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二 面部門 (2)
卷二十二 面部門 (2)
1. 治面部病方十二
升麻黃連湯,〔面熱〕,升麻,葛根(各一錢),白芷(七分),白芍,甘草(各五分),酒黃連(四分),犀角,川芎,荊芥,薄荷(各三分)
食後,溫服。忌酒面五辛。
升麻附子湯,〔面寒〕,升麻,附子,葛根,白芷,蜜黃耆(各七分),人參,草蔻仁,炙甘草(各五分),益智仁(三分),加蔥白。
白話文:
升麻黃連湯,(面熱),升麻、葛根(各一錢),白芷(七分),白芍、甘草(各五分),酒黃連(四分),犀角、川芎、荊芥、薄荷(各三分)。
飯後,溫服。忌口飲酒和五辛。
升麻附子湯,(面寒),升麻、附子、葛根、白芷、蜜黃耆(各七分),人參、草蔻仁、炙甘草(各五分),益智仁(三分),加蔥白。
升麻葛根湯,乃陽明經主藥也,加黃連、犀角,白芷、川芎、荊芥、薄荷以治面熱,加附子、白芷、黃耆、人參、草蔻、益智以治面寒。良以面熱為胃熱上熏,面寒為胃虛故也。
升麻胃風湯,〔胃風〕,升麻(二錢),甘草(錢半),白芷(錢二分),當歸,葛根,蒼朮(各一錢),麻黃(五分),柴胡,藁本,羌活,草豆蔻,黃柏(各三分),蔓荊子(二分),姜,棗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是治療陽明經病症的主藥,加入黃連、犀角、白芷、川芎、荊芥、薄荷可以治療面部發熱,加入附子、白芷、黃耆、人參、草蔻、益智則可以治療面部發寒。這是因為面部發熱是胃火上炎所致,面部發寒則是胃氣虛弱造成的。
升麻胃風湯則是用來治療胃風的,藥方包含升麻、甘草、白芷、當歸、葛根、蒼朮、麻黃、柴胡、藁本、羌活、草豆蔻、黃柏、蔓荊子、薑、棗。
犀角升麻湯,〔又〕,犀角(錢半),升麻,羌活,防風(各一錢),白附子,白芷,川芎,黃芩,甘草(各五分)
加味消毒飲,〔腮腫〕,防風,荊芥,惡實,甘草,連翹,羌活(各一錢)
擦面神丹,〔紫塊〕,野大黃(四兩取汁),穿山甲(十片燒存性),川椒末(五錢),生薑三兩,取汁和研,生絹包擦。如干入醋潤濕,數次如初。此方屢效。
白話文:
犀角升麻湯,包括:
- 犀角(半錢),
- 升麻,
- 羌活,
- 防風(各一錢),
- 白附子,
- 白芷,
- 川芎,
- 黃芩,
- 甘草(各五分)。
加味消毒飲,適用於腮腺炎:
- 防風,
- 荊芥,
- 惡實,
- 甘草,
- 連翹,
- 羌活(各一錢)。
擦面神丹,用於紫斑:
- 野大黃(四兩,取汁),
- 穿山甲(十片,燒後保留性質),
- 川椒末(五錢),
- 生薑(三兩,取汁與研磨物混合),
- 生絹包裹擦拭。如乾燥,可加入醋保持濕潤,重複幾次直到有效果。這個方子多次被證明有效。
甘家秘方,〔頰瘡〕,水銀兩半,豬脂揉擦令消盡,入黃礬石末二兩,胡粉一兩,再加豬脂,令和如泥,洗瘡淨塗之,別以胡粉塗膏上。
通脈四逆湯,〔少陰〕
柏連散,〔總治〕,炙黃柏,黃連(炒胡粉),等分,為末,豬脂調塗。此治面上熱毒惡瘡。
清上防風湯,〔又〕,防風(一錢),連翹,白芷,桔梗(各八分),酒黃芩,川芎(各七分),酒黃連,荊芥,山梔,枳殼,薄荷(各五分),甘草(三分),竹瀝五匙沖服。
