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八 (3)
卷二十八 (3)
1. 治腹少腹瘡瘍方九
仙方活命飲,〔腹癰〕,穿山甲(炒黃),白芷,防風,赤芍,甘草,歸尾,花粉,貝母,角刺(各一錢),陳皮,金銀花(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味另研末),水酒煎送二末。
托裡散,〔又〕,人參,黃耆(各二錢),白朮,陳皮,當歸,熟地,茯苓,白芍(各錢半)
白話文:
治療腹癰,可用仙方活命飲,藥方包括穿山甲(炒黃)、白芷、防風、赤芍、甘草、歸尾、花粉、貝母、角刺(各一錢)、陳皮、金銀花(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味另研末),用水酒煎煮後送服藥末。
另外,還可用托裡散,藥方包括人參、黃耆(各二錢)、白朮、陳皮、當歸、熟地、茯苓、白芍(各錢半)。
黃連消毒散,〔又〕,酒黃連,酒生地,酒歸身,連翹,羌活,黃耆(各一錢),澤瀉(七分),黃芩,黃柏(炒),獨活,防風,酒防已,藁本,蘇木,陳皮,桔梗(各一錢),酒知母(四分),人參,甘草梢(各五分),水煎,入酒少許服。
白話文:
"黃連消毒散",又名,白酒黃連、白酒生地、白酒當歸身、連翹、羌活、黃耆(每味一錢),澤瀉(七分),黃芩,黃柏(炒過),獨活,防風、白酒防己、藁本、蘇木、陳皮、桔梗(每味一錢),白酒知母(四分),人參、甘草梢(每味五分),加水煎煮後,加入少量白酒,飲用。
托裡消毒散,〔又〕,人參,鹽黃耆,酒當歸,炒白芍,川芎,白朮,茯苓(各一錢),金銀花,白芷(各七分),甘草,連翹(各五分)
替針丸〔又〕
十全大補湯,〔又〕,人參,茯苓,白朮,炙草,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耆,肉桂
托裡當歸湯〔又〕,當歸,黃耆,人參,熟地,川芎,白芍(各一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託裡消毒散:
- 人參:增加身體元氣。
- 鹽黃耆:補益脾胃,增強體質。
- 酒當歸:活血調經,舒緩疼痛。
- 炒白芍:平肝止痛,調節月經。
- 川芎:活血行氣,緩解頭痛。
- 白朮:健脾燥溼,改善消化。
-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益胃。
- 金銀花:清熱解毒,抗菌消炎。
- 白芷:祛風散寒,止痛消腫。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替針丸:
- 人參:補氣養神。
-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安神。
- 白朮:健脾和胃,助消化。
- 炙甘草:調和藥性,補中益氣。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
- 當歸:補血調經,潤腸通便。
- 白芍:柔肝止痛,斂陰和營。
- 熟地:滋陰補腎,養血生精。
- 黃耆:益氣固表,扶正祛邪。
- 肉桂:溫陽散寒,暖宮調經。
十全大補湯:
- 人參:補氣養神。
-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安神。
- 白朮:健脾和胃,助消化。
- 炙甘草:調和藥性,補中益氣。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
- 當歸:補血調經,潤腸通便。
- 白芍:柔肝止痛,斂陰和營。
- 熟地:滋陰補腎,養血生精。
- 黃耆:益氣固表,扶正祛邪。
- 肉桂:溫陽散寒,暖宮調經。
託裡當歸湯:
- 當歸:補血調經,潤腸通便。
- 黃耆:益氣固表,扶正祛邪。
- 人參:補氣養神。
- 熟地:滋陰補腎,養血生精。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
- 白芍:柔肝止痛,斂陰和營。
- 柴胡: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 甘草:調和藥性,緩解藥性。
勝金丹,〔沖疽〕,麝香,制白砒(各五分),蟾酥(一錢),雄黃,辰砂,乳香,沒藥,血竭(各錢半),全蠍(炮),天龍炙(去頭足),穿山甲炙(各三錢),姜蠶(炒五錢),每末三錢,砂糖調蔥頭酒下。
奪命丹〔又〕,蟾酥,輕粉(各五分),硃砂(三錢),寒水石,枯礬,銅綠(各一錢),蝸牛(三十一個另研),乳香,沒藥,麝香(各一錢各另研),將蝸牛泥為丸,量添酒糊亦可,綠豆大,每用一丸,生蔥三兩根,嚼爛放手心裹藥,酒下,行六七里汗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此方能治諸般大腫毒。
白話文:
「勝金丹」是治療沖疽的一種丹藥,由麝香、製白砒、蟾蜍膏、雄黃、辰砂、乳香、沒藥、血竭、全蠍、天龍炙和穿山甲炙等多種草本植物組合而成。其中每個成分的比例分別為:麝香和製作白砒各佔五分之一;蟾蜍膏佔十分之二;雄黃、辰砂、乳香、沒藥和血竭各佔一半;全蠍、天龍炙和穿山甲炙各佔三分之一。這些材料被磨碎後混合在一起,然後加入砂糖和蔥頭酒一起服用。
另一款名為「奪命丹」的丹藥也是治療各種腫瘤疾病的良方。它主要由蟾蜍膏、輕粉、硃砂、寒水石、枯礦、銅綠、蝸牛、乳香、沒藥和麝香等十種草本植物組成。這十種原料的比例分別為:蟾蜍膏和輕粉各佔五分之一;硃砂佔三分之二;寒水石、枯礦和銅綠各佔四分之一;蝸牛則需另外研磨;乳香、沒藥和麝香也需單獨研磨。最後,使用蝸牛泥來做成小丸子,大小約如綠豆一般。每次服用一小丸,配合生蔥三兩根咀嚼後放在手心中包裹著藥物,再喝些酒即可。這種丹藥可以有效緩解各種嚴重的大腫瘤疾病。如果病情較重,也可以再次服用一到兩個小丸。
2. 前陰後陰病源流
前陰諸疾,肝、任、督三經病也。《內經》曰:足厥陰之脈,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是前陰為肝脈所過也。又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循陰器,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是前陰又為督脈所過也。又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
是前陰又為任脈所過也。惟為三脈所過,故前陰之病皆繫於三經,而以三經為主焉。夫前陰之病,最重者莫如諸疝,已另立篇於任脈病後,茲不必贅,茲故但詳前陰外見之疾。一曰陰痿,凡人色欲過度,精髓耗敗,傷於腎元,遂致陰痿不起(宜五精丸)。又有精出非法,或強忍房事,有傷宗筋,亦致陰痿不起(宜上丹、還少丹)。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前陰各種疾病是由於肝臟、任脈和督脈三個經絡出現問題所致。《黃帝內經》說:“足厥陰之脈進入皮膚中的毛髮,經過生殖器官,到達小腹部。”這說明前陰是肝經通過的地方。“督脈者,起於小腹部下方骨骼中心,女性連接宮頸,沿著生殖器官走行;男性則沿著陰莖向下延伸至會陰部,男女相同。”這表明前陰也是督脈通過的地方。“任脈從膀胱底部開始向上穿過毛發邊緣,沿著腹部內部走行。”
由於前陰同時受到上述三個經絡影響,因此其疾病的治療都應考慮到這些經絡的作用,並以此作為主要依據。前陰的主要病症包括陽痿症狀。例如,如果一個人性慾過盛,就會導致精氣神消耗殆盡,損傷腎功能,進而出現勃起困難。(可以服用“五精丸”來改善此情況。)
另外,不當的手淫行為或者長期禁慾也可能造成對身體的損害,尤其是對於控制勃起的肌肉組織,也會引起勃起障礙。(可使用“上丹”、“還少丹”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僅提供一般性的信息,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如果您有任何健康疑慮,請尋求合格醫師的幫助。
