叫做庇疽,形狀很大,肉色不變,又寒又熱,摸起來像石頭一樣,這是死症。如果肌肉稍微溫暖,摸起來不像石頭,趕快用生商陸根擦拭(適合用犀角湯去掉升麻,加酒牛膝)。長在膝蓋上,或是在胳膊上的,叫做人面瘡,形狀像人臉,眼睛、鼻子、嘴巴都有,古書上說這是冤業造成的,必須清心悔過才能治好(適合用十六味流氣飲,久的話用大苦參丸、腎氣丸)。
昔有人患此瘡,以物餉之皆能食,灌以酒,面亦赤,醫者歷試諸藥,皆無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因即取貝母未和水灌入口中,數日成痂而愈。發於兩膝,壅腫,內外皆痛,寒熱間作,腿日瘦削,膝獨腫大,如鶴之股膝者,名鶴膝風,多由足三陰經虧損,風邪乘之所致,初起即當用蔥熨法,令其內消為要著,否則內熱食減,肌肉漸瘦,肢體攣痛。其症有寒熱齊作者(宜五積交加散加烏藥、姜蠶)。
有倏忽發熱者,乃無根虛火也(宜十全大補湯)。有臍腹疼痛,溺頻頭暈吐痰者(宜八味丸)。有血虛甚,而發熱大渴,面赤脈大者(宜歸耆湯)。有陰虛形瘦發熱者(宜腎氣丸)。有挾濕熱者(宜蒼龜丸、二妙蒼柏散)。有食少面黃者(宜六君子湯)。有津液干,中氣不足者(宜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
白話文:
從前有人患了這種病,給他什麼東西都能吃,灌他酒,臉也紅,醫生試遍各種藥,都沒效果,直到用貝母,病症才有所改善,他皺眉閉嘴,醫生馬上取貝母,還沒和水就灌進他嘴裡,幾天後就結痂痊癒了。如果病發在兩膝,腫脹,裡外都痛,寒熱交替,腿一天天瘦削,只有膝蓋腫得很大,像鶴的膝蓋一樣,就叫做鶴膝風,大多是由足三陰經虧損,風邪乘虛而入造成的。剛開始就要用蔥熨法,讓病症從內部消散,這才是關鍵,否則內熱加重,肌肉漸漸消瘦,肢體會攣痛。
如果寒熱同時出現,就用五積交加散加烏藥和姜蠶。如果突然發熱,就是無根虛火,就用十全大補湯。如果臍腹疼痛,小便頻繁,頭暈、吐痰,就用八味丸。如果血虛嚴重,發熱口渴,臉紅脈搏強勁,就用歸耆湯。如果陰虛形瘦發熱,就用腎氣丸。如果夾雜濕熱,就用蒼龜丸和二妙蒼柏散。如果食慾不振,面色發黃,就用六君子湯。如果津液乾燥,中氣不足,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
有至成膿潰爛者(宜獨活寄生湯、大防風湯)。有膿清而肌肉不生者(宜八味丸)。皆當隨症施治。而總治宜用隔蒜灸法,內服大防風湯,切不可針刺,以致傷生。而其由來,亦有因腳軟痛難行,漸成此症者,然其名則曰痢風。亦有因傷寒餘毒,不能發散,風寒濕氣,結於經絡而成此症者,亦即鶴膝風之原委。
而其為治則一。雖然,鶴膝風必兩膝壅腫,其大概也。若一膝引痛,上下不甚腫而微紅,則名膝遊風,而不謂之鶴膝風矣(宜防風通聖散加木瓜、牛膝,或換骨丹)。若但膝之兩旁腫痛,憎寒壯熱,晝夜偏劇,腫處手不可近,則名膝眼毒,而不謂之鶴膝風矣(宜勝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飲加牛膝)。
白話文:
患有鶴膝風,如果化膿潰爛,適合服用獨活寄生湯和大防風湯。如果膿液清澈但肌肉不生長,則應服用八味丸。治療時應根據症狀施治,總體上可用隔蒜灸法,內服大防風湯,切忌針刺,以免損傷生機。鶴膝風的病因,可能是腳軟疼痛難行,逐漸演變成此病,也稱之為痢風。也可能是傷寒餘毒不能發散,風寒濕氣積聚於經絡,形成此病,這就是鶴膝風的病源。
鶴膝風的治療原則一致。不過,鶴膝風的典型表現是雙膝腫脹。如果只有一膝疼痛,上下不甚腫脹但略微發紅,則稱為膝遊風,不稱為鶴膝風,適合服用防風通聖散加木瓜、牛膝,或換骨丹。如果只有膝蓋兩側腫痛,畏寒發熱,晝夜疼痛加劇,腫處不能用手觸碰,則稱為膝眼毒,不稱為鶴膝風,適合服用勝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飲加牛膝。
