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六 (5)
卷二十六 (5)
1. 頸項病源流
頸項強痛,肝腎膀胱病也。三經感受風寒濕邪,則項強(風熱勝宜加味小柴胡湯,濕勝宜加味逍遙散)。肝血虛,肝火旺,亦筋燥強急(宜首烏湯)。而其所屬諸病,有項下卒腫堅硬者,由於肝腎之病,昆布海藻海帶必用。外則於風熱濕三者參之。有常慣項痛者(宜六味丸間服和氣飲)。
有感冒項強或痛者(宜驅邪湯)。有痰盛項痛者(宜治風豁痰湯)。有濕盛項痛者(宜加味勝濕湯)。有項筋急,不得轉側者(宜木瓜煎)。有腎氣上攻,項筋連背痛不可轉側者(宜椒附散)。有腮項相連腫痛,發熱便閉者(宜防風通聖散)。有項面腫,眾人一般者,是疫癘(宜普濟消毒飲)。
白話文:
脖子僵硬疼痛,可能是肝、腎、膀胱出了問題。三條經脈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也會導致脖子僵硬,風熱盛宜加味小柴胡湯,濕盛宜加味逍遙散。肝血不足,肝火旺盛,也會導致筋絡乾燥僵硬,宜首烏湯。
脖子下方突然腫脹堅硬,可能是肝腎疾病,昆布、海藻、海帶必不可少,也要根據風熱濕邪的具體情況添加藥物。脖子經常疼痛,宜六味丸間服和氣飲。
感冒引起脖子僵硬或疼痛,宜驅邪湯。痰多引起脖子疼痛,宜治風豁痰湯。濕氣重引起脖子疼痛,宜加味勝濕湯。脖子筋絡緊繃,無法轉動,宜木瓜煎。腎氣上衝,脖子筋絡連著後背疼痛,無法轉動,宜椒附散。腮部和脖子相連腫痛,發熱便秘,宜防風通聖散。脖子和臉部腫脹,多人同時出現,是瘟疫,宜普濟消毒飲。
有腦後腫者,恐是疽(宜黃連救苦湯)。若兼堅腫木硬,口燥舌乾,噁心,煩渴,便秘(宜石決明湯)。有頸項腫痛,寒熱頭眩者,是氣毒(宜加味藿香散)。有頸項結核浮腫,先寒後熱者,此風寒所搏(宜防風解毒湯)。有頸項結核堅腫,色紅漸熱者,是熱毒(宜連翹消毒飲)。
有項強不能回顧,動則腦痛,脈弦數實者,是痰熱客太陽經(宜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紅花)。有傷寒後,項前後腫硬,作痛身熱者(宜柴胡葛根湯)。有傷寒後項腫痛,卻不紅,身不熱者(宜牛蒡甘桔湯)。有項強卒口噤,背反張,成蘵病者(宜烏藥順氣散加羌活、獨活、木瓜)。
白話文:
腦後長腫瘤,可能是疽,應該服用黃連救苦湯。如果腫塊堅硬、木質化,伴隨口乾舌燥、噁心、口渴、便秘,應該服用石決明湯。頸項腫痛,伴隨寒熱頭暈,是氣毒所致,應該服用加味藿香散。頸項有結核,浮腫,先寒後熱,是風寒入侵,應該服用防風解毒湯。頸項結核堅硬,顏色發紅,逐漸發熱,是熱毒所致,應該服用連翹消毒飲。
脖子僵硬無法回頭,活動時頭疼,脈象弦數有力,是痰熱阻滯太陽經,應該服用二陳湯,並加入酒炒黃芩、羌活、紅花。傷寒後,脖子前後腫硬疼痛,發燒,應該服用柴胡葛根湯。傷寒後脖子腫痛,但沒有發紅,也沒有發燒,應該服用牛蒡甘桔湯。脖子僵硬,突然口不能言,背部反弓,形成蘵病,應該服用烏藥順氣散,並加入羌活、獨活、木瓜。
以上皆項強之病。而又有項軟者,天柱骨倒也(宜健骨散、生筋散)。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不食,及諸病後,往往患此,俗醫謂之五軟(宜天柱元、五加皮散)。頸項之為地雖小,其病亦如此之多,可忽視哉。
【頸項部位症治】,《靈樞》曰:前曰頸,後曰項。又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手陽明之脈,名曰扶突。三次手太陽之脈,名曰天窗。四次足少陽之脈,名曰天容。五次手少陽之脈,名曰天牖。六次足太陽之脈,名曰天柱。
