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六 (1)
卷二十六 (1)
1. 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
按《銅人圖》:項旁缺盆之上曰肩。肩下臂上通名曰臑,俗謂之膊。臑下臂上接處曰肘,肘即臂節。肘下手上名曰臂,臂有二骨。臂下手上接處曰腕。又云:掌後為腕。腕之下曰手,手有掌有指。五指各有名:一曰大指。二曰食指,又曰鹽指。三曰長指,又曰中指。四曰無名指。
五曰小指。上部肩至手曰肢,下部胯至足亦曰肢,兩手兩足因曰四肢。此自肩至手之部位名目也。試言其病:肩前屬大腸經,故肩前痛為大腸經病,蓋肩端兩骨及前臑,皆大腸脈所貫,風熱乘肺,肺氣鬱甚,肺先病,當瀉風通肺氣(宜防風、羌活、升麻、柴胡、蔻仁、陳皮、桑皮、貝母)。若面白氣虛,必兼補(宜加人參、黃耆)。
白話文:
根據《銅人圖》記載:
-
脖子兩側,鎖骨上方叫做肩膀。
-
肩膀下方,手臂上部統稱為臑(音「督」,俗稱「膊」)。
-
臑下方,手臂上部與手臂下部交接處叫做肘,肘就是手臂的關節。
-
肘下方,手臂下部叫做臂,臂中有兩根骨頭。
-
臂下方,手臂下部與手掌交接處叫做腕。
-
另外也說:手掌背面也叫做腕。
-
腕下方叫做手,手有手掌和手指。
-
五根手指各有名稱:
-
大拇指
-
食指,又稱鹽指
-
中指,又稱長指
-
無名指
-
小指
-
從肩膀到手稱為肢,從胯部到腳也稱為肢,所以兩手兩腳合稱四肢。
以上是從肩膀到手的部位名稱。
現在討論一下這些部位的病症:
- 肩膀前面屬於大腸經,所以肩膀前面疼痛是大腸經的病症。因為肩膀兩端的骨頭和前面的臑,都貫穿著大腸經脈。
- 當風熱侵入肺部,肺氣鬱結嚴重時,肺部首先生病,需要瀉風通肺氣(宜用防風、羌活、升麻、柴胡、蔻仁、陳皮、桑皮、貝母)。
- 如果面色蒼白,氣虛,就需要兼顧補氣(宜加人參、黃耆)。
肩後屬小腸經,故肩後痛為小腸經病,以小腸中感受風熱,氣鬱不行,故致此(宜羌活、防風、藁本、木通、蔓荊子)。若心血虛,必養血(宜當歸、熟地)。又有腎氣逆上而痛者,必補腎壯陽氣(宜杞子、山萸、牛膝、補骨脂)。挾痰飲者豁之(宜導痰湯)。當肩背一片冷痛,有熱也,消之(宜三稜、蓬朮、枳實、檳榔)。
白話文:
肩後部位屬於小腸經,所以肩後疼痛是和小腸經的病症有關。主要原因是小腸經感受風熱,氣血鬱結不通,才會導致疼痛。治療上應該使用羌活、防風、藁本、木通、蔓荊子等藥物。
如果出現肩後疼痛伴隨心血虛的情況,則需要補養血氣,可以用當歸、熟地等藥物。
此外,如果肩後疼痛是腎氣逆上所致,則需要補腎壯陽氣,可以用杞子、山萸肉、牛膝、補骨脂等藥物。
如果有痰飲阻滯導致肩後疼痛,則需要祛痰化飲,可以用導痰湯等藥物。
如果肩背部出現一片冷痛,但同時伴隨有發熱,則需要消散寒熱,可以用三稜、蓬朮、枳實、檳榔等藥物。
至於臂則為六經分布之處,故其為病,須即病處分別之。試以兩手直伸,其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若前廉痛屬陽明(宜升麻、白芷、葛根),後廉痛屬太陽(宜羌活、藁本),外廉痛屬少陽(宜柴胡、黃芩),內廉痛屬厥陰(宜柴胡、青皮),內前廉痛屬太陰(宜升麻、白芷、蔥白),內後廉痛屬少陰(宜獨活、細辛),此六經分配之處,先不可不辨。其所以痛者,雖不外風寒濕熱,而要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固有由來也。
白話文:
至於手臂,是六經經絡分布的地方,所以手臂出現病症,必須依據病症發生的位置分別診治。
你可以試著將雙手直伸,手臂貼身垂下,大拇指朝前,小指朝後。如果:
- 前側手臂疼痛,屬於陽明經(宜用升麻、白芷、葛根);
- 後側手臂疼痛,屬於太陽經(宜用羌活、藁本);
- 外側手臂疼痛,屬於少陽經(宜用柴胡、黃芩);
- 內側手臂疼痛,屬於厥陰經(宜用柴胡、青皮);
- 內側前側手臂疼痛,屬於太陰經(宜用升麻、白芷、蔥白);
- 內側後側手臂疼痛,屬於少陰經(宜用獨活、細辛)。
以上是六經在手臂上的分布位置,診斷時不可不分清。
至於引起疼痛的原因,雖然不外乎風寒濕熱,但是必須仔細觀察邪氣聚集的地方,因為身體一定存在著虛弱的地方,才會讓邪氣趁虛而入。
若其痛而果系風寒,則從風寒治之(宜蠲痹湯)。若由血不榮筋,瘦弱臂痛,則兼養血(宜蠲痹四物湯)。若由血燥筋攣,遇寒則劇,肝氣虛弱,風寒客經絡,脈緊細,必從肝治(宜加味逍遙散為主,參用舒筋湯)。亦有怒動肝火而臂痛者(宜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亦有腎水虧,筋骨失養,以致痿痹者(宜六味丸)。
若夫臂連肩背痠痛,兩手軟痹,由痰飲流入四肢也(宜二陳湯、星香散合用)。偶提重物忽痛,傷筋也(宜劫勞湯,或八珍湯加官桂、丹皮、木瓜、薑黃、延胡、劉寄奴)。因搐臂筋痛,傷於寒也(宜舒筋湯)。臂痛不能舉,或痛無定處,由脾虛邪氣相搏也,脈必沉細(宜補中益氣湯加威靈仙、桂枝、桑皮、薑黃)。臂痠痛,手軟麻,有痰滯也(宜道痰湯加木香、片薑黃)。
白話文:
臂痛的治療方法
如果疼痛是由風寒引起的,就應該從風寒的角度治療(適合使用蠲痹湯)。如果是由於血不養筋,導致瘦弱臂痛,則要兼顧養血(適合使用蠲痹四物湯)。
如果疼痛是由於血燥筋攣,遇到寒冷就加劇,並且肝氣虛弱,風寒侵犯經絡,脈象緊細,則需要從肝臟入手治療(以加味逍遙散為主,配合舒筋湯)。
