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二 面部門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面部門 (1)

1. 面部病源流

人身之有面,猶室之有大門,人未入室,先見大門,人相對,先見其面。惟先見大門,故即其門之景象,可以知其家之貴賤貧富。惟先見面,故即其面之形色,可以知其病之虛實淺深。其理一也。何言之?面部地分,分隸五臟。額為天庭,屬心。頰為地閣,屬腎。左頰屬肝。

右頰屬肺。鼻居面中,屬脾。故察其色,可以辨其病之所在,此分隸而不可易者也。然而五色又可獨決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之色,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兩目內眥,又精明穴,就其穴而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參互決死生之變。

又天中、天庭、司空、印堂、額角、方廣,皆命門部位,可以占病之吉凶,此於分隸不易之外,又可相參而得者也。總之,面為諸陽之會,非他處可比。《靈樞》曰: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竊考銅人圖:手太陽之脈,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手少陽之脈,從缺盆上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手陽明之脈,從缺盆上頸貫頰交人中,上挾鼻孔。皆從下而上走於面。

白話文:

人面如門,察色知病

人體的面容,就如同房屋的大門一般。人們未入屋內,先看到的是大門,人與人相對,首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面容。如同我們根據大門的景象可以推斷房屋的富貴貧賤,我們也能通過面部的形色,判斷身體的虛實和病情的深淺。道理是一樣的。

為何如此呢?因為面部各個部位與五臟經絡息息相關。額頭為「天庭」,屬於心臟;兩頰為「地閣」,屬於腎臟;左頰屬於肝臟;右頰屬於肺臟;鼻子居於面部中央,屬於脾臟。因此,觀察面部的色澤,就能辨別病症所在,這是一定的規律,不可輕易改變。

然而,五種顏色還可以從「明堂」來判斷。明堂指的是鼻子,其顏色變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病症:青黑色代表疼痛,黃赤色代表發熱,白色則代表寒症。

另外,兩眼內眥的「精明穴」,也能觀察五臟的盈虧、六腑的強弱、身體的盛衰,並推測生死的變化。

除此之外,天中、天庭、司空、印堂、額角、方廣等部位,都是命門所在,也能預測疾病的吉凶。這些都屬於面相學中可以互相參照的知識。

總而言之,面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其重要性非其他部位可比。就像《靈樞》中所言:「手的三陽經從手走到頭,腳的三陽經從頭走到腳。」 根據銅人圖所示,手太陽經脈從缺盆貫穿頸部上至面頰,到達目銳眥;手少陽經脈從缺盆上至耳上角,再彎曲下至面頰,到達䪼;手陽明經脈從缺盆上至頸部,貫穿面頰,到達人中,再向上包圍鼻孔。這些經脈都從下往上走至面部。

因此,面部不僅僅是外貌,更反映了人體內部的健康狀況。透過觀察面部的顏色、形狀、紋路等細節,我們可以掌握身體的健康信息,並預防疾病的發生。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足少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抵頭角;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入齒,挾口環唇,倚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皆從面而下走至足。此手足六陽之俱會於面也。若諸陰脈,則皆至頸項,無一上於面者,故人面獨耐寒熱。

《素問》曰:人之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口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大熱大寒,不能勝之。此面所以為諸陽之會,而非他部之可比也。

然六陽之經,雖皆至面,而手三陽則皆自下而上,面止為其經歷之處。即足太陽少陽,亦皆起於目眥,而非居中以為主。獨足陽明胃起於鼻,則既有居中馭外之勢,而頞、而齒、而口、而唇、而頰、而耳,凡面部所有之處,其脈俱有以維絡之,故面病專屬於胃。如或風熱乘之,則令人面腫,或面鼻色紫,或風刺癮疹,或面熱,或面寒,一皆胃之為病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從眼內角開始,向上經過額頭,到達頭頂;足少陽經脈也從眼內角開始,向上到達頭角;足陽明經脈則從鼻子開始,經過下顎,進入牙齒,環繞嘴巴,沿著臉頰,上到耳前,經過客主人穴位。這些經脈都從面部向下延伸到腳部。這就是手足六陽經脈都匯聚於面部的緣故。而所有的陰經脈,則都只到達頸項,沒有任何一條上至面部,所以面部獨具耐寒耐熱的特質。

《素問》記載,人體的十二經脈,以及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血氣都上達面部,流經五官孔竅;精氣上達眼睛,形成眼珠;精華之氣上達耳朵,形成聽覺;宗氣上達鼻子,形成嗅覺;濁氣由胃部上達嘴唇和嘴巴,形成味覺;氣的津液都上熏面部,而面部的皮膚又厚實,肌肉堅韌,因此即使大熱大寒,也無法輕易影響它。這就是面部是諸陽之會,與其他部位截然不同的原因。

