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九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0)

1. 諸癇源流

故陽癇必由痰熱客心胃,聞驚而作,甚則不聞驚亦作,宜用寒涼藥;陰癇亦本痰熱,緣醫用寒藥太過,損傷脾胃,變而成陰,宜用溫補燥濕藥。此施治之不可混也。然而為標為本,亦更有辨。蓋癇症之成,有從標而得者,止在經脈不通;有從本而得者,必深人兩腎動氣。夫兩腎動氣,是臟腑之根,呼吸之門,生氣之本也。

生氣者,陽從陰極而生,即蒼天之氣所自起之分也。故經曰蒼天之氣清淨,則意志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不能害,或經脈引入外咸,內傷深入於根本,傷其生化之原,則命門相火,自下逆上,塞其音聲,迫出鳥獸之音,遍身之液,與脾之涎沫,迫而上湧,流出於口,涎潮於心,故卒倒不知人也。

小兒又有胎癇,得之母腹中,其母孕時,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子生即發為癇疾(宜燒丹丸)。而從古療癇,惟子和法最善,其法,汗吐下並施,若虛而不勝吐下者,則以豁痰清火為主(如南星、木香、竹瀝、菖蒲、全蠍、人參、黃芩、麥冬),所用方藥無不取效(宜龍腦安神丸、五癇丸、參朱丸),師其意而用之可也。

至嵩崖則專取二蹺治之,亦屬徑路可尋,其法,以晝作者為陽蹺(宜升陽湯),夜作者為陰蹺(宜四物湯加柴胡、栝蔞、半夏、南星、黃柏、知母、遠志、棗仁、菖蒲)是也。此皆前人之可取以為則者也。然而癇病日久,必成窠囊(宜厚朴丸),窠囊日久,中必生蟲(宜妙功丸),或與行痰(宜追風祛痰丸),滌熱(宜清心溫膽湯),除驚(宜驚氣丸),寧神(宜歸神丹)。

癇病已愈,須防再發(宜斷癇丹,或十全大補湯加棗仁、遠志、硃砂、麥冬、金箔、銀箔),必經年峻補,才保無虞,然後再加調養(宜六味丸),庶乎可耳。

【脈法】《脈訣》曰:癲癇之脈,浮洪大長。鰲按:諸癇之脈,大約沉實弦急者,皆不可治。

【諸癇症治】《綱目》曰:痰在膈間,則眩微不僕;痰溢膈上,則眩盛仆倒。(熬按:凡痰病皆然,不獨癇也)。而不知人,名之曰癲。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也。又曰:仆倒不省,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於頭中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則頭中氣亂,頭中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不識人,而昏眩仆倒也。又曰:凡癲癇僕時,口中作聲,將省時吐涎沫,省後又復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

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僕時無聲,省時無涎,後不再發。《入門》曰:有五,肝曰雞癇,心曰馬癇,脾曰牛癇,肺曰羊癇,腎曰豬癇,以病狀偶類故為名,其實不外乎痰火與驚,三者而已。

諸方曰:宜燒丹丸;身熱脈浮為陽癇,宜妙香丸;心涼脈沉為陰癇,宜五生丸;肥人多痰,宜加味壽星丸;瘦人火盛,宜清心滾痰丸;痰迷心竅,宜金箔鎮心丸;痰火俱盛,宜甘遂散吐下之;因驚者,宜抱膽丸;因怒者,宜寧神導痰湯;心藏虛損,氣血不足,宜滋陰寧神湯、清心溫膽湯;婦人癇,宜加味逍遙散、硃砂膏;五癇,通治宜五癇丸、六珍丹、錢氏五色丸;癇愈再發,宜斷癇丹。

白話文:

癲癇的病因,陽癇通常是因痰熱積聚在心胃,受到驚嚇就會發作,嚴重時即使沒受驚也會發作,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陰癇本來也是痰熱引起,但因醫生使用過多寒涼藥物,損傷脾胃,才轉變成陰症,應該用溫補、燥濕的藥物治療。這兩者治療方法不能混淆。然而,病症的標和本也要區分。癲癇的形成,有些是從「標」引起的,只是經脈不通暢;有些是從「本」引起的,一定會深入到腎臟的「動氣」。腎臟的動氣是臟腑的根本,呼吸的關鍵,是生命之氣的來源。

