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治土龍疽方二

消毒散,〔總治〕皂角刺,金銀花,防風,當歸,栝蔞實,甘草節,大黃(等分),水酒煎,食前溫服,仍提掣頂中發立效。

此方症發三四日者可消。

防風通聖散,〔又〕赤芍,芒硝,滑石,川芎,大黃,桔梗,石膏,荊芥,麻黃(各四分半),山梔,白朮,連翹,當歸,薄荷,甘草,防風,黃芩(各八分)

此方非表裡俱實、大小便秘者,未可輕用。

白話文:

【治療土龍疽的兩種方法】

第一個是「消毒散」:主要成分有皁角刺,金銀花,防風,當歸,栝蔞實,甘草節,大黃(所有成分份量相等)。將這些藥材用水和酒一同煎煮,飯前溫熱服用,並且在服用時,輕輕提起頭頂的頭髮,這樣會更有效果。此療法適用於病癥出現三到四天的患者,可以幫助消解病情。

第二個是「防風通聖散」:主要成分包括赤芍,芒硝,滑石,川芎,大黃,桔梗,石膏,荊芥,麻黃(各佔四分半),山梔,白朮,連翹,當歸,薄荷,甘草,防風,黃芩(各佔八分)。但請注意,這個配方僅適用於內外兼實,大小便皆有阻塞的患者,若非這種情況,不可輕易使用。

2. 虛損癆瘵源流

五癆六極七傷,煎厥症,解㑊證,食㑊證,二陽病

虛損癆瘵,真元病也。虛者,氣血之虛。損者,臟腑之損。虛久致損,五臟皆有。損肺傷氣,毛槁皮焦,急宜養氣(宜四君子湯)。損心傷神,血脈不榮,急調榮衛(宜八珍湯)。損肝傷筋,筋緩不收,急當緩中(宜牛膝丸、八味丸)。損腎傷精,骨髓消減,急須益精(宜金剛丸、煨腎丸)。

損脾傷倉廩,飲食不為肌膚,急應時飲食,適寒溫(宜十全大補湯)。五臟之氣,有一損傷,積久成癆,甚而為瘵。癆者,勞也,勞困疲憊也。瘵者,敗也,羸敗凋敝也。虛損癆瘵,其病相因,其實由於五臟如此。然五臟雖分,而五臟所藏,無非精氣,其所以致損者有四,曰氣虛,曰血虛,曰陽虛,曰陰虛。

陽氣陰血,精又為血本,不離氣血,不外水火,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寒為熱。此虛損之大概。而氣血陰陽,各有專主,認得真確,方可施治。氣虛者,脾肺二經虛也,或飲食,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必溫補中氣(宜補中益氣湯)。

血虛者,心肝二經虛也,吐血瀉血,女人產後,或崩漏,或諸血失道妄行,眼花頭暈,漸至吐血不止,或乾血癆(宜四物湯、當歸補血湯)。而陽虛陰虛,則又皆屬腎。陽虛者,腎中真陽虛也,真陽即真火,審是火虛,右尺必弱,只宜大補元陽,亦不可傷陰氣,忌涼潤,恐補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惟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宜八味丸),沉陰自斂,陰從乎陽矣,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臀也。

陰虛者,腎中真陰虛也,真陰腎水,審是水虛,脈必細數,只宜大補真陰,亦不可伐陽氣,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苦寒,恐伐元陽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宜六味丸加杞子、魚鰾),虛火自降,而陽歸於陰矣,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也。而二者之為病亦各有異,陽虛所生病,為熱癆,口乾咽痛,舌瘡,涕唾稠黏,手足心熱,大便燥,小便赤。

然至咽瘡失音,或尪羸,陽不舉,脈細無根,脈數不倫漸已成瘵而難救(宜逍遙散、坎離既濟丹)。陰虛所生病,為虛癆,吐痰白色,胃逆不思飲食,惡食,食不化,遺濁,便溏泄。然至泄不已,神瘁肉削,漸已成瘵而難救(宜人參養榮湯、三白廣生湯)。

二病之原,皆由勞心好色,以至真陽衰憊,邪火盛熾,真陰虧損,虛火炎爍,由是火蒸於上,則為咳血(宜五汁膏),為潮熱(宜清骨散),火動於下,則為精濁(宜龍齒丸),為泄瀉(宜歸脾湯、三白廣生湯),諸症蜂起矣。

