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九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2)

1. 諸厥源流

蓋以陰為陽根,陽為陰使,三陰不副陽則三陽厥,三陽不為陰使則三陰亦厥。太陰雖陰盛,常秉少陽之氣以為和,故無病,今太陰獨陰無陽,不能下行,且逆上,脾既不運,胃氣亦阻,故滿而脹;不能行氣於三陰,則腎氣亦不效用,故不利不食,中氣壅也;食則嘔,氣壅愈逆也;不得臥,胃不和也。又曰:少陰之厥,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蓋以少陰兼水火陰陽二氣,若失所涵蓄,其氣必偏發而上,故少陰恆兼寒熱二厥,且又為十二經厥逆之主也,今此厥,陰虛火厥也;本脈循喉嚨絡膀胱,故口乾溺赤;不為胃關而上行,故腹痛;不貢精於心而反上乘心,故心痛。經又言:少陰不至者,厥不至,亦兼水火也。又曰:厥陰之厥,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蓋以厥陰本陰絕,不絕者,為陽生也。今虛而為純陰,則無氣,是以當其部位,腫痛而脹;純陰結而不舒,則下焦氣不化,故涇溲不利;肝主筋,筋無氣,故好臥而屈膝;脈環陰器,故陰縮腫;當所過脈不行,故胻內熱,鬱則熱也。又曰: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

蓋以肺為元氣之主,虛則不能治節而氣上逆,故咳;虛滿者,上焦之滿虛而無實也,滿則咳矣;本脈循中焦胃口,逆則精不能散,故嘔沫也。又曰:手少陰、厥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二經屬火,皆神明之治也,其主血脈,而俱厥,則陰精無以承陽矣,陽獨亢則自焚,故心痛;其繫上挾喉,故引喉、身熱者,血脈膹張也;心為臟腑之大主,逆之,故死也。又曰: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

蓋以小腸為心之下流,屬帶脈之間,其氣逆,必使其經俱逆。本脈人耳,至目內外眥,故耳聾泣出;從缺盆循頸,故項強;小腸連嗌屬脊,故腰病也。又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蓋以手陽明大腸為胃下流,手少陽三焦為胃孔道,其氣皆逆,必從其經上逆。

大腸脈上頸貫頰,三焦脈出缺盆上項,故皆發喉痹嗌腫;曰痙者,手臂肩背強直也。以上十二經之厥,亦《內經》之要旨也。

然而《內經》言厥,更豈止是哉。又曰:有厥逆而病在太陰,盛在胃,頗在肺者,太陰脈細如髮,而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一日數十溲,其為病死不治。蓋以脈如發,又多溲,必臟氣不足,中氣不攝,故溲為之變也;乃熱留在胃,陽明方盛,見於人迎,身膺則如炭如格,此陽不入陰,故盛在胃;陽不入陰,故太陰細微,喘息氣逆頗在肺也,欲瀉邪則陰虛於裡,欲補虛又陽實於外,所謂不表不里,陽症陰脈之類也,安得不死。又曰:厥有腹滿,暴不知人者。

白話文:

諸厥源流

陰氣是陽氣的根本,陽氣是陰氣的驅使。如果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無法配合陽氣運行,就會導致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的厥逆;反之,如果三陽經無法受陰氣驅使,也會導致三陰經的厥逆。

太陰脾經雖然陰氣旺盛,但平時能借助少陽膽經的氣機來調和,所以不會生病。現在如果太陰脾經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就無法向下運行,反而向上逆行,導致脾胃無法運化,所以會感覺腹部脹滿。太陰脾經無法將氣輸送到三陰經,導致腎氣也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以會出現小便不利、沒有食慾,這是因為中焦氣機壅塞的緣故。吃東西就想吐,是因為氣機壅塞更加逆亂。無法平躺睡覺,是因為胃氣不調。

又說:少陰腎經的厥逆,會出現口乾、小便赤黃、腹部脹滿和心痛的症狀。這是因為少陰腎經兼有水火陰陽之氣,如果失去涵養,氣機就會偏激上行。所以少陰經的厥逆,常常兼有寒熱兩種表現,而且是十二經脈厥逆的主要原因。現在說的這種厥逆,屬於陰虛火旺所導致的。原本脈氣循行於喉嚨並絡於膀胱,所以會口乾、小便赤黃;如果氣機不走胃,反而上行,就會腹痛;如果精氣不上供心臟,反而上擾,就會心痛。經脈又說:少陰經的氣機無法到達,就會發生厥逆,也兼有水火的表現。

