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一 (1)
卷二十一 (1)
1. 痧脹源流
痧脹,風濕火三氣相搏病也。夫痧脹之病,自古已有,瘀脹之名,自古未立。考之方書,曰乾霍亂,曰絞腸瘀,曰青筋,曰白虎症,曰中惡,即皆痧脹之病也。特未專立痧脹之名,而其症亦偶一患之,未如近今之甚耳。故從古患此症者,北方多有,謂之曰青筋症,又曰馬頭瘟。
今則南方遍行,謂之曰水痧,又曰水傷寒。江浙則為痧,閩廣則曰瘴氣,其實一而已矣。惟古已有此病,故凡方書所以治乾霍亂、絞腸瘀、青筋、白虎、中惡者,皆即治痧脹之方藥。惟古未立此名,故凡後世焠刮刺等法,及所以治之之方劑,皆自古所未專詳,後之醫者,因得藉口以為古書之所無,今人自不能治,以致患此症者,俱束手以視其斃,亦可憾矣。雖然,皇古無醫書,自軒岐創法,歷代名人各有撰述,因而一切之病著,一切之治法亦備。
白話文:
痧脹之病,古今皆有
痧脹,是由風、濕、火三氣交纏所引起的疾病。痧脹之病,自古以來就存在,但「瘀脹」這個名稱卻是近來才出現的。翻閱古籍,像是乾霍亂、絞腸瘀、青筋、白虎症、中惡等病症,其實都是痧脹的表現。只是古時候沒有專門將其命名為「痧脹」,而且發病的頻率也比現在少。
所以,古時候患有這種病的人,北方地區較多,稱之為「青筋症」或「馬頭瘟」。現在則是在南方地區廣泛流行,稱之為「水痧」或「水傷寒」。江浙地區則直接稱之為「痧」,閩廣地區則稱為「瘴氣」,其實都是同一種病症。
由於古時候已經有這種病症,因此古籍中用來治療乾霍亂、絞腸瘀、青筋、白虎、中惡的方藥,也都是治療痧脹的藥方。只不過古人沒有特別命名為「痧脹」,因此後世所創的焠刮刺等療法,以及治療痧脹的方劑,古書中都未曾詳細記載。後世的醫師就借此說古書中沒有記載,所以現代人無法治療,導致患者束手無策,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死去,實在令人遺憾。
雖然古代沒有醫書,自軒轅黃帝與岐伯創立醫學以來,歷代名醫都有著述,因此各種病症的記錄和治療方法都已經齊備。
痧脹之病,特古未遍行,故治法遂略耳,迨後世其病既盛,其法又何嘗不有人詳論之耶。且痧脹至今時而始有人詳論,不猶之一切病症,亦為古略而後詳耶,是亦理有固然,無足怪已。夫所謂今時詳論痧脹者何人,王養吾是也。養吾名凱,毗陵人,精於醫,尤善痧症,曾詳列七十二種正變瘀,於康熙間刻《痧症全書》行於世,而其板惜早湮沒,其書不甚傳。
向余於痧脹一症,曾遍稽古方書言乾霍亂等症者,參以己見著為論,後得養吾書讀之,詳盡無遺,仍復理精詞達,雖其言兼症、變症、類症處,未免頭緒太煩,然掘柢搜根,發前人所未發。直覺養吾未有書,痧症如隱煙霧中,養吾既有書,痧症如顯日月臨照中,而人皆得共見也。
白話文:
關於「痧脹」這種疾病,過去並未廣泛流傳,因此治療方法相對簡單。等到後世這種疾病的病情加重,人們是否也曾詳細討論過治療方法呢?而且,直到現在,才開始有人詳細研究「痧脹」,這不正是所有疾病都遵循從簡到詳的發展過程嗎?這在邏輯上本就是常理,不足為奇。所謂現在詳細研究「痧脹」的人,就是王養吾。他名凱,毗陵人,精通醫術,特別擅長「痧症」,曾在康熙時期編寫了《痧症全書》,詳細列出72種正變瘀,該書在世間流傳,可惜原版早已消失,該書的影響力也有限。
