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五 身形門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身形門 (4)

1. 附錄毛髮雜方

眉毛不生方,芥菜子,半夏(等分),為末,薑汁調搽,數次即生。

治人無發方,甜瓜葉搗汁塗之,即生。

病後發落方,鮮猴薑、野薔薇嫩枝,煎汁刷之。

令髮長黑方,桑葉,生麻油,煎過去渣,沐發令長數尺。

鬚髮黃赤方,生地一斤,生薑半斤,各洗搗汁留渣用。不蛀皂莢十條,去皮弦蘸二汁炙,汁盡為度,同渣入罐,泥固煅存性,研末,鐵器盛之。每末三錢,湯調,停二日,臨臥刷染鬚髮即黑。

白話文:

眉毛不生方

將芥菜子、半夏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成糊狀,塗抹在眉毛部位,反覆塗抹幾次,眉毛就會長出來。

治人無發方

將甜瓜葉搗碎取汁,塗抹在頭皮上,頭髮就會長出來。

病後發落方

將鮮猴薑和野薔薇嫩枝煎成汁,用來刷洗頭皮。

令髮長黑方

將桑葉和生麻油一起煎煮,去除藥渣後,用此藥液洗頭,頭髮就會長長,而且可以長到好幾尺長。

鬚髮黃赤方

將生地一斤和生薑半斤分別洗淨,搗碎取汁,保留藥渣。將十條皂莢去皮和弦,蘸取兩種汁液烤製,直到汁液完全蒸發為止。然後將皂莢渣和藥汁一起放入罐中,用泥土封口,煅燒至藥性穩定,研磨成粉末,用鐵器盛裝。每次取藥末三錢,用湯藥調和,靜置兩天,睡前用它來刷染鬍子和頭髮,就可以使頭髮烏黑髮亮。

秘傳烏髮方,五倍子半斤,研末,銅鍋炒之,勿令成塊,如有煙起,即提下攪之,從容上火慢炒,色黑為度,以濕青布包扎,足踏成餅,收貯聽用。每用時,先以皂角水洗淨鬚髮,用五倍子末二兩、酒炒紅銅末錢六分、生礬六分、訶子肉四分、沒石子四分、硼砂一分,共研極細,烏梅,酸榴皮煎湯調勻,碗盛,重湯煮四五十沸,待如飴狀,以眉掠刷於鬚髮上一時,洗去再上,包往,次日洗去,以桃核油潤之,半月一染甚妙。

白話文:

材料

  • 五倍子半斤,研磨成粉末。
  • 銅鍋,用小火炒五倍子粉末,注意不要炒成塊狀。如果有煙冒出,就立即提下鍋子攪拌。慢慢炒至黑色即可。
  • 將炒好的五倍子粉末用濕布包好,用腳踩成餅狀,儲存備用。

用法

  1. 使用前,先用皂角水清洗頭髮和鬍鬚。
  2. 取五倍子粉末二兩、酒炒紅銅末六分、生礬六分、訶子肉四分、沒石子四分、硼砂一分,全部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3. 將烏梅和酸榴皮煎煮成湯,用湯將上述粉末調勻,裝入碗中。
  4. 用大火煮沸四五十次,直到湯汁變得像糖漿一樣濃稠。
  5. 用眉刷將藥汁塗抹在頭髮和鬍鬚上,停留片刻,再用清水洗淨。
  6. 重複塗抹一次,用布包好頭髮。
  7. 次日洗去藥汁,用桃核油滋潤頭髮。
  8. 每半個月染髮一次,效果最佳。

巫靈散,膽礬,五倍子,百藥煎,青胡桃皮,酸石榴皮,訶子皮,木瓜皮,豬牙,皂角,何首烏,細辛等分,為末,蜜和如錢大,常放木炭內培養,勿令離炭,用時以熱酒化開塗之。

金主綠雲油,蔓荊子,沒石子,躑躅花,訶子皮,覆盆子,白芷,沉香,防風,附子,零陵香,生地,芒硝,公丁香,旱蓮草(各一錢半),卷柏(三錢),上銼,絹袋盛,將清香油八兩浸入,封過七日,取擦頭上,日三次。巫靈散,治鬚髮黃白不澤,此綠雲油能生髮。

白話文:

巫靈散是一種用膽礬、五倍子等多種藥材製成的藥粉,可以幫助改善頭髮的顏色和光澤。金主綠雲油則是用蔓荊子、沒石子等藥材浸泡在香油中製成的油膏,可以幫助頭髮生長。這兩種藥方可以搭配使用,幫助改善頭髮問題。

2. 頭痛源流

眩暈,風頭旋,頭風,首風,腦風,腦疽

頭痛,經氣逆上,干遏清道,不得運行病也。統天氣六淫之邪,人氣六賊之逆,皆有之。經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此蓋以太陽之脈達風府,太陽受風,則腦痛而為腦風。又以沐則腠開,風傷於衛故也。經又曰:頭痛數歲不已,當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頭痛齒亦痛,名曰厥逆。此蓋以大寒入腦,則邪深,故數歲不已。

髓者,骨之充,齒者,骨之餘,故頭痛齒亦痛,是邪逆於上,故曰厥逆也(宜羌活附子湯)。經又曰: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此蓋以頭痛本太陽病,太陽之脈交巔上,其直者從巔入絡腦。下虛,少陰腎虛也。上實,太陽膀胱實也。腎虛不能攝太陽之氣,故虛邪上行而頭痛,其脈必舉之弦,按之堅(宜玉真丸)。

白話文:

眩暈、風頭旋、頭風、首風、腦風、腦疽,這些都是不同形式的頭痛症狀。頭痛可能是由於經氣逆上,阻塞了清道,導致氣血運行受阻。這種情況可能由天氣中的六種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和人體內的六種逆轉的氣血(風、熱、濕、燥、火、寒)引起。經典中提到,風氣沿著風府上行,會造成腦風;新洗頭後接觸風,則會引發首風。這兩種情況都與太陽脈有關,太陽受風會導致腦部疼痛,形成腦風。沐頭時皮膚毛孔開放,風容易傷害衛護皮膚的氣體。經典還指出,長期頭痛不愈,可能是因為受到大寒侵襲,深入到骨髓,骨髓主要由腦組織構成,如果腦部受逆轉影響,頭痛會連帶牙齒疼痛,稱為厥逆。這說明大寒侵入腦部,病情嚴重,所以頭痛長久不愈。骨髓是骨骼的充實部位,牙齒是骨骼的延伸部分,所以頭痛伴隨牙齒疼痛,表示邪氣上行,稱為厥逆(適合使用羌活附子湯治療)。經典又提到,頭痛伴有頂部劇烈疼痛,可能是下虛上實的表現,問題出在足少陰和巨陽兩經,嚴重時會影響到腎。這表明頭痛起因於太陽經,太陽脈與頂部相交,其直接脈路進入腦部。下虛表示腎虛,上實表示膀胱實,腎虛不能控制太陽的氣血,使得邪氣上升引起頭痛,脈象表現為提舉時弦硬,按壓時堅硬(適合使用玉真丸治療)。

經又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此蓋以腸胃為衛門之道路,氣之所以往來,氣虛則不能上升於巔頂,故頭痛(宜補中益氣湯)。經又曰:頭痛甚,則腦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此蓋以三陽受邪,伏而不去,則陽氣敗納,故手足之寒,上至於節也。統而觀之,經之論頭痛,總不越風寒虛三者,其旨固瞭然也。