白話文:
甘家秘方:
頰瘡
水銀半兩,以豬脂揉擦患處直至消盡。取黃礬石末二兩、胡粉一兩,再加入豬脂,混合成泥狀。清潔患處後塗抹藥膏,但不要在藥膏上再塗抹胡粉。
通脈四逆湯:
適用於少陰症。
柏連散:
總治
炙黃柏、炒胡粉黃連,等分,研磨成粉末。以豬脂調和成膏狀塗抹患處。此方可用於治療面上熱毒惡瘡。
清上防風湯:
又
防風一錢、連翹、白芷、桔梗各八分、酒黃芩、川芎各七分、酒黃連、荊芥、山梔、枳殼、薄荷各五分、甘草三分,以竹瀝五匙沖服。
此方專清上焦火,治頭面生瘡,癤風熱毒。
玉容散,〔又〕,皂角(一斤),升麻(二兩六錢半),楮實(二兩六錢半),白芷,白芨,天花粉,綠豆粉(各三錢三分半),甘松,砂仁,白丁香(各一錢六分半),糯米(三合半),共為細末,令勻,常用洗面。一方加樟腦二錢。
白話文:
這個方子專門用來清熱上焦火,治療頭面部生瘡、癤風熱毒。
玉容散的組成:
皂角(一斤),升麻(二兩六錢半),楮實(二兩六錢半),白芷,白芨,天花粉,綠豆粉(各三錢三分半),甘松,砂仁,白丁香(各一錢六分半),糯米(三合半)。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常用來洗臉。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上面藥粉中加入樟腦二錢。
此方專治面上䵟𪒟,或生小瘡,或生痤痱、粉刺之類,日日洗之,自然光澤。
連翹散,〔又〕,連翹,川芎,白芷,片芩,桑白皮,黃連,沙參,荊芥,山梔,貝母,甘草(各七分),水煎,食後服。一名清肺散。
此方專治面生谷嘴瘡,俗名粉刺,及面上肺火肺風瘡。
紅玉散,〔又〕,白芷,藿香葉,牙皂(各二錢),甘松,三柰子,木澤,白丁香,細辛,密陀僧,杏仁(各一錢),天花粉,白茯苓(各一錢半),樟腦(五分),白芨(三分),上共為細末,臨臥時,用津唾調,或乳汁調敷面上,明早用溫水洗去,其面如玉。木澤未詳。
白話文:
這個藥方專門治療臉上長痘痘、小瘡,或是長痤痱、粉刺等問題。每天用它洗臉,就能讓皮膚自然光澤。
連翹散:連翹、川芎、白芷、片芩、桑白皮、黃連、沙參、荊芥、山梔、貝母、甘草(各七分),水煎服,飯後服用。這個藥方又叫清肺散。
這個藥方專門治療臉上長谷嘴瘡,也就是俗稱的粉刺,以及臉上因肺火肺風引起的瘡。
紅玉散:白芷、藿香葉、牙皂(各二錢)、甘松、三柰子、木澤、白丁香、細辛、密陀僧、杏仁(各一錢)、天花粉、白茯苓(各一錢半)、樟腦(五分)、白芨(三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睡前用唾液或乳汁調和,塗抹在臉上,第二天早上用溫水洗去,就能讓臉變得像玉一樣光滑。木澤的詳細資料尚不清楚。
此方專治一切酒刺、風刺、黑黶斑子。
面部諸瘍,俱熱毒病也。雖各由於經絡,大約陽明之症居多。如發眉生左右眉稜,或頭或尾生瘍,在眉頭則易攻入眼目,在眉後則易攻入太陽,最宜謹慎。或眉心生疽,名面風毒,由膀胱風熱壅結,陰陽相滯所致(宜消毒散,或蟾酥丸汗之)。而眉疔,又名發眉毒,寒熱先作,或癢或麻木,然後色黑痛甚(宜追疔奪命湯、二活散)。
