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九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5)

1. 大便秘結源流(大便不通,脾約症)

晝則便難,行陽氣也,宜杏仁;夜則便難,行陰血也,宜桃仁。老人虛人大便燥秘,脈浮在氣,宜杏仁、陳皮;脈沉在血,宜桃仁、陳皮。所以俱用陳皮者,以手陽明大腸與太陰肺為表裡也。東垣曰:血燥,以桃仁、酒大黃通之;氣燥,以杏仁、枳實通之;風燥,以麻仁、大黃利之;氣澀不通,以郁李仁、皂角仁潤之;氣壅便秘,以人參、歸身、麻仁、大黃開之。

【秘結導引】《保生秘要》曰:以舌頂上齶,守懸癰,靜念而液自生,俟滿口,赤龍攪動,頻漱頻吞,聽降直下丹田,又守靜,咽數回,大腸自潤,行後功效。

【運功】《保生秘要》曰:左手撫臍,用意推旋開五臟,向後落大腸,九曲行去,或升腎水洗潤大腸,九曲而通瀉之。

大便不通,亦腎病也。蓋秘結者,不過時常燥結,艱於下利而已。若不通,則往往十日半月不便,閉塞阻隔,甚至胸腹脹滿,氣悶欲絕。而其原則各有由:大約熱邪入里,則胃有燥屎;三焦伏陽,則澤液中干。此固由大腸之挾熱者也(宜潤腸丸)。虛人陰冷而血乾枯,老人陽衰而氣道塞,此則由大腸之挾冷者也(宜潤腸湯)。腹脹痛悶,胸痞咳嘔,此又由宿食留滯者也(宜脾積元)。腸胃受風,乾燥涸澀,此又由風氣燔灼者也(宜大麻仁丸)。肺氣壅蔽不能下降大腸,而諸氣之道路因以閉塞,噫逆泛滿,此又由氣失升降之常者也(宜桔梗枳殼湯)。然則大便之不通,夫豈可與秘結之症,同焉混視哉。

【大便不通症治】《正傳》曰:久病腹中有實熱,大便不通,潤腸丸微利之,不可用峻利之藥。《醫鑑》曰:大便閉,服承氣湯之類不通者,四物湯加檳榔、枳殼、桃仁、紅花。又曰:大便不通,宜靈寶丹、大黃飲子;老人虛人,宜潤腸丸、潤腸湯;婦人宜通神散,產前後宜調導飲,外治宜宣積丸、提盆散。丹溪曰:古方通大便,皆用降氣之劑。

蓋肺氣不降則大便難於傳送,用杏仁、枳殼、沉香、訶子等是也。老人虛人風人,津夜少而秘者,宜以藥滑之,用麻仁、脂麻、阿膠等是也,若妄以峻劑逐之,則津液走,氣血耗,雖暫通而即復秘,或更生他病矣。

脾約,液枯症也。仲景論陽明傷寒自汗出,小便數,則津液內竭,大便必難,其脾為約,脾約丸主之。蓋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爍,則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輸於脾,是肺先失傳送之職,脾亦因爽轉輸之權,而大便有不燥結者乎。但仲景以脾約丸主之,恐只宜於古,而不盡宜於今,蓋古人壯實,開泄猶可,今人氣血多有不充。此丸以大黃為君,當大病後,或東南人虛羸,恐雖熱甚,而偶誤服此,必脾愈弱而腸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為上(宜當歸潤燥湯、蓯沉丸、潤腸丸)。必審知其人強壯,或熱結太甚,或西北充實之人,猶可以脾約丸投之,否則宜謹慎也。

白話文:

大便秘結的來龍去脈(大便不通,脾約症)

白天大便困難,是因為陽氣在運行,適合使用杏仁來幫助排便;晚上大便困難,是因為陰血在運行,適合使用桃仁來幫助排便。老年人或體虛的人大便乾燥且難以排出,如果脈象浮在表面,代表問題在氣,適合使用杏仁和陳皮;如果脈象沉在裡面,代表問題在血,適合使用桃仁和陳皮。之所以都用陳皮,是因為手陽明大腸經與太陰肺經互為表裡。

