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4)

1. 腰臍病源流

腰痛,精氣虛而邪客病也。經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此條言內傷房勞,陽氣虛弱,不能運動,以致腰痛也。又曰:太陽所至為腰痛。又曰:巨陽虛,則頭項腰背痛。此二條言膀胱之脈,挾脊抵腰,別下項,是經虛則六氣之邪客之,以致痛也。而六氣所害,惟寒濕居多。

總之,凡人精耗腎衰,則膀胱之氣亦不能獨足,故邪易侵犯,則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或從標,或從本,貴無失其宜而已。蓋風痛者,左右無定處,牽引兩足,脈必浮(宜防風蒼朮湯,甚者加全蠍)。一味杜仲,薑汁炒為末,酒下一錢,專治腎氣腰痛,兼治風冷痛。

白話文:

腰痛是精氣虛弱,導致邪氣入侵身體而引起的。經書上說:「腰是腎臟的府邸,如果腰部轉動困難,就表示腎臟已經衰弱。」這說明是因為房事過度、勞累傷身,導致陽氣虛弱,無法支撐身體運動,而引發腰痛。另外,經書上也說:「太陽經所經過的地方,如果出現疼痛,就是腰痛。」還有「巨陽虛弱,就會導致頭、項、腰、背疼痛。」這兩句話說明膀胱經脈沿著脊椎到達腰部,然後分叉向下通到頸部,如果經脈虛弱,就會導致六種邪氣入侵,引發疼痛。而六種邪氣中,以寒濕最常見。

總而言之,人體精氣消耗、腎臟衰弱,膀胱之氣就會不足,更容易受到邪氣的侵犯。所以腎虛是腰痛的根本原因,而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等都是腰痛的表面症狀。治療腰痛要麼從根本入手,要麼從表面入手,關鍵是要根據病症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比如風寒引起的腰痛,疼痛部位不定,還會牽連到雙腳,脈象浮緩,可以使用防風蒼朮湯治療,情況嚴重者可以加用全蠍。單獨用杜仲,用薑汁炒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一錢,可以專治腎氣不足引起的腰痛,同時也能治療風寒引起的腰痛。

牛膝酒亦可。寒痛者,腰間如冰,得熱則減,得寒則增,脈必緊(宜姜附湯加杜仲、肉桂)。如兼濕,須用寒濕兼治之劑(宜五積散加蒼朮、麻黃)。濕痛者,久坐水濕,或著雨露,身重,天陰更甚,脈必緩(宜腎著湯)。若挾風(宜獨活寄生湯)、挾寒(宜加桂枝、桃仁)、挾熱(宜羌活勝濕湯),須各分別用藥。火熱痛者,口渴便秘,脈必洪數(宜干豆湯加天麻、川斷)。

白話文:

牛膝酒也可以。如果患者感到寒痛,腰部如同冰塊,遇到溫暖就減輕,遇到寒冷就加重,脈象一定緊,就應該服用姜附湯並加入杜仲和肉桂。如果同時伴有濕氣,則需要使用治療寒濕的藥方,例如五積散加上蒼朮和麻黃。

如果患者感到濕痛,是因為久坐潮濕的地方,或者淋雨沾露,身體沉重,陰雨天症狀加重,脈象一定緩慢,就應該服用腎著湯。

如果濕痛伴有風邪,就應該服用獨活寄生湯;如果伴有寒邪,就應該加入桂枝和桃仁;如果伴有熱邪,就應該服用羌活勝濕湯,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用藥。