還有一些人因怒氣傷肝,導致臂痛(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加入川芎、當歸)。還有一些人因腎水虧虛,筋骨失養,導致痿痹(適合使用六味丸)。
其他臂痛的治療方法
如果手臂連接著肩背痠痛,雙手軟弱無力,這是由於痰飲流入四肢所致(適合使用二陳湯和星香散合用)。
如果偶爾提重物突然疼痛,這是由於傷筋所致(適合使用劫勞湯,或者八珍湯加官桂、丹皮、木瓜、薑黃、延胡、劉寄奴)。
如果手臂抽搐疼痛,是由於受寒所致(適合使用舒筋湯)。
如果手臂疼痛不能舉起,或者疼痛部位不定,這是由於脾虛邪氣相搏所致,脈象必沉細(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威靈仙、桂枝、桑皮、薑黃)。
如果手臂痠痛,手軟麻木,這是由於痰滯所致(適合使用道痰湯,加入木香、片薑黃)。
臂痛不能舉物,氣血凝滯也(宜舒筋湯)。兩臂流注走痛,似覺酸冷,爬搔不著難忍,寒濕痰流注也(宜天仙藤散)。臂脛疼痛,至於年久不愈,血虛不能養筋,且有客邪留著也(宜虎脛骨酒、當歸酒)。痛起肩膊連臂漸下入環跳髀膝,由絡虛也(宜防風根湯)。左指脹痛引肩,由血虛風動,病在肝也(宜桑枝膏丸)。
肩膊筋緩,連臂不舉而痛,陽明脈衰也(宜黃耆、白朮、防風根、當歸、片薑黃、桑枝)。如坐臥傷濕,或受寒而臂痛,為寒濕氣痛也(宜五積散)。手腫痛,或指掌連臂膊肘腕俱痛,為手氣也(宜蠲痹湯)。臂忽發熱極痛,為風熱也(宜桑枝濃煎湯,多服)。臂發熱痛,從里徹外,為血衰也(宜秦艽地黃湯)。
白話文:
手臂疼痛無法舉物,是氣血凝滯造成的,適合服用舒筋湯。雙臂疼痛流注,感覺酸冷,難以忍受,像是寒濕痰流注造成的,適合服用天仙藤散。手臂小腿疼痛,長期不癒,是血虛無法滋養筋脈,且有外邪停留在體內,適合服用虎脛骨酒、當歸酒。疼痛從肩膀蔓延至手臂,逐漸向下至臀部、大腿、膝蓋,是經絡虛弱導致,適合服用防風根湯。左手指腫脹疼痛,牽連肩膀,是血虛風動,病在肝臟,適合服用桑枝膏丸。
肩膀筋脈鬆弛,連帶手臂無法舉起並疼痛,是陽明經脈衰弱,適合服用黃耆、白朮、防風根、當歸、片薑黃、桑枝。若因坐臥受寒濕侵襲,或受寒而導致手臂疼痛,是寒濕氣痛,適合服用五積散。手部腫痛,或手指、手掌、手臂、肘部、手腕皆疼痛,是手氣,適合服用蠲痹湯。手臂突然發熱劇痛,是風熱,適合服用桑枝濃煎湯,多服。手臂發熱疼痛,從內到外,是血氣衰弱,適合服用秦艽地黃湯。
若夫手掌熱,則病屬心與心包;手熱赤癢,兩掌皮厚皴裂,則病屬肝膽血燥(宜加味逍遙散加熟地、鉤藤)。手與足心腫,病則屬風(宜花椒、鹽醋和敷)。手與足抽掣動搖,弄舌吐沫,其脈沉弱,病則屬脾虛生風,不可遽作風火痰治(宜歸脾湯)。手與足麻本,病則屬脾肺氣虛(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桑枝,外煎桑枝葉湯洗)。
手與足生紫斑白點,枯厚破裂,病則屬血虛而燥(宜二礬湯熏)。手與足忽如火燃,起紫白黃泡,病則屬血熱,急針挑破,太乙膏貼之。若挑破又生,血熱之極(宜脾實)。凡言手與足者,以種種皆手足俱有之病,非必一時手足齊患此病也。論手而言足,亦連類及之。
白話文:
如果手掌感到熱,那麼疾病可能源自心臟或心包。如果手掌發紅、癢,手掌皮膚厚且乾裂,則疾病可能是由肝膽血液乾燥所引起(適合加味逍遙散加入熟地、鉤藤)。如果手腳腫脹,疾病可能源自風邪(適合使用花椒、鹽醋敷療)。如果手腳抽搐震顫、說話含糊、吐沫,脈搏沈弱,這可能源自脾虛引發風症,不能立即診為風火痰病(適合使用歸脾湯)。如果手腳麻木,這可能源自脾肺氣虛(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茯苓、半夏、桑枝,外煎桑枝葉湯洗)。
如果手腳出現紫色斑點和白色點狀,乾裂嚴重,這可能是血液虛弱乾燥所致(適合使用二礬湯薰療)。如果手腳突然像被火燒一樣,出現紫色、白色、黃色的泡疹,這是血液熱盛的表現,需要迅速用針挑破,再貼上太乙膏。如果挑破後再次出現這種情況,表明血液熱盛到極度(適合考慮脾實的治療方法)。無論提到手還是腳,都是各種疾病都可能同時影響手和腳,並不一定在同一時間一起發病。在論述手的問題時,也會涉及到腳的相關病症,是因為這些疾病有相似的特性。
後足病源流,可與此參看也。如以手指言之,大指屬肺,食指屬大腸,中指屬心包,無名指屬三焦,小指內側屬心,外側屬小腸。凡五指經脈所到,邪氣盛則痛,正氣虛亦痛,須分其經絡,察其虛實以治之(總治指痛,宜烏梅、魚鮓,打爛傅之)。其有手搐,內外發熱者,其肝心二經之火乎(宜瀉青赤湯,素弱者抑肝導赤湯)。
有手搐,目動口瞤面腫者,其胃中有風乎(宜胃風湯)。有手搐,臂肘筋痛者,其傷於寒乎(宜舒經湯)。有手搐,覺衰弱或見弱症者,其元氣虛乎(宜續命煮散)。有手搐,既愈,欲絕其根者,其非滋補不可乎(宜六味丸間服加味逍遙散)。總之,搐則有止時,若非筋攣為常病,無刻不拘急,但患搐者,皆不可以艾灼,或發表,以腠理開,邪愈易入也。夫搐雖非痛病所屬,以其在手,故由手痛而連及。
白話文:
關於後足的疾病來源和流變,可以參考這段文字。例如,如果用手指來說明,大拇指屬於肺部,食指屬於大腸,中指屬於心包,無名指屬於三焦,小指內側屬於心臟,外側屬於小腸。凡是指尖的經脈所經過的地方,邪氣旺盛會導致疼痛,正氣不足也會引起疼痛,必須分辨經絡,觀察虛實以進行治療(總體治療手指疼痛,應使用烏梅、魚鮓,研磨後敷上)。如果出現手指抽搐、內外發熱的情況,可能是肝心兩經的火旺所致(適合使用瀉青赤湯,對體質較弱的人則使用抑肝導赤湯)。
