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1)

1. 腹少腹病源流

腹痛,五臟俱有病也。脾胃內舍心腹,肺心內舍胸膺兩脅,肝內舍胠脅少腹,腎內舍少腹,腰脊大小腸衝任脈皆在少腹,此臟腑所舍之部位也。後世醫者,都以腹分三部,大腹屬太陰脾,臍腹屬少陰腎,少腹屬厥陰肝。竊按臟腑部位,膈下即為胃上口,曰賁門,胃下口曰幽門,傳入小腸處,計胃長二尺六寸,則當臍正屬胃之地分。

又考十二經筋脈所到,心脾筋結臍,胃筋脈亦挾臍,至腎之筋脈從腰貫脊,並不及臍,則以大腹少腹屬脾肝,猶未盡然,而以臍腹屬腎,尤不可解。然則臍腹何屬?屬之胃而已。胃與脾表裡,屬胃仍屬之脾而已。故《難經》曰:臍上痛,心症也。臍下痛,腎症也。臍右痛,肺症也。

白話文:

肚子痛,可能是五臟的病症。脾胃位於心腹,肺和心位於胸膺兩脅,肝位於胠脅少腹,腎位於少腹,腰脊、大小腸、衝任脈都在少腹,這些都是臟腑所在的位置。後世的醫生都將腹部分為三部分,大腹屬太陰脾,臍腹屬少陰腎,少腹屬厥陰肝。但仔細探究臟腑部位,膈膜下方就是胃的上口,稱為賁門,胃的下口稱為幽門,連接到小腸的地方,胃長二尺六寸,所以臍正下方應該是胃的位置。

再看十二經筋脈的走向,心脾的筋脈連接到臍,胃的筋脈也經過臍,腎的筋脈從腰部貫穿脊椎,並沒有到達臍,因此說大腹少腹屬脾肝,還有待商榷,而說臍腹屬腎,就更說不通了。那麼,臍腹到底屬哪裡?應該屬胃。胃與脾表裡相通,屬胃也就是屬脾。所以《難經》中說:臍上痛是心臟病,臍下痛是腎臟病,臍右側痛是肺臟病。

臍左痛,肝症也。臍之上下左右,《難經》既分屬心腎肺肝,土居中央,則臍腹非屬之脾與胃乎。臍腹者,當臍也,當臍痛而用腎藥,大謬。蓋以腹痛而分屬五臟,猶厥心痛,五邪相乘,而病亦異也。衝任大小腸亦屬腹,每部各有氣血虛實,內傷外感,當細察之。更有五臟之疝,不於睪丸,止在腹痛者,亦宜察之。

總之,腹痛之病,先分寒熱虛實,再詳蟲血食痰,治法備矣。腹痛多寒,亦有因熱者。寒痛脈必沉遲,或伏,痛綿綿無增減,得寒愈甚,得熱稍緩(宜乾薑、肉桂、吳萸、草蔻仁、木香、厚朴、陳皮、甘草、香附、麥酒炒白芍,方用厚朴溫中湯、桂香散)。

白話文:

肚臍左側疼痛,通常是肝臟出了問題。肚臍上下左右,根據《難經》的描述,分別歸屬於心、腎、肺、肝,而脾胃則位於中央,屬於肚臍腹部的範圍。因此,肚臍腹部的疼痛,不應該用腎臟的藥物來治療,這是錯誤的。因為腹痛可能是五臟六腑的問題,就像心痛也可能是五邪入侵導致的,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會不同。衝脈、任脈、大小腸也屬於腹部,每個部位都有不同的氣血虛實狀況,以及內傷外感的原因,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確定。另外,還有一些五臟的疝氣,沒有表現為睪丸疼痛,只是腹部疼痛,也要仔細辨別。