如果患者感到火熱疼痛,口渴便秘,脈象一定洪數,就應該服用干豆湯並加入天麻和川斷。

痰飲痛者,脈必滑(宜二陳湯加南星、香附、烏藥、枳殼)。若脈有力,則痰必實(宜二陳湯加大黃,或威靈仙為末,每二錢,入豬腰內煨食,以微下為度)。氣滯痛者,脈必沉(宜烏藥順氣散)。死血痛者,轉動若錐刀之刺,大便黑,小便或黃或黑,日輕夜重,脈必芤(宜調榮活絡湯)。閃挫跌撲痛者,痛必甚(宜乳香趁痛散,加全蠍效更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感到痰飲所致的疼痛,脉象必定滑利,应该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入南星、香附、乌药、枳壳。如果病人脉象有力,则说明痰饮实证,应该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用大黄,或者将威灵仙研末,每次二钱,装入猪腰中煨食,以轻微泻下为度。如果病人感到气滞所致的疼痛,脉象必定沉细,应该服用乌药顺气散。如果病人感到死血所致的疼痛,疼痛如同锥刀刺痛,大便发黑,小便颜色或黄或黑,白天轻微,夜间加重,脉象必定细弱,应该服用调荣活络汤。如果病人因闪挫跌扑所致的疼痛,疼痛必然剧烈,应该服用乳香趁痛散,加入全蝎效果更快。

不效,必有惡血(宜四物湯加桃仁、大黃、穿山甲)。勞役負重痛者(宜十全大補湯下青娥丸)。阻抑失志而痛者(宜牛膝、杜仲、菖蒲、遠志、茯苓、沉香、乳香)。憂鬱怒傷肝痛者(宜乳香、菖蒲、木瓜、棗仁、桂枝、當歸、牛膝)。牽引足膝痛者(宜續斷丸)。腰膝疼痛,或頑麻無力者(宜牛菟丸)。

白話文:

如果藥效不好,可能是因為有瘀血,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桃仁、大黃、穿山甲。如果因為勞累負重而疼痛,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青娥丸。如果因為心裡鬱悶、志氣消沉而疼痛,可以用牛膝、杜仲、菖蒲、遠志、茯苓、沉香、乳香。如果因為憂慮、生氣傷肝而疼痛,可以用乳香、菖蒲、木瓜、棗仁、桂枝、當歸、牛膝。如果因為牽拉而導致足膝疼痛,可以用續斷丸。如果腰膝疼痛,或者麻木無力,可以用牛菟丸。

腰膝痛不可忍,似腎臟風毒攻刺者(宜海桐皮酒)。腎虛腰痛,不能反側者(羊腎丸)。卒然腰痛,不可俯仰者(宜炙鱉甲末,酒服方寸匕,日二)。腰痛日久不止者(宜絲瓜根饒存性,每末二錢,酒服,效甚捷)。腰痛連環跳穴痛痹者(宜沙苑子、桂枝、茯苓、桑寄生、炒杞子、炒茴香)。

腰髀環跳悉痛,脈澀,煩勞即發,下焦空虛,脈絡不宣,所謂絡虛則痛者(宜歸身、小茴、桂枝、木防己、牛膝、萆薢、沙苑子、生杜仲)。老年腰膝久痛,牽引少腹,兩足不堪步履,所謂奇經之脈,隸於肝腎為多者(宜薄桂、當歸、鹿角霜、肉蓯蓉、小茴香、柏子仁)。痛之為類不一,宜各治療如此。

白話文:

腰膝痛的中醫治療方法:

腰膝疼痛難忍,像是腎臟風毒侵襲刺痛一樣的,適合服用海桐皮酒。

腎虛導致腰痛,無法翻身側臥的,適合服用羊腎丸。

突然發作的腰痛,無法彎腰仰頭的,適合用炙鱉甲末,用酒送服,每次方寸匕,一天兩次。

腰痛持續很久無法止住的,適合用絲瓜根,每次二錢,用酒送服,效果非常快。

腰痛伴隨著環跳穴疼痛麻痺的,適合用沙苑子、桂枝、茯苓、桑寄生、炒杞子、炒茴香。

腰部和大腿環跳穴都疼痛,脈象沉澀,勞累後就發作,下焦虛弱,經絡不通,屬於經絡虛弱導致疼痛的,適合用歸身、小茴香、桂枝、木防己、牛膝、萆薢、沙苑子、生杜仲。

老年人腰膝疼痛很久,牽連到小腹,雙腿無法行走,屬於奇經八脈,多數與肝腎有關的,適合用薄桂、當歸、鹿角霜、肉蓯蓉、小茴香、柏子仁。

腰痛的種類很多,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治療。

總之,諸般腰痛,其源皆屬腎虛。若有外邪,須除其邪,如無,一於補腎而已。腰肢痿弱,身體疲倦,腳膝痠軟,脈或大或細,皆無力,痛亦隱隱而不甚,是其候也。然雖總屬腎虛,其間又宜分寒熱二患。脈細無力,短氣溺清,是為陽虛而屬寒,法當溫補(宜鹿茸、肉蓯蓉、巴戟、補骨脂、川椒、茴香、附子、肉桂)。