出現手指抽搐、眼睛震動、嘴角抽動、面部浮腫的情況,可能是胃中有風所致(適合使用胃風湯)。出現手指抽搐、手臂肘部筋肉疼痛的情況,可能是受寒所致(適合使用舒經湯)。出現手指抽搐、感覺虛弱或出現虛弱症狀的情況,可能是元氣不足所致(適合使用續命煮散)。出現手指抽搐,病情恢復後想要徹底根治的情況,可能需要滋補(適合使用六味丸間歇服用,加上增強逍遙散的效果)。
總而言之,手指抽搐通常有停止的時候,如果不是因為肌肉緊繃引起的常見疾病,沒有刻不容緩的緊迫感,只是經常抽搐的患者,都不可使用艾灸或發汗,以免毛孔打開,使邪氣更容易進入。雖然手指抽搐並不是疼痛的病症,但它發生在手上,所以它會連帶手指的疼痛。
雖然,肩病、手病、臂病,不憚瑣屑言之。而臑肘腕從略者,非略也,臑肘腕病,每與肩臂手相牽連,言此即可知彼耳。
【手掌候胃】,《靈樞》曰: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銅人圖》曰:胃中寒,則手魚際之絡多青;胃中熱,則手魚際之絡赤;其暴黑者,久留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又曰:大指本節後白肉際,名曰魚,以其形似魚也,有穴名魚際。《回春》曰:傷寒手心熱者,邪在裡也:手背熱者。
邪在表也。手足溫者,陽症也;手足冷者,陰症也。
【肩臑等病原由症治】《內經》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灸於火者,是人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獨陽不能生長也。逢風而如灸於火者,是人當內爍也。又曰:四肢懈墮者,脾精之不行也。《靈樞》曰:胃不實,則諸脈虛。
白話文:
關於肩膀、手臂和手部的疾病,即使有些細節我會詳盡地描述,對於肩、肘、腕的問題,我並非忽略它們,而是因為這些部位的疾病往往與肩膀、手臂和手部互相影響,提及一個部分的狀況便能理解其他部分。
「手掌反映胃部狀況」,《靈樞》指出:手掌出現熱感時,表示腹部可能也有熱感;反之,若手掌感到寒冷,則腹部也可能感到寒冷。《銅人圖》進一步說明:胃部若出現寒意,手掌魚際的脈絡會呈現青色;胃部若出現熱意,魚際的脈絡則會變紅;如果脈絡突然變黑,則表示長期受到阻滯的病症;如果脈絡出現紅、黑、青三種顏色,則代表寒熱之氣混雜。
此外,《回春》提到:在發燒時,若手掌心出現熱感,表示病邪在體內;若手掌背出現熱感,則表示病邪在皮膚表面。手腳溫暖代表陽性病症;手腳冰冷則代表陰性病症。
「關於肩、臑等部位的病因和治療」,《內經》指出:當一個人四肢出現熱感,遇風寒時就像被火烤一樣,這表示該人體內陰氣虛弱,陽氣過盛。四肢代表的是陽性的器官,當陽氣與陰氣相對立,陰氣不足,水分不足以熄滅旺盛的火氣,陽氣無法正常生長。遇到風寒時就像被火烤一樣,這表示此人內部有火熱的病症。再者,《內經》也提到:四肢疲倦無力,是因為脾臟精氣運行不暢。《靈樞》則指出:若胃部功能不足,各脈絡就會變得虛弱。
諸脈虛,則筋脈懈墮。筋脈懈墮,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嚲,謂手足嚲曳也。又曰:肺心有邪,氣流於兩肘。《保命》曰:脾實則四肢不舉,此謂膏粱之疾,其治宜調胃承氣湯。若脾虛,則四肢不用。蓋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其治宜十全大補湯。又曰: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伸而不屈者,病在骨。
《直指》曰:酒家之癖,多為項腫臂痛。蓋熱在上焦,不能清利,故醞釀日久,生痰聚飲,流走項臂,不腫則痛耳。《集要》曰:忽患手腳胸背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疑是風症,或癰疽,皆非也,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
白話文:
如果全身脈絡虛弱,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筋脈鬆弛無力,就會在行走或用力時,氣力難以恢復,導致身體無力。身體無力,指的是手腳無力下垂。另外,肺和心臟有邪氣,就會使氣血流向兩肘。如果脾臟積實,就會導致四肢無力,這屬於飲食過度造成的疾病,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如果脾臟虛弱,就會導致四肢無力。這是因為脾臟病變無法將津液輸送到胃部,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治療。還有,手部屈曲不能伸直的,是筋脈病變;手部伸直不能屈曲的,是骨骼病變。
酒家的人容易出現脖子腫脹、手臂疼痛。這是因為熱氣停留在上焦,無法順利排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痰飲,流到脖子和手臂,不腫就痛。突然出現手腳、胸背、腰胯隱隱作痛,疼痛難忍,並且伴隨筋骨牽引、刺痛,坐臥不安,時常走動,看似風症或癰疽,其實都不是,而是痰液停留在心臟和膈膜上下,轉變成這種病症。
《資生》曰:兩肩頭冷疼,尤不可忽,屢見將中風人,臂骨脫臼,不與肩相連接,多有治不愈者。要之,才覺肩上冷疼,必先灸肩髃等穴,毋使至於此極也。《入門》曰:留飲之症,四肢歷節痛,氣短脈沉,久則令人骨節蹉跌,宜導痰湯加減用之。扁鵲曰:病人爪甲白者不治,爪甲青者死,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手掌腫無紋者死。