若膝蓋上腫痛,亦發寒熱,則名膝癰,而不謂之鶴膝風矣(宜勝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飲加牛膝)。固知膝臏腫痛之病,有非一端,所當辨析以治之者也。發於足小肚上半,三四寸許大,紅腫堅硬如石,痛甚者,名黃鰍癰,由肝脾二經濕熱或積怒所致(宜五香湯,流氣飲加牛膝、木瓜、防己、黃柏),壯實者下之(宜萬病解毒丹)。
又有足小肚下半生疽,寒熱煩躁,名腓腨疽,屬腎水不足,積熱所致(宜仙方活命飲加淮牛膝、木瓜、黃柏,或八珍湯加牛膝),壯實者下之(宜一粒金丹),虛極老弱者補之(宜金匱腎氣丸)。又有似疽非疽,似瘡非瘡,生於脛上,名曰兔齧,其狀如赤豆,根至骨,不急治則殺人(宜仙方活命飲加牛膝)。
白話文:
如果膝蓋腫痛,還伴隨著發寒發熱,就叫做膝癰,而不是鶴膝風。這類情況可以用宜勝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飲加牛膝來治療。其實膝蓋腫痛的病因很多,要仔細辨別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腫痛發生在小腿上半部,大約三四寸大小,紅腫堅硬像石頭一樣,疼痛劇烈,就叫做黃鰍癰,這是因為肝脾二經濕熱或積怒引起的。可以用五香湯、流氣飲加牛膝、木瓜、防己、黃柏來治療。體質強壯的患者可以服用萬病解毒丹來瀉下。
還有一種腫痛發生在小腿下半部,伴隨寒熱煩躁,叫做腓腨疽,這是腎水不足,積熱所致。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加淮牛膝、木瓜、黃柏,或者八珍湯加牛膝來治療。體質強壯的患者可以服用一粒金丹來瀉下,體虛年老的患者則需要補腎,可以用金匱腎氣丸。
還有一種病症,既不像疽也不像瘡,長在脛骨上,叫做兔齧,外觀像赤豆一樣,根部直達骨頭,如果不及时治療就會危及生命。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加牛膝來治療。
又有足脛之間生瘡,狀如牛眼,或紫或黑,膿水淋漓,止處即爛,名濕毒流注,緣風雨霧露寒濕邪氣,侵入腠理所致也(宜防風通聖散加牛膝、木瓜、防己,或當歸拈痛湯加牛膝)。發於臁骨正面及內外兩臁者,名臁瘡,而以臁骨正面者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難治也。
由本有濕熱下注,瘀血凝滯,又適為搔傷,或磕撲破損而成,又日逐步履,多所傷動,又午後氣多下墜,愈覺腫痛,是以累年不愈,致成頑瘡。女人患此,或經水往來,或裙風相扇,更難調治,故其名曰裙風褲口瘡。總之,臁瘡之治當分正面、內、外三處。其在正面,漫腫作痛,或不腫作痛,三陰虛也,甚則寒熱交作(宜八物湯、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腿部和小腿之間長瘡,形狀像牛眼,顏色或紫或黑,流出膿水,傷口周圍不斷腐爛,稱為濕毒流注,是由於風雨霧露寒濕等邪氣侵入肌膚腠理所致。治療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加牛膝、木瓜、防己,或者當歸拈痛湯加牛膝。如果瘡瘍長在小腿骨正面或內外兩側,稱為臁瘡,其中小腿骨正面者較為嚴重,因為骨頭上的肉少,皮膚薄,難以治療。
