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3)

1. 通治咽喉口舌唇齒等症君臣佐使藥味別名

君藥四味(金丹合,玉丹制,碧丹合,王丹制),臣藥十味(疊玉有二用,脆玉有二用,軟玉同制,香玉另研,滴玉煅,碎金研篩,片金制,青霜研篩,綠霜飛,元霜研)

佐藥十味(涼草研細,苦草研細,甜草研細,輕藥煅,澀藥炙脆,天蟲炙脆,紫玉研細,赤土研,地蟲酒炙脆,香草研)

使藥十味(酉金煅,醜金研,辰金煅,紅脆研,圓明煅或生研,酸果制,人霜煅,香臍研,象膽研細,楅炒研)

白話文:

君藥四味:金丹合在一起,玉丹要經過處理,碧丹合在一起,王丹也要經過處理。臣藥十味:疊玉有兩種用法,脆玉也有兩種用法,軟玉一起處理,香玉要另外研磨,滴玉要煅燒,碎金要研磨過篩,片金要經過處理,青霜要研磨過篩,綠霜要飛揚,元霜要研磨。佐藥十味:涼草要研磨成細粉,苦草要研磨成細粉,甜草要研磨成細粉,輕藥要煅燒,澀藥要炙烤到脆,天蟲要炙烤到脆,紫玉要研磨成細粉,赤土要研磨,地蟲要泡酒炙烤到脆,香草要研磨。使藥十味:酉金要煅燒,醜金要研磨,辰金要煅燒,紅脆要研磨,圓明要煅燒或生用研磨,酸果要經過處理,人霜要煅燒,香臍要研磨,象膽要研磨成細粉,楅要炒過研磨。

金丹(即黃藥,玉丹即煉礬,碧丹即青藥),王丹(即制黃柏),香玉(即冰片),輕藥(即燈草灰),酸果(即梅礬),辰金(即龍骨),碎金(即蒲黃),香草(即白芷),紫玉(即兒茶),紅脆(即琥珀),赤精(即硃砂),疊玉(即明礬),天蟲(即姜蠶),甜草(即甘草),香臍(即麝香),青霜(即青黛),軟玉(即硼砂),地蟲(即蜣螂),脆玉(即牙硝),澀藥(即牙皂),元霜(即百草霜),醜金(即牛黃),片金(即黃柏),圓明(即珍珠),苦草(即黃連),人霜(即人中白),赤土(即血竭),綠霜(即銅綠),酉金(即雞內金),滴玉(即乳石),象膽(即蘆薈),涼草(即薄荷),楅子(即牛蒡子)

白話文:

  • 金丹:指的是黃藥,玉丹指的是煉過的礬石,碧丹指的是青藥。
  • 王丹:指的是經過加工處理的黃柏。
  • 香玉:指的是冰片。
  • 輕藥:指的是燈草灰。
  • 酸果:指的是梅礬。
  • 辰金:指的是龍骨。
  • 碎金:指的是蒲黃。
  • 香草:指的是白芷。
  • 紫玉:指的是兒茶。
  • 紅脆:指的是琥珀。
  • 赤精:指的是硃砂。
  • 疊玉:指的是明礬。
  • 天蟲:指的是姜蠶。
  • 甜草:指的是甘草。
  • 香臍:指的是麝香。
  • 青霜:指的是青黛。
  • 軟玉:指的是硼砂。
  • 地蟲:指的是蜣螂。
  • 脆玉:指的是牙硝。
  • 澀藥:指的是牙皂。
  • 元霜:指的是百草霜。
  • 醜金:指的是牛黃。
  • 片金:指的是黃柏。
  • 圓明:指的是珍珠。
  • 苦草:指的是黃連。
  • 人霜:指的是人中白。
  • 赤土:指的是血竭。
  • 綠霜:指的是銅綠。
  • 酉金:指的是雞內金。
  • 滴玉:指的是乳石。
  • 象膽:指的是蘆薈。
  • 涼草:指的是薄荷。
  • 楅子:指的是牛蒡子。

以上皆《喉科秘傳》也。但其書總論云,言咽喉,則牙舌即包羅於內,故口齒唇舌等症治,相連而及。並其方藥,有即與喉科通者,余此書本各分門,然因尤氏之書雜舉,不便採摘分隸於各門之下,故姑取口牙唇舌等治法,亦並錄於喉症之後,庶方藥可以類查,不至瑣雜難稽也。