以前,我對「痧脹」這個症狀,曾經詳細研讀古代醫學典籍中關於乾霍亂等症狀的描述,再結合自己的看法撰寫論文。後來,我閱讀了王養吾的著作,發現他的論述詳盡無遺,且論點精確,用語通順。雖然他對於症狀、變化和類似症狀的描述可能有些複雜,但他的著作深入淺出,挖掘了前人未曾揭示的知識。可以說,在王養吾沒有出版他的書之前,「痧症」就像霧裡看花,模糊不清;有了他的書,「痧症」就像陽光照耀下,清晰明瞭,人人都能看見。
視余向之所論,殊為簡而未該矣。乃即養吾之言最精確者,採輯而條貫之,以著斯篇,又恐人不知余斯篇之實本於養吾,而反沒養吾也,因於此特申之,亦不敢掠人之美云爾。
且余前言痧脹為風濕火三氣相搏之病者,何也?風為厥陰風木,濕為太陰濕土,火為少陽相火,三氣雜揉,清濁不分,升降不利,遂至胸腹脹急,或痛或不痛,而痧脹之症以成,此則病因之由於內者也。其實內三經之因,其發必由外感,而外感必分表裡。其始感於肌表,人自不知,則入半表半裡,故胸悶、嘔吐、腹痛也,用焠法可愈,不愈,以藥治之(宜四號否象方、五號觀象方)。或感於半表裡,人自不知,則入於裡,故欲吐不吐,欲瀉不瀉。
白話文:
第一段
我先前所論述的,實在過於簡略,未能涵蓋所有要點。因此我便將我認為最精確的論點,整理條列,撰寫成此篇。但我又擔心世人不知此篇的本源出自於我的論述《養吾》,反而將《養吾》給遺忘了,所以特地在此說明,也絕不敢剽竊他人之美。
第二段
而且我先前所說痧脹是風濕火三氣相搏而成的病,為何如此呢?風屬厥陰風木,濕屬太陰濕土,火屬少陽相火,三氣交雜在一起,清濁不分,升降失調,導致胸腹脹痛,或痛或不痛,而形成痧脹的症狀。這是病因由內而發的。
其實內三經的病因,其發病必是由外感而起,而外感又分為表裡。起初感於肌表,人自身不知,便會進入半表半裡,所以才會出現胸悶、嘔吐、腹痛等症狀。可用焠法治療,若不愈,則需用藥物治療(宜用四號否象方、五號觀象方)。或者感於半表半裡,人自身不知,便會進入裡,所以才會出現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的症狀。
痧毒衝心,則心胸大痛。痧毒攻腹,則盤腸吊痛。用放血法自愈,不愈,以藥治之(宜十四號豐象方、十九號大畜方)。或中於里,人自不知,則痧氣壅阻,惡毒逆攻心膂,立時發暈,氣血不流,放之亦無紫黑毒血,即有亦不多,此痧毒入深,凶兆也。但當審脈辨症,風寒暑濕氣血食積痰飲,辨其何因,治之使蘇,令氣血流動,然後扶起放痧,如不蘇,急以藥灌之(宜二十一號暌象方、三十三號巽象方、四十五號蒙象方)。如此重症,當立時連進湯丸,方能有救,遲則必死。
凡痧脹服藥,但由痧氣壅盛,而無食積瘀血,宜冷服。若痧氣壅阻食積,而無血痧,稍冷服。若痧毒盛而血瘀,微溫服。若痧入氣分而毒壅,宜刮痧。若入血分而毒壅,宜放痧。其大較也。
白話文:
如果痧毒入侵心臟,會引起心胸劇烈疼痛;如果痧毒攻擊腹部,會導致腸胃疼痛。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放血療法自我康復,若未見效,則需服用藥物治療(推薦十四號豐象方、十九號大畜方)。若是痧毒從內部侵入,患者自己可能沒有察覺,這時痧氣堵塞,惡性毒素逆襲心脊,會立刻出現頭暈現象,血液運輸受阻,即使放血也未必能排出紫黑色毒素,即便有也量不多,這是痧毒深入體內的兇險徵兆。然而,在此情況下應仔細診脈辨證,區分是由風寒、暑濕、氣血、食物、痰飲等不同原因造成的,對症下藥使其恢復,促進血液循環,接著進行放痧療法。若仍無反應,應立即用藥灌服(推薦二十一號暌象方、三十三號巽象方、四十五號蒙象方)。對於這種嚴重病情,必須即刻連服湯丸,纔有機會輓救,拖延則必死。