雖然,各經所犯頭痛,其為痛處,與其現症脈候,及應用之藥,有不得不分辨者。太陽經痛在正巔,其症兼惡風寒,其脈必浮緊(宜川芎、麻黃、羌活、獨活)。少陽經痛在耳前髮際,其症兼寒熱,其脈必細而弦(宜柴胡、黃芩)。陽明經痛在額間,其症兼自汗,發熱惡寒,其脈必浮緩長實(宜升麻、葛根、石膏、白芷)。或發熱,惡熱而渴(宜白虎湯加白芷)。

白話文:

經文又說:頭痛和耳鳴,九個孔道都不順暢,這些都是腸胃問題。這說明腸胃是身體氣流通的道路,如果氣不足,就無法上達頭頂,所以會導致頭痛(應服用補中益氣湯)。經文又提到:頭痛嚴重,就會發展為腦痛,手腳冷到腳趾,這種情況如果治不好,就可能致命。這說明三陽經受到邪氣侵擾,久治不愈,陽氣會衰竭,所以手腳的寒冷會蔓延到腳趾。

總體來說,經文討論頭痛的原因主要來自風、寒、虛三種因素,這點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不同經絡引起的頭痛,疼痛的位置、現症脈象以及對應使用的藥物,是必須要區分的。太陽經的頭痛在頭頂正中,伴有畏風怕冷的症狀,脈搏必定浮緊(應使用川芎、麻黃、羌活、獨活)。少陽經的頭痛在耳朵前方的髮際線,伴有寒熱交替的症狀,脈搏必定細而有韌性(應使用柴胡、黃芩)。陽明經的頭痛在額頭間,伴有自汗、發熱和畏寒的症狀,脈搏必定浮緩、長且實(應使用升麻、葛根、石膏、白芷)。或者出現發熱、喜熱渴的症狀(應使用白虎湯加白芷)。

太陰經頭痛,其症兼體重多痰,其脈必沉緩(宜南星、半夏、蒼朮)。或太陰痰厥,亦頭痛(宜柴胡、黃芩、黃連、半夏)。少陰經頭痛,其症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必沉細(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經頭痛,其症兼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必浮緩(宜吳萸、乾薑)。

或肝風虛動頭痛,而兼目眩耳聾(宜生熟地黃丸、鉤藤散)。或怒氣傷肝而亦頭痛(宜沉香降氣散)。腎與膀胱經挾寒濕而頭痛,其症亦下虛上實,氣上而不能下(宜玉真丸)。心與小腸經挾濕熱而頭痛,其症兼煩心厥逆(宜清空膏加麥冬、丹參)。三陽經熱鬱頭痛,不敢見日光,置水於頂上,汗吐下三法並行必愈。

白話文:

太陰經頭痛,通常伴隨身體沉重、痰多,脈象沉緩,可以服用南星、半夏、蒼朮治療。如果出現太陰痰厥,也會頭痛,可以用柴胡、黃芩、黃連、半夏治療。少陰經頭痛,症狀包括足寒氣逆,屬於寒厥,脈象沉細,可以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經頭痛,症狀包括項部疼痛,或吐痰沫伴隨冷厥,脈象浮緩,可以用吳萸、乾薑治療。

另外,肝風虛動也會引起頭痛,並且伴隨目眩耳聾,可以服用生熟地黃丸、鉤藤散。如果因怒氣傷肝導致頭痛,可以使用沉香降氣散。腎與膀胱經挾寒濕也會引起頭痛,症狀包括下虛上實,氣往上走而不能往下,可以用玉真丸治療。心與小腸經挾濕熱也會引起頭痛,症狀包括煩心厥逆,可以服用清空膏加麥冬、丹參。三陽經熱鬱導致頭痛,患者不敢見日光,可以將水放在頭頂,同時進行汗吐下三法,就能痊癒。

以上各經頭痛之異如此,而尤緊要者,凡遇陰經為患,藥必用辛溫,如桂、附、乾薑、吳萸之屬皆可。至實痛、虛痛,尤不可混。蓋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朝會於頭。而六淫五賊之邪,皆能犯上為逆。或與正氣相搏,鬱而成熱,則脈滿而痛(宜茶調散),或邪氣留滯,亦脈滿而痛(宜菊花散),是為實也。

正氣衰微,寒濕侵害,雖不與搏而成熱,但邪外襲,則血凝澀而脈攣縮,收引小路而痛,得溫則痛減(宜清空膏),是為虛也。夫虛實之辨既明,而氣血風寒暑濕痰熱之因自別。其因氣虛痛者,遇勞更甚,耳鳴,九竅不利,兩太陽穴痛甚,其脈大(宜補中益氣湯)。如氣上不下,厥而為痛,名氣厥頭痛(宜芎烏散)。

白話文:

頭痛的病因和症狀各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在於陰經受損時,用藥必須辛溫,例如肉桂、附子、乾薑、吳茱萸等。同時,實痛和虛痛的治療也必須區分清楚。因為人體的六腑清陽之氣和五臟精華之血都匯聚於頭部,而六淫五賊的邪氣也容易上犯頭部。邪氣和正氣相搏,鬱積成熱,就會導致脈象充盈疼痛(適合用茶調散治療);邪氣停滯,也會導致脈象充盈疼痛(適合用菊花散治療),這都是實證。

如果正氣衰微,寒濕侵襲,雖然沒有和正氣相搏成熱,但邪氣外襲,就會導致血液凝滯、脈象攣縮,引發疼痛,用溫藥治療就能減輕疼痛(適合用清空膏治療),這就是虛證。

實證和虛證的辨證清晰之後,就能區分出氣血、風寒暑濕痰熱等不同病因。例如氣虛導致的頭痛,勞累時會加重,還伴隨耳鳴、九竅不利、兩太陽穴疼痛等症狀,脈象較大(適合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如果氣上不去,出現厥逆疼痛,稱為氣厥頭痛(適合用芎烏散治療)。

因血虛痛者,善驚,眉尖後近髮際名魚尾,自魚尾上攻頭痛,其脈芤(宜四物湯加薄荷)。在氣血俱虛痛者,兼有二症(宜加味調中益氣湯)。因風痛者,抽掣,惡風或汗自出(宜選奇湯)。因寒痛者,細急惡寒(宜大川芎丸)。因暑痛者,有汗無汗,總皆惡熱(香茹飲)。

因濕痛者,或冒雨侵露,頭必重,天陰尤甚(宜清空膏去黃芩、黃連,加蒼朮、茯苓)。因痰飲痛者,必昏重,憒憒欲吐,或痰厥痛,每發時,兩頰青黃,懶於言語,而兼眼黑頭旋,噁心煩亂,此厥陰、太陰合病(宜清空膏去羌活,加半夏、白朮、天麻)。因熱痛者,名熱厥頭痛,必煩熱,雖嚴冬亦喜風寒,則痛暫止,略見溫暖,其痛更甚(宜先服清上瀉火湯,次服補氣湯)。因風熱痛者,必兼目昏鼻塞(宜石膏散、神芎散)。

白話文:

對於血虛引發的疼痛,會常常驚醒,眉尖後方接近髮際的位置稱為魚尾,疼痛會從魚尾部位向上至頭部,脈象呈現芤狀(適合使用四物湯加上薄荷)。若氣血雙虛引發的疼痛,除了上述症狀外還會有其他的症狀(適合使用加味調中益氣湯)。

對於風邪引起的疼痛,會感到抽搐,怕風或是自行出汗(適合使用選奇湯)。

對於寒邪導致的疼痛,脈象細急且畏寒(適合使用大川芎丸)。

對於暑邪導致的疼痛,無論是否有出汗,都表現為畏熱(適合使用香茹飲)。

對於濕邪引起的疼痛,可能因為冒雨或浸透露水,頭部會感到沈重,天氣陰沈時疼痛更嚴重(適合使用清空膏去除黃芩和黃連,加上蒼朮和茯苓)。

對於痰飲引發的疼痛,會感到頭暈、想吐,或者發生痰厥疼痛,每次疼痛時臉色會變青黃,不願說話,同時會出現眼黑頭暈、噁心和煩亂,這是厥陰和太陰合併的病症(適合使用清空膏去除羌活,加上半夏、白朮和天麻)。

