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1)

1. 胸膈脊背乳病源流

胸痛,肝病也。膈痛,膽病也。肝血虛,肝氣實,因而上逆於胸,所以痛。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膽腎心包七經脈俱至胸,然諸經雖能令胸滿氣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獨令胸痛,故屬肝病。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

十二經脈,惟膀胱經不貫膈,余皆能令膈痛,今專屬少陽膽者,以少陽相火,為胃腐熟水穀,而膈之下即為胃,故少陽相火為災,每易侵及於膈,故屬膽病。試言之,肝虛胸痛引腰,宜補腎,補腎所以補肝也(宜六味丸加首烏、牛膝)。肝實胸痛,不能轉側,善太息,宜疏肝(宜寬胸飲)。

白話文:

胸部疼痛,可能與肝病有關;膈肌疼痛,可能與膽囊疾病相關。當肝血不足,肝氣過盛,導致氣血上衝至胸部時,就會感到疼痛。胸部是肝臟的一部分,包括心、肺、脾、肝、膽、腎、心包等七條經脈都通往胸部。然而,除了肝病外,其他經脈雖能引起胸部滿脹、呼吸困難的症狀,但不會引起疼痛。只有肝病會導致胸部疼痛,因此可以歸結為肝病。人的心下有一塊膈膜,前部對應鵪鶉尾的位置,後部對應第十一根脊椎,它圍繞著脊柱,用來隔開體內的混濁氣體,防止它上沖心肺。

十二條經脈中,只有膀胱經不通過膈膜,其他都能引起膈肌疼痛。現在特別歸屬於少陽膽經的原因,在於少陽相火負責消化食物,而膈肌下方就是胃,因此少陽相火的問題容易影響到膈肌,所以這是由膽病引起的。具體來說,肝血不足時,胸部疼痛可能延伸到腰部,應該補充腎臟功能,因為腎臟和肝臟有密切關係(可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首烏、牛膝)。當肝氣過盛時,胸部疼痛,難以翻身,常有嘆息感,應該調理肝氣(可使用寬胸飲)。

胸痛常欲蹈壓其胸,先未痛,但欲飲熱,名曰肝著(宜旋覆湯)。胸痛短氣,是水氣(宜五苓散)。胸痛痞塞,痰氣為害(宜二陳湯)。胸痹急痛如錐刺,難於俯仰,汗出,或徹背上,不速治,或至死(宜生韭汁)。胸痹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氣,寸沉遲,關緊數(宜瓜蔞一個,薤白半斤,白酒七斤,煮二升,分二服,加半夏四兩尤妙)。膈痛者,痛不當心,橫胸間是也(宜寬中散)。

白話文:

胸部疼痛時,經常想要壓迫胸部,原本並無疼痛,只是渴望飲用熱飲,這被稱為「肝著」(適合使用旋覆湯治療)。胸部疼痛伴有呼吸困難,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適合使用五苓散治療)。胸部疼痛且有脹滿感,可能是痰與氣體造成的(適合使用二陳湯治療)。胸部疼痛劇烈,如針鋒刺入,難以彎腰或轉動,伴有出汗,或者疼痛延伸到背部,如果不迅速治療,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適合使用生韭汁治療)。胸部疼痛引發背痛,喘息、咳嗽、呼吸困難,脈象表現為寸部沈遲,關部緊數(適合使用由一個瓜蔞、半斤薤白和七斤白酒煮製而成的藥方,加入四兩半夏效果更佳)。膈肌疼痛時,疼痛並非集中在心口,而是橫向位於胸部之中(適合使用寬中散進行治療)。

胸膈隱痛,腎虛不納氣,氣虛不生血也(宜補肝散)。虛弱心膈痛,牽引乳肋肩背,自汗,人多患此,乃元氣上逆(宜十全大補湯)。龜胸肺實,脹滿有痰,肺虛也,忌破氣發散,亦忌收澀,當降氣消痰(宜枇杷葉湯)。至如胸痞與結胸有別,痞輕而結胸重也。痞有久患不愈者,結胸不可久也。

大約胸滿不痛者為痞,滿而痛者為結胸。治法雖始終略同,自有重輕之異,先即胸痞明之。東垣曰:太陰濕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而為痞也。傷寒下早亦為痞,乃寒傷榮血,心主血,邪入之,故為心下痞。仲景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瀉心下之上邪,其效如神。酒積雜病,下之過亦作痞。

白話文:

胸部有隱痛,可能是因為腎虛不能吸入足夠的空氣,或者氣血不足(適宜使用補肝散進行治療)。若是感到胸部虛弱疼痛,並伴有自汗,這種情況在人羣中比較常見,這是因為元氣上逆導致的(適宜使用十全大補湯進行治療)。

如果胸部形狀類似龜背,並且伴有胸部脹滿、有痰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爲肺部虛弱(不宜使用破氣發散或收澀的方法,應當使用降氣消痰的方法,適宜使用枇杷葉湯進行治療)。

至於胸部的不適感,可以分為「痞」和「結胸」兩種。「痞」是指胸部有些許不適但不嚴重的狀態,而「結胸」則指胸部的不適感更為嚴重。不管哪種情況,治療的原則雖然大致相同,但仍然存在輕重之別。「痞」的情況若長期未能痊癒,則「結胸」的情況就不宜拖延。

大約來說,胸部滿而不痛的情況被稱為「痞」,而胸部滿且伴有疼痛的情況則是「結胸」。無論哪種情況,治療的方法雖然開始時可能相似,但還是有輕重的不同。對於「痞」的情況,我們可以先從理解其原因開始,比如李東垣指出,太陰濕土導致心下壅塞,形成「痞」。另外,傷寒早期過度下藥也可能導致「痞」。在《金匱要略》中,仲景提供了幾種瀉心湯,主要利用黃連來清除心下之邪,其療效非常顯著。此外,如果存在酒積或其他疾病,過度下藥也可能導致「痞」的產生。

蓋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導氣,則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矣。據此,則知痞之為患,只是胸膈飽悶而不舒暢,外無脹急之形,非若脹滿之內脹而外亦有形也。要之,痞總由於氣血不運,《內經》所謂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故知是土邪之為患也。

然其致痞,亦各有因。因乎寒者為寒痞,脈必遲,口不渴(宜枳實理中湯)。因乎熱者為熱痞,脈必數,煩且渴(宜黃連消痞丸、加味陷胸湯)。因乎痰者為痰痞,脈必滑,脅下痛(宜柴胡半夏湯)。因乎虛者為虛痞,脈遲弱,大便利(宜枳實消痞丸)。因乎實者為實痞,脈洪實,大便秘(宜厚朴枳實湯)。

白話文:

胸腔裡的氣虛弱下沉到心臟周圍,所以心窩處感到堵塞。應該要升提胃氣,並輔以活血的藥物,如果只用引導氣的藥物,氣會更加下降,就會變成腹部脹滿鼓起來。因此,可以知道痞症的症狀是胸膈飽悶不舒暢,外表沒有脹急的表現,不像脹滿症會內脹並且外觀也看得出來。總之,痞症都是因為氣血運行不順暢,就像《內經》所說,太陰經所到之處,會出現積飲痞膈,所以是脾土之邪引起的。

但是引起痞症的原因也有很多。因為寒氣引起的稱為寒痞,脈象會遲緩,口不渴(應該使用枳實理中湯)。因為熱氣引起的稱為熱痞,脈象會快速,煩躁並且口渴(應該使用黃連消痞丸、加味陷胸湯)。因為痰引起的稱為痰痞,脈象會滑,脅肋部位疼痛(應該使用柴胡半夏湯)。因為虛弱引起的稱為虛痞,脈象遲緩虛弱,大便稀溏(應該使用枳實消痞丸)。因為實證引起的稱為實痞,脈象洪大有力,大便乾燥(應該使用厚朴枳實湯)。

又有痛痞,必喘急妨悶,其痛徹背(宜瓜蔞實丸)。又有食已即痞,必多痰火(宜平補枳朮丸)。又有飲食不消痞,必調養脾胃,升降陰陽(宜香砂養胃湯)。又有積年累月久痞,必消痰調中扶脾(宜黃連消痞丸)。又有不論寒熱,煩悶欲死之痞(宜桔梗枳殼湯)。又有內熱中悶,夜不安臥,臥則愈悶之痞(宜解鬱和中湯)。

白話文:

若感到胸口疼痛,伴隨呼吸急促、胸悶,疼痛感甚至穿透背部,應服用瓜蔞實丸。若飯後就感到胸口堵塞,伴隨痰多火旺,應服用平補枳朮丸。若飲食難以消化,感到胸口堵塞,則需調理脾胃,使陰陽調和,應服用香砂養胃湯。若長期患有胸口堵塞,則需化痰調中,補益脾胃,應服用黃連消痞丸。若胸口堵塞,無論寒熱,伴隨煩悶欲死,應服用桔梗枳殼湯。若胸口堵塞,伴隨內熱中悶,夜晚難以安睡,躺下則更悶,應服用解鬱和中湯。

又有心下痞堅嘔噦(宜生薑、半夏,濃煎湯飲)。又有膜外氣痛痞塞,或有氣塊(豬胰炙熟,蘸延胡索末頻食)。此各因其痞之由來而治之者也。若乃飲食傷脾,心胸痞滿,兀兀欲吐者,則吐之(宜瓜蒂散)。其尤甚者,則下之(宜枳實導滯丸加檳榔、木香)。此又當臨時酌量者。

結胸之症,亦有辨。有大結胸,胸連臍腹痛硬,手不可按,日晡潮熱,不大便者是也(宜大陷胸湯、大陷胸丸)。有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者是也(宜小陷胸湯)。有寒實結胸,身不熱,口不渴,別無熱症,只心中脹硬而痛者是也(宜枳實理中丸,甚者三物白散)。有熱實結胸,懊憹,煩躁而渴,心下滿硬者是也(宜加味陷胸湯、柴陷湯)。

