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4)

1. 附錄楊氏咽喉十八症名目及咽喉看法

喉痹、纏喉風、單乳蛾,其形圓如箸頭,生喉中左右,若生下關不能見者,難治(宜羅青散。又方,不論單雙蛾,用牡蠣粉四匙、陳醋一盞,砂鍋煎數沸,待冷,不時噙漱,止痛平腫甚效)。雙乳蛾,兩個生喉間關下是也,難治(宜羅青散、消毒散)。蟬舌風,舌下再生一舌也。

牙蜞風,牙根腫甚,聚毒成瘡是也。木舌風,舌上黃色腫痛。魚口風,如魚吸水是也,不治。懸蜞蟲毒風,上胭腫,湯水難入,形腫如雞卵。搶食風,亦名飛絲毒,生口中,或食鯉鱠惡物發泡是也。擸頰風,腮頰結腫,牙盡處腫破。喉風風,自頤纏繞赤色,寒熱。松子風,口內滿喉間,赤紫如豬肝,張口吐物,則氣逆關閉,飲食不入。

崩砂疳口風,自舌下牙根上赤腫,口內作臖,如湯之熱,牙根漸爛,齒牙漸脫。連珠風,自舌起,初起一個,又起一個,甚者三五七九個,連珠生起。蜂子毒,或在臉腮洋爛,或在喉關舌下作臖,色黃如蜂。走注瘰癧風,頸項結核五七個,皮膚赤腫,作寒熱。

【咽喉看法】,初起紅色腫痛,語聲清朗,無表裡症相兼者輕。如已成腫痛,咽喉半開半閉,咯吐痰涎,飲食稍進者順。咽喉腫閉,牙關緊急,言語不清,痰壅氣急,聲小者險。咽喉腫閉,牙關緊急,言語不清,痰壅氣急,聲小者險。咽喉驟閉,痰涎壅塞,口噤不開,探吐不出,聲喘者死。

生瘡之後,毒結喉間,腫痛腐爛,吐納不堪,聲啞者重。久嗽,痰火虛陽攻上,咳傷咽痛,但見聲嘶面紅者死。

音聲病,肺家火熱症也。蓋聲啞者,莫不由於肺熱,宜降氣清熱,潤肺生津,涼血益血(宜鬱金、生地、蒲黃、茅根、白芨、阿膠、童便、知母)。聲重者,莫不由於肺熱痰稠(宜用前藥加薄荷、竹瀝)。暴喑者,莫不由於火盛,宜降氣發音聲(宜蘇子、貝母、桔梗、枇杷葉、百部、竹瀝、天冬、麥冬、梨汁、甘草、薄荷、元參、桑皮、童便)。亦有寒包熱而聲啞者(宜鬱金湯)。

亦有風毒入肺而失音,或痰迷而舌強者(宜防己、姜蠶、木通、菖蒲、竹瀝、山梔、南星、半夏、荊芥、陳皮)。亦有喉音如故,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由於體虛有痰者(宜補虛湯)。亦有中風病,而舌強、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艽湯,若天熱,加知母五分)。亦有勞嗽失音,但喉聲不清者(宜訶子湯)。

亦有痰結喉中,語不出者(宜玉粉丸)。亦有久嗽失音者(宜蛤蚧丸)。亦有暴嗽失音者(宜杏仁桑皮湯)。亦有初感風邪,驟用參耆五味而喉啞者(宜細辛、半夏、生薑)。倘邪去仍嗽,肺管開也(宜五味、烏梅,一斂即愈)。大抵總治喉音啞,久嗽聲啞,須用清滋之品(宜清音湯)。

【音聲原由症治】,《直指》曰:肺為聲音之門,心為聲音之主,腎為聲音之根。風寒暑濕氣血痰熱邪氣干於心肺者,病在上脘,隨症解之,邪散則天籟鳴矣。若腎虛不能納氣歸元,致氣逆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脹,胸腹百骸,俱為牽制,嗽益重,氣益乏,聲益干矣。(以上言聲音出於腎)。

錢仲陽曰:大病後,及虛勞病,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進藥,此非失音,乃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當補腎,失音乃感風寒而卒病耳。(以上言腎怯與失音相似)。《內經》曰: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靈樞》曰:病人語聲寂寂然善驚呼者,骨節間病。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胸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回春》曰:肝病聲悲,肺病聲促,心病聲雄,脾病聲慢,腎病聲沉,大腸病聲長,小腸病聲短,胃家聲速,膽病聲清,膀胱病聲微。東垣曰:濕勝則聲音如甕中出矣。(以上言聽音辨症)。《靈樞》曰: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故無音也。

《得效》曰:醉臥當風,使人卒失音。丹溪曰:風冷,能令人卒失音。(以上言卒然無音)。《綱目》曰:喑者,邪入陰分也,然有二症:一曰舌喑,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一曰喉喑,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蓋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喉喑,但喉中聲嘶,而舌本能轉運言語也。

(以上言喑啞有二)。《得效》曰:五臟久咳則聲嘶,嘶者,喉破也,非咽門病。《入門》曰:用力顫掉聲嘶,乃氣虛衛冷甚也。丹溪曰:咳嗽聲嘶,乃血虛受熱之故也。(以上言聲嘶)。《內經》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本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以上言息有音)。扁鵲曰: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入門》曰:內傷虛損,因瘡失音者不治。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矣。

(以上言聲音不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