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三 (5)
卷二十三 (5)
1. 口齒唇舌病源流
口者,脾之竅也,能知五穀之味。又諸經皆會於口,病則口中之味隨各經而異。如肝熱則口酸,肝乘脾亦口酸(宜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甚者當歸龍薈丸)。心熱則口苦,或生瘡(宜涼膈散、瀉心湯)。肝移熱於膽亦口苦。《內經》言膽癉是也。注云:肝主謀,膽主決,或謀不決,為之急怒,則氣上逆,膽汁上溢故也(宜龍膽瀉肝湯)。脾熱則口甘或臭。
白話文:
口腔是脾的竅穴,能辨別五穀的味道。
人體的各條經絡都彙集於口腔,如果生病,口腔的味道就會隨著不同經絡的病變而有所不同。
例如,肝火旺盛,就會感到口酸。肝氣犯脾,也會導致口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治療,情況嚴重者可以用當歸龍薈丸)。心火旺盛,則會感到口苦,甚至會長口瘡(可以用涼膈散、瀉心湯治療)。肝火移熱到膽,也會導致口苦,這在《內經》中稱為膽癉。注釋中提到,肝主謀略,膽主決斷,如果思慮不決,而導致急怒,就會氣逆上衝,膽汁溢出,就會感到口苦(可以用龍膽瀉肝湯治療)。脾火旺盛,則會感到口甜或口臭。
《內經》言脾癉是也。蓋癉者,熱也(宜瀉黃散、三黃湯)。胃熱亦口甘,若虛則口淡(熱宜清胃湯,虛宜養胃進食湯)。肺熱則口辛(宜甘桔湯、瀉白散)。更有甚而喉腥者(宜加減瀉白散)。腎熱則口咸(宜滋腎丸)。虛火鬱熱,蘊於胸胃之間,則口臭(宜加減甘露飲)。
白話文:
《內經》說,脾胃病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癉」,就是「熱」(治療用瀉黃散、三黃湯)。胃熱的人會感到口甜,如果虛弱就會口淡(熱症用清胃湯,虛症則需養胃進食湯)。肺熱的人會感到口辛(治療用甘桔湯、瀉白散)。更嚴重的,會出現喉嚨有腥味的症狀(治療用加減瀉白散)。腎熱的人會感到口咸(治療用滋腎丸)。
虛火鬱熱,積聚在胸胃之間,就會導致口臭(治療用加減甘露飲)。
或心勞味厚之人,亦口臭(宜加減瀉白散)。或肺為火爍亦口臭(宜消風散、加減瀉白散)。或吐膿血,如肺癰狀而口臭,他方不應(宜升麻黃連丸)。臟腑積熱則口糜,口糜者,口瘡糜爛也(宜局方涼膈散)。心熱亦口糜,口瘡多赤(宜花粉末摻之)。肺熱亦口糜,口瘡多白(宜黃柏、蓽撥末摻之,良久,以水漱口)。
膀胱移熱於小腸,亦口糜(宜移熱湯、柴胡地骨皮湯)。心脾有熱,亦口糜(宜升麻散)。三焦火盛,亦口糜(宜回春涼膈散)。中焦氣不足,虛火上泛,亦口糜,或服涼藥不效(宜理中湯)。陰虧火泛,亦口糜(宜四物湯加知柏)。內熱亦口糜,並咽喉腫痛(宜冰柏丸)。
或口瘡臭腐多膿(宜赴筵散摻之)。傷寒狐惑,蟲蝕其臟,則上唇生瘡。蟲蝕其肛,則下唇生瘡。是臟腑之病,未嘗不應諸口。凡口瘡者,皆病之標也,治者當推求其本焉,而所以推求之法,不外乎五味之異,以察五臟之屬耳。
別有內疳瘡,生上齶,如蓮蓬蒂下垂,初小漸大,必宜以小鉤刀去其根,燒鐵烙以止其血,然後以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斂為細末以敷之,仍以槐枝起其牙,一二時許,瘡口自合,次日膿出,另當以藥敷之(宜生肌散)。若上齶腫硬,內熱體倦作渴,乃多骨疽也(宜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多服之,其骨自出也)。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口瘡又臭又腐,而且膿液很多,可以用「赴筵散」藥方掺入其中。傷寒狐惑症,蟲子侵蝕內臟,就會在上嘴唇長瘡;蟲子侵蝕肛門,就會在下嘴唇長瘡。這說明臟腑疾病,必然會表現在口部。凡是口瘡,都是病症的表象,治療時應當探究其根本原因。而探究根本的辦法,不外乎根據五味不同的性狀,來推測五臟的狀況。
第二段
還有一種內疳瘡,長在口腔上顎,像蓮蓬蒂一樣垂下來,一開始很小,逐漸變大。一定要用小鉤刀去除其根部,並用燒紅的鐵烙止血,然後用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斂研成細末敷在患處。再用槐枝挑起牙齒,一兩個時辰後,瘡口就會自行癒合。第二天膿液會流出,再用藥敷上即可。(宜用生肌散)。如果上顎腫脹堅硬,伴隨內熱、身體疲倦、口渴,那就是多骨疽了。(宜服用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多服藥,骨頭就會自行排出。)
夫多骨疽,多有發於手背足背等處,不專在上齶者。其症皆腫硬一塊,久而脫去一骨者便是,其原均屬腎虛,腎主骨也。或由瘡疽潰久,不能收斂。總因氣血不足,腎水素虧,復為寒邪所觸,致患處之骨,腫突而起,日漸長高。先宜用蔥熨法,使寒邪祛散,接補榮氣,其骨自脫。
骨脫之後,仍服補劑(宜十全大補湯、腎氣丸)。若誤用克伐藥,則元日虛,邪反甚,取危之道也。此則統治多骨疽之法,特詳悉於此。凡生他處者,依法治之可也。至取多骨有法,亦宜考求(宜取朽骨法)。又有懸癰,亦生上齶,狀若紫葡萄,屬肺三焦二經之病,亦發寒熱,至口不得開,舌不得伸縮,惟欲仰臥,鼻出紅涕,乃肺三焦積熱所致(宜黃連消毒飲,外以琥珀犀角膏敷之)。繆仲淳以為疑即內疳瘡,恐屬二症,不得混視,大約內疳瘡稍輕,懸癰較重。
白話文:
多骨疽與懸癰之辨治
多骨疽
