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九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9)

1. 諸癇源流

諸癇,腎經病也。《內經》專主腎經失職,而河間則以為熱甚,風燥乃其兼化,丹溪又主痰與熱,士材又兼主肝腎,而或兼風火,要當據《內經》為的,諸家之說當參考,以為酌治之法,庶諸癇無遁情。經曰:二陰急為癇厥。二陰者,足少陰腎也。蓋其症在腎氣之厥,而邪傷在陰與筋,以腎氣主少陰與樞,少陰逆而樞失,則氣塞於經而上行。少陰脈系舌本,故塞喉,音隘不容發,若獸鳴然也。

經時必止者,氣復反則已,是以不與癲同也。又曰:心脈滿大,癇瘈筋攣;肝脈小急,癇瘈筋攣;足少陰筋病,主癇瘈及痙。蓋心脈滿而癇瘈者,腎逆而心火鬱也;逆於肝者,肝陰先不足;而腎氣逆之,故肝脈小急,亦癇瘈筋攣也;凡癇必兼瘈,少陰厥而後癇也。又曰:陽維從少陰至太陽,動苦肌肉痹,及下部不仁,又苦顛仆羊鳴,甚者失音不能言。

蓋陽維維於諸陽,而從少陰至諸陽,是陰為陽根也,故能維諸陽,而少陰陰邪從而至諸陽,故能塞諸陽之會,而患肌痹等症;羊鳴失音者,少陰氣不至,則為暗也。又曰:陰維從少陽斜至厥陰,動苦顛癇僵仆,羊鳴失音。蓋陰維從少陽至厥陰,是陽為陰鼓也,動在少陽,故能鼓諸陽而為維,而少陽既衰,陰邪遂壅,亦能全塞諸陰之會,而筋絡相引,故亦患顛癇等症。此雖不拈少陰,而厥陰之方闔,亦少陰之失樞也。

觀《內經》之言,則諸癇為患,可識其皆由於腎矣。若河間主熱,故專以清涼為主;丹溪主痰與熱,故以星、半、芩、連為主,而熱多者清心,痰多者行吐,然後用安神平肝,如歸、地、牛黃、硃砂、青黛、柴胡、川芎、金銀箔之類;士材兼主腎肝,故以為癇症之發厥,由腎中龍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從而助,惟有肝風,故搐搦,搐搦則通身脂液逼迫而上,隨逆氣以吐出於口也。諸家之可參考如此。

總而論之,諸癇之原,雖根於腎,而諸癇之發,實應五臟。如馬癇之張口搖頭作馬嘶者,則應乎心;牛癇之目正直視腹脹作牛吼者,則應乎脾;豬癇之喜吐沫作豬叫者,則應乎腎;雞癇之搖頭反折喜驚作雞鳴者,則應乎肝;羊癇之揚目吐舌作羊聲者,則應乎肺。須各對其經而治之。

而所發之候,亦可據以辨驗經絡。如晨朝發者,病在足厥陰肝;黃昏發者,病在足太陰脾;平旦發者,病在足少陽膽;日中發者,病在足太陽膀胱;亥時發者,病在足陽明胃;中夜發者,病在足少陰腎。須務加引經藥(肝,柴胡、吳萸;脾,升麻、葛根、白芍;膽,柴胡、青皮;膀胱,羌活;胃,白芷、石膏;腎,肉桂、知母、獨活)。

《千金方》又云:先身體熱,瘈瘲驚啼而後發,脈浮洪者,為陽癇,病在六腑肌膚之間,易治(宜妙香丸);先身冷,不驚掣啼叫,病發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骨髓之內,難治(宜五生丸、引神歸舍丹)。此又以陰陽辨驗,其法較為便捷。總之,五癇之應五臟,所以識其由;發時之分六經,所以審其病;症狀之別陰陽,所以異其治。固非有矛盾也。

白話文:

諸癇的病因

各種癲癇,都是腎經的疾病。《內經》認為主要原因是腎經功能失調,河間學派則認為是熱盛,風燥是其伴隨的病理變化;丹溪學派則認為是痰熱;士材學派則認為是肝腎兩經的病變,有時還伴有風火。總體來說,應以《內經》的觀點為基礎,其他學派的說法可以參考,並據此制定治療方案,這樣就能有效治療各種癲癇。經書記載:「二陰急則為癇厥。」「二陰」指的是足少陰腎經。癲癇的症狀主要體現在腎氣虛衰,而邪氣則侵犯陰經和筋脈。因為腎氣主導少陰經和腎臟的樞機功能,少陰經逆亂,樞機失調,就會導致氣血阻塞在經脈中,然後向上運行。少陰經的脈絡聯繫到舌根,所以會出現喉嚨阻塞、聲音狹窄、發不出聲音,像獸鳴一樣。