臁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濕熱下注,瘀血凝滯,加上搔抓或磕碰損傷,再加上經常走路,導致傷口不斷受到摩擦,以及下午氣血下墜,使得腫痛加重,久而久之就形成頑固的瘡瘍。女性患此病,由於經期或裙子風吹,更容易難以治癒,因此也稱為裙風褲口瘡。總而言之,治療臁瘡要分正面、內、外三處。正面臁瘡,漫腫作痛,或不腫作痛,屬於三陰虛,嚴重者還會寒熱交作,可以用八物湯、十全大補湯治療。
又有脾虛挾表邪者(宜補中益氣湯加桔梗、白芷)。又有脾虛濕熱,流膿口乾,食少者(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白芍),甚則晡熱(宜前方加熟地、炒黑黃柏)。或挾怒氣(宜前方加山梔、川芎)。或更有郁(宜歸脾湯加山梔、柴胡)。皆當酌治。
又有患處黑黯,肢體惡寒,飲食少思者,肝腎虛敗也(宜八味丸效),甚則內熱口乾(宜腎氣丸),或腎臟虛風(宜四生散、黃耆丸),或日久不愈(宜大苦參丸),皆宜酌治,若妄投攻伐之劑,亦能殺人。其在外臁,有因風濕者(宜洗以蔥湯,貼龍骨膏)。有因風熱者(宜馬齒膏)。
白話文:
有些病人脾胃虛弱,又伴隨外感風寒,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桔梗和白芷。還有些病人脾胃虛弱,濕熱內蘊,導致流膿口乾,食慾不振,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茯苓和白芍,如果情況嚴重,出現午後發熱,可以再加入熟地和炒黑黃柏。若患者伴隨怒氣,可以加入山梔子和川芎。如果還有鬱結,可以服用歸脾湯,再加上山梔子和柴胡。這些情况都需要根據具體情况酌情用藥。
還有些患者患處顏色黑黯,四肢畏寒,食慾不振,思維遲鈍,這是肝腎虛損,可以用八味丸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出現內熱口乾,可以使用腎氣丸。如果腎臟虛弱導致風邪入侵,可以使用四生散和黃耆丸。如果病程拖延,久治不愈,可以用大苦參丸。這些情况都需要根據具體情况酌情用藥,如果胡亂使用攻伐性藥物,也會危及生命。
如果患處在腳踝附近,可能是風濕引起的,可以用蔥湯洗患處,再敷上龍骨膏。如果是風熱引起的,可以使用馬齒膏。
有因濕熱者(宜窯土膏)。有因血氣凝滯者(宜小駐車丸,加乳香少許摻之)。皆當酌治。其在內臁,初起時(宜以鹽湯洗貼蠟礬紙)。勢甚重者(宜桐油膏)。或癢甚者(宜蘄艾膏)。或久不愈者(宜先以爐灰膏點去瘀肉,後貼黃蠟膏)。皆當酌治。總之,臁瘡有蠱必去蟲(宜取蟲方)。
臁瘡有惡血,必去惡血,(宜針法)。臁瘡極臭爛,必去臭治爛(宜粉麝散)。而總治臁瘡,必使其去腐生肌,數日可愈(宜沈氏二蠟膏)。至於禁忌,第一房欲,第二辛熱毒物,第三多行履,守此禁忌自愈,不然,雖藥何益矣。發於內脛,或臁上,其瘡如癬,初起兩足時熱,腳跟作痛,失治則延及脛股及遍身者,名腎臟風瘡,已詳前陰瘡條內,互參可也。
白話文:
有的是因為溼熱引起的(應該用窰土膏治療)。有的是因為血液和氣息凝聚阻塞造成的(適合使用小駐車丸,再加上一些乳香來輔助治療)。這些都應根據情況進行相對應的治療。對於內臘初期的病患(可以使用鹽水清洗並敷上蠟礬紙)。病情嚴重的人(可以用桐油膏治療)。或者癢得厲害的人(可用蘄艾膏治療)。或者是長期無法痊癒的人(首先需要用爐灰膏去除壞死組織,然後再貼上黃蠟膏)。所有的情況都需要考慮到。總的來說,臁瘡如果有寄生蟲就必須要清除掉(適用於取出寄生蟲的方法)。