在服用治療痧脹的藥物時,若痧氣過盛且無食積瘀血的情況,應冷服。若痧氣堵塞食積,但無血痧,可以稍冷服。若痧毒強盛且有血瘀,則可溫和服藥。若痧毒進入氣分且毒素堵塞,應採用刮痧療法。若痧毒進入血分且毒素堵塞,則需放痧。總的來說,這些是治療痧脹的基本原則。
且痧症必分涼熱,如痧犯太陽,則頭疼發熱;犯少陽,則耳旁腫脹,寒熱往來;犯陽明,則但熱不寒,面目如火;犯太陰,則腹痛身涼;犯厥陰,則少腹或脅胸痛,亦身涼;犯少陰,則腰痛,亦身涼。
犯肺,則咳嗽痰喘微熱,甚則鼻衄;犯心,則心痛,或心脹,頭額冷汗如珠,而身或熱或涼;犯膀胱,則小便血,甚則身熱;犯大腸,則痢膿血,嘔吐身熱;犯肝,則沉重不能轉側,晡熱內熱,甚則吐血;犯三焦,則熱毒內攻,口渴便結而身熱。此痧犯六經臟腑,而寒熱之外現者也。
又有痧氣壅盛,發為熱症,或熱而不涼,或日晡發熱,或潮熱往來,皆痧毒阻而不通,搏擊肌表,發而為熱。若誤為外感傳經熱症,發汗溫飲,雖慢痧遲緩,勢必益盛,變出頭汗發狂譫語種種重症。不知外感之脈浮數而緊,熱症之脈洪數有力,痧症之脈終有不同,或有可疑,須看痧筋有無,辨之即明矣。而痧脹又必觀其所起與其所伏。
白話文:
如果痧氣鬱積,就會引起發熱症狀,可能一直發熱不退,也可能下午發熱,或者出現潮熱反覆,這些都是因為痧毒阻塞不通,衝擊肌膚表面而引起的發熱。
如果誤以為是外感傳經熱症,用發汗、溫補的方法治療,雖然能暫時減緩痧症,但病情卻會加重,甚至出現頭冒冷汗、發狂、神志不清等嚴重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外感傳經熱症的脈象是浮數而緊,熱症的脈象是洪數有力,而痧症的脈象則有所不同。如果有疑慮,可以觀察是否有痧筋,辨認起來就容易了。
另外,痧脹的病因要根據發病部位和潛伏部位來判斷。
蓋痧之發也,與中風、痰厥、昏迷相似。若脈不洪滑,便有可疑,非真痰矣。故症或口渴身熱,而脈變為沉遲,症或不渴身涼,而脈變為緊數,皆為脈症不合,必取青紫筋色辨之,方有確見,不得誤認為中風、痰厥、昏迷也。且其病源之起伏,更有顯然者。如先吐瀉而心腹絞痛,其痧從穢氣而發為多也。
先心腹絞痛而吐瀉,其痧從暑氣而發為多也。心胸昏悶,痰涎膠結,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其痧從寒氣久伏,郁為火毒而發為多也。則其源之所在,安可不詳審哉。且夫治痧脹,與治他症之法異,欲治痧脹,必先明乎他症之所以異,何言之?如傷寒食未化,下之太早,反引寒邪入胃,變而為熱,熱邪固結,所食不能消化,乃成結胸。若痧症新食,固宜以吐為先,至所食既久,驟然痧脹,雖所食消化未盡,下之無害。
白話文:
痧症發作時,症狀類似中風、痰厥、昏迷。但若脈象不洪滑,就要懷疑是否為真正的痰厥,因為痧症的脈象會與症狀不符。比如,患者口渴、身體發熱,但脈象卻沉遲,或者患者沒有口渴、身體發涼,但脈象卻緊數,這些都是脈症不合,必須觀察青紫色的筋脈顏色才能確定。切不可誤認為中風、痰厥、昏迷。而且,痧症的病因變化非常明顯,例如先嘔吐腹瀉,然後心腹絞痛,這大多是穢氣導致的痧症。