又有陰濕傷陽,陽氣不能伸舉,亦致陰痿不起(宜九仙靈應散)。又有失志之人,抑鬱傷肝,肝木不能疏達,亦致陰痿不起(宜達郁湯加菖蒲、遠志、杞子、菟絲子)。一曰陰冷,大約下部陽虛陰寒之氣,凝結於腎,致成此疾(宜金匱腎氣丸加鹿茸)。又有命門火衰,元陽虛憊常痿不起,亦成此疾(宜加減內固丸)。
又有因寒疝厥冷,及小腸膀胱奔豚等症,亦成此疾(宜十補丸)。又有因厥疝上逆,囊寒卵縮,亦成此疾(宜吳茱黃湯)。又有陽氣怫鬱,卒然陰結,亦成此疾(宜助陽散、回春散)。一曰陰腫,多因坐地觸風受濕,或蟲蟻吹呵,遂令外腎腫大,莖物通明,或痛或不痛,小兒患此者尤多(宜蟬退散)。
白話文:
有時候是因為陰溼傷害了陽氣,使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導致勃起困難。這時可以使用「九仙靈應散」治療。有時候是因為情緒低落,憂慮過度,影響到肝臟的功能,使得血液循環不良,也容易造成勃起困難。這時可以用「達鬱湯」加上菖蒲、遠志、枸杞和菟絲子來調理。又有一種情況叫做「陰冷」,主要是因為身體內部陽氣不足,陰寒之氣在腎臟裡凝聚,引發這種疾病。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再加上鹿茸進行治療。還有就是因為生命之門——腎臟中的火氣衰退,元氣疲倦而經常勃起困難,也會引起這個問題。可以服用「加減內固丸」進行治療。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也可能會導致這個病狀,例如寒疝、厥冷以及小腸膀胱奔豚等等病症都可能引起這個問題。可以服用「十補丸」進行治療。如果出現厥疝上逆的情況,也就是說睪丸收縮變小,也可以用「吳茱黃湯」進行治療。再來說一下另一個狀況:當人體的陽氣受到阻礙,突然之間陰經堵塞不通,也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可以服用「助陽散」、「回春散」進行治療。最後一種情況叫作「陰腫」,通常是因為坐在地上接觸到了風邪或者溼氣,或者是被昆蟲叮咬等原因引起的,就會讓外部生殖器變得腫脹,並且可能會感到疼痛或是沒有感覺。尤其是小孩子更容易患上這種病。可以服用「蟬退散」進行治療。
又有囊腫莖不腫,不痛,如水㿉之類,當別新久(新發宜三白散、橘核散,久者宜橘核丸)。一曰陰縱,亦名陰挺,由前陰受熱,則玉莖挺長不收,或腫脹而痿,或與股相磨難行,甚至兩脅氣逆上,手足倦弱(宜柴胡清肝湯,或小柴胡湯加黃連,作大劑行其濕熱,少加黃柏降其逆上之氣,當漸收,外以絲瓜汁調五倍子末敷之,即愈)。
婦女陰挺,則陰中突出一物,如菌、如雞冠,四圍腫痛,由肝鬱脾虛下陷所致(宜先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茯苓、車前、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更以歸脾湯加山梔、茯苓、川芎調理,外塗濕熱)。或陰中挺出一條,長尺許,痛墜,旦尿澀(宜早服補中益氣湯,晚服龍膽瀉肝湯,外塗藜蘆膏)。
白話文:
女性出現陰道脫垂的情況時,會在陰部突起一個像蘑菇或者像雞冠一樣的東西,周圍還會有腫脅疼痛的症狀。這是由於肝氣鬱結和脾胃虛弱導致的下降所引起的。(可以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楂、茯苓、車前草和青皮來清除肝火並提升脾胃之氣;再用「歸脾湯」加上山楂、茯苓和川芎進行調理,外部塗抹一些治療溼熱的方法。)或者是陰道裡有一條東西伸出約一尺左右,伴有疼痛感和小便不暢的症狀。(應該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龍膽瀉肝湯」,外部塗抹藜蘆膏。)
或陰中生一物漸大,牽引腰腹膨痛,由多服熱藥,或犯非理房事,或意淫不遂所致(宜一捻金丸或洗心散二錢,地黃湯下)。一曰陰縮,凡人一身之筋,皆以宗筋為主,宗筋在毛際,系陰器,寒邪乘之,則宗盤急而陰必縮,經故曰:足厥陰之筋,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也(宜茱黃內消散)。陰囊之縮,亦由於寒,與傷寒熱病之熱入厥陰囊卵縮者有異,蓋彼由於熱,此由於寒也。
夫知陰囊之縮亦由寒,則可知陰囊之縱亦由熱矣。婦人亦有陰縮之病,則陰戶急,痛引入小腹是也(宜加味逍遙散加知母、地骨皮、車前子)。婦人一切陰戶諸疾,詳後瘡瘍條中,當參看,茲不贅。一曰脫陽症,凡人大吐大瀉之後,元氣不接,四肢逆冷,面黑氣喘,冷汗自出,外腎縮搐,不省人事,須臾不救,與傷寒陰陽易證同,急服藥救之(宜大固陽湯)。此急症也,不得緩圖。
白話文:
如果陰部出現一個物體逐漸變大,並且牽扯到腰部和腹部疼痛,可能是由於過度服用熱性藥物或者進行不合理性行爲或者是慾望沒有得到滿足所導致的。(可以使用“一捻金丸”或是“洗心散”,每次兩錢,“地黃湯”送服)另一種情況叫做陰縮,人體所有的經絡都受到宗筋的影響,宗筋位於毛際處,連接著生殖器官,當受寒冷影響時,宗筋會收縮而導致生殖器官縮小,這就是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建議使用茱萸黃內消散治療)陰囊因爲寒冷原因而縮小的情況與傷寒發熱疾病中的熱進入厥陰囊蛋萎縮的症狀不同,後者是因爲熱量過高引起的,前者則是因爲空氣過低造成的。瞭解了陰囊縮小也是因爲寒冷的話,那麼就可以知道陰囊膨脹也可能是因爲熱度高。女性也有陰縮的問題,表現爲陰道緊繃並且疼痛延伸至小腹部位。(推薦使用逍遙散加上知母、地骨皮以及車前草來治療)對於所有關於婦科疾病的症狀,請參閱後面的瘡瘍條目,這裏不再贅述。還有一種病症叫脫陽證,在大量嘔吐腹瀉之後,身體失去能量,手腳冰冷,面色發青,呼吸困難,出汗並伴有意識喪失等症狀,如果不及時救治就會死亡,這種病情類似於傷寒陰陽互換的症狀,應該立即採取措施急救。(推薦使用大固陽湯緊急處理),這是一種急性病症,不能拖延時間。
【脈法】,《綱目》曰:腎脈大甚為陰痿。
【前陰屬宗筋】,《內經》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注云:宗筋挾臍下合於陰器,太陰脾脈,陽明胃脈,皆輔近宗筋故云合也。又曰: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
後陰諸疾,大小腸病也。後陰,即肛門,亦為穀道,而其病之最重而難愈者,惟腸風及痔兩大端。如脫肛、肛門癢痛、腸澼等,亦皆後陰病。而腸風臟毒已詳諸血篇,腸澼已詳痢疾篇,脫肛肛門癢痛已詳大腸篇,皆可勿贅,試專舉痔病言之。仲景曰:大腸有熱,必便血。小腸有熱,必痔。
故痔非外邪成病,乃由臟內濕熱風燥四氣相合而成,故《入門》云:腸頭成塊者,濕也。腸頭墜腫者,濕兼熱也。出膿血水者,熱勝血也。作大痛者,火熱也。癢者,風熱也。大便秘者,燥熱也。小便澀者,肝臟濕熱也。其分別原由,至為詳細。仲淳又謂瘡頭向上硬者,熱多。
白話文:
脈法裏說:“腎脈過大可能會導致陽痿。” 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並且是由太陰陽明兩個經絡所結合形成的。“宗筋”是指在臍下的堅硬肌肉和太陰陽明兩經絡都靠近它所以說是結合在一起的。後陰疾病包括大小腸的問題。 後陰就是肛門也是排泄通道,其中最嚴重並且難以治癒的是腸道風熱溼氣引起的兩種病症——腸炎和痔瘡。例如脫肛、肛門癢疼、腹瀉等症狀都是屬於後陰疾病的範疇內。 腸炎髒毒已經在血液部分詳細說明瞭,腹瀉已經詳盡地描述於痢疾的部分,脫肛肛門瘙癢疼痛也在大腸部分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因此無需贅述。現在專門來談談痔瘡問題。張仲景說過: “如果大腸中有熱量, 一定會出血; 如果小腸中有熱量, 必定會有痔瘡出現”。 因此,痔瘡不是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因爲內部溼熱風氣乾燥四種氣體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所以在入門一書中提到過,“腸頭形成塊狀物是因爲潮溼;腸頭髮腫是因爲溼潤並伴有熱度;流出膿液或血液是因爲溫度過高;感到劇烈疼痛是因爲火熱;發癢是因爲風溼;大便乾結是因爲乾燥炎熱;尿液澀滯是因爲肝臟溼熱”,這些分別的原因非常明確。 張仲淳還指出,瘡頭上部硬化的人通常會發熱更多。