總之,腹痛的治療,首先要判斷是寒性還是熱性,是虛證還是實證,然後再仔細分析是蟲積、血瘀、食積、痰飲導致的,就能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法。腹痛多半是寒性,但也有一些是因為熱引起的。寒性腹痛的脈象通常沉遲或伏,疼痛綿綿不絕,遇到寒冷加重,遇到溫暖稍微緩解,可以用乾薑、肉桂、吳茱萸、草蔻仁、木香、厚朴、陳皮、甘草、香附、麥酒炒白芍等藥物,可以服用厚朴溫中湯、桂香散等方劑。

熱痛脈必洪數,腹中常覺有熱,時痛時止,痛處亦熱,手不可近,口乾舌燥,小便赤澀,肛門如燒,此為積熱(宜白芍、黃連、山梔、甘草、滑石、木通,方用調胃承氣湯下之,或升降失常)。辨虛實之法不一,而總以可按屬虛,不可按屬實為準。故有按之似痛,重按之卻不痛,大便利者,為虛寒症(宜理中湯、桂香散)。

其或按之痛甚,手不可近,大便堅者,為實熱症(宜調胃承氣湯)。今人但知諸痛屬實,宜破結疏利,因用枳實、青皮、檳榔、大黃等,苟其得當,亦驗。若遇虛寒,必更甚矣。故惟稔知壯實與初病,當下之。虛弱與久病,當和之。而治虛之法,又必分氣血。痛時常覺虛豁,似飢非飢,呼吸無力,屬氣虛也(宜六君子湯加廣木香)。

白話文:

熱痛脈必洪數,腹中常覺有熱,時痛時止,痛處亦熱,手不可近,口乾舌燥,小便赤澀,肛門如燒,此為積熱(應使用白芍、黃連、山梔、甘草、滑石、木通,方程式為調胃承氣湯,或者可能因為升降功能失常)。判斷虛實的方法各不相同,但總的原則是,可以按壓的是虛證,無法按壓的是實證。所以,如果按壓有疼痛感,但重按反而不痛,大便通暢的,這屬於虛寒症狀(應使用理中湯、桂香散)。

其或按之痛感更強烈,手無法靠近,大便硬結的,這屬於實熱症狀(應使用調胃承氣湯)。現在的人只知道所有疼痛都是實證,應當破結疏利,因此使用枳實、青皮、檳榔、大黃等藥物,如果用法得當,也是有效的。但如果遇到虛寒的情況,情況會更加嚴重。因此,只有充分瞭解壯實與新發疾病應當下藥,虛弱與久病則應當調和。治療虛證的方法,還必須區分氣血。在疼痛時常常感到虛弱,既像是餓又不像是餓,呼吸無力,這屬於氣虛(應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廣木香)。

若偎偎作痛,如細筋抽引不寧,又如芒刺牽引,屬血虛也(宜四物湯加陳皮、木香)。以上寒熱虛實之辨也。若食痛者,脈必弦,食得寒則滯,得熱則行,宜用溫散法,如乾薑、蒼朮、白芷、川芎、香附、薑汁之類,不可妄用攻下峻利藥,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自愈。或面黃腹痛,宿食不消,吞酸腹痛,痰滯傷食,法亦同之(宜丁香脾積丸,平胃散加草蔻、枳實、半夏)。

白話文:

如果肚子隱隱作痛,感覺像是細小的筋在抽動,又像是芒刺在拉扯,這是屬於血虛,可以用四物湯加入陳皮、木香來治療。以上是寒熱虛實的辨別方法。如果吃東西就會痛,脈象一定會弦,吃冷的東西會停滯,吃熱的東西會通暢,應該用溫散的方法,比如乾薑、蒼朮、白芷、川芎、香附、薑汁等,不要亂用攻下峻利藥,還要配合行氣快氣的藥物輔助,就能自愈。或者面色發黃,肚子痛,宿食不消化,吞酸肚子痛,痰滯傷食,治療方法也一樣,可以用丁香脾積丸,平胃散加草蔻、枳實、半夏。

痰痛者,脈必滑,小便必不利,飽則暫止,餓則又痛,宜導痰解鬱法(宜大棗加香附、蒼朮、川芎、枳實、薑汁)。蓋清痰能作痛,必胸腹有聲(宜芎術散)。濕痰亦作痛,由阻塞氣道之故(宜四合湯)。

