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
1. 身形病源流
人之生也,得天地之氣化以成形,是故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四肢象四時,五臟六腑象五行六極,八節九竅象八風九星,十二經二十四俞象十二時二十四氣,三百六十五骨節象三百六十五度。推之眼目象日月,寤寐象晝夜,喜怒象雷電,涕泣象雨露,寒熱象陰陽,血脈象水泉,毛髮象草木,齒骨象金石。
凡人所以備具於一身者,莫不與天地假合以成形,故前人屢申其旨,而人自不之察,故渺視其身,而不能與天地為昭也。惟其然,故天有陰陽寒暑之愆,人因有百疾之作,亦於是而相應。
而百疾之作,由於氣血之失常,其明者,能法陰陽,和術數,節飲食,慎起居,謹作勞,保精存液,以充其形,故能形與神俱,而百疾不作,否則一失其常,而或傷乎氣,或傷乎血,氣傷則餒,血傷則槁,種種病根,悉因乎此。又況風寒暑濕之感於外者,在可御不可御之間,飢飽勞役之傷於內者,在或知或不知之際,其來無端,其始無跡,又豈可以智計定哉。
白話文:
人類之所以能夠生長,是因為從天地之氣中吸收了養分而成形,因此頭部圓潤類似天空,腳部方正類似大地,四肢類似四季,五臟六腑類似五行六極,八節九竅類似八風九星,十二經脈二十四穴點類似十二季二十四節氣,三百六十五骨節類似三百六十五度。推廣到眼睛類似日月,醒覺與睡眠類似日夜,喜悅與憤怒類似雷電,流淚與出汗類似雨露,寒冷與熱浪類似陰陽,血液脈絡類似水源,毛髮類似草木,齒骨類似金石。
人類在身體上的所有機能,無一不是與天地相應而成形,因此前人多次強調這一點,但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對自己的身體視而不見,不能與天地相應。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天有陰陽寒暑的變化,人類就有各種疾病產生,這些疾病也會與天的變化相應。
各種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氣血的失衡,其中明確的人,能遵循陰陽的原則,調和術數,控制飲食,注意作息,避免過勞,保養精氣,保存液體,以充盈身體,因此身體與精神都能保持健康,如果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傷害到氣血,氣傷會導致虛弱,血傷會導致枯萎,種種病根,都源自這裡。此外,風寒暑濕的影響外在,無法預防,飢飽勞役的影響內在,有些是知道的,有些是未知的,來源不明,開始無跡,又怎麼能用智慧去預測呢?
然而疾之未作,思有以預防之,疾之既作,必有以調治之,是故醫者,可以通神明而扶造化。欲通神明而扶造化,則必先於身形大概,以知其故,而審其原。《靈樞》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始通,真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盛,肌肉堅固,血脈充滿,故好步。
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鬢髮斑白,氣血平盛而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故目視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解墮,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故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魂離,故言善誤。
白話文:
然而疾病尚未發生,就應該思考如何預防;疾病一旦發生,就必須設法治療。因此,醫者能夠通達神明,輔助造化。想要通達神明,輔助造化,就必須先了解人體的整體狀況,以探究疾病的根源,並審慎分析其病因。《靈樞經》說:人活到十歲,五臟才開始穩定,血氣才開始流通,真氣在下,所以喜歡走動。二十歲,血氣開始旺盛,肌肉開始生長,所以喜歡快步走。三十歲,五臟功能最旺盛,肌肉堅固,血脈充盈,所以喜歡步行。
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已十分旺盛而穩定,毛孔開始鬆弛,容顏開始衰敗,鬢髮開始斑白,氣血平穩而不再旺盛,所以喜歡坐著。五十歲,肝氣開始衰退,肝葉開始變薄,膽汁開始減少,所以視力開始模糊。六十歲,心氣開始衰退,容易憂愁悲傷,血氣開始衰敗,所以喜歡躺著。七十歲,脾氣虛弱,所以皮膚乾燥。八十歲,肺氣衰退,魂魄開始離開,所以容易說話失誤。
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乃去,形骸徒具而已。《素問》又曰:人生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聽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和,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此人身氣血盛衰之原也。臞仙曰: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故神太用則歇,精太用則竭,氣太勞則絕,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託者氣也,若氣衰則形耗,欲長生者未之聞也。《類纂》曰:穀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穀氣,其人瘦而壽。
《悟真篇》注曰:一身之中,以精氣神為主,神生於氣,氣生於精,修真之士,不過煉治精氣神三物而已,此人身形存滅之故也。夫苟洞徹乎盛衰之原,以無戾乎生滅之故,則即身形之內,亦何至有疾病之乘,偶或乘之,亦何不可以治之哉。
白話文:
在九十歲時,腎氣開始枯竭,四個主要臟器的經絡變得空虛。到了百歲,五臟都已經虛弱,神氣離去,只剩下空殼,沒有生命。《素問》中提到,人到四十歲,陰氣開始減少,生活能力開始下降。五十歲時,身體開始沈重,耳目也不再那麼靈敏。六十歲時,陰氣萎縮,氣力大大衰退,九個孔道運作不暢,下部虛弱,上部實滿,開始流鼻涕和淚水。這是人體氣血盛衰的基礎。
臞仙說,精是生命的基礎,氣是神的主宰,形是神的住處,因此,如果神用得過多會耗盡,精用得過多會乾涸,氣用得過勞會斷絕。所以,人的生命是神的主宰,形體是氣的依託,如果氣力減弱,形體就會衰敗。想要長生的人,必須要保持氣力充足。《類纂》提到,糧食氣質優於原始氣質,這種人雖然肥胖但壽命較短;原始氣質優於糧食氣質,這種人雖然瘦小但壽命更長。
《悟真篇》註解說,全身中,以精、氣、神為主,神來自於氣,氣來自於精,修煉真道的人,不過就是煉治精、氣、神這三樣東西而已,這是人體存在與消失的原因。如果能夠徹底理解盛衰的根本原因,並避免對生命產生不利影響,那麼即使在人體內,也不會有疾病的侵襲,偶爾受到疾病影響,也完全可以治療。
【養生療病要法】,太乙真人七禁文曰: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神;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人由氣生,氣由神旺,養氣全神,可得真道。凡在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於元氣。
又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資其道,使病者盡去心中疑慮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為過惡,便當放下身心,以我之天,而合於所事之天,久之遂凝於神,則自然心君泰寧,性地和乎,知世間萬事皆空虛,終日營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虛幻,禍福皆是無有,生死皆是一夢,慨然領悟,頓然解釋,則心地自然清淨,疾病自然安痊,能如是,則藥未到口,病已忘矣。此真人以道治心療病之大法也。
白話文:
養生療病要法
太乙真人七禁文曰:
一、少言語,養內氣: 說話過多會消耗體內精氣,應減少言語,保持內心寧靜,以養護內氣。
二、戒色欲,養精神: 縱慾會損傷精氣,影響精神,應戒除色欲,以保持精神充沛。
三、薄滋味,養血氣: 飲食過於精緻、油膩,會損傷脾胃,影響血氣運行,應以清淡為主,養護血氣。
四、咽津液,養臟氣: 口中的津液具有滋養臟腑的作用,應經常將津液咽下,以滋養臟氣。
五、莫嗔怒,養肝氣: 怒火攻心會損傷肝氣,應避免生氣,保持心平氣和,以養護肝氣。
六、美飲食,養胃氣: 飲食要精緻可口,才能促進消化吸收,養護胃氣。
七、少思慮,養心氣: 過度思慮會消耗心神,影響心氣,應減少思慮,保持心神安定,以養護心氣。
人由氣生,氣由神旺,養氣全神,可得真道。 人體是由精氣構成,精氣旺盛則神明充足,養護精氣,使神明充沛,才能通達真道。
凡在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於元氣。 世間萬物皆是由精氣構成,而精氣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根本,所以養護精氣是首要之事。
又曰:
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資其道,使病者盡去心中疑慮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為過惡,便當放下身心,以我之天,而合於所事之天,久之遂凝於神,則自然心君泰寧,性地和乎,知世間萬事皆空虛,終日營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虛幻,禍福皆是無有,生死皆是一夢,慨然領悟,頓然解釋,則心地自然清淨,疾病自然安痊,能如是,則藥未到口,病已忘矣。此真人以道治心療病之大法也。
想要治療疾病,首先要調治心性,唯有心性正直,才能順應天道,使病人放下心中所有的疑慮、妄念、不平、人我之分,悔悟過去所犯的過錯,放下身心,順應天道,久而久之,心神安定,性情平和,明白世間萬物皆是虛空,一切的追求都是妄想,明白自身是虛幻,福禍無常,生死只是一場夢,心胸豁達,頓悟真諦,心地自然清淨,疾病自然痊癒。如果能做到這樣,甚至藥物還沒入口,疾病就已經消失不見了。這就是太乙真人以道治心療病的最高境界。
2. 調養身形方二
三精丸,蒼朮,天之精。地骨皮,地之精。各淨末一升。黑桑椹,人之精,二十升,揉爛袋盛取汁。將二藥末入汁中,調勻,入罐內密封口,置棚上,晝受日精,夜受月精,待自然煎乾,為末蜜丸,每十丸,酒湯任下。
此方久服輕身延年,面如童子。
延年益壽不老丹,何首烏(赤白各四兩米泔浸竹刀刮去皮切片黑豆煎汁浸透陰乾卻用甘草汁拌曬乾搗末不許蒸煮),地骨皮(酒洗曬乾),白茯苓(酒洗曬乾各五兩),生地(酒浸一宿曬乾),熟地(酒洗曬乾),天冬(酒浸三時曬乾),麥冬(酒浸三時曬乾),人參(各三兩),蜜丸,酒下三五十丸。
此方千益百補,久服功難盡言。
白話文:
【三精丸】,以蒼朮為天之精,地骨皮為地之精。各取一升淨末。黑桑椹為人之精,取二十升揉爛,放入布袋中,取出汁液。將兩種藥物的粉末加入汁液中,混合均勻,放入罐中封好口,放置在屋檐下,白天接受日精,夜晚接受月精,等到自然煎乾後,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子,每次服用十丸,可用酒或湯送服。
此方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輕盈延年,臉色如同孩童一般。
【延年益壽不老丹】,何首烏(赤白各四兩,用米泔浸泡,竹刀颳去皮,切片,用黑豆煎出的汁浸泡,陰乾,然後用甘草汁拌曬乾,研磨成粉末,不許蒸煮),地骨皮(酒洗乾),白茯苓(酒洗乾),生地(酒浸一夜後曬乾),熟地(酒洗乾),天冬(酒浸三個小時後曬乾),麥冬(酒浸三個小時後曬乾),人參(各三兩),製成蜜丸,用酒送服三五十丸。