瘡頭向下軟者,濕多。無非本於脾腎三經之虛。又曰:大便作痛者,則潤燥除濕。肛門墜痛者,則瀉火除濕。小便澀滯者,則清肝導濕。已成漏者,則補精養血。其言治法大概,亦頗精當。雖然,痔之病不同,而痔之名亦不一。有五痔,牡痔、牝痔、腸痔、脈痔、血痔是也(俱宜五痔散、神應散)。
有九痔,牛奶、鼠奶、雞心、雞冠、蓮花、翻花、蜂窩、穿腸、外痔是也(俱宜槐角丸、神應黑玉丹)。此皆古人隨症而定之名。《三因》又即五痔而增氣痔、酒痔、瘻痔之名,共有八痔。痔之病雖多,大約可以此八者概之矣。且古人定名之義,莫不各因其症之大小形似以為斷,而要之毒深者其形大,毒淺者其形小,形雖異而實則同,固非別有所感也。故治痔之法,總以涼血為主,槐花、槐角、生地、地榆所必用也。
白話文:
瘡頭往下軟,說明體內濕氣過重,根本原因在脾腎三經虛弱。大便疼痛,要潤燥除濕;肛門墜痛,要瀉火除濕;小便澀滯,要清肝導濕;已經形成漏的,則要補精養血。這些治療方法都非常精準。不過,痔瘡的種類很多,名字也不一樣。五痔包括牡痔、牝痔、腸痔、脈痔、血痔,都可以用五痔散、神應散治療。九痔包括牛奶、鼠奶、雞心、雞冠、蓮花、翻花、蜂窩、穿腸、外痔,都可以用槐角丸、神應黑玉丹治療。這些都是古人根據症狀而定的名稱。《三因》又在五痔的基础上增加了氣痔、酒痔、瘻痔,总共八種。痔瘡雖然種類繁多,但基本上可以用這八種概括。古人給痔瘡起名字,都是根據其大小形狀而來,毒性重的就形狀大,毒性淺的就形狀小。雖然形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并非由不同的原因导致。因此,治疗痔疮的方法,主要以凉血为主,槐花、槐角、生地、地榆都是必用藥材。
又必和血生血,故阿膠、川芎、當歸、桃仁所宜用也。又必寬腸行氣,故枳實、枳殼、蒺藜、木香所宜用也。又必清熱,故丹皮、山梔、黃芩、連翹所宜用也。又必逐濕,故黃柏、防己、茯苓、澤瀉所宜用也。又必潤燥,故麻仁、大黃、瓜蔞、當歸所宜用也。又必疏風,故防風、荊芥、秦艽、羌活所宜用也。
白話文:
治療時,必須考慮補血,因此阿膠、川芎、當歸、桃仁等藥物適合使用。此外,也需顧及通便行氣,所以枳實、枳殼、蒺藜、木香等藥物也適合使用。另外,還需清熱,因此丹皮、山梔、黃芩、連翹等藥物也適合使用。同時,也需要祛除濕氣,故黃柏、防己、茯苓、澤瀉等藥物也適合使用。最後,也要滋潤乾燥,因此麻仁、大黃、瓜蔞、當歸等藥物也適合使用。最後,還要疏散風寒,故防風、荊芥、秦艽、羌活等藥物也適合使用。
又必止痛,故乳香、沒藥、雄黃、黃連所宜用也。雖應病之藥正多,而治之之法,不外是矣。然而痔不分於大小,要當別其內外,八痔之名,已足概痔之病。而八痔之為內為外,則有所當知者。大約腸痔、脈痔、氣痔、血痔、酒痔,此五者皆屬內。牡痔、牝痔、瘻痔三者皆屬外。
何以見其然也?腸痔結核肛內,發則寒熱往來,登廁肛即脫下血出(宜獨虎散、縮砂散)。脈痔腸口㿔發顆顆,且癢且痛,下血淋漓(宜神應黑玉丹,或釣腸丸、皂角刺丸)。氣痔憂愁毒怒,適臨乎前,立時腫痛,氣散即愈(宜加味香蘇散)。血痔每大便,有清血隨下如線而射出(宜涼血地黃湯、梔子、黃連湯)。
白話文:
治療痔瘡必須止痛,所以乳香、沒藥、雄黃、黃連等藥物都適合使用。雖然治療痔瘡的藥物很多,但治療方法大致相同。然而,痔瘡分大小,也要區分內外,八痔之名已經足以概括痔瘡的病症。八痔中哪些是內痔,哪些是外痔,需要了解清楚。一般來說,腸痔、脈痔、氣痔、血痔、酒痔這五種屬於內痔。牡痔、牝痔、瘻痔這三種屬於外痔。
為什麼這麼說呢?腸痔的結核在肛門內,發作時會寒熱交替,上廁所時肛門就會脫出並流血(適合使用獨虎散、縮砂散)。脈痔在腸口潰爛形成顆粒,又癢又痛,並且大量流血(適合使用神應黑玉丹,或釣腸丸、皂角刺丸)。氣痔是因為憂愁、毒氣或憤怒而引起的,馬上就會腫痛,氣消則癒(適合使用加味香蘇散)。血痔每次大便時,都會有清血像線一樣噴射出來(適合使用涼血地黃湯、梔子、黃連湯)。
酒痔每過飲酒輒發,痛腫或下血(宜乾葛湯、槐角元)。所謂內五種也。牡痔肛邊發露肉珠,狀如鼠奶,時潰膿血(宜加味槐角丸、月水、五痔散)。牝痔肛邊一枚,生瘡陷入(宜良方、五痔散、痔瘡方)。瘻痔浸淫濕爛,歲積月累,蟲生其間,蝕腸穿穴,與痔漏約略相同(宜大僂丸、骨碎補丸)。所謂外痔三種也。
即此八法以為治,痔其無弗瘳乎。雖然,更有雜治之法。如內痔流血不止也(宜豬臟丸)。如不拘內外痔出血,裡急疼痛,將欲成漏也(宜蝟皮丸)。如濕熱內甚,飽食腸澼,發為諸痔,久而成瘻也(宜加味連殼丸)。或痔由血熱蘊結,壅滯不通,或一身盡熱,或日晡肌熱,或夜發熱也(宜四順清涼飲)。
白話文:
酒痔:如果經常喝酒,痔瘡就會發作,伴有疼痛、腫脹或出血(適宜使用乾葛湯和槐角元進行治療)。
牡痔:肛門旁邊出現像老鼠奶一樣的肉塊,會時常潰瘍、排出膿血(適宜使用加味槐角丸、月水、五痔散進行治療)。
牝痔:肛門旁邊長出一個生瘡,並陷入其中(適宜使用良方、五痔散、痔瘡方進行治療)。
瘻痔:這種痔瘡會造成濕疹和潰爛,年復一年,月復一月,蟲子會在其中生長,蛀蝕腸壁,形成穿孔,類似於痔漏(適宜使用大僂丸、骨碎補丸進行治療)。
總計這八種方法來治療痔疾,基本上可以治癒所有痔疾了。
然而,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例如,如果內痔出血不斷(適宜使用豬臟丸進行治療)。如果不論是內痔還是外痔出血,伴有腹瀉疼痛,接近形成漏孔的情況(適宜使用蝟皮丸進行治療)。如果內部濕熱嚴重,吃飽後導致腸道疾病,引發各種痔疾,時間久了形成瘻痔(適宜使用加味連殼丸進行治療)。或者,痔疾是由於血熱積聚,堵塞不通,或者全身發熱,或者白天發熱,或者夜晚發熱的情況(適宜使用四順清涼飲進行治療)。
如並無酒色之害,平時但飽食久坐而成痔也(宜三神丸)。如不拘內外痔,下血不止也(宜川歸丸)。如患痔而痛甚便燥也(宜止痛丸)。如腸痔生核,且腫且痛寒熱不休也(宜皂角煎丸)。如由氣滯而發痔也(宜荊芷湯)。如痔頭向上,是大腸熱甚,收縮而上也(宜四物解毒湯)。
如痔發疼痛,坐臥不得,叫喊難忍也(宜椒子散)。如痔中生蟲,蝕齧疼癢也(宜獨葉丹)。如富貴人酒色過度,喜怒不常,生痔如鼠奶連珠,或肛門腸腫膿血,痛如刀割也(宜神效散)。或外痔如蓮實鼠奶,痛極之際,掃上此藥即愈也(宜茄柯湯)。如痔潰,腐如爛桃,多膿血也(宜去毒散)。
白話文:
如果沒有因為酒色縱慾而導致痔瘡,只是平時吃太多、坐太久引起的,就適合服用三神丸。不論是內痔或外痔,只要出血不止,就適合服用川歸丸。如果患有痔瘡,疼痛嚴重且排便乾燥,就適合服用止痛丸。如果腸痔生出硬塊,腫脹疼痛,寒熱交替,就適合服用皂角煎丸。如果因為氣滯而導致痔瘡,就適合服用荊芷湯。如果痔瘡向上生長,是因為大腸熱氣過盛,收縮而向上,就適合服用四物解毒湯。
如果痔瘡發作疼痛,坐臥難安,疼痛難忍,就適合服用椒子散。如果痔瘡中生出蟲子,啃食發癢,就適合服用獨葉丹。如果富貴人因為酒色過度,喜怒無常,而生出像鼠奶一樣一串串的痔瘡,或肛門腸道腫脹,膿血流出,疼痛如刀割,就適合服用神效散。如果外痔像蓮子一樣,又像鼠奶一樣,疼痛難忍,就適合服用茄柯湯。如果痔瘡潰爛,腐爛像爛桃一樣,膿血很多,就適合服用去毒散。
如翻花痔,腫潰不堪也(宜荊芥湯、木鱉子散)。如痔發破潰,其狀如雞冠也(宜黃連、赤小豆末敷)。如風痔腫痛,發歇不定也(宜姜蠶炒為末,烏梅丸,每五丸,薑、蜜湯空心下)。如諸痔有時發癢徹心,爬搔不得,極難忍也(宜全蠍炒煙燻)。治痔之法,亦既詳且備矣。
而又有痔漏者,酒色之徒,其所患痔瘡,綿延不愈,濕熱鬱久,乃敗壞肌肉,銷損骨髓,甚者穿腸透穴而成漏管,久則內如槁白,外如黑腐,涓涓流水,清而帶黃,初則濕熱,久則濕寒矣,此與瘻痔相似而不同,以瘻痔乃痔中一種,痔漏乃不拘何痔,皆能成漏也。故丹溪謂痔輕而漏重,痔實而漏虛。
白話文:
如果患有翻花痔,腫脹潰爛不堪,可以使用荊芥湯和木鱉子散治療。如果痔瘡破潰,形狀像雞冠,可以用黃連和赤小豆末敷在患處。如果風痔腫痛,發作時斷時續,可以使用姜蠶炒成粉末,搭配烏梅丸,每次五丸,用薑蜜湯空腹服用。如果各種痔瘡有時發癢,癢得徹心,抓撓也無法止癢,非常難忍,可以用全蠍炒煙燻。治療痔瘡的方法,已經非常詳盡和完備了。