蟲痛者,不吐不瀉,心腹懊憹,往來上下,痛有休止,或腹中塊起,按之不見,五更心嘈,牙關強硬,噁心,吐涎沫,或清水,腹熱善渴,食厚味或飽則止,面色青,白赤不定,蛔蟲攻咬,面必黃(宜殺蟲丸)。驗蟲之法,以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心嘈,顏色不常,臉上有蟹爪路,是其候也,小兒蟲痛症最多。

白話文:

痰痛的病症,脈象必定會顯得油膩,小便必定不順暢,吃飽之後疼痛會暫時緩解,而餓了就會感到疼痛。適合使用導痰解鬱的方法,例如使用大棗加香附、蒼朮、川芎、枳實和薑汁。這是因為清化痰濕可以引發疼痛,通常會有胸腹內有聲音的現象(適合使用芎術散)。濕痰所引起的疼痛,可能是因為堵塞了呼吸道所致(適合使用四合湯)。

蟲痛的病症,不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心腹處會感到煩躁,疼痛在上腹部和下腹部間往返,疼痛會有間歇。可能出現腹中有塊狀物質出現,但按壓卻看不到,五更時分會有心煩意亂的情況,牙關緊閉,噁心,吐出涎沫或者清水,腹部感到熱且口渴,吃了厚味的食物或飽餐後疼痛會緩解,臉色青白不定,可能是由於蛔蟲在腹中攻擊所導致的,臉色會變黃(適合使用殺蟲丸)。

驗證蟲病的方法,如果臉上有白色斑點,嘴脣紅潤,胃口良好,但常常感到心煩意亂,臉上有如蟹爪痕跡,這些都是蟲病的徵兆。小孩的蟲病比較多見。

死血痛者,脈必芤澀,痛有定處,或由負重努傷,或由跌撲損傷,或婦人由經來瘀閉,或由產後惡露未盡,皆成死血(宜消血飲、萬靈散,或桃仁承氣湯加當歸、蘇木、紅花、童便、酒)。以上食痰蟲血之辨也。他如脾血虛而痛,按之則止,宜益氣補血(宜人參、炙草、圓眼、棗仁、麥冬、石斛、白芍、大棗)。中氣虛而腹寒痛,宜補中益氣(宜人參、黃耆、白朮、沉香、五味子、益智仁)。

白話文:

疼痛伴随脉象细涩,疼痛部位固定,可能是因为过度负重劳损、跌打损伤,也可能是女性经期瘀血阻塞,或产后恶露未尽,导致瘀血阻滞。这类情况可以使用消血饮、万灵散,或桃仁承气汤加当归、苏木、红花、童便、酒治疗。此外,脾血虚弱导致的疼痛,按压后会缓解,需要益气补血,可用人参、炙草、圆眼、枣仁、麦冬、石斛、白芍、大枣等药材。如果是因为中气虚弱导致的腹寒疼痛,则需要补中益气,可用人参、黄芪、白术、沉香、五味子、益智仁等药材。

陽氣虛而絡空,冷氣乘之,當臍微痛,手按則止,不可破泄真氣(宜茯苓、煨薑、白朮、肉桂)。脾陽郁傷,每痛必周身寒慄,吐涎沫而痛止,宜升陽散郁(宜半夏、厚朴、蘇梗、生薑、延胡索、草果、金鈴子)。陰濁腑陽不通,脈沉微,腹痛,欲大便,宜以辛熱通陽(宜生白朮、吳萸、良薑、厚朴、半夏、川熟附、茯苓、小茴、益智仁、薑汁)。

郁傷肝脾之絡,致敗血瘀留,遇勞役動怒,腹痛即發,宜辛通潤血(宜桃仁、桂枝、韭白、穿山甲)。營分虛寒,當臍腹痛噯氣,遇冬必發,過飢動怒亦發,宜溫通營分(宜肉桂、當歸、炮薑、茯苓、炙草)。暑傷氣分,長夏腹脹,食減,微痛,宜調脾疏肝(宜人參、廣皮、白芍、茯苓、穀芽、益智仁)。