其書曰:頸癰胸前紅腫,形在外亦欲內攻,甚則喉腫而閉,出膿,外急以藥敷之(宜三黃散),內吹青藥,服煎劑(宜喉症主方)。面癰與前症相仿,大抵屬郁。托腮癰生於腮下,因過飲醇酒,多食厚味,熱毒所結而生,治法如前。舌癰舌紅而腫大,屬心經火盛,角額亦紅腫,吹藥用青黃對半,須吹至舌根方愈,煎藥多加黃連、山梔、犀角。

白話文:

以上這些內容都出自於《喉科秘傳》一書。這本書總論中提到,咽喉包含了牙齒和舌頭,因此口齒唇舌等疾病的治療,也與咽喉息息相關。書中的一些方藥,也與喉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共通。雖然這本書將各個病症分門別類,但由於尤氏的著作內容混雜,不方便將這些內容分門別類摘錄。因此,我們將口牙唇舌等疾病的治療方法,也一併收錄在喉症之後,方便讀者查閱相關方藥,避免內容雜亂無章。

書中記載:頸癰會在胸前出現紅腫,既影響外觀,又可能向內發展,嚴重時會導致喉嚨腫閉,化膿。治療方法是外敷藥物(建議使用三黃散),內吹青藥,服用煎劑(宜用喉症主方)。面癰與頸癰相似,大多屬於鬱結所致。托腮癰發生在腮下,是由於過度飲酒,食用油膩食物,熱毒積聚所導致,治療方法與頸癰相同。舌癰則表現為舌頭紅腫,屬於心經火盛,額頭也會出現紅腫。治療方法是吹藥,青黃藥各半,務必吹到舌根才能痊癒。煎藥時要多加黃連、山梔、犀角。

木舌舌腫大如煮熟豬肝,不能轉動,生舌根下,狀如白棗,有青紫筋,不能速愈,半月可痊。如初起不疼,不發寒熱,漸漸腫大,初起愈遲,則愈難療。因憂鬱而發,內服煎藥(宜舌症主方),外用青藥加黃藥,初起青黃對半,後單用黃藥。舌菌屬心經,多因氣鬱而生,舌上如菌狀,或如木耳,其色紅紫。

紫舌脹屬心火,內必煩躁悶亂,吹藥單用青,內服藥(宜犀角地黃湯加減),一二日可愈也。懸癰生於上齶,有紫泡如豆大,用簪腳挑破,血出即愈,或用口疳藥吹一次,亦可。牙槽風初起,先齒痛不已,後牙根肉浮腫,紫黑色,或出血,久則腐爛而臭,急用吹藥(宜用冰王方加牛黃、兒茶、珍珠),然不能速效,必至半月始愈。初治五日,紫色退至白色,再至五日,可長肉,再治五日,方可望痊。

白話文:

舌頭腫脹呈紫色,屬於心火過旺,患者內心一定煩躁不安,可以用青藥吹藥,內服藥物(建議使用犀角地黃湯加減),一兩天就能治癒。懸癰長在上顎,長出像豆子一樣大的紫色水泡,可以用簪子尖挑破,流出血液就會痊癒,或者用口疳藥吹一次,也能治癒。牙槽風初期,先出現牙齒疼痛不止,之後牙根附近的肉腫脹,呈紫黑色,可能出血,時間久了就會腐爛發臭,需要緊急使用吹藥(建議使用冰王方加上牛黃、兒茶、珍珠),但不能很快見效,至少需要半個月才能治癒。治療五天后,紫色會退變成白色,再過五天,肉就會長出來,再治療五天,才能期望痊癒。

此症若久不愈,甚則齒縫出白膿,謂之牙漏,極難調治,須戒酒色,忌食一切辛辣炙煿,內服滋陰降火之劑(宜犀角地黃湯加減),外用口疳吹藥,方可漸愈。甚則齒落,上爿左邊第一門牙落者,不治。已上二經,皆屬胃火腎虛,內必須服煎劑為妙。牙癰其初起有小塊,牙根肉上,或上或下,或內或外,其狀高硬,即用口疳藥吹之,能消。