如果臁瘡有壞血,就需要去掉壞血(適用於鍼灸方法)。如果臁瘡非常難聞且潰爛,那麼就要處理好這種狀況(適用於粉麝散)。然而,治療臁瘡的關鍵是要讓它能夠消除壞死組織並再生肌肉,在幾天內就可以治癒(適合於沈氏二蠟膏)。至於禁忌事項, 第一是性生活慾望,第二個是辛辣熱性的有毒食物,第三個是長時間行走。遵守這些禁忌自然會康復,否則即使吃藥也沒有什麼好處了。發於內脛或臁上的瘡像癬一樣,剛開始時兩腳發熱,腳後跟疼痛,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蔓延至小腿、大腿甚至全身的情況被稱爲腎臟風瘡,已經在前面陰瘡條目中有詳細的說明,請參考即可。
發於足者,名足發。其原有二:一由三陰經精血虧損,其色微赤,雖腫而膿清(宜八味丸)。一由三陽經濕熱下注,其色赤腫痛而潰膿,急用隔蒜灸,內服藥,以先解壅毒(宜仙方活命飲),然後再補氣血(宜補中益氣湯、六味丸)。若色黯黑,不腫不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瀝者,乃為陰敗,未傳惡症也。
著肉用桑枝灸,以行壅滯,更服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以壯脾胃,滋化源,多有得生者。若專攻其症,重傷元氣,立斃之道也。發於足旁者,名癘疽,其狀不大,初從足小指生起,急宜治之(宜東垣柴胡鼠黏子湯,牛膝湯下)。若覺有異者,不可消(宜托裡消毒散加牛膝),不治,必死。
白話文:
腳上長瘡,稱為足發。原因有二:一是三陰經精血虧損,顏色略微發紅,雖然腫脹但膿液清澈,可用八味丸治療;二是三陽經濕熱下注,顏色發紅腫痛並化膿,需急用隔蒜灸,內服藥物,先解毒(用仙方活命飲),再補氣血(用補中益氣湯、六味丸)。若顏色黯黑,不腫不痛,不化膿,伴隨發燒口渴,小便淋瀝,則為陰氣敗壞,尚未發展成惡性疾病。
可用桑枝灸治療,疏通淤積,並服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以增強脾胃功能,滋養元氣,大多能治癒。若只攻擊病症,重傷元氣,則會導致死亡。長在腳旁的瘡,稱為癘疽,初期從小指開始,症狀不嚴重,需及時治療(用東垣柴胡鼠黏子湯、牛膝湯)。若發現異樣,不可消散(用托裡消毒散加牛膝),不治療必死。
發於足趺者,名陽疽(宜仙方活命飲加牛膝),十日可刺,二十日不穴者死。赤白膿血不多,瘡上癢,及赤黑者亦死。發於足指,潰則指自脫者,名脫疽,俗名脫骨疽。或云惟足大指名脫疽,余指則名敦疽,此因手大指生瘍名脫疽,故在足亦云然也,存參。但此疽究為難治之症,赤黑者必死,救之之法,惟見赤黑,即急去其指,與手大指疽同法,內服仙方活命飲加牛膝。如未赤黑,可治也。
如初起焮腫(宜萬病解毒丹),必先外解其毒,或未成而腫痛,急用隔蒜灸,內服藥(宜仙方活命飲、人參敗毒散加牛膝、大黃、白芷、金銀花),不可令見黑色,則愈。其輕者只如蛇傷瘴氣治之可也(宜五神散)。發於腳膝,始而腫,繼乃潰爛成瘡者,名腳氣瘡,由腎虛為風濕所搏,攻於腿下足上,或由氣血壅滯,濕毒在膚腠,不得宣通所致。若風毒不散,其瘡漸出黃水,腫痛身熱,延遲太久,亦能傷生。
白話文:
腳背上長瘡,叫做陽疽,可用仙方活命飲加牛膝治療,十天可以針刺,二十天沒有化膿就可能死亡。膿血不多,顏色呈赤白,瘡口發癢,或是變成赤黑色也會致命。長在腳趾上的,潰爛後腳趾會自行脫落,叫做脫疽,俗稱脫骨疽。有些人說只有大拇指上的才叫脫疽,其他手指上的叫敦疽,這是因為手上的大拇指長了潰瘍叫脫疽,所以腳上也這樣稱呼。不過,這類疽病都很難治,顏色發黑就肯定會死,唯一的救治方法是看到發黑就立刻截掉手指,跟手上的大拇指潰瘍一樣的處理方式,內服仙方活命飲加牛膝。如果沒有發黑,還可以治療。