脈大無力,火炎便赤,是為陰虛而屬熱,法當滋補(宜六味丸加芎、歸、知、柏、龜板、白芍、杜仲、丹參、續斷)。此其要法也。丹溪曰:若久腰痛,必用肉桂開之方止。亦是妙法,不可不知。

白話文:

總之,各種腰痛,其根本原因都是腎虛。如果有外邪入侵,需要先去除邪氣,如果沒有外邪,就只能補腎。腰部和四肢無力,身體疲倦,腳膝酸軟,脈象時而強勁時而微弱,整體缺乏力氣,疼痛也隱隱約約不劇烈,這就是腎虛的症狀。

雖然所有腰痛都歸於腎虛,但其中又可分為寒性和熱性兩種。脈象細弱無力,呼吸短促,小便清澈,屬於陽虛而寒性,治療方法應以溫補為主,可以使用鹿茸、肉蓯蓉、巴戟、補骨脂、川椒、茴香、附子、肉桂等藥材。

脈象強勁卻無力,口渴,大便乾燥,屬於陰虛而熱性,治療方法應以滋補為主,可以使用六味丸加上芎、歸、知、柏、龜板、白芍、杜仲、丹參、續斷等藥材。這是治療腰痛的關鍵原則。

丹溪先生說:「如果腰痛很久了,一定要用含有肉桂的藥方來治療。」這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可不知。

【脈法】,《內經》曰: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又曰:尺脈沉,腰背痛。《脈經》曰:腰痛之脈皆沉弦,沉弦而緊者為寒,弦而浮者為風,沉弦而濡細者為濕,沉弦而實者為閃挫。丹溪曰:腰痛脈必沉而弦,沉為滯,弦為虛,澀是瘀血,緩者是濕,滑者伏者是痰,大者是腎虛也。

【腰病原由症治】,《入門》曰: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轉移開合者也。然諸經貫於腎,絡於腰脊,雖外感內傷不同,必腎虛而後邪能湊之,故不可輕用涼藥,亦不可純用參耆補氣也。又曰:腰痛有十,有腎虛,有痰飲,有食積,有挫閃,有瘀血,有風,有寒,有濕,有濕熱,有氣,凡十種。

白話文:

【脈法】,《內經》提到,如果在按脈時感到脈搏的氣息非常微弱,直到碰到骨頭都還能感受到脈動,這表示腰部和背部會感到疼痛,身體也可能出現痹症(一種關節僵硬或運動障礙的情況)。《脈經》進一步指出,腰部疼痛的脈象通常是沈弦的。如果脈象既沈又弦,可能代表受寒;如果脈象弦而浮,則可能是風邪引起的;如果脈象沈弦且質地柔細,可能代表濕氣;如果脈象沈弦且實,則可能表示有扭傷或損傷。

丹溪認為,腰部疼痛的脈象必定會是沈且弦,沈表示脈象運行不暢,弦則表示元氣不足,澀是表示有瘀血存在,緩慢的脈象表示濕氣,滑或隱藏的脈象表示有痰,脈象大則可能表示腎虛。

【腰病原由症治】,《入門》一書指出,腰部與腎臟有密切關係,是身體活動和轉移的關鍵部位。然而,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都必須先確認腎虛的狀態,因為這是邪氣能夠入侵的原因。因此,治療時不能輕易使用寒涼的藥物,也不能單純依靠參和耆來補充元氣。該書還提到,腰部疼痛的原因有十種,包括腎虛、痰飲、食積、扭傷或損傷、瘀血、風邪、寒邪、濕氣、濕熱以及氣滯等十種情況。