此方千般利益,百般補充,長期服用效果難以盡數言表。
3. 筋骨皮肉毛髮病源流
筋也者,所以束節絡骨,絆肉弸皮,為一身之關紐,利全體之運動者也。其主則屬於肝,故曰:筋者,肝之合。按人身之筋,到處皆有,縱橫無算,而又有為諸筋之主者曰宗筋。《內經》注謂:陰毛橫骨上下之堅筋,上絡胸腹,下貫髓尻,又經於背腹,上頭項者是也。筋之總聚處,則在於膝。
《靈樞》云:諸筋者,皆屬於節。節即膝也,所以屈伸行動,皆筋為之。然則筋之有關於人身,豈淺鮮哉,試詳言筋病。曰筋急,曰筋緩,曰筋攣,曰筋痿,曰筋惕,曰筋傷,曰筋結,曰轉筋,曰筋絕,其名目如此。《靈樞》皆以寒熱分急緩之由,謂寒則反折而急,熱則弛縱而緩。
白話文:
筋的解說:
筋,是連結骨骼、包裹肌肉、緊繃皮膚的組織,猶如人體的關節樞紐,使全身能夠自由活動。筋的功能主要歸屬於肝臟,所以說:「筋者,肝之合」。
人體的筋遍佈全身,縱橫交錯,數量無數。其中有一條主筋,稱為「宗筋」。《內經》註釋說,宗筋指的是從陰毛到橫骨上下堅韌的筋,向上連接胸腹,向下貫穿脊椎和臀部,再經背部和腹部,最後連接到頭頂和頸部。而膝蓋是全身筋彙集的地方。
《靈樞》說:「所有的筋都屬於節,節就是膝蓋。」人體的屈伸活動都依靠筋來完成。可見筋對人體的重要性。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筋病:筋急、筋緩、筋攣、筋痿、筋惕、筋傷、筋結、轉筋、筋絕。
《靈樞》根據寒熱的不同,解釋了筋急緩的原因:寒則筋收縮而急,熱則筋舒展而緩。
《得效》又以筋急為寒,急者堅強;筋縮為熱,縮者短促;弛緩為濕,緩者寬長。又言但熱不會受寒,亦使人筋緩,是其意實以縮即為拘攣之義。而但熱之緩不過舒長,受濕之緩乃竟舒長無力,分析尤為細密。若仲景言血虛則筋急,此又筋急之原,由血脈不榮於筋之故也。丹溪以四物湯治筋急,《本事方》以養血地黃湯治筋急,蓋本乎此。
然觀於筋急之原血虛,即可知筋緩之原血熱,無足疑者(筋急宜酒煮木爪粥,筋緩宜五加皮散)。若夫熱勝風搏,並於經絡,風火相乘,是以瞀瘛,此即筋攣之由也,故筋攣亦曰筋瘛。瘛者瘛瘲,即俗云搐是也,其症亦往往作痛(宜祛風滌熱湯)。經曰: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則是筋痿實生於肝熱也。
白話文:
《得效》一書認為,筋脈緊縮是因寒冷所導致,緊縮的筋脈會顯得堅硬;筋脈收縮是熱所引起的,收縮的筋脈會顯得短促;筋脈弛緩則是因濕氣所致,弛緩的筋脈會顯得寬長。此外,即使只是熱病,也可能使筋脈弛緩,這表示「收縮」就是「拘攣」的意思。只熱病所引起的弛緩,不過是比較舒展,而受到濕氣影響的弛緩則完全失去力量,分析得相當精確。張仲景提到血虛會導致筋脈緊縮,這是筋脈緊縮的原始原因,是因為血液不能滋潤筋脈。朱丹溪用四物湯來治療筋脈緊縮,《本事方》則用養血地黃湯來治療筋脈緊縮,都是基於這個原則。
然而,從筋脈緊縮的原因是血虛,我們可以推論出筋脈弛緩的原因是血熱,這是毋庸置疑的(對於筋脈緊縮,適合使用酒煮木爪粥;對於筋脈弛緩,適合使用五加皮散)。如果熱氣與風邪一起侵入經絡,風與火互相作用,就可能引起神經混亂和抽搐,這就是筋脈緊縮的原因,因此筋脈緊縮也被稱為筋脈抽搐。抽搐指的是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抽動,這在日常用語中常被稱為「搐」(應使用祛風滌熱湯進行治療)。經典中有記載,肝氣熱時會導致膽汁外流,口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會導致筋脈緊縮和抽搐,進而引發筋脈萎縮。思緒無窮,無法實現的願望,情慾外洩,性生活過度,導致宗筋弛緩,引發筋脈萎縮。所以,筋脈萎縮實際上是由於肝熱造成的。
膽附肝,惟肝熱,故膽泄。筋膜乾而成痿者,血液槁也(宜紫葳湯)。傷寒發汗過多,則傷其血,血虛無以榮筋,因拘急而惕惕然跳,且四體百骸,亦瞤瞤然動,是筋惕肉瞤,由於筋肉失養。陶節庵謂宜用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茯苓、半夏、甘草作劑,佐以五靈脂,入生薑、烏梅煎服,自有神效。以藥專主生血,生血乃所以收汗(宜真武湯,此仲景法)。
白話文:
膽囊依附於肝臟,當肝臟有熱時,膽囊就會泄瀉。筋膜乾燥而導致痿病,是因為血液枯竭所致(宜用紫葳湯)。傷寒發汗過度,會傷及血液,血液虛弱,無法滋養筋脈,因此會出現拘急、驚悸,四肢百骸也會顫抖,這就是筋惕肉瞤,源於筋肉失養。陶節庵認為,應該用四物湯去除生地黃,加入人參、茯苓、半夏、甘草,佐以五靈脂,並加入生薑、烏梅煎服,自有奇效。因為此藥方專主生血,生血有助於收汗(宜用真武湯,這是仲景的療法)。
久行傷筋者,筋主運動,久行則太勞而致傷也(宜養肝丸)。肝之經脈不調,氣血失節,往往有筋結之患,不論骸體間,累累然若胡桃塊狀是也(宜以木杓打之三下,自散)。丹溪以轉筋屬血熱,恐但血熱猶不至患轉筋,必先血熱於內,而又感風寒之戰,其症並有始轉於足大指,轉上至大腿,且近腰者宜四物湯加酒芩、紅花、南星、蒼朮)。
霍亂後轉筋,緣胃大腸皆以榮宗筋,暴吐暴瀉,則胃大腸之津液驟亡,宗筋失養,故輕則兩腳轉筋,重則至於遍體且入腹,手足逆冷,危在頃刻也(宜木瓜湯、理中湯加石膏)。《靈樞》曰: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手足爪甲色青者,肝色也,則知筋絕肝亦絕矣。
白話文:
長時間走路容易傷筋,因為筋負責運動,走太久會過度勞累而導致受傷(建議服用養肝丸)。肝經脈不調,氣血失衡,常常會有筋結的毛病,無論身體哪個部位,都會像胡桃一樣,一塊一塊地腫起來(建議用木杓敲打三次,就會散開)。丹溪認為轉筋屬於血熱,但光有血熱可能還不會引起轉筋,必須是先有內熱,再遇到風寒侵襲才會發作,症狀會從腳大拇指開始轉到腿部,甚至靠近腰部,這種情況建議服用四物湯加上酒芩、紅花、南星、蒼朮。
第二段
