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八 (3)
卷八 (3)
1. 虛損癆瘵源流
現患咯血多汗又兼驚惕,口舌瘡,知其病在心也(宜聖俞湯)。現患夢遺,又兼脅疼,善怒,項強,知其病在肝也(宜補肝湯、柴胡疏肝散,兩方參用)。現患溏泄,又兼腹痛痞塊,飲食無味,四肢倦怠,知其病在脾也(宜調中益氣湯)。此皆由陰陽之虛,以致病成於五臟者也。
而猶不止此也,有雜病久不愈,病久必虛,虛久成癆者(宜調榮養衛丸)。有思慮過度,心氣不舒,鬱熱熏蒸胸中,因生內熱,而成癆者(宜歸脾湯)。有房勞精損困乏,虛火目暈,耳聾遺精,步履欹邪,而成癆者(宜鹿胎丸)。有飢飽傷脾,而成癆者(宜補中益氣湯加柴胡、山藥)。
有積勞虛損,體瘦氣短,好臥,寒熱,而成癆者(宜十四味建中湯)。有負重受傷,而成癆者(宜補中益氣湯),如病久再為加減。有盛暑勞碌受傷,而成癆者(宜清暑益氣湯)。有縱酒傷脾,而成癆者(宜葛花解酲湯)。有老人氣血兩虧,下體痿弱,不善食,而成癆者(宜嵩崖脾腎丸,常服神仙延壽酒)。
有童男女稟受母胎之氣,骨蒸黃瘦,口臭肌熱,而成癆者(宜麥煎散)。有婦人女子經閉,或血熱血枯而成癆者(宜逍遙散、補血養陰丸)。有情竇初開,有其心而無其事,邪火煎耗真陰,而成癆者(宜清離滋坎丸)。種種病因,難更僕數,而治之之法,要不外溫補滋補兩端,以陽虛即宜溫,陰虛即宜滋也。
然即用溫不得偏任辛香丁附之屬,即用滋不得偏任苦寒知柏之屬,此士材所必諄諄誥誡也。由是推之,陽為氣,陰為血,即陰陽之須補,益可知氣血之應補矣。然古人云陽生則陰長,又云血脫者補氣,實以氣藥有行血之功,血藥無益氣之理也。又況血藥滯膩,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清潤,久用必多泄滑之患乎。
夫虛癆之症,疑難不少,陰虛火動,內熱爍金,必致損肺,寒熱內熾,多服寒涼,必致傷脾,補脾必礙肺,須知燥熱能食而不泄者,急當潤肺,兼補脾(宜滋陰清化丸加白朮、建蓮)。若虛羸食少而腸滑者,雖喘嗽不寧,但當補脾,而清潤宜戒(宜三白廣生湯),以土能生金,金不能培土,故補脾尤要也,古人謂癆病多死於泄瀉,職是故耳。
又如脾腎法宜兼補,但甘寒補腎不利於脾,辛溫快脾益傷於腎,即兩者而衡之,土能生金,金為水母,即腎虛宜補,當更扶脾,即欲壯脾,不忘養腎可耳(或滋腎,而佐以沉、朮、砂、蓮。或快脾,而佐以菟絲、五味)。故許學士有補腎不如補脾,孫真人有補脾不如補腎之說,兩家雖似相反,要皆為虛癆家指示要法,醫者當必辨症察脈,或補脾,或補腎,務當其施,庶無偏狥之弊。
蓋以血之原在腎,氣之原在脾,故肺氣受傷,而土為金母,必求助於脾,肝血受傷,而水為木母,必藉資於腎,此二臟乘,則百疾作,二臟安,則百脈調,而病自息也。
白話文:
現在如果出現咳血、多汗,又加上容易驚嚇、口舌生瘡,就知道病是在心臟(適合用聖俞湯)。如果出現遺精,又加上脅肋疼痛、容易生氣、脖子僵硬,就知道病是在肝臟(適合用補肝湯、柴胡疏肝散,兩方可以一起用)。如果出現腹瀉、腹痛、肚子有硬塊、吃東西沒味道、四肢無力,就知道病是在脾臟(適合用調中益氣湯)。這些都是因為陰陽虛弱,才導致疾病影響到五臟的。