對於熱邪導致的疼痛,被稱為熱厥頭痛,會感到煩熱,即使在嚴冬也喜歡風寒,疼痛會暫時停止,一旦稍感溫暖,疼痛就會更加劇烈(適合先服用清上瀉火湯,接著服用補氣湯)。

對於風熱導致的疼痛,通常會伴隨眼睛模糊、鼻塞(適合使用石膏散和神芎散)。

因風痰痛者,吐逆目眩,胸滿吐涎(宜玉壺丸)。因濕熱痛者,必兼心煩,病在隔中,用吐法大妙(宜清空膏)。因風濕熱痛者,上壅損目(宜清空膏)。因鬱熱痛者,頭旋眼黑(宜川芎散、安神散)。審是病因,更察兼症,寧有妄治之過哉。外此更有傷食頭痛,必胸滿惡食,吞酸噯腐(宜紅丸子,香砂枳朮丸加山楂、神麯、麥芽、萊菔子)。有傷酒頭痛,必口渴神昏(宜葛花解酲湯)。

白話文:

頭疼的原因很多,風痰引起的頭疼,會伴隨嘔吐、頭暈目眩、胸悶、吐口水,可以用玉壺丸治療。濕熱引起的頭疼,一定會伴隨心煩,病症在隔膜部位,用吐法效果最好,可以用清空膏治療。風濕熱引起的頭疼,會導致頭頂發脹,損害眼睛,可以用清空膏治療。鬱熱引起的頭疼,會頭昏眼花,可以用川芎散和安神散治療。要仔細辨別病因,觀察伴隨的症狀,不能胡亂治療。除此之外,還有傷食引起的頭疼,會伴隨胸悶、食慾不振、吞酸打嗝、口中有腐臭味,可以用紅丸子和香砂枳朮丸,再加上山楂、神麴、麥芽、萊菔子治療。還有傷酒引起的頭疼,會伴隨口渴、神志不清,可以用葛花解酲湯治療。

有臭毒頭痛,必煩悶噁心(宜炒香附一味煎)。有發散太過頭痛,必神散氣怯(宜乳香落盞散)。有腎虛頭痛,必下元虛弱(宜硫黃一兩,胡粉一錢,飯丸;冷水服五錢,即止)。有元陽虛頭痛如破,必眼睛如錐刺(宜川烏去皮炮,且蠍糯米炒,等分,韭根汁丸,每十五丸,薄荷湯下)。有頭痛欲裂(宜當歸二兩煎,日再服)。

白話文:

如果頭痛像是頭要裂開一樣,伴隨眼睛刺痛,可能是元陽虛弱所致,可以使用川烏去皮炮製,並與蠍子、糯米炒製,等分製成韭根汁丸,每次服用十五丸,用薄荷湯送服。

如果頭痛劇烈,像是要裂開一樣,可以用當歸二兩煎湯,每天服用兩次。

有卒然頭痛(宜姜蠶末,熟水下二錢)。有頭痛連睛(宜牛蒡、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下)。有年久頭痛(宜烏頭、南星末等分,蔥汁調塗太陽穴)。有產後頭痛(宜川芎、烏藥末,茶清下二錢)。有因頭痛,胸中痛,食少,咽嗌不利,寒冷,左寸脈弦急(宜麻黃吳萸湯)。

知乎此,而頭痛之病,更無餘患矣。乃治之之法,古人多用風藥者,以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故多以風藥取效。然亦只大概言之,宜照前分六經治法,而加以風藥方可。惟犯真頭痛者,最為難治,乃天門真痛,上引泥丸,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白話文:

突然頭疼,可以用生薑和蠶砂磨成粉末,用熱水沖服兩錢。頭疼到眼睛也痛,可以用牛蒡和石膏等量磨成粉末,用茶水送服。多年頭疼,可以用烏頭和南星末等量,用蔥汁調和塗抹太陽穴。產後頭疼,可以用川芎和烏藥磨成粉末,用茶水送服兩錢。如果頭疼伴隨胸痛、食慾不佳、咽喉不適、怕冷,並且左寸脈弦急,可以用麻黃吳萸湯治療。

了解這些方法,頭疼病就不會再困擾你了。治療頭疼,古人多用風藥,因為頭頂最高,只有風可以到達,風藥的味道清淡,屬陰中之陽,由地昇天,所以多用風藥來治療。但是這只是概括性的說法,要根據六經治法,再配合風藥才能有效。然而,真正頭痛最難治,是天門真痛,疼痛會向上引導泥丸宮,所以早上發作晚上就會死去,晚上發作早上就會死去。

以腦為髓海,真氣所聚,本不受邪,受邪則不可治也。古法進黑錫丹,灸百會穴,猛用大劑參、附,可救十中之一。然天柱折,或手足青至節者,必死,固不容忽視之也。

【脈法】,《脈訣》曰: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必易除。又曰:頭痛陽弦,浮風緊寒,風熱洪數,濕細而堅,氣虛頭痛,雖弦必澀,痰厥則滑,腎厥堅實。又曰:風寒暑濕,氣鬱生涎,下虛上實,皆暈而眩。風浮寒緊,濕細暑虛,涎弦而滑,虛脈則無。《綱目》曰:病若目痛,頭痛,脈急短澀者死。

《入門》曰:肝脈溢大,必眩暈,宜預防之。《正傳》曰:寸口脈中短者,頭痛也。《醫鑑》曰:寸口緊急,或浮,或短,或弦,皆主頭痛。丹溪曰:腎厥頭痛,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又曰:頭痛,左手脈數,熱也,脈澀,有死血也;右手脈實,有痰積也,脈大,是久病。

白話文:

頭部是人體的髓海,真氣匯聚之處,本不應該受到邪氣侵襲,一旦受到邪氣侵犯,就難以治療。古人使用黑錫丹、灸百會穴,以及大量參、附,可以救治十分之一的病人。但如果天柱骨斷裂,或者手腳發青至關節處,就必定死亡,不可輕忽。

根據脈法,《脈訣》記載:頭痛脈象短澀,預示死亡;脈象浮滑,則可能是風痰引起的,容易治癒。另外,頭痛時脈象陽弦,表示風邪;浮緊,表示寒邪;風熱,脈象洪數;濕邪,脈象細而堅;氣虛頭痛,脈象雖然弦,但會澀;痰厥則脈象滑;腎厥則脈象堅實。

《綱目》記載:如果病人生病時眼睛疼痛、頭痛,脈象急促而短澀,就會死亡。

《入門》記載:肝脈溢出過大,必定會出現頭暈目眩,應當及早預防。

《正傳》記載:寸口脈象短縮,表示頭痛。

《醫鑑》記載:寸口脈象急促,或者浮,或者短,或者弦,都可能表示頭痛。

丹溪翁說:腎厥頭痛,脈象舉起時是弦,按下去時是堅。另外,頭痛時左手脈象數,表示有熱;脈象澀,表示有瘀血;右手脈象實,表示有痰積;脈象大,表示久病。

【頭痛症治】,《內經》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靈樞》曰:真頭痛者,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並不治。《入門》曰:傷寒頭重不能舉,有二症,太陽病及陰陽易,並皆頭重不舉,皆危症也。又曰:傷寒陽脈不和,則頭搖。心藏絕,及痓病風盛,皆搖頭,皆凶症也。