白話文:
以上提到的都是頸項強直的病症。而有些患者頸項軟弱,那是因為天柱骨歪斜導致的,可以服用健骨散和生筋散治療。幼童長期患有疳疾,體弱不食,或其他疾病之後,也容易出現頸項軟弱,民間醫生稱之為「五軟」,可以使用天柱元和五加皮散治療。頸項部位雖然面積不大,但疾病卻很多,不可輕視。
《靈樞》中記載,頸項部位前側稱為頸,後側稱為項。另外,鎖骨凹陷處,是任脈經過的位置,稱為天突;任脈旁側的動脈,是足陽明經脈,稱為人迎;手陽明經脈,稱為扶突;手太陽經脈,稱為天窗;足少陽經脈,稱為天容;手少陽經脈,稱為天牖;足太陽經脈,稱為天柱。
七次項中央督脈,名曰風府(風府,穴名也,在腦後)。《資生》曰:《內經》云,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蓋為諸陽主氣也,然則固傷寒之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故風府宜護也。《本草單方》曰:風襲項強,不得顧視者,穿地作坑煅赤,以水灑之,令濕,鋪生桃葉於內,臥席上,以項著坑上,蒸至汗出,良久,即瘥。或以大豆一升蒸變色,囊裹枕之,亦愈也。
頸項瘡瘍,最重者莫如對口瘡,生頸後腦下,緣督脈陽盛,火毒上炎所致。若焮赤腫痛者可治。如根腳大,精神憒,便屬惡候,宜量其虛實。虛弱者汗之(宜勝金丹)。壯實者下之(宜一粒金丹)。或用內托內消法(宜托裡消毒散、仙方活命飲)。氣血虛者,尤宜補托(宜托裡散)。外用圍藥圍住,勿令毒走泄。如漸腫至肩上,或毒邪壅盛,鮮血瀑湧,或毒攻心腹,膨脹譫語,或潰後風入發搐,皆死不治。其次百脈疽,腫起環頸項,焮赤作痛,身灼熱,不能食,上氣咳嗽,其發引耳,其原由有所大驚恐也,十五日可刺,導引見血,否則八十日死(宜神效托裡散)。其次夭疽,生頸上,腫大而色赤黑,不急治,則熱毒前傷任脈,下侵洲液,內入肝肺,十餘日死(宜仙方活命飲)。其次夾疽,生喉兩旁,由心肝脾三經火熱上攻也。若潰內者死不治(宜琥珀犀角膏、黃連消毒飲)。其次猛疽,生嗌中,又名喉癰,由任脈及心小腸積熱,憂憤所致(宜琥珀犀角膏、黃連消毒飲)。壯實人先用下法以泄毒(宜一粒金丹)。若過時不治,穿爛咽喉者死,膿不泄而塞咽亦立死。其次頸癰,三焦鬱火所發也(宜仙方活命飲加元參、桔梗)。虛弱人或先汗之(宜奪命丹),壯實人或先下之(宜一粒金丹),老弱人必用補之(宜人參養榮湯),神勞多怒者必當消解之(宜八珍湯加柴胡、香附),費心過度者急培補之(宜補中益氣湯),更有婦人鬱怒恚憤,頸項腫後,月水不通,小便如淋,則又關於血分矣,宜先調之(宜椒紅丸)。俟經行腫消,補之(宜六君子湯加柴胡、枳殼)。以上皆頸項瘡瘍發之於暫者也。其有累月經年,久而不愈者,則曰痰核,曰瘰癧,曰馬刀,曰癭瘤。痰核者,濕痰流聚成塊,不紅不痛,不作膿,推動軟滑,多生頸項(宜專消痰核仙方、海帶丸、消核丸)。亦有生手臂肩背者,雖覺微痛,但腫不紅(宜二陳湯加防風、酒芩、連翹、川芎、角刺、蒼朮)。亦有胸中胃脘至咽門,窄狹如線疼痛,及手足俱有核如胡桃者(宜開氣消痰湯)。亦有咽喉結核腫痛,頸項不得迴轉,兩腋下塊如石硬者(宜消解散)。亦有風痰鬱結而成核者(宜消風化痰湯)。亦有酒怒氣發,腫痛潰膿,痰核生於腋下,久不能瘥者(宜內托白斂散)。亦有生於耳後連項下,三五成簇,不紅不腫,不作膿者(宜含化丹)。亦有項後少陽經中疙瘩,赤硬腫痛者(宜山藥膏)。亦有痰核紅腫寒熱,狀如瘰癧者(宜石灰火煅為末,白果肉同搗貼)。亦有枕後生痰,正則為腦,側則為痹者(宜輕虛白浮石,燒存性,入輕粉少許,研,麻油調塗,勿令手按,即漲,或加焙黃牛糞尤妙)。總之,痰核一症,生在上體多兼風熱,生在下體多兼濕熱(宜加味小胃丹、竹瀝達痰丸)。