此外,還有痔漏,經常飲酒作樂的人,患上的痔瘡往往久治不愈,濕熱長期鬱積,就會腐敗肌肉,損傷骨髓,嚴重者甚至穿透腸道形成漏管,時間久了,內部像枯木一樣蒼白,外部像腐爛一樣發黑,不斷有清黃色的水流出,一開始是濕熱,久了就會變成濕寒。這和瘻痔相似卻不同,瘻痔是痔瘡中的一種,而痔漏則不限於哪種痔瘡,都能發展成漏管。因此丹溪說痔瘡輕而痔漏重,痔瘡實而痔漏虛。
治痔之法,不過涼血清熱。治漏之法,則初宜涼血清熱(宜涼血飲),久宜澀竅殺蟲(宜蓮花蕊散、蝟皮丸、辰砂膏),兼乎溫散(宜苦參丸)。蓋初則腸胃氣實而為熱,久則腸胃氣虛而為寒也。據此,則方書有云,痔漏專以涼血為主者,固非。有云痔漏即瘻痔者,亦非矣。
故患此症者與諸毒成漏者,總宜大補氣血,佐以涼血清熱燥濕,方為正治(宜加味槐角丸、臟頭丸,久則黑玉丹、釣腸丸、苦參丸、蠟礬丸)。若久而成管,必用毒藥腐爛,而後新肉可生。此其大略也。若夫無痔之人,肛門左右,別生一竅,流出膿血,名為草漏,與本有痔漏,肛邊別生一塊,作膿,穿痔孔而出,乃食積注下也(俱宜連槐散)。此二種與痔漏,其為患又依約相似。
白話文:
治療痔瘡的方法主要是冷卻血液和清除熱氣。治療陰道炎的方法,在初期應該冷卻血液和清除熱氣(適合使用「涼血飲」);在長期情況下,應該收斂溝渠並消滅寄生蟲(適合使用「蓮花蕊散」、「蝟皮丸」或「辰砂膏」),同時也要考慮到溫暖疏散的作用(適合使用「苦參丸」)。因為在初期時,腸胃的氣力充足且產生熱氣;而在長期的情況下,腸胃的氣力會變得虛弱並且出現寒冷的現象。根據這些因素,因此古籍中有說到:痔瘡和陰道炎主要應以冷卻血液作為主要方法是不正確的。也有提到痔瘡就是陰道炎也是錯誤的。
所以患有這種病症的人以及其他疾病導致陰道炎的人,都應該大量地滋養血液和元氣,再配合冷卻血液、清除熱氣及去除溼氣等療程,纔是最適當的治療方式(適合使用「加味槐角丸」、「髒頭丸」、「黑玉丹」、「釣腸丸」、「苦參丸」或「蠟礬丸」)。如果長時間下來形成管道,就必須使用有毒的藥物來腐敗組織,然後纔能夠讓新的肌肉生成。這是一般的大致原則。對於沒有痔瘡的人來說,如果在直腸周圍另外有一個小洞,流出了膿液或是血液,這個病稱為「草漏」,這是跟原本就有痔瘡不同的一種狀況。另一種情況是在原有痔瘡旁邊另有一塊腫脹的地方,形成了膿包,從痔瘡孔裡流出來,這是食物堆積所造成的(兩種情況都可以適用於「連槐散」)。這兩種情況與痔瘡和陰道炎的病情有些類似。
夫東垣以痔疾為本於肝脾腎三經之虛,丹溪又以為風熱燥歸於大腸,故不列於瘍科,而歸於內病也,醫者其知之。
【脈法】,《脈經》曰:䘌蝕肛陰,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正傳》曰:凡痔脈沉小實者易治,浮洪而軟弱者難愈。
【痔病原由症治】,《內經》曰:因而醉飽,筋脈橫解,腸澼為痔。《三因》曰:腸澼為痔,如大澤中有小山突出為痔。又於九竅中,凡有小肉痔出,皆曰痔,不特於肛門邊者。有牙痔、眼痔、鼻痔等類,其狀不一。故曰:痔者,峙也。(漢避呂后諱,號痔疾為野雞病)。《醫鑑》曰:凡痔因酒色風氣食五事過度,而變成二十四症。
白話文:
東垣認為痔疾源於肝、脾、腎三經虛弱,丹溪則認為是風熱燥邪侵入大腸所致,因此不把它歸類於外科疾病,而是屬於內科疾病。醫生們應該明白這點。
《脈經》記載,痔瘡導致肛門陰部腐蝕,脈象虛小者可治癒,急促者則會死亡。《正傳》則說,痔瘡脈象沉細有力者容易治療,浮大軟弱者則難以治癒。
《內經》記載,因為飲酒過度或飽食,導致筋脈橫向斷裂,腸液外溢而形成痔瘡。《三因》則說,腸液外溢形成痔瘡,就像大澤中突出的山丘一樣。此外,九竅中任何部位長出小肉瘤都叫做痔瘡,不僅僅是指肛門邊緣的痔瘡。例如牙齦痔、眼瞼痔、鼻痔等等,形狀各不相同。因此,痔瘡的意思就是突起。古時候為了避諱呂后名諱,將痔疾稱作野雞病。《醫鑑》記載,痔瘡是由於過度飲酒、房事、風寒、飲食等五方面因素造成,並會發展出二十四種症狀。
歌曰:痔症分三八,憑名仔細看,莫教年月久,見者膽心寒,菱角看形怪,蓮花不可觀,穿腸並鼠奶,酒色兩相干,莫願翻花怨,蜂窠亦不寬,雌雄同氣血,子母及腸盤,元珠尤可怪,釣腸痛苦鑽,核桃與流氣,見者便心酸,粟子於中大,雞心在外安,珊瑚形可惡,那更脫肛難,內痔紅不出,搭腸里內蟠,垂珠更難治,日久有雞冠,切莫輕刀火,令君性命殘,用功無半月,去病更除根。東垣曰:痔核已破,謂之痔漏。
《本草》曰:瘻痔亦謂蟲痔,日久蟲蝕其間,痛癢不堪,或肛門間射血如線,乃蟲痔也,蟲痔宜熏蝟皮艾。《入門》曰:痔疾有兼下疳瘡者,有莖中出白津者,有兼疝者,皆肝腎不足變出,勿單用寒涼。《正傳》曰:治法以苦寒瀉火,芩、連、梔子、槐花之類。以辛溫和血,當歸、川芎之類。
白話文:
痔瘡分為三種,八種症狀,要仔細辨認。不要讓病症拖延,久了就會讓人害怕。菱角狀的痔瘡很奇怪,像蓮花一樣的也難看。穿腸痔和鼠奶痔,都和喝酒、縱慾有關。不要怨天尤人,蜂窩狀痔瘡也很難受。雌雄痔都和氣血有關,子母痔和腸盤痔也常見。元珠痔非常奇怪,像蟲子一樣鑽進腸子,讓人痛苦不堪。核桃痔和流氣痔,讓人看了就心疼。粟子痔在裡面比較大,雞心痔在外邊比較安穩。珊瑚狀痔瘡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脫肛。內痔紅腫不突出,藏在腸子裡面。垂珠痔更難治,時間久了會長出雞冠狀肉瘤。不要輕易用刀火治療,會危及性命。要堅持治療一個半月,才能徹底根治。
東垣說,痔核破了就叫做痔漏。
《本草》說,瘻痔也叫蟲痔,時間久了就會被蟲子侵蝕,又痛又癢,還可能從肛門射出血,這就是蟲痔。蟲子引起的痔瘡,可以用刺蝟皮和艾草熏蒸。
《入門》說,痔瘡還可能伴隨下疳瘡、莖中流白津、疝氣,這些都是肝腎不足引起的,不要只用寒涼的藥物。
《正傳》說,治療痔瘡可以用苦寒瀉火藥,比如黃芩、黃連、梔子、槐花等。也可以用辛溫和血藥,比如當歸、川芎等。
風邪在下,秦艽、防風、升麻之類提之。燥熱怫鬱,大黃、枳殼、麻仁之類潤之。又曰:初發便服槐角丸,熱實服湯藥疏利臟腑,及浴洗熏熨以取內消。若變成痔漏,須用寸金錠子三五次,全愈。《甲乙經》曰:久痔與陰相通者死,痔漏成穴,大小便相通者亦死。《綱目》曰:痔根本是冷,慎冷飲食及房事,雞肉最毒,而房事尤甚,蕎麥麵亦須忌。
前陰後陰近處,所發瘡瘍有七種。一曰便癰,生小腹腿胯上下合縫之間,《直指》所謂上不在腹,下不在腿,介乎其中是也。發於左名魚口,發於右名便毒,總名曰便癰,又名曰騎馬癰。此衝任督脈之墜道,故為三經之病。又其處為厥陰肝經之絡所在,厥陰經少氣多血,故此實為血疝。
白話文:
如果風邪在身體下方,可以使用秦艽、防風和升麻等草藥來提升它們的作用。如果是乾燥悶熱的情況,可以用大黃、枳殼和麻仁等草藥來滋潤它們。另外,當痔瘡剛開始出現時,應該服用槐角丸,如果病情加重,則需要用湯藥疏通臟器並進行沐浴、薰蒸或熨燙等方式來治療。如果痔瘡已經形成洞穴並且連通到尿道或者肛門,那麼病人可能會死亡。《本草綱目》提到,痔瘡的根本原因是寒冷,因此要避免食用冰冷的食物以及性行為,尤其是雞肉對人體非常有害,而且性行為更加危險。此外,在靠近生殖器官的地方會發生七種不同的疾病,包括便癰(一種出現在腹部和腿部之間的病症),這種疾病的特點是在左側稱作「魚口」,在右側稱作「便毒」,總共被稱作「便癰」,也被稱作「騎馬癰」。由於這個部位是沖任督脈的重要通道,所以這是一種涉及到三個經脈的疾病。同時,這裡也是厥陰肝經的分支所在地,因為厥陰經缺少能量但血液豐富,所以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血疝。
有一邊發者症輕,有兩邊發者症重,皆由房欲不節,或淫心不遂,敗精搏血,留聚經隧所致。亦有交合不潔,淫火衝動,膚腠開通,一時受毒而成者。其來也不同,其發也則一。初起時,寒熱交作,結核腫塊,四邊浮腫,相併伏硬,青黑,或卒然而起,或先患下疳瘡而發。一兩日內,當先辨其有表裡症與否。
如有表,腫痛發熱,急散之(宜荊防敗毒散、雙解散)。如有肝家濕熱,急清之(宜八正散,甚者仙方活命飲)。如有里,焮痛,大小便秘,脈洪實有力,急瀉之(宜龍膽瀉肝湯)。如有小便不利,肝脈數,急解之(宜加味龍膽瀉肝湯加山梔、黃柏)。或服克伐藥而致大便不利,急培之(宜十全大補湯)。
如表裡俱無,但氣血虛弱,急補托(宜參、耆、歸、術),兼用排膿,清肝火(宜白芷、角刺、柴胡、澤瀉、山梔、甘草節)。潰後,更須補養(宜十全大補湯)。若不但氣血虛,並遺精滑精,大便不利,腰腳沉重,此並下元虛矣,急須溫補(宜先用六君子湯加補骨脂、肉豆蔻數帖,再用十全大補湯)。此大概必用之法。