食積雲者,因醉飽入房,濕熱乘虛入腎,故腰痛難以俯仰也,合用四物、二陳,加麥芽、神麯、葛花、砂仁、杜仲、黃柏、桔梗、官桂、枳殼治之。仲景曰:病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腰以下冷痛,重如帶五千錢,腎著湯主之。(鰲按:此即腎著症也,亦屬於腰,治法大抵與濕同)。

《醫說》曰:腰痛病,面上忽見紅點,人中黑者,死也。

鰲按:古今醫鑑,載有補腎湯一方,可為一切腰痛主治之劑,或隨其風寒濕熱痰食氣血,略為加減可也。其方用炒破故紙、鹽酒炒茴香、酒炒元胡索、酒洗牛膝、酒洗當歸、酒炒杜仲、鹽酒炒知母、鹽酒炒黃柏各一錢,加姜三片,空心服。今議加減之法:如有風,加制草烏七分,天麻錢半。

白話文:

吃太多導致食物積在體內,又因為酒醉飽食後進入房室,濕熱趁虛而入腎,所以腰痛難以彎腰仰頭。可用四物湯、二陳湯,再加入麥芽、神麴、葛花、砂仁、杜仲、黃柏、桔梗、官桂、枳殼治療。仲景說:患者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像是坐在水裡,外觀也像泡在水裡一樣,卻不口渴,小便正常,食慾也正常,但腰以下冰冷疼痛,沉重得像帶著五千錢,可以用腎著湯治療。(鰲按:這就是腎著症,也屬於腰痛,治療方法基本上和濕邪引起的腰痛相同)。

《醫說》記載:如果腰痛患者臉上突然出現紅點,人中發黑,就會死亡。

鰲按:古今醫鑑裡記載著一種叫做補腎湯的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各種腰痛,可以根據患者是風寒濕熱痰食氣血造成的腰痛,略作加減即可。藥方包括炒破故紙、鹽酒炒茴香、酒炒元胡索、酒洗牛膝、酒洗當歸、酒炒杜仲、鹽酒炒知母、鹽酒炒黃柏各一錢,加上薑三片,空腹服用。現在針對藥方的加減方法:如果患者有風邪,就加制草烏七分、天麻錢半。

如有寒,倍杜仲,加桂枝、炮附子各一錢。如有濕,加蒼朮、白朮、桃仁各一錢。如有熱,去破故紙,加羌活一錢,黑豆三錢。如有痰,減知、柏一半,加制南星六分,製半夏二錢,茯苓三錢。如有食,倍故紙,加神麯、麥芽、枳實各一錢。如有氣,減知、柏一半,加白蔻仁、白檀香各五分,烏藥、青皮各一錢。

如有瘀血,去知、柏,倍元胡,歸身換歸尾,加肉桂、柴胡各一錢,桃仁二錢,甚者加五靈脂一錢。如跌撲閃挫,去知、柏,倍元胡、歸身,加羌活、獨活、乳香、沒藥、桃仁各一錢,或加肉掛、赤芍,酌治分數。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寒症,要加倍杜仲,再加入桂枝、炮附子各一錢;如果有濕症,要加入蒼朮、白朮、桃仁各一錢;如果有熱症,要去除破故紙,再加入羌活一錢,黑豆三錢;如果有痰症,要減去知母、柏子仁各一半,再加入制南星六分,制半夏二錢,茯苓三錢;如果有食積症,要加倍破故紙,再加入神麴、麥芽、枳實各一錢;如果有氣虛症,要減去知母、柏子仁各一半,再加入白蔻仁、白檀香各五分,烏藥、青皮各一錢。

如果患者有瘀血症,要去除知母、柏子仁,加倍元胡,用歸尾代替歸身,再加入肉桂、柴胡各一錢,桃仁二錢,嚴重者還要加入五靈脂一錢;如果患者是跌撲閃挫造成的傷病,要去除知母、柏子仁,加倍元胡、歸身,再加入羌活、獨活、乳香、沒藥、桃仁各一錢,或加肉桂、赤芍,根據病情酌情調整用量。