瘰癧者,《內經》通謂之結核,如大豆,如銀杏,連屬者是也,多起於耳後。其原由怒火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恚怒氣逆憂思過度,風熱之邪,內搏於肝,肝主筋,肝受病則筋縮,累累如貫珠也。故此症專屬於肝,兼屬膽與三焦,以肝為雷火,而膽、三焦皆有相火以為助也。雖然,瘰癧者其總名,而就形分類,則各有指名可按焉。排行成列,或繞遍項,或二三,或六七,或赤或白,或沉或浮,初如豆,久似梅,甚如雞卵,此名蟠蛇癧,憂思勞力,則疼痛赤腫,早治為急(宜梔子清肝湯、連翹散堅湯)。頸項間止生一個者,名單窠癧,最為難治(宜小犀角丸)。外起一胞,中裹十數核塊者,名蓮子癧,手推能動,尚可用藥(宜肝邪、琥珀散),若堅硬如石,必發熱躁渴,死不治。初則單生頸項左右,後則重疊而起,名重臺瘍,亦死症,且害人甚速。形似燕窩者,名燕窩癧,亦死症,初生在項,破後流注四肢,遍體結毒。如梅李狀,不療自破,孔竅相穿,寒熱疼痛,膿汁淋漓,名流注癧,又名千歲瘡,婦人多患之(宜化氣調經湯、夏枯草散)。而治之之法,當細覈其原由形症以用藥。如脈沉數實,焮赤腫痛,由邪氣之實,急當泄之(宜消毒化堅湯)。如脈浮數,憎寒壯熱,拘急腫痛,由邪氣在表,急當表散(宜荊防敗毒散加減)。如由於大怒,肝邪橫逆,急疏肝行氣(宜小柴胡湯加青皮、青木香、桃仁、紅花)。如由氣血虛,腫硬不潰,急補氣養血(宜益氣養勞湯)。如由氣血虛,潰後不能收斂,急當調補(宜先服益氣養榮湯,次服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如由虛勞而致,急須補益(宜先服補中益氣湯,次服益氣養榮湯)。如脈數實,不消,或不斂,急當下之(宜羌活連翹湯)。如腫痛發寒熱,大便秘結,當先下後托(宜先服羌活連翹湯,次服仙方活命飲)。如耳下核塊腫痛,發寒作熱,急發表(宜荊防敗毒散)。表症退,急消毒(宜散腫潰堅湯)。如腫硬久不消,亦不作膿,服敗毒散堅藥不應,急灸肘尖肩尖,再服藥(宜益氣養榮湯)。如由血虛,脈大無力,潰後發熱煩躁,急當補陰(宜當歸補血湯)。總之,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急,腫結疼痛者,急為消散(宜羌活連翹湯,又時服消癧丸)。外以稜針刺出血,以拔毒湯令洗,一日內時刺時洗,至五六次,刺時放蟾酥少許於針處,上以膏貼(宜琥珀膏,更貼內消膏),自然消散。若已潰不愈,然後用補益藥(宜益氣養榮湯,或八物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多服取效。此先後之法,其用藥大概,不可紊亂。推之凡屬瘡瘍皆然,不獨瘰癧已也。馬刀者,亦屬三焦肝膽浸淫於陽明太陽,流注於胸脅腋下,堅硬如石,形長如蛤者是也,不論已破未破,年近年遠,總宜以夏枯草濃煎,食遠溫服,虛弱人熬膏服,並塗患處,以此草生血,乃治馬刀瘰癧聖藥也。久服恐嫌克伐,常以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相間而服。而其方藥,又不可不詳求以備急用(宜連翹散堅湯、消腫湯、散腫潰堅湯、海藻潰堅丸、貓頭丸、補中勝毒餅)。如此則症雖險惡亦不患無法以治之也。癭瘤者,氣血凝滯,年數深遠,漸長漸大之症。何謂癭?其皮寬,有似櫻桃,故名癭,亦名癭氣,又名影袋。何謂瘤?其皮急,有似石榴,故名瘤,亦名瘤贅。是癭瘤本異症也。其症皆隸五臟,其原皆由肝火。蓋人怒動肝邪,血涸筋攣,又或外邪搏擊,故成此二症。惟憂恚耗傷心肺,故癭多著頸項及肩。惟有所勞欲,邪乘經氣之虛而住留,故瘤隨處皆有。陳文治曰:自筋腫起,按之如筋聚之狀,而或有赤縷,名曰筋瘤,屬於肝也(宜六味丸,或四物湯加山梔、木瓜)。