牙菌生於牙根,紫黑色,高起如祟,用口疳藥治之,此係火盛血熱而兼氣滯,宜內服煎劑。穿牙疔先二日牙痛,發寒熱,後痛不可忍,牙根上發一塊,紫色,用黃藥略加青藥治之,內服涼血解毒,降火消疔之劑。此症初起未破,名穿牙疔,已破即穿牙毒,一症兩名。穿牙毒用口疳藥加牛黃,倍珠末、兒茶治之,內服煎劑,其色青者不治,紅者可治。

白話文:

如果這種病症長期未愈,嚴重時可能會導致牙縫中出現白色膿液,這被稱為「牙漏」,非常難以治療。治療時應當戒除酒色,避免食用各種辛辣和油炸食物。內服滋陰降火的藥物(推薦使用犀角地黃湯進行調整),外用口疳吹藥,這樣才能逐步痊癒。嚴重時可能導致掉牙,特別是上排左邊的第一顆門牙掉了,則無法治療。

以上兩種情況都與胃火和腎虛有關,內服煎劑效果最好。初期牙癰有小塊物質,在牙根肉上,位置不定,高而堅硬,可以使用口疳藥吹入治療,可以消腫。

牙菌在牙根上形成,呈紫黑色,高起如怪異,需要用口疳藥來治療。這是因為火旺血熱並伴有氣滯,應內服煎劑。

穿牙疔在初期兩天會感到牙痛,隨後出現寒熱症狀,疼痛難忍,牙根上會出現紫色塊狀物,可用黃藥加青藥進行治療,內服涼血解毒、降火消療的藥物。這個病症初期未破時稱為穿牙疔,一旦破裂就會變為穿牙毒,同一種病症有兩個名字。對於穿牙毒,應使用口疳藥加上牛黃,並且增加珠末、兒茶的比例進行治療,內服煎劑。如果牙癰的顏色為青色,則無法治療;如果是紅色,則有可能治療。

牙叉生於牙根叉中,齒不能開,牙關緊閉,用黃藥吹之,須吹到牙叉中,腫塊消散方止。此症初起勢甚,至夜尤甚,然不難愈,亦不傷命。大凡患牙癰,牙根紅腫,但牙關不緊,口能開合。若患牙叉,則牙根脹腫而大,牙關緊閉,口不開,先用青黃二藥吹入牙根,外用黃速香削成鑿子樣,漸⿰⿱𠂝丂阝進牙門,則牙漸開,方可吹進黃藥。

牙䵟括屬胃火,如豆大,或內或外,先用黃藥,後用口疳藥多加薄荷、冰片,煎藥內多加石膏、連翹。牙宣牙縫出血,上屬肝,下屬胃,實火上攻故也。亦有胃虛火動,腐爛牙根,以致淡血常常滲漏不已,內服清胃涼血之劑,外用珍珠散。又胃虛火動,腐爛牙根,外用長肉藥吹之,內服扶脾清火之劑。

白話文:

牙齒根部出現叉狀腫塊,導致嘴巴無法張開,牙關緊閉,可以用黃色的藥粉吹入腫塊處,直到腫塊消散才停止。這種病症初期很嚴重,晚上尤其嚴重,但並不難治癒,也不危及生命。一般牙齦腫痛,牙根會紅腫,但牙關不會緊閉,嘴巴可以張開。如果患上牙叉,牙根就會腫脹很大,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可以先用青色和黃色的藥粉吹入牙根,再用黃色的藥材削成鑿子狀,慢慢地深入牙齒縫隙,讓牙齒慢慢張開,才能繼續吹藥粉。

牙齦腫痛屬於胃火過旺,腫塊如豆子般大小,可能在牙齦內或外,先用黃色的藥粉,然後再用治療口瘡的藥物,多加薄荷和冰片,煎藥時多加石膏和連翹。牙齒縫隙出血,上屬於肝火,下屬於胃火,是實火上攻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胃虛火動,腐蝕牙根,導致淡血不斷滲出,可以內服清胃涼血的藥物,外用珍珠散。另外,胃虛火動導致牙根腐爛,可以用長肉藥粉吹入牙根,內服健脾清火的藥物。

鵝口初生月內小兒,滿口舌上生白屑如鵝口樣,先用絲棉卷箸,水中蘸濕,繳去舌上白翳,用口疳藥吹之,頻繳頻吹,自愈,內亦須服藥(宜犀角丸,或犀角汁,或化毒丸)。馬牙疳,初生小兒胎內受熱,見風即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即是,先用溫水青絹繳淨口內,竹箸撬開牙根,將銀箸腳淺淺挑碎,出血繳淨,吹口疳藥,立愈。

