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九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1)

1. 治白淫諸藥要品及方六

房勞過度(鹿茸,附子,官桂,紫菀,地黃,黃耆,杞子,牛膝,杜仲,川斷,山萸,天冬,麥冬,山藥,丹皮,知母,黃柏,車前,菟絲子,蛇床子,刺蒺藜,沙苑子,桑螵蛸,肉蓯蓉,陽起石,五味子,地骨皮)

思想無窮(黃連,麥冬,茯苓,遠志,石蓮,當歸,龍骨,棗仁,龍齒,天冬,乳香,茯神,菟絲子,柏子仁,紫石英)

肉蓯蓉丸,〔蠱淫〕蓯蓉,茯苓,黃耆,澤瀉,牡蠣,龍骨,當歸,五味子(等分),蜜丸,酒下。

半苓丸,〔腎傷〕半夏一兩,破如豆大,豬苓末二兩,先將一半炒半夏,令色黃,不令焦,出火毒,只取半夏為末糊丸,候乾,更用前豬苓末一半同炒微裂,入砂瓶養之,空心,酒、鹽湯任下三五十丸。

清心蓮子飲,〔精傷〕黃耆,麥冬,甘草,車前子,地骨皮,蓮肉,茯苓,黃芩,人參,遠志肉,菖蒲

白濁流出髓條方,〔髓條〕棗仁,白朮,人參,茯苓,茴香,補骨脂,益智仁(煅牡蠣),等分,青鹽酒糊丸,空心,酒或米湯下三十丸。

金箔丸,〔總治〕晚蠶蛾炒,補骨脂,韭子,酒浸菟絲子,山萸,龍骨(各一兩),蜜丸,空心酒下三十丸。此方亦治夢泄。

白龍丸,〔又〕鹿角霜,牡蠣(各二兩),生龍骨(一兩),酒糊丸,空心,酒或鹽湯下三十丸。此方不但白淫,且能固精壯陽。

白話文:

  1. 過度性生活導致的問題:使用鹿茸、附子、官桂等藥材,包含滋補肝腎和強壯體質的成分。

  2. 無盡思考導致的耗損:使用黃連、麥冬、茯苓等藥材,有助於安神定志,調節情緒。

  3. 肉蓯蓉丸:針對性功能障礙,藥物包括蓯蓉、茯苓、黃耆等,需與蜂蜜混合製成丸狀,用酒送服。

  4. 半苓丸:針對腎臟受損,主要成分為半夏、豬苓,製成丸狀,空腹時,可用酒或鹽水送服。

  5. 清心蓮子飲:針對精神耗損,由黃耆、麥冬、甘草等組成,有滋補和調理的效果。

  6. 白濁流出髓條方:針對特定的泌尿系統問題,由棗仁、白朮、人參等組成,需與青鹽酒混合製成丸狀,空腹服用。

  7. 金箔丸:全面治療,由晚蠶蛾、補骨脂、韭子等組成,需與蜂蜜混合製成丸狀,空腹時用酒送服,也適用於治療夢遺。

  8. 白龍丸:針對白淫,由鹿角霜、牡蠣、龍骨等組成,需與酒混合製成丸狀,空腹時,可用酒或鹽水送服,除了治療白淫,也能壯陽固精。

2. 諸厥源流

諸厥,真元虛病也,手足逆冷為厥。經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四肢逆冷,身冷麵青,蜷臥,手指甲青暗,腹痛,不渴,小便自利,大便溏,完穀不化,不省人事,脈微遲。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四肢厥逆,身熱,面赤,唇燥,口乾,舌苦,目閉或不閉,煩渴,小便短澀,大便燥結,不省人事,脈滑數。夫寒厥者,即陰厥,宜急補陽(宜理中湯,或附、桂、干、薑、吳萸,俱可酌用)。