婦人亦患便毒,於兩拗腫痛,腹內有塊,不時上攻,小便不利,屬肝脾氣滯(宜四君子湯加芎、歸、柴胡、山梔,或間以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識此而便毒無難治矣。二曰下疳,生陰莖上,屬肝經濕熱,或陰虛火燥,或交接過度,或受不潔婦人汙穢之毒,均能致此。而斯症之發,又當以陰虛火燥為本,腫痛寒熱為標。
白話文:
如果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虛弱,應立即進行補充和幫助排出毒素的方法,可以使用人參、黃芪、當歸等藥物;同時還需要用一些能夠清除肝火的藥物,例如白芷、角刺、柴胡、澤瀉、山楂、甘草節等等。在治療過程中,也需要注重營養的攝取,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來滋補身體。如果不僅是氣血不足,還有遺精、滑精、大便不通暢、腰部和腿部感到沈重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下焦虛損所引起的,應該及早進行溫補方法,可以先服用六君子湯加上補骨脂和肉豆蔻幾次,然後再繼續服用十全大補湯。對於女性來說,也會患上便毒病,主要表現為腹部出現硬塊,並且會不定期地向上攻擊,尿液也容易堵塞,這是屬於肝脾氣滯所致,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入川芎、當歸、柴胡、山楂等藥物,或者配合使用龍膽瀉肝湯或者是加味逍遙散。只要瞭解這些情況,那麼便毒就不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疾病了。第二種病症叫做下疳,主要是出現在男性生殖器上的皮疹,是由於肝臟中的溼熱或是陰虛火旺等原因造成的,也可能與性生活頻率過高以及接觸到不乾淨的女人有關聯,都可能引起這種疾病的發生。而在這個病情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認為陰虛火旺是最基本的原因,而脹痛和寒熱則是次要原因。
試詳其治:腫痛發熱者,挾有表也(宜四物湯加柴胡、山梔)。腫痛寒熱者,肝經濕熱也(宜小柴胡湯加黃連、澤瀉、木通、茯苓、龍膽草)。腫痛便澀者,濕熱壅滯也(宜龍膽瀉肝湯)。腫痛腐潰者,氣血虛而有火也(宜小柴胡湯加參、朮、芎、歸)。日晡倦怠者,陽氣虛而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
經久不愈者,腎水不能生肝木也(宜六味丸)。筋縱癢痛出白津者,此即筋疝也(宜龍膽瀉肝湯,或間服清心蓮子飲。脾虛,補中益氣湯加山梔、龍膽草)。有肉突出,久不愈者,必成廣瘡也(宜荊防敗毒散以防之)。有二便俱秘者,火熱勝也(宜八正散)。至外治法,不過用藥水淨洗(宜甘草大豆湯),再用藥或敷或摻之(宜博金散、丁泥散、爐甘石散、黃柏散、香珠散)。
白話文:
腫痛發熱,伴隨表證,可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治療。腫痛寒熱,屬於肝經濕熱,可用小柴胡湯加黃連、澤瀉、木通、茯苓、龍膽草治療。腫痛便秘,是因為濕熱阻塞,可用龍膽瀉肝湯治療。腫痛潰爛,表示氣血虛弱且有火氣,可用小柴胡湯加人參、白朮、川芎、當歸治療。下午疲倦,說明陽氣虛弱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長期不愈,是腎水不能滋養肝木,可用六味丸治療。筋絡癢痛並流出白色津液,這是筋疝,可用龍膽瀉肝湯或間歇服用清心蓮子飲治療。脾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龍膽草。有肉突出,久治不癒,可能發展成廣瘡,可用荊防敗毒散預防。大便和小便都便秘,是火熱過盛,可用八正散治療。
外治方面,可以用藥水清洗,例如甘草大豆湯,之後再用藥膏塗抹或敷藥,例如博金散、丁泥散、爐甘石散、黃柏散、香珠散。
若至腐潰綿延,痛在莖之竅,或在莖之標,則由小腸膀胱不利,熱毒傳入肝經,故色變紫黑,多潰蝕也。若蝕盡玉莖,則死。劉涓子謂如遇此等症,須用張子和泄水丸導其濕毒,先泄其根,次治其標,用蔥白、黑豆汁渫洗拭乾,外以藥敷摻(宜服泄水丸。後用敷藥)。或內潰,膿不出,用追膿散,仍用子和泄水丸。
按涓子此法甚善,不可不遵。三曰囊癰。丹溪云:囊癰但以濕熱入肝施治,而佐以補陰,雖潰脫,可愈。蓋此症之生,屬厥陰肝經,不但濕熱下注,亦由陰虛所致也,故法宜消毒為主,兼用補劑,若專攻其瘡,致陰道愈虛,必生他患,此囊癰所以為治,大概然也。若其詳悉為治,又有可得舉者。
初起時,但覺赤腫脹痛,小便澀滯,寒熱作渴,當即清肝火分,消濕熱(宜以黑龍湯吞滋腎丸)。如因入房太甚,或淫邪不軌,囊腫如斗,小腹脹急,小便結澀,寒熱大作,口渴痰壅,則危同反掌,治之急急(宜腎氣丸料煎吞滋腎丸)。滲利濕熱,腫痛仍在者,宜補陰托裡,以速其膿而針之。
若至便秘,乃熱毒壅滯也(宜托裡消毒飲)。或不減,是熱毒未解也(宜清肝益榮湯)。若膿已成,急托膿解毒(宜仙方活命飲)。或潰後皮脫,並睪丸懸掛,甚至脫出,其玉莖半腐,亦無害,惟宜大補氣血,大補脾胃(宜托裡散加黃耆、故紙、五味子、菟絲子,或四物湯加參、術,吞腎氣丸),外仍塗藥(宜白鼠膏),自然平復,切不可專用寒涼攻伐,及滲利損陰,乃促之死矣。如皮脫者,以鮮荷葉包之,其皮自生。
四曰陰頭癰,生陰頭上,屬厥陰肝經濕熱,兼注腎經之病,法與囊癰相似(宜加味瀉肝湯、清肝益榮湯),外以鱉甲燒灰,雞子白敷之,自然痊愈,切不可用攻伐損腎傷肝之藥。五曰懸癰,陰囊之後,穀道之前,為任脈別絡,督沖二脈之會,其地肉理如縷,毒生其間,往往易潰難合。若三陰虧損之人,又挾濕熱壅滯其地,便生懸癰。
懸癰云者,癰形倒垂如懸物也,初覺腫痛,或小便澀滯,可藥以散之(宜仙方活命飲、龍膽瀉肝湯並加制甘草)。即或不散,雖成亦輕,雖潰亦淺,其不膿不潰者,可藥以補之(宜八物湯)。其膿成者,急為針刺。如不能收斂,或因腎虛(宜腎氣丸),或因血虛(宜四物湯加參、術),或因氣虛(宜四君子湯加芎、歸),或因脾虛(宜補中益氣湯),各隨其虛而補之,自然毒散肌生。
久成漏者,亦當藥以補塞(宜十全大補湯、鼠礬丸),始終宜服國老膏,若誤用寒涼消毒之劑,必致不能收口,瀝盡氣血而死,重則肉潰即損,最輕亦成漏管。六曰痔癰,生穀道左右,初起急宜發穴(宜發穴散),破後急用排膿(宜抽膿膏),膿盡急當收口(宜《精義》桃花散、平肌散),始終服藥以大補脾臟為主,亦不可遷延時日,使成漏管。
七曰肛內癰,俗名盤肛癰,生肛門口,乃蘊積熱毒於大腸之間,或多食煎煿毒物,或濕熱流注日深,皆致此症,初起亦可消散(宜仙方活命飲),若既潰破,恐腐爛難堪,必致損命也。大約此症必以驅毒為急(宜肛內癰方),清熱次之(宜槐花散),毋輕視也。
白話文:
如果長期有漏病,也需要使用藥物來填補。(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和鼠礦丸)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應該持續服用國老膏。如果不小心誤用了寒冷清涼的藥劑進行消毒,會導致傷口無法癒合,並且會耗盡氣血導致死亡。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肌肉潰爛的情況,即使是最輕微的症狀也會形成漏管。第六種是痔瘡發炎,發生在穀道兩側。在初期應儘快排出膿液(適合使用的藥品爲發穴位散)。破裂後要迅速排除膿液(適合使用的藥品爲抽膿膏)。當膿液完全清除時要及時閉合創口(適合使用的藥品包括桃花散和平肌散)。整個過程都要通過中藥補充脾胃功能爲主。但是也不能拖延時間過長,否則可能會變成漏管。第七種是在肛門內部出現腫脹,俗稱盤肛癰,在肛門口發生,是因爲腸道之間積聚了熱毒性物質或者食用過多有毒的食物或者是溼氣和熱度逐漸積累而導致的病症。在早期也可以消除症狀(適合使用的藥品爲仙方活命飲)。但是如果已經破裂並且出現了腐敗現象,則可能導致生命危險。這種情況下必須首先驅除毒素(適合使用的藥品爲肛內癰方),其次再考慮清熱解毒的問題(適合使用的藥品爲槐花散),不要輕視這個問題。