多骨疽,常發生於手背、足背等處,並非專門出現在上顎。症狀是腫起一塊堅硬的腫塊,時間久了,便會脫落一塊骨頭。其病根皆源於腎虛,因為腎主骨。也可能由於瘡疽潰爛久久不癒,無法收斂所致。總歸是因氣血不足,腎水虧損,再加上寒邪入侵,導致患處骨頭腫起凸出,日漸增高。
治療上,首先應使用蔥熨法,將寒邪驅散,補充榮氣,骨頭便會自然脫落。
骨頭脫落後,應服用補益藥物,例如十全大補湯、腎氣丸。切忌使用過於峻猛的藥物,否則會耗損元氣,反而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以上是治療多骨疽的總體原則,詳述於此。若發生在其他部位,也可用此法治療。至於取骨方法,也應認真研究,例如使用朽骨法。
懸癰
懸癰,也可能發生在上顎,形狀如紫葡萄,屬於肺、三焦二經的疾病。患者也會發熱,嘴巴張不開,舌頭伸縮困難,只能仰臥,鼻涕帶血,這是肺、三焦積熱所致。
治療方法是服用黃連消毒飲,外用琥珀犀角膏敷於患處。繆仲淳認為,懸癰與內疳瘡相似,但應注意區分,內疳瘡相對輕微,懸癰則較為嚴重。
總之,人之口破,皆由於火,而火必有虛實之分,色淡色紅之別。虛火血色淡白,斑點細陷,露龜紋,脈虛不渴,此由思煩太甚,多醒少睡,虛火動而發也(宜四物湯,加知、柏、丹皮、肉桂以為引導)。實火色紅,而滿口爛斑,甚者腮舌俱腫,脈實口乾,此由飲酒厚味,心火妄動而發也(宜涼膈散,外敷赴筵散)。其餘若飲酒口糜(宜田螺煮汁飲)。
若天行口瘡(宜五倍子末摻之,吐涎即愈)。若年久口瘡(宜天冬、麥冬、元參等分,蜜丸含化)。若口疳臭爛(宜先以蛇床子湯漱口,後以款冬花、黃連末等分,津調餅子敷之,少頃其瘡立消)。若口角爛瘡(宜燕巢泥研敷良)。若鵝口白瘡(宜地雞,即鼠婦,又名濕生蟲,研水塗之愈)。
白話文:
總之,人嘴巴破裂,都是因為火氣,而火氣又分虛實,顏色也分淡紅。虛火血色淡白,斑點細小凹陷,出現龜裂紋,脈搏虛弱不口渴,這是因為思慮過度,常常醒來睡不好,虛火上升而引起的(適合服用四物湯,再加入知母、柏子仁、丹皮、肉桂來引導藥效)。實火則顏色紅,滿嘴爛斑,嚴重者臉頰和舌頭都腫起來,脈搏強勁口乾舌燥,這是因為喝酒吃肉太多,心火妄動而引起的(適合服用涼膈散,外敷赴筵散)。
其他的情况,例如喝酒導致口腔糜爛(適合用田螺煮水喝)。
如果流行病引起的口瘡(適合用五倍子粉末撒在上面,吐出唾液就會好)。如果口瘡很久了(適合用天冬、麥冬、元參等量,做成蜜丸含服)。如果口腔潰爛發臭(適合先用蛇床子湯漱口,然後用款冬花、黃連粉末等量,用唾液調成餅子敷在患處,很快就會消退)。如果嘴角潰爛(適合用燕子窩的泥巴研磨後敷在患處)。如果鹅口疮(適合用地雞,也就是鼠婦,又叫濕生蟲,研磨後用水塗抹就會好)。
若吻上燕口瘡(宜箸頭燒灰敷)。若口舌爛瘡,胸膈疼痛(宜焦豉末,含一宿即瘥)。若白口惡瘡,狀似木耳,不拘大小男女皆有(宜五倍子、青黛等分在研末,筒吹之)。若口齒氣臭熏出,人不可近(宜川芎、白芷等分,蜜丸含之,常以香茹煎湯漱口)。種種雜病,皆當兼治者(尤氏口齒唇舌治法,方藥詳載於咽喉門後,閱者互考之可也)。
【脈法】,《脈訣》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膽虛口苦。倘若洪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熱口甘,洪數則口瘡,或重舌木舌。《回春》曰: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脈虛,中氣不足。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古代中醫對口瘡、口舌爛瘡、白口惡瘡以及口齒氣臭等口腔疾病的治療方法和脈象診斷。
- 治療方法 主要以藥物外敷和內服為主,如燒灰敷口瘡、焦黑豆末含服治口舌爛瘡、五倍子與青黛粉末吹白口惡瘡、川芎白芷蜜丸含服治口齒氣臭。同時強調了治療時需要根據不同病症和體質選擇不同的方法,並結合整體調理。
- 脈象診斷 則運用「左寸、右寸、左關、右關」等脈位來判斷病人的臟腑虛實和病症輕重,並結合口苦、口辛、口酸、口甘等症狀進行綜合判斷。
【口舌生五味】,《得效》曰:心氣通於舌,能知五味。脾氣通於口,亦知五穀之味。又曰:口之味,熱勝則苦,寒勝則咸,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勞鬱則臭,凝滯則生瘡,以口之津液,通乎五臟,臟氣偏勝,則味應於口。《入門》曰:傷胃陽虛,則口中無味。傷腎陰虛,則口中有味。
《醫鑑》曰:龍腦雞蘇丸,治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熱口甜,膽熱口苦,肝熱口酸,及胸中鬱熱等症,大效。
【口病原由症治】,《入門》曰:口臭者,胃熱也。《直指》曰:口臭一症,乃熱氣蘊積胸膈之間,挾熱而沖發於口也。《綱目》曰:小兒口瘡,白礬或吳萸為末,醋調塗腳心效,此小兒之難用藥者。又曰:小兒口瘡,黃柏、青黛等分,冰片少許為末,竹瀝調敷之,乳母宜服瀉心湯、涼膈散。
白話文:
口舌生五味
《得效》記載: 心氣與舌相通,因此能辨別五味。脾氣與口相通,同樣能辨別五穀的味道。另外,口的味道,如果熱氣過盛,就會感覺苦;寒氣過盛,就會感覺鹹;宿食積滯,就會感覺酸;煩躁不安,就會感覺澀;虛弱無力,就會感覺淡;勞累鬱悶,就會感覺臭;氣血凝滯,就會生瘡。這是因為口部的津液與五臟相通,當臟氣偏盛時,就會在口中表現出相對應的味道。
《入門》記載: 如果胃陽虛弱,就會覺得口中無味;如果腎陰虛弱,就會覺得口中泛味。