肩者,手足三陽交會之所。為風熱蘊結,或負重傷損,則生肩疽(宜仙方活命飲加柴胡、桔梗,烏金散)。其惡血留結內外,榮衛不通,則兩肩生疔疽,五日腫大,口禁寒戰,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宜四聖旋疔散、追疔奪命湯)。陳干疽,亦生兩肩,及兩大臂連𩨹骨,十四日痛不止,不可動,五十日身熱不赤,六十日可刺,刺無血則死(宜仙方活命飲、飛龍奪命丹)。庇癰,則生於肩及臑,色赤黑,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宜急治(宜化毒丹、內消丸)。
白話文:
《資生》提到:肩膀感到寒冷且疼痛,這點尤其不能忽視,經常會見到預示中風的症狀,比如手臂的骨骼脫臼,與肩膀無法連接,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都可能治療不及時。總而言之,一旦開始感到肩膀寒冷且疼痛,應該立即灸肩髃等穴位,以免病情發展到極端。
《入門》指出:長期積聚的飲食廢物(留飲),會導致四肢和關節疼痛,呼吸困難,脈搏沈緩。時間久了,可能會造成骨節鬆動或損傷,應當使用導痰湯進行調理,並根據情況適當調整藥方的用量。
扁鵲說:如果病人的指甲呈白色,表示病情難以治癒;指甲呈青色,則是預示死亡;如果手腳的指甲下方出現黑色,預計在八天後會死亡;手掌腫脹且沒有紋路,也是預示死亡。
肩膀是手和腳的三條陽經交會的地方。如果受到風熱的積聚,或是負重過度而受傷,可能會產生肩膀的腫塊(應使用仙方活命飲加上柴胡、桔梗,以及烏金散)。若體內積存的惡性血液在內部和外部都形成了結塊,使得經絡運行不通暢,那麼雙肩就會出現疔毒或腫瘤,五天後腫脹會更加嚴重,患者會出現寒戰,到了十二天時,可以進行刺療,如果不進行治療,到二十天時就會死亡(應使用四聖旋疔散、追疔奪命湯)。陳幹疽則是在雙肩和大臂連接肘部的位置生成,如果痛感持續十四天,就不可以動彈,五十天後如果體溫升高但不發紅,則需要進行刺療,如果刺後沒有出血,則會導致死亡(應使用仙方活命飲、飛龍奪命丹)。庇癰則在肩膀和臂部生成,皮膚呈現紅黑,會導致大量出汗,但對五臟沒有傷害,必須及早治療(應使用化毒丹、內消丸)。
鎖骨疽者,生肩前陷中,故又名缺盆疽,屬胃、三焦兩經之病(宜紫金丹、奪命丹,症退或潰後,宜十全大補湯)。若瘡口不合者凶,太陽鬱怒所結。疽生肩膊後骨上,曰上搭(宜仙方活命飲加羌活、桔梗、柴胡,潰後宜人參養榮湯)。心與心包風熱所侵,毒生肩膊下隙內,曰夾肢癰,治宜分壯盛(宜一粒金丹下之)、老弱(宜人參養榮湯)。
白話文:
鎖骨疽
,長在肩前凹陷處,所以又叫做缺盆疽,屬於胃經和三焦經的病症。治療上,應該使用紫金丹、奪命丹。症狀減輕或潰爛後,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瘡口無法癒合,預後不良,這是太陽經氣鬱滯所致。
疽
長在肩膊後面的骨頭上,稱為上搭。治療上,應該使用仙方活命飲加上羌活、桔梗、柴胡。潰爛後,應該使用人參養榮湯。
心經和心包經
受到風熱侵襲,毒氣在肩膊下方的腋窩內生長,稱為夾肢癰。治療上,需要分開壯盛體質和老弱體質:
- 壯盛體質:應該使用一粒金丹。
- 老弱體質:應該使用人參養榮湯。
其有兩臂肘起,在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上發癰者,此處連大小筋骨,舉動不便,垂手墜痛,膿深徹骨,或致傷筋拳縮,治宜緩慢其筋脈(宜白芷升麻湯)。亦有臑臂表裡俱赤,惟肘節處差小者,名藕包(宜內消散,塗油泥膏)。又有肘之內生癰,由心肺包絡鬱火(宜仙方活命飲、紫金丹、勝金丹,引經用黃連、升麻、柴胡)。肘之外生癰,由胃大小腸積熱鬱毒者(宜芩連消毒飲、紫金丹)。
白話文:
手臂肘部以下,靠近手骨的地方生瘡,這個位置連接著大小筋骨,活動不便,垂下手臂會疼痛,膿液深入骨頭,甚至會傷及筋脈,導致拳頭蜷縮。治療應緩慢地調理筋脈。另外,手臂外側和內側都發紅,只有肘關節處稍微好一些,稱為藕包,可以塗抹油泥膏。肘內側生瘡,是由於心肺包絡鬱熱導致的,可以用仙方活命飲、紫金丹、勝金丹治療,配合黃連、升麻、柴胡引導藥效。肘外側生瘡,是由於胃腸積熱鬱毒導致的,可以用芩連消毒飲、紫金丹治療。
此肘內外二症,皆當別老弱壯盛為治(壯盛宜牡蠣大黃湯下之,老弱宜千金內托散補之)。又有臂內生毒為魚肚(宜神效托裡散)。臂上節生毒,腫連肩髃,名臂風毒者(宜仙方活命飲加羌活、獨活、桂枝、桔梗)。此臂間二症,壯盛者亦宜下(宜內疏黃連湯)。虛而漫腫無頭,服敗毒藥不動者,亦宜補(宜十全大補湯加桂枝、桔梗)。
至若毒發於腋下及臂,或兩手掌中,憎寒壯熱,咽乾飲多,嘔吐煩心,脈洪大數盛者,乃內疚疽也,七八日可汗,失汗者死(宜初服內托榮衛湯汗之,繼服扁鵲散之)。腕癰者,屬手三陰經風熱毒也,生手屈之處,焮腫疼痛(宜玉樞丹少加蟾酥塗)。兩手背生癰,名手發背,漫腫無頭,三陽經風熱鬱滯也(宜仙方活命飲加芩、連、山梔、桔梗、升麻,寒加桂枝,熱加薑黃)。兩手心發毒,名穿掌,又名穿窟天蛇。
白話文:
肘部內外兩側的病症,治療時應區分病人老弱壯盛。壯盛者宜用牡蠣大黃湯瀉下,老弱者宜用千金內托散補益。手臂內側生瘡,像魚肚一樣的,宜用神效托裡散治療。手臂上節生瘡,腫脹連到肩胛骨,稱為臂風毒,宜用仙方活命飲加入羌活、獨活、桂枝、桔梗治療。這兩種手臂病症,壯盛者也宜瀉下,宜用內疏黃連湯。虛弱者腫脹漫無定處,服用敗毒藥物沒有效的,也宜補益,宜用十全大補湯加入桂枝、桔梗。