白話文:

如果胸口感到闷胀,还有恶心呕吐,可以喝生姜、半夏浓煎汤。如果胸口外边疼痛、不通,或者有气块,可以吃炙熟的猪胰,蘸延胡索粉末,经常食用。这些方法都是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

如果是因为饮食损伤脾胃,导致胸口闷胀、想吐,可以服用瓜蒂散。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以服用枳实导滞丸,并加入槟榔、木香。具体用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结胸的病症也有不同的分类。大结胸是指胸部与腹部连在一起,疼痛坚硬,按压不了,下午发热,便秘。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小结胸是指疼痛集中在胸口,按压就会疼痛。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小陷胸汤。寒实结胸是指身体不发热,口渴,没有其他发热症状,只是胸口胀痛。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枳实理中丸,严重者可以使用三物白散。热实结胸是指烦躁、口渴,胸口胀满坚硬。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加味陷胸汤或柴陷汤。

有水結胸,身無大熱,頭與脅間微有汗出,心下滿,揉之汩汩有聲,由傷寒飲水過多,水停心下者是也(宜赤茯苓湯、枳朮湯,甚者參用大陷胸湯)。有血結胸,胸腹痛連腰脅背膂,上下攻刺痛,痛不可忍,手不可按,甚而搐搦者是也,此惟婦人有之,因患傷寒,經血適來凝滯,或經血適去,尚有餘血未散之故(宜海蛤散、元胡索散)。

有陰毒陽毒結胸,傷寒陰陽二毒伏逆,變成結胸,或自利或不利者是也,此必服藥令泄,方大汗而解,若心下已結,延至五日,便不可治(陽毒宜活龍散,陰毒宜破結丹)。有支結症,傷寒未曾下,而心下妨悶,不滿不硬,非痞亦非結胸者是也(宜柴桔湯、柴陳湯,胃虛宜半夏瀉心湯、桂枝人參湯)。此各因結胸之異而治之者也。

白話文:

有種情況叫做「水結胸」,病人身體並沒有大熱的情況,頭部和側肋骨之間會微微出汗,心下部位會有滿脹感,並且摸起來會有咕嚕咕嚕的聲音。這是因為在感冒期間喝太多水,導致水停留在心下部位所引起的(適合使用赤茯苓湯、枳朮湯,病情嚴重時可加入大陷胸湯)。

另外一種叫做「血結胸」,主要表現為胸部和腹部疼痛連接著腰、側肋骨和背部,疼痛難耐且無法承受按壓,甚至會出現抽搐的情況。這種情況只有女性可能會遇到,原因可能是患有感冒期間,經血正好來或剛好結束,還留有未散的餘血所導致的(適合使用海蛤散、元胡索散)。

接著是「陰毒陽毒結胸」,這是因為受到感冒期間陰毒和陽毒的影響,轉變成為結胸,可能會有自行排便或排便困難的現象。這種情況必須在服用藥物後引發大量流汗才能解開,如果心下已經結塊,拖延到五天後,就無法治療了(陽毒適合使用活龍散,陰毒適合使用破結丹)。

最後一種叫做「支結症」,這是當感冒期間尚未進行排便,但心下部位有不舒適、滿脹但不堅硬的感覺,既不是痞也不是結胸的狀態(適合使用柴桔湯、柴陳湯,脾胃虛弱的則適合使用半夏瀉心湯、桂枝人參湯)。這些情況都是根據結胸的不同特徵而進行治療的。

總之,結胸之症,惟傷寒有之,余病則否,故仲景謂傷寒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之故。據此,即傷寒症,非下之太早,亦無結胸也。

【脈法】,仲景曰:脈陽微陰弦,則胸痹而痛。陽微故知在上焦,陰弦故知胸痹而痛。又曰:胸痹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而數。《脈訣》曰:胸痞脈滑,為有痰結,弦伏亦痞,澀則氣劣。《正傳》曰:痞病右關脈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

【胸膈名義部位】,《靈樞》曰:胸腹者,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綱目》曰:膈者,心肺之分野也。《入門》曰:胸者,呼吸所經,飲食所過,失節則邪氣聚,疾病交至胸中,乃有凶之兆,故曰胸。膈膜在心肺之下,與背脊胸腹,周圍相著,如幕不漏。膈者,隔也,遮膈濁氣,不使上熏心肺,故曰膈。

白話文:

總之,結胸症只有傷寒才會出現,其他疾病則不會。張仲景說,傷寒病發於陽氣,卻反覆服用瀉藥,導致熱氣內積,最終形成結胸。如果傷寒病發於陰氣,卻也反覆服用瀉藥,就會造成痞症。所以,結胸症的形成原因就是瀉藥使用過早。因此,即使是傷寒症,如果沒有過早服用瀉藥,也不會出現結胸。

根據脈象,張仲景指出:脈象陽微而陰弦,則胸部會有痺痛。陽微表示病在上焦,陰弦則說明胸部痺痛。他又說:胸痹患者的寸口脈沉而遲,關脈則略緊而數。脈訣中提到:胸痞患者的脈象滑利,代表有痰結,弦而伏者也屬痞症,澀脈則代表氣虛。正傳中也記載:痞病患者的右關脈多弦,弦而遲的脈象,一定代表心下有堅硬之物。

關於胸膈的部位和作用,《靈樞》記載:胸腹是臟腑的圍廓,膻中是心臟的宮殿。《本草綱目》記載:膈膜是心肺的分界。《醫學入門》記載:胸是呼吸和飲食經過的地方,如果生活不節制,邪氣就會聚集在胸部,導致疾病。胸部一旦出現問題,就預示著凶兆,所以稱為胸。膈膜位於心肺之下,與背脊、胸腹周圍相連,就像一張密不透風的幕布。膈膜的「膈」字,代表隔開的意思,它能隔絕濁氣,防止濁氣上熏心肺,所以稱為膈。

又曰:胸之下,胃脘也。貫膈與肺系相併,在肺系後,其上即咽門。胃脘下,即胃之上口,名賁門。其膈膜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也。又曰:胃脘貫膈,與心肺相通,膈膜相絡也。又曰:心包絡,在心下橫膈膜之上,豎斜膈膜之下,與橫膜相黏。黃脂漫包者,心也。漫脂之外,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此包絡也。

《銅人圖》曰:手太陰之脈上膈屬肺,手陽明之脈下膈屬大腸,足陽明之脈下膈屬胃絡脾,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其支者別上膈,注心中,手少陰之脈下膈絡小腸,手太陽之脈下膈屬小腸,足少陰之脈上貫肝膈,手厥陰之脈下膈歷絡三焦,手少陽之脈下膈偏屬三焦,足少陽之脈貫膈絡肝屬膽,足厥陰之脈上貫膈,布脅肋。以上十一經,皆貫膈,惟足太陽之脈循下於背,獨不貫膈。

白話文:

古人曾說:胸部下方,是胃的部位。它貫穿膈肌與肺部相連,位於肺部後方,上端則是咽喉的入口。胃的上方,就是胃的出口,稱為賁門。在膈肌與腹膜之間,有一層脂肪包裹著。

又說:胃部貫穿膈肌,與心、肺相通,膈肌與腹膜相連。再說:心包絡在心下方,橫膈膜之上,垂直斜膈膜之下,與橫膈膜相連接。那層黃色的脂肪包覆著心臟。在這層脂肪之外,有一層細膩的筋膜,如同細絲般,與心、肺相連,這就是心包絡。

《銅人圖》中提到:手太陰脈向上貫穿膈肌,歸屬於肺;手陽明脈向下貫穿膈肌,歸屬於大腸;足陽明脈向下貫穿膈肌,歸屬於胃並連接脾;足太陰脈向上貫穿膈肌,附著於咽喉,其分支向上貫穿膈肌,注入心臟;手少陰脈向下貫穿膈肌,連接小腸;手太陽脈向下貫穿膈肌,歸屬於小腸;足少陰脈向上貫穿膈肌,貫穿肝與膈肌,手厥陰脈向下貫穿膈肌,經過三焦,手少陽脈向下貫穿膈肌,偏重於三焦;足少陽脈貫穿膈肌,連接肝,歸屬於膽;足厥陰脈向上貫穿膈肌,分佈於脅肋。這十一條經脈,都貫穿膈肌,只有足太陽脈沿著背部下行,獨自不貫穿膈肌。

【痞結胸症治】,丹溪曰:心下痞,須用枳實炒黃連。如稟實氣實而痞,宜枳實、枳殼、青皮、陳皮、黃連。如稟弱氣弱,飲食不化而痞,宜白朮、山楂、陳皮、神麯、麥芽。如肥人痞,乃濕痰,宜蒼朮、半夏、砂仁、滑石。如瘦人痞,乃鬱熱,宜黃連、枳實、葛根、升麻,如感食不化而痞,宜藿香、草蔻、砂仁、吳萸。痞挾血成窠囊,宜桃仁、紅花、大黃、香附。

白話文:

痞結胸症治

丹溪說:心下痞滿,需要用炒黃連配枳實。如果患者體質偏實,氣機也實,導致痞滿,就應該用枳實、枳殼、青皮、陳皮、黃連。如果患者體質偏虛,氣機也虛弱,飲食無法消化而導致痞滿,就應該用白朮、山楂、陳皮、神麴、麥芽。如果患者肥胖且痞滿,是因為濕痰阻滯,就應該用蒼朮、半夏、砂仁、滑石。如果患者消瘦且痞滿,是因為鬱熱內積,就應該用黃連、枳實、葛根、升麻。如果患者因食積不化而導致痞滿,就應該用藿香、草蔻、砂仁、吳茱萸。如果痞塊與血凝結在一起形成囊腫,就應該用桃仁、紅花、大黃、香附。