李東垣說:血燥,用桃仁和酒大黃來通便;氣燥,用杏仁和枳實來通便;風燥,用麻仁和大黃來潤腸通便;氣機阻塞不通暢,用郁李仁和皂角仁來潤滑腸道;氣機壅塞導致便秘,用人參、當歸、麻仁和大黃來疏通。

【秘結導引】《保生秘要》說:用舌頭抵住上顎,意守懸雍垂,靜心冥想,唾液自然產生,等唾液充滿口腔後,像赤龍攪動般漱口,然後頻繁吞嚥,感覺唾液直接下降到下丹田,再靜心意守,吞嚥數次,大腸自然潤澤,之後排便就會順暢有效。

【運功】《保生秘要》說:用左手撫摸肚臍,用意識推動旋轉,打開五臟,然後意識落到大腸,沿著大腸的彎曲路線運行,或者引導腎水沖洗潤澤大腸,沿著彎曲路線運行,使大腸通暢而排瀉。

大便不通,也可能是腎臟的問題。所謂的秘結,只是時常乾燥結塊,難以順利排出而已。如果不通,常常會十天半個月都無法排便,堵塞阻隔,甚至會胸腹脹滿,氣悶得快要斷氣。但大便不通的成因各有不同:大概來說,熱邪入侵體內,就會導致胃中有乾燥的糞便;三焦的陽氣潛伏,就會導致體內的津液乾涸。這通常是因為大腸裡有熱(適合服用潤腸丸)。虛弱的人因為陰寒導致血枯竭,老年人因為陽氣衰弱導致氣道阻塞,這通常是因為大腸裡有寒(適合服用潤腸湯)。如果腹部脹痛悶、胸悶咳嗽嘔吐,這通常是因為食物積滯(適合服用脾積元)。腸胃受到風邪侵襲,乾燥澀滯,這通常是因為風熱熾盛(適合服用大麻仁丸)。肺氣壅塞而不能下降到大腸,導致其他氣的運行通道也阻塞,出現打嗝、腹脹,這通常是因為氣機升降失常(適合服用桔梗枳殼湯)。由此可見,大便不通,怎麼能和普通的秘結混為一談呢?

【大便不通的治療】《正傳》說:久病腹中有實熱,大便不通,可以用潤腸丸稍微疏通,不可使用強烈的瀉藥。《醫鑑》說:大便閉塞,服用承氣湯之類藥物無效者,可以用四物湯加檳榔、枳殼、桃仁、紅花。又說:大便不通,適合服用靈寶丹、大黃飲子;老年人或體虛的人,適合服用潤腸丸、潤腸湯;婦女適合服用通神散,產前產後適合服用調導飲,外治適合使用宣積丸、提盆散。朱丹溪說:古代治療大便不通的方劑,都用降氣的藥物,這是因為肺氣不能下降,大便就難以傳送,所以會使用杏仁、枳殼、沉香、訶子等藥物。老年人、體虛的人或感受風邪的人,因為體內津液不足而便秘,適合用藥物來潤滑腸道,使用麻仁、芝麻、阿膠等藥物,如果濫用強烈的瀉藥來攻伐,就會導致津液損耗,氣血耗損,雖然暫時排便順暢,但很快又會便秘,甚至會產生其他疾病。

脾約,是體內津液枯竭的病症。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陽明病如果出汗多、小便頻繁,就會導致津液耗盡,大便一定會困難,這就是所謂的脾約,可以用脾約丸來治療。因為津液是肺金所布散,如果肺受到火邪的侵襲,就會導致津液枯竭,無法正常行使清化輸布的功能,傳輸到脾,這是因為肺首先失去了傳送津液的職責,而脾也失去了轉輸津液的功能,大便怎麼可能不乾燥結塊呢?但是張仲景的脾約丸,恐怕只適合古代,不完全適合現代。因為古代人體格強壯,稍微瀉下是可以的,而現代人大多氣血不足。脾約丸以大黃為主要藥物,對於大病之後,或者南方人體質虛弱的人,即使有內熱,如果誤服此藥,必定會使脾氣更弱、腸道更乾燥。因此對於脾約症,最好是滋養陰血,使陽火不至於過於旺盛(適合服用當歸潤燥湯、蓯蓉沉香丸、潤腸丸)。必須審慎了解病人的體質是否強壯,或者內熱太盛,或者西北地區體格強壯的人,才可以考慮使用脾約丸,否則應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