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八 (9)

1. 虛損癆瘵源流

【勞傷形症】孫思邈曰:忽喜怒,大便苦難,口內生瘡,此為心勞;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唾痰,兩脅脹痛,喘息不定,此為肺勞;面目乾黑,精神恍惚,不能獨臥,目視不明,頻頻淚下,此為肝勞;口苦舌強,嘔逆醋心,氣脹唇焦,此為脾勞;小便黃赤,兼有餘瀝,腰痛耳鳴,夜間多夢,此為腎勞。

《入門》曰:曲運心機,為心之勞,其症血少,面無色,驚悸,盜汗,夢遺,極則心痛,咽腫;盡力謀慮,為肝之勞,其症筋骨拘攣,極則頭目昏眩;意外過思,為脾之勞,其症脹滿少食,極則吐瀉肉削,四肢倦怠;預事而憂,為肺之勞,其症氣乏,心腹冷痛,極則毛焦津枯,咳嗽烘熱;矜持志節,為腎之勞,其症腰脊痛,遺精白濁,極則面垢,脊如折。

又曰:心勞則口舌生瘡,語澀肌瘦;肝勞則脅痛,關格不通;脾勞則氣急,肌瘦多汗;肺勞則氣喘面腫,口燥咽乾;腎勞則尿赤陰瘡,耳鳴面黑。《醫鑑》曰:七傷者,一陰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濕癢,六小便澀數,七夜夢陰人,其病皆小便赤熱,或如針刺。

煎厥症,陽虛病也。《內經》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注曰:以煎迫而氣逆,因以煎厥為名。厥,謂氣逆也。蓋陽虛之人,其氣本浮,為外熱所迫,氣遂逆而不止,甚至昏冒,故成此症也。然其原雖本陽虛,以由熱邪煎迫而成,仍禁用辛熱之品,醫者固不可不知也(宜加味補陰丸、加減補陰丸)。

【煎厥症治】《入門》曰:煎厥而至目盲所視,耳閉厥聽,大矣哉,房之為患也,治法宜與陰虛火動同。

解㑊,肝腎虛病也。《內經》言:尺脈緩澀,謂之解㑊。釋云:尺為陰部,肝腎主之,緩為熱中,澀為無血,故謂之解㑊。解㑊者,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停不可名,謂之解㑊也。據此則知解㑊一症,洵由肝腎二經之虛。蓋肝主筋,腎主骨,肝虛則筋軟緩,而無力以束,無力以束則周身之肌肉,皆渙而若解。腎虛則骨萎薾,而不能自強,不能自強則遍體之骨節,皆鬆懈而多㑊,惟其然,故懨懨悒悒,湻湻悶悶。若有不可以為人,並不自知所以為人者,則肝腎二經之虛為已極矣(宜遐齡萬壽丹、神仙既濟丹)。此則《內經》之旨也。然而李氏梃則又兼內傷外感言之,細詳其症,誠非混雜之論也。李云:解者肌肉解散,㑊者筋不束骨,其症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骨節解散,怠惰煩疼,飲食不美,或因酒傷(宜葛花解酲湯),或中濕(宜加味朮附湯),或感冒風寒(宜羌活沖和湯),或房事過多(宜鹿胎丸),或婦人月水不調(宜加味逍遙散),以此得病,宜通其氣血疏其腠理,以內傷兼外感藥調之,則又醫者所當詳察。總之,《內經》之言解㑊,本症也;李梃之言解㑊,兼症也。由本症論為虛癆已極,由兼症論為虛癆派別,固不可一例視也。且由李氏之言推之,如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膽,皆成食㑊症,皆多飲食,皆食易飢,皆不生肌肉,應亦為解㑊兼症之流派也(宜參苓元)。病千變而不窮,治隨機而難執,必審乎此,乃可與言醫。

白話文:

【因過度勞累導致的虛損病症】

孫思邈說:如果一個人突然情緒起伏很大,時常大怒或過度歡喜,同時伴隨大便困難,口內長瘡,這就是「心勞」;如果出現呼吸短促、面部浮腫、鼻子聞不到氣味、咳嗽有痰、兩側肋骨脹痛、喘氣不穩,這就是「肺勞」;如果面色乾枯發黑、精神恍惚、無法獨自入睡、視力模糊、經常流淚,這就是「肝勞」;如果口苦、舌頭僵硬、想吐、胃酸逆流、腹部脹氣、嘴唇乾焦,這就是「脾勞」;如果小便顏色黃赤、排尿不順、腰痛、耳鳴、夜間多夢,這就是「腎勞」。