自肌肉腫起,久而有赤縷,或皮色俱赤,名曰血瘤,屬於心也(宜四物湯加茯苓、遠志)。自肌肉腫起,按之實軟,名曰肉瘤,屬於脾也(宜歸脾湯、補中益氣湯)。自皮膚腫起,按之浮軟,名曰氣瘤,屬於肺也(宜補中益氣湯)。自骨腫起,按之堅硬,名曰骨瘤,屬於腎也(宜六味丸、補中益氣湯)。而《三因方》又於骨肉血三瘤之外,增膿瘤(宜海藻丸)、石瘤(宜神效開結散,一併散)、脂瘤(宜治脂瘤方)。謂瘤名有六,其初起皆作梅李狀,皮嫩而光,漸如杯卵,不可決潰,肉瘤尤不可破,破則殺人。惟脂瘤粉紅色,全是痰結,宜用針決去脂粉。或有如茄垂下,根甚小者,用藥點其蒂(五灰膏),俟茄落,即以生指膏貼之自愈,須防其出血,如血出,急以藥止之(宜止血藥、桃花散)。《三因》之言,亦病日深變生多種之謂也,且不但此也。有手背生瘤,或如雞距,或如羊角,嚮明照之,如桃膠,曰膠瘤者(宜以排針十字刺破,按出黃膿如膠者二三匙,立平)。有生於面曰粉瘤者(宜海藻浸酒飲)。有翻花瘤者(宜馬齒莧一斤,燒灰研細,豬脂調服)。薛立齋曰:筋脈呈露曰筋癭(宜玉壺散、破結散)。赤脈交絡曰血癭(宜化癭丹、四物湯合用)。皮色不變曰肉癭(宜人參化癭丹)。隨憂愁消長曰氣癭(宜白頭翁丸、消癭散、海帶丸)。堅硬不可移曰石癭(宜破結散)。《三因》言五癭之名亦同,謂皆不可決破,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夭枉(如破,宜桃花散、止血藥)。其言是也。然西北方依山聚澗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氣,其間婦女,往往生結囊如癭,皮色不變,不痛不癢,余前遊宣化府,曾立方治數婦人,皆得效,此方書所未及者(宜沈氏癭囊丸)。故特志之。
白話文:
頸項正中央的督脈,稱為風府穴,位於腦後。《資生》書中說,《內經》提到巨陽脈屬於諸陽之脈,與風府穴相連,是諸陽之氣的主脈,所以風寒容易從這裡入侵。北方人習慣用毛皮裹住頸項,南方人體質較弱,也用布帛護住頸項,可見風府穴需要保護。《本草單方》中記載:風寒侵襲頸項,導致頸項強直,無法轉頭,可以用土坑燒熱,澆水使其濕潤,鋪上新鮮的桃葉,然後將患者仰臥於席上,頸項置於土坑之上,用熱氣熏蒸至出汗,持續一段時間後,即可痊癒。或者用一升大豆蒸熟至變色,裝入布袋,枕在頭下,也可以治癒。
頸項瘡瘍中,最嚴重的莫過於對口瘡,發生在頸項後腦下方,是督脈陽氣過盛,火毒上炎所致。如果出現紅腫疼痛,可以治療。但如果瘡瘍根基深厚,精神萎靡,則預後不佳,需要根據患者虛實情況進行治療。虛弱者宜用汗法(宜勝金丹),壯實者宜用瀉法(宜一粒金丹)。也可以用內托內消法(宜托裡消毒散、仙方活命飲)。氣血虛弱者,更應該補托(宜托裡散)。外用圍藥圍住瘡瘍,防止毒素擴散。如果瘡瘍逐漸腫至肩部,或毒邪壅盛,鮮血湧出,或毒素攻心腹,出現腹部膨脹、神志不清,或潰瘍後風寒入侵,導致抽搐,這些情況都無法治療,會導致死亡。其次是百脈疽,腫起環繞頸項,紅腫疼痛,身體發熱,不能進食,呼吸困難,咳嗽,疼痛牽連到耳朵,其發病原因是受到重大驚嚇。十五日內可以針刺放血,引導毒血排出,否則八十日內會死亡(宜神效托裡散)。其次是夭疽,發生在頸部,腫大且呈紅黑色,不及时治疗,热毒会向上伤及任脈,向下侵犯津液,內入肝肺,十餘日內會死亡(宜仙方活命飲)。其次是夾疽,發生在喉嚨兩側,是心肝脾三經火熱上攻所致。如果潰爛至内部,會導致死亡(宜琥珀犀角膏、黃連消毒飲)。其次是猛疽,發生在咽喉中,也叫喉癰,是由任脈和心小腸積熱,憂慮憤怒所致(宜琥珀犀角膏、黃連消毒飲)。體質強壯者,應先用瀉法泄毒(宜一粒金丹)。