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8)

1. 附錄頸項瘡瘍雜方

生肌干膿散黃連,貝母,降香(燒存性),白芨,海螵蛸五倍子(炒黑),芸香(各五錢),輕粉(五分),共研末,先將藥水洗患處,次掞此末,外貼膏。

此方專治瘰癧馬刀,膿汁不幹。

丹溪方牡蠣(四兩),甘草(二兩),每末一錢,食後茶下,日二服,半月除根,其效如神。

此方專治瘰癧初發,頭項腫硬未破者。

枯瘤方,砒,硇砂,黃丹,雄黃,輕粉(各一錢),硃砂乳香沒藥(各八分),螌蝥(三十個生用),糯米粥丸,棋子大,曬乾,先灸破瘤頂,以藥餅蓋上,用黃柏末水調敷之,數日自落。

縮瘤法甘草膏用筆蘸塗瘤之四圍,干則又塗,凡三次之後,以大戟芫花甘遂末等分,醋調,另以筆妝點其中,不得近甘草,如是而漸漸收小,中點悉如舊法,自然焦縮。

系瘤法芫花根淨洗帶濕,不得犯鐵器,於木石器內搗取汁,用線一條浸一宿,取出系瘤,經宿即落。如未落,再換一二次。落後以龍骨訶子末敷瘡口自合,用之屢效。如無,根泡濃汁浸線亦妙。

化瘤膏,白斂(一兩),大黃川芎赤芍當歸,黃連,黃芩白礬(各五錢),吳萸(二錢半),雞子黃調勻,攤帛貼之。

此方專治肉中腫起,生瘤漸大。

2. 腋胠脅肋瘡瘍源流

腋胠脅肋痛,氣血食痰病也。凡人肩下曰膊,膊下曰臑,臑對腋,腋下為胠,胠下為脅,脅後為肋,肋下為季肋,即俗謂之肋梢,季肋之下則為腰,部分如此。然腋胠脅肋之病,雖其故皆由氣血食痰,而其位實屬於肝,故四者之病,已詳於肝經門中,茲不必重贅,茲但即四者之地所患瘡瘍備列之。馬刀,本發腋下,堅而不潰,其症治亦已詳頸項篇中,不復贅。

而腋下所發,有與馬刀相似,雖堅而色赤,為米疽者,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疏疏砭之,外塗豕膏,內仍服藥(宜紫金錠內消丸)。內疚疽,亦發腋下,已詳肩臂篇中,不復贅。惟脅下生疽名曰發脅,由肝與心包火盛,虛而有熱所致,但不可過用陽藥(宜柴胡清肝湯神效瓜蔞散)。即至潰後,亦惟清熱托裡,兼滋腎水(宜清熱消毒飲金銀花,多加熟地黃)。

若自脅下至臍上,及膝下兩旁一二寸發癰,填硬難膿,且難穴,穴後難斂,須先用暖內藥(宜排膿內補十宣散),外用熱藥貼令和軟(宜千金不易比天助陽補精膏及寒瘡熱膏)。若急切破之,必至膿出不止,故須緩破,使膿一湧而出,易於收拾也,虛弱人仍用大補之劑(宜十全大補湯)。又有脅下瘡如牛眼狀者,往往膿血出而不止(宜以鹽少許入牛耳,取其垢敷瘡口,即瘥)。

又有自脅抵腰,腫赤如霞,名丹毒者(宜榆白皮末,雞子白和塗)。甚至遍身青紫,當急砭出惡血(宜羚羊角燒灰,雞子白和塗,不應,服紫金丹勝金丹汗之)。肋上發癰,則曰發肋,初起腫盛,十數日不攻穴,即大如杯如碗,痛徹內腸,左患應右,右患應左,急以針刺出膿血,否則毒必內攻而多死也(宜清心內固金粉散)。

若處荒僻,一時不得方藥,則有簡便之法,可使毒不內攻,不侵臟腑,不傳惡症(宜黃礬丸、牛膠飲),不可不知也。

【發肋論症】,劉涓子曰:發肋及兩肩肘頭,名曰夾熒疽,九日可刺。赤白膿相間,多出可治。全無赤白者不治。二十日之久,若仍不穴者,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