剛開始出現紅腫,可以用萬病解毒丹,必須先把毒素排出體外。如果還沒化膿就已經腫痛,趕緊用隔著大蒜灸治,內服仙方活命飲、人參敗毒散加牛膝、大黃、白芷、金銀花,千萬不能讓它變成黑色,這樣就能痊癒。輕微的只要像治蛇傷和瘴氣一樣就可以了,可以用五神散。長在膝蓋上的,一開始腫脹,接著就潰爛成瘡,叫做腳氣瘡,這是因為腎虛被風濕侵襲,攻擊腿部和腳,或者氣血瘀滯,濕毒停留在皮膚毛孔,無法宣洩造成的。如果風毒沒有消散,瘡口會逐漸流出黃水,腫痛發熱,時間拖得太久也會危及生命。
至本症方治,已詳前腳氣條,茲不贅。發於足指,四邊焮腫,黃水出,浸淫相染,五指俱爛,漸漸引上足趺者,名甲疽瘡,又名嵌甲。由足三陰經起於足指,氣血沮而不行,結於指甲之間,此經絡之所流注,非但肌肉之病也。或又因裁剪指甲所傷,或又因腳長履小,研損肉分,皆令氣血沮遏,至於潰爛成疽(宜綠礬散、勝金散)。
但足居下極,足指下而更遠,氣血易阻,藥力一時難到,稍涉虛弱,尤宜大補,方得斂口,尤忌寒涼敷散。又有腳指間濕爛,或指甲角入肉刺損作瘡,不可著履者,須用藥蝕去惡肉,生長好肉(宜枯礬三錢,黃丹五分,研摻),細細割去甲角便差。又有因穿窄履而生肉刺在指間礙痛,不得著履者(宜大棗肉打爛敷貼,候爛剔去)。
白話文:
腳氣的治療方法在前文已經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如果腳趾出現紅腫、流黃水,且蔓延擴散,五個腳趾都潰爛,並逐漸向上蔓延至腳背,這就是甲疽瘡,也叫嵌甲。這是由於足三陰經從腳趾開始,氣血運行不暢,在指甲縫裡積聚,導致不僅肌肉病變,還波及經絡。也有可能是修剪指甲時傷到,或穿鞋子過小,壓迫腳趾,導致氣血淤積,最終潰爛成疽,可以用綠礬散、勝金散治療。
但是腳趾位於身體最下方,而且距離更遠,氣血容易受阻,藥物難以快速到達。如果體質虛弱,更要注重補益,才能收口癒合,要避免寒涼敷散。如果腳趾之間出現濕疹,或者指甲角刺入肉裡造成潰爛,不能穿鞋,則需要用藥物去除腐肉,生長新肉,可以用枯礬、黃丹研磨混合使用,並小心修剪指甲角即可。如果因為穿鞋過緊,在腳趾間長出肉刺,導致疼痛難忍,不能穿鞋,可以用大棗肉搗爛敷貼,待肉刺軟化後剔除。
凡此皆甲疽之屬也。發於足指頭,漸腫熱痛,爪甲結膿,甚至爪甲俱脫者,名代指,由熱氣所壅故也,宜烏梅核中仁為末,米醋調成膏,先以芒硝煎湯洗淨,浸指於膏內。或以豬脂和蚯蚓糞搗敷,亦效。
發於足背,焮赤腫痛者,名足跗發,又名足面疽,俗名腳發背,此處為肝胃二經之會,多因濕熱乘虛下注也(宜百草膏,仙方活命飲加木瓜、牛膝、肉桂),膿清者不易治(宜托裡溫中湯,十全大補湯)。發於足跟者,名足跟疽,又名兔齧,與脛間所生兔齧名同症異。足跟乃足太陽經部分,足跟骨下,又陰陽二蹻發源之所,又為腎經所過之地,若患瘡毒,則蹻氣不能發生,腎氣亦由此而泄。若三陰虧損者,久不能使斂,必瀝盡氣血而亡。
白話文:
這些都是甲疽的類型。如果長在腳趾頭上,逐漸腫脹發熱疼痛,指甲化膿,甚至指甲脫落,稱為代指,是因為熱氣阻塞所致,可以用烏梅核仁研磨成粉,用米醋調成膏,先用芒硝煎水洗淨,再浸泡手指在膏藥裡。或者用豬油和蚯蚓糞搗碎敷在患處,也有效果。
如果長在腳背上,發紅腫痛,稱為足跗發,又叫足面疽,俗稱腳發背,這個部位是肝胃二經交匯的地方,大多是濕熱趁虛而下造成的(可用百草膏,仙方活命飲加木瓜、牛膝、肉桂)。如果膿液清澈,不易治療(可用托裡溫中湯,十全大補湯)。如果長在腳跟上,稱為足跟疽,又叫兔齧,跟脛骨間長出的兔齧名稱相同,病症卻不同。腳跟是足太陽經的一部分,腳跟骨下方是陰陽二蹻的發源地,也是腎經經過的地方,如果患了瘡毒,就會導致蹻氣不能產生,腎氣也會由此流失。如果三陰虧損,長期不能收斂,就會耗盡氣血而亡。
故凡漫腫寒熱,體倦少食,由脾虛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晡熱頭痛,目不清,由脾虛陰火熾也(宜逍遙散佐以六味丸)。咳嗽有痰,水虧金耗也(宜十全大補湯、八味丸)。此皆當滋其化源,勿徒治其外也。婦人足跟足指腫痛,足心發熱,皆因胎產或經行,失於調理虧損,足三陰虛熱所致。