《活人書》曰:傷寒本無痞,應發汗,醫反下之,遂成痞,枳殼理中湯最妙。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桔梗能行氣故也。海藏曰:痞自血中來,治痞獨益脾土,以血藥佐之,其法無以加矣。《醫說》曰:仲景云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又曰:結胸症悉具,煩躁者死。

亦可知結胸之所以治,所以不可治矣。《入門》曰:結胸見陰脈陰症,及喘急呃逆者死。

脊痛,督脈病也。背痛,肺經病也。故經曰:督脈主脊。又曰:肺腧在背,二經虛,感受六淫之邪則害痛。試詳之:脊以髓滿為正,房欲過度,脊髓空則痛,宜補腎(宜六味丸)。膀胱經脈挾脊,分左右上項,賊風乘虛入,倔強不能屈伸(宜羌活、前胡、防風、茯苓)。先脊痛,及背與肩,是腎氣上逆(宜和氣飲)。

白話文:

《活人書》說:傷寒本來沒有痞症,應該要發汗,醫生卻反過來用下瀉的方法,就形成了痞症,[枳殼理中湯]最有效。如果確定是痞症,先用[桔梗枳殼湯]更妙,因為桔梗能行氣。海藏說:痞症是由於血瘀造成的,治療痞症要特別滋補脾土,並且用活血藥物輔助,這種方法已經是最完善的了。《醫說》說:仲景說結胸症脈象浮大的人,不可用下瀉的方法,用了就會死。又說:結胸症的所有症狀都出現,而且煩躁不安的,也會死。

由此可見,結胸症的治療方法,以及為什麼不能治療,都已經很清楚了。《入門》說:結胸症出現陰脈陰症,以及喘急呃逆的,也會死。

脊椎疼痛是督脈病變。背部疼痛是肺經病變。經書上說:督脈主宰脊椎。又說:肺俞穴位於背部,這兩條經脈虛弱,感受六淫邪氣就會導致疼痛。仔細觀察:脊椎以骨髓充盈為正常,房事過度,脊髓空虛就會疼痛,應該補腎(可用六味丸)。膀胱經脈沿著脊椎兩側上行至項部,外邪乘虛而入,就會導致僵硬不能屈伸(可用[羌活]、[前胡]、[防風]、[茯苓])。先出現脊椎疼痛,然後蔓延到背部和肩膀,這是腎氣上逆造成的(可用[和氣飲])。

脊痛項強沖頭痛,寒風所搏(宜羌活勝濕湯)。腰脊酸削齒痛,手足煩疼,不能行動,骨弱也(宜虎骨酒)。以上脊病所屬。背之為病有數端。蓋背為陽,腹為陰,陽不足,則背冷而惡寒,或痛或不痛,陽衰陰必盛,陰盛故口中不和(宜附子湯)。若背微惡寒,渴燥心煩,乃陽氣內陷,裡實熱也(宜人參白虎湯)。

內伏寒痰,則寒從背起,冷如掌大一塊,或一條如線,而寒起,或一片冰冷,皆是也。故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茯苓丸主之(宜導痰湯合蘇子降氣湯)。而背寒又宜辨陰陽。如傷寒陽明症,背上惡寒者,必口中乾燥。少陰症背上惡寒者,必口中和。此寒熱之分也。

白話文:

背部疼痛、頸部僵硬、頭痛,這可能是因為寒風侵襲(適合使用羌活勝濕湯治療)。腰背痠痛、脊椎疼痛、四肢煩熱且疼痛、無法行動,這可能是骨質疏鬆(適合使用虎骨酒治療)。這些都是背部疾病的一般表現。

背部的問題有多種可能的原因。背部是陽經所在,腹部是陰經所在,如果陽氣不足,背部會感到寒冷並容易感冒,可能會感到疼痛或者無疼痛感。如果陽氣衰弱,那麼陰氣必然會增加,導致口中不適。

如果背部稍微感到寒冷,口渴、心中煩躁,這是因為陽氣深入體內,內部有熱毒。這時適合使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

背部的寒冷可能是由體內潛藏的寒痰引起的,會讓背部感覺像手掌大小或一條線般的寒冷,或者一片冰冷。這就是為什麼張仲景會說,心下有積留的飲食,背部會感到寒冷,如同冰塊,可以使用茯苓丸來治療(適合使用導痰湯合蘇子降氣湯來治療)。但背部的寒冷需要分辨是陰寒還是陽寒。例如,在傷寒的陽明症中,背部感到寒冷,那麼口中必定會感到乾燥。在少陰症中,背部感到寒冷,那麼口中必定會感到平和。這是寒熱的區別。

又曰:背熱,此則屬肺。蓋肺居上焦,故肺熱則應於背而亦熱也(宜人參瀉肺湯)。又曰:背痛,肺腧在背,故肺病,令人逆氣喘咳,肩背痛(宜通氣防風湯)。若兼脊痛項強,腰似折,則另法治之(宜羌活勝濕湯)。而邪客於腎,亦令頸項肩背痛(宜溫腎散)。寒濕中乎太陽,肩背痛,不可回顧(宜通氣防風湯)。

風熱乘太陽,亦肩背痛,必小便數少(宜通氣防風湯)。以上皆邪客於諸經而為病者也。若肩背沉重痛,是濕熱(宜當歸拈痛湯)。寒濕相合,則腦痛,脊骨胛眼痛,膝臏皆痛(宜蒼朮復煎湯)。素有痰,肩背痛,痛必帶酸(宜導痰湯)。久坐脊背痛,虛弱之故(宜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背部發熱,通常是肺部有熱氣。因為肺臟位於人體上焦,肺熱就會影響到背部,導致背部也發熱。背痛則可能是肺部出了問題,因為肺腧穴位於背部,肺病會引起呼吸不暢、咳嗽、肩背疼痛。如果同時伴隨脊柱疼痛、脖子僵硬、腰部像要斷了一樣,則需要用其他方法治療。如果邪氣入侵腎臟,也會導致頸項、肩背疼痛。寒濕之氣侵入太陽經脈,也會導致肩背疼痛,無法回頭。風熱之邪侵犯太陽經脈,也會導致肩背疼痛,並且會出現小便次數少、量少的症狀。以上都是邪氣入侵經絡而導致的病症。如果肩背沉重疼痛,是濕熱引起的。寒濕之氣結合在一起,會導致頭疼、脊骨疼痛、肩胛骨疼痛、膝蓋疼痛。如果平時有痰,肩背疼痛,並且疼痛伴隨酸痛感,是痰濕引起的。久坐導致脊背疼痛,是身體虛弱的緣故。

跌撲肩背痛,必多瘀血(宜地龍湯)。呵欠,伸背舒腰,腳痿勞倦,數欠,為陽虛不能勝陰(宜補中益氣湯)。背心一點痛,寒所聚也(宜三合湯)。又曰:脊背強,《靈樞》云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其病實,則脊強。又曰:足太陽之脈病,則腰脊強痛。此脊背強所由來也。

而亦有手足太陽二經中濕,氣鬱不行,以致項強背脊俱痛者(宜羌活勝濕湯)。有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腰脊,俯仰不利者(宜烏沉湯)。又曰:背傴僂,年老傴僂者甚多,皆督脈虛而精髓不充之故,此當用補腎益髓之劑。若少壯之人,忽患傴僂,並足攣,脈沉弦而細,皆中濕故也(宜煨腎散,令上吐下瀉)。

白話文:

跌倒或摔傷導致肩背疼痛,這通常是因為有瘀血存在(應使用地龍湯進行治療)。常常打哈欠,伸展背部和腰部,腳部疲憊且感到勞累,頻繁打哈欠,這表明體內陽氣不足,無法抵抗陰邪(應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調理)。背部中央某點疼痛,可能是寒邪聚集所致(應使用三合湯進行治療)。此外,脊背僵硬,根據《靈樞》的描述,這是督脈的異常表現,如果督脈的病狀是實證,那麼脊背就會變得僵硬。同時,足太陽經的問題也會導致腰脊強痛。這些都是脊背僵硬的可能原因。

然而,也有由於手足太陽兩經中濕氣積聚,氣機阻滯,導致頸部和背部都感到疼痛的情況(應使用羌活勝濕湯進行治療)。膀胱和腎之間的冷氣攻擊背部、脊骨和腰部,讓人活動不便(應使用烏沈湯進行治療)。此外,背部彎曲,尤其是老年人,這很常見,都是督脈虛弱,精氣不足的結果,這種情況下應使用補腎益髓的藥物。若年輕力壯的人突然出現背部彎曲,並且伴有腳部抽筋,脈象沈弦而細,這也是因為身體受到濕氣的影響(應使用煨腎散,引發上吐下瀉,以排除體內的濕氣)。

《內經》曰: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注云:大筋受熱則縮短,小筋得濕則引長,故又有背傴僂,而腰脊間骨節突出者(宜煨腎散,令上吐下瀉)。以上背病之屬。

【脈法】,《靈樞》曰:督脈緩甚,為折脊。《內經》曰: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仲景曰:脈大者,心下有留飲,其人必背寒冷。丹溪曰: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是陽虛也。

【脊背病形病】,《內經》曰: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胸將敗矣。《正理論》曰:人背有三關,腦後名玉池關,夾脊曰轆轤關,水火之際曰尾閭關,乃精氣升降之道路也。尾閭又名龍虎穴,尾閭穴之骨頭圓如潼金,上有九竅,內外相連,即泥丸宮也,脊骨兩傍,三條逕路上衝,直至泥丸宮,下降復至丹田,復至尾閭穴。

白話文:

《內經》中說,濕熱不除,就會導致大筋收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筋縮短會造成拘攣,筋鬆弛則會導致痿痺。註釋中提到,大筋受熱會縮短,小筋遇濕則會伸長,所以會出現背部彎曲駝背,腰脊部位骨節突出等症狀(建議服用煨腎散,使其上吐下瀉)。這些都屬於背部疾病。

【脈法】,《靈樞》中說,督脈非常緩慢,就是脊椎骨折的表現。《內經》中說,寸口脈中手快速上跳,就是肩背疼痛的徵兆。仲景說,脈象洪大,說明心下有留飲,此人必定背部寒冷。丹溪說,凡是背部怕冷很嚴重的人,脈象浮大而無力,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

【脊背病形病】,《內經》中說,背部是胸腔的府庫,背部彎曲,肩膀就會跟著下垂,這預示著胸腔將要衰敗。《正理論》中說,人背部有三關,腦後稱為玉池關,夾脊稱為轆轤關,水火交界處稱為尾閭關,是精氣升降的通道。尾閭又名龍虎穴,尾閭穴的骨頭圓圓的,像燒熔的金子,上面有九個孔,內外相連,就是泥丸宮。脊骨兩側有三條經絡直衝向上,直至泥丸宮,再下降回到丹田,又回到尾閭穴。

【背痛導引法】,《保生秘要》曰:以掌擦之九九,乘熱,交搭左右二肩,躬身用力,往來煽動九九之數,加以後功。

【運功】,《保生秘要》曰:即行艮背大小圈法,後行手指至指甲散出滯氣,於疼病亦如之,左疼行左,右疼行右,二肩手疼,分而行之效。

乳痛,肝氣橫逆,脾氣消沮病也。乳房屬胃,乳頭屬肝,人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鬱悶所過,厚味所奉,以致厥陰陰血不行,遂令竅閉而不通,陽明之血壅沸,更令熱甚而化膿。是以結核而成乳症,此固女子常患之,而男子則稍有異者。蓋女子常損肝胃,男子常損肝腎,故有怒火房勞過度,以致肝燥腎虛,亦如女子結核腫痛者,此男女所以異而同,同而異也,當分別治之(男宜十六味充氣飲、清肝解鬱湯)。若女子乳病,則有腫而痛者(宜牛蒡子湯)。

白話文:

【背痛導引法】,《保生祕要》提到:以手掌摩擦背部九十九次,趁熱時,交換著按在左右兩側肩膀上,彎腰用力,來回搖晃九十九次,接著再進行後續療法。

【運動】,《保生祕要》指出:立即施行「艮背」的圓圈運動,然後把手伸到指甲上散出積聚的氣息,在疼痛的部位也要這樣做,如果左側疼痛就向左做,右側疼痛就向右做,兩個肩膀的疼痛則分開進行,效果會更好。

胸部疼痛,通常是肝氣逆反、脾氣萎靡的病症。乳房歸屬胃部,乳頭歸屬肝部,如果人們不注意調養,因憤怒而逆反、因鬱悶而過度、因美食而供應過多,導致厥陰的陰血無法流通,使通道閉塞不通,陽明的血液堵塞而產生熱氣,進一步使熱度加劇並化為膿液。因此形成結塊成為乳腺問題,這固然是女性常見的疾病,但男性則有稍微不同的情況。因為女性常損傷肝胃,男性常損傷肝腎,所以有因怒火房勞過度導致肝燥腎虛的情況,也像女性結塊腫痛一樣,這是男女不同但又相同的病症,相同但又有不同,應該分開治療(男性適合使用十六味充氣飲、清肝解鬱湯)。如果女性的乳腺問題,則有可能是腫脹且疼痛(適合使用牛蒡子湯)。

有始而但腫硬不痛,後微痛者(宜解鬱湯、鹿角散)。有但痛不即腫者(宜蒲公英汁沖酒服,以渣貼患處)。然女子乳病,最重者莫如乳懸,因產後瘀血上攻,忽兩乳伸長,細小如腸一般垂下,直過小腹,痛不可忍,此危症也,亦奇症也,遍考古法,急用川芎、當歸各一斤,濃煎湯,不時溫服,再用二斤逐漸燒煙,放桌子下,令病人曲身低頭,將口鼻及病乳常吸菸氣,未甚縮,再用一劑,獨不復舊,則用如聖膏貼頂上,無不愈。其次則有乳癰、乳岩、吹乳,此三者系外症,另詳於後。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腫塊又硬又沒有疼痛,後來才稍微疼痛,可以服用解鬱湯和鹿角散。如果只痛不腫,可以用蒲公英汁加酒服用,並將藥渣敷在患處。但對於女性乳房疾病來說,最嚴重的莫過於乳懸,這是由於產後瘀血上衝,導致雙乳突然延長,細小如腸一般垂下,甚至延伸至小腹,疼痛難忍,這是非常危險的疾病,也是一種罕見的疾病。翻遍古籍醫法,需要緊急使用川芎和當歸各一斤,濃煎湯藥,不時溫服,再用兩斤川芎和當歸慢慢燒煙,放在桌子底下,讓病人彎腰低頭,將口鼻和患乳經常吸食煙氣,如果乳房還沒有明顯縮小,就再服用一劑藥,如果仍然沒有恢復原狀,就用如聖膏貼在頭頂,這樣一定能治癒。除了乳懸以外,還有乳癰、乳岩、吹乳等疾病,這三種都是外症,詳細內容将在后面說明。

又其次為妒乳,或由嬰兒不能吮乳,或由兒口氣所吹,或斷乳之時,未能擠捻令盡,皆致乳汁停畜,停畜不去,又與血氣相搏,便結惡汁於內,始而引熱堅結腫痛,手不可近,大渴引飲,既而便成妒乳,卻非癰也,急忍痛擠捋之,令乳汁出,皆如膿狀,內服藥(宜連翹湯、橘皮散、勝金丹)。

至如乳頭破裂,是為險候,必用大補之劑(宜人參、當歸、白朮、白芍、川芎、連翹、甘草各一錢)。婦人產前乳汁自出,名曰乳注,生子多不育,此亦先兆如此,非關疾病。產後不因兒吮,亦有乳汁自出者,由虛之故,亦必大補以止之。若產後乳汁不行,有由氣血弱而枯涸者,當補(宜通乳湯)。

白話文:

再進一步就是「嫉妒奶」了,可能是因為寶寶無法吸到母乳,或是被小孩呼出的空氣吹到了乳房,或者是斷奶的時候沒有把乳汁完全排乾淨,這些都會導致乳汁堆積在身體裡,如果堆積不去,就會和血液互相碰撞,形成壞死物質,在內部凝固成為硬塊,開始會引起發炎、脅迫感、疼痛,甚至手都碰不到那地方,同時還會感到非常口渴並想喝水。接下來就可能發展成「嫉妒奶」,但這不是一般的癤瘡,要趕快忍受著痛苦用力地擠揉它,讓乳汁流出來,流出的東西就像化膿一樣。可以服用一些藥物來治療,例如:連翹湯、橘皮散、勝金丹等。

至於乳頭破裂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症狀,必須使用大量的滋養品進行調理,像是人參、當歸、白朮、白芍、川芎、連翹、甘草等等。有些女性在懷孕期間乳汁自己就流出了,這種情況叫做「乳注」,通常這樣的孩子出生後很難存活下去,這是預示著這樣的徵兆,而不是疾病的問題。生產之後即使孩子沒有吸允,也有乳汁自行流出的情況,這是因為虛弱的原因,也需要大量進食滋養品才能停止。如果是生產後乳汁不通暢,有可能是由於氣血不足造成的乾燥缺水,應該要進行滋養(可服用通乳湯)。

有由氣血盛而壅阻者,當疏(宜漏蘆散)。有乳汁雖有,卻不甚多者,以婦人之乳,資於衝任胃三經,或素有疾在衝任,飲食不調,乳汁必少,而芽兒食之,亦怯弱多病,當服通經藥以動之,仍作羹臛以導之(宜湧泉散)。有屢產而總無乳者,由津液素虧之故,急服滋益藥以補助(宜湧泉散中加滋補藥)。

有由氣滯而乳少者(宜漏蘆散)。有由氣塞而乳少者(宜湧泉散)。總之,乳汁不行,雖各有故,而通利之法則一。或一時無醫,不知所以,自有總治之法(宜通乳湯、立效散、通草湯)。其有富貴家已不乳子,及子死無人飲乳者,當消(宜麥芽末三四錢,四物湯調下)。乳病多端如此。

白話文:

如果乳汁阻塞,是因为气血旺盛导致的,就应该用漏芦散来疏通。如果乳汁虽然有,但不多,是因为女性的乳汁滋养冲任和胃三经,或者本身冲任有疾病,饮食不调,乳汁就会减少,而婴儿吃了这样的乳汁也会虚弱多病,就应该服用通经药物来促进乳汁分泌,同时还要用汤羹来引导乳汁的流动,可以用湧泉散。如果是多次生育但都没有乳汁,是因为津液长期不足导致的,就应该服用滋补药物来补充,可以在湧泉散中加入滋补药。

如果乳汁减少是因为气滞导致的,可以用漏芦散。如果乳汁减少是因为气塞导致的,可以用湧泉散。总而言之,乳汁不通畅,虽然原因不同,但治疗原则都是疏通。如果一时找不到医生,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用通乳汤、立效散、通草汤来治疗。如果富贵人家已经不再喂奶,或者孩子死了没有人喝奶,就应该用麦芽末和四物汤来消退乳汁。乳房疾病多种多样,情况复杂。

總之,男以腎為重,女以乳為重。故如男子跌撲傷損腎,往往死。女子跌撲傷損乳,亦往往死。故《入門》曰:女人屬陰,陰極則必自下而上衝,是以乳房而陰戶縮。男人屬陽,陽極則必自上而下降,是以陰莖垂而乳頭縮。夫是故知女乳男腎,上下雖不同,而為性命之根則一也。