霍亂後轉筋,緣胃大腸皆以榮宗筋,暴吐暴瀉,則胃大腸之津液驟亡,宗筋失養,故輕則兩腳轉筋,重則至於遍體且入腹,手足逆冷,危在頃刻也(宜木瓜湯、理中湯加石膏)。《靈樞》曰: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手足爪甲色青者,肝色也,則知筋絕肝亦絕矣。
霍亂之後出現轉筋,是因為胃和大腸都滋養著宗筋,暴吐暴瀉會導致胃和大腸的津液快速流失,宗筋失養,所以輕微的情況是兩腳轉筋,嚴重的情況會遍布全身,甚至蔓延到腹部,手腳冰冷,情況非常危險(建議服用木瓜湯、理中湯加上石膏)。《靈樞》中說:筋斷了九天就會死亡。怎麼知道呢?因為手腳的指甲會變青,而且不停地喊叫。手腳指甲變青是肝臟的顏色,所以就知道筋斷了,肝臟也跟著壞了。
審是而筋之為病,其可忽哉。
【舒筋法】,《得效》曰:此法治破傷後,筋攣縮不能伸,他病筋縮亦可。大竹管長尺余,兩頭鑽一竅,系以繩,掛於腰間,每坐舉足搓袞之,勿計工程,久當有效。一人墜馬折脛,腳筋攣縮,不能行步,遇道人傳以此法,數日便愈如常。
骨也者,所以為一身之撐架,猶屋之有梁柱然也。屋非梁柱不能豎,人非有骨不能立也。經言腎主骨,又言骨者髓之府,是惟腎氣足,故髓充滿,髓充滿,故骨堅強也。骨有本,顴骨也。凡人一身骨格,有大有小,骨大者顴必大,骨小者顴必小,驗之人人。而《靈樞》之言益足信也。
白話文:
對於筋的疾病,我們不能輕視。
【舒筋法】,《得效》書中提到:這種療法適用於傷口癒合後,筋絡收縮無法伸展的情況,對於其他疾病導致的筋絡收縮也有幫助。取一根長度超過一尺的大竹管,兩端各開一小孔,再用繩子綁好,掛在腰部,每次坐下抬腳時,用它摩擦腿部,不需計算時間和次數,長時間使用就會見效。有一人從馬上摔落,小腿骨折,腳筋收縮,無法行走,遇到一位道士傳授了這種方法,幾天後就恢復正常。
骨,就像是身體的支架,與房屋的樑柱一樣重要。房屋沒有樑柱就不能挺立,人類沒有骨骼就不能站立。經典中提到腎主骨,又說骨是髓的藏處,這說明只有腎氣充盈,髓才能充滿,髓充滿後,骨自然變得堅硬強健。骨的基礎在顴骨。人們全身的骨質大小不同,骨大的顴骨也會相對較大,骨小的顴骨則相對較小,這在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驗證。《靈樞》中的理論更加可信。
凡人一身之骨,最大者脊骨也。經言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顀,長三尺,脊節謂之顀,脊窮謂之骶,是不但為骨之最大,且居中麗正,一身之骨胥於是附,猶屋之正梁,且為一身之骨之主也。而其為病,約有四端:一曰寒,《內經》言: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
然不凍慄者,以是人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骨痹,是人當攣節也。據經之言,骨寒之病甚深,非但浮淺惡寒之謂也(宜溫腎散加附子、肉桂、虎骨)。
白話文:
人體全身的骨骼中,最大的是脊骨。經書上說,從膂骨(腰椎)以下到尾骶骨,共有二十一節,長度三尺。脊柱的每一節稱為顀,脊柱末端稱為骶骨。這不僅是人體最大的骨骼,而且位於人體的中間,正正當當,全身其他骨骼都依附在它上面,就像房屋的正樑一樣,並且是全身骨骼的主宰。
而脊骨生病,大約有四個方面:
一、寒邪: 《內經》上說,人如果體寒,即使用熱水澆灌、用火烤也無法暖和,穿厚衣服也無法保暖。但是,不會出現凍僵發抖的情況,是因為這種人天生腎氣旺盛,以水為本。陽氣衰弱,腎臟的脂肪枯竭不長,水的力量無法抵禦兩方面的火氣。腎臟屬水,而水生於骨,腎氣不足,則骨髓不能充盈,所以寒邪會深入骨髓。因此,不會出現凍僵發抖的原因在於,肝臟是一陽,心臟是二陽,腎臟是孤獨的臟器,水的力量無法抵禦兩方面的火氣,所以不會凍僵發抖。這種病叫做骨痹,患者的關節會攣縮。根據經書所說,骨寒的病症非常深奧,不只是表面上的怕冷而已(治療可以選用溫腎散,並加入附子、肉桂、虎骨)。
一曰熱,其熱從骨間蒸發,按之雖不甚烙手,然覺有鬱蒸不可耐狀,有非飲湯引水所能解,其板齒必乾燥,以齒者骨之餘,板齒尤諸齒之門戶,骨熱故板齒乾燥,即經言髓涸齒乾,乃為骨熱病者是也(宜滋陰降火湯加鱉甲、地骨皮)。其或因骨熱至四肢,緩弱不舉,駸駸川芎痿之症矣。
一曰痿,《內經》言: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也。據經之言,骨痿之病,由於骨熱,非但尋常疲弱之謂也(宜虎潛丸)。一曰痛,人身之痛,或由風淫濕滯,或由血刺痰攻,淺不過肌肉皮毛,深亦止經格臟腑。
白話文:
第一種情況是熱病,熱從骨頭裡蒸發出來,摸著可能不會太燙,但是會覺得有一種熱烘烘、難以忍受的感覺,這種熱不能單純靠喝水來解決。這時,牙齒會變得乾燥,因為牙齒是骨頭的延伸,牙齒乾燥正是骨頭熱的表現。可以使用滋陰降火的藥方,再加入海龜甲和地骨皮。另外一種可能是因為骨頭熱到四肢,導致四肢軟弱無力,這是川芎萎縮症狀的表現。
第二種情況是痿病,《內經》提到,如果腎氣熱,就會腰背彎曲,骨頭乾枯,髓液減少,會發展成骨痿。如果遠行勞累,遇到熱天口渴,過度的陽氣會被身體吸收,熱力會進入腎臟。腎是水的器官,如果水不能勝過火,骨頭就會乾枯,髓液也會減少,所以腳會支持不住整個身體,會出現骨痿的症狀。根據經典的說法,骨痿是由骨頭熱引起的,並不是普通的疲憊。可以使用虎潛丸來治療。
第三種情況是疼痛,人體的疼痛可能由風邪、濕氣停留引起,也可能由血液阻塞、痰液攻擊引起。疼痛的程度,輕微時隻影響肌肉和皮膚,嚴重時會影響到筋絡和臟腑。
若入里徹骨,作酸作疼,雖因寒因熱有不同,要其損傷勞極,為至甚而無加矣(宜虎骨散、二妙散)。他如久立傷骨,骨傷之病,或亦有痛者,或漸至成痿者,當受傷之初,不可不急救也(宜補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補)。迨至骨絕,齒必黃落,雖有藥餌,不可救矣,經故斷之為十日死。