【腰痛導引法】,《得效》曰:病人正東坐,收手抱心,一人於前據躡其兩膝,一人於後捧其頭,徐牽令偃臥,頭到地,三起三臥,便差。

臍痛,腎經病也。《難經》曰:十二經脈,皆繫於生氣之源。所謂生氣之源者,謂腎間動氣,即下丹田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也。故《正理論》曰:下丹田在臍下三寸,方圓四寸,著於脊梁兩腎之間,右白左青,上赤下黑,中央黃色,名曰大海,貯其精血。據此,則知臍為一身所繫,而關於腎也。

故仲景特傳臍築症,謂臍築湫痛,命將難痊。湫者,深也。臍為生氣之源,築痛者,生氣已絕也。海藏亦謂臍下築者,腎氣動,理中湯去朮加桂主之。腎惡燥,故去朮。恐作奔豚,故加桂也。若悸者,茯苓。海藏之法,誠能深體仲景者也。

白話文:

腰痛導引法

《得效》中記載:病人面向東方坐好,雙手抱住胸口,一人站在病人前方,抓住病人雙膝,另一人站在病人後方,托住其頭部,慢慢地將病人向後拉倒,直到頭部觸地。如此反覆三次坐起、三次躺下,腰痛便會減輕。

臍痛

臍痛屬於腎經病症。《難經》中說:十二經脈都連接到生氣之源。所謂生氣之源,指的是腎臟之間的動氣,也就是下丹田。這裡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門戶,三焦的源頭。因此,《正理論》中記載:下丹田位於臍下三寸,方圓四寸,位於脊椎兩側腎臟之間,右側白色,左側青色,上面紅色,下面黑色,中間黃色,稱為大海,儲藏著精血。由此可知,臍是身體的中心,與腎臟息息相關。

所以仲景特別傳授了臍築症的治療方法,說臍築深痛,預後難以痊癒。築痛指的是生氣已絕。海藏也認為臍下築痛,是腎氣動的表現,可用理中湯去術加桂來治療。腎臟怕燥,所以去掉了術;擔心引起奔豚症,所以加了桂。如果出現心悸,則需加入茯苓。海藏的治療方法,真正體現了仲景的精髓。

余嘗治一少年,數日必患腹痛,痛連少腹,臍中常濕,甚則黃水流出,診其脈,兩尺皆虛,右關濡而且沉,知其有傷腎元,又為脾濕所遏故,因制方以藥令填臍中(宜沈氏填臍散),內服丸劑(宜沈氏溫臍丸),數月全愈。蓋欲治臍,必以治腎為主,或兼他症,乃可瘳也。小兒有臍風、臍腫、臍瘡等症,皆由斷臍後為風寒水濕所侵而成。

臍風則必面赤喘急,啼聲不出,臍腫突,腹膨脹,日夜多啼,不能飲乳,甚則發搐,噤口撮口(宜調氣益黃散,甚者宣風散)。至如熱在胸膛,伸引努氣,亦令臍腫發風(宜千金龍膽湯)。凡臍邊青黑,爪甲黑者死。大約初生七日內,見噤口、撮口、臍風三症者危,百日內見此症,手足蜷者亦不治,斷臍後傷水濕,或入風冷,致成臍腫,必四肢不和,多啼不能乳(宜柏墨散、五通膏)。臍中血水汁出,或赤腫痛,乃臍瘡也(宜龍骨散摻之)。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少年,他經常腹痛,疼痛部位在小腹,肚臍經常潮濕,嚴重時還會流出黃水。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兩尺脈都虛,右關脈濡弱且沉,得知他是腎氣受損,又因為脾濕阻礙,因此開了藥方,用藥物填補肚臍(可以用沈氏填臍散),內服丸劑(可以用沈氏溫臍丸),幾個月後就痊癒了。治療肚臍病症,一定要以補腎為主,並根據其他症狀進行治療才能痊癒。小兒患有肚臍風、肚臍腫、肚臍瘡等病症,都是因為斷臍後受到風寒水濕侵襲所致。