【乳病症治】,繆仲淳曰:乳之有病,或痛或腫,皆由肝經血虛,風熱相搏,或鬱火傷血,甚而乳內結核,且至腫潰不愈,此非清肝解鬱湯不能治。

癰疽之發,或由臟腑,或由六淫,所發之處不同,所發之名亦不一,今試即胸膈脊背乳五處所生外症,而悉言之。如井疽者,發於胸者也,其候心躁如焚,肌熱似火,唇焦口渴,欲飲冰水,多盜汗(宜仙方活命飲加黃連、桔梗),或下(宜內疏黃連湯)、或汗(宜勝金丹),斟酌為治。倘至惡候發現,尤當小心(宜犀角解毒湯)。

白話文:

總而言之,男性以腎臟為重要器官,女性則以乳房為重要器官。因此,男性跌倒受傷損傷腎臟,往往會導致死亡;女性跌倒受傷損傷乳房,也常常會導致死亡。《入門》書中提到,女性屬陰,陰氣盛極就會從下往上衝,所以乳房會膨脹,陰戶會收縮;男性屬陽,陽氣盛極則會從上往下降,所以陰莖會垂下,乳頭會收縮。由此可知,女性的乳房和男性的腎臟,雖然位置上下不同,但都是生命之根,其重要性是一樣的。

關於乳房疾病的治療,繆仲淳說,乳房出現病症,無論是疼痛還是腫脹,都是因為肝經血虛,風熱相互搏擊,或者鬱火傷血導致的,嚴重的話甚至會在乳房內形成結核,甚至腫脹潰爛,久治不愈。這種情況下,只有清肝解鬱湯才能治療。

癰疽的發生,可能是由於臟腑失調,也可能是由於六淫侵襲,發病部位不同,病名也不一樣。現在就以胸膈、脊背、乳房這五個部位所發生的外症來詳細說明。例如井疽,發生在胸部,患者會有心煩躁熱,肌肉發熱,嘴唇乾燥口渴,想喝冰水,並且容易盜汗,可以服用仙方活命飲加黃連、桔梗;如果症狀往下走,可以服用內疏黃連湯;如果症狀往外走,可以服用勝金丹,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如果出現惡候,就更應該小心,可以服用犀角解毒湯。

夫胸兩旁高處曰膺,亦曰臆。甘疽者,發於膺者也,其色青,其候苦寒熱,治之之法,與上井疽同。夫胸之中曰心窩。心窩之上,兩乳之間,曰膻中,為氣海,能分布陰陽。膻中發者,發於膻中者也,其候焮熱腫痛,緣臟腑中陰陽不和,七情鬱結所致(宜仙方活命飲加紫蘇、薄荷汗之,或用勝金丹)。

脾發疽者,又生心窩下兩旁者也,其候漫腫焮熱,皆由過食炙煿,醉飽入房,脾上受傷所致,治法略同上數症,亦可汗下。膈本一膜,如紙厚,無餘地,故亦無專疽。胸膈之後為背,背之中為脊。脊者,脊骨也,膂骨以下至尾骶,共二十一節,分上中下三段,每段各有七節。

白話文:

胸部兩側高的地方叫做膺,也可以稱作臆。甘疽是發生在膺上的病症,它的顏色呈青色,癥狀包括寒熱交雜,治療的方法跟上面提到的井疽相同。胸部中央的地方叫心窩。心窩上方,兩個乳房之間的位置叫做羶中,它是氣海,能夠分配陰陽。羶中的病變就是發生在羶中的疾病,癥狀表現為紅腫疼痛,這是因為內臟中的陰陽不平衡以及情緒鬱積所導致的。(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加上紫蘇和薄荷來出汗治療,或者使用勝金丹)。脾臟發炎的人,通常會出現在心窩下方兩側,症狀表現爲腫脹紅熱,這是由於過量食用烤肉等食物,飲酒過度並進入房間導致脾胃受傷引起的,治療方法與上述幾種情況相似,也可通過出汗或排泄來治療。隔膜本身是一層薄膜,厚度像紙一樣,並沒有其他的空間,所以也沒有專門發生的膿瘡。胸部後面的部分稱爲背部,背部中間爲脊椎。脊柱是由21節骨頭組成的,分爲上中下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7節骨頭。

節又名椎,故不曰一節至二十一節,而曰一椎至二十一椎。其毒之生於脊骨間者,如十一椎脾俞之下,十四椎之上,其地為腎俞,腎俞下為腰俞,此兩處皆屬至虛。如癰疽發於腎俞為腎俞發,須防毒氣內攻,須急用參耆歸術等補得內氣充實(宜內托榮衛湯、內托復煎散加補腎藥),方可放破,且易得潰。潰後尤宜峻補,勿稍淹延(宜加味十全湯)。

致成漏管,不拘男婦,最要是絕欲。腰俞發毒,另詳腰臍篇。毒發自胃俞下,至腎俞之地,名土龍疽,必大發寒熱,身灼如火焚(宜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湯),九日可刺,膿血者愈,膿青黑者死,失期不刺,必上下俱黑,二十日死。毒發自肺俞及肝俞,名特疽(宜仙方活命飲),其色赤,肉起如椒子者死,八日可刺,如不穴,二十日死。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不同部位出現毒素的情況和對應治療方法:

  1. 在脊柱上,從第一個椎到第二十一個椎之間會產生毒素。在第十一個椎下方和第十四個椎上方是腎俞的位置,在這裡特別容易發生毒素積聚。如果在此位置出現癰疽,就稱作「腎俞發」。這種情況要防止毒素侵入身體內部,應該立即使用人參、黃芪、當歸和茯苓等具有滋補作用的草藥來增強體質(可以服用「內託榮衛湯」或「內託複煎散」並加入一些滋陰壯陽的草藥)。只有等到體力恢復充足之後才能進行切開排膿手術,並且這樣做更容易讓傷口快速痊癒。在傷口痊癒後還必須繼續大量進食營養品,不能拖延時間太長(可以服用「加味十全湯」)。
  2. 如果因為疏忽導致成為慢性感染病竈,那麼無論男女都需要注意避免性生活。對於腰部的傷口,請參考專門介紹腰部和腹部疾病的篇章。如果毒素從胃俞開始向下蔓延到腎俞附近,就會形成一種叫做「土龍疽」的疾病。患者通常會有高燒和畏寒症狀,全身像被烈焰燃燒一樣疼痛難忍(可以用「仙方活命飲」或者「清熱解毒湯」來治療)。第九天時可以在患部穿刺排膿,如果有膿液排出則表示病情有所好轉;但如果流出的是黑色膿液,那就意味著病人已經無法治療,預後不良。如果不按照規定日期進行穿刺排膿,可能會造成上半身和下半身同時變黑,最後死亡。
  3. 毒素從肺俞和肝俞出現在皮膚表面形成的斑塊,形態呈紅色,凸起部分像花椒籽大小,代表著嚴重的病症,可能很快就會致命。第八天時可以在這些地方穿刺排膿,但如果沒有效果,則預示著病人將在二十日內死去。

毒發自心俞及心包絡俞,名蜂疽(宜仙方活命飲),其色赤黑,十日刺之,膿清者不治,二十日不穴死。毒髮夾脊兩邊大筋上,其色蒼,名筋疽,內必有癰在肥腸中,治之早,且得法,急用藥解之(宜神效托裡散),如期八日刺之,或猶可生,不然,九十日死。夫諸俞皆屬於脊,故所發癰毒亦屬於脊。

若乃背有三發,俱屬於脊,以脊與背相附,其為處可分而不可分也。何謂三發?發於天柱骨下,其傷在肺,為肺後發。中發發於厥陰俞下,其傷在肝,為對心發。下發發於脾胃二俞下,其傷在腎,為對臍發。夫三發之為地,雖有上中下之分,而其為症,則不分上中下。而總上中下有陰陽之別,虛實之殊。

白話文:

毒素若從心俞和心包絡俞發出,稱為蜂疽,顏色赤黑,十天後可刺破,膿液清澈者難以治癒,二十天內不破潰就會死亡。毒素若從夾脊兩側大筋發出,顏色呈青色,稱為筋疽,內部必有癰在腸道中,若及早治療且方法得當,應立即用藥解毒,如期八天後可刺破,或許還能存活,否則九十天內必死。所有俞穴都屬於脊柱,因此所發生的癰毒也屬於脊柱。

背部若出現三處毒發,都屬於脊柱,因為脊柱與背部相連,其位置可分可合。何謂三發?發於天柱骨下者,傷及肺,稱為肺後發。發於厥陰俞下者,傷及肝,稱為對心發。發於脾胃二俞下者,傷及腎,稱為對臍發。三發雖然有上中下之分,但症狀卻不分上中下,總體而言上中下有陰陽之別,虛實之分。

如毒發壅盛,焮熱如火焚,初如手掌大,五七日如盆如碗,四圍赤暈,浮面漸潰,去紫瘀膿汁甚多,而腫仍不退,痛仍不止,發渴發嘔,氣逆喘急。浮淺開闊者,尤宜發膿托毒,此為陽症,屬實(初起宜仙方活命飲、托裡散,繼用托裡消毒散、排膿內補十宣散)。

如毒氣深沉,外面腫發,只大如盞口,其實內虛,毒已近膜,必至攻入臟腑,入四肢,或先攻頭面,次攻手足,毒氣流散,不可止遏,其候必聲嘶氣脫,眼黑睛小,十指腫黑乾焦,此為陰症,屬虛,為險症難治(宜內托復煎散、神秘陷脈散)。《精要》云:發背之名雖多,總不越陰陽兩症。

白話文:

如果毒素發作,熱度高得像被火燒一樣,起初可能有手掌大小,經過五到七天,腫脹可能擴大到像盆子或碗一樣大,周圍有紅色的環狀,表面逐漸潰爛,排出大量紫色瘀血和膿液,但腫脹並未消退,疼痛也沒有停止,會感到口渴、嘔吐、呼吸困難。對於表面開闊、較淺的傷口,尤其適合排出膿液和毒素,這類情況通常表現出陽性症狀,屬於實質疾病(初期應使用仙方活命飲、託裡散,後續可以使用託裡消毒散、排膿內補十宣散進行治療)。

如果毒素深入,外部看來腫脹,實際上卻是空虛的,毒素已經接近膜壁,隨時可能侵入內臟、四肢,或者先攻擊頭面部,接著影響手腳,毒素在體內流動擴散,無法阻止。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聲音嘶啞、氣息瀕危、眼睛發黑、瞳孔縮小,十根手指腫脹乾枯的情況,這類症狀通常表現出陰性症狀,屬於虛弱且難以治療的疾病(應使用內託復煎散、神祕陷脈散進行治療)。《精要》一書提到,發背的名稱雖然多樣,但總歸來說,主要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症狀。

若初發一粒如豆,便身熱焮赤,疽處腫大熱痛,此外發也,屬陽,雖如盆碗可治。初起身不熱,覺倦怠,疽處亦不熱,數日漸大,不腫不痛,卻低陷而壞爛,此內發也,屬陰,難治。據此,益可見陰陽兩症,即外象亦屬顯然矣。乃繆仲淳又謂:發背有五,一曰陽毒,二曰陰毒,三曰服金石燒煉藥毒,四曰酒食毒,五曰冒山嵐瘴氣毒。

此言陽毒者,先因風熱,或患熱毒,消渴,或先患傷寒,餘毒畜積於背脊膂之間,不拘椎數,但從兩夾脊起,滿背焮熱赤紫,或紅如焰,膿毒難成,成後痛不除,數日間忽然平塌,昧者誤為腫消,殊不知此是內攻內陷,不可復藥矣。其言陰毒者,乃氣冷而作,初如黍米隱痛,直應前心,頭目昏重,寒熱如瘧,五七日後,始覺攻腫,膿毒深沉,遲緩未透,急宜以補氣湯藥內托,外以抽膿藥貼之。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長出一個豆子大小的瘡,身體就會發熱發紅,瘡腫且疼痛,這是屬於陽性的,即使像盆碗一樣大,也可以治療。如果一開始沒有發熱,只是感到疲倦,瘡也不熱,幾天後逐漸變大,不腫也不痛,反而凹陷腐爛,這就是屬於陰性的,難以治療。由此可見,陰陽兩種症狀,從外觀上就能明顯區分。

繆仲淳還說,發背有五種:一是陽毒,二是陰毒,三是服用金石燒煉藥物中毒,四是酒食中毒,五是感染山嵐瘴氣中毒。

陽毒是先因風熱,或是患熱毒、消渴,或者先前患過傷寒,餘毒累積在背脊骨之間,不論是哪一節椎骨,只要從兩邊夾脊開始,滿背發熱發紅發紫,或是紅如火焰,膿毒難以形成,形成後疼痛難消,幾天後突然平坦,不懂的人誤以為腫消了,卻不知道這是內攻內陷,不可再用藥了。

陰毒是因氣冷而發,一開始像黍米一樣隱隱作痛,直達前胸,頭目昏重,寒熱如瘧疾,五七天后,才感覺到腫脹,膿毒深沉,遲緩不透,應該趕緊用補氣湯藥內托,外用抽膿藥貼敷。

其言金石燒煉藥毒者,初如丹疹狀,漐漐漸開,如湯火傷,面赤,心膈煩躁,多渴,嗜冷,其瘡難起,起則驚人,更甚於陰陽二毒,須以解金石毒湯散,急治其內,方保無虞(宜綠雲散)。

其言酒食毒者,平時飢後飽食即睡,或過食酒食炙煿肥鮮,積於臟腑,恣意當風,脾虛不能承受,致毒發於背,不拘椎數,初起小彈子大,後如拳,堅如石,痛引手足,且拘急,口苦舌乾,腹急便澀,十數日後,頭面手足浮腫,便泄急痛如刺,初腫時,急用收腫發穴潰膿湯藥,內實臟腑,外泄膿水,若治之遲緩,潰腐愈多,傷骨爛筋,復感外邪而致內敗死矣。

白話文:

對於那些認為金石煉製的藥物有毒的說法,起初會表現出類似於丹疹的症狀,逐漸擴散,就像被熱水和火焰灼傷一樣。臉色紅潤,心中和胸部會感到煩躁,經常口渴,喜歡吃冷的食物,傷口難以痊癒,一旦痊癒就會讓人感到驚訝,比陰陽兩種毒藥更加嚴重。必須使用解金石毒的湯散,及時處理內部問題,這樣才能確保安全(適合使用綠雲散)。

對於那些認為飲食中毒的說法,通常是在飯後感到飢餓時就睡覺,或者過量食用酒、食物、炙烤、肥肉和鮮美的食物,這些會在內臟中積聚,隨意迎風,導致脾虛無法承擔,導致毒素在背部發作,不論是幾個椎骨。起初會出現像小彈子一樣大的症狀,之後會變為像拳頭一樣的硬塊,疼痛會傳至四肢,並伴有拘緊的情況。口中會感到苦澀,舌頭乾燥,腹部會感到緊繃,排便困難。十幾天後,頭部、手部和腳部會出現浮腫,排便時會有劇烈的疼痛,如同被刺傷一樣。起初出現腫脹時,應立即使用收腫發穴潰膿湯藥來治療,讓內臟得以恢復,體外排出膿水。如果治療拖延,腫塊會進一步腐爛,傷害到骨骼和肌肉,如果再次受到外邪的侵襲,可能會導致內臟功能衰竭而死亡。

其言山嵐瘴氣毒者,觸冒嵐瘴,畜之臟腑日久,及氣血衰損而發,初腫色青黑,形如靴皮,附筋徹骨,頑如木石,引手加深,色變青白,如拳打狀,寒戰如瘧,頭動口歪,又若有風,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急宜破清血三五升,方出黃白膿,然其皮猶腫痛不止,直至青黑色退盡,方愈,此宜急急追趕膿毒出外,方為無害,否則必死。仲淳之言五毒,乃於陰陽兩毒外,復為推類至盡者也。

其陰陽兩毒方治,已詳在前,而金石毒(宜綠雲散、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或以麻油一升,薤白三升,微火煎黑,去渣合酒,每飲二三合,至百日,氣血充盛也)、酒食毒(宜托裡散、寸金丹、黃連消毒散)、山嵐瘴氣毒(宜寸金丹、仙方活命飲、內消散、神效托裡散),皆當考覈方劑以治之,由是而症雖險惡無憂矣。

白話文:

他說到山嵐瘴氣有毒的原因,就是接觸了這種環境中的瘴氣,在身體內部累積久了,再加上氣血衰退受損才會爆發出來。最初腫脅的地方顏色呈青黑色,形狀像靴子的皮革一樣,深入肌肉骨骼之間,硬得像是樹木和岩石一般,用手按壓就會變得更嚴重,變成青白色,就像被重擊過的一樣,同時還會出現寒冷顫抖的情況,就像是得了瘧疾一樣,頭部晃動嘴巴歪斜,好像有風吹來似的,四肢也會冷得發紫,眼睛瞳孔大且白的部分很多,這時候必須要立刻清除掉血液中的毒素,排出三四升左右的淤血後才能看到淡黃色或者白色的膿液流出,但是皮膚還是會繼續腫脹疼痛不停止,直到青黑色完全消失,病情纔能好轉。這個情況下應該要儘快把膿毒排出去,這樣纔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如果沒有做到這些,那麼就一定會死亡。仲淳所提到的「五毒」,就是在陰陽兩個毒性之外,再進一步進行分類的研究。 那些陰陽兩個性質的病毒治療方法已經詳細說明在前面的文章中了,對於金石毒可以用綠雲散、黃連解毒湯或者是用麻油一升加上薤白三升,用小火慢慢熬煮成黑色,然後去掉渣滓加入酒一起喝下去,每次喝上二三杯,一直到一百天之後,氣血就能夠得到充分的滋養。如果是因為喝酒吃東西導致中毒的話,可以使用託裡散、寸金丹以及黃連消毒散等藥物進行治療。而對於那些因爲空氣污染導致的疾病,則應該服用仙方活命飲、內消散以及神效托里散來進行治療。通過這些治療方法,即使病症非常嚴重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他如酒毒發生,當背心腫痛,及麻木,累累如彈如拳,堅硬如石,由飲酒太過毒結也(宜神效消毒散、黃連解毒湯加羌活、葛根)。如老鼠攛,又名遊走血脾癰,生背脅之間兩三處,症屬肝膽二經,由怒氣熱毒壅積也(宜黃連解毒湯,或仙方活命飲加黃連、山梔)。其治雖以順氣清熱為主,而或汗(宜紫金丹),或下(宜五利大黃湯),或老弱宜補(宜內托榮衛湯、加味十全湯),皆臨時斟酌。

如黃瓜癰,生背上,長徑尺狀如黃瓜,故名,疼痛引心,四肢麻木,難治症也(宜急服仙方活命飲加羌活、柴胡,或紫金丹、勝金丹)。如背上細㿔無數,浸淫開闊,如湯火傷,必煩躁口渴,亦即丹毒也(宜黃連消毒飲)。以上皆背瘍之屬。若夫乳癰者,因忿怒鬱悶,或厚味太過,致厥陰之氣不行,竅不得通,陽明之血沸騰於內,熱甚化膿。亦或所乳之子,口氣多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毒。