先心腹絞痛然後嘔吐腹瀉,這大多是暑氣導致的痧症。心胸昏悶,痰涎阻塞,全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無力,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這大多是寒氣久伏,鬱積成火毒導致的痧症。所以,必須仔細辨明病因所在。
治療痧脹的方法與治療其他疾病不同,要治療痧脹,必須先了解其他疾病的病因,為何這樣說呢?比如,傷寒患者食物尚未消化,就過早使用瀉藥,反而會導致寒邪入侵胃部,轉化成熱邪,熱邪停留在胃部,所食食物無法消化,就會形成結胸。而痧症患者若是新食,就應該先用催吐的方法,但如果食物已經吃很久了,突然出現痧脹,即使食物尚未完全消化,使用瀉藥也不會有害。
蓋痧脹非有寒邪入胃,變成熱結之患,但因痧毒在腸胃部分,肌肉作腫作脹,盤腸絞痛,遍及臟腑,故外宜用刮放以泄毒於表,內可即下以攻毒於裡,則腫脹自消,食積因之通利,原無結胸之可憂也。但下之必兼去食積,又宜以漸而進,中病即止。痧毒若犯咽喉,則痰喘如鋸,先放其痧,急用薄荷、牛蒡、童便、山豆根之類以清之,兼用吹藥(宜二十號損象方)。痧症危急,大便不通,急宜放痧,用藥攻之(宜潤下丸)。
小便不通,亦急放痧,用藥分利之(宜四十四號未濟方)。枚舉兩三端,可見痧與他症之異也。即或有痧與他症相兼而發者,亦當首重治痧,兼醫他症,以痧症急而他症緩也。惟胎前產後有痧,當並重處治。蓋胎前宜補,痧症宜消,產後宜溫,痧症宜涼也,此際最當斟酌。雖然,痧症之發,其表裡寒熱起伏,以及他症同異,固不可忽視。
白話文:
痧脹不是因為寒邪入侵胃部,變成熱結的毛病,而是因為痧毒在腸胃部位,導致肌肉腫脹、腸子絞痛,遍及五臟六腑。所以,外用刮痧放血,可以把毒素排泄到體表;內服瀉藥,可以攻毒於內,這樣腫脹就會消退,積食也會隨之通暢,原本擔心會變成胸悶的狀況也不用擔心了。但是瀉藥一定要配合去除積食,而且要慢慢服用,病情好了就停止。
如果痧毒侵犯到咽喉,就會出現像鋸子一樣的痰喘,先要放痧,然後趕緊用薄荷、牛蒡、童便、山豆根之類的藥物來清熱解毒,同時也要用吹藥(使用二十號損象方)。如果痧症危急,大便不通,就要趕緊放痧,同時用藥物攻邪(使用潤下丸)。
如果小便不通,也要趕緊放痧,同時用藥物通利小便(使用四十四號未濟方)。以上僅舉出幾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痧症和其他疾病的不同之處。即使有痧症和其他疾病同時發作,也應該優先治療痧症,同時兼顧其他疾病,因為痧症比較急,其他疾病相對緩慢。
但是,懷孕期間和產後出現痧症,就需要同時重視兩種情況的治療。因為懷孕期間需要補益,而痧症需要消退;產後需要溫補,而痧症需要清涼,這時候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斟酌治療方法。雖然如此,痧症發作時,其表裡寒熱的變化,以及和其他疾病的異同,都不能忽視。
而痧氣侵犯,要必先及十二經,故其發時,每隨所犯之經而有十二經現症,必明乎此,方可隨症尋經,因經設治。而十二經脈所起,及十二引經之藥,俱不可不知,試條列焉。或腰背巔頂,連及風府,脹痛難忍,是足太陽膀胱經痧也,其脈起於足小指外側之端,其引經藥黃柏、藁本。