此症初發,出苔即打噴嚏,含乳不吮,其病已深,若不急治,入腹即死,切勿誤作黃疸之類,出苔便當看視,日日要挑,至三四日病即成,五六日堅硬難治,甚有發而又發者,大約百日外可免此患。小兒走馬牙疳,及大人牙槽風,俱要防齒落,上爿左邊門牙,為牙中之主,此牙落,則余牙盡落矣,最重難治。若此牙不落,余牙雖落無妨。

白話文:

新生兒滿月之內,如果舌頭上出現白色屑狀物,像是鵝嘴一樣,可以用沾濕的絲棉包裹筷子,輕輕擦拭去除舌頭上的白翳,再用治療口疳的藥物吹入,反复擦拭吹藥,就能自行痊癒。同時也要內服藥物,例如犀角丸、犀角汁或化毒丸等。

馬牙疳是新生兒在胎內受熱,一遇到風就會發生的疾病,特徵是牙根上有白色脆骨狀的東西。可以用溫水和青布擦拭口腔,用竹筷子撬開牙根,再用銀箸尖輕輕挑碎,出血後擦拭乾淨,吹入治療口疳的藥物,就能馬上痊癒。

這種病剛開始發作時,會出現白苔,同時打噴嚏,並且不願意吸吮乳汁,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如果不積極治療,就會蔓延到腹部,導致死亡,千萬不要誤認為黃疸等其他疾病。一旦出現白苔,就必須立即檢查治療,每天都要挑選白苔,三到四天病就會好轉,五到六天就會變得堅硬難治,甚至反覆發作。大約一百天後,這種疾病才會自行消失。

小兒走馬牙疳和成人牙槽風,都要注意防止掉牙。上排左邊的門牙是牙齒的主牙,如果這顆牙齒掉了,其他牙齒也會全部掉光,治療起來非常困難。如果這顆牙齒沒有掉,其他牙齒即使掉了也沒有關係。

凡治牙疳,俱用黃藥多青藥少,倘有碎處,先用長肉藥吹一管,後用本藥吹之,無虞。凡治口疳,用絲棉輕攪,切不可用青布,恐布硬,一觸患處,以致疼痛也。凡唇上干,難吹藥者,用蜜調敷上,或用湯水濕其患處,再用吹藥。凡患口舌等恙,吹藥後舌上無涎,干如橘囊者,不治。

凡遇口舌腐爛無血出者,不治。

舌症主方,黃連,黑山梔,犀角,連翹,丹皮,生地,赤芍,麥冬,甘草,木通,如兼口唇必用煅石膏為君,以瀉脾火。惟舌屬心,故專瀉心火。如有郁兼有積痰,加貝母。不拘咽喉口舌等症,如大便閉結,加枳殼、元明粉,引用燈心。凡病後忌用寒涼,恐妨大體。

白話文:

治療牙疳,通常需要多用黃藥,少用青藥。如果有牙齒破損,先用生肌藥吹入牙洞,然後再用[本藥]吹入,便無後患。治療口疳,用絲棉輕輕攪動患處,絕對不可用青布,因為布料堅硬,一碰到患處就會造成疼痛。如果嘴唇乾裂,難以吹藥,就用蜂蜜調敷患處,或用溫水濕潤患處,再吹藥。如果患有口舌等疾病,吹藥後舌頭上沒有唾液,乾燥如橘子皮一般,則不可治療。

如果遇到口舌腐爛,沒有血流出來,也不可治療。

治療舌頭疾病的方劑,以黃連、黑山梔、犀角、連翹、丹皮、生地、[赤芍]、麥冬、甘草、[木通]為主藥,如果同時伴有口唇症状,則以煅石膏為君藥,以瀉脾火。由於舌頭屬心,所以專瀉心火。如果有郁結兼有痰濕,則加貝母。無論是咽喉、口舌等疾病,如果大便秘結,則加[枳殼]、元明粉,以燈心草引藥入藥。病後忌用寒涼,以免影響身體恢復。