至於毒氣發於腋下及手臂,或兩手掌中,伴隨畏寒發熱、咽乾口渴、嘔吐煩躁、脈象洪大數快的症狀,這是內疚疽,七、八天就會出汗,出不了汗的人就會死亡。宜先服用內托榮衛湯使其出汗,接著服用扁鵲散治療。手腕生瘡,屬於手三陰經風熱毒,生於手屈的地方,紅腫疼痛,宜用玉樞丹加少許蟾酥塗抹。兩手背生瘡,稱為手發背,腫脹漫無定處,屬於三陽經風熱鬱滯,宜用仙方活命飲加入黃芩、黃連、山梔、桔梗、升麻,寒者加桂枝,熱者加薑黃。兩手心生瘡,稱為穿掌,又名穿窟天蛇。
偏於掌邊,名穿邊天蛇,心包絡經積熱也(宜仙方活命飲加桂枝、薑黃)。此二症,壯實者宜酌表裡汗下之(有表症宜紫金丹汗之,有里症宜一粒金丹下之)。老弱及既潰後,宜用參耆補托之(宜黃耆木香散、十全大補湯)。若乃風熱積毒,結於大腸經分,致虎口發毒,焮赤腫痛,則名合谷疽,又名臂蟹毒,又名手丫刺(宜仙方活命飲加桂枝、薑黃、升麻、桔梗)。治之汗下補三法,酌同前例。
至如毒之生於手指者,有五種:一曰大指疽,專生大指頭上,初則小點如粟,頗覺癢痛,漸大如豆如桃如李,或青或紫,乍黃黑,或癢或麻或木,或徹心大痛,此專由肺經積熱也,急發汗(宜烏金散、紫金丹)。壯實者急下(宜五利大黃湯)。此固大症,故人或患此,指色黑者,其指已死,宜截去之,不然黑至臂不治。
白話文:
在手掌邊緣的部分,我們稱為「穿邊天蛇」,這表示心包絡經有積熱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使用「仙方活命飲」加上「桂枝」和「薑黃」來治療。
這兩種症狀,對於壯實的人來說,可以考慮使用表裡汗下之法來治療(如果有表症,可以使用「紫金丹」來發汗;如果有裏症,可以使用「一粒金丹」來通便)。對於年老體弱或者傷口已經破壞的人,應該使用「參耆」來補充元氣(可以使用「黃耆木香散」或「十全大補湯」)。
如果是由風熱積毒,導致大腸經分的問題,使得虎口發出毒症,表現為紅腫疼痛,我們稱為「合谷疽」、「臂蟹毒」或「手丫刺」(建議使用「仙方活命飲」加上「桂枝」、「薑黃」、「升麻」和「桔梗」來治療)。治療的方法包括發汗、通便和補充元氣,可以參考前面的例子。
至於在手指產生的毒素,總共有五種情況:
- 「大指疽」,主要發生在大拇指上,初期會出現如粟粒大小的紅點,開始時會感到癢和痛,逐漸增大到像豆子、桃子或李子一樣大,顏色可能會是青色、紫色、黃黑色,伴有癢、麻或木感,甚至可能引起心痛,這主要是因為肺經有積熱所造成的。應當盡快發汗(可以使用「烏金散」或「紫金丹」)。壯實的人則應當迅速通便(可以使用「五利大黃湯」)。這種狀況非常嚴重,所以如果有人患了這種病,手指呈現黑色,那麼手指已經死亡,應該切掉,否則黑色的範圍會擴展到手臂,就無法治療了。
若攻心痛,嘔吐不食及牙縫出血者死。一名天蛇頭,除大指外,不拘四指指頭上生毒,焮赤腫痛,既膿,裂開如蛇頭狀,故名,此則由心包絡積熱也(宜芩連消毒飲、仙方活命飲加羌活、柴胡、桔梗)。如既裂,急塗藥瘡口內(宜蛇頭瘡方)。一曰代指,不拘何指指頭,先腫焮熱掣痛,然後於爪中間結膿潰破,甚者爪甲俱脫。
蓋爪者,筋之餘,筋賴血養,血熱甚,注於指端,故成此症。俗謂之貢爪,病同大指疽,然無蘊毒,故不青黑,亦不殺人。丹溪以烏梅入醋研浸患處,立效。《入門》以蒲公英摘取白汁多塗立差。《綱目》以生雞子開一孔,將指浸之,浸三個即愈。《醫鑑》以忍冬藤、蒲公英濃煎湯浸,極妙。
白話文:
若心痛劇烈,伴隨嘔吐、食慾不振,以及牙縫出血,此為凶兆,患者多半會死亡。
此病症又稱“天蛇頭”,除了大拇指以外,其他四指指頭上出現毒素,發紅腫痛,化膿後裂開呈蛇頭狀,故名。此病症是由於心包絡積熱引起。
治療方法
宜服用芩連消毒飲(配方編號20349),以及仙方活命飲加入羌活、柴胡、桔梗。如已裂開,需立即塗抹藥物於傷口內(參考蛇頭瘡方)。
另一種指頭疾病叫做“代指”,
指任何一個指頭都會先出現腫脹、發熱、疼痛,之後在指甲中間形成膿包,潰破後嚴重者指甲會脫落。
這是因為指甲是筋的延伸,筋需要血液滋養,而血液過於燥熱,就會流向指端,導致此病症。
民間俗稱“貢爪”,此病與大拇指疽病症相同,但沒有毒素積聚,因此不會呈現青黑色,也不會致命。
丹溪先生認為用烏梅浸醋後,研磨塗抹患處,療效顯著。
《入門》中記載用蒲公英摘取汁液塗抹,可快速治癒。 《綱目》中則記載用生雞蛋開孔,將患指浸泡,浸泡三次即可痊癒。《醫鑑》中則記載用忍冬藤和蒲公英濃煎湯浸泡,療效極佳。
此皆治代指之法,以代指為小症,不必服藥也。一曰鰍肚,生手指根節,或中節上,亦焮熱,亦腫痛,亦釀膿,亦潰爛,較大指疽則輕,比代指則重,此則全由風熱毒也(宜清熱消毒飲)。一曰髮指,俗謂之丫指,生兩指中間相連處,其疼痛往往徹骨難當,亦由風熱毒結聚也(宜清熱消毒飲,外塗拔毒散)。夫自肩至手指,腫毒之多如此,安可不詳求治法哉。
乃若冬月胃受烈風寒冰,手足皸裂,血出作痛(宜黃蠟膏、豬腦酒)。雖非腫毒一例,然既在手,故類及焉,以見治法之不可略也(是書所及遍身外症方論,雖多采前人醫籍,然大半則以《瘍科選粹》為主)。
白話文:
這些都是治療代指的方法,因為代指屬於輕微症狀,不需服用藥物。一種叫鰍肚,長在手指根節或中節上,會發熱、腫痛,甚至化膿、潰爛,比大指疽輕,比代指重,這是因為風熱毒素引起的(適合服用清熱消毒飲)。還有一種叫髮指,俗稱丫指,長在兩指相連處,疼痛會貫穿骨頭,難以忍受,也是因為風熱毒素積聚導致的(適合服用清熱消毒飲,外塗拔毒散)。從肩膀到手指,腫毒如此之多,怎能不詳細了解治療方法呢?