白話文:

陽氣不足、經絡空虛,寒氣趁虛而入,就會導致肚臍附近輕微疼痛,用手按壓可以暫時止痛,但切忌泄氣損傷元氣,可以服用茯苓、煨薑、白朮、肉桂來調理。脾陽受損,每次疼痛都會伴隨全身發冷、流口水,疼痛後自行緩解,可以服用升陽散來調理,其中包含半夏、厚朴、蘇梗、生薑、延胡索、草果、金鈴子。陰寒停滯導致陽氣不通,脈象沉細,腹痛,想要排便,需要用辛熱藥物通陽化氣,可以服用生白朮、吳茱萸、良薑、厚朴、半夏、川熟附子、茯苓、小茴香、益智仁、薑汁。

肝脾經絡受損,導致瘀血停滯,一旦勞累或生氣,就會引起腹痛,需要用辛溫藥物通絡活血,可以服用桃仁、桂枝、韭白、穿山甲。氣血虛寒,以肚臍附近疼痛、噯氣為主要表現,冬季容易發作,空腹或生氣也會誘發,需要溫補氣血,可以服用肉桂、當歸、炮薑、茯苓、炙甘草。暑熱傷及氣分,夏季容易出現腹脹、食慾減退、輕微疼痛,需要調理脾胃疏肝理氣,可以服用人參、廣皮、白芍、茯苓、穀芽、益智仁。

陰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縮,六脈欲絕,宜宣通陽氣(宜鴿子屎一合,研沖熱酒一盞,澄清頓服)。腎臟虛冷,氣攻臍腹及兩脅,痛不可忍,宜祛散冷結(宜定痛丸)。腹內熱毒絞結作痛,甚至下血,宜培土和中(宜干焦渴煮數沸,去渣,暖服一二升)。濕熱腹痛,按之愈甚,宜升提,利小便(宜升麻、柴胡、防風、葛根、木通、黃連、黃芩、滑石、車前)。不愈,微利之(宜加熟大黃),即土鬱則奪之之義。

白話文:

陰毒引起的腹痛和厥逆現象,嘴脣發青,生殖器收縮,脈搏瀕臨斷絕,應當宣揚和流通體內的陽氣(適宜使用一合鴿子糞研磨後,加入熱酒一杯,調和後一次性服用)。若腎臟虛弱寒冷,導致腹部及兩側脅部疼痛難忍,應當消除冷凝的病結(適宜使用定痛丸)。

腹內熱毒纏繞凝聚,導致劇烈疼痛,甚至出現出血現象,應當培養和中和體內的土元(適宜使用乾燥的藥材煮沸數次,去除渣滓,溫熱後分次服用)。

遇到濕熱引起的腹痛,按壓後情況更加惡化,應當提升體內氣機,並利尿(適宜使用升麻、柴胡、防風、葛根、木通、黃連、黃芩、滑石、車前草等藥物)。

如果病症沒有改善,可以考慮輕微通便(適宜加入熟大黃),這符合土氣鬱滯時需要疏洩的原則。

久受風露積冷攻刺痛,淹延歲月,百藥不效,宜祛散沉寒(宜和劑抽刀散)。過飲酒漿,成積作痛,宜醒脾解濕(宜木香茵陳湯)。傷濕腹痛,小便秘,大便泄,宜燥濕利水(宜胃苓湯)。痰積腹痛,下白物,時眩,喜熱湯,脈滑,宜消痰暖內(宜星半安中丸)。氣滯塞腹痛,大脹,脈沉,宜開通疏利(宜木香順氣散)。