或兩目紅赤如桃,唇乾鼻燥,腹中絞痛,是足陽明胃經痧也,其脈起足次指外間,又一支入足中指外間,又一支入足大指端,其引經藥葛根、厚朴、白芷,少用。或脅肋腫脹,痛連兩耳,是足少陽膽經痧也,其脈起足四指間,其引經藥柴胡、青皮。或腹脹板痛,不能屈伸,四肢無力,泄瀉不已,是足太陰脾經痧也,其脈起足大指端,其引經藥酒炒白芍。
白話文:
痧氣侵犯,隨經而現症,需明經設治
當痧氣入侵身體時,必然會先影響到十二經脈,所以痧氣發作時,往往會根據所侵犯的經脈,出現對應的十二經脈症狀。必須清楚了解這些症狀,才能根據症狀尋找對應的經脈,並針對經脈施治。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十二經脈的起點,以及引導這些經脈的藥物,以下列舉一些例子:
-
腰背、巔頂至風府脹痛難忍,是足太陽膀胱經痧。 這條經脈起於足小指外側的末端,引導這條經脈的藥物是黃柏和藁本。
-
兩眼紅赤如桃,嘴唇乾燥、鼻子乾澀,腹部絞痛,是足陽明胃經痧。 這條經脈起於足第二趾外側,然後分出兩支,一支進入足中指外側,另一支進入足大趾末端。引導這條經脈的藥物是葛根、厚朴和白芷,使用時應適量。
-
脅肋腫脹,疼痛連至兩耳,是足少陽膽經痧。 這條經脈起於足第四趾間,引導這條經脈的藥物是柴胡和青皮。
-
腹部脹痛,不能彎腰伸展,四肢無力,腹瀉不止,是足太陰脾經痧。 這條經脈起於足大趾末端,引導這條經脈的藥物是酒炒白芍。
或心胸吊痛,身重難移,作腫作脹,是足厥陰肝經痧也,其脈起足大指叢毛上,其引經藥柴胡、青皮、川芎。或痛連腰與外腎,小腹脹硬,是中少陰腎經痧也,其脈起足小指下,其引經藥獨活、鹽、酒。或咳嗽聲啞,氣逆發嗆,是手太陰肺經痧也,其脈起手大指端,其引經藥蔥白、桔梗、白芷,少用。
或半身疼痛,麻木不仁,左足不能屈伸,是手太陽小腸經痧也,其脈起手小指端,循外側上行,其引經藥羌活,少用。或半身脹痛,俯仰俱廢,右足不能屈伸,是手陽明大腸痧也,其脈起手食指端,其引經藥白芷,少用。或病重沉沉,昏迷不省,或狂言亂語,不知人事,是手少陰心經痧也,其脈起手小指內側出其端,其引經藥獨活、細辛。
白話文:
1. 肝經痧症狀
若患者感到胸悶、胸口吊痛,身體沉重難以移動,身體腫脹,則可能是足厥陰肝經痧。此經脈起於足大拇指的叢毛處。治療此症的引經藥有柴胡、青皮、川芎。
2. 腎經痧症狀
若患者疼痛連及腰部和外腎,小腹脹硬,則可能是中少陰腎經痧。此經脈起於足小指下方。治療此症的引經藥有獨活、鹽、酒。
3. 肺經痧症狀
若患者咳嗽聲音嘶啞,氣逆發嗆,則可能是手太陰肺經痧。此經脈起於手大拇指指尖。治療此症的引經藥有蔥白、桔梗、白芷,用量要少。
4. 小腸經痧症狀
若患者半身疼痛、麻木無知覺,左腳不能彎曲伸直,則可能是手太陽小腸經痧。此經脈起於手小指指尖,沿著外側向上行進。治療此症的引經藥有羌活,用量要少。
5. 大腸經痧症狀
若患者半身脹痛,無法彎腰抬頭,右腳不能彎曲伸直,則可能是手陽明大腸經痧。此經脈起於手食指指尖。治療此症的引經藥有白芷,用量要少。
6. 心經痧症狀
若患者病情嚴重,昏昏沉沉,神志不清,或胡言亂語,不知人事,則可能是手少陰心經痧。此經脈起於手小指內側指尖。治療此症的引經藥有獨活、細辛。