然凡疔之發皆如此,不獨在眉也,宜知之。又如左右額沙參,夫額與太陽相近,皆屬要害處,若額疽腫滿,太陽即成虛損,故始發時,不拘大小,急宜以藥貼破,見膿即無害,破後尤宜速斂(初起宜黃連消毒散、仙方活命飲,斂口宜外貼長肌膏)。倘外傷風水,即能殺人,若七日刺不得膿,十日不穴者死。
白話文:
這方子專門治療各種酒刺、風刺、黑斑。面部出現的各種瘡瘍,都是熱毒引起的疾病。雖然發病原因各有不同,但大多屬於陽明經的病症。例如,眉毛附近生瘡,無論長在眉頭、眉尾,都容易入侵眼目或太陽穴,需要格外小心。如果眉心生瘡,稱為面風毒,是由膀胱風熱阻塞,陰陽失調導致的(可以用消毒散或蟾酥丸發汗治療)。而眉疔,又稱發眉毒,先出現寒熱交替,或癢或麻木,然後顏色變黑,疼痛加劇(可以用追疔奪命湯、二活散治療)。
不過,所有疔瘡的發展過程都類似,不只是眉毛附近,要記住這個道理。再比如,額頭上長瘡,額頭與太陽穴相鄰,都是重要部位,如果額頭上的瘡腫脹滿盈,太陽穴就會虛損,因此,無論瘡的大小,一發現就應該立刻用藥貼破,流出膿液就沒有危險了,破了之後更要迅速收口(初期可以用黃連消毒散、仙方活命飲治療,收口時可以用長肌膏外敷)。如果外傷感染風水,就會危及性命,如果七天不能刺出膿液,十天不能化膿,就會死亡。
又如左右太陽穴癰疽,亦宜於五七日內破之(宜追毒萬應針頭丸),否則毒氣攻眼,眼合不開,破更傷風水,必傷目。又如鼻柱上生疽,乃肺經風熱,及上焦鬱火所成也(宜漏蘆湯、仙方活命飲加山梔、木通、薄荷)。又如鼻下人中兩傍及承漿生疽,名發髭,此由摘髭,風入孔竅而成也(宜仙方活命飲)。
又如地角上生疽,名髭毒,由陽明風熱也(宜仙方活命飲加芩、連、元參、山梔、桔梗)。又如顴骨疽,亦名面風毒,多由上焦陽明鬱火所致(宜仙方活命飲加升麻、桔梗、葛根,酒煎,仍服奪命丹汗之)。而亦有由於心病者,《靈樞》曰:心病者顴赤,察其色赤,且診其脈,病果屬心,則急降心火(宜黃連安神丸清之)。
白話文:
對於左右太陽穴出現的腫瘤,建議在五到七天內進行切開排膿(使用「追毒萬應針頭丸」),否則毒氣會入侵眼睛,導致眼睛無法張開,甚至可能引起風水症狀,對眼睛造成傷害。同樣地,如果鼻子中央長了腫瘤,這可能是因為肺部風熱和上焦積聚的火氣所導致的(可以使用「漏蘆湯」和「仙方活命飲」,再加入山梔、木通和薄荷進行治療)。
若鼻下的人中旁邊或承漿處長了腫瘤,稱為「發髭」,這是因為剃鬍子時風進入了毛孔所引起的(使用「仙方活命飲」進行治療)。
地角上出現的腫瘤稱為「髭毒」,是因為陽明經的風熱所引起的(使用「仙方活命飲」,並加入黃芩、黃連、元參、山梔和桔梗進行治療)。
顴骨上的腫瘤也被稱為「面風毒」,通常是上焦和陽明經的積聚的火氣所導致的(使用「仙方活命飲」,再加入升麻、桔梗和葛根,使用酒煎煮,同時服用「奪命丹」以出汗的方式進行治療)。然而,也有可能是由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靈樞》中提到,心臟疾病會使顴骨呈現紅色,觀察到顴骨紅色,並診斷脈象,如果確認是心臟疾病所引起的,則需要迅速降心火(使用「黃連安神丸」進行清熱解毒)。