【骨病症治】,《難經》曰: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直指》曰:骨為髓之藏,髓者,飲食五味之實秀也,髓虛則骨虛,勢所必至也。又曰:骨熱病,當與骨蒸門參看。《資生》曰:扁鵲云: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醴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矣。夫病在骨髓,扁鵲以為難,則骨髓有病,病亦惙矣。
白話文:
第一部分骨病的嚴重程度與治療
如果寒邪或熱邪入侵身體深處,侵犯到骨頭,導致酸痛,雖然寒熱病因不同,但最終都可能造成損傷,勞累过度更是雪上加霜,病情十分嚴重,難以再加重。这种情况应该使用虎骨散、二妙散等方劑治疗。
此外,长期站立也会伤及骨骼,造成骨伤。骨伤患者有的会疼痛,有的逐渐发展成痿症,所以在受伤初期,务必及时救治,使用補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補等藥材。
等到骨头彻底坏死,牙齿就会脱落,即使有药物也无法挽回,按照经书上的记载,这种情况十天内就会死亡。
第二部分骨髓与骨病的关系
《難經》说:少阴经是冬季的脉络,潜行于体内滋润骨髓。
《直指》说:骨骼是储存骨髓的地方,骨髓则是由饮食五味精華所化生,骨髓虚弱,骨骼必然虚弱,这是必然的道理。
《直指》还说:骨热病应该与骨蒸门一起参考治疗。
《資生》说:扁鹊说:病在皮肤腠理,可以用湯熨治疗;病在血脉,可以用针灸治疗;病在肠胃,可以用酒醴治疗;但是如果病在骨髓,即使是主管生命的神明也无能为力。
扁鹊认为病在骨髓很难治疗,所以骨髓有病,病情也十分严重。
皮也者,所以包涵肌肉,防衛筋骨者也。皮之外,又有薄皮曰膚,俗謂之枯皮。經言皮膚亦曰腠理,津液滲泄之所曰腠,文理縫會之中曰理,腠理亦曰玄府。玄府者,汗孔也。汗液色玄,從空而出,以汗聚於裡,故謂之玄府。府,聚也。皮之所主為肺,故凡風寒之邪襲人,肺先受之,以其先入皮毛也。
邪著皮毛,腠理開泄,然後入於絡脈,侵及於經,發而為病,其理然也。皮之為病,若癍痧(另詳本條),若癮疹(另詳本條),若痤痱(另詳本條),若麻木(另詳本條),若靨痣(另詳本條),皆皮之病。前既詳言,茲可勿贅。其所常有者,無過痛癢兩端,故經曰:癢痛生於皮毛。
白話文:
皮膚的解說:
「皮」是包覆著肌肉,保護骨骼的器官。在皮膚的外層,還有一層薄薄的皮,俗稱「枯皮」。經書中提到,皮膚也叫做「腠理」,津液滲透泄露的地方叫做「腠」,紋理縫隙交匯的地方叫做「理」,「腠理」也叫做「玄府」。「玄府」就是汗孔,因為汗液顏色偏黑,從汗孔流出,汗液聚集在裡面,所以叫做「玄府」。「府」指的是聚集的地方。
皮膚與肺臟相表裡,因此當風寒邪氣侵襲人體時,肺臟會首先受到影響,因為邪氣會先侵入皮膚和毛髮。
邪氣停留在皮膚和毛髮上,腠理就會開泄,然後進入絡脈,進而侵犯經絡,最終引發疾病,這就是發病的原理。
皮膚的疾病,例如癍痧、癮疹、痤痱、麻木、靨痣等等,都是皮膚的病變。前面已經詳細說明過,這裡就不贅述了。
皮膚常見的病症不外乎疼痛和瘙癢兩種,所以經書上說:「癢痛生於皮毛」。
又曰:諸癢為虛,血不榮肌。又曰:諸痛皆屬於火也。血虛之癢,如蟲行皮中(宜大料四物湯,兼用澡洗藥)。皮虛之癢,淫淫不已(宜四物湯加黃芩煎水,調浮萍末服之)。風邪之癢,癢甚難忍(宜菊花散去石膏加薄荷)。酒後之癢,癢如風瘡,常搔至血出(宜蟬脫散)。
心實之痛,深至肉間(宜導赤散加減)。火灼之痛,如欲炙手(宜加減涼膈散)。風熱之痛,癢痛相間(宜上清散)。肺經火鬱之痛,不可撫按(宜瀉肺湯)。癢痛之因,內外各異如此。然為癢為痛,又有因於火之微甚者。河間云:人近火,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
白話文:
古人曾言:各種癢症多因虛弱,血液未能滋潤肌膚所致。又說:各種疼痛都與火有關。血虛引起的癢,感覺像蟲子在皮膚下爬動(適用於大料四物湯,同時配合洗澡藥物)。皮膚虛弱引起的癢,持續不斷(適用於四物湯加黃芩煎水,調和浮萍粉末服用)。風邪引起的癢,癢得難以忍受(適用於菊花散去掉石膏加上薄荷)。酒後出現的癢,感覺像是風疹,經常抓到出血(適用於蟬脫散)。
心臟實質的疼痛,深入肌肉之間(適用於導赤散加減)。被火焰灼傷的疼痛,讓人感覺像是要燒手(適用於加減涼膈散)。風熱引起的疼痛,既有癢感又有疼痛(適用於上清散)。肺部有火氣積聚的疼痛,無法輕柔按壓(適用於瀉肺湯)。癢痛的原因,內在外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是癢還是痛,都可能由輕重不同的火氣引起。河間曾說:當人接近火源,輕微的熱感會導致癢,熱度加大則會引起疼痛,靠近火源時會產生創傷,這些都是火的作用。
或云痛為實,癢為虛,非謂虛為寒,正謂熱之微甚。此河間之論,又於癢痛所因之外,就火之一端以析癢痛者也。若乃丹毒者,亦皮之病。人身忽然變赤如丹塗,名赤瘤。或因瘡而得焮赤者,名瘡瘤。皆遊走無定,狀如雲氣,總緣惡毒熱血,蘊結命門,遇君相二火合起,致發此症,其輕者亦緣風熱所致(總治宜四順清涼飲,外塗拔毒散)。又有皮膚忽起赤暈,或發熱作癢,或搔破出水,名赤遊風,亦謂之丹毒。
然其症狀,畢竟與丹毒稍異,宜臨症分辨。而遊風之因,起於脾肺氣虛,腠理不蜜,風熱相搏(宜荊防敗毒散)。或專由風熱(宜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或專由血熱所致(宜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治之但宜涼血消風,清肝養血,則火自息,癢自止,切不可單用祛風之藥,反燥肝血,使元氣虛而別生他症。若素有病,面上忽見紅點,多死。
白話文:
有些人說疼痛是實證,瘙癢是虛證,這不是說虛證就一定是寒證,而是指熱證輕微而已。這是河間醫學的論點,它從火的方面分析癢痛的原因,除了其他因素之外,還有火氣的影響。
丹毒也是皮膚病,人體突然出現紅色斑塊,就像塗了丹砂一樣,稱為赤瘤。或者因為瘡傷而出現發紅腫脹的,稱為瘡瘤。這些症狀都遊走不定,像雲氣一樣,主要是因為毒熱血瘀積在命門,遇到君火和相火同時發作,就會導致這種症狀。輕微的丹毒也可能是風熱引起的。
赤遊風也是一種皮膚病,皮膚突然出現紅色斑點,或發熱瘙癢,或抓破後流出水,也叫做丹毒。