或醒或寐,或獨語一二句,是手厥陰心包絡經痧也,又名手心主,其脈起中指端,其引經藥柴胡、丹皮。或胸腹熱脹,揭去衣被,乾燥無極,是手少陽三焦經痧也,其脈起手無名指端,其引經藥川芎,少用。夫既因十二經現症而知何經之痧,即可因何經之脈所起之處以施針刺,再用藥治之,寧患痧脹之不愈。或有謂針刺手足,無如指頂為妙者,法最簡便,參用可也。
然而治痧莫要於手法,更有不可不明者。手法奈何,不外焠、刮、放三者而已。蓋痧在肌表,有未發出者,以燈照之,隱隱皮膚之間,且慢焠,若既發出,有細細紅點,狀如蚊跡,粒如㾦麩,疏則累累,密則連片,更有發過一層,復發兩三層者。焠法,看其頭額及胸前兩邊,腹上,肩腰照定小紅點上,以紙捻條或粗燈草,微蘸香油,點灼焠之,即時暴響。焠畢,便覺胸腹寬鬆,痛亦隨減。
白話文:
有時清醒有時睡著,偶爾會自言自語一兩句,這是手厥陰心包絡經的痧,又稱手心主,經脈起於中指尖,引經藥物是柴胡、丹皮。如果胸腹感到熱脹,想要脫掉衣服被子,卻感到乾燥無比,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痧,經脈起於無名指尖,引經藥物是川芎,用量要少。既然能根據十二經的症狀判斷出是哪條經絡的痧,就能根據經脈起點的位置施針,再用藥物治療,這樣就不怕痧脹不好了。有人說針刺手腳,以指尖為最佳,方法最簡單,可以參考使用。
然而治療痧最重要的是手法,還有一些不可不知的細節。手法無非是焠、刮、放三種。痧症在肌膚表層,有些尚未發出來,可以用燈光照,隱隱約約能看到皮膚上的痧點,此時要慢慢焠。如果已經發出來,會出現細細的紅點,狀似蚊子叮咬的痕跡,大小像糠麩,稀疏的會一個一個,密集的會連成一片,甚至有的會反覆發作,一層一層。焠法就是看準頭額、胸前兩側、腹部、肩腰上的小紅點,用紙捻條或粗燈草沾一點香油,點燃灼燒焠治,會發出爆響聲。焠完之後,會感覺胸腹寬鬆,疼痛也隨之減輕。
此火攻之妙用也,此焠法也。痧在皮膚之裡,有發不出者,則用刮法。若背脊,頸骨上下,胸前,脅肋,兩肩臂灣,用銅錢或碗口蘸香油刮之。若在頭額項後,兩肘臂,兩膝腕,用棉紗線或苧麻繩,蘸香油戛,見紅紫血點起方止。大小腹軟肉內痧,用食鹽以手擦之,既刮出,痛楚亦輕矣。
此刮法也。古人云:東南卑濕之地,利用砭。所謂針刺出毒者,即用砭之道也。但今放痧,俱用鐵針,輕者一針即愈,重者數刺不痊,蓋因痧毒入深,一經鐵氣,恐不能解,惟以銀針刺之,庶入肉無毒,又何懼痧患之至深乎。此刺法也。夫治痧之手法既明,而放痧之要處宜悉。
白話文:
火攻之妙用,便是焠法。
痧氣若隱藏於皮膚深處,無法自行發散,則可使用刮痧法。對於背脊、頸骨上下、胸前、脅肋、兩肩臂灣等部位,可以使用銅錢或碗口沾取香油刮拭。若痧氣位於頭額項後、兩肘臂、兩膝腕等部位,則可用棉紗線或苧麻繩沾取香油輕輕刮拭,直到出現紅紫色血點才停止。至於大小腹軟肉內部的痧氣,則可以用食鹽用手擦拭。刮痧後,痧氣排出,疼痛也減輕了。
這就是刮痧法。
古人說:東南潮濕低窪之地,就應該使用砭石。所謂針刺出毒,就是利用砭石的原理。但現在放痧都使用鐵針,輕者一針即癒,重者多次刺針卻不見好轉。這是因為痧毒深入體內,一旦接觸到鐵氣,可能無法完全解毒。因此,建議使用銀針刺痧,因為銀針入肉無毒,更不必擔心痧毒深入體內。這就是刺痧法。