故有腫痛或出膿者(宜六味丸為主,佐以八珍湯)。有胃虛少食者(宜六味丸佐以六君子湯)。有寒熱內熱者(宜六味丸佐以逍遙散)。晡熱甚,頭目不清者(宜六味丸佐以補中益氣湯)。大凡發熱、晡熱、內熱,皆陰虛假熱。丹溪云:火起九泉,陰虛假熱也,酒色過度多患之。
白話文:
所以,如果出現腫脹、寒熱交替,身體疲倦,食慾不振,這是脾氣虛弱,下陷導致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下午發熱、頭痛,視力模糊,是脾虛導致陰火旺盛(可以用逍遙散配合六味丸治療)。咳嗽有痰,是水液虧損,肺金受損(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治療)。這些情況都要滋養其根本,不要只治表面。婦女腳跟和腳趾腫痛,腳心發熱,都是因為生產或月經期間調理不當,導致足三陰虛熱所致。
因此,如果出現腫痛或化膿(可以用六味丸為主,配合八珍湯治療)。如果胃虛食慾不振(可以用六味丸配合六君子湯治療)。如果有寒熱或內熱(可以用六味丸配合逍遙散治療)。下午發熱嚴重,頭昏眼花(可以用六味丸配合補中益氣湯治療)。總之,發熱、下午發熱、內熱都是陰虛導致的假熱。丹溪先生說:火從地底生起,陰虛導致假熱,過度飲酒縱慾容易導致此症。
陳文治亦云:婦人血虛,兩足發熱晡熱,月經過期,足跟作痛,肝脾血虛也。胸痞吐痰,飲食不思,脾胃氣虛也。蓋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一虛,諸病悉至矣(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必服藥使胃氣漸復,然後補之(宜補中益氣湯佐以六味丸)。大約此症,八珍湯是最要之藥。
發於足掌心者,名湧泉疽,與足發、足趺發症治大略相似。足心熱者,由於陰虛(宜四物湯加知、柏)。飲食不思者,由於脾虧(宜補中益氣湯)。腎虛脾虧,最為此症要治,若專治瘡者,往往致死。然而此症又有難治易治之分:如兩足心發徹骨者,難治;如腳心皮微破,穴不深,膿不多者,易治。湯藥通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消毒散加牛膝、檳榔、杜仲,補中益氣湯,腎氣丸。
白話文:
陳文治也曾提到,婦女如果血氣不足,雙腳會感到發熱,尤其是在下午時分,如果月經遲延來潮,腳跟疼痛,這可能是肝和脾臟的血氣不足所導致的。胸部脹滿,常嘔吐痰液,對於食物沒有興趣,這可能是脾胃氣血不足的表現。胃是五臟的根本,一旦胃氣不足,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進行治療),必須服用藥物讓胃氣逐漸恢復後,再進行補充(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六味丸進行治療)。總體來說,這種病症,八珍湯是最重要的藥物。
如果癥狀出現在腳掌心,稱為「湧泉疽」,與腳癥、腳癬的治療方式大致相仿。腳心發熱,通常是因為陰血不足(應使用四物湯加上知母、柏子仁進行治療)。對於沒有食慾的狀況,通常是因為脾氣不足(應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腎氣和脾氣的不足,是此類病症的主要治療方向,如果只專注於治療潰瘍而不顧及根本,很容易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然而,這種病症又可以分為難治與易治兩種情況:如果雙腳心的癥狀徹底深入骨頭,那麼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如果只是腳底皮膚輕微破裂,洞穴不深,膿液不多的情況下,治療起來則較為容易。一般而言,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託裡消毒散,加上牛膝、檳榔、杜仲等藥物,以及補中益氣湯和腎氣丸進行治療。