但赤遊風的症狀和丹毒略有不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分。赤遊風的原因是脾肺氣虛,腠理不密,風熱相搏。也有可能是單純由風熱引起,或者單純由血熱引起。治療上應該以涼血消風、清肝養血為主,這樣火氣自然消除,瘙癢也會停止。切不可單獨使用祛風藥物,會使肝血乾燥,導致元氣虛弱,進而產生其他疾病。如果原本就患有疾病,臉上突然出現紅點,往往會導致死亡。
茲試舉毒遊風之屬條列言之:有赤瘤丹毒者(宜無名異未,蔥汁調塗立消)。有赤黑丹疥,或癢或燥,不急治,遍身即死者(宜白瓷研末,豬脂調塗)。有五色丹毒,俗名遊腫,犯之多死者(宜榆白皮末,雞子清調塗)。有火丹赤腫遍身者(宜磨大黃汁頻塗)。有火焰丹毒從頭起者(宜生蔥汁塗)。
有火丹發足脛以上者(宜鏡面草打汁服並敷)。有火霞丹毒,從兩腳起如火燒者(宜五加皮根葉燒灰,煅鐵槽中水和塗)。有不拘何處,火丹發,而疼腫難忍者(宜鱔頭血塗)。有煙火丹發從背起,或兩脅及兩足,其赤如火者(宜景天草、珍珠各一兩,和搗如泥,塗之)。有螢火丹從頭起,亦名熱毒丹瘡者(宜慎火草搗和苦酒塗)。
白話文:
如果出現紅色腫塊的丹毒,可以用無名異草和蔥汁調和塗抹,就能馬上消退。如果是赤黑丹疥,又癢又乾燥,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蔓延全身致死,可以用白瓷研磨成粉末,再用豬脂调和塗抹。如果出現五色丹毒,俗稱遊腫,很容易致命,可以用榆白皮粉末和雞蛋清調和塗抹。如果是全身火丹赤腫,可以用大黃磨成汁,反覆塗抹。如果火丹赤腫從頭部開始,可以用生蔥汁塗抹。
如果火丹从脚踝以上开始蔓延,可以用鏡面草打汁服用并敷在患处。如果是火霞丹毒,从双脚开始,如同火燒一樣,可以用五加皮的根和葉燒成灰,再用煅鐵槽中的水调和塗抹。无论哪里出現火丹,疼痛腫脹難以忍受,可以用鳝魚頭的血塗抹。如果煙火丹從背部开始,蔓延到两侧和双脚,颜色像火一样红,可以用景天草和珍珠各一兩,混合搗成泥状,塗抹患处。如果螢火丹从頭部開始,也叫做熱毒丹瘡,可以用慎火草搗碎,混合苦酒塗抹。
有幼小火丹者(宜黃芩末水調塗)。有一切熱毒丹腫腮痛者(宜赤小豆末雞子白和塗)。有丹從臍起者(宜檳榔末醋調塗)。有身面卒得赤斑,或瘭子腫起,不治即死者(宜羊角燒灰,雞子白和塗)。有身面丹腫如蛇纏狀者(宜馬蘭草和醋搗塗)。有赤遊丹發腫痛者(宜瓜蔞末醋調敷)。
雖然丹毒之發又有辨焉,其痛者為丹毒,其癢者為風丹。有一切風丹發癢不止者(宜炙穿山甲末一兩,生甘草末三錢,米飲調塗)。有冷風丹者(宜白姜蠶散)。有遍身風癢如癮疹者(宜凌霄花末,酒下一錢立效)。有皮膚風熱,遍身生如粟米者(宜牛蒡子、浮萍等分,薄荷汁調,酒下二錢,日二次)。
白話文:
如果有皮膚出現小紅疹,可以用黃芩末加水調成糊狀塗抹。如果出現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可以用赤小豆末和雞子白混合塗抹。如果紅疹從肚臍部位開始出現,可以用檳榔末加醋調成糊狀塗抹。如果身上臉上突然出現紅斑,或者起疙瘩,如果不治療就會死亡,可以用羊角燒成灰,和雞子白混合塗抹。如果身上臉上紅腫像蛇一樣盤旋,可以用馬蘭草加醋搗碎塗抹。如果紅疹遊走並且伴隨腫痛,可以用瓜蔞末加醋調成糊狀敷在患處。
雖然丹毒的發作有不同的表現,但以疼痛為主的叫做丹毒,以瘙癢為主的叫做風丹。如果出現風丹瘙癢不止,可以用炙穿山甲末一兩,生甘草末三錢,用米湯調成糊狀塗抹。如果出現冷風丹,可以用白姜蠶散治療。如果全身風癢像蕁麻疹一樣,可以用凌霄花末,用酒送服一錢,效果很快。如果皮膚風熱,全身起像小米一樣的疹子,可以用牛蒡子、浮萍等量混合,用薄荷汁調成糊狀,用酒送服兩錢,一天服用兩次。
有遍身本發癮疹,後變成瘡,又癢又痛者(宜姜蠶焙末,二錢立愈)。有血風丹腫起疙瘩者(宜浮萍汁和豆淋酒下)。有因酒而得風丹,遍身癢者(宜浮萍散)。且夫丹毒之發,更有辨焉,其色赤者為丹,其色白者為瘼。如前言冷風丹,其色亦白,即瘼之類也。治瘼之法,前人以酒調土朱服之,得愈。
蓋瘼為脾病,土能入脾,朱能除白也(白瘼宜消風散)。至若小兒血熱肌虛,風邪相湊,易發丹毒,得之百日內者,尤為危急(宜消風散、黑神散二方兼服,外以金花散塗)。總之丹毒遊風之發,不問大人小兒,或發手足,或發腹上,總以自腹生出四肢者,為順而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為逆而難治,不可不治也。夫丹毒之發甚暴,治丹毒之方甚多。
白話文:
如果全身原本長出疹子,後來變成瘡,又癢又痛的(可以用生薑和蠶蛹焙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很快就能痊癒)。如果因為血風而長出紅腫的疙瘩(可以用浮萍汁和豆豉酒一起服用)。如果因為喝酒而得風丹,全身發癢的(可以用浮萍散)。
此外,丹毒的發作還有不同的辨別,顏色發紅的稱為丹,顏色發白的稱為瘼。就像之前提到的冷風丹,它的顏色也是白色,就是瘼的一種。治療瘼的方法,古人用酒調和土朱服用,就能痊癒。
因為瘼是脾臟的病症,土能入脾,朱能除白(白瘼可以用消風散)。至於小兒血熱肌膚虛弱,又遇到風邪,容易發丹毒,如果發病在百日之內,就特別危險(可以用消風散和黑神散兩種藥方一起服用,外用金花散塗抹)。總而言之,丹毒和遊風的發作,不分大人小孩,無論長在手腳,還是長在肚子上,只要從肚子生出來長到四肢的,都是順著生長的,容易治療;而從四肢生出來長到肚子的,是逆著生長的,難以治療,不可不治。
丹毒的發作非常突然,治療丹毒的藥方也很多。
古人有十二種單方,治一切丹毒,但得於十二味中(水苔、生地、生松毛、蒴藋葉、慎火草、浮萍、硝石、豆葉,以上皆搗爛敷;豆豉、大黃、黃芩、山梔,以上皆為末水和敷),用一二味即能取效,良為簡便,又不可不知也。然而皮之為病,且不特此也。如人身體皮肉變色赤者為紫癜風,白者為白癜風。
紫由風與血搏,血不調和所生(宜紫癜風方)。白由風與氣搏,氣不調和所生(宜追風丸、三黃散,總治紫白癜,宜加減何首烏散)。又如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與肉色不同,不痛不癢,由肺風流注皮膚之間,久之不去,遂致浸淫遍體,為白駁(宜白駁方)。又如頸項胸前腋下,自生斑點相連,色微白而圓,或紫,不痛不癢,由風邪積熱,居於肺腑,久之不散,流溢皮膚,為癧瘍風(宜烏蛇散)。