腹痛而兼嘔吐,陽不得降,而胸熱欲嘔,陰不得升,而下寒腹痛,為升降失常,宜調燮陰陽(宜黃連湯)。腹臍絞痛,有時止,妨食,發欲死,宜宣通氣血(宜七氣湯)。攪腸痧腹痛,四肢冷(急以礬湯探吐)。甚者昏倒不省人,急刺委中,或十指出血(宜藿香正氣散加木香、砂仁,或以馬蘭根葉細嚼咽汁,即安,或服童便立止)。疝氣腹痛,即五臟疝不於睪丸者,宜通調臟氣(宜腹疝湯)。

白話文:

長期受風寒侵襲導致疼痛,經過多年治療仍無效,需要驅散寒氣。經常飲酒過量導致疼痛,需要醒脾化濕。傷風濕導致腹痛、小便不通暢、大便稀溏,需要燥濕利水。痰積導致腹痛、排出白色物質、頭昏眼花、喜歡喝熱湯、脈象滑利,需要消痰溫暖內臟。氣滯導致腹痛、腹脹、脈象沉細,需要開通疏利。

腹痛伴隨嘔吐,陽氣不能下降,胸部發熱想嘔吐,陰氣不能上升,腹部寒冷疼痛,屬於升降失常,需要調節陰陽。腹部肚臍部位絞痛,有時會停止,影響食慾,感覺快要死亡,需要宣通氣血。腸胃絞痛,四肢冰冷,需要緊急用礬湯催吐。嚴重者昏迷不省人事,需要緊急針刺委中穴,或者用十指放血。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砂仁,或者用馬蘭根葉細嚼吞汁,都能緩解症狀。疝氣腹痛,即五臟疝氣,不屬於睪丸部位,需要調和臟氣。

失血後腹痛,或連少腹,宜補養營血(宜四物湯加炮姜)。以上皆腹痛之由也。士材云:腹痛以白芍、甘草主之。蓋甘者,己也。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之妙方也。若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脈澀傷血,加當歸。脈弦傷氣,多加白芍。脈遲傷火,加乾薑。

綿綿痛欲熱手按,脈遲者,寒也,香砂理中丸。士材加增之法,良為仲景功臣。余又按一切腹痛,以黑神丸主之,無不效。雖然,腹之為病,有不止於痛者,如腹中鳴也,《靈樞》以為中氣不足,《內經》以為脾氣虛,又以為病本於胃,合而推之,全屬土病(宜平胃散)。而臟寒有水亦能鳴(宜五積散)。

白話文:

失血後導致腹痛,或者連及少腹部位,應當用藥來補養血液(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炮姜)。這些都是腹痛的原因。根據士材的說法,腹痛可以用白芍和甘草來治療。甘草是己土,白芍是甲木,甲木和己土相合可以生成土,這是張仲景的巧妙方劑。如果脈象緩慢,代表體內可能有水滯,可以加入桂枝和生薑;如果脈象洪大,代表可能損傷了肺金,可以加入黃芩和大棗;如果脈象細澀,代表可能損傷了血液,可以加入當歸;如果脈象緊繃,代表可能損傷了氣息,可以多加入白芍;如果脈象緩慢,代表可能損傷了心火,可以加入乾薑。

持續的腹痛感覺像需要熱手按壓,脈象緩慢,這代表可能是寒症,可以使用香砂理中丸來治療。士材增強治療方法,確實是張仲景的功臣。另外,對於所有腹痛情況,可以使用黑神丸來治療,效果很好。然而,腹部的問題並非僅限於疼痛,例如腹中鳴響,《靈樞》認為這是中焦氣血不足,《內經》認為是脾氣虛弱,也有認為是胃病的根本原因,綜合分析,都屬於土性病症(可以使用平胃散來治療)。而臟腑寒冷、有水滯的情況也會導致腹鳴(可以使用五積散來治療)。

火欲升,水欲降,亦相擊而多鳴(宜二陳湯加芩、連、山梔)。如腹中窄狹也,在肥人則由濕痰流灌臟腑(宜二陳湯加蒼朮、香附)。瘦人則由濕熱熏蒸臟腑(宜二陳湯加蒼朮、黃連)。雖為痰為熱不同,而原於濕則一,故丹溪以為此症必用蒼朮,能燥濕也。甚有神昏性躁,心神不斂者(宜二陳湯加遠志、麥冬、棗仁)。