有里痛而頭搖者,亦重症也。又曰:頭沉痛入泥丸,手足冷,爪甲青者,謂之真頭痛。其連齒痛甚者,屬少陰厥症,俱不治。《活人書》曰:三陽有頭痛,三陰無矣,惟厥陰脈與督脈會於巔,故有頭痛。少陰亦有頭痛,但稀少耳。丹溪曰: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也,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

白話文:

【頭痛症治療】

《內經》提到:頭部是精氣神明的居所,如果頭部傾斜,眼神深邃,那麼精神就要開始流失了。《靈樞》指出:真正的頭痛,會表現為頭痛得非常嚴重,甚至連腦都痛,腳和手也會感到寒冷,這種情況如果不治療,病情可能更加惡化。《入門》一書則說:傷寒引起頭部沈重得抬不起來,這種症狀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太陽病導致的,一種是陰陽交替引起的,兩者都會讓頭部沈重無法抬起,這都是危險的症狀。另外,傷寒如果陽脈不調和,就會出現頭部震顫的情況。心臟衰竭或者風熱過盛,也可能導致頭部震顫,這些都是兇險的症狀。

有內在疼痛且頭部震顫的,也是嚴重的症狀。又說:頭部沈重得如同陷入泥潭,手腳冰涼,指甲呈青色,這就是真正的頭痛。連著牙齒劇烈疼痛的,屬於少陰經的逆轉症狀,都不適合治療。《活人書》則指出:三陽經有頭痛的症狀,而三陰經則沒有,只有厥陰經與督脈相交於頂部,因此有頭痛的現象。少陰經也有頭痛,只是比較罕見。

丹溪認為:頭痛多半是由於痰液阻滯,頭痛得厲害的,通常表示火氣較大。有些情況可以使用催吐法,有些情況則可以使用下藥法進行治療。

諸經氣滯,亦作頭痛。又曰:頭痛連目痛,此風痰上攻,須白芷開之。又曰:頭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萸。東垣曰:風寒傷上部,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或風寒之邪,伏留陽經,為偏正頭風。

《得效》曰:真頭痛者,其痛上穿風府,陷入泥丸宮,不可以藥愈。蓋頭中人之根,根氣先絕也。《醫鑑》曰:頭痛目痛,久視無所見者死,卒視無所見者亦死。

【頭痛導引法】,《保生秘要》曰:用手法百會穴掐六十四度,擦亦如之,尋用後功。

白話文:

經絡氣血不通暢,也會導致頭痛。頭痛伴隨眼睛疼痛,可能是風痰上攻,需要白芷來疏通。治療頭痛,通常需要川芎,若效果不佳,可以根據經絡的不同,添加不同的引經藥:太陽經用羌活,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萸。東垣認為,風寒侵犯頭部,進入經絡,會讓人感到寒冷、頭痛;或者風寒邪氣滯留在陽經,導致偏頭痛。

《得效》中記載,真正的頭痛,疼痛會向上穿透風府穴,深入泥丸宮,藥物無法治癒,因為頭部是人體的根本,根本氣息已經衰竭。 《醫鑑》中說,頭痛眼痛,長期視力模糊者會死亡,突然失明者也會死亡。

《保生秘要》記載,治療頭痛可以用手法按壓百會穴六十四次,然後擦拭,再進行其他治療。

【運功】《保生秘要》曰:左疼意想左乳下一大肋,扯過右乳下。右疼則扯過左乳,每行十二度。

【頭重目花導引法】,《保生秘要》曰:觀空,坐定,閉氣,以兩手心掩耳擊天鼓,次擦湧泉穴,次以手按膝端而坐,呵氣九口,如法定神。

【運功】《保生秘要》曰:意定玄雍,舌頂上齶,俟液徐生,頻咽丹田,復想歸臍,雙睛運轉,目無花矣。

眩暈,肝風病也。《內經》曰: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又曰:狥蒙招尤,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經言下虛,腎虛也,腎虛者頭痛。經言上虛,肝虛也,肝虛者頭暈。夫腎厥則巔疾,肝厥則目眩,此其所以異也。故《內經》又曰:諸風眩掉,皆屬於肝。夫肝為風,風,陽邪也,主動,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則風因木旺而扇動,且木又生火,火亦屬陽而主動,風火相搏,風為火逼則風烈,火為風扇則火逸,頭目因為旋轉而眩暈,此則眩暈之本也。若病發之故,則有由外因者:曰傷風眩暈,必惡風自汗,或素有頭風而發(宜芎藭散)。曰火熱上攻眩暈,必煩渴引飲,或暑月熱甚而發(宜大黃散)。曰風痰閉壅眩暈,必胸膈痞塞,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煩悶而發(宜天麻五錢,川芎二兩,蜜丸芡子大,食後清茶嚼下一丸,名天麻丸)。曰風熱上衝眩暈,必胸中不利,旋運欲倒,或感受時邪而發(宜川芎、槐子末等分,茶下三錢)。曰冒雨傷濕眩暈,必鼻塞聲(宜芎術湯)。有由內因者:曰痰飲眩暈,眩而嘔吐,頭重不舉,是痰(宜清暈化痰湯)。眩而心下悸,是飲(宜茯苓半夏湯)。曰氣鬱眩暈,必七情過傷,痰涎迷塞心竅,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宜玉液湯)。曰虛衰眩暈(宜滋陰健脾湯)。或內傷氣虛(宜補中益氣湯)。或腎虛氣不歸元,氣逆奔上(宜十全大補湯)。或脾胃虛弱,兼嘔吐泄瀉(宜歸脾湯)。曰失血眩暈,或吐衄太甚,或便血過多,或由傷胎,或由產後,或由崩漏,或由金瘡跌撲,拔牙,往往悶絕,不省人事(宜當歸五錢,川芎二錢半,水、酒煎,日再服,名芎歸湯)。曰老人陽虛,每早起便暈,須臾自定(宜黑錫丹)。此則眩暈之由也。然而內因外因之感發雖殊,總必由於痰盛。故有風熱痰作眩者(宜玉壺丸、茶調散合用)。有寒濕痰作眩者(宜導痰湯加蒼朮、秦艽)。有痰火兼虛作眩,並遍身眩暈者(宜半夏、白朮、天麻)。有氣血虛,挾痰作眩者(氣虛宜六君子湯,血虛宜二陳湯加芎、歸)。故曰無痰不作眩也。而又有至於眩暈之甚,但頭目不清利(宜川芎散、防風散)。或並耳鳴耳聾(宜清神養榮湯)。且精神不爽,咽乾鼻塞者(宜沃雪湯)。皆由風濕熱痰涎鬱於精明之府也。

白話文:

【運功】《保生祕要》提到:左側疼痛時,應想像自己將左乳下方的大肋骨向右乳下方拉伸;右側疼痛時,則相反地將右乳下方的大肋骨向左乳方向拉伸。每次動作進行12次。

【頭重目花導引法】,《保生祕要》指示:先觀賞空無,坐定後閉氣,用手心覆蓋耳朵拍打天鼓,接著擦拭湧泉穴,然後以手按住膝蓋坐下,並呵出氣息9次,依照特定方法保持心神專注。

【運功】《保生祕要》指出:集中精神在玄雍部位,讓舌尖頂住上齒,等待津液慢慢產生,頻繁吞嚥丹田,再想像津液迴流到臍部,雙眼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眼睛不再出現模糊。