《醫鑑》記載: 龍腦雞蘇丸 能治療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熱口甜、膽熱口苦、肝熱口酸,以及胸中鬱熱等症,療效顯著。
口病原由症治
《入門》記載: 口臭是胃熱的表現。
《直指》記載: 口臭是一種症狀,是由於熱氣積聚在胸膈之間,挾帶著熱氣向上衝發到口部造成的。
《綱目》記載: 小兒口瘡,可以用白礬或吳萸研成粉末,用醋調和塗抹在腳心,效果顯著。這是因為小兒用藥比較困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另外,小兒口瘡還可以將黃柏、青黛等量研成粉末,加入少許冰片,用竹瀝調和敷在患處。同時,乳母應該服用瀉心湯和涼膈散來清熱解毒。
丹溪曰:小兒口瘡,巴豆肉一粒研爛,黃丹少許,和捏作餅,外用紙護貼眉心,半刻許去之,立效。或以薄荷自然汁,拭口內亦效。
【口乾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左右足心,每搓三十六回,按時吐納,津回即咽,六度,數周為定。
【運功】,《保生秘要》曰:以舌卷上齶,凝玄雍穴,貫一窟涼水,漸提至口洗齒。(《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注曰:玉池者,口也。清水者,津液也。靈根者,舌也)。
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齒又為手足陽明經所過。上齒隸坤土,足陽明胃脈貫絡也,止而不動,喜寒惡熱。下齒屬手陽明大腸脈絡也,嚼物動而不休,喜熱惡寒。故為病不一,甚則動搖,齦齗袒脫,作痛不已。虛則齒豁,枯焦而搖落矣。然而齒之為病,大約有七。一為風熱痛,由外風與內熱相搏,齒齦腫痛,有膿水流出,且臭穢是也,急以荊芥煎湯含漱,內服藥(宜犀角升麻湯)。二為風冷痛,雖痛而齦不脅,亦不蛀,日漸動搖是也(宜溫風散,並以開笑散含漱)。
白話文:
丹溪說:小孩口腔潰瘍時,可以將一粒巴豆肉研磨成糊狀,加入少量黃丹,和勻後做成餅狀,再在外層貼上紙片覆蓋在眉心,半個小時後取下,這方法能迅速見效。或者使用薄荷的天然汁液擦拭口腔,也能達到同樣效果。
【口乾導引法】,《保生祕要》提到:左右腳底心,每天搓揉各36次,配合呼吸吐納,使唾液迴流後即可吞嚥,共做6次,完成一週的療程。
【運功】,《保生祕要》說明:將舌頭捲起抵住上顎,聚焦在玄雍穴,慢慢將涼水注入喉嚨,再緩慢提至口中漱齒。《黃庭經》有雲:「玉池清水灌靈根」。註解指出:「玉池」是指口腔,「清水」代表唾液,「靈根」則指舌頭。
牙齒是腎的表現,也是骨的基礎。牙齒還位於手足陽明經路徑上。上排牙齒對應坤土,與足陽明胃脈相連,穩定不動,喜涼惡熱。下排牙齒屬於手陽明大腸脈,咀嚼食物時動而不息,喜熱惡寒。因此,牙齒可能出現各種病狀,嚴重時會震動、牙齦發炎、脫落,疼痛持續不減。若牙齒虛弱,可能會乾枯鬆動,甚至掉落。
然而,牙齒的病狀大致可分為七種:一種是風熱引起的疼痛,由外風與內熱交纏造成,牙齦腫痛,伴有膿水流出,並有惡臭,應急於用荊芥煎湯含漱,並內服藥物(如犀角升麻湯);另一種是風冷引起的疼痛,雖有疼痛但牙齦未受影響,也不會蛀牙,逐漸導致牙齒震動(應使用溫風散,並含漱開笑散)。
三為熱痛,由腸胃間積熱,故齦腫爛臭穢(宜涼膈散加酒大黃為君,知母、石膏、升麻為佐,噙咽效)。又內有濕熱,被風冷所鬱而作痛(宜當歸龍薈丸)。又胃中有熱而痛,喜冷惡熱(宜清胃散、瀉胃湯)。又灑家因酒熱,常患牙痛(宜以冷水頻頻含漱)。久年齒痛,黑爛脫落,必吸涼稍止,乃膏粱濕熱之火所蒸也,必下之(宜調胃承氣湯加黃連)。此等是也。
白話文:
第一種熱痛
由於腸胃積熱,導致牙齦腫脹、腐爛、臭穢。治療方法:
- 以涼膈散加酒大黃為君藥,知母、石膏、升麻為佐藥,噙在口中,效果顯著。
第二種濕熱痛
體內有濕熱,遇到風寒鬱結,就容易引起牙痛。治療方法:
- 服用當歸龍薈丸。
第三種胃熱痛
胃中有熱氣導致牙痛,患者喜歡喝冷水,厭惡熱物。治療方法:
- 服用清胃散或瀉胃湯。
第四種酒熱痛
常喝酒的人,因為酒熱容易引起牙痛。治療方法:
- 用冷水反复漱口。
第五種久年齒痛
牙齒疼痛時間長久,又黑又爛,最終脫落。患者吸入涼氣稍微能緩解,這是因為飲食過於油膩,濕熱之火上蒸導致。治療方法:
- 服用調胃承氣湯,並加入黃連。
以上五種就是牙痛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四為寒痛,由客寒犯腦,故齒連頭而痛(宜羌活附子湯、細辛散)。此與厥逆頭痛略同,當參考。若寒熱俱痛者,則為寒熱痛(宜當歸龍膽散)。五為痰毒痛,由素有熱,熱生痰,痰流毒,痰毒灌注經絡,上攻牙齒而痛,更兼痰盛咳嗽(宜二陳加細辛、枳殼、烏、薑、棗煎服,再以薑黃、蓽撥等分煎湯,候溫,以舌浸湯內,涎自流出)。
白話文:
四、寒痛
這是因為外來的寒邪侵犯頭部,導致牙齒與頭部連在一起疼痛。這時可以用羌活附子湯、細辛散治療。這種寒痛與厥逆頭痛有些相似,可以參考其治療方法。
五、痰毒痛
這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有熱,熱氣生痰,痰液又產生毒素,痰毒積聚在經絡中,向上侵犯牙齒而導致疼痛,並且伴隨痰多咳嗽。治療可以用二陳湯加入細辛、枳殼、烏梅、生薑、大棗煎服,再用薑黃、蓽撥等量煎湯,等到溫熱後,用舌頭浸泡在湯藥中,讓口中唾液自然流出。