放痧者,即刺痧也。其可放之處有十:一在頭頂心百會穴,只須挑破,略見微血以泄毒氣,不用針入。二在印堂,頭痛甚者,用針鋒微微入肉,不必深入。三在兩太陽穴,太陽痛甚者用之,針入一二分許。四在喉中兩旁,惟蝦蟆大頭瘟可用。五在舌下兩旁,惟急喉風喉鵝痧可用,急令吐出惡血,不可嚥下。
六在兩乳,乳頭垂下盡處是穴,此處不宜多用,不如看有青筋在乳上下者刺之。七在兩手十指頭,其法用他人兩手,扐下不計遍數,捏緊近脈息處,刺十指尖出血;一法,用線扎住十指根,刺指背近甲處出血,隨人取用,若刺指尖,太近指甲,常令人頭眩。八在兩臂灣曲池穴,臂灣名曲池,腿灣名委中,先蘸溫水拍打,其筋自出,然後迎刺。
白話文:
放痧法說明:
放痧,也就是刺痧。以下列出十個可放痧的部位:
- 頭頂心百會穴:只需挑破皮膚,略微見血即可洩毒氣,不必用針深入。
- 印堂:頭痛嚴重者可用針鋒微微刺入肉中,不必深入。
- 兩太陽穴:太陽穴疼痛嚴重者可用,針刺入一二分許。
- 喉中兩旁:僅適用於蝦蟆大頭瘟。
- 舌下兩旁:僅適用於急喉風、喉鵝痧,需立即吐出惡血,不可吞下。
- 兩乳:乳頭垂下盡處是穴位,此處不宜多用,不如觀察乳房上下是否有青筋,如果有則刺之。
- 兩手十指頭:方法一,由他人兩手用力往下壓,次數不限,捏緊靠近脈息處,刺十指尖放血;方法二,用線綁住十指根,刺指背靠近指甲處放血,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方法。若刺指尖太靠近指甲,容易讓人頭暈。
- 兩臂彎曲池穴:臂彎處名為曲池,腿彎處名為委中,先用溫水拍打,使其筋脈突出,然後迎著筋脈方向刺針。
注:
- 上述內容僅為古代醫書記載,現代醫學並不認可放痧療法,請勿自行嘗試。
九在兩足十指頭,與刺手指同法。十在兩腿灣,看腿灣上下前後,有青筋所在,名曰痧眼,即用針迎其來處刺之。如無青筋,用熱水拍打腿灣,直刺委中便是,惟此穴可深入寸許。或謂刺腿灣痧筋法,細看腿灣上下,有筋深青色或紫紅色者,即是痧筋,刺之方有紫黑毒血。其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無血,令人心煩。
腿兩邊硬筋上不可刺,刺之筋吊。臂灣筋色,亦如此辨之,此說參看可也。以上刺痧要處,皆當緊切牢記。總之,凡瘀有青筋紫筋,或現於一處,或現於數處,必須用針刺之,去其毒血。然用針必當先認痧筋,醫者不識,孟浪用藥,藥不能到血肉之分,或痧症復發,痧毒肆攻,輕者變重,病家不能明其故,歸咎於醫,醫者之名,由茲損矣。
白話文:
在雙腳十個手指上,針灸方法與刺手指相同。在雙腿的彎曲處,觀察腿的上下左右,若有青筋出現,稱為痧眼,應使用針灸對著青筋方向刺入。若無青筋,可用熱水拍打腿的彎曲處,直接刺入委中穴即可,這個穴位可以深入一寸左右。有論點認為,對於針灸治痧筋的方法,仔細觀察腿的上下部分,若有深青色或紫紅色的筋脈,就是痧筋,刺入後會有紫黑色的毒血流出。腿上的大筋不可刺,刺後無血,會讓人感到心煩。
在腿的兩側硬筋上不可刺,刺後筋會吊起。手臂彎曲處的筋脈,也要這樣分辨,這些說明可供參考。以上針灸治痧的重要位置,都應緊密記住。總而言之,凡是有青筋、紫筋,或在某處或數處出現,都必須用針灸去除其毒血。然而使用針灸必須首先辨識痧筋,醫生若不識別,隨意使用藥物,藥物無法達到血肉之處,或者痧症再次發作,痧毒肆意攻擊,輕則加重病情,病人家屬無法明白原因,歸咎於醫生,醫生的聲譽因此受損。