「眩暈」,是肝風病的一種表現。《內經》認為,頭痛和頭暈可能是因為下虛上實的狀態,主要問題可能在於足少陰巨陽,嚴重時會影響到腎。又說,視力模糊、聽力下降,下部實上部虛,主要問題可能在於足少陽厥陰,嚴重時會影響到肝。《內經》提到的下虛,指的是腎虛,腎虛會導致頭痛。上虛指的是肝虛,肝虛則頭暈。腎厥會引起頭痛,肝厥會引起視力模糊,這就是二者差別的原因。《內經》進一步提到,各種風引起的眩暈,都與肝有關。肝是風的來源,風是陽邪,會使身體的活動增加。一般來說,如果金元素衰弱無法控制木元素,風就會因為木元素旺盛而被驅動。同時,木元素又會生火,火也是陽邪,會使風火相互作用。風受到火的逼迫變得更強烈,火受到風的驅動變得更飄逸,頭腦和眼睛因此產生旋轉和眩暈的感覺,這是眩暈的根本原因。如果病因是外在因素:如受風導致的眩暈,可能會伴有畏風、自汗等症狀,或者原本就有頭風病狀(適合使用芎藭散)。如火熱上攻導致的眩暈,可能會感到口渴、渴求飲水,或者在炎熱的夏季發作(適合使用大黃散)。如風痰閉塞導致的眩暈,可能會感到胸部堵塞、脖子緊繃、肩背疲倦、神志混亂、嗜睡,或者心慌煩躁(適合使用天麻、川芎各5錢,蜜餞芡子大小,飯後清茶嚼一丸,名為天麻丸)。如風熱上衝導致的眩暈,可能會感到胸部不暢、旋轉欲倒,或者受到時令邪氣的影響(適合使用川芎、槐子粉末各一半,茶水服用3錢)。如冒雨受濕導致的眩暈,可能會有鼻塞聲音(適合使用芎術湯)。如內在因素:如痰飲導致的眩暈,伴有嘔吐、頭部沈重、抬不起來,這是痰造成的(適合使用清暈化痰湯)。如眩暈伴有心下悸動,這是飲造成的(適合使用茯苓半夏湯)。如氣鬱導致的眩暈,可能因為情緒過度受損、痰涎阻塞心臟,眉稜骨疼痛、眼睛難以開闢(適合使用玉液湯)。如虛衰導致的眩暈(適合使用滋陰健脾湯)。或是內傷氣虛(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或是腎虛氣不歸原,氣逆上沖(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或是脾胃虛弱,伴隨嘔吐、腹瀉(適合使用歸脾湯)。如失血導致的眩暈,可能是因為過度出血,或傷胎、產後、崩漏,或由金瘡跌撲、拔牙等原因導致的氣血混亂、頭暈(適合使用當歸5錢、川芎2錢半,水、酒煎煮,每日服用兩次,名為芎歸湯)。如老年人陽虛,每天早上起牀時會感到頭暈,但片刻後自行恢復(適合使用黑錫丹)。這些都是引起眩暈的可能原因。然而,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因素導致的眩暈,總是由於痰多引起。對於風熱痰引起的眩暈(適合使用玉壺丸、茶調散合用)。對於寒濕痰引起的眩暈(適合使用導痰湯加入蒼朮、秦艽)。對於痰火兼虛引起的眩暈,以及全身性的眩暈(適合使用半夏、白朮、天麻)。對於氣血虛弱,伴隨著痰引起的眩暈(氣虛適合使用六君子湯,血虛適合使用二陳湯加入芎、歸)。所以說,沒有痰就不會引起眩暈。此外,還有一些極度嚴重的眩暈,頭腦和眼睛不清醒(適合使用川芎散、防風散)。或者伴有耳鳴、耳聾(適合使用清神養榮湯)。並且精神不振、喉嚨乾燥、鼻塞(適合使用沃雪湯),都是風濕熱痰在精明之府積聚所導致的結果。

【眩暈原由症治】,《靈樞》曰:上虛則眩。又曰:上氣不足,目為之眩(此言虛眩)。又曰:藏府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目系,上屬於腦後,宅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此言風入而眩)。

《河間》曰:眩暈則嘔吐,風熱甚也。《醫鑑》曰:眩暈者,痰因火動也。蓋無痰不能作眩,雖因風者,亦必有痰。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二陳湯加酒芩、山梔、黃連、蒼朮、羌活,可以治之(此言痰眩)。《入門》曰:眩暈或云眩冒,眩言其黑,暈言其轉,冒言其昏,其義一也。

白話文:

眩暈的病因與治療

《靈樞》說:

  • 上部虛弱就會頭昏眼花。
  • 又說:上氣不足,眼睛就會感到頭昏眼花(這指的是虛眩)。
  • 又說:臟腑、筋骨、血氣的精華,與脈絡共同構成眼睛的連繫,上連至腦後,居於項部,因此邪氣如果侵入項部,遇到身體虛弱,就會深入,跟著眼繫進入腦部。進入腦部,就會使腦部旋轉。腦部旋轉就會牽引眼繫收縮。眼繫收縮,就會導致頭昏眼花並旋轉(這指的是風邪侵入而致眩暈)。

《河間》說:

  • 頭昏眼花伴隨嘔吐,是風熱過盛。

《醫鑑》說:

  • 頭昏眼花,是痰火上擾。
  • 因為沒有痰就不能產生眩暈,即使是風邪引起的,也必須有痰。

丹溪說:

  • 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可用二陳湯加酒芩、山梔、黃連、蒼朮、羌活治療(這指的是痰眩)。

《入門》說:

  • 頭昏眼花,有時也稱為眩冒,眩指眼前發黑,暈指頭昏眼花,冒指頭昏腦脹,其意義相同。

又曰:眩暈皆稱為上盛下虛。蓋虛者,氣與血也。實者,痰涎風火也。《正傳》曰:眩暈者,中風之漸也。肥白人,四君子湯多加蜜黃耆,加陳皮、半夏,少加川芎、荊芥以清頭目。黑瘦人,二陳湯合四物湯加黃芩、薄荷,入竹瀝、薑汁、童便。又曰:凡眩暈語亂,汗多下利,時時自冒者,虛極難治。

《回春》曰:泄瀉多而眩暈,時時自冒者難治。

【頭暈腦痛及痰滯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單搭膝坐,二指點閉耳門,及口眼鼻七竅之處,躬身微力前努,使真氣上升,腦邪自散矣。

白話文:

眩暈的病因

古人說:眩暈都是上實下虛的症狀。虛是指氣血不足,實是指痰涎、風火等邪氣。

《正傳》中說:眩暈是中風的前兆。

治療方法

對於肥胖的白人,可用四君子湯加蜜、黃芪、陳皮、半夏,並少加川芎、荊芥來清頭目。

對於瘦弱的黑人,可用二陳湯合四物湯加黃芩、薄荷,再加入竹瀝、薑汁、童便。

難治的眩暈

古人又說:凡是眩暈伴隨言語不清、汗多、腹瀉,並且時常自冒者,屬於氣虛極度虛弱,難以治療。

《回春》中也記載:如果腹瀉頻繁且伴隨眩暈,時常自冒者,很難治療。

頭暈腦痛及痰滯導引法

《保生秘要》中記載:單腿搭膝坐,用兩根手指點壓耳門,以及口、眼、鼻等七竅部位,身體微微向前用力,使真氣上升,腦中的邪氣自然散去。

【運功】,《保生秘要》曰:注臍念想頭上痛處,分兩邊,運至心口開下,念臍輪斡旋,通關,緊行至滯痰處,著意多運,周流遍腹,顧念臍。

【神暈頭暈導引法】《保生秘要》曰:此症情欲所傷,氣衰血少,心火上攻,痰飲串肺為患,日久變成勞瘵,於肩井穴掐九九,擦九九,兼用後功自愈。

【運功】,《保生秘要》曰:緊閉地戶,安神伏氣,按腦及耳,大暈要倚坐,足掘勿交,神氣自回,得法,因津嚥下,定神。

風頭旋,肝風病也。肝風盛則頭自搖動,別無疾痛,不自覺知,治法與頭風略同,總應以平肝為主也。

【風頭旋症治】,《綱目》曰:有一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百方無效,予思之,乃肝家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木盛而克脾土,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於大腸,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驅風而益脾,用防風三兩,花粉、蜜黃耆、羌活、白芍各五錢,犀角、甘草各二錢半,炙蛇殼、鉤鉤、麻黃各一錢,棗肉丸,食後薄荷湯下五七十丸,只二服頭搖即止,十餘服血止而下白,又二服乃愈。