雖然六陽經脈都到達面部,但手三陽經脈都是從下往上走,面部只是它們經過的地方。而足太陽和足少陽經脈,雖然都起源於眼角,但並非居於面部中央,起主導作用。唯有足陽明胃經從鼻子開始,既有居中馭外之勢,而且下顎、牙齒、嘴巴、嘴唇、臉頰、耳朵,面部所有部位,都由它連接,所以面部病症大多屬於胃經所致。例如,如果風熱入侵,就會導致面部腫脹、面鼻發紫、風疹、面部發熱或發寒,這些都是胃經生病的表現。

蓋面熱因於胃家鬱熱,或飲食不節以致胃病,漸至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濕火上行,獨燎其面(宜升麻黃連湯)。面寒因胃中有寒濕,或胃氣虛,故皆不能耐寒(宜升麻附子湯)。

面腫為胃風症,必飲食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冷汗,或麻木,牙關緊急,口不得開,目內蠕動,頞與頰車常如糊弸牢,觸則痛,脈右關弦而緩,帶浮(宜升麻胃風湯、犀角升麻湯),皆由陽明經絡,受風熱毒氣,故若此也。

白話文:

面熱

面部發熱,是因為胃部積聚熱氣,或是飲食不節導致胃病,逐漸出現氣短、精神不佳,最終導致發熱。有時濕熱上行,只燒灼面部(宜服用升麻黃連湯)。

面寒

面部發冷,是因為胃部有寒濕,或胃氣虛弱,因此都無法耐寒(宜服用升麻附子湯)。

面腫

面部腫脹屬於胃風症,患者一定會食慾不振,身形消瘦、腹部膨脹,怕風、頭部冒冷汗,甚至出現麻木、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眼珠不停轉動、面頰僵硬、觸摸時疼痛等症狀,脈象右關弦而緩,且帶浮。這些都是由於陽明經絡受到風熱毒氣侵襲所致(宜服用升麻胃風湯、犀角升麻湯)。

而亦有腎風症者,面龐浮腫疼痛,其色炲黑,多汗惡風,或兼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如臥蠶,腹中鳴,身重難行,少氣時熱,熱時從胸背上至頭,此病雖由於腎虛,然亦腫於面,與胃風症同治(宜升麻胃風湯加腎家引經藥)。又有面戴陽症,一因浮火所沖,一因陽氣怫鬱於表,一因下虛。

其因下虛者,面雖赤而不紅活,忌用涼藥,恐氣消而成大病。其因陽氣怫鬱者,當發表,不可攻裡,火鬱則發之是也,瘡瘍亦然。仲景言傷寒少陰症,面戴陽,由下虛之故,宜通脈四逆湯加蔥白九莖。用蔥白者,通陽氣也。腮腫亦名痄腮,因風熱乘胃,或膏粱久積而作,甚有出膿血者(宜外用醋調石灰敷之,內服加味消毒飲)。小兒胎毒攻腮發腫,尤可畏(宜大連翹飲)。

白話文:

除了腎風症之外,還有一些患者面部浮腫疼痛,顏色發黑,容易出汗怕風,甚至伴隨手熱、口乾舌燥、小便黃,眼睛下方腫脹像蠶寶寶,肚子咕嚕咕嚕叫,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時常感到虛弱,發熱時熱氣從胸背上涌到頭部。雖然此病是由腎虛引起,但面部浮腫和胃風症類似,治療方法也相同,可以用升麻胃風湯加入引導藥物治療腎臟。

另外,還有面戴陽症,一種是由火氣上沖引起的,一種是由陽氣鬱結在體表引起的,還有一種是由下虛引起的。

對於下虛引起的,雖然面部泛紅,但顏色不夠鮮活,忌用涼藥,否則可能會導致陽氣消散,引發嚴重疾病。對於陽氣鬱結引起的,應該用發散藥物治療,不可攻伐內臟,因為火氣鬱結就應該讓它散發出來,瘡瘍也是如此。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少陰症患者,面部發紅,是由於下虛引起的,可以用通脈四逆湯加上九根蔥白治療。使用蔥白可以通達陽氣。

腮腫又稱痄腮,是由於風熱入侵胃部,或者長期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引起的,嚴重者甚至會化膿出血。可以用醋調和石灰外敷,內服加味消毒飲治療。小兒胎毒攻入腮部引起的腫脹,尤其需要警惕,可以用大連翹飲治療。