如果發病時間固定,然後自行停止,那是因為氣機恢復正常,所以癲癇與癲狂不同。經書還記載:「心脈滿大,則癇瘈筋攣;肝脈小急,則癇瘈筋攣;足少陰筋病,主癇瘈及痙。」心脈充盈而導致癲癇發作,是因為腎氣逆亂導致心火鬱結;肝脈搏動微弱而導致癲癇發作,是因為肝陰先不足,然後腎氣逆亂,所以肝脈搏動微弱,也會出現癲癇和筋攣。凡是癲癇都會伴隨抽搐,少陰經虛衰之後才會出現癲癇。經書還記載:「陽維脈從少陰經到太陽經,活動時會感到肌肉麻痹,下肢感覺遲鈍,還會出現頭暈目眩、羊鳴、嚴重者會失音不能說話。」

因為陽維脈連接諸陽經,從少陰經到諸陽經,陰經是陽經的根基,所以才能維繫諸陽經的運作。而少陰經的陰邪之氣到達諸陽經,就會阻塞諸陽經的氣血運行,而導致肌肉麻痹等症狀;羊鳴、失音是少陰經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經書還記載:「陰維脈從少陽經斜行至厥陰經,活動時會感到頭暈目眩、癲癇、僵直、仆倒,還會出現羊鳴、失音。」因為陰維脈從少陽經到厥陰經,陽經是陰經的動力,活動在少陽經,就能夠推動諸陽經的運作,而少陽經衰弱,陰邪之氣就會阻塞,也能完全阻塞諸陰經的氣血運行,筋絡相互牽引,所以也會出現癲癇等症狀。雖然這裏沒有明確提到少陰經,但厥陰經的開合失調,也是少陰經樞機失調的表現。

從《內經》的記載來看,各種癲癇的病因都可以追溯到腎臟。河間學派認為是熱盛,所以主要用清涼的藥物治療;丹溪學派認為是痰熱,所以主要用半夏、黃芩、黃連等藥物治療,熱盛者清心,痰多者行吐,然後再用安神、平肝的藥物,如酸棗仁、生地黃、牛黃、硃砂、青黛、柴胡、川芎、金銀箔等;士材學派兼顧腎肝兩經,認為癲癇發作是腎中之火上升,肝火助之,出現肝風,所以抽搐,抽搐時全身津液逼迫向上,隨著逆氣從口中吐出。其他學派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這些。

總之,各種癲癇的病根都在腎臟,但癲癇發作時卻牽涉到五臟。例如,馬癇張口搖頭,發出馬嘶聲,則與心臟有關;牛癇眼睛直視,腹部脹滿,發出牛吼聲,則與脾臟有關;豬癇喜歡吐沫,發出豬叫聲,則與腎臟有關;雞癇搖頭,身體反折,容易受驚,發出雞鳴聲,則與肝臟有關;羊癇揚目吐舌,發出羊叫聲,則與肺臟有關。必須針對相關經絡進行治療。

癲癇發作的時間也可以用來辨別經絡。早晨發作,病在足厥陰肝經;傍晚發作,病在足太陰脾經;清晨發作,病在足少陽膽經;中午發作,病在足太陽膀胱經;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發作,病在足陽明胃經;半夜發作,病在足少陰腎經。必須使用引經藥物(肝:柴胡、吳茱萸;脾:升麻、葛根、白芍;膽:柴胡、青皮;膀胱:羌活;胃:白芷、石膏;腎:肉桂、知母、獨活)。

《千金方》還說:如果先出現身體發熱,抽搐、驚啼,然後發病,脈象浮洪,這是陽癇,病在六腑和肌膚之間,比較容易治療(宜用妙香丸);如果先出現身體發冷,沒有驚嚇、抽搐、哭啼,發病時脈象沉細,這是陰癇,病在五臟和骨髓之內,比較難治療(宜用五生丸、引神歸舍丹)。這也是用陰陽來辨別,方法比較簡便。總之,五種癲癇分別對應五臟,以此可以認識其病因;發病時間的不同可以辨別六經,以此可以審察其病情;症狀的不同可以區分陰陽,以此可以區別其治療方法。所以說,這些說法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