陰瘡,此瘡有四種。一濕陰瘡,其原由腎虛風濕,邪氣乘之,瘙癢成瘡,生於隱處,浸淫汁出,狀如疥癬(宜活血驅風散、蒺藜散)。二妒精瘡,由壯年久曠房室,大欲不遂,敗精流入莖內,陰上生瘡,赤腫潰爛,作臼,痛癢妨悶,初發則如粟粒,拂之即痛,或流清汁,並有生於玉門內,極似疳蝕瘡,但不痛為異(宜涼血解毒丸)。
三陰蝕瘡,由熱結下焦,經絡澀滯,或婦人子宮有敗精停留,或月水未斷,即與交合,交合後,又不洗沐,汙穢沾滯,遂令陰莖連睪丸腫痛,小便如淋,此所以成是瘡也(宜消疳敗毒散、涼血解毒丸,並以大豆甘草湯洗)。若不早治,經久潰爛,侵蝕肌肉,膿血不止,即為下疳,又不愈,必為楊梅瘡,宜服藥預防(宜仙遺糧湯或荊防敗毒散)。而下疳治法,已詳於前,今不另贅。
然則下疳固有不由於陰蝕瘡始者,而陰蝕瘡既久,未有不成下疳者也。四腎臟風瘡,由腎虛有火,血燥所成,初起兩足時熱,腳根作痛,多於內脛,或臁上,生瘡如癬,大癢,搔破成瘡,失治漸延腿股,並遍身者有之,其症或兼晡熱盜汗,口燥咽乾,吐痰體瘦,腰腳倦怠,總以補腎為主(宜腎氣丸為主,佐以四生散)。
脾胃虛者,必須補脾養胃(宜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腎氣丸、四生散),外用敷藥(宜白膠香散)。迨至瘡生遍身,膿水淋漓,必兩腿更甚,體倦,作癢難熬,或至經年不愈,乃腎中虛火炎熾也(宜八味丸,外敷豬穢散、白膠香散)。患此症者,每兼耳鳴目癢,鼻赤脈浮,指縫白色等恙(宜補瀉丸)。
另有下疰瘡,與腎臟風瘡相類,生於腳脛,或打撲而成,其瘡口小,皮內㿉得極寬,皮之薄卻如竹膜,極癢而痛,黃水時流,經年不愈,又易染他人,須忌房欲(宜活血驅風散,外敷檳椰散)。婦人血風瘡,亦與腎臟風瘡相類,乃三陰風熱鬱火,血燥所致,瘙癢不常,膿水淋瀝,潮熱盜汗(宜當歸拈痛湯,外塗大馬齒膏)。世俗竟以陰囊濕癢為腎臟風,真屬大謬。
蓋陰囊濕癢者,由於精血不足,內為色欲所耗,外為風冷所乘,風濕毒氣乘虛而入,囊下濕癢,或生瘡皮脫,下注則兩腳亦生瘡癬,或耳鳴眼昏(宜沐浴長春散,外塗牡礬丹、烏龍丸、椒粉散),不可不知分別。至婦女亦有患陰瘡者,其為類亦不一。
白話文:
另外有一種叫做“下疰瘡”的疾病,與腎臟風瘡類似,發生在腳脛處,可能是由於摔打造成的,瘡口很小但皮膚內部很寬,皮膚薄得像竹膜一樣,非常癢而且疼痛,黃色液體不斷流出,多年都無法治癒,並且容易傳染給其他人,需要注意避免性生活。(建議使用驅風散和檳榔散進行治療)女性也可能患上類似的病症——血風溼瘡,這是由陰部風熱鬱積引起的,症狀包括經常性的瘙癢、膿液滲出以及發熱盜汗等現象。(建議服用當歸拈痛湯並塗抹馬齒膏)
民間將陰囊溼疹誤認爲是腎臟風病,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實際上,陰囊溼疹是因爲身體缺乏足夠的精華血液,內因過度慾望消耗,外部受到寒氣侵襲,導致風邪溼毒進入體內,在陰囊部位出現潮溼瘙癢的症狀,或者發生皮膚病脫屑的情況;向下發展則會導致雙腳也長出皰疹或癬症,還可能出現耳朵嗡鳴眼睛模糊等症狀。(建議使用沐浴長春散、塗上牡蠣丹、烏龍丸及花椒粉散來緩解病情)至於婦女也有可能患有陰道炎,這種疾病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
大約陰戶生瘡,皆七情鬱火損傷肝脾,又兼濕熱下注也,故婦人陰內,亦有下疳瘡,以月後便行房事,穢濁伏流陰道,遂生疳瘡,與男子妒精瘡略同,用黃丹、枯礬、萹蓄、藁本各一兩,硫黃、荊芥、蛇床子各五錢,蛇殼一條煅,共為末,別煎荊芥、蛇床子湯洗拭,香油調塗之。
婦人又有陰中䘌瘡,少陰脈滑而數,陰中或痛或癢,如蟲行狀,膿水淋瀝,亦有陰蝕幾盡者,皆由心神煩郁,脾胃虛弱,致血氣留滯耳,當補心養胃(宜補心湯、藿香養胃湯、陰內生瘡方),外以藥洗之(宜塌腫湯)、塞之(宜雄黃銳散)。甚或生蟲,癢不可忍,發寒熱,若蝕入臟腑即死,急用蛇床子湯洗拭,外以藥摻之(宜銅綠散),或用梓樹皮焙作末,枯礬四分之一,麝香少許敷之,立效。婦人又有陰蝕瘡,腫痛濕瘡,常出汁水(宜洗溻湯、疳濕散)。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本:
大約陰戶生瘡,皆七情鬱火損傷肝脾,又兼溼熱下注也,故婦人陰內,亦有下疳瘡,以月後便行房事,穢濁伏流陰道,遂生疳瘡,與男子妒精瘡略同,用黃丹、枯礬、萹蓄、藁本各一兩,硫黃、荊芥、蛇牀子各五錢,蛇殼一條煅,共為末,別煎荊芥、蛇牀子湯洗拭,香油調塗之。
婦人又有陰中䘌瘡,少陰脈滑而數,陰中或痛或癢,如蟲行狀,膿水淋瀝,亦有陰蝕幾盡者,皆由心神煩鬱,脾胃虛弱,致血氣留滯耳,當補心養胃(宜補心湯、藿香養胃湯、陰內生瘡方),外用藥洗之(宜塌腫湯)、塞之(宜雄黃銳散)。甚或生蟲,癢不可忍,發寒熱,若蝕入臟腑即死,急用蛇牀子湯洗拭,外用藥摻之(宜銅綠散),或用梓樹皮焙作末,枯礬四分之一,麝香少許敷之,立效。婦女又有陰蝕瘡,腫痛溼瘡,常出血水(宜洗溻湯、疳溼散)。
婦人又有陰腫,因胞絡素虛,風邪客之,乘於陰部,血氣相搏之故。若氣血虛弱,則補之(宜補中益氣湯)。若肝經濕熱則清之(宜龍膽瀉肝湯)。或陰腫痛極,便秘欲死(宜加味逍遙散,外用枳橘熨法)。或腫痛,陰戶不閉,寒熱尿澀(宜加味逍遙散,外用枳橘熨法)。或腫已消而陰戶仍不閉(宜補中益氣湯)。
或時常陰中作痛(宜四物湯加防風、藁本)。或但腫作痛(宜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龍膽草)。或不閉而小水淋瀝,腹中如有一物攻動而脹痛(宜逍遙散加柴胡、山梔、車前子)。或腫痛而至潰爛(宜逍遙散)。或憂思過度腫痛,而又濕癢出水(宜歸脾湯加柴胡、山梔、丹皮、白芍、甘草)。
白話文:
女性有時候會出現私處腫脅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身體裡的血管和肌肉組織受到傷害或者感染所引起的。如果血液循環不好或者是神經系統受損也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此外,情緒壓力大也有可能引起私處疼痛感。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以及適當運動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
或陰戶兩傍腫痛,手足不能舒伸(宜四物湯料,入乳香末,同搗成餅納陰中,立效)。總之,陰戶腫痛,薛氏謂即婦人便毒,方書謂之𤵄痃,俗名喑子。故其腫痛,有在兩拗小腹者,由肝經濕熱壅滯(宜龍膽瀉肝湯)。有在玉門內外腫脹者,由肝火血虛(宜龍膽瀉肝湯加木香,及加味逍遙散)。
陰腫之為病,為治不同如此,若概投散血攻毒之藥,其可乎。婦人又有陰癢,《大全》云:婦女陰癢者,是蟲蝕所為,三蟲在腸胃之間,因臟虛,三蟲動作,蝕於陰內,其蟲作,微則癢,重乃痛。按此陰癢之蟲,當屬肝風內煽所化,與陰瘡之蟲有異,故治法亦必以清肝為主,以清其內(宜柴胡清肝湯、逍遙散)。外用藥納陰中以制其蟲(宜桃仁泥,或雄黃末,或雞肝納陰中)。
白話文:
如果女性生殖器周圍出現腫脅和疼痛,並且四肢無法舒展,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乳香粉末,攪拌均勻後製成膏狀放入私處,效果顯著。總而言之,女性私處的腫脳和疼痛被稱為婦人的便毒,也叫做𤵔疽,民間又叫它暗子。因此,這種症狀可能出現在腹部兩側或者私處內部,可能是由於肝部溼氣過盛導致阻塞(適合服用龍膽瀉肝湯),也可能是由於肝火旺盛或者是血液不足引起的(適合服用龍膽瀉肝湯加上木香以及加味逍遙散)。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不應該一概而論地使用消炎解毒的藥品。此外,有些女性還會出現私處瘙癢的情況,這是因為寄生蟲造成的,這些寄生蟲藏身在消化道之中,由於身體虛弱,寄生蟲活動頻繁,進而在私處造成痛苦。根據這個情況來看,私處瘙癢的寄生蟲主要是由於肝風內亂引發的,跟私處潰爛的寄生蟲有所不同,所以治療的方法也要以清除肝風為主要目標,同時要清理掉體內的毒素(適合服用柴胡清肝湯和逍遙散)。外部可以用一些藥材放在私處來抑制這些蟲子 (適合使用桃仁泥, 雄黃粉 或雞肝納陰中).