熱厥者,即陽厥宜急補陰(宜芩、連、山梔、石膏、知母、童便,甚者可用硝黃下之)。蓋以人之陰陽元氣,皆起於下,故少陰之上,名為太陽,以真陽之主,本於陰也。太衝之地,名曰少陰,以真陰之歸根在腎也。夫陽氣自上而下,今衰於下,是不下矣,是寒獨勝也。陰氣自下而上,今衰於下者,足五指之表,為三陽之所起,而足下足心,又為三陰之所聚,足心又少陰腎之湧泉,陰氣既衰而陽勝,陽乘陰位,故熱厥必從足下也。故凡人病陰虛者,足心必熱也。

寒厥起於足下,又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以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陽氣衰則陰氣勝,陽不勝陰,其厥反從陽分而上,故必起於五指而上寒至膝,然寒非外入,而由內生,故凡病陽虛者,手足必多寒,皆自指端始。故二厥之成,皆以陰虛。

溯寒厥之由,必其人壯,秋冬奪於所用,既於陰盛時多欲不休,以奪腎中精氣,則精虛於下,其氣取足於上,是以下氣上爭,下而不上,故不能復陽氣,於是氣去則陽虛,寒氣因而上逆,又以精虛無火,不能固脾元而氣衰於中,中氣不能滲榮其經絡,於是陽氣日損,陰氣獨存,手足為之寒也。

溯熱厥之由,必酒入胃而傷脾陰,至陽氣入而精氣竭,不能榮其四肢,又數醉飽入房,使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偏於身,內熱而溺赤也。要此二厥,惟傷真元,乃有是病,後人不明,但以手足寒,或以腳氣為厥,反以此二症謬為中風。夫風病多經絡受傷,厥病由真精內奪,如指厥為風,因以風治厥,亦大謬矣。

夫厥逆分陰陽,皆《內經》之精旨,余即詳論之如上。而陰陽不從,則氣逆而上,凡十二經寒熱之厥,亦可據經以析其義也。經曰:太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蓋以太陽根起少陰,其氣得陰故下行於足,虛則逆上而上盛,故腫首頭重;逆上則不能下行,故不能行而眴僕也。又曰:陽明之厥,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言妄見。

蓋以陽明本氣盛血多,今氣勝其血,則陽邪實而神明亂,故癲欲走呼;氣盛不行在腹,故腹滿胃逆,故不得臥;陽明脈在面,故赤熱;神明亂極,故妄言見也。又曰:少陽之厥,暴聾頰赤脅痛,胻不可以運。蓋以少陽與厥陰並行而起於下,故經和而無病,今相火上炎而無陰,其脈入耳下頰車,故聾而腫,為火壅也,脅痛;其部氣逆不和,胻不運,少陽氣不能及下也。又曰: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白話文:

諸厥源流:

諸厥病症,都是因元氣虛損所致,手腳冰冷就是厥證的表現。經書記載:陽氣衰弱於下焦,則為寒厥,症狀有四肢冰冷、身體發冷、臉色青紫、蜷縮臥床、指甲青暗、腹痛、不渴、小便自利、大便溏瀉、食物消化不良、神志不清,脈象微弱遲緩。陰氣衰弱於下焦,則為熱厥,症狀有四肢厥逆、身體發熱、臉色潮紅、嘴唇乾燥、口乾舌苦、眼睛或睜或閉、煩渴、小便短少澀痛、大便乾燥、神志不清,脈象滑數有力。

寒厥即陰厥,應當迅速補充陽氣(可用理中湯,或附子、桂枝、乾薑、生薑、吳茱萸,可根據情況酌量使用)。熱厥即陽厥,應當迅速補充陰氣(可用黃連、黃芩、山梔子、石膏、知母、童便,病情嚴重者可使用硝石、雄黃瀉下)。因為人體的陰陽元氣,都起源於下焦,所以少陰經之上為太陽經,說明真陽之氣的根本來自於陰。太衝穴所在的部位名為少陰,說明真陰之氣的根本在於腎臟。陽氣從上往下運行,如今衰弱於下焦,就是陽氣不能下達,所以寒邪獨盛。陰氣從下往上運行,如今衰弱於下焦,足部五指的外面是三陽經的起始部位,而足心則是三陰經的聚集部位,足心的湧泉穴又是少陰腎經的穴位,陰氣衰弱而陽氣亢盛,陽氣侵犯陰位,所以熱厥必定從足部開始。因此,凡是陰虛的人,足心必定發熱。