六為瘀血痛,由風熱挾攻齦間,令血出瘀滯,故痛如針刺(宜加減甘露飲加升麻,或以五靈脂醋煎,含漱效)。若齒痛齲,數年不愈者,亦當作陽明畜血治之。凡好飲者多致此疾(宜桃仁承氣湯料細末,蜜丸服之)。七為蟲蝕痛,由飲食余滓,積齒縫間,腐臭之氣淹漬,致齒齦有孔,蟲生其間,蝕一齒盡,又蝕一齒,至如疳䘌,必殺蟲而愈(宜一笑散、定痛散、蜂窩散)。古方書又有齒齲者,謂齒蠹也。
白話文:
六種情況會引起瘀血疼痛,這是因為風熱之邪侵入牙齦之間,導致血液淤滯,因此疼痛如同針刺一樣(應使用加減甘露飲加上升麻,或者用五靈脂和醋煎煮後含漱,效果不錯)。如果齒痛是由於蛀牙,且持續多年未癒,也應該按照陽明蓄血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喜愛飲酒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患上這種疾病(應使用桃仁承氣湯的粉末,做成蜜丸服用)。七種情況會引起蟲蝕疼痛,這是因為飲食殘渣積聚在齒縫之間,產生腐臭之氣,使齒齦出現孔洞,蟲子在其中滋生,破壞一顆齒齒,然後再破壞另一顆齒,直到像疳病一樣,必須殺蟲才能痊癒(應使用一笑散、定痛散、蜂窩散)。古代的藥方中也有提到蛀牙,稱之為齒蠹。
即齒蟲蝕而痛也。而此七者之外,又有牙齦紅腫而頰俱腫,頭面盡痛者,實熱也(宜升麻石膏湯)。有牙齦腫痛,頭面不腫,或頭面腫,牙齦反不甚紅腫者,皆虛火也(上一症宜滋陰抑火湯,下一症宜疏風散)。有本陽明受風,引煙燻之,煩熱,反致頰車連唇口多腫痛盛者(宜犀角升麻湯)。
有腎經虛而黑爛腫痛者(宜安腎丸)。有胃家實火,上攻牙縫出血(宜清胃散)。或胃虛火動,牙縫腐爛,以致淡血常流不已者(宜蘆薈丸,人中白散摻之)。有陰虧體質,被溫邪之氣上衝,齒痛連頭巔者(宜玉女煎)。有厥陰火鬱,而巔頂屬厥陰地位,因致上結核齦腫痛者(宜犀角、羚羊角、元參、知母、生草、連翹、黑山梔、夏枯草、金銀花)。有因服熱藥,上下齒痛不可忍,引腦痛,滿面熱,喜寒惡熱者(宜清胃散)。
白話文:
牙齒被蟲蝕咬而疼痛。除了這七種情況外,還有牙齦紅腫、臉頰也腫、頭面部都疼痛的,是實熱症狀(適合服用升麻石膏湯)。牙齦腫痛,頭面部不腫,或者頭面部腫,牙齦反而沒有很紅腫的,都是虛火症狀(前者適合服用滋陰抑火湯,後者適合服用疏風散)。還有陽明經受風邪侵襲,就像煙燻一樣,發熱,導致臉頰、下巴、嘴唇、嘴巴都腫痛嚴重的(適合服用犀角升麻湯)。
腎經虛弱而牙齒發黑、腐爛、腫痛的(適合服用安腎丸)。胃部實火上攻導致牙縫出血的(適合服用清胃散)。或者胃虛火上升,牙縫腐爛,經常流出淡血的(適合服用蘆薈丸和人中白散混合服用)。陰虛體質被溫熱邪氣上衝,牙齒疼痛連帶頭頂疼痛的(適合服用玉女煎)。厥陰火鬱,而頭頂屬於厥陰部位,導致牙齦腫痛的(適合服用犀角、羚羊角、元參、知母、生草、連翹、黑山梔、夏枯草、金銀花)。服用熱藥後,上下牙齒疼痛難忍,引起頭痛,臉部發熱,喜歡冷惡熱的(適合服用清胃散)。
有風痛者,遇風即痛,先發浮腫,隨後作痛者(宜消風散)。有虛氣攻牙痛,血出,或癢痛者(宜骨碎補二兩,切,瓦鍋緩火炒黑,為末擦牙,吐咽俱可,且不獨治牙痛,牙動將落者,擦之不復動)。有風熱積壅,一切牙痛,並口氣者(宜紫金散)。有腫高而軟者,內必有膿(宜針刺,膿出自愈)。
有牙根腐爛,出血不止者(宜犀角地黃湯,外擦人中白散)。有牙宣露,痛而出血者(宜乾絲瓜藤煅搽即止,並以地骨皮煎湯漱)。有齒縫中血滲出者(宜苦參一兩、枯礬一錢,研搽,日三,驗)。有牙根出血不止者(宜含川芎,多瘥)。有出血不止,甚至動搖者(宜白蒺藜研末,旦旦擦之)。
白話文:
有風痛症狀的人,遇到風後會感到疼痛,先是出現浮腫,接著開始痛感,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消風散」治療。對於虛弱的氣血引起的牙痛,伴有出血或瘙癢痛的狀況,可以使用「骨碎補」(兩兩份量,切片後在瓦鍋中用慢火炒至黑色,然後研磨成粉末,用來擦牙,既可吐出也可吞嚥,不僅能治療牙痛,對於牙齒鬆動將要脫落的情況,擦後牙齒不再動搖)。對於因風熱積聚導致的所有牙痛以及口腔異味,適合使用「紫金散」進行治療。對於腫脹但軟糯的部位,內部很可能有膿液,這種情況適宜針刺,膿液排出後自愈。
對於牙齒根部腐爛、出血不止的問題,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和「人中白散」進行外敷治療。對於牙齒突出、疼痛並伴有出血的情況,可以使用乾絲瓜藤進行煅燒後擦拭,同時以地骨皮煎湯漱口。對於齒縫中血液滲出的情況,可以使用「苦參」(一份量)、「枯礬」(半錢),研磨後擦拭,每日三次,效果可見。對於牙根出血不止,甚至牙齒顫動的情況,可以含著「川芎」,多數情況下可以痊癒。對於出血不止,甚至牙齒開始顫動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蒺藜」研磨成粉末,每天擦拭。
有牙齒挺長出一二分者(宜常咋生地,妙)。有齒日長,漸至難食,名髓溢病者(宜白朮煎湯漱服效)。有牙根腫,極痛,微赤有白泡,舌尖粉碎者(宜兒茶散吹之)。有疳䘌牙齦,臭爛多膿,唇頰穿破不愈者(宜膽礬散、血竭散、麝香散及秘方)。有牙癰,名附牙,由陽明熱毒者,必先刺出惡血,後服藥(宜清胃散、黃連消毒飲)。
白話文:
有齒長出一二分的情況(應經常咀嚼生地,效果好)。如果齒日漸增長,變得越來越難以進食,稱為髓溢病(應使用白朮煎湯漱口,效果顯著)。如果牙根腫脹,極度疼痛,伴有微紅和白色水泡,舌尖破碎(應使用兒茶散吹於患處)。如果出現疳病導致牙齦腐爛,伴有多餘膿液,脣頰部位受損且不易痊癒(應使用膽礬散、血竭散、麝香散以及祕方治療)。出現牙癰,稱為附牙,由陽明熱毒引起,首先需將惡血排出,然後服用藥物(應使用清胃散、黃連消毒飲來治療)。