又說:厥陰肝經的厥逆,會出現少腹腫痛、腹脹、小便不利、喜歡臥床、屈膝、陰囊收縮腫脹、小腿內側發熱等症狀。這是因為厥陰肝經本來陰氣已經衰竭,但沒有完全斷絕,是因為陽氣還在。現在如果肝陰虛而成為純陰狀態,就會沒有氣機運行,所以在肝經所主的位置會出現腫痛、腹脹。純陰之氣鬱結而不舒暢,就會導致下焦的氣機無法化生,所以小便不利。肝主筋,如果筋沒有氣機滋養,就會喜歡臥床、屈膝。肝脈環繞陰器,所以會出現陰囊收縮腫脹。在脈氣所經過的地方,氣機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小腿內側發熱,這是因為鬱積而產生的熱。

又說:手太陰肺經的厥逆,會出現虛弱而脹滿、咳嗽、經常吐出泡沫等症狀。這是因為肺是元氣的主管,如果虛弱就無法正常調控氣機,導致氣機上逆,所以會咳嗽;虛弱而脹滿,是指上焦的脹滿是虛性的,而不是實質性的,脹滿就會導致咳嗽。原本脈氣循行於中焦的胃部,如果氣機逆亂,精氣就無法正常輸布,所以會吐出泡沫。

又說: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厥逆,會出現心痛並牽引到喉嚨,身體發熱等症狀,這種情況無法醫治。這兩條經脈都屬火,主管神明,而且主導血脈,如果都發生厥逆,陰精就無法承載陽氣,陽氣獨自亢盛就會自焚,所以會心痛;脈氣向上連繫喉嚨,所以會牽引到喉嚨;身體發熱,是因為血脈賁張;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如果心氣逆亂,就會導致死亡。

又說:手太陽小腸經的厥逆,會出現耳聾、流淚、頸項僵硬無法轉動、腰部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這是因為小腸是心臟的下行通道,又位於帶脈之間,如果其氣機逆亂,必然導致其所屬經脈都逆亂。小腸經脈進入耳朵,到達眼內外角,所以會耳聾、流淚;從缺盆循行頸部,所以會頸項僵硬;小腸經連繫咽喉並連接脊椎,所以會出現腰痛。

又說: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厥逆,會出現喉痹、咽喉腫脹、痙攣等症狀。這是因為手陽明大腸經是胃的下行通道,手少陽三焦經是胃的通道,如果其氣機都逆亂,必然從其經脈上行。大腸經脈上行頸部並貫穿面頰,三焦經脈從缺盆上行頸項,所以都會出現喉痹、咽喉腫脹。痙攣是指手臂、肩背僵硬、伸直。以上是十二經脈厥逆的表現,也是《黃帝內經》的重要內容。

然而,《黃帝內經》談論厥逆,又豈止這些呢?又說:有的厥逆,病根在太陰脾經,但表現卻在胃,還有些表現是在肺。患者的太陰脈像髮絲一樣細微,但身體卻像炭火一樣發熱,頸項和胸部感覺僵硬,人迎脈搏躁動旺盛,喘息氣逆,一天小便數十次,這種情況是無法醫治的。這是因為脈像細微,小便又多,肯定是臟腑的氣機不足,中焦之氣無法固攝,所以小便才會出現異常;熱邪滯留在胃部,陽明經氣正旺盛,表現在人迎脈上,身體和胸部像炭火一樣發熱、僵硬,這是陽氣無法進入陰經,所以表現於胃;陽氣無法進入陰經,所以太陰脈細微,喘息氣逆,病位也可能在肺。想要瀉熱邪,就會導致陰虛更加嚴重;想要補虛,又會導致陽邪更加旺盛,這就是所謂的不在表也不在裡,屬於陽症陰脈的表現,自然無法醫治。

又說:有的厥逆,會出現腹部脹滿,突然昏迷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