有由於腎者,《靈樞》曰:腎病顴骨而黑,察其色黑,且診其脈,病果屬腎,則急滋腎水(宜六味地黃丸)。固不得概泥為陽明鬱火也。又如腮臉生毒,發於肌肉,浮而不著骨,此名痄腮,乃陽明風熱相乘,或因積熱所致也(宜白芷胃風湯、犀角升麻湯)。其間更自有辨:近於下為發頤,由陽明畜熱;近於耳後,又屬少陽熱毒上攻(宜急用仙方活命飲加元參、芩、蓮)。若老弱人,不可全用攻瀉(宜黃耆內托散)。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對於面部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1. 腎病引起的顴骨發黑
《靈樞》記載,腎臟病變會導致顴骨發黑。如果觀察到患者顴骨發黑,並且脈象也符合腎病,那麼就應該及時滋補腎水,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是陽明經鬱火造成的。
2. 痄腮的病因和治療
腮臉生瘡,長在肌肉上,不貼著骨頭,稱為痄腮。這是由於陽明經風熱相乘,或因積熱所致。可以使用白芷胃風湯、犀角升麻湯治療。
3. 痄腮的不同表現
如果痄腮靠近下顎,稱為發頤,是由於陽明經積熱造成。如果靠近耳後,則屬於少陽經熱毒上攻,需要急用仙方活命飲加元參、芩、蓮。
4. 老弱患者的治療原則
對於老弱患者,不能完全使用攻瀉的方法,應該使用黃耆內托散等溫和的藥物治療。
至於腮頰上生瘡,亦屬陽明熱症(宜仙方活命飲加桔梗、升麻,或犀角升麻湯)。又如遊風毒,生於面上,亦陽明胃病,由平日多食辛辣厚味金石藥也(宜黃連清毒飲去人參,加山梔、薄荷時)。又如面上風癬(宜祛風白芷散)。及耳鼻面上,與下部諸竅生瘡隨月盛衰,名月蝕瘡(宜月蝕瘡散)。
眼胞上生瘡癗,名偷針眼(宜偷針眼方)。並小兒環口生瘡,名羊鬚瘡(宜羊須散)。小兒面上耳後生瘡,多出水,名黃水瘡(宜藥油、玉紅膏)。以上皆面瘍之屬也。雖然面生瘡疽,其斑痕一時不易即退,宜用鮮橄欖切斷,蘸麝香少許擦之,一二日即可無痕,此良法也,不然,面留瘡疤,其何以使人見之哉。
白話文:
關於臉頰上長瘡
臉頰上長瘡,屬於陽明經熱症,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加桔梗、升麻,或犀角升麻湯治療。
關於面部遊風毒
如果長在臉上的遊風毒,也是陽明胃病,是由於平日吃太多辛辣厚味和金石藥物引起的。可以用黃連清毒飲,去掉人參,加上山梔、薄荷來治療。
關於面部風癬
如果長在臉上的風癬,可以用祛風白芷散治療。
關於耳鼻面部以及下部諸竅的月蝕瘡
如果耳鼻面部以及下部諸竅長瘡,並且隨著月圓月缺而加重或減輕,稱為月蝕瘡,可以用月蝕瘡散治療。
關於眼瞼上的偷針眼
眼瞼上長瘡癗,稱為偷針眼,可以用偷針眼方治療。
關於小兒環口生瘡的羊鬚瘡
小兒嘴唇周圍長瘡,稱為羊鬚瘡,可以用羊須散治療。
關於小兒臉部耳後生瘡的黃水瘡
小兒臉部耳後長瘡,並且流出黃水,稱為黃水瘡,可以用藥油、玉紅膏治療。
以上這些都是面瘍的種類
雖然面部生瘡疽,其斑痕一時不易消除,可以用鮮橄欖切斷,蘸少量麝香擦拭,一兩天就能消除痕跡,這是很好的方法。否則,臉上留下瘡疤,如何見人呢?