然病之原,雖屬陰陽之虛,而其症必積各見於一經,就其症之所見,以審知為何經,而因以辨乎陰陽之所屬,然後可與療治。何言之?如現患精濁,又兼脛酸腰背拘急,知其病在腎也(宜大菟絲子丸、補中地黃丸)。現患喘咳嗽血,又兼皮枯,鼻塞聲重,知其病在肺也(宜保和湯)。

白話文:

虛損癆瘵源流

五癆六極七傷等症,其根本都是真元虧損的疾病。所謂「虛」,是指氣血不足;「損」,是指臟腑受損。長期虛弱就會導致臟腑受損,五臟都會受到影響。

肺受損傷氣,則毛髮枯槁,皮膚乾燥,需急於滋養肺氣(可用四君子湯)。心受損傷神,則血液循環不暢,需調理營衛之氣(可用八珍湯)。肝受損傷筋,則筋脈鬆弛,需緩解筋脈症狀(可用牛膝丸、八味丸)。腎受損傷精,則骨髓減少,需滋補腎精(可用金剛丸、煨腎丸)。脾受損傷運化,則飲食無法滋養肌膚,需調理飲食,注意寒溫(可用十全大補湯)。

五臟的氣血只要有一處受損,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癆,嚴重則發展成瘵。癆指的是勞累,勞累疲憊;瘵指的是衰敗,形容人體極度衰弱。虛損、癆、瘵三者病理相通,根源都在於五臟的損傷。雖然五臟各有其功能,但最終都歸於精氣,導致損傷的原因主要有四:氣虛、血虛、陽虛、陰虛。

陽氣、陰血,精氣是血的根本,都離不開氣血,也離不開水火。水火調和則化為精氣,水火失衡則產生寒熱。這就是虛損的大致病機。而氣血陰陽各有其主司臟腑,只有準確辨明,才能對症下藥。

氣虛是脾肺兩經虛弱,可能是飲食失調,或勞累過度,導致氣衰火旺,四肢倦怠發熱,氣力不足,懶於說話,活動則氣喘乏力,自汗心煩,需溫補中氣(可用補中益氣湯)。

血虛是心肝兩經虛弱,表現為吐血、便血,產後婦女,或崩漏,或其它出血症狀,眼花頭暈,嚴重者會吐血不止,或乾血癆(可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

陽虛和陰虛都與腎臟有關。陽虛是腎臟真陽不足,真陽就是真火,如果真火不足,寸口脈右尺必弱,需大補元陽,但不可損傷陰氣,忌用寒涼潤澤之物,以免助長陰邪,更忌辛辣散寒之物,以免損傷陰氣,只宜溫熱補陽的藥物,以陽補陰(可用八味丸),陰氣自斂,陰陽得以調和,這就是所謂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陰虛是腎臟真陰不足,真陰就是腎水,如果腎水不足,脈象必細數,需大補真陰,但不可損傷陽氣,忌用辛燥之物,以免助長陽邪,更忌寒涼之物,以免損傷元陽,只宜甘潤滋陰的藥物,以陰補陽(可用六味丸加杞子、魚鰾),虛火自退,陰陽得以調和,這就是所謂的「壯水之主,以鎮陽光」。這兩種虛證的症狀也有所不同:陽虛所致的疾病,是熱癆,表現為口乾咽痛,舌瘡,鼻涕唾液稠黏,手足心熱,大便秘結,小便赤黃。嚴重者會咽喉腫痛失音,或身體消瘦,陽痿,脈象細弱無力,脈數紊亂,漸漸發展成瘵而難以治療(可用逍遙散、坎離既濟丹)。陰虛所致的疾病,是虛癆,表現為吐白色痰,胃氣上逆,不思飲食,厭食,飲食不消化,遺精,大便溏瀉。嚴重者會持續腹瀉,形體消瘦,漸漸發展成瘵而難以治療(可用人參養榮湯、三白廣生湯)。

這兩種疾病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勞心傷神,縱慾過度,導致真陽衰竭,邪火旺盛,真陰虧損,虛火內熾。虛火上炎則會咳血(可用五汁膏),發熱(可用清骨散);虛火下移則會遺精(可用龍齒丸),腹瀉(可用歸脾湯、三白廣生湯),種種症狀接踵而來。

雖然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是陰陽虛弱,但症狀往往會集中表現在某一經脈上,根據症狀判斷病位所在的經脈,再辨明陰陽虛實,才能進行治療。例如,如果出現遺精,又伴有腿酸腰背疼痛,就知道病在腎臟(可用大菟絲子丸、補中益氣丸);如果出現喘咳、咯血,又伴有皮膚乾燥,鼻塞,聲音嘶啞,就知道病在肺臟(可用保和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