至於潰後,則用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八味丸。蓋此固非輕症也。雖然足之為病,正有不可忽者。如人走長路,被石塊墊腫腳底,不能行步,痛不可忍,名腳墊毒,將舊草鞋浸尿桶內半日,燒紅新磚,放草鞋在上腳踏之,令火逼尿氣入里,即消。若不早治,必爛入腳,亦能殺人。
蓋此症古方書罕載,惟《瘍科選粹》有此方,故錄之。至尋常走路腳腫痛者,亦可用此法治之。如腳跟皴裂者,用桐油一碗,男發一握,熬至發化,收貯,毋令塵入,每用以百沸湯洗令軟,敷上即安。如腳指縫搔癢成瘡,血出不止者,用多年糞桶箍蔑,燒灰敷之。如腳指縫患沙瘡者,以燕窩土略炒,黃柏末、香油調敷,痛者加乳香。
白話文:
關於潰瘍問題,可使用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和八味丸。這並非輕微的病症。然而,足部的疾病確實不容忽視。就好比一個人長途跋涉,腳底被石頭壓腫,無法行走,疼痛難忍,這種情況稱為「腳墊毒」。可以將舊草鞋浸泡於尿桶中半天,然後用燒熱的新磚,將草鞋放在上面讓腳踩,利用熱力逼出尿液的氣體進入體內,這樣就能消除腫脹。如果不及時治療,腫脹會深入腳部,也可能危及生命。
這個症狀在古籍中很少見載,只有《瘍科選粹》中有提及此方,因此記錄下來。對於平常走路時腳部腫痛的情況,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治療。對於腳跟乾裂的情況,可以用一碗桐油和一把男性頭髮,熬煮到頭發融化,收集起來保存,避免塵埃進入,每次用熱水浸泡後使之軟化,再敷上即可痊癒。對於腳趾縫隙因搔癢導致破皮出血的問題,可以使用多年的糞桶箍籬燒成灰,敷在上面。對於腳趾縫隙患有沙瘡的問題,可以將燕窩土稍微炒一下,與黃柏粉末和香油調和後敷上,如果感到疼痛,可以加入乳香。
如腳裂縫者,以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縫內愈,或以蒸藕研成膏敷之亦愈。手裂亦然。如腳皴裂,至春夏不愈者,用生薑、細糟、白鹽、臘豬油研爛,擦入皴內,一時雖痛,少頃皮合,再用則安矣。
【腿足瘡瘍原由症治】,丹溪曰:附骨癰熱在血分之極,初起時,先以青皮行氣,甘草節消毒,繼而養血,誠萬全之法也。薛立齋曰:凡毒在下部,藥氣難達,勢重者砭患處,去毒血,仍服當歸拈痛湯,虛者大補之。
白話文:
對於腳底裂縫的情況,可以使用五倍子粉末與牛骨髓填充於裂縫內,這樣能加速癒合。或者,也可以將蒸煮後的蓮藕研磨成膏狀,敷在裂縫上,效果相同。對於手部的裂縫,原理亦是如此。
如果在春夏季節腳部乾裂仍未痊癒,可以將生薑、細米糟、白鹽、臘豬油混合研磨,然後塗抹在乾裂處。雖然初期可能會感到疼痛,但稍後皮膚就會開始癒合。再次塗抹時,就會感到舒適了。
關於腿和腳部的傷口和潰瘍的原始原因和治療方法,丹溪認為,附著於骨骼的癰熱是血液系統極度感染的表現。在病情初期,應先使用青皮調理氣血,並使用甘草節消炎,接著進行補血,這是相當全面且有效的療法。薛立齋則指出,對於位於下部的毒素,由於藥物難以達到,對於嚴重的情況,可先用針刺患處,移除毒素和血液,然後服用當歸拈痛湯。對於虛弱的情況,則需進行大規模補充。