【面瘍症治】,薛立齋曰:痄腮屬足陽明胃經,內熱腫痛,宜升麻黃連湯、白芷胃風湯;外腫作痛,內熱口乾,犀角升麻湯。內傷寒涼,不能消潰者,補中益氣湯。發熱作渴,大便秘者,加味清涼飲。表裡俱解而作腫痛者,欲成膿也,托裡消毒散。膿成,托裡散。其氣虛血虛,倦怠惡食等症,照常用補中湯、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選用,不可泥於風熱,用克伐之劑。又曰:連耳上太陽部分,屬風熱,加羌活、防風。
白話文:
治療痄腮,薛立齋認為,痄腮屬於足陽明胃經,內熱腫痛,適合用升麻黃連湯、白芷胃風湯;外腫作痛,內熱口乾,則用犀角升麻湯。若內傷寒涼,無法消潰,則用補中益氣湯。發熱口渴,大便秘結,則用加味清涼飲。表裡俱解而腫痛者,將要化膿,則用托裡消毒散。化膿後,則用托裡散。若患者氣虛血虛,倦怠食慾不佳,則可根據情況選擇補中湯、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等,不可一味著重風熱,而使用寒涼之藥。此外,若痄腮蔓延至耳上太陽部分,則屬風熱,需加用羌活、防風。
連耳下少陽部分,屬怒火,加柴胡、山梔、丹皮。連耳後少陰部分,屬相火,加知母、黃柏。齒牙俱腫,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陳文治曰:凡腫初起,宜黃連消毒散。若腫硬作痛,繼以仙方活命飲一二劑。脈數而濡乃濕熱壅盛,故用黃連消毒散。腫硬作痛,故用仙方活命飲,並以甘溫補益陽氣,托裡而潰腐之,不宜純用苦寒傷胃氣,反致不得腐化。凡瘡易消散,易腐潰,易收斂,皆氣血壯盛故也,可以類推。
自鼻直上髮際曰天中。天中之下曰天庭,即額也。天庭之下曰司空。司空之下曰印堂。在兩眉間,印堂之下曰山根,即兩眼之間。山根之下曰鼻準,即明堂也。鼻準之下曰人中。人中之下曰承漿(承漿穴名)。承漿之下曰地閣,即頦也。兩額角曰方廣,亦曰太陽穴。《靈樞》曰:五色獨決於明堂。
白話文:
耳朵下方少陽經的部分,屬於怒火,需要加入柴胡、山梔、丹皮;耳朵後方少陰經的部分,屬於相火,需要加入知母、黃柏。牙齒腫痛並且出血,可以用清胃散加上石膏。陳文治說:腫脹初期,應該用黃連消毒散。如果腫脹堅硬並且疼痛,接著可以用仙方活命飲一到兩劑。脈搏快速而濕潤,說明是濕熱壅盛,所以用黃連消毒散。腫脹堅硬並且疼痛,所以用仙方活命飲,同時用甘溫補益陽氣,托裡而潰腐,不適合只用苦寒傷胃氣,反而會導致腐化不了。所有容易消散、容易潰爛、容易收斂的瘡,都是因為氣血旺盛,可以類推。
從鼻子直往上到髮際的地方叫做天中。天中往下叫做天庭,也就是額頭。天庭往下叫做司空。司空往下叫做印堂,位於兩眉之間。印堂往下叫做山根,也就是兩眼之間。山根往下叫做鼻準,也就是明堂。鼻準往下叫做人中。人中往下叫做承漿。承漿往下叫做地閣,也就是下巴。兩側額角叫做方廣,也叫做太陽穴。《靈樞》說:五種顏色最終都會顯現於明堂。
明堂者,鼻也。明堂之色,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即額)。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百歲。
額為天庭屬心,額為地閣屬腎。鼻居面中屬脾,左頰屬肝,右頰屬肺,此五臟部位也。察其色,自可以辨其病。
又曰:庭者,額中也。闕中者,兩眉之間也。下極者,兩目之間也。直下者,兩鼻而下也。方者,鼻隧也。面王者,鼻柱之端也。又曰:明堂之色,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為血,痛甚為變,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
白話文:
鼻子是明堂,明堂顏色青黑代表疼痛,黃赤代表發熱,白色代表寒冷。此外,明堂是鼻子,闕是眉間,庭是臉(即額頭),蕃是臉頰兩側,蔽是耳門。這些部位應該方正寬大,十步之外也能看得清楚,這樣的人必定能活到一百歲。
額頭屬於天庭,與心臟相關;額頭下方屬於地閣,與腎臟相關;鼻子居於面部中央,與脾臟相關;左臉頰與肝臟相關;右臉頰與肺臟相關,這些都是五臟在臉上的部位。觀察臉部的顏色,就能辨別病症。