有牙癰後頰車穴閉,口不能張,由體屬陰虛內熱,脈細數上出,其病在絡,藥餌一時難效者(宜宣通絡痹方)。有骨槽風,又名穿腮毒者,由憂愁驚恐,悲傷思慮所致,初起生耳下及頸項,隱隱皮膚之內,有小核,漸大如胡桃,牙齦腫痛,寒熱大作,腐爛不已,日增紅腫,或左或右,或上或下,牙關緊急,不能進食,必用鵝翎探吐風痰,內速服藥(宜扁鵲,仙方活命飲加元參、桔梗、柴胡、黃芩),忌刀針及點藥。如破傷入風,虛火上升,嘔吐血痰,臭穢不食,必至不可救矣。
白話文:
牙齦發炎後,頰車穴附近僵硬,嘴巴張不開,這是因為體內虛火旺盛,脈搏細數且跳動快,病症在經絡中,單靠藥物一時難見效,可以用宣通絡痹方治療。骨槽風,又稱穿腮毒,是因為憂愁恐懼、悲傷思慮導致的。初期會在耳下和頸部出現隱隱的小硬塊,逐漸長大如胡桃般,牙齦腫痛,發燒發冷,腐爛不癒,紅腫範圍越來越大,可能是左邊或右邊、上面或下面,牙關緊閉,無法進食。必須用鵝毛探吐風痰,並快速服用仙方活命飲加上元參、桔梗、柴胡、黃芩等藥物,忌用刀針和直接塗藥。如果傷口感染了風寒,虛火上升,嘔吐血痰,臭味難聞,無法進食,病情將會變得非常嚴重,難以救治。
有腎元虛乏,牙齦宣露動搖者,必當大補(宜八味丸、還少丹)。小兒鑽牙疳者,牙根尖穿出牙根外,內芒刺觜唇作痛,用針挑破牙面好肉,以手取去本牙,出血不止,以濕紙貼換二三次,其血自止,又戒厚味,牙可復生(宜犀角地黃湯,外以百藥煎、五倍子、青鹽煅各錢半,銅綠一錢為末,日摻二三次神效,兼治一切牙齦疳蝕)。
又小兒牙疳,並小兒口瘡,其色通白,及為風疳蝕透(宜白姜蠶炒黃,拭去蠶上黃肉毛,研末,蜜和敷之,立效)。他如齒壅,乃齦間長出努肉也,由好食動風物之故(宜生地汁一杯,皂角數片,炙熱淬汁內,再炙再淬,汁盡為度,曬為末,敷之愈)。又如斗齒,乃被打傷動搖也(宜蒺藜根灰敷之,動牙即牢)。
白話文:
對於腎元虛弱,導致牙齦鬆動或移位的情況,應該進行大規模補益(可以使用八味丸或還少丹)。
對於小孩的牙疳問題,如果牙根尖端穿透牙根外層,並且在口腔內造成芒刺感,引發疼痛,應當使用針頭挑破牙面的健康組織,然後用手將原牙取出。若出血持續不止,可用濕紙覆蓋並更換幾次,出血自然會停止。同時,避免食用過重口味的食物,讓牙齒有機會重新生長(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外部則可以使用百藥煎、五倍子、青鹽等材料研磨後敷於患處,每日兩到三次,效果顯著,且能治療所有牙齦因疳蝕引起的問題)。
對於小孩的牙疳和口瘡,其表現為白色色斑,或者因風疳蝕透(可以使用白姜與蠶共炒至黃色,去掉蠶上的黃色肉質和毛髮,研磨成粉末,再與蜂蜜混合敷於患處,效果迅速)。
對於齒壅問題,指的是在牙齦間長出突出的肉塊,通常是因為喜歡食用能引起風熱的食物所導致(可以使用生地汁一杯,加上數片皁角,炙熱後浸入汁液中,再次炙熱,直到汁液耗盡為止,然後曬乾研磨成粉,再敷於患處,即可痊癒)。
對於「鬥齒」問題,指的是被打傷後導致的牙齒動搖(可以使用蒺藜根灰敷於患處,使動搖的牙齒變得牢固)。
又如齒折多年不生(宜雄鼠脊骨煅研末,日日揩之,甚效)。又如齒齘,乃睡中上下齒相摩有聲,由胃熱故也(宜取本人臥席下塵一捻,納口中,勿令知,即差)。又如齒齼,由多食酸之故(宜嚼胡桃肉良)。又如齒黃,其由積垢者勿論,大約脾腎二經之熱所致也(宜燒糯糠取白灰,日日揩擦)。
以上種種,皆齒所生病,不容忽視者也。
【脈法】,《醫鑑》曰:右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而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家虛,主齒動疏豁,相火上炎而痛。《回春》曰:齒痛腎虛,尺濡而大,火炎尺洪,疏落豁壞。右寸關數,或洪而弦,此屬腸胃,風熱多涎。
白話文:
如果牙齒斷裂多年不生長,可以用雄鼠脊骨煅燒研磨成粉末,每天擦拭牙齒,效果很好。如果睡覺時上下牙齒互相摩擦發出聲音,這是由於胃火旺盛引起的,可以取睡床下方的塵土一小撮,放入口中,不要讓患者知道,就會好轉。如果牙齒酸痛,是因常吃酸性食物引起的,可以嚼食胡桃肉。如果牙齒發黃,不論是因積垢還是脾腎經熱引起,都可以用燒焦的糯米糠取其白灰,每天擦拭牙齒。
以上這些都是牙齒疾病,不可輕視。
根據脈法,醫書《醫鑑》記載,右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說明腸胃中有風熱而疼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氣虛弱,會導致牙齒鬆動、疏鬆、脫落,相火上炎而疼痛。醫書《回春》記載,牙齒疼痛是腎虛所致,尺脈濡而大,火炎尺脈洪,疏落豁壞。右寸關脈數,或洪而弦,說明腸胃有風熱,口水分泌過多。
【齒病原由症治】,《靈樞》曰:胃惡熱而喜清冷,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入門》曰:胃絡脈入齒上縫,其病喜寒飲而惡熱飲;大腸絡脈入齒下縫,其病喜熱飲而惡寒飲。又曰:熱牙痛怕冷水,冷牙疼怕熱水,不怕冷熱,乃風牙痛。東垣曰,胃有實熱,上齒痛尤甚。《醫鑑》曰:上爿牙痛,亦屬腎經虛熱,下爿牙痛,屬手陽明虛熱有風。
又曰:齒齦宣露動搖者,腎元虛也。扁鵲曰:病人唇腫齒焦者死,脾腎絕也。又曰:病人齒瘡忽變者十三日死,少陰絕也。又曰:病人陰陽俱竭,其齒如熟小豆者死。