而且還不止這些,有些雜病很久都好不了,病久了必定會虛弱,虛弱久了就會變成虛勞(適合用調榮養衛丸)。有些是因為思慮過度,心氣不舒暢,鬱悶的熱氣熏蒸胸中,導致產生內熱,而變成虛勞(適合用歸脾湯)。有些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精氣虧損,感到疲乏、虛火導致眼睛昏花、耳鳴、遺精、走路不穩,而變成虛勞(適合用鹿胎丸)。有些是因為飢餓或飽食傷了脾胃,而變成虛勞(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柴胡、山藥)。
有些是因為長期勞累導致虛弱,身體消瘦、氣短、喜歡躺著、發冷發熱,而變成虛勞(適合用十四味建中湯)。有些是因為搬運重物受傷,而變成虛勞(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病很久了,再做藥方加減。有些是因為盛夏時勞累受傷,而變成虛勞(適合用清暑益氣湯)。有些是因為縱情飲酒傷了脾胃,而變成虛勞(適合用葛花解酲湯)。有些是老年人氣血兩虛、下半身無力、食慾不好,而變成虛勞(適合用嵩崖脾腎丸,常服神仙延壽酒)。
有些是孩童因為稟受母親懷胎時的氣,導致骨蒸發熱、身體消瘦發黃、口臭、肌肉發熱,而變成虛勞(適合用麥煎散)。有些是婦女因為月經閉止,或是血熱血枯,而變成虛勞(適合用逍遙散、補血養陰丸)。有些是年輕男女情竇初開,有想法但沒有實際行動,導致邪火煎熬消耗真陰,而變成虛勞(適合用清離滋坎丸)。種種病因,數都數不清,但治療的方法,總不外乎溫補和滋補兩方面,陽虛就用溫補,陰虛就用滋補。
然而使用溫補藥時,不能只用辛辣溫熱的附子、丁香等藥材;使用滋補藥時,也不能只用苦寒的知母、黃柏等藥材,這是醫生必須諄諄教誨的。由此推論,陽代表氣,陰代表血,既然陰陽都需要補益,那麼氣血也應該補益。古人說:「陽氣生發則陰氣增長」,又說「失血的人要補氣」,實際上是因為補氣藥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而補血藥沒有補益氣的道理。更何況補血藥性質多黏膩,不適合痰多、食慾差的人;補血藥性多滋潤,長期使用必定容易導致腹瀉滑脫。
虛勞這種病症,疑難之處不少,陰虛火旺,內熱灼傷肺臟,必定導致肺部損傷;寒熱在體內交織,如果多用寒涼藥,必定會傷到脾胃;補脾又會妨礙肺的機能。要知道,如果燥熱卻能吃而且不腹瀉,就應該趕緊潤肺,同時補脾(適合用滋陰清化丸加白朮、建蓮)。如果身體虛弱、食慾不佳而且容易腹瀉,即使有咳嗽氣喘的症狀,也應該先補脾,而要戒除清潤的藥(適合用三白廣生湯),因為脾土可以生養肺金,而肺金無法培植脾土,所以補脾尤其重要,古人說虛勞的病人多因腹瀉而死,就是這個道理。
再說脾和腎應該一起補,但甘寒的補腎藥不利於脾胃,辛溫的健脾藥又會損傷腎氣,如果兩者衡量,因為脾土可以生養肺金,肺金可以作為腎水的母親,所以即使腎虛需要補,更應該扶助脾土;即使要強健脾胃,也不要忘了保養腎氣(可以滋養腎陰,同時佐以沉香、白朮、砂仁、蓮子;也可以健脾,同時佐以菟絲子、五味子)。所以許學士有「補腎不如補脾」的說法,孫真人有「補脾不如補腎」的說法,兩家的說法雖然看似相反,但都是為虛勞病人指明重要方法,醫生應當仔細辨別病症、觀察脈象,來決定補脾還是補腎,務必使治療恰當,才不會有偏頗的弊病。
因為血液的來源在腎,氣的來源在脾,所以肺氣受傷時,因為脾是肺的母親,必須求助於脾;肝血受傷時,因為腎是肝的母親,必須依賴於腎。如果這兩個臟器出問題,就會產生各種疾病;如果這兩個臟器安穩,全身經脈就會調和,疾病自然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