面上紫塊如錢大,或滿面俱有,乃火熱所滯也(宜擦面神丹)。婦人頰瘡,甚或每年頻發,亦屬惡症(宜甘家秘方),至於風刺、粉刺、䵟黯、痤痱、酒皶、肺風瘡、熱毒瘡癤、鼻臉赤紫黑魘斑子、皮膚癢等症,或由風客皮毛,或由痰漬臟腑,或由上焦火毒,或由脾肺風濕搏熱,皆面上雜病也,治之俱當以陽明為主(俱宜柏連散、清上防風湯、玉容散、連翹散、紅玉散)。然則面之為部,雖不盈尺,而所生病,不且煩多也哉。

白話文:

臉上出現像銅錢大小的紫色斑塊,或是整張臉都佈滿斑塊,這是由於火熱停滯所造成的。(建議使用擦面神丹治療)。婦女臉上長瘡,甚至每年反覆發作,也是一種頑固的病症。(建議使用甘家秘方治療)。至於風刺、粉刺、黑斑、痱子、酒糟鼻、肺風瘡、熱毒瘡癤、鼻臉泛紅、紫色或黑色斑點、皮膚搔癢等症狀,可能是由於風邪侵襲皮毛,或是痰濁積聚臟腑,或是上焦火毒,或是脾肺風濕與熱邪相搏所致,都是臉部常見的雜病。治療這些病症,都應該以陽明經絡為主。(建議使用柏連散、清上防風湯、玉容散、連翹散、紅玉散等方劑治療)。然而,臉部雖然面積不大,但它所發生的疾病卻是多種多樣,令人煩惱啊!

【面見五色】,《靈樞》曰:足厥陰之脈病,面塵脫色。足少陽之脈病,面微塵。手厥陰之脈病,面赤。足少陰之脈病,面黑如炭色。足陽明之脈病,面黑。又曰:太陽病終者,面色白,絕汗出。少陰病終者,面黑,齒長而垢。太陰病終者,面黑,皮毛焦。《難經》曰:肝外症,面青善怒。

心外症,面赤善笑。脾外症,面黃善噫。肺外症,面白善嚏。腎外症,面黑善恐善唾。仲景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血不足。衛氣衰,則面色黃。榮血不足,則面色青。又曰:陰陽俱虛,則面色青白。

【面部凶症】,扁鵲曰:病人面無光,齒齦黑者死。面腫色蒼黑者死。病人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華佗曰:面黑唇青者死。面青唇黑者亦死。又曰:病人黑色,出於天中、天庭者死。丹溪曰:人有病,面上忽見紅點者死。

白話文:

觀察一個人面色,可以了解其身體狀況。根據《靈樞》,足厥陰經脈病變,面色會變得灰白無光;足少陽經脈病變,面色會微微泛灰;手厥陰經脈病變,面色會泛紅;足少陰經脈病變,面色會像炭一樣黑;足陽明經脈病變,面色會發黑。《靈樞》還提到,太陽病危重時,面色蒼白,出冷汗;少陰病危重時,面色發黑,牙齒突出且污垢;太陰病危重時,面色發黑,皮膚乾燥。

《難經》則指出,肝臟病變,面色發青,容易生氣;心臟病變,面色發紅,容易發笑;脾臟病變,面色發黃,容易打嗝;肺臟病變,面色發白,容易打噴嚏;腎臟病變,面色發黑,容易恐懼和流口水。

仲景認為,寸口脈微弱且澀,微弱代表衛氣衰敗,澀則代表營血不足。衛氣衰敗,面色會發黃;營血不足,面色會發青。如果陰陽俱虛,面色會呈現青白色。

關於面部凶兆,《扁鵲心書》記載,病人面色無光,牙齦發黑,將會死亡;面部腫脹且呈青黑色,也將會死亡;病人氣血衰竭,面部浮腫,也會死亡。華佗也說,面色發黑,嘴唇發青,將會死亡;面色發青,嘴唇發黑,也將會死亡。另外,病人臉上出現黑色斑點,位於天中或天庭部位,也將會死亡。丹溪則指出,如果病人臉上突然出現紅點,將會死亡。

【導引法】,《養性書》曰:熱摩手心,頻拭額上,謂之修天庭,連發際,二三七遍,面上自然光澤,所謂手宜在面是也。

白話文:

《養生術》裡說:用溫暖的手掌心摩擦按摩面部,反覆擦拭前額,這叫做「修天庭」。做兩到三次後,臉部會自然而然地有光彩,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手應該放在臉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