另外,庭指的是額頭中央,闕中指的是兩眉之間,下極指的是兩眼之間,直下指的是兩鼻孔下方,方指的是鼻樑,面王指的是鼻樑頂端。明堂的顏色,沉濁代表內部有病,浮澤代表表面有病,黃赤代表風邪,青黑代表疼痛,白色代表寒冷,黃色而油潤代表膿腫,紅色嚴重代表出血,疼痛劇烈代表病情變化,寒冷嚴重代表皮膚失去知覺。五種顏色分別對應不同部位,觀察其浮沉狀態,就能了解病情的深淺。
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又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又曰: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內經》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又曰: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注曰:夭謂死生異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臟者神之舍,故神去則臟敗,臟敗則色見異常之候也。又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互決死生之分。注云:精明,穴名,在明堂左右,兩目內眥也。《綱目》曰:自額而下闕上,屬首,咽喉之部分也。
白話文:
注釋
「夭」指的是異常的死亡徵兆。面色是神明的旗幟,五臟是神明的住所,所以神明離開後五臟就會敗壞,五臟敗壞就會在面色上呈現異常的徵兆。
又說:要仔細觀察脈搏的跳動,並觀察眼睛的精明度,察看五種顏色,觀察五臟的盈虧,六腑的強弱,以及身體的盛衰,藉此相互參照,判斷生死的分界。
注釋
「精明」是穴位的名稱,位於明堂左右,也就是兩眼內眥。
《本草綱目》記載:從額頭到下顎,屬於頭部,包含咽喉的部分。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在說明如何透過觀察面色、脈搏和眼睛,以及了解相關的穴位,來判斷人的健康狀況和疾病的嚴重程度,甚至預測生死。
古人認為,面色、脈搏和眼睛都與五臟六腑息息相關,透過觀察這些方面的變化,可以了解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
這段文字体现了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特点,也展现了古代醫學對人體的深刻觀察和思考。
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肺心肝脾腎,五臟之部分也。自目內眥挾鼻而下至承漿,屬膽胃大小腸膀胱,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則屬肩臂手之部分也。自牙車而斜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內經》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翎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注云:精明,穴名,五氣之精華者,上見為五色,變化於精明之間也。
又曰:五臟之氣,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又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
白話文:
從人中穴沿著鼻子往下到鼻尖,屬於肺、心、肝、脾、腎五臟的部分;從眼內角沿著鼻樑往下到承漿穴,屬於膽、胃、大小腸、膀胱六腑的部分;從顴骨往下到臉頰,則屬於肩、臂、手的部分;從牙齒邊緣斜往下到下巴,屬於大腿、膝蓋、小腿、腳的部分。《內經》說:精明穴反映五臟的氣色,氣色是精華的外現。紅色要像帛布包裹朱砂一樣,不要像赭石;白色要像鳥的羽毛一樣,不要像鹽;青色要像青璧的顏色一樣,不要像藍色;黃色要像羅布包裹雄黃一樣,不要像黃土;黑色要像厚重的漆色一樣,不要像炭。註解說:精明,穴位名,是五氣精華的反映,五氣的精華在外表呈現五種顏色,變化在精明穴之間。
又說:五臟的氣色,青色像草的顏色一樣的人會死,黃色像枳實一樣的人會死,黑色像焦炭一樣的人會死,紅色像凝固的血液一樣的人會死,白色像枯骨一樣的人會死,這是五種顏色預示死亡的徵兆。青色像翠鳥羽毛一樣的人會活,紅色像雞冠一樣的人會活,黃色像螃蟹腹部一樣的人會活,白色像豬油一樣的人會活,黑色像烏鴉羽毛一樣的人會活,這是五種顏色預示活著的徵兆。又說:心氣旺盛的人,臉色像用白色布包裹紅色一樣;肺氣旺盛的人,臉色像用白色布包裹紅色一樣;肝氣旺盛的人,臉色像用白色布包裹深藍色一樣。
生於脾,如以縞裹瓜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又曰: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又曰: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華佗曰:病人面青目白者死,面青目黃者五日死,面赤目白者十日死,面赤目青者六日死,面黑目白者八日死,面白目黑者死,南黑目直視惡風者死,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少愈,必卒死。又曰:病人耳目及頰顴赤者死,黑色出於天庭、天中青死,耳目鼻黑色起入口者死,面黑唇青者、面青唇黑者,亦死。扁鵲曰:病人面㿠白,直視肩息者,一日死。
白話文:
脾臟所生之氣,如同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瓜蔞果實,腎臟所生之氣,如同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紫色。這五臟所生之氣,皆屬於外在的榮光。此外,心臟是五臟的精華所在,眼睛是心臟的竅孔,臉色是心臟的榮光。臉色發黃,眼睛呈現青色、紅色、白色、黑色,都不會致命。臉色發青,眼睛呈現紅色、白色、黑色;臉色發黑,眼睛呈現白色、青色,皆會死亡。華佗說:病人臉色發青,眼睛呈白色,會死亡;臉色發青,眼睛呈黃色,五天內會死亡;臉色發紅,眼睛呈白色,十天內會死亡;臉色發紅,眼睛呈青色,六天內會死亡;臉色發黑,眼睛呈白色,八天內會死亡;臉色發白,眼睛呈黑色,會死亡;臉色發黑,眼睛直視前方,怕風的人會死亡;臉色發紅,顴骨兩側紅腫如拇指大小,即使病況好轉,也會突然死亡。華佗又說:病人耳目和臉頰顴骨發紅會死亡;天庭(額頭)發黑、天中(額頭正中)發青會死亡;耳目鼻子發黑,蔓延到嘴巴會死亡;臉色發黑,嘴唇發青或臉色發青,嘴唇發黑,都會死亡。扁鵲說:病人臉色發黑,眼睛直視前方,呼吸急促,一天內會死亡。
仲景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舌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也。色鮮明者,有留飲也。丹溪曰:人有病,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臍下忽大痛,入中如墨色者,多死。
白話文:
張仲景說
- 鼻頭呈現青色,肚子痛,舌頭冰冷的人,會死。
- 鼻頭顏色略微發黑的人,有水腫。
- 鼻頭顏色發黃的人,胸部有寒氣。
- 鼻頭顏色發白的人,會失血。
- 如果鼻頭顏色略微發紅,卻不是正常的紅潤,也會死。
- 青色代表疼痛。
- 黑色代表勞累。
- 赤色代表風寒。
- 黃色代表大便困難。
- 顏色鮮明的人,可能有積水。
朱丹溪說
- 人生病了,臉上突然出現紅點,大多會死。
- 肚臍下突然劇痛,而且疼痛感深沉如墨色,大多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