至於冬月因胃部受烈風寒冰侵襲,導致手足皸裂,出血疼痛(適合用黃蠟膏、豬腦酒)。雖然這不是腫毒,但發生在手上,因此也列入這裡,說明治療方法不可輕視(本書所述遍身外症方論,雖然多參考前人的醫籍,但大部分以《瘍科選粹》為主)。
【一切瘡瘍總論】,陳文治曰:凡初發壅腫,未見膿者,其名有三,曰癤,曰癰,曰疽。癤初起,浮赤無根腳,微軟皮薄,先出清水,後破膿。初生紅腫突起,無頭根,闊三四寸,發熱惡寒,抽掣疼痛,四五日後按之微軟,其名曰癰。然初時毒氣浮淺,或汗或下,早治即散。
膿成,另法治。一等皮色不變,但微腫,肌肉內痛,夜尤甚,發熱惡寒,此熱毒極深,其名為疽,能傷筋脈骨髓。初生一白粒如粟米,覺癢,亦痛,其痛應心,此疽之始兆也。大法,焮高腫痛,脈浮者,邪在表。焮痛發熱,拘急頭痛,或煩躁咽乾,亦邪在表。俱宜散。腫硬痛深脈沉者,邪在內,宜下。
白話文:
一切瘡瘍總論
陳文治說:凡是剛開始發生的腫脹,還沒出現膿液的,名稱有三種,分別叫做癤、癰、疽。
癤一開始出現,浮在表面,顏色發紅,沒有根基,觸摸起來柔軟,皮膚薄,先流出清水,之後破潰流出膿液。
癰剛開始出現時,皮膚紅腫突出,沒有頭部和根部,寬度大約三四寸,發熱怕冷,疼痛抽搐,四五天后按壓起來稍微軟一些,就叫做癰。不過,一開始毒氣還比較淺,可能通過出汗或排泄而排出,如果及時治療就能散去。
膿液形成后,另有方法治療。如果皮膚顏色沒有變化,只是稍微腫脹,肌肉內部疼痛,晚上尤為嚴重,發熱怕冷,這是熱毒深入,叫做疽,會損傷筋脈骨髓。一開始會出現一個白色的小粒,像米粒一樣,感覺發癢,也會疼痛,這種疼痛會牽連到心臟,這就是疽的初期徵兆。
總體來說,如果腫脹高起,疼痛劇烈,脈象浮的,邪氣在表,應該散邪。如果腫脹疼痛,發熱,身體拘緊,頭疼,或煩躁口干,也是邪氣在表,也應該散邪。
如果腫脹堅硬,疼痛深入,脈象沉的,邪氣在內,應該下邪。
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宜清。外無焮腫,內便調和者,邪在經絡,宜調和榮衛。惡寒而不潰者,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補。焮痛發熱,汗多便秘譫語者,陽結症,宜下。腫痛不作膿者,邪氣凝結,宜解。不作膿,但熱不潰者,氣血虛,宜補托。不作膿,或不潰,或不飲者,陽氣虛,宜扶陽。
治瘡之法,大要先明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托裡者,治其外之內也。潔古云:其脈浮大,當先托裡,恐邪氣入於內。蓋以脈浮數,焮腫形症外顯,恐邪氣竭而內攻,故必先托裡,宜內托復煎散。疏通者,治其內之外也。潔古云:若脈沉遲,當先疏其內,以絕其原。蓋以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腫赤痛,邪氣已深入於內,故必疏通,用內疏黃連湯。
白話文:
煩躁且喜冷飲,脈搏快速,這表示病邪在上部,應清熱。如果外表沒有紅腫,內部調理平順,這表示病邪在經絡,應調和營衛。畏寒但未破潰,這表示氣血過盛伴隨寒邪,應宣散並補益。出現紅腫疼痛和發熱,大量出汗便祕,神志混亂,這是陽熱結聚的症狀,應以通下法治療。如果腫痛未形成膿包,這是邪氣凝結,應以解毒方法處理。腫痛未形成膿包,但有熱症,未破潰,這是氣血虛弱,應以補益藥物治療。腫痛未形成膿包,或者未破潰,或者飲食減少,這是陽氣虛弱,應以扶助陽氣的方法來治療。
治療創傷的方法,大致上先要明白「託裡」、「疏通」、「調和營衛」三種基本原則。「託裡」是針對外部的治療,潔古認為,如果脈象浮大,應先使用託裡法,以防邪氣進入體內。「疏通」是針對內部的治療,潔古認為,如果脈象沈遲,應先疏通體內,阻止病源的產生。這表示脈象沈實,出現發熱、煩躁等症狀,但外表沒有紅腫、疼痛,表明病邪已經深入體內,因此需要疏通,使用內疏黃連湯進行治療。
和榮衛者,治其中也。潔古云:有在內外之中者,邪氣遏於經絡,故發癰腫。蓋以外無焮赤,內臟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故曰治其中,用當歸黃耆湯。用此三法,雖未必無變,要使邪氣峻減而易痊耳。然托裡用溫劑,疏通用涼劑,設或反投,助邪不淺,輕則危,重則死,不可不慎也。
夫癰疽膿熟自潰,或針烙而潰,毒氣已泄,即稟賦厚,不免氣血亦虧,宜排膿內補。或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宜補托定痛。若毒未盡,慎勿生肌收斂,以致復腫。或肉赤不斂,血虛有熱也。肉黯不斂,陽氣虛寒也。肉死不潰,脾氣虛弱也。肉白不斂,陽氣大虛也。膿多不斂,氣血俱虛也。
白話文:
調理和保護身體,主要在於調和體內的氣血。潔古曾說,當邪氣困擾在經絡中,導致身體出現腫塊時,通常外部沒有紅腫現象,但內部的流通卻會受阻。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通過調和體內的氣血來進行治療,這就是「治其中」的概念。使用當歸黃耆湯便是其中一種方法。運用這三個治療原則,雖然不一定能完全避免後續的問題,但可以大幅減少病況的嚴重性,讓患者較容易恢復健康。
然而,對於內傷的治療,我們應當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藥物,若是錯誤地使用了溫熱或涼涼的藥物,反而可能助長邪氣,造成病情加重。輕則可能危及生命,重則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我們必須十分謹慎。
對於癰疽這種疾病,當膿液成熟後自然破潰,或者透過針刺、烙鐵等方式使其破潰,這種情況下,體內的毒素已經被排出。即使患者的先天條件優越,但仍然可能因為破潰過程而損失血液和氣力。這種時候,我們需要進行排膿和內部補益的治療。
如果在破潰後出現疼痛的情況,這可能表明患者的氣血虛弱。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進行補充和託扶的治療,並同時止痛。若毒素尚未完全清除,切忌過早使用生肌收斂的方法,以免再次引起腫脹。此外,肉色紅而不癒合,可能是由於血虛而有熱;肉色暗淡而不癒合,則可能是陽氣虛寒;肉色死亡而不破潰,則是脾氣虛弱的表現;肉色白而不癒合,則是陽氣大虛的徵兆;膿液多而不癒合,則是氣血俱虛的表現。