白話文:

如果患上酒毒,背部會腫痛、麻木,摸起來像彈珠或拳頭般堅硬,這是因為飲酒過度,毒素積聚所致,可以用神效消毒散、黃連解毒湯加上羌活、葛根治療。若患上老鼠攛,又稱遊走血脾癰,會在背部和肋骨之間出現兩三處腫塊,屬於肝膽經病變,是由於怒氣和熱毒鬱結所致,可以用黃連解毒湯或仙方活命飲加上黃連、山梔治療。治療背瘍,主要以順氣清熱為主,但也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適當使用汗法、瀉法或補法。例如,可以使用紫金丹、五利大黃湯、內托榮衛湯、加味十全湯等。

如果患上黃瓜癰,會長在背部,形狀像黃瓜,又長又大,會疼痛牽連到心臟,四肢也會麻木,難以治療,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加上羌活、柴胡,或者紫金丹、勝金丹治療。如果背部出現許多細小的膿皰,蔓延開來,像被熱水燙傷一樣,患者會感到煩躁口渴,這也是丹毒,可以用黃連消毒飲治療。以上都是屬於背部瘡瘍。

至於乳癰,則是由於生氣鬱悶,或者飲食過於肥膩,導致厥陰之氣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陽明之血在體內沸騰,熱毒過盛而化膿。也可能是因為哺乳的嬰兒口氣過熱,含著乳頭睡覺,熱氣吹到乳房,而導致乳房結毒。

若初起時,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矣。古人治乳癰之法,必用青皮以疏肝滯,石膏以清胃熱,甘草節以行瘀濁之血,瓜蔞實以消腫導毒,再加沒藥、角刺、橘葉、當歸、金銀花以少酒佐之,此治實之法也(宜以一醉膏、芷貝散為主治)。若氣虛壅滯,不宜專任克伐(宜四君子湯加芎歸升柴)。

白話文:

如果剛開始的時候,忍住疼痛揉按使腫塊稍微軟化,吸吮使汁液滲透出來,就能自行消散。錯過了這個時機而不治療,必然會發展成癰瘡。

古代人治療乳癰的方法,一定要用青皮來疏通肝氣鬱滯,用石膏來清熱解毒,用甘草節來化解瘀濁的血塊,用瓜蔞實來消腫引導毒素排出。再加入沒藥、角刺、橘葉、當歸、金銀花,用少許酒調製服用,這就是治療實證的方法(適合用一醉膏、芷貝散為主治)。

如果氣虛導致壅滯,就不宜單純使用攻伐之法(適合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升麻、柴胡)。

若憂思傷脾,必扶脾理氣(宜歸脾湯加貝母、白芷、花粉、連翹、甘草節,水酒煎)。若肝火鬱結,成核腫痛,必理肝氣解鬱結,方為正治(宜清肝解鬱湯、萬金一醉膏、神效瓜蔞散、內托升麻湯)。虛者兼補(宜托裡消毒散)。若初起焮痛寒熱,當發散表邪(宜內托升麻湯去肉桂,加薄荷、荊芥、羌活、白芷)。

白話文:

如果因為憂慮思慮傷了脾胃,就必須扶助脾胃、理氣和血,可以用歸脾湯加貝母、白芷、花粉、連翹、甘草節,水酒煎服。如果肝火鬱結,形成腫塊疼痛,就必須理氣解鬱,才能治本,可以用清肝解鬱湯、萬金一醉膏、神效瓜蔞散、內托升麻湯。如果體質虛弱,還要配合補益,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如果剛開始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發冷,就要散發外邪,可以用內托升麻湯去肉桂,加薄荷、荊芥、羌活、白芷。

腫焮痛甚,當清肝解毒(宜連翹橘葉湯加柴胡)。若胃氣虛,或鬱滯,飲食少進,急當扶胃(宜茯芩開胃散)。若將潰時,兩乳間生黑頭瘡,頂下作黑眼,急托裡宣毒,使無內陷(宜內托升麻湯)。若已潰而猶寒熱不止,當疏導壅滯(宜內托十宣散)。若已潰而晡熱內熱,當清火解毒(宜黃連解毒湯)。

若過勞腫痛(宜八物湯倍參、耆、歸、術),過怒腫痛(宜八物湯加山梔),胃虛作嘔(宜六君子湯加乾薑、藿香),病不一,治亦不一,其詳究焉。若潰腐日久,而至傳囊,則惟補其元氣而已(宜歸脾湯)。然或傳囊至一半,必死,雖盧扁無濟也。繆仲淳云男子亦有患乳癰者,乃因房欲過度,肝虛血燥,腎虛精怯,不得上行所致(宜瓜蔞散、十六味流氣飲),餘症彷彿女人所患,慎勿輕用清熱敗毒之劑,其言當切記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紅腫疼痛的情況,應該清肝排毒,可以使用連翹橘葉湯加上柴胡。如果脾胃虛弱或者鬱滯,導致飲食減少,應立即扶持胃部功能,可以使用茯苓開胃散。如果即將要潰爛的時候,在乳房之間長出帶黑色頭的痘痘,上面有一個黑色的眼圈,應該及早把毒素從內部排出,避免向內深層發展,可以使用內託升麻湯。如果已經潰爛但仍然發冷和發燒不停止,應該疏通阻塞的地方,可以使用內託十宣散。如果已經潰爛並且在下午感到身體內部發熱,應該清除火氣和毒素,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如果因為工作太累而出現腫脅疼痛,可以用八物湯加倍人參、老芪、當歸和白朮;如果是因為情緒激動而出現腫脷疼痛,可以在八物湯中加入山梔子。如果脾胃虛弱引起嘔吐,可用六君子湯加上乾薑和藿香。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必須仔細研究。如果潰爛和腐化時間很長,甚至到達了陰囊,那麼只能夠通過補充元氣來進行治療,可以使用歸脾湯。然而,如果陰囊已經傳到了一半,那麼即使盧扁也無法輓救生命。繆仲淳說男性也會患上乳腺炎,這是由於過度性生活導致肝臟虛弱、血液乾燥以及腎臟虛弱、精子質量下降等原因造成的,不能輕易地使用清熱敗毒劑進行治療,這句話應該牢記心中。

乳岩者,乳根成隱核,大如棋子,不癢不痛,肉色不變,其人內熱夜熱,五心煩熱,皆由憂鬱悶怒,朝夕累積,肝氣橫逆,脾氣消沮而成,至五六年七八年之久,方成瘡陷,以其瘡形凹嵌,似巖穴之狀,故名。是時雖飲食如常,必洞見五臟而死。蓋至此而不可治矣,誠惡症也。

須於初起之時,多服疏氣行血之劑,以攻散之,方為良法(宜十六味流氣飲或加味逍遙散)。或以追風逐濕膏貼而散之,亦稱神劑。鹿角膠一味,消岩聖藥,隔蒜灸亦妙。總當以初起時選用。而丹溪治乳岩法,用青皮四錢,水盞半,煎一盞,徐徐咽之,日一服,論者謂此方還應加貝母、橘葉、連翹、自然銅等藥,良是,但如體弱人,終當酌量施治也。吹乳者,乳房結核,日漸腫大,不早治,便成癰癤,出膿血,皆由肝胃二經鬱熱滯血所致。

白話文:

乳岩與吹乳的中醫解釋

乳岩,是指乳房根部出現像棋子大小的腫塊,不癢不痛,肉色也不變。患病者通常內熱,夜晚發熱,五心煩熱,這是由於長期憂鬱、悶怒,肝氣逆行,脾氣消沉所導致。這種情況可能持續五年、六年、甚至七八年,才會發展成瘡瘍,因為瘡口凹陷,形狀像岩石的洞穴,所以稱為「乳岩」。

到了這個階段,即使飲食如常,患者也必然會因五臟受損而死亡。這時已經無法治療,是十分嚴重的疾病。

因此,在疾病初期,應該多服用疏解氣血的藥物,以散解腫塊,才是最好的方法。可以服用「十六味流氣飲」或「加味逍遙散」。也可以用「追風逐濕膏」貼敷患處,效果也很好。另外,「鹿角膠」是治療乳岩的聖藥,用蒜頭隔著藥物灸患處也十分有效。總之,應當在疾病初期就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丹溪先生治療乳岩的方法,是用青皮四錢,用水半盞煎成一盞,慢慢地服用,每天服用一次。有些人認為,這個方子還應該加入貝母、橘葉、連翹、自然銅等藥物,這樣效果更好。但對於體弱的人,必須根據情況調整用藥。

吹乳,是指乳房結核,日漸腫大,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變成癰疽,流膿出血。這都是由於肝胃二經鬱熱、血瘀所致。

或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熱,含乳睡臥,熱氣吹入乳竅,亦成結核。患此者,亦當於初起時忍痛揉稍軟,吮令汁透,亦自消散。然吹乳之生於產後者,名外吹乳,亦有生於產前者,名內吹乳,而治法則同(宜芷貝散、橘皮散、立效散、神效瓜蔞散、蒲公英酒)。

【五發最險】,《直指》曰:發腦、髮鬢、發眉、發頤、發背,是為五發,至險,其症皆令人頭痛惡心,寒熱氣急拘攣。正腦上一處起為腦癰,皮起易得破穴,急破出膿,不害。又腦疽皮厚難得破穴,須急發內毒,使破穴方可。又腦爍,初起如橫木,色青黑如靴,為發硬不見膿難愈。

白話文:

如果小孩喝母乳,但體內有痰滯在膈膜,口氣發熱,睡覺時含著乳頭,熱氣吹入乳房,也會形成結核。患這種病,應該在初期忍痛揉搓患處,讓它稍微軟化,再吸吮乳汁使其滲透出來,這樣就會自行消散。然而,吹乳這種病症,有產後發生的,稱為外吹乳;也有產前發生的,稱為內吹乳,治療方法都一樣(可以使用芷貝散、橘皮散、立效散、神效瓜蔞散、蒲公英酒)。