如果延誤治療,瘡瘍穿破咽喉,會導致死亡;膿液不排出堵塞咽喉,也會立即死亡。其次是頸癰,是由三焦鬱熱所致(宜仙方活命飲加元參、桔梗)。虛弱者可以先用汗法(宜奪命丹),壯實者可以先用瀉法(宜一粒金丹),老年體弱者必須用補法(宜人參養榮湯),神經衰弱,容易發怒者,應當消解鬱結(宜八珍湯加柴胡、香附),思慮過度者,應當急需滋補(宜補中益氣湯)。還有婦女鬱怒,頸項腫脹,月經不調,小便頻數,這就與血分有關了,應當先調治血分(宜椒紅丸)。待月經來潮腫脹消退後,再用補法(宜六君子湯加柴胡、枳殼)。以上都是頸項瘡瘍短期發生的情況。如果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久治不愈,就稱為痰核、瘰癧、馬刀、癭瘤。
痰核是由於濕痰凝聚成塊,不紅不痛,不化膿,觸摸起來柔軟光滑,多發生在頸項(宜專消痰核仙方、海帶丸、消核丸)。也有發生在手臂、肩背的,雖然會略微疼痛,但腫脹不紅(宜二陳湯加防風、酒芩、連翹、川芎、角刺、蒼朮)。還有胸中、胃脘至咽門,狹窄如線狀疼痛,以及手腳都有核塊,如同核桃大小的(宜開氣消痰湯)。還有咽喉結核腫痛,頸項不能轉動,腋窩下有硬塊如石的(宜消解散)。還有風痰鬱結而成的核塊(宜消風化痰湯)。還有因飲酒或怒氣導致的,腫痛潰爛化膿,痰核長在腋窩,久治不愈的(宜內托白斂散)。還有發生在耳後,連接到頸項下,三五個成簇,不紅不腫,不化膿的(宜含化丹)。還有頸項後少陽經中疙瘩,紅硬腫痛的(宜山藥膏)。還有痰核紅腫,寒熱交替,形狀像瘰癧的(宜石灰火煅為末,白果肉一同搗碎敷貼)。還有枕後生痰,正中為腦,兩側為痹的(宜輕虛白浮石,燒至變色,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輕粉,用麻油調和塗抹,不要用手按壓,否則會腫脹,或者加入焙黃牛糞效果更好)。總而言之,痰核這一種疾病,發生在上半身,多伴有風熱,發生在下半身,多伴有濕熱(宜加味小胃丹、竹瀝達痰丸)。
瘰癧,《內經》中通稱結核,如同大豆或銀杏大小,連在一起,多發生在耳後。其發病原因是怒火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抑鬱怒氣逆流,思慮過度,風熱之邪內搏於肝,肝主筋,肝臟生病就會導致筋縮,所以會形成瘰癧,如同串珠一樣。所以瘰癧專屬於肝臟疾病,也牽連到膽和三焦,肝臟屬於雷火,而膽、三焦都有相火助長。雖然瘰癧是一個總稱,但根據形狀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名稱。排列成行,或環繞頸項,或二三個,或六七個,或紅色或白色,或下陷或浮起,初期像豆子,久而久之像梅子,嚴重者像雞蛋,這叫蟠蛇癧,忧思劳累会导致疼痛红肿,應該及時治療(宜梔子清肝湯、連翹散堅湯)。頸項之間只長一個的,叫單窠癧,最難治療(宜小犀角丸)。外面長一個囊,里面包裹着十幾個核塊的,叫蓮子癧,用手推可以移動,可以用藥治療(宜肝邪、琥珀散),如果堅硬如石,必然發熱口渴,會導致死亡。初期只長在頸項左右兩側,後來重疊在一起的,叫重臺瘍,也是會導致死亡的疾病,而且危害很快。形狀像燕窩的,叫燕窩癧,也是會導致死亡的疾病,初期長在頸項,潰爛後毒素會流注四肢,全身結毒。如同梅子李子形狀,不治療也會自行潰爛,孔洞相互穿通,寒熱交替疼痛,膿液淋漓,叫做流注癧,也叫做千歲瘡,婦女容易患這種病(宜化氣調經湯、夏枯草散)。治療方法應該根據病因和病症來用藥。如果脈象沉而數,有力,紅腫疼痛,是由於邪氣積聚,應該及時瀉掉(宜消毒化堅湯)。如果脈象浮而數,怕冷發熱,肌肉拘緊腫痛,是由於邪氣在表,應該及時散表(宜荊防敗毒散加減)。