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九 (6)
卷九 (6)
1. 五淋二濁源流(胞痹,尿血,白淫
又有淋而小腹脹甚者(宜瀉腎湯)。又有婦人產後成諸淋者(宜白茅湯,不論膏石淋皆治)。皆當分治。另有一症,名胞痹,風寒濕邪客胞中,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小腹膀胱皆痛,且痛而澀於小便也,詳在膀胱篇。濁病之原,大抵由精敗而腐者居半,由濕熱流注者居半,其症莖中皆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利。
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瘡膿,如目眵,淋瀝不斷,與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而臟腑所主,則各有異,大約血虛而熱甚者為赤濁,此屬火,心與小腸主病。氣虛而熱微者為白濁,此屬金,肺與大腸主病。其致濁之由,有因思慮過度,心虛有熱者(宜地骨皮湯、金蓮丸、辰砂妙香散)。
有由心經伏暑者(宜四苓散加香茹、麥冬、人參、蓮肉)。以上皆赤濁症所由。有因嗜欲過度,腎虛有寒者(宜清心蓮子飲)。有因脾精不斂者(宜蒼朮難名丹)。有因濕痰流注者(宜蒼朮二陳湯)。有因腎虛下隱者(宜補中益氣湯)。有小便如常,少頃即澄濁物,或如米泔色者(宜萆薢分清飲)。
有稠黏如膏,莖中澀痛,為精塞竅道,而非熱淋者(宜加味清心飲)。有莖中不痛,脈來無力,為下元虛冷者(宜鹿茸補澀丸)。有莖中大痛,便赤口渴,脈來滑數者(宜二苓清利飲)。有挾寒者,小便必清白(宜萆薢分清飲、內補屬茸丸)。有挾熱者,便必黃赤(宜清心蓮子飲、香苓散)。
以上皆白濁症所因。有赤白濁,小腹痛不可忍者,當作寒治(宜東垣酒煮當歸丸)。
【脈法】《脈訣》曰:遺精白濁,當驗於尺,結芤動緊,二症之的。又曰:便血則芤,數則赤黃,實脈癃閉,熱在膀胱。《正傳》曰:兩尺洪為數,必便濁遺精。《脈經》曰:淋脈盛大而實者生,虛細而澀者死。《醫鑑》曰:淋病之脈,細數何妨,少陰微者,氣閉膀胱,女人見之,陰中生瘡,大實易愈,細澀則亡。
【淋病原由症治】丹溪曰:淋症所感不一,或由房勞,陰虛火動也;或由忿怒,氣動火生也;或由醇酒厚味,釀成濕熱也。積熱既久,熱結下焦,所以淋瀝作痛,初則熱淋血淋,久則煎熬水液稠濁,如膏如沙如石也。夫散熱利小便,只治熱淋血淋而已,其膏沙石淋,必須開鬱行氣,破血滋陰方可也。
古方用琥珀、鬱金開鬱也,木香、青皮行氣也,蒲黃、牛膝破血也,黃柏、生地滋陰也。東垣治小腹痛,用黃柏、青皮,夫青皮疏肝,黃柏滋腎,小腹乃肝腎部位也。
【濁病原由症治】《得效》曰:先正有言,夏則土燥而水濁,冬則土堅而水清,此其理也。水火既濟,則土自堅,其流清矣。小便白濁,蓋脾有虛熱而腎不足,土邪於水也。《入門》曰:赤白濁,皆因脾胃濕熱,中焦不清,濁氣滲入膀胱也。丹溪曰:小便濁主濕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白屬氣,與痢疾帶下同治。
白話文:
淋病和小便混濁的病源和演變(胞痹、尿血、白淫)
另外有種淋病,會導致小腹脹痛得很厲害(應該用瀉腎湯治療)。還有婦女在生產後,會罹患各種淋病(應該用白茅湯治療,不管是膏淋還是石淋都有效),這些都應該區分治療。還有一種病,叫做胞痹,是風、寒、濕邪侵入膀胱,導致氣無法順利運行,所以膀胱脹滿,水道不通,小腹和膀胱都會疼痛,而且小便時會感到疼痛且不順暢,詳細情況在膀胱篇中說明。