牙症主方,元參,丹皮,知母,甘草,白芍,地骨皮,山梔,黃柏,車前子,如熱甚加煅石膏為君,炒黑升麻為佐。如有風加荊芥穗。如虛加枳子、熟地,去山梔。如解毒加黃連、連翹。如穿牙疔毒,則用消腫解毒之藥,加紫花地丁、甘菊。凡舌腫大,生蒲黃加冰片敷之。舌出血用炒蒲黃。䵟舌喉癰,大便秘,煎藥內加大黃、元明粉。小便不利,煎藥內加六一散甚效,此心法也。

白話文:

牙齒問題的主要方劑,包含元參、丹皮、知母、甘草、白芍、地骨皮、山梔、黃柏、車前子。如果熱症嚴重,則以煅石膏為主藥,炒黑升麻為輔藥。如果有風症,則加入荊芥穗。如果虛症,則加入枳子、熟地,並去掉山梔。如果需要解毒,則加入黃連、連翹。如果牙齦腫痛化膿,則用消腫解毒的藥物,加入紫花地丁、甘菊。如果舌頭腫大,則用生蒲黃加冰片敷於舌頭上。如果舌頭出血,則用炒蒲黃。如果舌頭腫脹、喉嚨發炎,大便不通,則在煎藥中加入大黃、元明粉。如果小便不暢,則在煎藥中加入六一散,效果很好。這些都是治療牙齒問題的心法。

齒乃腎之標,骨之餘。足陽明胃脈貫絡於齒上根,手陽明大腸脈貫絡於齒下根,屬腎熱有風寒,亦有因腎虛。一兒兩唇腫黑,勢甚可畏,服藥用連翹、牛蒡子、煅石膏、黃連、山梔、生地、丹皮,花粉、枳殼、元參、桔梗、甘草、木通。如熱加薄荷、前胡,大便秘加元明粉一錢,通即去之,外用口疳吹藥,多加薄荷、冰片。

口疳喉內結毒吹藥,薄荷末(一錢),兒茶(八分),天靈蓋煅(三分),珠末(二分),硃砂,甘草末,牛黃,冰片(各一分),如廣瘡結毒,加上好輕粉少許。一方加升丹、紅粉霜。

白話文:

牙齒是腎臟的外在表現,也是骨骼的剩餘部分。足陽明胃經循行於牙齒的上根,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牙齒的下根。牙齒問題可能與腎臟熱、風寒有關,也可能是由於腎虛造成。

有一個小孩嘴唇腫脹發黑,情況非常嚴重,需要用藥治療。藥方包括連翹、牛蒡子、煅石膏、黃連、山梔子、生地、丹皮、花粉、枳殼、元參、桔梗、甘草、木通。若有發熱症狀,可加薄荷、前胡;若大便不通,可加元明粉一錢,通便後即去除。

此外,可使用口疳吹藥,加多薄荷、冰片,用於治療口疳。

治療口疳喉內結毒的吹藥方如下:薄荷末(一錢)、兒茶(八分)、天靈蓋煅(三分)、珠末(二分)、硃砂、甘草末、牛黃、冰片(各一分)。若有廣瘡結毒,可再加少許好輕粉。另一種方劑中,可加入升丹、紅粉霜。

備註

  • 文中部分藥材有中藥學名,方便查詢相關資訊。
  • 「口疳」指的是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
  • 「廣瘡」指的是一種皮膚病,多見於兒童。
  • 方劑的用量和用法需咨詢專業的中醫師。

三黃散,生大黃,薑黃(各二錢),生蒲黃(五分),冰片(五釐),麝香(二釐),共為細末,用白蜜調,加蔥、薑汁二三匙敷患處,或芭蕉根汁,或扁柏汁和蜜調,俱可。

此方治頸癰、面癰、打腮癰等症,並治小兒丹毒,兼敷陰症。

人中白散,人中白制,雞內金,掛金,燈子,青黛,鹿角灰,蒲黃,薄荷,白芷,冰片,甘草,共為末吹之。治牙叉七日愈。治舌根癰五日愈。治重舌七日愈。治喉蛾三四日愈。治喉菌半月可愈。消腫用金、玉二丹,碎用碧丹。

白話文:

三黃散,由生大黃、薑黃、生蒲黃、冰片、麝香混合研磨成粉,用白蜜調和,加入蔥薑汁或芭蕉根汁、扁柏汁,塗抹患處。此方可用於治療頸癰、面癰、打腮癰等症,以及小兒丹毒和陰症。