《醫學入門》中說:如果一個人過度用腦算計,就是「心勞」,這種情況會導致血液不足、面色蒼白、容易驚嚇、盜汗、夢遺,嚴重的話會心痛、咽喉腫痛;如果一個人費盡心力謀劃,就是「肝勞」,這種情況會導致筋骨拘攣,嚴重的話會頭暈眼花;如果一個人意外的思慮過多,就是「脾勞」,這種情況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嚴重的話會嘔吐、腹瀉、消瘦、四肢無力;如果一個人對未來過度擔憂,就是「肺勞」,這種情況會導致氣虛、心腹冷痛,嚴重的話會毛髮焦枯、津液乾涸、咳嗽發熱;如果一個人過度堅持自己的節操,就是「腎勞」,這種情況會導致腰脊疼痛、遺精、白濁、嚴重的話會面色污垢、脊背彎曲。

書中又說:心勞會導致口舌生瘡、說話不流暢、肌肉消瘦;肝勞會導致脅肋疼痛、關節僵硬不通;脾勞會導致呼吸急促、肌肉消瘦、多汗;肺勞會導致呼吸困難、面部浮腫、口乾咽燥;腎勞會導致小便赤黃、陰部生瘡、耳鳴、面色發黑。《醫鑑》中說,七傷指的是:一、陰囊潮濕出汗,二、精液寒冷,三、精液清稀,四、精液減少,五、陰囊下部潮濕發癢,六、小便不暢且次數多,七、夜間夢見異性。這些病症都伴隨小便赤熱,或有如針刺的感覺。

「煎厥症」,屬於陽氣虛弱的病症。《內經》說:陽氣,如果因為過度勞累就會張揚耗散,精氣耗竭,陽氣積聚在夏季,就會使人發生煎厥,眼睛失明看不見東西,耳朵堵塞聽不見聲音,身體潰爛得像要崩塌的都城,氣血湧動不止。註釋說: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陽氣被逼迫向上逆行,所以稱之為煎厥。厥,指的是氣逆。因為陽氣虛的人,氣本來就浮散,如果被外來的熱邪逼迫,氣就會逆行不止,嚴重時會昏迷,所以導致這種病症。雖然病根是陽虛,但因為熱邪逼迫而成,所以仍然不能用辛辣燥熱的藥物,醫生一定要注意(可以服用加味補陰丸、加減補陰丸)。

【煎厥症的治療】

《醫學入門》中說:煎厥嚴重時會導致眼睛失明、耳朵失聰,這真是房事過度所造成的禍害,治療方法應該和治療陰虛火旺相同。

「解㑊」,屬於肝腎虛弱的病症。《內經》說:尺脈緩慢而澀,就稱為解㑊。解釋說:尺脈屬於陰部,由肝腎主管,緩表示有熱,澀表示血虛,所以稱為解㑊。解㑊的意思是,身體不冷不熱,不虛弱也不強壯,無法具體描述的狀態,就叫做解㑊。由此可知,解㑊這種病症,確實是由於肝腎二經虛弱所導致。肝主管筋,腎主管骨,肝虛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無法束縛肌肉,肌肉就會像散開一樣;腎虛就會導致骨骼萎靡不振,無法自我強壯,骨節就會鬆弛。正因為如此,患者才會感到無精打采、悶悶不樂。如果一個人變得不像是正常人,甚至不自知自己是個人,那就表示肝腎二經已經虛弱到極點了(可以服用遐齡萬壽丹、神仙既濟丹)。這是《內經》中的意思。但是李梃則把內傷和外感也歸類於此,仔細分析他的描述,確實不是胡亂混淆的說法。李梃說:解,是指肌肉鬆散;㑊,是指筋脈無法束縛骨骼。其症狀是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骨節鬆散、懶惰、疼痛,食慾不佳,可能是因為飲酒過度(可以服用葛花解酲湯),或因為受濕(可以服用加味朮附湯),或因為感冒風寒(可以服用羌活沖和湯),或因為房事過多(可以服用鹿胎丸),或因為婦女月經不調(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因為這些原因引起的疾病,應該疏通氣血,疏散體表的閉塞,用治療內傷兼外感的藥物來調治,這是醫生應該仔細觀察的。總而言之,《內經》所說的解㑊,是指本源病症;李梃所說的解㑊,是指兼有的病症。從本源病症來說,是虛勞的極致;從兼有的病症來說,是虛勞的分類,不可以一概而論。並且,從李氏的說法推論,如果大腸的熱傳到胃,胃的熱傳到膽,都會形成食㑊症,都會食慾旺盛,容易飢餓,卻不長肌肉,這也應該屬於解㑊兼症的範疇(可以服用參苓元)。疾病千變萬化,治療方法也難以固定,必須仔細審視病症,才能談論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