他如不思斂食,胃氣虛也。飲食不化,脾氣虛也。膿少色赤,血虛也。亦有為穢氣所觸者,乳香沒藥和解之。有為風寒所逼者,桂枝防風溫散之。若瘀肉已腐,膿不止,腫痛不已,定有筋隔住,致內膿不得出,必針挑引出之,如畏痛延挨,多致不起。若寒邪凝滯,氣血不能榮衛,致肉白膿少,瘡口不合者,最要避風,用艾湯日洗。
丹溪云:諸經之瘡,惟肝膽二經氣多血少,肌肉難長,理宜預防,若用驅毒利藥,伐其陰血,禍不旋踵。斯言宜切記之。若膿已出盡,正趨吉避凶之時,風入即為破傷風,水入即為破傷濕,倉卒不知其因,害人最速,宜先摻聖效散,毋使風濕攻搏而已。然瘡或再合生膿,仍用通和藥次第治之,不可造次失手。
白話文:
如果患者不想吃東西,就代表胃氣虛弱。如果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就代表脾氣虛弱。如果膿液很少且顏色偏紅,就代表血虛。也可能是受到穢氣侵襲,可以用乳香和沒藥來化解。如果是因為風寒入侵導致的,可以用桂枝和防風來溫散寒邪。
如果腐爛的肉已經腐蝕,膿液一直流出,疼痛難忍,一定是因為筋絡阻礙了膿液的排出,必須用針挑開引流,如果害怕疼痛而延誤治療,很容易導致死亡。如果寒邪停滯,氣血不能流通,導致肉色發白、膿液少、傷口難以癒合,最重要的是要避風,每天用艾湯洗患處。
丹溪先生說:各種經絡的瘡傷,只有肝膽二經的氣多血少,肌肉不易生長,應該要預防。如果使用驅毒利藥,會損傷陰血,後果不堪設想。這句話應該牢記在心。
如果膿液已經全部排出來了,正處於趨吉避凶的關鍵時刻,如果風邪入侵就會變成破傷風,如果水邪入侵就會變成破傷濕。如果倉促之間不知道原因,危害非常快,應該先用聖效散來防止風濕入侵。
如果傷口癒合後又出現膿液,仍然需要用通和藥物來逐漸治療,不可急於求成,以免弄巧成拙。
若膿出肉腐,急貼拔毒膏,內補氣血,秋冬微加風寒藥。若膿雖潰,根腳反赤,暈開展,或大痛,毒未退也,總以補氣血為主,解毒藥佐之。若破後不潰,瘡口堅硬者,風也。蠹肉不腐者,熱毒結也。若瘡口易收而皮嫩薄者,不可便去拔毒膏藥。若脈緊數,膿未成,但數膿已成。
手按大熱有膿,不熱無膿,外硬未膿,軟𩊅已膿。手足指梢乳上,宜令膿熟大潰,方可開之。若潰後發熱頭痛,脈緊而浮,虛而兼表邪也。潰後將斂,遍身作癢,脈浮,用消風托裡之藥。若膿潰後,脈澀遲緩易愈,有胃氣也;脈沉細而直,裡虛欲變症也;洪滑粗散,難治,正虛邪實也。
白話文:
如果膿液流出,肉體腐爛,要趕緊貼上拔毒膏,內服補氣血的藥物,秋冬季節可酌量添加溫暖驅寒的藥材。如果膿液雖然潰爛,但根部仍然發紅,周圍紅腫擴散,或疼痛劇烈,說明毒素尚未完全消退,治療以補氣血為主,搭配解毒藥物。如果潰爛後沒有完全破潰,瘡口堅硬,這是風邪入侵所致。如果肉體腐爛而不潰爛,這是熱毒積聚的表現。如果瘡口容易癒合,但皮膚薄嫩,不能立即去除拔毒膏藥。如果脈象緊而數,膿液尚未形成,但有化膿的跡象,如果用手按壓,感到發熱有膿,不熱則無膿,外觀堅硬則無膿,柔軟則已化膿。手腳指尖、乳房等部位,應讓膿液充分成熟並潰爛,才能進行切開排膿。如果潰爛後發熱頭痛,脈象緊而浮,這是氣虛兼表邪入侵。潰爛後即將癒合,全身發癢,脈象浮,需使用消風托裡藥物。如果膿液潰爛後,脈象澀而遲緩,容易癒合,說明胃氣充足;脈象沉細而直,說明內虛將要轉變為其他病症;脈象洪大滑利,粗而散亂,則難以治療,說明正氣虛弱,邪氣旺盛。
若壯實人患瘡,皆腫高色赤,易腐潰,膿稠易斂,怯弱人多不起發,不腐難潰,膿清不斂,如不審察,一概克伐,虛虛之禍不免。若瘡瘍皆由胃氣不調而生,其潰由胃氣腐化,其斂由胃氣榮養。丹溪云:治瘡瘍,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誠哉是言也。(此總論皆就原文而改竄之。
)
【癰疽惡候】,薛立齋曰:瘡瘍之症,有五善,有七惡,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則危。如大渴發熱,泄瀉淋閉者,邪火內淫也(宜竹葉黃耆湯。虛宜八珍湯加黃耆、山萸、麥冬、五味,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料,煎服)。如膿血既瀉,腫痛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盛也(宜人參黃耆湯,不應,佐以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
白話文:
如果體質強壯的人患上瘡瘍,通常腫塊高聳,顏色鮮紅,容易化膿潰爛,膿液濃稠易於癒合。而體質虛弱的人,瘡瘍往往不易發作,難以化膿潰爛,膿液稀薄難以癒合。如果沒有仔細辨別體質,一味地使用攻伐之法,就會造成虛虛之禍。瘡瘍的發生都是由於胃氣失調所致,化膿是胃氣腐敗所致,癒合則是胃氣滋養所致。丹溪先生說:治療瘡瘍,應當增強胃氣,使根本堅固。這句話真是精闢之論。
如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也(宜六味丸料加山梔、麥冬、五味,不應,八珍湯加山梔、麥冬、五味)。如喘粗氣短,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也(宜六君子湯加薑、棗,不應,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如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腎虧損也(宜補中益氣湯加山萸、山藥、五味,不應,十全大補湯加山萸、山藥、五味)。
如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也(宜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不應,急加附子)。如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脾肺俱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薑、棗,不應,六君子湯加炮姜,更不應,十全大補湯加炮薑、附子)。如腹痛泄瀉,咳逆昏憒者,陽氣虛,寒氣內淫之惡症也(宜先服托裡溫中湯,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薑、桂)。此七惡之治法也。