有兼血虛氣弱者(宜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總能除濕利氣,使升降自如,自然平復。如腹皮麻頑或痛也,凡人夏月洗浴後,往往露腹當風,其腠理開,邪因入皮毛,適與衛氣相值,因搏擊而為麻頑不仁(宜多煮蔥白食之,自愈)。腎虛不能行水,加以喜食酒面,酒與水交聚腹中,而面毒復纏滯其氣,故水滲於腹皮而作痛也,必先疏泄大便(宜以錢氏宣風散,蜜水煎,送下神保元)。然後令脾腎氣復,自然向安(宜以青木香元一分,安腎丸二分,用二陳湯空心下之)。

白話文:

火氣容易上升,水氣容易下降,兩者相互衝擊就會產生很多聲音,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山梔子來治療。如果肚子感覺狹窄,肥胖的人可能是濕痰流入臟腑造成的,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香附來治療。瘦人則是濕熱熏蒸臟腑導致的,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黃連來治療。雖然痰和熱的表現不同,但根源都是濕氣,所以丹溪認為這種病症一定要用蒼朮來燥濕。如果出現神志昏迷、性情躁動、心神不寧的情況,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遠志、麥冬、棗仁來治療。

如果還有血虛氣弱的症狀,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來治療。總之,只要能除濕利氣,讓氣機升降自如,就能自然痊癒。如果腹部皮膚麻木或疼痛,有些人夏天洗完澡後,經常暴露腹部在風中,毛孔張開,外邪就容易侵入皮毛,與衛氣相搏就會導致麻木不仁,可以用煮蔥白食用來治療。腎虛不能行水,再加上愛喝酒,酒與水在腹中交匯,面毒又纏繞在氣機,導致水滲入腹皮而產生疼痛,就需要先通便,可以用錢氏宣風散用蜜水煎服來治療。然後再補益脾腎之氣,就能自然恢復健康,可以用青木香和安腎丸配合二陳湯空腹服用。

如腹中有水而為湧水症也,《內經》言,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之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也(宜葶藶丸)。如腹皮弸急或硬也,脾氣素虛,又傷風與食,交固不散,日久而腹皮漸急而堅硬,即俗名單腹脹也,單云者,以四肢不脹,單脹急在腹也(宜調中健脾丸)。以上諸款,皆腹所生病也,而要豈止於痛而已哉。

若少腹痛,疝病為多,然有不盡由於疝者,其為症可辨。如痛而喜按,虛也(宜溫補湯)。痛不可按。實也(宜溫氣湯)。痛而小便不利,濕熱也(宜五苓散加大黃、滑石)。痛而脹急,小便反利,死血也(宜和血湯)。痛連陰莖,按之則止,肝血虛也(宜補血清熱,用當歸、生地、白芍、艾草、牛膝、麥冬、丹皮、童便、甘菊,有汗加人參、黃耆、棗仁、五味子)。

白話文:

  1. 若腹部積聚了水,會產生「湧水症」。《內經》提到,肺寒侵入腎,導致「湧水」現象。湧水特點是按壓腹部不會感到堅硬,水氣停留在大腸,快速移動時會發出聲音,感覺像袋子裡裝著漿水(適宜使用葶藶丸)。

  2. 如果腹部皮膚緊繃或變硬,可能因脾氣虛弱,加上風邪或食物影響,導致積聚的氣血無法散開,日積月累下,腹部逐漸變得緊繃且堅硬,俗稱為「單腹脹」(適宜使用調中健脾丸)。

  3. 上述各種情況,都是腹部疾病的表現,但疼痛並非全部的症狀。

  4. 若出現少腹疼痛,很可能是疝病所致,但也有可能不是疝病引起。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辨別:

  • 如果疼痛時喜歡被按壓,這是虛證(適宜使用溫補湯)。
  • 如果疼痛時不能被按壓,這代表是實證(適宜使用溫氣湯)。
  • 如果疼痛且小便不通暢,這表示可能由濕熱引起(適宜使用五苓散加上大黃、滑石)。
  • 如果疼痛伴隨腹部膨脹感,反而小便通暢,這可能表明有死血存在(適宜使用和血湯)。
  • 如果疼痛連及陰莖,按壓後疼痛減緩,這可能是肝血不足(適宜使用補血清熱,包含當歸、生地、白芍、艾草、牛膝、麥冬、丹皮、童便、甘菊,若有出汗現象,可加入人參、黃耆、棗仁、五味子)。

請注意,這些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法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並結合現代醫學檢查結果。

痛如絞急,不可忍耐,小便如淋,諸藥不效,酒欲過度也(宜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立止。痛而按之有塊,時脹悶,其痛不移處,瘀血已久也(宜元胡索、肉桂、香附、歸尾、桃仁、砂仁)。少腹之為病又如此。

【脈法】,《脈經》曰:脈細小緊急,腹中刺痛,陰弦,亦是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弦急,小腹痛。尺脈伏或實,小腹痛。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疾者死。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脈訣》曰:心腹痛脈沉細宜,浮大弦長命必殂。《醫鑑》曰:尺脈弦,則腹痛。

【腹痛原由症治】,《內經》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綣,縮綣則穀芽,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背俞,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則血澀脈急,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白話文:

肚子絞痛難忍,尿頻如淋,各種藥物都無效,可能是因為喝酒過量。可以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馬上就能止痛。如果按壓肚子有硬塊,時而脹悶,疼痛固定位置不移動,這是瘀血積聚已久。可以用元胡索、肉桂、香附、歸尾、桃仁、砂仁治療。少腹疼痛的病症也是如此。

脈象方面,《脈經》記載:脈搏細小急促,腹部刺痛,屬陰弦脈,也是腹痛的表現。尺脈緊,臍下疼痛,弦急,是小腹疼痛。尺脈沉伏或實,也是小腹疼痛。心腹疼痛不能緩解,脈搏細小遲緩者會活,堅硬急速者會死。腹痛時脈象反浮大而長者會死。《脈訣》記載:心腹痛時脈象沉細者宜治,浮大弦長者必死。《醫鑑》記載:尺脈弦則腹痛。

腹痛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內經》中記載:寒氣停留在脈外,則脈寒,脈寒則收縮,收縮則阻塞,阻塞則牽引外側的小經脈,所以突然疼痛。如果寒氣停留的時間長,疼痛就會持續很久。寒氣停留在背部的俞穴,而俞穴與心臟相連,所以會引起連帶疼痛。寒氣停留在厥陰脈,則血液凝滯,脈搏急促,所以會引起脅肋和小腹疼痛。寒氣停留在五臟,逆流上衝,陰氣耗竭,陽氣未入,所以會突然疼痛,不知人事,氣息恢復後,就會活過來。

又曰:熱氣留於小腸,小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又曰: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藥。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靈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客於夾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正傳》曰: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者,是邪實也,須以大陷胸湯下之。

若小腹硬滿而痛,小便利,則是畜血之症。小便不利,則尿澀之症。《直指》曰:寒熱死血痰飲食積腹痛,每每停聚不散,惟蟲痛則乍作乍止,去來無定,又或嘔吐清沫,此為可驗耳。

大腹外症,名腹癰。小腹外症,名沖疽。腹癰因於膏梁厚味,及七情火鬱,脾虛氣滯,毒聚熱壅所致。其症生於肚腹之皮裡膜外,如腹痛特甚,左關洪數,乃即腹癰之兆,其治以未膿已膿分法。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是膿尚未成之候也(宜托裡散、仙方活命飲)。焮腫痛甚者,邪氣實也(宜仍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散或黃連消毒散)。

白話文:

有人說,熱氣停留在小腸,就會導致小腸疼痛、口渴、小便困難,因為熱氣像膠一樣黏住,排不出去,所以會痛而且不通。也有人說,腎虛會造成胸痛、腹部疼痛,並且感到虛弱無力,藥物也不見效。如果寒氣侵入經脈,和體內的元氣相搏,就會導致脈絡充盈,充盈就會疼痛,按壓也無用。寒氣侵入脊柱兩側的經脈,深按也觸摸不到,所以按壓也沒用。《正傳》說,從心窩到小腹硬實疼痛,是邪氣積聚,需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如果小腹硬實疼痛,小便不暢,則是瘀血積聚的症狀。小便不利,就是尿液排泄不順暢的症狀。《直指》說,寒熱、積血、痰飲、飲食積聚引起的腹痛,常常會停留在腹部,久久不散,只有蟲痛才會時作時止,來去無定,還會伴隨著嘔吐清水,這些都是可以驗證的。

大腹部的外症,稱為腹癰。小腹部的外症,稱為沖疽。腹癰是由於飲食過於肥甘厚味,以及七情鬱結,脾虛氣滯,毒素積聚熱氣壅塞導致的。腹癰發病於腹部皮膚和內膜之間,如果腹痛劇烈,左關脈搏洪大而數,就是腹癰的徵兆,治療要分為未化膿和已化膿兩種方法。如果腫脹堅硬,皮膚顏色沒有變化,就是膿尚未形成的階段(可以用托裡散、仙方活命飲治療)。如果腫脹疼痛厲害,邪氣很盛(可以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散或者黃連消毒散治療)。

此未膿前治法。若腫起而軟,皮色紅,是膿汁已成之候也,急速其潰(宜托裡消毒散)。倘因氣血俱虛,不即自潰,或已有白頭(宜急用替針丸),或未有白頭(宜急用針刺),總當速令出膿,切不可誤服克伐涼藥,致腫痛不潰,潰不能斂,甚而壯者弱,弱者死。蓋以腹皮厚而脂膜脆,使淹延日久,腫不即潰,潰不即斂,易至內腐,洞腸見腑,為患不小。故當其未膿,必以扶元解毒為主,佐以行經活血之藥。

及其已膿,亦必以健脾胃壯氣血為主,佐以排膿斂口之方(宜十全大補湯、托裡當歸湯)。此已膿後治法。若發於小腹疼痛寒熱,其名沖疽,由心火炎熾,流入腎經,故疽發於腎部位也(宜仙方活命飲,或勝金丹、奪命丹選用)。此症五日變色便可刺,亦以速去毒膿,速斂瘡口為主。

若失治,必五十日死,以小腹之為地,與大腹同一要害也。

白話文:

在膿還沒形成之前,就要開始治療。如果腫起來摸起來軟,皮膚顏色發紅,表示膿已經形成了,要趕快讓它潰破,可以服用托裡消毒散。如果因為氣血虛弱,腫塊沒辦法自己潰破,或是已經有白頭出現,就要趕快服用替針丸,如果還沒出現白頭,就要趕快用針刺破。總之要盡快讓膿出來,絕對不能誤服寒涼藥物,否則會導致腫痛不潰,潰破後又無法癒合,嚴重的話,身體強壯的人也會變弱,虛弱的人甚至會死亡。因為腹部的皮膚厚而脂肪膜薄,如果拖延時間太久,腫塊不潰,潰破後又不癒合,很容易導致內部腐爛,腸子都露出來,後果很嚴重。所以還沒形成膿的時候,一定要以扶元解毒為主,輔以行經活血的藥物。

等到膿已經形成,就要以健脾胃壯氣血為主,輔以排膿斂口的方子,比如十全大補湯和托裡當歸湯。這就是膿形成之後的治療方法。如果腫塊長在小腹,伴隨疼痛、寒熱,叫做沖疽,是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所以長在腎臟部位。可以用仙方活命飲,或勝金丹、奪命丹來治療。這種病症五天后顏色就會改變,可以進行刺破,目的也是為了快速去除毒膿,快速癒合傷口。

如果錯過治療時機,一定會在五十天內死亡,因為小腹是人體的底部,和大腹一樣都是要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