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三焦病源流

手少陽三焦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二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到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次注足少陽膽經。

每日亥時,周身氣血俱注於三焦。手少陽三焦經,少血而多氣。

經曰:上焦出胃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胃中。中焦亦並在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於陽明胃之脈,則曰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此與三焦同行在前,不知三焦者,實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胃之地。

三焦之所主,即胃之所施,其氣為腐熟水穀之用,與胃與太陰脾之前,為相火所居所遊之地。故焦也者,固以熟物為義也。然則三焦雖有上中下之分,而所由以分者,不俱從胃舍之歟,何則?人之心下為膈膜,膈下為胃,其上口曰賁門,在臍上五寸上脘穴分,是為上焦;臍下四寸為中脘穴,即中焦,肺脈起中焦在此;臍上二寸為下脘穴,即胃下口傳入小腸處,曰幽門者,是為下焦。

論三焦地分,雖不過四寸之間,而論三焦所主部位,則上焦之胃上口,承接心肺,其所主部位自在膈以上一段;下焦之胃下口,下輸水穀於小腸,而小腸之水液,滲入膀胱以注前陰,小腸之滓穢,轉輸大腸以注後陰,則下焦所主部位,自在臍腹以下一段;若膈之下,臍腹以上,中間一段胃實居之,則胃之正中,正中焦所主之部分也。

古人云,上焦如霧者,狀陽明化物之升氣也;云下焦如漚,又云如瀝者,狀化時沃溢之氣也;云下焦如瀆者,狀擠泌流水之象也。古人誠見乎三焦之氣化,一皆胃之氣化,一皆相火所成功耳,乃後以三焦為無狀,空有名,皆不知其為匡廓於陽明也。

故其病而燥,實則有耳鳴,喉痹腫痛,耳後連目銳眥痛,肩臑痛,內外皆疼,頭面赤熱,赤白遊風等症虛則有腹寒,短氣,少氣等症;如或板窒窒,則三焦之氣滯也,急當調之,使一氣流通。

【三焦傳受】《靈樞》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脅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而復大會於手太陰,命曰衛氣也。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稍微,亦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榮氣也。

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擠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入門》曰: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榮衛;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穀;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無形而有用,主持諸氣,三焦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白話文:

標題:[三焦疾病源頭與流向]

內容:手少陽三焦脈,起始於無名指末端,向上穿出第二指之間,沿着手腕外部,穿越手臂外側的兩骨之間,貫穿肘部,沿著上臂外側上升至肩部,並在肩部交叉到足少陽膽經之後,進入鎖骨上方的缺盆區域,分佈於胸部中央的膻中,分散聯絡心臟周圍的包絡,向下穿過橫膈膜,沿着三焦路徑運行。其分支從膻中上行至缺盆,再上行至頸部,連接耳後直上,出至耳朵上方角部,然後彎曲向下至頰部。另一分支從耳後進入耳內,再從耳前出來,經過眼眶前的客主人穴,交頰至眼角,接着注入足少陽膽經。

每天亥時,全身氣血匯聚於三焦。手少陽三焦經,血量較少,氣量較多。

經典說:上焦起始於胃的上口,與食道並行,向上貫穿膈肌,分佈於胃中。中焦也在胃中,位於上焦之後。下焦分別連接回腸,注入膀胱。在陽明胃脈中,則說它沿着喉嚨,進入缺盆,下降穿過膈肌,歸屬胃部。其直行的部分從缺盆下降至乳房內部邊緣。其分支從胃的上口開始,向下沿着腹部內側,降至氣街。這與三焦同行在前面,但不知道三焦的人,實際上它是胃部上下範圍的框架。三焦所在的區域,都是胃的區域。

三焦主管的功能,就是胃實施的作用,其氣用於腐熟水谷,與胃和太陰脾的前部,是相火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因此,焦的意思,本來就是以熟物爲定義的。然而,雖然三焦有上中下的區分,但它們之所以能夠區分,不是都來自胃的舍區嗎?爲什麼呢?人的胸口下是膈膜,膈膜下面是胃,其上口叫做賁門,位於臍上五寸的上脘穴分界,這是上焦;臍下四寸是中脘穴,即中焦,肺脈起源於中焦在此;臍上二寸是下脘穴,即胃的下口,傳入小腸處,叫做幽門,這是下焦。

討論三焦的地理分佈,雖然不超過四寸的範圍,但是討論三焦所主管的部位,上焦的胃上口,承接心肺,它所主管的部位自然在膈膜以上的一段;下焦的胃下口,將水谷輸送到小腸,而小腸的水分則滲入膀胱以排泄,小腸的廢物,轉移到大腸以排泄,那麼下焦所主管的部位,自然在肚臍以下的一段;至於膈膜之下,肚臍以上的中間部分,實際上是胃佔據的,那麼胃的正中,正是中焦所主管的部分。

古人說,上焦像霧,形容陽明轉化物質的上升之氣;說下焦像漚,又說像瀝,形容轉化過程中溢出的氣;說下焦像瀆,形容擠壓泌尿流動的形象。古人確實看到了三焦的氣化作用,全部都是胃的氣化作用,全部都是相火的成就,後來卻把三焦視爲無形,只有名稱,都不知道它是陽明的框架。

所以當三焦出現燥熱,實證會有耳鳴,喉嚨疼痛腫脹,耳後連同眼角疼痛,肩胛痛,內外皆疼痛,頭部面部赤熱,赤白遊風等症狀;虛證則有腹部寒冷,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感覺胸悶窒息,那就是三焦之氣滯塞,應當立即調整,使氣流通暢。

【三焦的傳遞和接受】《靈樞》說:上焦起始於胃的上口,與食道並行,向上貫穿膈肌,分佈於胸中,沿脅部循太陰的路徑行走,回到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經常與營氣一起在陽面行走二十五度,在陰面行走二十五度,完成一週,再次聚集於手太陰,稱爲衛氣。中焦也與胃中並行,位於上焦之後,這裏接受的氣,將糟粕泌除,蒸發津液,轉化爲精微,也注入肺脈,然後轉化爲血液,以供養身體,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所以它獨自行走於經脈通道,稱爲營氣。

下焦,分別連接回腸,注入膀胱並滲入其中,所以水谷通常共同存在於胃中,形成糟粕,一起下到大腸,成爲下焦,滲入並一起下到,擠壓泌尿,分別出汁,沿下焦滲入膀胱。《入門》說:如果沒有上焦,心肺如何能主宰營衛;如果沒有中焦,脾胃如何能腐熟水谷;如果沒有下焦,肝腎如何能疏決津液。無形卻有用,控制各種氣,三焦是水谷的道路,氣的起始和終止點。

【三焦病症與治療】《靈樞》說:如果鼻樑中央隆起,說明三焦已經堵塞。又說:小腹腫痛,無法小便,是三焦堵塞所致。海藏說,上焦像霧,霧不散開,就會導致喘滿,這是氣出而不納;中焦像漚,漚不順暢,會導致留飲不散,長期下來會變成中滿,這是上面不能納,下面不能出;下焦像瀆,瀆不順暢,會導致腫滿,這是上面納而下面不出。《入門》說:三焦是丙火的住所,因此它發作時,表現爲無根的相火。

《內經》說:三焦是上中下水谷的道路,其疾病應該通利大小便。《醫鑑》說:三焦疾病,適合使用三和散、枳殼丸、木香檳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