生命之氣,是陽氣從陰氣達到極點後產生的,也就是天地間清陽之氣的源頭。所以《黃帝內經》說,清淨的自然之氣能使人意志堅定,順應它就能鞏固陽氣,即使有外邪也無法侵犯。但如果經脈將外來的邪氣引入,內傷深入到根本,傷害了產生生命能量的源頭,命門的相火就會從下往上逆行,堵塞聲音,迫使發出如鳥獸般的聲音。全身的津液,和脾的涎液,被向上逼迫湧出,從口中流出,涎液充滿胸腔,就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小孩子還有一種胎癇,是從母親懷孕時得到的,母親懷孕時受到巨大的驚嚇,氣往上衝而不往下,精氣因此停留在裡面,所以孩子出生後就會發作癲癇(適合用燒丹丸治療)。古代治療癲癇,以錢乙的治療方法最好,他的方法是,發汗、催吐、瀉下同時使用。如果體虛無法承受吐瀉,就以化痰清火為主(如南星、木香、竹瀝、菖蒲、全蠍、人參、黃芩、麥冬等藥材),使用的藥方都能產生療效(適合用龍腦安神丸、五癇丸、參朱丸),可以學習他的方法來應用。

到了嵩崖則專門針對陰蹺、陽蹺來治療,也找到了明確的途徑。白天發作的是陽蹺病(適合用升陽湯),夜晚發作的是陰蹺病(適合用四物湯加柴胡、栝蔞、半夏、南星、黃柏、知母、遠志、棗仁、菖蒲)。這些都是前人可以借鑒的方法。然而,癲癇病久了,一定會形成積聚之處(適合用厚朴丸)。積聚之處久了,裡面一定會生蟲(適合用妙功丸),或者配合化痰(適合用追風祛痰丸)、清除熱邪(適合用清心溫膽湯)、鎮驚(適合用驚氣丸)、安神(適合用歸神丹)的藥物。

癲癇病癒後,必須預防復發(適合用斷癇丹,或十全大補湯加棗仁、遠志、硃砂、麥冬、金箔、銀箔),必須經過長年嚴格的滋補,才能確保沒有危險,然後再加以調養(適合用六味丸),大概就可以痊癒了。

【脈法】《脈訣》說:癲癇的脈象,浮、洪、大、長。我認為:各種癲癇的脈象,如果沉、實、弦、急,都是難以治療的。

【各種癲癇的治療】《本草綱目》說:痰在膈間,會感到眩暈,但不會倒地;痰溢出膈上,會感到嚴重的眩暈而倒地。(我認為:所有痰病都是這樣,不只是癲癇)。當人失去知覺時,就稱之為癲。大人叫做癲,小孩叫做癇,其實都是同一種病。又說:倒地昏迷不醒,都是因為邪氣向上逆行到陽分,擾亂頭部。癲癇就是痰邪向上逆行,痰邪向上逆行,會使頭部氣機紊亂,頭部氣機紊亂,就會使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所以聽不到聲音,不認識人,而昏暈倒地。又說:凡是癲癇發作倒地時,口中會發出聲音,快要清醒時會吐出涎沫,清醒後又會復發,時發時止,不能停止。

而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病症,倒地時不會發出聲音,清醒時不會吐涎,之後也不會再發作。《醫學入門》說:癲癇有五種,肝病叫做雞癇,心病叫做馬癇,脾病叫做牛癇,肺病叫做羊癇,腎病叫做豬癇,只是以病狀偶爾相似而命名,其實都離不開痰、火、驚這三種因素。

各種醫書說:適合用燒丹丸;身體發熱、脈象浮的是陽癇,適合用妙香丸;身體發冷、脈象沉的是陰癇,適合用五生丸;肥胖的人多痰,適合用加味壽星丸;瘦的人火氣旺盛,適合用清心滾痰丸;痰迷心竅,適合用金箔鎮心丸;痰和火都很旺盛,適合用甘遂散催吐或瀉下;因驚嚇引起的,適合用抱膽丸;因憤怒引起的,適合用寧神導痰湯;心臟虛弱、氣血不足,適合用滋陰寧神湯、清心溫膽湯;婦女的癲癇,適合用加味逍遙散、硃砂膏;各種癲癇,通用治療適合用五癇丸、六珍丹、錢氏五色丸;癲癇痊癒後又復發,適合用斷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