且陰癢而有蟲,止是一端。有癢而竟無蟲者,或由鬱怒傷於肝脾,致陰中悶癢,必兼胸膈不快,內熱作渴,飲食無味,肢體倦怠,小水赤澀(宜歸脾湯加山梔,逍遙散加山梔)。或由肝脾氣虛,濕熱下注,致陰內痛癢,不時出水,食少體倦(宜歸脾湯加丹皮、山梔、白芍、甘草)。
或由肝脾鬱怒,元氣虧損,兼有濕熱,致陰中癢痛,內熱倦怠,飲食少思(宜參、苓、歸、芍、耆、朮、升、柴、丹皮、山梔、車前、陳皮)。此皆但癢而無蟲者也。亦有下疽,痛癢難當,腐爛生蛆,所下如柿汁臭穢,及心中㽲痛,悶。絕虛煩,甚者則不治。婦人又有陰冷,由肝經有濕熱風冷又外乘之也。
白話文:
而且陰部瘙癢伴有寄生蟲的情況只是一種情況。也有瘙癢卻沒有寄生蟲的情況,可能是由於鬱怒傷害了肝臟和脾胃,導致陰部悶癢,並伴隨著胸部不適感,內熱口乾舌燥,食慾減退,肢體疲乏無力,尿液發紅澀疼。(適合使用歸脾湯加入山梔子,逍遙丸加上山梔子)。或者是因爲肝臟和脾胃氣虛溼熱向下注入體內,導致陰道內部疼痛瘙癢,時不時地流出水分,飲食減少身體疲勞。(適合使用歸脾湯加入牡丹皮、山梔子、白芍藥、甘草)。或者是由於肝臟和脾胃受到憤怒的影響,元氣虧損並且還有溼熱的存在,導致陰部瘙癢疼痛,內熱疲憊厭食。(適合使用人參、茯苓、當歸、白芍藥、黃芪、蒼朮、升麻、柴胡、牡丹皮、山梔子、車前子以及陳皮)。這些都是隻有瘙癢沒有寄生蟲的情況。也有一些情況下會出現潰瘍,痛苦難耐,皮膚腐敗產生蠕動的小蟲,排出物像柿子一樣惡臭,以及心臟部位感到悶痛,極度虛弱煩躁不安,嚴重的情況下則無法治療。女性還有一種叫做“陰冷”的症狀,這是由於肝臟經絡中有溼熱風寒等外部因素影響所致。
如冷而小腹痞痛,小便赤澀(宜龍膽瀉肝湯)。如冷而內熱寒熱,經候不調(宜加味逍遙散)。如冷而寒熱體倦,飲食少思(宜加味四君子湯)。如冷而鬱怒發熱,少寐懶食(宜加味歸脾湯)。如冷而口苦脅脹寒熱,小便黃澀,必先祛利濕熱(宜龍膽湯),再調補氣血(宜加味逍遙散)。
如冷而寒熱,脅脹,嘔吐苦水,兩股腫痛,小便赤澀(宜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次用龍膽瀉肝湯,即效)。如冷而小便澄清,腹中亦冷,飲食少思,下元虛冷,大便溏泄(宜八味丸服一兩月,自愈)。或又謂陰冷之症,因勞傷子臟,風冷客之之故,此亦有然也。婦人又有陰㿗,硬腫如卵狀,極痛難忍,皆由濕凝血結之故,宜用攻散之劑(宜隨症之左右,取穿山甲之左右邊炒為末,酒下二錢)。
白話文:
如果身體發冷,伴隨小腹脹痛、小便赤澀,可以用龍膽瀉肝湯。如果發冷但內熱,寒熱交替,月經不調,可以加味逍遙散。如果發冷、寒熱交替、體倦乏力、食慾不振,可以用加味四君子湯。如果發冷、鬱悶憤怒導致發熱、睡眠少、食慾差,可以用加味歸脾湯。如果發冷、口苦、脅肋脹痛、寒熱交替、小便黃澀,先用龍膽湯去濕熱,再用加味逍遙散調補氣血。
如果發冷、寒熱交替、脅肋脹痛、嘔吐苦水、兩腿腫痛、小便赤澀,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再用龍膽瀉肝湯,效果顯著。如果發冷、小便清澈、腹部也冷、食慾不振、下元虛寒、大便稀溏,可以服用八味丸一個到兩個月,就能痊癒。有些人說,陰冷的症狀,是因勞損臟腑、風寒入侵所致,這種說法也有道理。女性還可能出現陰寒結塊,硬如卵狀,疼痛難忍,這是濕氣凝結血瘀造成的,可以用攻散的藥物治療,例如可以根據症狀,取穿山甲左右兩邊炒成粉末,用酒送服兩錢。
婦人又有陰吹,由胃虛,其濁氣下泄,注於陰中甚喧,若放屁連聲不絕者(宜亂髮洗淨,雞子大三團,豬油四兩熬膏,每三錢,開水下)。婦人又有交接出血,陰痛,乃房事有傷,肝火動脾而不能攝血也(宜補中益氣湯)。若血出過多而見他症,只當調補肝脾。或交接時,陽道違理,及他物所傷犯,血流瀝不止(宜釜底墨納之)。
或童女交接,陽道違理,血出不止(宜發灰、青布灰塗之)。婦人又有陰痔,凡人九竅有肉突出者,皆名為痔,今陰中有肉突出,故即名陰痔,俗謂之茄子疾,往往心躁,如連綿黃水出者易治,白水出者難治(宜枳殼末煎湯熏洗,將帛包渣入陰中,即日漸消)。
白話文:
女性還有一種情況叫做「陰吹」,是因為胃虛弱,身體裡的污穢氣往下走,進入到私處,會有很大的聲音,像放屁一樣不斷地響。(治療方法:用頭髮清洗乾淨後,把三個雞蛋大小的丸藥和四兩豬油一起煮成膏狀,每次服用三錢,用水送服即可。)
女性在性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出血的情況,同時伴有私處疼痛,這是因為性生活對身體造成了損傷,導致肝臟生熱,影響了脾胃的功能,使得血液無法正常凝固。(治療方法: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
如果出血量太多並且伴隨其他病症,應該從調整肝臟和脾胃入手進行治療。如果是性交過程中,男性生殖器的位置不合適或者受到外力的撞擊,造成大量出血不停止的話,可以用鍋底炭黑塞進去。
如果是少女第一次性行為,男性生殖器位置不合適,也會引起大量的出血,這種情況需要用頭髮燒成灰然後混合著藍色棉布的灰抹上。(治療方法:可用枳實粉末加溫水浸泡,再用紗布包裹住渣滓放入私處,這樣就可以逐漸消除病癥。)
婦人又有一種情況叫作“陰痔’,人體所有孔竅如果有肉突出來都稱爲‘痔瘡”,現在陰道里也有肉突出來了,所以就被稱爲'陰痔',俗稱”茄瓜病”,常常會感到心情煩躁, 如果流出黃色液體容易治療, 流白色液體則難治癒(治療方法: 可將枳殼研磨後加入熱水中泡澡, 將藥渣裝進紗布袋內放進陰道內, 每天逐漸減少症狀).