白話文:
眼睛方面
如果眼睛看東西不正,黑眼珠緊縮小,白眼球青赤,瞳孔向上看,這是肝腎陰虛,導致目系急迫所致。(應該服用六味丸,加入山梔子、麥冬、五味子。如果效果不佳,則服用八珍湯,加入山梔子、麥冬、五味子。)
呼吸方面
如果呼吸粗短,神志恍惚,嗜睡,這是脾肺虛火。(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加入生薑、大棗。如果效果不佳,則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麥冬、五味子。)
肢體方面
如果肩背活動不便,四肢沉重,這是脾腎虧損。(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山茱萸、山藥、五味子。如果效果不佳,則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入山茱萸、山藥、五味子。)
消化方面
如果無法進食,服用藥物會嘔吐,吃東西沒有味道,這是胃氣虛弱。(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加入木香、砂仁。如果效果不佳,則需急加附子。)
面色方面
如果聲音嘶啞,面色蒼白,嘴唇鼻子青赤,面部四肢浮腫,這是脾肺俱虛。(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生薑、大棗。如果效果不佳,則服用六君子湯,加入炮薑。如果仍無效,則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入炮薑、附子。)
腹部及其他
如果腹部疼痛、腹瀉、咳嗽、呼吸急促、神志不清,這是陽氣虛弱,寒氣入侵的惡症。(應該先服用托裡溫中湯,之後服用六君子湯,加入附子,或加入生薑、桂枝。)
總結
以上七種症狀,是中醫學上的七種常見惡症的治療方法。
此外又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閉,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又身熱惡衣,欲投於水,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厚乃寒,此血氣虛竭,傳變之惡症也。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吃嘔嘔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症也。
又考《精要論》,嘔逆之症,乃因初發時,不曾服內托散,而致伏熱在心。亦有氣虛脾氣不正而嘔吐者,丹溪則謂初發當作毒氣上攻,潰後當作陰虛火逆,分先後而治,老年宜用參耆白朮膏峻補,佐使之藥,隨時隨症加減。河間則謂瘡瘍嘔者,濕氣浸於胃也,宜倍加白朮。可見病之所見者,雖內之所因者各異,惟在人之體察耳。
白話文:
第一段
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可能出現潰瘍癒合後發熱、怕冷、口渴,或心神不寧、驚悸、夜裡睡不好、牙關緊閉,或頭部和眼睛紅腫疼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腳冰冷但身體發熱,脈搏洪大,按壓時卻感覺不到脈搏,或者身體發熱、厭惡穿衣,想跳入水中,脈搏浮大,按壓時卻細微,穿厚衣服反而感到寒冷。這些都是血氣虛竭,病變發展到惡劣階段的症狀。
第二段
手腳冰冷、肚子疼痛、腹瀉、腸鳴、食慾不振、吃東西就嘔吐,這些是陽氣虛弱,寒氣入侵的惡劣症狀。
第三段
再參考《精要論》,嘔吐的症狀,可能是因為初發時沒有服用內托散,導致伏熱停留在心臟。也可能是因為氣虛,脾胃功能失調而引起的嘔吐。丹溪先生認為,初發時應該將嘔吐當作毒氣上攻,潰瘍癒合後則應該當作陰虛火逆,根據病程先後進行治療。老年人應該用人參、黃耆、白朮膏來大力補虛,輔以其他藥物,根據病情隨時加減藥物。河間先生認為,瘡瘍引起的嘔吐,是濕氣浸潤胃部,應該增加白朮的用量。由此可見,雖然病症表現相同,但內在原因可能不同,需要人們仔细观察判断。
如有汗而不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禁作冷,腰背反張,勁項強勁,此血氣虛極,變痙之惡症也(宜急用參、耆、歸、朮、附子以救之,或有可生者)。如心火刑剋肺金(宜人參平肺散)。陰火上炎傷肺(宜六味丸料加五味子)。潰後發熱作渴,膿出愈多,由真氣虛而邪氣實,皆為惡候耳。
然則臟腑無虧,氣血充實,起居如常,其善豈止於五。若稟賦薄,毒氣盛,誤藥受傷,症變不一,其惡豈止於七。醫者但察其症之變,而酌量治之,斯得矣,奚必以善惡候之數目拘之哉。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但並不畏寒,或者不出汗卻畏寒,口裡感覺發涼,腰背反弓,脖子僵硬,這是由於血氣虛弱到極點,引發痙攣的惡性病症。(應該緊急使用人參、黃芪、當歸、白朮、附子等藥物來救治,或許還有機會挽回生命。)
如果心火過旺灼傷肺金,可以用人參平肺散治療。如果陰火上炎灼傷肺,可以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來治療。潰瘍癒合後發燒口渴,膿液愈發增多,這是由於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都是不祥的徵兆。
然而,如果臟腑功能沒有損傷,氣血充盈,起居生活正常,那麼病人的預後就能超過五種良好的情況。如果病人天賦體質虛弱,體內毒氣旺盛,或者誤服藥物受到傷害,症狀變化多端,那麼病人的預後也可能比七種惡劣的情況還要糟糕。
醫生只需要觀察病情變化,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治療方案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用善惡預後的數量來拘泥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