人中白散由人中白、雞內金、掛金、燈子、青黛、鹿角灰、蒲黃、薄荷、白芷、冰片、甘草等混合研磨成粉,用於吹患處。此方可用於治療牙叉病、舌根癰、重舌、喉蛾、喉菌等,亦可消腫。

制人中白法:取多年溺器一個,用水灌放火爐上,滾則傾出,如此三五次,去盡穢氣,然後鹽泥封固,大火煅之,半日取起,冷定,去泥殼,取溺器內淡紅色者,置地上去火毒聽用。

玉鑰匙,用巴豆壓油於紙上,取油紙捻成條子,點火吹滅,以煙燻入鼻中,一時口鼻流涎,牙關自開。

此方專治牙關緊閉。

黃袍散,薄荷葉(一兩),黃柏,甘草(各三錢),黃連(二錢),冰片不拘多少

此方專治一切口疳口碎,走馬胎疳,痧痘後疳,口糜口腐等症。

白話文:

人中白製法:選取一個使用多年的尿盆,用水灌滿後放在火爐上,當水開始沸騰時就傾倒出去,如此反覆三到五次,以去除污穢之氣,然後用鹽和泥密封,大火煅燒半天,待其冷卻後去掉泥殼,取出尿盆內的淡紅色部分,放置在地上,去除其熱毒,即可使用。

玉鑰匙,使用巴豆壓出油來,並將油放入紙上,取油紙搓成條狀,點燃後熄滅,利用煙霧燻入鼻孔,不久後口鼻會流出涎液,牙關自然打開。

此方專門治療牙關緊閉。

黃袍散,薄荷葉(一兩),黃柏,甘草(各三錢),黃連(二錢),冰片不拘多少。

此方專門治療各種口腔疾病,如口疳、口碎、走馬胎疳、痧痘後疳、口糜、口腐等症狀。

藍袍散,銅青(水飛淨),生甘草(各二錢),白芷(一錢),硼砂(二錢),楝子(去蛀,打碎,炒黑研末二錢)。

冰王散,冰片(八分),人中白,黃柏,蒲黃(各一錢),薄荷葉,黃連(各錢半),甘草,青黛,硼砂,朴硝(各五分),枯礬(少許),共為末,內吹外敷俱妙。兼治丹毒。

犀角丸,犀角,粉草,朴硝(各二錢),桔梗(一兩),赤苓,生地,連翹,新牛蒡子,元參(各五錢),青黛(一錢),蜜丸,龍眼大,每一丸,薄荷湯下。兼驚則硃砂為衣。

白話文:

藍袍散

  • 成分:銅青(水飛淨)、生甘草(各二錢)、白芷(一錢)、硼砂(二錢)、楝子(去蟲蛀,打碎,炒黑研末二錢)。

冰王散

  • 成分:冰片(八分)、人中白、黃柏、蒲黃(各一錢)、薄荷葉、黃連(各錢半)、甘草、青黛、硼砂、朴硝(各五分)、枯礬(少許),共研磨成粉末。
  • 用法:內服吹入鼻腔,外敷患處均可,效果顯著。
  • 適用症:兼治丹毒。

犀角丸

  • 成分:犀角、粉草、朴硝(各二錢)、桔梗(一兩)、赤苓、生地、連翹、新牛蒡子、元參(各五錢)、青黛(一錢),製成蜜丸,龍眼大小。
  • 用法:每服一丸,用薄荷湯送服。若患者伴有驚厥症狀,則以硃砂為丸衣。

現代解讀

上述三方藥方均為古代醫書記載,現已不再常用,且部分藥材存在爭議或保護問題。現代醫學發展迅速,建議在治療疾病時咨詢專業醫護人員,不要自行用藥。

此方專治小兒走馬牙疳。通治小兒諸瘡,及痧痘後餘毒並效。

十寶丹,梅礬,薄荷,兒茶(各一兩),甘草(五錢),乳石(三錢),血竭,珍珠,琥珀(各二錢),冰片(三分),此方口喉通用。

白話文:

这方子专门治疗小儿走马牙疳,还能通治小儿各种疮疡,以及痧痘后残留的毒素,效果都很显著。十宝丹的组成包括梅矾、薄荷、儿茶各一两,甘草五钱,乳石三钱,血竭、珍珠、琥珀各二钱,冰片三分,可以口服也可以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