白話文:

【運功】,《保生祕要》提到:將注意力集中在肚臍上頭痛的地方,分兩邊進行運動,直到心口下方,然後再繞著肚臍旋轉,通暢經脈,強力推拿在痰堵的地方,周圍運動腹部,回顧肚臍。

【神暈頭暈導引法】,《保生祕要》提到:這類症狀通常是因為情慾受損,氣血不足,心火上炎,痰液進入肺部導致的問題,長期下去可能會成為癆病。對肩井穴施以掐揉99次的方式,加上後續的療法可以自行痊癒。

【運功】,《保生祕要》提到:緊閉生殖器,安定心神,靜息呼吸,按摩頭部和耳朵,對於大暈的患者來說,應該坐著,腳不要交叉,這樣能讓神氣自然回歸,掌握方法後,通過吞嚥口水,安定心神。

風頭旋,這是肝風病。肝風過旺會使得頭部自行搖晃,沒有其他疼痛感,自己也不自覺。治療方式與頭風有些相似,總體來說,應以調理肝氣為主。

【風頭旋症治】,《綱目》提到:有一個兒子,病了七年,經常搖頭,三年內下血,各種方法都試過卻沒有效果。經過思考,認為是肝血過盛,外加風熱侵入,肝木過旺影響脾土,脾和肺相輔相成,都被肝所影響,導致血滲入大腸,因此下血不停。於是開出一個方子,目的是削弱肝風,補益脾氣,使用防風三兩,花粉、蜜黃耆、羌活、白芍各五錢,犀角、甘草各二錢半,炙蛇殼、鉤鉤、麻黃各一錢,棗肉做成丸劑,飯後以薄荷湯送服五七十丸,僅需服用兩次,頭部搖晃即停止,十多服後血漸止,再次服用兩次後完全康復。

頭風,風寒入腦髓病也。凡人素有痰火,風寒客之,則熱鬱而悶痛,故婦人多患此者,無巾櫛故也。總之,新而暴者為頭痛,深而久者為頭風。頭風不速治必害眼,其痛有正有偏。丹溪曰:凡偏頭風,左為風虛,右為痰熱。丹溪雖分言之,其實總屬於肝虛有痰。治之者,雖左風必用荊、防、羌、薄,左虛必用芎、歸,右痰必用蒼、夏,右熱必用芩、膏,其實補肝豁痰之品,必當兼用(補肝宜山藥、木瓜、棗仁、羚羊角,豁痰宜南星、半夏、蒼朮、橘紅),是所宜知者也。凡患偏正頭風,有兼惡寒,頭面多汗者(宜茶調散加生黃耆),搐鼻出涎法,大妙(宜透頂散)。有兼鼻流臭涕,他藥不效者(宜芎犀丸)。有頭風冷者(宜蕎麥麵二升作餅,更互合頭上,微汗即愈)。有頭風熱痛者(宜山豆根末油調,塗兩太陽)。有頭風項強者(宜八月後取荊芥穗,作枕鋪床下,立春日去之)。有頭風旋運,痰逆噁心懶食者(宜零陵香、藿香葉、莎草根等分,每末二錢,茶下,日三服)。有偏正頭風,並夾頭風,連兩太陽穴痛者(宜姜蠶末,蔥茶下七八分,及沈氏頭風丸)。有偏正頭風,氣上攻不可忍者(宜全蠍散)。有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宜龍香散)。有偏正頭風,不拘遠近,諸藥不效者(宜牛腦丹)。有腦冷漏下者(宜白雞冠子,酒煎服效)。有頭腦鳴響,狀如蟲蛀,名曰天蟻者(宜茶子末吹鼻效)。有頭風多白屑作癢者(宜零陵香、白芷煎汁,入雞子白攪勻,傅數十次,終身不生)。各依症治之,自無不效。而半邊頭痛,另有仙方(宜乩仙方)及外治法(宜萆麻子紙卷),亦俱效。更有雷頭風者,頭痛而成核塊,頭面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病在三陽,不可過用寒藥誅伐(宜沈氏荷葉湯)。或頭中如雷之鳴,為風邪所客故也,腫核宜刺出血(宜清震湯)。亦有因痰熱者,痰熱者,痰熱生風也(宜祛痰丸)。更有夾腦風者,兩太陽連腦痛是也(宜透頂散)。更有大頭風者,頭大如斗,俗名大頭瘟,天行時疫病也,感天地不正之氣,甚而潰裂出膿,由邪客上焦之故(宜普濟消毒飲)。其相類而病輕者,名發頤,腫在耳前後(宜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連翹、黃芩、牛蒡子)。

白話文:

頭風

「頭風」是指風寒侵入腦髓所引起的疾病。一般人體內常有痰火積聚,當風寒入侵時,就會使熱氣鬱結而造成悶痛。因此,婦女更容易患此病,因為她們常不戴帽子或梳理頭髮,容易受寒。總之,突然發作的疼痛稱為「頭痛」,而持續時間長且深入的疼痛稱為「頭風」。頭風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眼睛受损,疼痛部位也可能在头部正中或偏侧。

丹溪先生说:偏头风,左侧疼痛是由于风虚,右侧疼痛则是痰热所致。虽然丹溪先生把它们分开解释,但实际上都属于肝虚有痰。治疗时,即使左侧疼痛,也应该使用荆芥、防风、羌活、薄荷等药,因为左侧疼痛也可能因肝虚导致。右侧疼痛则必须用苍术、白附子等药来化痰,右侧疼痛也可能因痰热导致。治疗时,更要兼用补肝豁痰的药物(如山药、木瓜、枣仁、羚羊角等补肝,南星、半夏、苍术、橘红等豁痰)。

患有偏正头风,伴随怕冷、头面多汗症状者,宜用茶调散加生黄芪,以及透顶散,效果显著。伴随鼻流臭涕,其他药物无效者,宜服用芎犀丸。头风伴随寒冷症状者,宜用荞麦面二升做饼,轮流敷在头部,微汗即愈。头风伴随热痛者,宜用山豆根末用油调和,涂抹太阳穴两侧。头风伴随项强者,宜在八月后取荆芥穗做枕头放在床底下,立春日再拿掉。头风伴随头晕目眩、痰逆恶心、食欲不振者,宜用零陵香、藿香叶、莎草根等分,每次服用二钱,用茶送服,每天三服。偏正头风伴随两侧太阳穴疼痛者,宜用姜蚕末用葱茶送服七八分,以及沈氏头风丸。偏正头风,气上攻不可忍者,宜用全蝎散。偏正头风,疼痛难忍者,宜用龙香散。偏正头风,无论远近,各种药物都无效者,宜用牛脑丹。脑部寒冷漏下者,宜用白鸡冠子酒煎服。头脑鸣响,就像虫蛀一样,称为“天蚁”者,宜用茶子末吹鼻子。头风伴随大量头皮屑并瘙痒者,宜用零陵香、白芷煎汁,加入鸡子白搅拌均匀,涂抹数十次,终身不再复发。

根据症状对症下药,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半边头痛还有仙方及外治法,也都非常有效。