寒厥始於足部,然後從五指向上蔓延至膝蓋,是因為陰氣起源於五指內側,聚集於膝蓋下方,再匯聚於膝蓋上方,陽氣衰弱則陰氣亢盛,陽氣不勝陰氣,厥證反而沿著陽經向上蔓延,所以必定從五指開始,寒邪向上蔓延至膝蓋。然而,這種寒邪不是外邪入侵,而是由內而生,所以凡是陽虛的人,手腳都會冰冷,而且都是從指端開始。所以兩種厥證的產生,都是因為陰虛。

追溯寒厥的病因,必定是體格強壯的人,在秋冬季節過度消耗體力,在陰氣盛的季節縱欲無度,損傷了腎臟的精氣,導致下焦精氣虛虧,陽氣不得不從上焦下行,造成下焦陽氣不足,不能上行,因此陽氣衰弱,寒邪於是上逆。又因為精氣虛損,陽氣不足,不能溫煦脾胃,造成中氣虛弱,不能濡養經絡,於是陽氣日漸衰弱,陰氣獨存,手腳因此而冰冷。

追溯熱厥的病因,必定是飲酒傷脾陰,導致陽氣內耗,精氣衰竭,不能濡養四肢,又經常醉酒飽食後房事,導致氣血鬱滯於脾胃,不能疏泄,酒氣和食物的濁氣相互搏結,內熱亢盛,所以身體發熱,小便赤黃。總而言之,這兩種厥證都是因為傷損了真元之氣,才會發生這種疾病。後人不明此理,只看到手腳冰冷,或將其誤認為腳氣,反而將這兩種症狀誤認為中風。而風病大多是經絡受損,厥證則是由於真元精氣內損所致,如果將指厥誤認為風證,用治療風證的方法治療厥證,也是大錯特錯。

厥證的陰陽分屬,都是《內經》中的精要內容,我詳細論述如上。陰陽失調,就會氣逆上行,凡是十二經脈的寒熱厥證,也可以根據經絡來分析其病理。經書記載:太陽經的厥證,症狀是頭痛頭重,腳不能行走,甚至昏倒。因為太陽經的根源在少陰經,其氣機依賴陰氣而下行於足部,如果虛弱就會逆上,所以頭重;逆上則不能下行,所以不能行走而昏倒。又記載:陽明經的厥證,症狀是癲狂,想跑想叫,腹部脹滿不能臥床,臉色潮紅發熱,胡言亂語,胡思亂想。因為陽明經本氣盛血多,如今氣盛於血,則陽邪亢盛而神志錯亂,所以癲狂;氣盛則不能下行於腹部,所以腹部脹滿,胃氣上逆,所以不能臥床;陽明經脈循行於面部,所以臉色赤熱;神志錯亂到極點,所以胡言亂語,胡思亂想。又記載:少陽經的厥證,症狀是突然耳聾,面頰潮紅,脅肋疼痛,肢體不能活動。因為少陽經與厥陰經相伴而行,起源於下焦,所以經氣調和則無病,如今相火上炎而無陰氣制約,其經脈經過耳下頰車穴,所以耳聾而腫脹,是火邪壅塞所致,脅肋疼痛;其部位氣機逆亂不和,肢體不能活動,是少陽經氣不能下達所致。又記載:太陰經的厥證,症狀是腹部脹滿,大便不通,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嘔吐,不能臥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