婦人產後又有陰脫,由努力太過,如脫肛狀,逼迫腫痛,清水續續,小便淋露,急用補托(宜當歸黃耆飲),外以藥敷(宜硫黃、烏賊骨各五錢,五倍子二錢半,為末敷患處,即效)。婦人又有陰挺,已詳前陰後陰病篇中,不贅。
至於臀癰,臀居少腹之後,屬膀胱分野,陰中之陰也。道則遠,位則僻,雖膀胱經本屬多血,然氣運不到,血亦罕至,比之他處,尤為吃緊。中年以後,最忌此處生癰,若參之脈症,見有虛弱,便當大補氣血,方可保全。若用尋常瘍科家驅熱解毒之藥,恐擔延事勢,虛虛之禍不免。
故初起未成膿者,用隔蒜灸法,庶乎可散。若欲作膿,則必潰矣(宜內托羌活湯,痛甚者宜仙方活命飲)。若腫硬作痛,形氣虛,邪氣實也(宜托裡消毒散、仙方活命飲)。若至潰後,尤宜補養(宜加味十全湯、人參養榮湯),以固其根本。倘失補養,其患尤在結痂之後,設使變症多端,則成惡候。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本: 婦人在生產後可能會出現陰部下垂的情況,這是由於用力過度導致的,就像直腸脫出一樣,會感到脹痛和水液流出,尿液也會滲漏出來。這種情況應該立即使用滋補的方法來治療,同時在外用一些藥物進行包覆。適合使用的藥物包括硫磺、海螵蛸以及五倍子等,可以研磨成粉末塗抹在受影響的地方,效果很好。 另外有些女性還可能出現陰部突出的情況,這個問題已經詳細地描述在我們之前的文章「陰部疾病」之中了,這裡就不重複說明瞭。 對於臀部發炎的情況,因為它位於腹部下方,屬於膀胱所管轄的範圍,是陰中的陰。雖然膀胱經本身有很多血液流動,但是如果氣息無法到達,血液也很難流通,因此相比其他部位來說更加重要。到了中年以後,如果發生臀部發炎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如果有虛弱的徵兆時更應當及早進行大規模的滋補治療才能確保安全。如果不採取適當的措施,只是一味地使用普通的消炎解毒藥物,恐怕會拖延病情,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在初期沒有形成膿的時候,可以用大蒜艾灸的方式來幫助消除炎症。如果已經開始形成膿的話,就必須要切開排膿了(適用於內託羌活湯或仙方活命飲);如果是腫脳疼痛並且身體虛弱而邪氣旺盛的情況(適用於托里消毒散或仙方活命飲);如果已經破裂了,就需要進一步進行滋補治療(適用於加味十全湯或者人參養榮湯),以便鞏固身體的基礎。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滋養的話,可能會導致結痂之後出現更多的問題,並且有可能會發展成爲惡性的症狀。
其或胃氣脫陷,腸鳴腹痛,神昏便溏,所謂寒變內陷,緩則不治者有之(宜托裡溫中湯)。其或脾胃虛寒,手足厥冷,飲食不入,嘔逆吐瀉者有之(宜附子理中湯)。其或真陽虧損,或誤下,或膿血過多,失於補托,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者有之(宜姜附湯)。其或氣血虛,胃火盛而發渴者有之(宜竹葉黃耆湯)。
其或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致脾胃虛寒,不思食,食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者有之(宜加減八味丸)。其或中氣虛,諸藥不應,或用藥失宜,耗傷元氣,虛症蜂起,但用此補中氣,諸症自退者有之(宜參朮膏)。其或元氣本弱,又因涼藥傷胃,飲食少思,或作嘔瀉等恙者有之(宜托裡健中湯)。
白話文:
有些人可能胃氣虛弱,導致腸鳴腹痛、神志不清、大便稀溏,這屬於寒邪入侵內部,如果拖延不治,就會有生命危險,應該服用溫中湯來溫暖脾胃。有些人可能脾胃虛寒,手腳冰冷,吃不下東西,還會嘔吐腹瀉,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來溫補脾胃。有些人可能是陽氣虧損,或者誤服瀉藥,或者膿血過多,沒有及時補益,導致呼吸急促、自汗盜汗、氣短頭暈,應該服用姜附湯來溫補陽氣。有些人可能是氣血虛弱,胃火旺盛,導致口渴,應該服用竹葉黃耆湯來滋陰清熱。
有些人可能是腎陽虛弱,導致脾胃虛寒,沒有食慾,吃下去的東西也消化不了,還會臍腹疼痛,夜間尿頻,應該服用加減八味丸來溫補腎陽。有些人可能是中氣虛弱,服用藥物沒有效果,或者用藥不當,損傷元氣,導致各種虛症,應該服用參朮膏來補益中氣,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退。有些人可能是元氣本來就虛弱,又因為服用寒涼藥物傷了胃,導致飲食減少、食慾不振,甚至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應該服用健中湯來溫補脾胃。
其或脾土素虛,且寒水反侮土,致飲食少思,嘔吐泄瀉者有之(宜托裡益黃湯)。其或一切不足之症,不膿不潰,潰後發熱惡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睡臥不寧,盜汗不止者有之(宜托裡養榮湯)。其或六郁內傷,脾胃受制,飲食不進,倦怠不安者有之(宜托裡越鞠湯)。
其或毒邪深固,色變紫黑者有之(宜回毒金銀花湯)。其或腎水竭,口燥舌乾者有之(宜五味子湯)。其或熱毒上攻。致咽喉口舌生瘡者有之(宜犀角膏)。其或潰破後,毒熱未退,大疼不止,日夜坐臥不安者有之(宜止痛神功散)。以上種種,皆屬惡候,其方藥亦隨症施治,無不各當者。
白話文:
有時候脾胃虛弱,寒氣侵襲脾胃,導致食慾不振、嘔吐腹瀉。也可能是一些氣虛血虧的症狀,沒有膿腫潰瘍,但潰瘍癒合後會發燒怕冷、身體消瘦、食慾不振、睡眠不安、盜汗不止。還可能因為心煩意亂、肝氣鬱結,導致脾胃失調、食慾不佳、疲倦乏力。也可能因為毒素積聚,皮膚顏色發黑。也有可能是腎虛津液不足,導致口乾舌燥。或者熱毒上炎,導致咽喉口舌生瘡。如果潰瘍癒合後,毒熱未消,疼痛難忍,日夜不安,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用藥也要根據具體情況,才能對症下藥。
但種種惡候,一切癰疽腫毒,皆能變生至此,不獨臀癰為然也,雖詳於此,固貴當局之通變耳。總之臀癰一症,必旬日收斂,方保無虞,若不慎房室,不節飲食,綿延成漏,則為終身之患。至臀癰之屬,有騎馬墜,生垂珠左右兩處,此處微實,皮薄而紋緊,口亦難合,易成漏管,初起急宜消散(宜散毒飲子)。有腆䐐,近骨難愈,防成漏管。
有銳疽,生臀尖上,瘍科書所謂發於尻者是也,其狀赤而且堅,不急治,三十日死。有穿襠發,生背脊盡處,亦易成漏,當急治。有挽疽,俗名秤鉤瘡,生骶骨上,初發如小豆,後大亦不過如櫻桃,痠疼之甚,身便彎折,不能直立,宜用圍藥移逼偏旁處,方可刺膿。以上臀癰所屬五症,皆為要害吃緊,皆防成漏,甚則殺人,其治法於初起時,總當急為消散(俱宜仙方活命飲加羌活、黃柏或金線重樓)。
白話文:
以上的這些病症,包括了各種壞病和感染,都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到這種程度,不只是臀部潰爛而已。即使詳細地描述在這裡,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適應不同的情況。總而言之,對於臀部潰爛這個疾病來說,一定要經過十天才能夠好轉,才會沒有危險。如果不好好休息,或者吃得太多,就會變成慢性病,成為一生的問題。至於臀部潰爛的類型,有的像騎馬一樣下垂,長出一些水泡,在左邊和右邊的地方,這地方稍微硬一點,皮膚很薄,痕跡很深,嘴巴也很難閉起來,很容易形成漏洞,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應該及早治療(可以使用「散毒飲子」來治療)。有的像胸部肥厚,靠近骨骼的地方不容易痊癒,也要防止形成漏洞。有的像刀刃一樣尖利,長在臀部最上面的部分,看起來紅色且堅硬,如果不快點治療,大概一個月之後就會死亡。有的像是從背部延伸出去的一樣,也是容易形成漏洞,也需要快速治療。有的像是稱勾一樣的傷口,長在尾椎骨的位置,剛開始的時候就像是一顆小豌豆,然後慢慢擴大,但是不會超過櫻桃那麼大,疼痛非常嚴重,身體會彎曲,無法站得筆直,需要用包紮的方式把液體引導到周圍的地方,這樣纔可以抽出膿汁。以上提到的臀部潰爛的五個狀況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要防止形成漏洞,甚至可能會致命,所以在初期的時候,最好還是要儘快進行治療(都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加上羌活和黃柏或者是金線重樓)。
或腫痛甚,尺脈緊,按之無力,用內托法(宜內托羌活湯),其壯實人,或汗(宜勝金丹)、或下(宜一粒金丹)。老弱用補(宜十全大補湯)。各隨所宜,不可拘執。不幸而竟至膿潰,其治法總與臀癰相仿,是在醫者神而明之也。
【脈法】,瘡瘍脈論曰:脈沉實,發熱煩躁,外不焮腫赤痛,其邪乃深伏在裡,宜先疏通。浮大以數,焮腫在外,當托裡,恐邪入內。脈不沉不浮,內外症,宜審其經,當和榮衛。脈數身不熱,為內有癰膿。脈數應發熱,而反惡寒者,若有痛處,即此處發癰。若脈數不時見,當生惡瘡。
(鰲按:此段脈論,凡一身瘡瘍之脈皆然,不特指前陰後陰外症言也,醫者知之)。
白話文:
【脈法】,關於傷口脈搏的理論指出:如果脈搏深且堅實,伴有發熱、煩躁的情況,但外部沒有紅腫痛感,這表示病邪已經深深埋伏在體內,應當首先進行通暢治療。如果脈搏浮大且快速,並且外部已經出現紅腫,則應該內部治療,以防病邪進入體內。如果脈搏既不深也不浮,並且體內外都有症狀,應當審查是哪一經絡的問題,並調和營養和衛生。如果脈搏頻繁但身體沒有發熱,這可能表示體內有癰腫和膿液。如果脈搏頻繁應當發熱,卻反而感到寒冷,且在某個部位有疼痛,那麼這個地方可能會出現癰腫。如果脈搏頻繁不定時出現,可能預示著將會出現惡性傷口。
(注:這段脈搏理論適用於全身的傷口脈搏,不僅限於前陰後陰的外部症狀,醫學專業人士需瞭解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