如果由於大怒,肝氣橫逆,應該疏肝行氣(宜小柴胡湯加青皮、青木香、桃仁、紅花)。如果由於氣血虛弱,腫脹堅硬不潰爛,應該及時補氣養血(宜益氣養勞湯)。如果由於氣血虛弱,潰爛後不能癒合,應該及時調補(宜先服益氣養榮湯,再服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如果由於虛勞導致,應該及時補益(宜先服補中益氣湯,再服益氣養榮湯)。如果脈象數而有力,不消散,或不癒合,應該及時瀉掉(宜羌活連翹湯)。如果腫痛發熱,大便秘結,應該先瀉後托(宜先服羌活連翹湯,再服仙方活命飲)。如果耳下核塊腫痛,發冷發熱,應該及時發表(宜荊防敗毒散)。表症退散後,應該及時消毒(宜散腫潰堅湯)。如果腫脹堅硬,久治不消,也不化膿,服用敗毒散堅藥無效,應該灸肘尖、肩尖,再服藥(宜益氣養榮湯)。如果由於血虛,脈象大而無力,潰爛後發熱煩躁,應該及時補陰(宜當歸補血湯)。總而言之,剛開始感覺怕冷發熱,咽喉頸項強直,腫結疼痛,應該及時消散(宜羌活連翹湯,並服用消癧丸)。外用稜針刺出血,用拔毒湯清洗,一天內多次刺針清洗,直到五、六次,刺針時在針尖放少許蟾酥,上面用膏藥貼敷(宜琥珀膏,再貼內消膏),自然會消散。如果已經潰爛不愈,再用補益藥(宜益氣養榮湯,或八物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多服用就會有效。這些先後用藥的方法,只是大概的原則,不可混亂。其他瘡瘍也一樣,不僅僅是瘰癧。
馬刀也是屬於三焦肝膽浸淫於陽明太陽經,流注於胸脅腋下,堅硬如石,形狀長而如同蛤蜊的,不論是已經潰爛還是沒有潰爛,不論是時間長還是時間短,都应该用夏枯草濃煎,飯後温服,体质虚弱者熬膏服用,并涂抹患处。夏枯草生血,是治療馬刀和瘰癧的聖藥。長期服用可能會過於傷伐,可以經常服用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交替服用。藥方不可不詳盡地研究,以備急用(宜連翹散堅湯、消腫湯、散腫潰堅湯、海藻潰堅丸、貓頭丸、補中勝毒餅)。這樣即使是嚴重的病症,也不怕沒有辦法治療。
癭瘤是氣血凝滯,時間長久,逐漸增大和變大的病症。什麼叫癭?它的皮膚寬鬆,如同櫻桃,所以叫癭,也叫癭氣,又叫影袋。什麼叫瘤?它的皮膚緊繃,如同石榴,所以叫瘤,也叫瘤贅。癭瘤是兩種不同的病症。這兩種病症都屬於五臟,其病因都是肝火。因為人發怒就會引起肝火,導致血液干涸,筋脈攣縮,或者外邪入侵,就會導致這兩種病症。憂慮、憤怒會損傷心肺,所以癭瘤多長在頸項和肩部。如果勞欲過度,邪氣乘虛而入,就會停留在經絡,所以瘤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現。陳文治說:從筋腫開始,按壓起來如同筋聚在一起,還有紅色條紋,叫做筋瘤,屬於肝臟疾病(宜六味丸,或者四物湯加山梔、木瓜)。從肌肉腫起,時間長了之後,會有紅色條紋,或者皮膚顏色都變紅,叫做血瘤,屬於心臟疾病(宜四物湯加茯苓、遠志)。從肌肉腫起,按壓起來結實而柔軟,叫做肉瘤,屬於脾臟疾病(宜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從皮膚腫起,按壓起來浮軟,叫做氣瘤,屬於肺臟疾病(宜補中益氣湯)。從骨頭腫起,按壓起來堅硬,叫做骨瘤,屬於腎臟疾病(宜六味丸、補中益氣湯)。而《三因方》在骨肉血三瘤之外,又增加了膿瘤(宜海藻丸)、石瘤(宜神效開結散,一起散开)、脂瘤(宜治脂瘤方)。說瘤名有六種,初期都是像梅子李子形狀,皮膚光滑柔軟,逐漸像杯子或雞蛋大小,不能潰爛,肉瘤尤其不能破,破了就會致命。只有脂瘤是粉紅色,都是痰液凝聚而成,可以用針刺破,排出如同膠狀的黃色膿液,就會痊癒。