白話文:
古人有一套由十二種單方組成的治療方法,可以應對各種丹毒。這十二種藥材分別是:水苔、生地、生松毛、蒴藋葉、慎火草、浮萍、硝石、豆葉(以上藥材需搗爛敷用);豆豉、大黃、黃芩、山梔(以上藥材需研磨成粉末,以水調和敷用)。只要選用其中一到兩種藥材,就能取得療效,方法簡便易行,不可不知。
然而,皮膚疾病不僅僅只有丹毒。例如,人體皮膚變色發紅,稱為紫癜風;皮膚變白,稱為白癜風。
紫癜風是由於風邪與血氣相搏,血氣不調和所致,宜用紫癜風方治療。白癜風是由於風邪與氣血相搏,氣血不調和所致,宜用追風丸、三黃散治療。總之,治療紫癜風和白癜風,宜用加減何首烏散。
此外,面部、頸項、身體的皮膚顏色變異,與正常膚色不同,沒有疼痛或癢感,是由於肺風侵入皮膚之間,久久不消,進而浸染全身,稱為白駁,宜用白駁方治療。
又如,頸項、胸前、腋下出現連續的斑點,顏色偏白而圓形,或呈紫色,沒有疼痛或癢感,是由於風邪積熱,停留在肺腑之中,長期不散,流溢到皮膚表面,稱為癧瘍風,宜用烏蛇散治療。
又如心常驚恐,言語無定,眼前見物如垂絲,皮肉中或如桃李癮疹,色赤黑,手足頑麻,刺之不痛,身體生瘡,痛癢如蟲行,由惡風相觸,及犯忌害,初即覺皮毛變黑,為烏癩,又名黑癩(宜大黑神膏)。又如語聲嘶嗄,目視不明,四肢頑痛,身體發熱,手足緩縱,背膂拘急,皮肉之內,似生癮疹,其色正白,亦由風邪毒氣,積久為白癩(宜白花蛇散、苦參酒)。
又如肺氣不榮,津液枯涸,皮聚毛落,爪枯甲錯,肌膚乾澀而不滑潤,為索澤(宜八珍湯)。凡若此者,皆皮之病。凡屬司命,所當一一詳審者也。
白話文:
如果心常感到驚恐,說話顛三倒四,眼前看到東西像懸掛的絲線般模糊,皮膚或長出像桃李一樣的疹子,顏色發紅發黑,手腳麻木,針刺也感覺不到疼痛,身體長瘡,又癢又痛,好像有蟲子在爬,這都是因為受了惡風侵襲,或者犯了忌諱,初期就會感覺皮膚毛髮變黑,稱為烏癩,也叫做黑癩,可以用大黑神膏治療。
如果聲音嘶啞,視力模糊,四肢疼痛,身體發熱,手腳無力,背部僵硬,皮膚裡好像長了疹子,顏色是白色,這都是因為風寒毒氣積聚久了,形成白癩,可以用白花蛇散、苦參酒治療。
如果肺氣不足,津液乾燥,毛髮脫落,指甲枯萎,皮膚乾燥粗糙,沒有光澤,稱為索澤,可以用八珍湯治療。
凡是以上這些症狀,都是皮膚病。主治醫生應該仔細檢查,一一辨明病因。
【脈法】,仲景曰: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以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正傳》曰: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滑伯仁曰:脈者,血之波瀾,發斑者,血散於皮膚,故脈伏也。
【皮病症治】,河間曰:癢得爬而解者,爬為火化,微則亦能癢,甚則癢去者,謂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火,故金化見,則火化解矣。《入門》曰:丹毒入里,腹脹則死,毒氣所走之處,急以細針刺出惡血即消。又曰:溝渠中小蝦搗敷妙,或伏龍肝雞子白調塗,或鯉魚血、鱔魚血、芭蕉根汁、藍葉汁、水中苔,塗之皆可。
白話文:
【脈法】,張仲景說:脈象浮起且大,浮表示風邪虛弱,大表示氣力強盛,風與氣相交纏,會形成麻疹。身體會感到瘙癢,瘙癢被稱為風疹,長時間後會變成癩癬。《正傳》說:脈象浮起且緩慢,屬於濕氣,表示肌肉麻木;脈象緊繃且浮起,屬於寒冷,表示關節疼痛;脈象乾澀且有空洞感,屬於死血,表示對痛和癢沒有知覺。滑伯仁說:脈象是血液的波動,發斑是血液散佈在皮膚上,所以脈象會隱藏。
【皮病症治】,劉河間說:瘙癢得到抓撓就能緩解,抓撓是火氣的表現,輕微時也能引起瘙癢,嚴重時瘙癢消失,這是因為讓皮膚變得辛辣,是金氣的表現,辛味能散開火氣,所以金氣出現,火氣就被化解了。《入門》說:丹毒進入內臟,腹部脹滿就會死亡,毒素所在的地方,要迅速用細針刺出惡血就能消除。又說:溝渠中的小蝦搗碎敷用很有效,或者用伏龍肝、雞蛋清調和塗抹,或者鯉魚血、鱔魚血、芭蕉根汁、藍葉汁、水中的苔蘚,塗抹都能治療。
肉也者,所以主一身之肥瘦,而驗氣血之盛衰者也。《內經》曰:肥而澤者,氣血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此經但言其概也。其實人之肥者,血則實,而氣必虛,故行動多喘促,氣虛也,能耐寒而不能耐熱,熱傷氣,損其不足之氣,則陽愈弱而偏於陰,故不能耐熱也。
人之瘦者,氣則實,而血必虛,故皮膚多燥澀,血虛也,能耐熱而不能耐寒,寒傷血,損其不足之血,則陰愈虧而偏於陽,故不能耐寒也。此肥瘦之所以分也。肉之為病,最重者曰食㑊,飲食多而易飢,不生肌肉,如死人也,由胃中結熱,消穀之故(宜參苓元)。其次曰肉苛,苛者,𤸷重也,由榮氣虛,衛氣實之故(宜前胡散)。
白話文:
肉,是主宰一身肥瘦,以及驗證氣血盛衰的根本。
《內經》中說:**「肥潤有光澤的,氣血充足;肥胖但沒有光澤的,氣充足,血不足;瘦弱且沒有光澤的,氣血都不足。」**這只是概括地說明。
實際上,**人肥胖的原因,是血氣充盈,但氣虛弱。**所以行動時容易喘促,這是氣虛的表現。他們耐寒但不耐熱,因為熱傷氣,損耗了本就虛弱的氣,導致陽氣更弱,偏向陰寒,所以不能耐熱。
人瘦弱的原因,是氣充盈,但血虛弱。
所以皮膚乾燥粗糙,這是血虛的表現。他們耐熱但不耐寒,因為寒傷血,損耗了本就虛弱的血,導致陰氣更虧,偏向陽熱,所以不能耐寒。這就是肥瘦的根本區別。
肉的病變,最嚴重的叫做「食㑊」。
飲食很多,卻容易飢餓,不能生長肌肉,就像死人一樣。這是因為胃中積熱,消穀無力。 (治療應參閱苓元湯)
其次叫做「肉苛」。
苛,就是沉重之意。這是因為榮氣虛弱,衛氣充實所致。 (治療應參閱前胡散)