至於小便混濁的病因,大致上有一半是精液敗壞腐爛造成的,另一半是濕熱下注引起的。這種病症的特徵是陰莖中像被刀割火燒一樣疼痛,但小便本身是清澈的。只有尿道口時常會有污穢物排出,像米湯、麵糊、膿液、眼屎等,滴滴答答的流個不停,但和尿液完全不混在一起,所以說是精液的病,不是尿液的病。而這些病症所屬的臟腑也各不相同。大致來說,血虛而且熱盛的,會形成赤濁,這屬於火的範疇,主要是心臟和小腸的問題。氣虛而且熱微的,會形成白濁,這屬於金的範疇,主要是肺和大腸的問題。
至於造成混濁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思慮過度,導致心虛有熱(應該用生地骨皮湯、金蓮丸、辰砂妙香散治療);有的是因為心經積伏暑氣(應該用四苓散加香茹、麥冬、人參、蓮肉治療)。以上都是赤濁症的成因。有的是因為性慾過度,導致腎虛有寒(應該用清心蓮子飲治療);有的是因為脾氣不收斂精液(應該用蒼朮難名丹治療);有的是因為濕痰流注(應該用蒼朮二陳湯治療);有的是因為腎虛導致精液下泄(應該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有的是小便看起來正常,但過一會兒就會出現混濁物,或者像米湯一樣的顏色(應該用萆薢分清飲治療)。
有的是像濃稠的膏狀,陰莖中感到澀痛,這是因為精液阻塞了尿道,而不是熱淋(應該用加味清心飲治療)。有的是陰莖中不痛,脈象無力,這是因為下元虛冷(應該用鹿茸補澀丸治療)。有的是陰莖中很痛,小便赤紅口渴,脈象滑數(應該用二苓清利飲治療)。有的是兼有寒邪,小便一定會清白(應該用萆薢分清飲、內補屬茸丸治療)。有的是兼有熱邪,小便一定會黃赤(應該用清心蓮子飲、香苓散治療)。以上都是白濁症的成因。有赤白濁,而且小腹疼痛難忍的,應該當作寒症來治療(應該用東垣酒煮當歸丸)。
【脈象診斷】《脈訣》說:遺精白濁,應該在尺脈上診斷,如果脈象出現結、芤、動、緊,就表明是這兩種病症。又說:便血的脈象是芤,脈數則表示小便顏色是赤黃,實脈表示是癃閉,是膀胱有熱。《正傳》說:兩尺脈洪大而且數,一定是小便混濁遺精。《脈經》說:淋病的脈象盛大而實,表示病情好轉;虛細而澀,表示病情危險。《醫鑑》說:淋病的脈象,細數也沒有關係,如果脈象微弱,表示氣閉膀胱;如果女人出現這種脈象,陰部會生瘡。脈象洪大而且實,比較容易治好;脈象細而且澀,則表示病情危險。
【淋病的病因和治療】朱丹溪說:淋病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陰虛火旺;有的是因為憤怒,導致氣機逆亂而生火;有的是因為飲酒過量、吃太多肥膩食物,造成濕熱內生。熱邪積久之後,會結聚在下焦,所以會出現淋瀝疼痛的症狀。剛開始是熱淋或血淋,久了就會把水液煎熬成稠濁的狀態,像膏、像沙、像石頭一樣。如果只是散熱利小便,只能治療熱淋和血淋,至於膏淋、沙淋和石淋,必須要開鬱行氣、破血滋陰才能治好。
古方用琥珀、鬱金來開鬱,用木香、青皮來行氣,用蒲黃、牛膝來破血,用黃柏、生地來滋陰。李東垣治療小腹痛,用黃柏和青皮,因為青皮能疏肝,黃柏能滋腎,而小腹是肝腎的部位。
【濁病的病因和治療】《得效》說:前人說,夏天土乾燥所以水混濁,冬天土堅硬所以水清澈,這是其中的道理。水火協調,則土自然堅實,其流動自然清澈。小便白濁,是因為脾有虛熱而腎不足,導致土邪影響了水。《入門》說:赤白濁,都是因為脾胃濕熱,中焦不清,濁氣滲入膀胱造成的。朱丹溪說:小便混濁主要是因為濕熱,夾雜痰和虛的因素。赤濁屬於血病,白濁屬於氣病,和痢疾、帶下可以一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