雷头风是指头痛伴随头皮肿胀成核块,头面肿痛,畏寒发热,症状类似伤寒,病在三阳,不可过度使用寒凉药物(宜用沈氏荷叶汤)。或头中如雷鸣声,是由于风邪入侵导致,肿块宜刺出血(宜用清震汤)。头痛也可能是因痰热导致,痰热生风(宜用祛痰丸)。夹脑风是指两侧太阳穴连同头部疼痛(宜用透顶散)。大头风是指头部肿大如斗,俗称大头瘟,是天行时疫病,因感受天地不正之气导致,严重者会破溃流脓,是邪气入侵上焦所致(宜用普济消毒饮)。与大头风类似但症状较轻者,称为“发颐”,肿胀部位在耳前后(宜用甘桔汤加薄荷、荆芥、连翘、黄芩、牛蒡子)。

【頭風症治】,《醫鑑》曰:頭風之症,素有痰飲,或櫛沐取涼,或久臥當風,以致賊風入腦入項,自頸以上,耳目口鼻眉稜之間,有麻痹不仁之處,或頭重,或頭暈,或頭皮頑厚,不自覺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聾,或目痛,或眉稜上下掣痛,或鼻聞香極香,聞臭極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狀,熱者消風散,冷者追風散。頭風發時悶痛,必欲棉裹者,熱鬱也,二陳湯加酒芩、荊芥、川芎、薄荷、石膏、細辛。

婦人頭風,宜養血祛風湯。葉天士曰:有氣血皆虛,新涼上受,經脈不和,腦後筋掣牽痛,倏起倏靜者,乃陽風之邪,宜荷葉邊、苦丁茶、蔓荊子、甘菊、連翹。有內風頭痛淚冷者,宜杞子、首烏、茯神、柏子仁、菊花炭、穭豆皮。有痛在頭左腦後,厥陰風木上觸者,宜細生地、白芍、炒杞子、柏子仁、茯神、甘菊。

白話文:

頭風症治療

《醫鑑》記載:頭風症的病因,多是因為平時有痰飲,或洗頭梳頭時受涼,或久臥當風,導致風邪侵入腦部和頸項,從頸部以上,包括耳、目、口、鼻、眉稜等部位,出現麻痺不仁的症狀。患者可能出現頭重、頭暈、頭皮僵硬、不自覺知,或口舌麻木、味覺失靈、耳聾、眼痛、眉稜上下抽痛,或對香味過於敏感,對臭味也格外敏感,或只是打呵欠就出現頭昏眼花。熱證者應服用消風散,寒證者應服用追風散。

頭風發作時,患者感到悶痛,並且想用棉花包裹頭部,這是由於熱邪鬱結所致,可用二陳湯加入酒芩、荊芥、川芎、薄荷、石膏、細辛治療。

婦女頭風,宜用養血祛風湯治療。葉天士說:頭風症如果患者氣血皆虛,又因新涼侵入而受寒,導致經脈不和,腦後筋脈牽引疼痛,時發時止,這是陽風邪氣侵入所致,宜用荷葉邊、苦丁茶、蔓荊子、甘菊、連翹治療。

若頭風伴有內風頭痛、眼淚冰冷,則宜用杞子、首烏、茯神、柏子仁、菊花炭、穭豆皮治療。

若頭風疼痛位於頭部左側腦後,屬於厥陰風木上逆所致,則宜用生地、白芍、炒杞子、柏子仁、茯神、甘菊治療。

有暑風濕熱,混於上竅,津液無以運行,凝滯而成偏頭痛,舌強幹涸者,宜連翹、石青、滑石、甘草、荷梗、桑葉、羚羊角、蔓荊子。有失血過多,陰氣大傷,陽氣浮越,頭痛筋惕,脈數虛而動,當用鎮攝者,宜人參、阿膠、牡蠣、生地、白芍、天冬、炙草。

【正頭風痛】,《靈樞》曰:凡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是手足六陽脈,俱上於頭面也。又曰:足太陽脈上額交巔,直入絡腦別下項,其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即正頭痛也。

白話文:

如果是因为暑热和湿气侵袭头部,导致津液无法正常运行,凝结而引起偏头痛,伴随舌头僵硬干燥,可以用连翘、石青、滑石、甘草、荷梗、桑叶、羚羊角、蔓荆子治疗。如果是因为失血过多,导致阴气受损,阳气浮越,出现头痛、筋惕,脉搏虚数而跳动,需要用镇摄的药物来治疗,可以用人参、阿胶、牡蛎、生地、白芍、天冬、炙草。

《灵枢》中记载:手三阳经从手部上行至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下行至足部,这六条阳经都上行至头部和面部。另外,《灵枢》还提到:足太阳经上行至额部,交汇于头顶,直入络脑,再向下分支至颈项,如果该经脉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头痛,感觉头要炸裂,眼睛好像要掉出来,脖子好像要被拔掉,这就是正头痛。

【偏頭風痛】,《靈樞》曰:足少陽之脈,起目銳眥,上抵頭角,其病頭角額痛。子和曰:頭風之甚者,久則目昏。偏頭風痛者,屬少陽相火,久則目縮,小大便秘澀,皆宜出血而大下之。《入門》曰:偏頭痛年久,大便燥,目赤眩暈者,此肺乘肝,氣鬱血壅而然,宜大承氣湯大下之,外用大黃、芒硝為末,井泥調貼兩太陽穴,乃能愈也。

【日行頭風導引法】,《保生秘要》曰:此症定宜先導引,次行右法,握固搭膝而坐,以手捫兩耳塞兌,閉目,用意躬身前努,使七竅之氣上攻,邪氣自然退散矣。

白話文:

偏頭風痛

《靈樞》說: 足少陽經脈,從眼角外側開始,向上到達頭角,這個經絡的病症會出現頭角、額頭疼痛。

子和說: 頭風厲害的,時間久了就會眼花。偏頭痛是屬於少陽相火,時間久了就會眼珠縮小,大便秘結,這些症狀都要用放血和瀉下藥物治療。

《入門》說: 偏頭痛多年,大便乾燥,眼睛紅赤,頭昏眼花,這是肺氣犯肝,氣鬱血阻導致,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同時用大黃、芒硝研成粉末,用井泥調和,貼在兩邊太陽穴,就能治癒。

日行頭風導引法

《保生秘要》說: 這種病症一定要先用導引法,然後再行右邊的方法。盤腿坐好,雙手握固,放在膝蓋上,用手捂住雙耳,塞住耳孔,閉上眼睛,用意志使身體向前彎曲,使七竅之氣向上衝,邪氣自然就會消散。

【運功】,《保生秘要》曰:手腳屈拳,閉口,存想,自泥丸而起,漸想至湧泉,候汗出而自愈。蓋從頭汗上而下出,邪氣淨降矣。

首風,風傷於衛病也,蓋沐則腠理皆開,而風為陽邪,善行而易入,乘其腠之開,邪遂襲而入,則衛受之,故成首風,其症頭面多汗,必惡風(宜大川芎丸)。或沐浴後眩暈頭痛,亦首風類(宜白芷丸)。

【首風症】《醫說》曰:不概入頭風條例,而獨立其名曰首風,見此症專由沐後而得,所以別於頭風之由於六淫七情者也。古人就病定名,意深哉。

白話文:

【運功】,《保生祕要》提到:將雙手雙腳彎曲握拳,閉上嘴巴,進行內視冥想,從頭部開始,逐漸想像到腳底的湧泉穴,等到流汗後自然康復。這原理是頭部開始出汗,然後順著身體向下流,邪氣就被清淨了。

「首風」,是指風邪傷及衛分所引起的疾病。洗澡時,皮膚毛孔全開,風邪作為陽性邪氣,容易隨風進入,利用毛孔開放的機會,邪氣趁機侵入,使衛分受損,因此形成首風,症狀包括頭面部多汗,必定怕風(適合服用大川芎丸)。或者在洗澡後出現眩暈頭痛,也是首風的一類病症(適合服用白芷丸)。