【齒病修養法】,《養性書》曰:齒宜朝暮叩以會神。一云:以集身神,若卒遇惡,當叩左齒三十六,名曰打天鍾,若辟邪穢叩右齒,名曰擊天磬。若存念至真,叩中央齒,名曰鳴天鼓。《千金方》曰:每晨起,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齒即牢密。《類聚》曰:凡人患齒不能食果菜者,皆齒露也,為鹽湯含漱,叩齒神效。
白話文:
齒病原由症治
《靈樞》中提到,胃喜清冷,惡熱;大腸喜熱,惡清冷。
《入門》則說,胃經的脈絡連通到上排牙齒的縫隙,所以患病時喜喝冷飲,而厭惡熱飲;大腸經的脈絡連通到下排牙齒的縫隙,所以患病時喜喝熱飲,而厭惡冷飲。
書中又說,熱牙痛怕冷水,冷牙疼怕熱水,而無論冷熱都不怕,則是風牙痛。
東垣認為,胃有實熱,上排牙齒疼痛會更加嚴重。
《醫鑑》中提到,上排牙齒疼痛,屬於腎經虛熱;下排牙齒疼痛,則屬於手陽明經虛熱夾雜風邪。
齒病修養法
《養性書》中說,早晚叩齒可以聚精會神。書中又提到,遇到惡事,叩擊左邊牙齒三十六次,稱為「打天鍾」,可以辟邪;叩擊右邊牙齒,稱為「擊天磬」,可以避穢。若要集中精神,則叩擊中間的牙齒,稱為「鳴天鼓」。
《千金方》提到,每天早上起床後,用一小撮鹽含在口中,用溫水漱口刷牙,並叩齒百遍,堅持下去,五天之內牙齒就會變得堅固。
《類聚》中說,如果牙齒鬆動,不能咀嚼水果蔬菜,就是牙齒外露所致。用鹽水漱口,並叩齒,效果顯著。
上唇隸腎,下唇隸脾,兩腮牙根隸胃。唇病因火居多,但不可過用涼藥,必兼消散,所謂火鬱則發之也。其症有唇口瞤動,或生核者(宜苡仁湯)。有心脾受熱,唇舌燥裂,口破生瘡者(宜瀉黃飲)。若兼大渴引飲,則熱之極矣(宜和中清熱湯、竹葉石膏湯)。有脾火盛而口唇生瘡,或多食易飢者(宜芍藥湯)。
有唇黃泡腫者(宜烏頭炒灰研墨,香油調塗)。然此皆唇病之常耳。更有蠒唇一症,又名緊唇,又名瀋唇,其狀口唇緊小,不能開合,不能飲食,大是奇病,不急治,則死,而其症有為腫為實之分(宜苡仁湯,外用黃柏散、白灰湯敷之良)。此皆唇病之屬也。
白話文:
上嘴唇跟腎臟有關係,下嘴唇跟脾臟有關係,兩邊臉頰的牙根則跟胃臟有關。嘴唇生病大多是因為火氣,但不能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一定要兼顧消散火氣,因為火氣鬱積就會發病。嘴唇的病症包括嘴唇和嘴巴抽動,或長出硬塊(可以用苡仁湯治療)。也有心脾受熱,嘴唇和舌頭乾燥裂開,嘴巴破裂長瘡的(可以用瀉黃飲治療)。如果還伴隨口渴想喝水,那就說明火氣非常旺盛了(可以用和中清熱湯、竹葉石膏湯治療)。如果脾胃火氣旺盛,導致嘴唇長瘡,或者吃得多也容易餓的(可以用芍藥湯治療)。
嘴唇發黃起泡腫脹的(可以用烏頭炒灰研磨成墨,用香油調和塗抹)。這些都是常見的嘴唇疾病。還有一種嘴唇疾病叫做蠒唇,也叫緊唇或瀋唇,症狀是嘴唇緊縮,無法張開,不能吃東西,非常奇怪的病,不緊急治療就會死亡,而且這種病有腫大和堅硬的區別(可以用苡仁湯治療,外用黃柏散、白灰湯敷抹效果好)。這些都是屬於嘴唇疾病。
【唇病症治】,丹溪曰:唇瘡久不差,八月藍葉搗取汁洗,不過一二日愈。又白荷花瓣貼之神效,如開裂出血者,即止。繆仲淳:曰唇腫黑,痛癢不可忍,用四文大錢於石上靡豬脂塗之,不過數遍愈。又曰:口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治殺人,作大炷艾,安刀斧上燒令汗出,白布拭塗之,日五度,仍以青布燒灰酒服。又曰:瀋唇緊裂,鱉甲及頭燒研敷之。
一法,屠幾垢燒存性,香油或豬脂調敷之。《瘍科選粹》曰:繭唇,用五倍子二錢,密陀僧、甘草各少許,各為細末,另用粗皮嫩黃柏一兩,將三末水調塗黃柏上,炙乾又換,以藥盡為度,將黃柏劈開片子,臨臥時,貼唇上,天明即愈。一方,以青皮燒灰敷之。
白話文:
唇病症治
丹溪說:唇瘡久治不愈,可以取八月藍的葉子搗碎取汁洗患處,通常一兩天就會痊癒。另外,用白荷花的花瓣貼在患處也有奇效,如果唇裂出血,也能立即止血。
繆仲淳說:嘴唇腫脹發黑,又痛又癢難以忍受,可以用四文錢的銅錢在石頭上磨成粉末,再用豬油調和塗抹患處,通常塗抹幾次就會痊癒。
他又說:口唇緊縮,無法張開飲食,如果不治療就會致命,可以將艾草做成粗大的艾條,放在刀斧上燃燒,使人出汗,然後用白布擦拭塗抹患處,每天五次,並服用青布燒成灰的酒。
另外,嘴唇乾燥緊裂,可以將鱉甲和鱉頭燒成灰末,研磨後敷在患處。
另一種方法,將屠宰台上的污垢燒成灰,用香油或豬脂調和後敷在患處。
**《瘍科選粹》**記載:嘴唇像繭一樣,可以用五倍子二錢、密陀僧、甘草各少許,研磨成細粉,另用粗皮嫩黃柏一兩,將三種藥粉用水調和,塗抹在黃柏上,烤乾再換藥,直到藥粉用完為止。將黃柏劈開成薄片,臨睡前貼在嘴唇上,天明就會痊癒。
另一個方法,可以用青皮燒成灰敷在患處。
舌為心苗,舌本絡於脾口,故舌病多屬心。而其病之最重者有六:一為木舌,由心脾熱壅,舌腫粗大,漸漸硬塞滿口,氣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軟者然,不急治,即塞殺人(宜黃連湯、清熱如聖散、琥珀犀角膏)。外以針日砭八九次,令出血二三盞,自然腫消痛減。蓋舌為心苗,心主血,故血出而愈,再用藥敷之可也(宜龍腦破毒散五分,指蘸擦,又硼砂末以生薑片蘸揩,少時即消)。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苗芽,舌根與脾胃相連,因此舌頭上的病症大多屬於心臟病變。其中最嚴重的舌病有六種:
第一種是「木舌」,是由於心脾熱盛積聚,導致舌頭腫脹肥大,逐漸變得僵硬,塞滿口腔,呼吸困難,就像木頭一樣無法柔軟,如果不立即治療,就會窒息而死。建議使用黃連湯、清熱如聖散、琥珀、犀角膏等藥物治療。此外,可以用針每天刺舌頭八九次,讓血液流出兩三盞,這樣腫脹就會自然消退,疼痛也會減輕。因為舌頭是心臟的苗芽,而心臟主宰血液,所以放血可以治癒。之後再用藥物敷在舌頭上即可,建議使用龍腦破毒散五分,用手指蘸取塗抹,或者用硼砂末與生薑片混合,蘸取擦拭,不久就會消腫。
一為重舌,亦由心脾熱盛,舌根下生形如小舌,口不能聲,飲食不通,須急服藥,先開關竅(宜如聖勝金錠),再瀉心火(宜青黛散、一味黃連湯)。外以針刺出惡血,以竹瀝調黃柏末塗之。其有著頰裡及上齶如此者,名曰重齶。其著齒齦上如此者,名曰重齦。皆刺去惡血,內服藥(宜青黛散)。
一為舌長舌短。舌吐長不能收,名曰陽強。舌縮短不能言,名曰陰強。陽強之症,如仲景言傷寒熱病後,犯房得病,為陰陽易,舌出數寸而死。又如《醫說》言傷寒熱病後,舌出寸余,累日不收,必以片腦為末,摻舌上,應手而縮,須用五錢方效。又如《入門》言:一婦因產子,舌出不收,醫以硃砂敷其舌,令作產子狀,兩女扶挾之,乃於壁外擲瓦盆於地作聲,聲聞而舌收是也。陰強之症,如《靈樞》言:足厥陰氣絕,則舌卷而短。
白話文:
一為重舌,這是因為心脾熱盛導致的症狀,舌根下方長出了像小舌一樣的物體,使得嘴巴無法發音,進食困難,必須緊急服用藥物,首先打開喉嚨通道(適合使用聖勝金錠),接著清熱解心火(適合使用青黛散、一味黃連湯)。外部則可用針灸排出惡血,以竹瀝調和黃柏末塗抹患處。如果舌頭長在頰裡或上齶的這種情況,我們稱為重齶;長在齒齶上的這種情況,我們稱為重齶。都需要針灸排出惡血,並內服藥物(適合使用青黛散)。
另一種情況是舌長舌短。舌頭伸出過長無法收回,這叫做陽強;舌頭縮短無法說話,這叫做陰強。陽強的症狀,如同張仲景所述,傷寒熱病之後,進行房事會得病,被稱為陰陽易,舌頭會伸出數寸長而導致死亡。又如《醫說》所言,傷寒熱病之後,舌頭伸出超過一寸,持續數日未見恢復,必須使用片腦磨成粉末塗抹舌頭上,這樣會馬上收縮,必須使用五錢才能見效。又如《入門》所述:有一個婦女生產後,舌頭伸出無法收回,醫生使用硃砂敷在舌頭上,讓她表現出生產的樣子,兩個女兒攙扶著她,當她在牆外聽到瓦盆落地的聲音時,舌頭就收了回去。陰強的症狀,如同《靈樞》所說,足厥陰的氣血斷絕,就會導致舌頭捲曲而短小。
厥陰者,肝也,肝主筋,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肝絕則舌卷囊縮。又言,舌者,心之官,心病者,舌卷而短是也。一為舌上生苔,則由邪氣傳裡,津液結搏之故。若邪在表者,舌無病也,方其邪初傳裡之時,胸中之寒與丹田熱火相激,則苔生而滑。迨寒變為熱,則舌苔不滑而澀,以熱耗津液,滑者已干也。
若熱聚於胃,則舌苔便黃。至熱已極,則舌苔黑色,黑為腎色,病已傳入少陰。故《靈樞》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入門》曰:凡舌黑,俱系危症也。若舌色淡黑,如淡墨一般,乃腎虛火炎,為無根之火,與苔黑不同。一為舌生芒刺,皆由熱結之故。或因心勞火盛,而生瘡菌(宜琥珀犀角膏)。
白話文:
厥陰與舌象
厥陰,指的是肝臟,肝臟主宰筋脈,聚集在生殖器,並連接到舌根。因此,當肝臟功能衰竭時,舌頭就會捲縮,呈現囊狀收縮。
另外,舌頭也是心臟的官竅,心臟病變時,也會導致舌頭捲縮變短。
舌苔的變化,也與疾病相關。邪氣入侵人體,津液受阻凝結,就會在舌頭上形成苔蘚。如果邪氣停留在體表,舌頭則沒有異常。當邪氣初次侵入體內時,胸部的寒氣與丹田的熱氣互相衝突,就會形成滑潤的舌苔。隨著寒氣轉變成熱氣,舌苔會變得乾燥粗糙,因為熱氣消耗了津液,原本滑潤的舌苔也因此變得乾燥。
如果熱氣聚集在胃部,舌苔就會變成黃色。當熱氣達到極度,舌苔就會變成黑色,黑色是腎臟的顏色,表示病邪已經侵入少陰經。因此,《靈樞》說:「熱病口乾舌黑者死。」《入門》也說:「凡舌黑,俱系危症也。」
如果舌頭顏色是淡黑色,像淡墨一樣,這是腎虛火旺導致的無根之火,與舌苔變黑不同。
如果舌頭上出現芒刺,都是熱氣凝聚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心勞火盛,而導致舌頭生瘡(可以用琥珀犀角膏治療)。
或因脾熱,而舌苔乾澀如雪(宜冰柏丸)。或因畜熱,而舌燥澀如楊梅刺(宜厚片生薑蘸蜜丸揩立消)。或因熱結,而舌生紅粟點(宜竹瀝調寒水石末塗之)。一為自齧舌頭。《靈樞》曰:自齧舌者,厥逆走上,脈氣皆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
據此,則舌頰唇各從其所屬經氣,逆而上齧也(俱宜神聖復氣湯)。六者之外,又有舌心生瘡,及破裂者(宜黃連瀉心湯)。有舌頭忽然腫硬如石,血出如湧泉者(宜蒲黃散)。有不硬,惟腫痛流血者(宜涼血清脾飲、犀角地黃湯)。有舌腫滿口不能出聲者(宜蒲黃散)。
白話文:
舌苔乾澀如雪可能是脾熱,可用冰柏丸治療。舌頭乾燥粗糙像楊梅刺可能是積熱,可用厚片生薑蘸蜜丸擦拭消除。舌頭出現紅色小點可能是熱結,可用竹瀝調寒水石末塗抹。自咬舌頭是厥逆上行,脈氣都到了,少陰氣到則咬舌頭,少陽氣到則咬臉頰,陽明氣到則咬嘴唇,這些都屬於經氣逆上所致,可用神聖復氣湯治療。除此之外,舌頭中間長瘡或破裂可用黃連瀉心湯。舌頭突然腫硬如石,流血不止可用蒲黃散。舌頭不硬但腫痛流血可用涼血清脾飲或犀角地黃湯。舌頭腫脹滿口無法發聲可用蒲黃散。