其次曰肉痿,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無力以運,由脾經傷熱之故(宜清燥湯)。其次曰肉脫,形肉瘦削而脫盡,不能行動。蓋脫者,空也,謂肉消而皮與骨著,中空無有也,此亦死症,由真元內竭,穀氣外衰之故(宜谷靈丸)。至如瘡瘍雖愈,有肉凸出,小如豆,大如李,長至數寸,名曰贅肉,亦曰胬肉(宜烏梅肉搗作餅,貼肉上,即消去)。
又如手足忽生如豆,甚至三個五個,相連而生,由風邪搏於肌肉所致,名曰疣目(宜烏雞膽汁,日三塗之,或杏仁燒研塗之)。又如肌肉間忽生紅粒,撫之則痛如錐刺,血虛襲風所致,名曰肉刺,可不必治。以上皆肉病所及也,若夫耳聾舌短,背腫尿血,大便赤泄,則為肉絕之候矣,經故斷之為六日死也。
白話文:
除了肉痿,胃部乾燥口渴,肌肉失去知覺,無力活動,這是脾經受熱傷導致的。另外還有肉脫,身體瘦削,肉都消掉了,無法行動。這是因為身體虛空,肉消盡了,只剩下皮包骨,屬於絕症,是真元耗竭,穀氣不足引起的。如果瘡瘍痊癒後,長出像豆子或李子一樣大小的肉塊,長達數寸,稱為贅肉或胬肉。手腳上突然長出像豆子一樣的肉疙瘩,甚至三個五個連在一起,是風邪侵襲肌肉造成的,稱為疣目。肌肉間突然出現紅色小顆粒,摸起來像針刺一樣疼痛,是血虛風邪入侵導致的,稱為肉刺,可以不用治療。以上都是肉病的表現,如果出現耳聾舌短、背部腫脹、尿血、大便帶血等症狀,就代表肉已經完全消失,根據經書記載,這種情況會在六天內死亡。
【肉病症治】,《內經》曰:䐃為肉標,䐃,膝後肉如塊者。《資生》曰:羸瘦固瘵疾,若素來清臞者,非有疾也。惟病後瘦甚,久不復常,謂之形脫,與夫平昔充肥,忽爾羸瘦,飲食減少,此為五勞六極之疾,宜服滋補藥。
毛髮也者,所以為一身之儀表,而可驗盛衰於衝任二脈者也。夫毛髮為血之餘似已,然沖為血海,任為陰脈之海,二脈皆起胞中,上循腹裡,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候,列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皮膚,生毫毛。然則毛髮之生,皆由二脈之盛也明矣。
《內經》獨以屬腎者,腎主精,精即血也。毛者,統詞,一身之毛及眉須髭髯,前後二陰之毛皆是。發者,專指但即生於頭者言也。鬚髮之有無榮悴,前人論之甚詳,故不贅。其有左右髮際瘡起如粟米,頭白肉赤,痛如錐刺者,為髮際瘍,皆因風熱上攻之故,雖膿出無傷也(宜防風通聖散)。然婦人多患之,男子則少。
白話文:
肉病症治
《內經》說: 䐃是肉的標誌,䐃指的是膝蓋後方像塊狀的肉。
《資生經》說: 虛弱消瘦是瘵病,如果本來就體形清瘦的人,不算是患病。只有在病後瘦得厲害,長期沒有恢復正常,才叫做形脫;或者本來就體形豐滿,突然消瘦,飲食減少,這就屬於五勞六極的疾病,應該服用滋補藥物。
毛髮與血氣
毛髮是人體的儀表,可以反映衝任二脈的盛衰。毛髮是血液的餘氣,衝脈是血海,任脈是陰脈之海,這兩條脈絡都從胞中起,向上循行於腹部內側,向外延伸則循著腹部右側向上,匯聚於咽喉,然後分佈到唇口。血氣旺盛,就會充盈皮膚、滋養肌肉。血液單獨旺盛,就會滲透皮膚,生長毛髮。所以,毛髮的生長,都是由衝任二脈的旺盛程度決定的。
《內經》單獨說毛髮屬腎, 因為腎主精,精就是血。毛指的是身體的全部毛髮,包括眉毛、鬍鬚、陰毛等。發指的是只生長在頭上的毛髮。
關於鬚髮的榮枯,前人已經論述得很詳細,所以不再贅述。如果有左右髮際處長出像小米粒一樣的瘡,頭部白髮,肉色赤紅,疼痛如針刺一樣,這是髮際瘍,都是由於風熱上攻導致的,即使有膿液流出也不會影響健康(建議服用防風通聖散)。這種病症女性多見,男性則較少。
鬢疽者,亦名鬢髮,生鬢髮中,初如蟲咬癮疹,腫痛難見,或由肝膽二經怒火,或由三焦相火,或由風熱血虛,皆能生此症。但由三焦相火者,尤忌出膿,以是經血少氣多也。甚則發熱作渴(宜柴胡清肝湯),腫高痛極(宜仙方活命飲),迨大勢已定,餘毒未除,以參耆歸術為主,佐以川芎、白芷、金銀花,速成其膿。膿成,仍以參、耆等托而潰之。
至生肌收斂,則全用補益(脾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宜四物湯加參、耆,氣虛宜補中益氣湯)。小兒癩頭白禿瘡,亦生髮中(宜松脂膏)。其一種狀如葡萄,久而不膿者,名鬈毛瘡(宜苦楝根灰,豬油調搽)。然若中陷,四邊高,色如黃蠟者,乃是廣瘡,不可作鬈毛瘡治也。
白話文:
鬢疽,又稱鬢髮,長在鬢髮中,初期像蟲咬過敏,腫痛難見。可能是肝膽二經火氣旺盛,也可能是三焦相火,或是風熱血虛,都能引起。其中三焦相火引起的鬢疽,最忌諱化膿,因為這個經絡氣血不足,容易導致身體虛弱。嚴重的話會發燒口渴(可以用柴胡清肝湯治療),腫痛劇烈(可以用仙方活命飲治療)。等到病情穩定,但餘毒未消,可以用人參、黃耆、熟地、山藥為主,搭配川芎、白芷、金銀花,加速化膿。膿出來後,依然要用人參、黃耆等藥物托著,幫助它潰爛。
等傷口長肉收斂,就全用補益的藥物(脾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並加入人參、黃耆,氣虛加補中益氣湯)。小兒頭上長癩頭白禿瘡,也會長在頭髮裡(可以用松脂膏治療)。還有一種長得像葡萄,很久都不化膿的,叫做鬈毛瘡(可以用苦楝根灰和豬油調合塗抹)。但是如果瘡口凹陷,周圍隆起,顏色像黃蠟,那就是廣瘡,不能用治療鬈毛瘡的方法。
【毛髮原由症治】,《醫說》曰:發屬心,故上生,稟火氣也。眉屬肝,故橫生,稟木氣也。須屬腎,故下生,稟水氣也,《入門》曰:膽榮於須,腎華於發,精氣上升,則須潤而黑。六八以後,精華不能上升,秋冬令行,金削水枯,以致鬚髮焦搞,如灰白色。養生者,宜預服補精血藥以防之,如張天師草還丹、四物坎離丸、五老還童丹之類,染掠亦非上策。
白話文:
毛髮原由症治
《醫說》裡說:頭髮屬於心,所以向上生長,受火氣的影響。眉毛屬於肝,所以橫向生長,受木氣的影響。鬍鬚屬於腎,所以向下生長,受水氣的影響。
《入門》裡說:膽氣滋養鬍鬚,腎氣滋養頭髮,精氣上升,則鬍鬚潤澤且烏黑。
六十八歲以後,精華無法上升,秋冬季節到來,金氣克制水氣,水氣枯竭,導致鬍鬚頭髮乾枯焦黃,呈現灰白色。
想要養生的人,應該預先服用補精血的藥物來預防,例如「張天師草還丹」、「四物坎離丸」、「五老還童丹」等。染髮或修剪髮鬚,都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