肚臍風症狀表現為臉色發紅、呼吸急促、哭聲微弱、肚臍腫脹、腹部膨脹、日夜哭鬧、無法喝奶,嚴重時會抽搐、緊閉嘴巴(可以用調氣益黃散,嚴重者可以用宣風散)。如果熱氣在胸膛,導致呼吸急促,也會引起肚臍腫脹發風(可以用千金龍膽湯)。凡是肚臍周圍發青發黑,指甲發黑者,預後不良。一般來說,新生兒在七天內出現緊閉嘴巴、抽搐、肚臍風等症狀,病情危重,百日內出現這些症狀,並且手腳蜷縮者,也無法治癒。斷臍後受水濕侵襲,或受風寒侵襲,導致肚臍腫脹,就會出現四肢不協調、哭鬧不停、無法喝奶的症狀(可以用柏墨散、五通膏)。肚臍流出血液、水、膿液,或者紅腫疼痛,就是肚臍瘡(可以用龍骨散撒在患處)。

臍之為病如此。

【臍病症治】,《內經》曰:臍者,齊也。言其上下齊也。天樞之穴,正當臍兩旁各二寸,是為身半也。《集要》曰:病人臍腫反出者死。臍反出,此為臍先死。凡人膿從臍中出者,肚癰也。丹溪曰,水腫臍突出者死。東垣曰:腸癰為病,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

連腎發者,即下搭也,生十四椎旁,腰腎之間,其發也,寒熱百節痛,口渴(宜仙方活命飲、黃耆內托散),不治,潰爛透膜而死。若咳嗽嘔噦,腰間似折,不能俯仰者,亦死。此皆由房勞太過,有傷腎水所致也。

白話文:

臍之為病如此。

【臍病症治】

《內經》說:臍,指的是「齊」,表示上下相齊。天樞穴位於臍兩旁各二寸處,正是身體的中心點。

《集要》說:病人臍部腫脹突出,將會死亡。臍部突出,代表著臍先於身體死亡。凡是膿液從臍部流出的人,患的是腹癰。

丹溪說:水腫患者臍部突出,將會死亡。

東垣說:腸癰患者,會在臍周圍生瘡,或膿液從臍部流出。

如果病症延及腎臟,即下搭,會在第十四椎骨旁、腰腎之間發病,症狀包括寒熱交加、百節疼痛、口渴。此病應服用仙方活命飲、黃耆內托散治療,若不治,就會潰爛穿破腹膜而死。

若出現咳嗽嘔吐、腰部像斷了一般無法彎腰,也將會死亡。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房事過度,傷了腎水所致。

若腰胯之間,疽發如石,經月不潰,名石疽,由肝胃二經積熱,邪毒固結,元氣弱,不足以起發之,故經月不潰也,急服藥以發之(宜仙方活命飲加羌活、獨活、柴胡、黃芩),或汗之(宜勝金丹),或下之(宜一粒金丹),或老弱者補之(宜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各隨所宜。嘔噦不食,神昏脈散者,亦死也。

纏腰火丹者,即火帶瘡,由心腎不交,肝火內熾,流入膀胱,纏於帶脈,故腰間生瘡,累累如珠,如束帶者然,急宜服藥以解之(宜仙方活命飲),壯實者下之(宜內疏黃連湯),外用清熱解毒藥敷之,不早治,毒由臍入,亦膨脹死也。蛇纏瘡亦往往生腰間,如蛇盤之狀(宜醋調雄黃末塗之,仍酒調服)。

白話文:

腰胯之間若長出像石頭一樣的腫瘤,一個月都未潰爛,稱為石疽。這是因為肝胃二經積熱,邪毒凝結,元氣虛弱,不足以將其化解,所以久久不潰。應當立刻服藥使其潰爛,可以用活命飲加羌活、獨活、柴胡、黃芩,或者用汗法(勝金丹),或者用下法(一粒金丹),或是對於體弱者補益(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根據患者體質情況選擇。若伴隨嘔吐、不思飲食、神志昏迷、脈象散亂,則難以挽回。