【五發最險】,《直指》書中說:頭髮、鬢角、眉毛、下巴、背部這五個部位長瘡,叫做五發,非常危險,症狀都是讓人頭疼噁心,寒熱交加,呼吸急促,身體僵硬。如果長在頭頂的叫做腦癰,表皮容易破裂流膿,及時破裂流出膿液,就不會造成傷害。但如果是腦疽,表皮厚實不易破裂,需要盡快排出毒素,使它破裂流膿才行。還有一種叫做腦爍,剛開始像橫木一樣,顏色青黑,像靴子一樣,屬於發硬沒有膿液難以治癒的。

此三症,並在大椎骨上,入髮際生。左右鬢生癰疽,是為髮鬢,亦危篤。左右額角及太陽穴生皆同。左右眉稜生為發眉,亦重。鼻下人中及下頤發為發頤。又曰髮鬢,亦害人。背後五臟俞分生癰疽,是為發背,最重。究其病原,有風,有氣,有食,有藥毒,有房勞。風則多癢,氣則多痛,食則發寒熱,藥毒則堅硬,房勞則瘦弱。

風氣食三種易療,藥毒、房勞二者難醫。五發皆用五香散、五香湯。

【發背症治】,薛立齋曰:發背屬膀胱督脈經,或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怒房勞,均可致之。脈洪腫痛者為熱毒,易治。脈數無力,色黯作渴,為陰虛,難治。脈微細,不痛不腫,為甚虛,尤難治。又曰:腫焮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餘,先用仙方活命飲,次用托裡消毒散。若頭痛拘急,乃表症,先服人參敗毒散,次用金銀花散,神效托裡散。

白話文:

這三種病症,都發生在大椎骨上,從髮際開始。左右鬢角生瘡,叫做發鬢,很危險。左右額角和太陽穴生瘡也是一樣。左右眉稜生瘡叫做發眉,也很嚴重。鼻子下面的人中和下顎生瘡叫做發頤。另外,發鬢也很容易致人於死。背後五臟俞穴部位生瘡,叫做發背,最嚴重。追究病因,有風、有氣、有食積、有藥毒、有房勞。風則容易發癢,氣則容易疼痛,食積則容易發寒熱,藥毒則容易硬塊,房勞則容易消瘦。

風、氣、食積這三種病症容易治療,藥毒、房勞這兩種病症難醫。五發都用五香散、五香湯治療。

關於發背症的治療,薛立齋說:發背屬於膀胱經和督脈經,可能是陰虛火旺,也可能是過食醇酒厚味,或者鬱怒房勞,都會導致發背。脈洪腫痛屬於熱毒,容易治療。脈數無力,面色黯淡,口渴,屬於陰虛,難治。脈微細,不痛不腫,屬於極度虛弱,更難治。還說:腫脹發熱疼痛,口渴,飲食正常,這是形氣病,氣血都有餘,先用仙方活命飲,再用托裡消毒散。如果頭痛拘急,是表症,先服用人參敗毒散,再用金銀花散,神效托裡散。

焮痛腫硬,脈實,用清涼飲、活命飲。腫硬不悶,疼痛發熱,煩躁引飲,便秘脈沉者,內疏黃連湯、清涼飲。大便已利,欲作膿者,活命飲、托裡散。漫腫微痛,色不赤,不思飲食,此形氣病,氣俱不足,用托裡散調補之。若不作膿,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裡散加參、耆、肉桂。

膿出而反痛,或膿消,氣血俱虛也,八珍湯調補。惡寒不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作嘔欲吐,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子加炮姜。食少體倦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肉赤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

白話文:

熱痛腫塊,脈象堅實,使用清涼飲和活命飲。腫塊難以舒緩,疼痛伴有發熱,焦躁且渴望飲水,便祕脈搏沈,則使用內疏黃連湯和清涼飲。大便已經暢通,出現膿狀跡象,使用活命飲和託裡散。腫塊擴散,微微疼痛,顏色不紅,沒有飲食慾望,這是形態和氣質的問題,氣和形態都處於不足狀態,使用託裡散來調理補充。如果未形成膿狀,或者膿狀物無法破開,是陽氣虛弱所致,託裡散可以加上人參、黃耆、肉桂。

當膿液排出後反而感到疼痛,或者膿液消退,是氣血都處於虛弱狀態,使用八珍湯來調理補充。畏寒不停,是陽氣虛弱,使用十全大補湯。下午熱度升高,或不能收斂,是陰血虛弱,使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想要嘔吐,或者不能收斂,是胃氣虛弱,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炮姜。食量減少,體力疲倦,不能收斂,是脾氣虛弱,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膿液呈紅色且不易收斂,是血熱所致,使用四物湯加上山梔、連翹。

肉白不斂,脾虛也,四君子加木香、酒炒白芍。又曰:若初起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也,仙方活命飲。口渴飲熱,漫腫微痛,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脾胃虛也,六君子湯,不應,加薑、桂。若真氣虛,邪氣盛,不能發出,亦有死者,在旬日外見之,若已發出,用托裡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裡散,不應,急補脾胃。

若真氣虛,不能腐潰,亦有死者,在二旬之外見之,若已腐潰,用托裡散以生肌,不應,急溫補脾胃。若脾氣虛,不能收斂,亦有死者,在月餘外見之,大抵初起邪氣盛大,用隔蒜灸法,終不痛,但未潰以前,皆可灸,更用箍藥圍之,更用烏金膏點之,候有瘡口,以烏金膏或翠青錠子紝之。又曰:治發背有火照方,名神燈照火方,並敷藥二方,俱秘方也,千金不易。

白話文:

肉色白不收斂,是脾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木香、酒炒白芍。如果剛開始發病,還沒長出來,就感到寒熱疼痛、口渴想喝冷飲,這是邪氣入侵,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口渴想喝熱水,腫脹微痛,是元氣虛弱,可以用托裡消毒散。食慾不振、四肢無力,是脾胃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薑、桂。如果真氣不足,邪氣旺盛,無法發出來,也可能致命,這個情況在十天內會出現。如果已經發出來了,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如果沒有潰爛,可以用托裡散,如果效果不好,要趕快補脾胃。

如果真氣不足,無法潰爛,也可能致命,這個情況在二十天內會出現。如果已經潰爛了,可以用托裡散幫助生肌,如果效果不好,要趕快溫補脾胃。如果脾氣虛弱,無法收斂,也可能致命,這個情況在一個月後會出現。總之,剛開始發病時,邪氣旺盛,可以用隔蒜灸法,可以避免疼痛,在潰爛之前都可以灸,還可以加箍藥圍住患處,再用烏金膏塗抹。等到出現瘡口,可以用烏金膏或翠青錠子敷貼。另外,治療發背有火照方,叫做神燈照火方,還有敷藥方,都是秘方,價值千金。

《精要》曰:凡癰疽初發,腫硬高起者,毒氣卻淺,此乃六腑不和,為癰症屬陽,勢急而易治。若初發如粟粒,如豆許,與肉平等,或作赤色,或覺癢甚,勿抓破,此乃五臟不調,為疽屬陰,毒氣內畜,勢緩而難瘳。

【乳癰乳岩症治】,《千金方》曰:女人患乳癰,四十以下,治之多愈,四十以上,治之多死,不治,則自終其天年。《入門》曰:婦人積傷憂怒,致生乳岩,五七年後,外腫紫黑,內漸潰爛,滴盡氣血方死,惟清心靜養,始苟延歲月。丹溪曰:一婦年六十,性急多妒,忽左乳結一核,大如棋子,不痛,即以人參湯調青皮、甘草末,入薑汁細細呷,一日夜五六次,至六七日消矣。

白話文:

《精要》提到:當腫瘤剛開始出現,如果腫塊堅硬且隆起,這表示毒素的影響較淺。這種情況通常是六種主要體質失調所致,屬於陽性的癰症,病勢急劇但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腫塊初期形狀像小米粒或豆粒般大小,並且與周圍組織平齊,可能會呈現紅色,或者讓人感到瘙癢,切忌自行抓破。這是因為五臟功能失調,導致陰性的疽症,毒素在體內積聚,病勢緩慢且難以痊癒。

【乳癰乳巖的治療】,《千金方》指出:對於女性罹患的乳癰症,若患者年齡在四十歲以下,治療的成功率較高;反之,若年齡在四十歲以上,治療的成功率較低,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如果不進行治療,病情會自然發展到終老。《入門》則提到:婦女因長期情緒受傷或怒氣,會引發乳巖症。幾年後,乳房外部會出現紫黑色腫脹,內部逐漸潰爛,直至耗盡體內的氣血才會死亡。唯一能緩解病情的方式是保持心情清靜,以延續生命。丹溪認為:有一名六旬婦女,性格急躁且多疑,某天發現左側乳房長出一個像棋子般大小的腫塊,不感到疼痛。於是她使用人參湯調合青皮和甘草粉,加入薑汁,每天分五六次細細服用,幾個小時後腫塊就消失了。

又一婦性躁,難於後姑,乳生隱核,以單煮青皮湯,間以加減四物湯,加行經絡之藥,治兩月而安。此皆乳岩初起之症,故易治。單煮青皮湯用青皮四錢,水煎,日三服。

白話文:

又有一位婦女性情急躁,難以安靜,乳房生出隱藏的硬塊,服用「單煮青皮湯」,間隔服用「加減四物湯」,並加入行經絡的藥物,治療兩個月後就痊癒了。這些都是乳岩初期出現的症狀,因此容易治療。單煮「青皮湯」使用青皮四錢,用水煎煮,每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