或者像茄子一樣垂下來,根部很小的,可以用藥點在蒂部(五灰膏),等到茄子掉落,就用生指膏貼敷,就會自然癒合。要注意防止出血,如果出血,要及時用藥止血(宜止血藥、桃花散)。《三因》書中所說,是疾病日益嚴重,變化多端的意思,而且不止這些。還有手背上長瘤,有的像雞爪,有的像羊角,向光照射,如同桃膠,叫做膠瘤(宜用排針十字形刺破,按壓排出像膠狀的黃色膿液,二三匙就會痊癒)。有長在臉上的叫做粉瘤(宜海藻浸酒服用)。有翻花瘤(宜馬齒莧一斤,燒成灰研磨成粉末,用豬油調和服用)。薛立齋說:筋脈顯露出來叫做筋癭(宜玉壺散、破結散)。紅色血管交織在一起叫做血癭(宜化癭丹、四物湯合用)。皮膚顏色沒有變化的叫做肉癭(宜人參化癭丹)。隨著憂愁消長叫做氣癭(宜白頭翁丸、消癭散、海帶丸)。堅硬不能移動的叫做石癭(宜破結散)。《三因》書中所說的五種癭的名称也相同,都說不能切開,切開就會膿血崩潰,導致夭折(如果切開,宜桃花散、止血藥)。他說得對。但是西北方的依山傍水的百姓,喝溪谷里的水,受到寒冷毒气的侵襲,当地的婦女,常常會長出像癭瘤一樣的囊肿,皮膚顏色沒有變化,不痛不癢,我以前在宣化府游历時,曾經用藥方治癒了幾個婦女,這些藥方是書上沒有記載的(宜沈氏癭囊丸)。所以特別記錄下來。
【痰核症治】,丹溪曰:結核在皮裡膜外,多是濕痰流注,作核不散,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用藥散核。《入門》曰:遍身有核,多是痰注,宜竹瀝達痰丸。
【瘰癧症治】,《外臺秘要》曰:肝腎虛熱則生病。《病機》云:瘰癧不繫膏粱丹熱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自愈,不得妄汗妄下,致有虛虛之禍。陳文治曰: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或寒熱焮痛,乃肝火風熱而氣病也,便用梔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以清肝火,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手推可動而軟滑者,屬痰也,以化痰為主,用二陳湯加防風、桔梗、黃芩、竹瀝。
白話文:
痰核症治
丹溪先生說:結核長在皮膚和內膜之間,大多是因為濕痰積聚流注,形成核狀不易消散。詢問病人平時喜歡吃什麼,在吐下積滯後,用藥物來散解核狀物。
《入門》中說:全身出現核狀物,大多是因為痰液積聚,宜用竹瀝達痰丸。
瘰癧症治
《外臺秘要》中說:肝腎虛熱就會生病。
《病機》中說:瘰癧不是因為過食肥甘厚味或熱性食物所致,而是因虛勞氣鬱所引起。治療宜補益形氣,調和經脈,如此瘡瘍自然會痊癒。不可妄用汗法或瀉下之法,以免虛上加虛。
陳文治先生說:初期感覺怕冷、發熱、咽喉僵硬疼痛,或寒熱交替並伴有灼痛,這是肝火風熱導致氣機病變。應立即使用梔子清肝湯或柴胡清肝湯來清瀉肝火,並用加味四物湯來滋養肝血。
如果用手推動可以移動而且摸起來滑潤,屬於痰濕所致,則以化痰為主,可服用二陳湯加防風、桔梗、黃芩、竹瀝。
見於少陽之分者,柴胡通經湯。見於陽明之分者,升麻調經湯。若寒熱止而核不消,乃肝經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六味丸以生腎水。或初用牡蠣大黃湯,疏下二三次,或服內消丸,外貼琥珀膏,內外兼治,必使消散。
如此用藥,卒不可退,其人面色痿黃,患處腫高稍軟,皮膚壯熱,膿已成也,宜以針刺核中,外貼琥珀膏,仍服托裡之劑,三日後,取去核中稠膿,膿盡,又取核外薄膜,先破初起之核以絕其源,余核不消盡,如前法,次用龍珠膏、金寶膏除去其根,而服除風熱之藥,自是可愈。若已成瘻,則用蒜餅子灸法,瘡口貼琥珀膏。