纏腰火丹,也就是火帶瘡,是由心腎不交,肝火旺盛,流入膀胱,纏繞在帶脈,導致腰間長出像珠子一樣的瘡,像束帶一樣。應當立刻服藥治療,可以用活命飲,體壯者可以用下法(內疏黃連湯),並外敷清熱解毒藥物。若不及时治疗,毒素会由脐部进入,最终导致死亡。蛇纏瘡也经常出现在腰部,形狀像蛇盘一样,可以用醋調雄黃末塗抹患处,并用酒調服。

流注者,不盡生腰間,或四肢關節,或胸腹腿臀皆患之,以腰間亦生此症,故詳於此,生他處者,可一例治也。其原皆由脾胃傷損,或由房勞陰陽湊,或由營氣逆於肉裡,或由邪客腠理,或由暴怒傷肝,或由鬱結傷脾,或由濕痰流走,或由跌撲血瘀,或由產後惡露凝滯,種種之由,要必成於元氣虧損。

其為症也,有結塊者,有漫腫者,有腫硬作痛者,方其未潰,急急消之,先服行氣散血之劑(宜瘡科流氣飲),一兩帖,隨服消散藥(宜沈氏流注散),則自愈矣。若已成者,當潰,宜托之(宜托裡消毒散)。久而不斂者,當益氣補血(宜人參養榮湯)。內有膿管而不斂者,必腐化其管(宜針頭散)。

白話文:

"流注"這種病,並非只發生在腰部,也可能影響四肢關節、胸部、腹部、大腿和臀部。由於腰部也會出現這種病症,所以我們特別詳細地討論它。如果病竈發生在其他部位,治療原則可以類似。這類疾病的根本原因通常是脾胃功能受損,或是性生活過度導致陰陽失調,或是營養物質逆流到皮下組織,或是邪氣侵犯皮膚,或是情緒激動傷害了肝臟,或是長期積聚的鬱滯傷害了脾臟,或是因為濕氣和痰液在體內流動,或是因跌倒或摔打造成血液瘀滯,或是產後惡露凝結堵塞,各種原因最後都導致元氣的消耗和不足。

這種疾病的表現形狀多樣,可能有結塊,也可能有擴散的腫脹,或者腫脹硬實且疼痛。在潰瘍形成之前,應迅速進行治療,首先服用能調氣活血的藥物(如沈氏流氣飲),通常服用一兩劑後,再配合使用能夠消散腫塊的藥物(如沈氏流注散),這樣就可以痊癒了。如果病情已經發展到潰瘍階段,應該使用能夠托住潰瘍,促使其癒合的藥物(如託裡消毒散)。如果病情長時間未能好轉,應該補充元氣和血液(如用人參養榮湯)。如果內部有膿管存在但仍未好轉,必須將其腐敗並清除(如針頭散)。"

一切流注,皆如此治法,不獨腰間流注也。臍膀紫黑,先厥後熱,少腹痛如刀刮,二便皆澀,兩足筋縮者,有腸癰之慮。至於臍瘡,已詳上篇不贅。

【流注之屬】,薛之齋曰:有馬𤷍串者,名走散流注,外形微腫,骨內疼痛,因風熱走散四肢,治當疏風散熱,不可針烙。繆仲淳曰:馬𤷍串,名不一種,但有熱者用去熱散,有表者用荊防敗毒散,有里者用內疏黃連湯,有表又有里者用追疔奪命湯。又曰:馬𤷍,有熱未成,服藥退之。

已成者,但出膿,其熱方退。若生堆核四五,必盡出膿方退。若潰爛者,依潰瘍法治之。

白話文:

所有流注的治療方法都一樣,不只是腰間流注。如果肚臍和膀胱部位發紫發黑,先出現厥逆後發熱,下腹部疼痛像刀割一樣,大小便都很難排泄,雙腳筋腱縮緊,就要懷疑是腸癰。至於肚臍瘡,在前面的篇章中已經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