陳文治曰:方書相傳治臁瘡夾膏等方,或效或不效,蓋由氣稟與所感不同也,要之,必因其人或屬陰虛,或屬脾虛,或屬陰火,或屬肝火,或脾氣下陷,濕熱滯於下部,必內服湯劑,用升舉之法,然後外貼膏藥,則經絡調和,皮膚自合。立齋又曰:脫疽赤色作痛自潰者,易治。
色黑不潰者,不治。蓋色赤作痛者,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急以蒜隔灸,次活命飲、托裡散,次用十全湯、加減八味丸自效。色黯不痛者,腎氣敗而虛火盛也,亦用隔蒜灸加用十全湯、加減八味丸,則毒氣不至上侵,元氣不至虧損,庶可保生。其有因修手足口咬者,惟避湯火風毒,服藥自愈。
白話文:
陳文治說,治療臁瘡、夾膏等病症的方子,有的有效,有的沒效,這是因為患者的體質和病因不同。總之,要根據患者是屬於陰虛、脾虛、陰火、肝火,還是脾氣下陷,濕熱停滯在下部來治療。必須先內服湯劑,用升舉的方法,然後再外貼膏藥,這樣才能調和經絡,使皮膚自然癒合。立齋也說,脫疽如果呈現紅色,伴隨疼痛,並且自行潰爛,就容易治癒。
如果顏色發黑,沒有潰爛,就難以治療。這是因為紅色疼痛,代表元氣虛弱,濕毒阻塞,應急用蒜隔灸,接著服用活命飲、托裡散,再用十全湯、加減八味丸,就能自行痊癒。顏色黯淡,沒有疼痛,則代表腎氣衰敗,虛火旺盛,也要用隔蒜灸,並服用十全湯、加減八味丸,這樣就能防止毒氣向上侵襲,元氣不會虧損,或許就能保住性命。至於因修剪手足、口咬而引起的脫疽,只要避免接觸湯火、風毒,服用藥物就能自行痊癒。
華佗曰:治嵌甲,用硼砂、乳香各一錢,膩粉五分,寒熱三枚燒存性,黃丹一錢,真麻油調,先用鹽湯洗淨拭乾敷之,二次效。丹溪曰:嵌甲即甲疽,又名陷甲,割甲成瘡,久不瘥,用黃柏、烏頭尖等分為末,洗淨敷貼。繆仲淳曰:足跟疽,由臟腑積熱所致,忌毒藥敷貼,宜隔蒜灸之,服活命飲加牛膝、肉桂。
又曰:腳跟瘡久不愈,毒氣攻注,用白朮為細末,先以鹽漿水溫洗,乾摻上,二日一換,即能負重涉險。又曰:腿肚上瘡,初生如粟,以後漸大,爬搔不已,相沿成片,黃水流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難愈,先用貫眾煎湯洗,後用百藥煎為末津調,逐漸塗敷。
白話文:
華佗說,治療嵌甲,可以用硼砂、乳香各一錢,膩粉五分,寒熱三枚燒成灰,黃丹一錢,用麻油調和,先用鹽水清洗乾淨擦乾,敷上,兩次就能見效。丹溪說,嵌甲就是甲疽,又叫陷甲,割甲成瘡,久久不癒,可以用黃柏、烏頭尖等量研磨成粉末,洗淨後敷貼。繆仲淳說,足跟疽是由臟腑積熱導致的,忌用毒藥敷貼,應該隔著蒜頭灸,服用活命飲加牛膝、肉桂。
又說,腳跟瘡久久不癒,毒氣攻入,可以用白朮研磨成細粉,先用鹽漿水溫熱洗淨,乾燥後撒上,兩天換一次,就能負重行走。又說,腿肚上瘡,剛開始像小米粒一樣,之後逐漸變大,忍不住抓撓,蔓延成片,流出黃水,癢得受不了,久而久之變成頑疾,難以治癒,先用貫眾煎湯清洗,之後用百藥煎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和,逐漸塗抹敷貼。
又曰:腳脛生瘡,名曰袴口,或因磕損而成,其瘡外狹內寬,皮薄,極癢又痛,黃水長流,延蔓而生,甚則十餘年不愈,且易染人,須忌酒色,用韭菜地干蚯蚓糞為末,入輕粉、清油,或取白狗血調敷自效。
白話文:
又說:腳脛上生瘡,稱為袴口,可能是因為磕碰損傷而形成。這種瘡口外窄內寬,皮膚薄,奇癢無比又疼痛,黃水不斷流出,還會蔓延生長,嚴重的情況甚至十幾年都無法痊癒,而且容易傳染給其他人。必須忌酒色,用韭菜地干蚯蚓糞研磨成粉末,加入輕粉和清油,或者取白狗血調和敷在瘡口上,就能自然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