白話文:
如果病症出現在少陽經,就用柴胡通經湯;如果病症出現在陽明經,就用升麻調經湯。如果寒熱症狀消退了但腫塊未消,這是因為肝經火燥導致血瘀,應該用加味逍遙散來清肝火,用六味丸來滋養腎水。也可以先用牡蠣大黃湯疏通腸胃,服藥二三次,或者服用內消丸,外貼琥珀膏,內外兼治,直到腫塊消散。
如果按照上述用藥方法,症狀卻沒有改善,患者面色萎黃,患處腫脹且略微柔軟,皮膚發熱,已經化膿,就應該用針刺腫塊中心,外貼琥珀膏,並繼續服用托裡藥物。三天後,取出腫塊中心的膿液,膿液排盡後,再取出腫塊外圍的薄膜,先將初起的腫塊破開以阻斷病源,剩下的腫塊如果還沒有完全消散,就用同樣的方法繼續處理。之後用龍珠膏、金寶膏去除病根,並服用除風熱的藥物,就能痊癒。如果已經形成瘻管,就用蒜餅子灸法,在瘡口處貼上琥珀膏。
先哲立法不一,而必效散、立應散、瓜蔞散大有奇效。又曰:男子患此,最怕咳嗽,潮熱。女子患此,亦忌經閉,潮熱。但以玉燭散和血通經,服之自消。經久閉者,用加味逍遙散、清肝益榮湯。丹溪曰:治瘰癧,以必效散與瓜蔞散相間而服,效驗如神。然必效、立應二散,非王道藥之劑,服後宜酌量調治。
【馬刀症治】,《入門》曰:生胸脅腋下,堅硬如石,形如馬刀蛤者,曰馬刀。又曰:患馬刀者,取立應散一錢,濃煎木通湯調下,臨臥服,毒從小便出,如粉片血塊是也。未效,再服。斑貓性毒,濟以烏尖,或衝上麻悶,嚼蔥白茶清下以解之。如尿澀,益元散或五苓散,燈心煎湯調下。宣毒後,繼服薄荷丹解其風熱。
白話文:
古人立法有異,但必定以「效散」、「立應散」、「瓜蔞散」等方藥治療,效果非凡。又言,男性患病時,最怕出現咳嗽、潮熱的症狀;女性則最怕經血不通、潮熱。但以「玉燭散」調和血氣、通暢經絡,服用後自然可見效果。對於長期經血不通的,則可使用「加味逍遙散」、「清肝益榮湯」進行治療。丹溪曾言,治療淋巴結腫大(瘰癧)時,交替使用「必效散」與「瓜蔞散」,效果如同神明般神奇。然而,「必效散」與「立應散」並非常見的藥方,服用後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療法。
【馬刀症療法】,《入門》中有載,馬刀症表現於胸脅、腋下,堅硬如石,形狀類似馬刀蛤。治療馬刀症時,可取「立應散」一錢,濃煎木通湯調和服用,於臨睡前服用,毒物會通過尿液排出,呈現為粉狀或血塊。若效果不佳,可再次服用。斑貓性質有毒,可用烏尖中和,若服用後出現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可嚼食蔥白與茶清解毒。若出現尿瀉,則可使用「益元散」或「五苓散」,以燈心煎湯調和服用。在排出毒素後,可繼續服用「薄荷丹」以解除風熱。
【癭瘤症治】,《入門》曰:癭瘤初起,通用十六味流氣飲,久服蠟礬丸,外敷南星膏。瘍科書曰:此疾宜補脾肺,滋心腎,令木得水而敷華,筋得血而滋潤,多有可生。
【對口瘡治法】,瘍科書曰:治對口瘡,用鮮白茄蒂七枚,秤若干重,又用鮮首烏秤同茄蒂重,水鍾半煎服,一服出膿,一服收口。如無鮮者,收取乾者亦可。此為輕劑,不可以治重病耳。
白話文:
癭瘤初期,可用十六味流氣飲治療,長期服用則可改用蠟礬丸,並搭配外敷南星膏。對於癭瘤,宜補脾肺、滋心腎,讓肝木得水而生長茂盛,筋脈得血而滋潤,才能使病情好轉。治療對口瘡,可用鮮白茄蒂和鮮首烏等量煎水服用,一劑可使膿液排出,一劑可使瘡口癒合。若無鮮品,可用乾品代替。此法為輕劑,不可治療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