有舌卒腫大,如豬肝狀,滿口,不治則殺人者(宜醋調釜底墨塗舌下,脫則更傅,須臾即消)。有舌腫咽痛,咽生息肉者(宜秤錘燒紅,淬醋一盞,飲之效)。有舌下忽高腫起核,名舌墊者(宜舌墊方)。有舌上無故出血者(宜犀角地黃湯、黃連瀉心湯)。舌病之不一如此,夫安得不悉心求治哉。
再由舌病推之,有因呵欠,頰車蹉跌,但開不能合者,令飲大醉,俟睡熟,以皂角末搐鼻令嚏,即自正。或以南星為末,薑汁調敷,以帛縛合,二宿當愈。有但合不能開者,速取鹽梅二個,取肉擦牙,即當口開。若既開,又不能合,再用鹽梅擦兩牙,候能開合,即止不擦,服去風藥(宜冰柏丸,薄荷、蜜)。如卒然牙關緊急,水不能入,亦同此治。
白話文:
有些人舌頭突然腫大,像豬肝一樣,塞滿整個嘴巴,如果不治療就會致命。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醋調和鍋底的墨塗抹在舌頭下面,如果掉下來就再塗一次,很快就會消腫。還有些人舌頭腫痛,喉嚨裡長了息肉,可以使用燒紅的秤錘淬入一碗醋,喝下去就能見效。還有些人舌頭下面突然長出一個腫塊,叫做舌墊,需要針對舌墊的方劑治療。有些人的舌頭上莫名其妙地流血,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或黃連瀉心湯來治療。舌頭的病症有很多種,實在不能不仔細地尋找治療方法。
從舌頭的病症推廣開來,有些人因為打哈欠或下巴撞到,嘴巴張開後就合不上了,可以讓病人喝到醉酒,等到睡熟之後,用皂角末塞進鼻孔,讓病人打噴嚏,嘴巴就會自然地合上。或者也可以用南星研成粉末,用薑汁調和塗抹在患處,用布綁住,睡兩晚就會痊癒。有些人嘴巴合得起來,卻張不開,可以趕快拿兩個鹽梅,用肉擦牙齒,就會張開嘴巴。如果嘴巴張開了,又合不起來,再用鹽梅擦兩顆牙齒,等到可以張開合上時,就停止擦,然後服用祛風藥(例如冰柏丸、薄荷、蜂蜜)。如果突然牙關緊閉,連水都喝不進去,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
又有頷骨脫離者,令伊坐穩,一人用手揉臉一二百下,令伊口張開,一人用兩大拇指,入伊口內拿定牙,外用兩指將下頷往上兜,即入口正矣。此皆前人妙法,故參取之。
【脈法】,《脈訣》曰:右關洪數,為重舌木舌。《回春》曰: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脈虛,中氣不足。
【舌病症治】,《靈樞》曰:足太陰氣絕,則唇反,唇反者死。唇者,舌之本,唇反者,肉先死也。《綱目》曰:舌卷而短,若冰片卵縮者必死,肝絕故也。《得效》曰:舌本爛,熱不止者逆。《入門》曰:舌胎白而滑,以生薑蘸蜜擦之。若黃赤燥澀,以新青布蘸水頻擦之,輕者易脫,重者難脫,必須大下之,津液還而苔自退矣。
白話文:
下巴脫臼
如果有下巴脫臼的情況,讓患者坐穩,一個人用手揉搓患者臉部一二百下,讓患者張開嘴巴。另一個人用兩個大拇指伸進患者口中,固定住牙齒,然後用另外兩根手指將下顎向上托起,使嘴巴恢復正常位置。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妙法,因此值得參考。
脈象分析
《脈訣》中記載:右手關脈洪大而數,表示舌頭重且硬。
《回春》中記載:口舌生瘡,脈象洪大而快速,如果脈象虛弱,則表示中氣不足。
舌頭疾病診治
《靈樞》中記載:足太陰經氣絕,則嘴唇反翹,嘴唇反翹者必死。嘴唇是舌頭的根基,嘴唇反翹代表身體的肉已經開始腐爛。
《本草綱目》中記載:舌頭卷縮而短,如同冰片一樣縮成一團,必定會死,這是肝氣絕的徵兆。
《得效》中記載:舌頭根部潰爛,熱度持續不退,屬於逆氣。
《入門》中記載:舌苔白而滑,可以用生薑蘸蜂蜜擦拭。如果舌苔黃赤乾燥粗糙,可以用新的青布蘸水反复擦拭,輕者容易脫落,重者難以脫落,必須服用瀉藥,讓津液恢復,舌苔自然會消退。
【補斷舌法】,《回春》曰:舌頭被人咬去,先以乳香、沒藥煎水噙口中,止痛後,即將水銀、寒水石、黑鉛、輕粉、硼砂研細抹上,即長全,有效。《入門》曰:跌撲穿斷舌心,血出不止,以鵝翎蘸米醋頻拭斷處,其血即止,仍用蒲黃、杏仁、硼砂噙化而安。《醫林》曰:大人小兒,偶含刀在口,割斷舌頭,已垂幸而未脫,急用雞子白軟皮袋好,用破血丹,即花粉三兩,赤芍二兩,薑黃、白芷各一兩,研極細,蜜調,塗舌根斷處。
白話文:
補斷舌法
**《回春》**記載:如果舌頭被咬斷,首先用乳香和沒藥煎水含在口中,止痛後,再將水銀、寒水石、黑鉛、輕粉、硼砂研磨成細粉,塗抹在傷口上,就能使舌頭長回來,效果顯著。
**《入門》**記載:如果因為跌倒撞擊而穿透舌頭,導致血流不止,可用鵝毛蘸米醋頻頻擦拭傷口,就能止血。之後再用蒲黃、杏仁、硼砂含化,使傷口癒合。
**《醫林》**記載:大人小孩如果不小心含刀在口中,割斷舌頭,幸好還沒完全脫落,應立即用雞蛋清浸濕柔軟的布包裹傷口,並使用破血丹。破血丹是由花粉三兩、赤芍二兩、薑黃、白芷各一兩研磨成極細粉末,再用蜂蜜調和,塗抹在舌根斷裂處。
卻以蜜調蠟,稀稠得所,敷在雞子皮上,蓋性軟能透藥性故也,當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去雞子皮,只用蜜蠟勤敷,七日全安。
白話文:
把蜂蜜和蜂蠟混合在一起,調製成適當的濃稠度,在雞蛋殼上塗抹一層。因爲雞蛋殼有滲透藥物的作用,所以要經常添加塗抹,三天後舌頭接觸到雞蛋殼時就可以去掉蛋殼了,只需要繼續使用蜂蜜蜂蠟進行頻繁地塗抹,一週之後就會完全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