【首風症】,《醫說》指出:並非一概歸入頭風的範疇,而是單獨命名為首風,因為這種病症專門在洗澡後產生,因此與由六種不正之氣和七種情感因素引起的頭風有所區別。古人在確診疾病後定名,深思熟慮啊。

腦風,風邪客腦病也。腦者,居於頭,蓋骨中百會穴分,即其部也。《靈樞》曰:腦為髓之海,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經文此言,腦之本病也若風邪入於風府,由風府而上入於腦,則有腦風之症,其狀項背怯寒,腦戶穴冷(宜神聖散)。亦有風邪但攻於上焦,而邪氣上熏,令人日夜頭痛不止者,亦為腦風(宜太陽丹)。宜分別治之也。

【腦風原由】,《內經》曰:髓者,骨之充也,髓傷則腦髓消爍,體解㑊然不去也。注云:不去者,不能行去也。《入門》曰: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不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

白話文:

腦風

腦風,指的是風邪入侵腦部所造成的疾病。腦位於頭部,在頭蓋骨中,百會穴的部位就是腦所在的地方。《靈樞》中記載:「腦為髓之海,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這段經文說明了腦部疾病的本源。

如果風邪從風府穴侵入,經由風府穴往上進入腦部,就會出現腦風的症狀。患者會感到項背發冷,腦戶穴冰冷(宜用神聖散治療)。

也有一些情況是風邪只攻擊上焦,邪氣上熏,導致患者日夜頭痛不止,這也是腦風的一種表現(宜用太陽丹治療)。因此,治療腦風要根據不同的病因分別施治。

腦風的起因

《內經》中說:「髓者,骨之充也,髓傷則腦髓消爍,體解㑊然不去也。」注釋說:「不去者,不能行去也。」《入門》中也提到:「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不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

這段文字說明了腦風的起因:髓是骨骼的精華,髓受損就會導致腦髓消散,導致身體虛弱,無法活動。腦是髓之海,所有精髓都匯聚於腦部,從腦部到尾骶骨都是精髓升降的通道,所以腦部是人體精髓的樞紐。

腦疽,膀胱經積熱病也。如初起腫痛甚,煩渴引冷,脈數有力者,由濕毒上壅。如漫腫微痛,渴不飲冷,脈雖數而無力者,由陰虛火熾(濕毒宜黃連消毒飲,陰虛宜六味丸)。若不成膿,不潰腐,陽氣虛也(宜四君子湯加歸、耆)。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宜十全大補湯)。然陽虛脾虛之患,凡外症皆然,不獨腦疽已也,宜知之。又有腦爍,初起即如木橛,上起頂門,下至大椎,發腫如火燒,色青黑,不潰,只損外皮,如犬咬去肉一般,即潰,亦不斂,皆由陰精消爍之故,此死症也,古無治方。又有腦癰,皮薄易破,此輕症(宜清熱消毒飲),非如腦疽皮厚難治,急當內托也。薛立齋言:凡患腫毒欲成膿腐潰,生肌收斂並用,托裡為主,此至言也,故立齋於托裡消毒散一方,多設加減法(加減法載在前),亦欲人知所以用之耳。仙方活命飲,亦癰疽初起之聖藥。又有赤疽,發太陽穴,其形不拘大小,以速破見膿,既膿速斂為要,以額角近連太陽,皆要害處。若腫滿太陽,即成虛損,難於收拾。若既破而傷風水,瘍科書言此症,七日刺不得膿,十日不穴,必死,誠有見於此症之不易療也。至若太陽穴生癰疽,與目相近,不於五六日內急破之,毒氣攻眼,則眼合不開,破後更傷風水,則目睛必傷。其癰疽發於眉頭者,亦必攻人眼目。發在眉後者,又必攻入太陽。皆要害處不可忽者。

白話文:

腦疽是膀胱經積熱引起的病症。初期腫痛劇烈,口渴想喝冷飲,脈搏快速有力,這是濕毒上壅導致的。如果腫脹較為緩慢,疼痛輕微,不渴不願喝冷飲,脈搏雖然快速但無力,這是陰虛火熾引起的。濕毒宜用黃連消毒飲,陰虛宜用六味丸。如果腫塊不化膿不潰爛,是陽氣虛弱導致的,宜用四君子湯加歸、耆。如果傷口不生肌不收斂,是脾氣虛弱導致的,宜用十全大補湯。不過,陽虛脾虛的病症,在所有外症中都可能發生,不只是腦疽,要記住這一點。

還有一種腦爍,初期就像木頭橛子一樣,從頭頂向上蔓延到後頸大椎,腫脹如同火燒,顏色青黑,不潰爛,只損壞外皮,就像被狗咬去肉一樣,即使潰爛也不會收斂,都是陰精消爍造成的,這是絕症,古時候沒有治療方法。

還有一種腦癰,皮膚薄易破裂,這是輕症,宜用清熱消毒飲,不像腦疽皮膚厚難治,需要及時內托。薛立齋說:凡是患有腫毒,想要化膿潰爛,生肌收斂都要兼用,內托為主,這是至理名言,所以立齋在托裡消毒散方中,設置了許多加減法,也是想讓人知道如何使用它。仙方活命飲,也是癰疽初起時的良藥。

還有一種赤疽,發生在太陽穴,形狀不限大小,重點是快速破裂流膿,膿出來之後快速收斂,因為額角靠近太陽穴,都是要害部位。如果腫脹充滿太陽穴,就會導致虛損,難以收拾。如果破裂之後傷風水,瘍科書上說這種病症,七天刺不出膿,十天不開刀,必死無疑,確實可以看出這種病症不易治療。至於太陽穴生癰疽,靠近眼睛,如果不在五到六天內及時破裂,毒氣會攻向眼睛,就會導致眼睛閉合,破裂之後又傷風水,就會傷到眼球。如果癰疽發生在眉頭,也會攻擊眼睛。發生在眉後,就會攻入太陽穴,都是要害部位,不可忽視。

【頭瘍症治】,陳文治曰:腦疽初起,宜黃連消毒飲。腫硬作痛,繼以仙方活命飲一二劑。蓋此病原屬虛火,按之脈數而濡,乃濕熱壅盛,故用黃連消毒飲。腫硬作痛,乃氣血凝滯,故用仙方活命飲。並以甘溫之劑,補益陽氣,托裡而潰腐之,不宜用苦寒傷其胃氣,反致不得腐化。

凡瘡易消散,易腐潰,易收斂,皆氣血壯盛故也,可以類推。又曰:昔杜碧清患腦疽,自藥不愈,丹溪治之,令服防風通聖散。答曰:已數服。丹溪云:宜皆以酒製,杜悟,急服乃瘥。

白話文:

頭瘍症治

陳文治說:腦疽初起,應該服用黃連消毒飲來消毒。腫脹堅硬疼痛,接著服用仙方活命飲一到兩劑。這是因為此病的病因屬於虛火,按壓脈搏時脈象跳動且濡滑,說明濕熱壅盛,所以要用黃連消毒飲。腫脹堅硬疼痛,是因為氣血凝滯,所以要用仙方活命飲。同時也要配合甘溫的藥物來補益陽氣,托裡排毒並促使膿瘍潰破,不宜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傷及胃氣,反而阻礙膿瘍潰破。

所有瘡瘍容易消散、容易潰破、容易收斂,都是因為氣血旺盛的緣故,可以類推。又說:以前杜碧清患腦疽,自己用藥治療卻無效,丹溪先生為他治療,讓他服用防風通聖散。杜碧清回答說:已經服用好幾劑了。丹溪先生說:應該都用酒浸泡製成藥物服用。杜碧清恍然大悟,趕緊服用,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