故放痧必須令其放盡,然亦有不盡者,何也?蓋痧者,熱毒也,或誤飲熱湯,其青筋反隱不現,即略現,放之或毒血不肯流,刮痧亦不出,熱湯為之害也,當急飲冷水解之,然後可再放而血流,再刮而痧出。又有毒痧方發,為食物積滯所阻,與痧毒凝結於中,即放之不盡,刮之不出者,食物積滯為之害也,當先消食積而再刮放。或有痧毒痧滯,熱極血凝,痧血不流,阻於胸腹,刮放不盡者,當先散痧血而後刮放。
又有痧毒方發,兼遇惱怒,氣逆傷肝作脹,故痧氣益盛,而刮放俱難盡,又當先用破氣藥而再刮放。如此,痧毒皆可漸消矣。然而痧筋不同,有現者,有微現者,有乍隱乍現者,有伏而不現者。其現者,毒入於血分為多。乍隱乍現者,毒入於氣分為多。伏而不現者,毒結於血分為多。
白話文:
所以放痧必須讓它完全放出來,但也有放不盡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痧是熱毒,有可能是誤喝了熱湯,導致青筋隱藏不顯,即使稍微顯露,放痧時毒血也不肯流動,刮痧也刮不出,這是熱湯造成的傷害。應該趕緊喝冷水解毒,然後再放痧,血就會流出來,再刮痧就能刮出痧。
還有一種情況是毒痧剛發,被食物積滯阻礙,與痧毒凝結在一起,導致放不盡、刮不出,這是食物積滯造成的傷害。
應該先消食積,再刮放痧。
也可能痧毒痧滯,熱到血凝固,痧血不流動,阻礙在胸腹,刮放不盡。
應該先散痧血,然後再刮放。
還有毒痧剛發,又遇上惱怒,氣逆傷肝造成脹痛,所以痧氣更加旺盛,刮放都很難完全放出來。
應該先用破氣藥,再刮放。
這樣一來,痧毒就能逐漸消退了。
微現者,毒阻於氣分為多。現者人知放刺,微現者乃毒阻於腸胃,痧筋不能自顯,雖刺無血,即微有血,點滴不流,治療之法,但宜通其腸胃,痧筋自現,從而刺之可也。乍隱乍現者,又必待現而放之矣。至伏而不現者,雖欲放而無可放,必從脈不合症辨之。
孰為所發之病在緩,孰為所見症候甚急,即症與脈相合,又必細辨其何痧治法,結於血者散其瘀,結於食者消其食,結於痰積者消其痰積,迨結散之後,痧筋必然復現,然後刺放,病其可得而理也。治痧之手法,寧有可不講求之者乎。如果善用手法,使痧毒得泄於外,則必再求用藥之法,以擴清其內。
白話文:
在醫學上,「微現」通常指的是毒素阻塞在氣分的情況較為多見。當人們知道應該使用針灸等方法進行刺激時,「微現」則是指毒素阻塞在腸胃之中,由於痧筋無法自行表現,即使施以針刺也未必會有血液流出,即便有血,也可能只是點滴狀且不易流動。治療的方法應該是通暢腸胃,讓痧筋自然出現,再進行針刺即可。對於忽隱忽現的情況,必須等到它出現後再進行處理。至於那些潛藏且不現的狀況,即使想要進行處理卻也無從下手,必須通過脈象和症狀來進行辨別。
判斷疾病發作的速度是緩慢還是迅速,症狀的出現是否緊迫,如果症狀和脈象相符,則必須進一步分辨是哪一種痧毒,如果是血液凝結的,應當散去瘀血;如果是食物堵塞的,則需清除食物;如果是痰積引起的,則要消除痰積。等到凝結物散開後,痧筋必定會再次出現,然後再進行針刺,疾病才能得到妥善的治療。在治療痧毒的手法上,難道有可以不注重的地方嗎?如果能巧妙地運用手法,讓痧毒得以排出體外,則接著便需要尋找使用藥物的方法,以徹底清理體內的毒素。
而治痧之藥,大約以克削為主,不可用補益。蓋以痧者,天地間癘氣也。入氣分,則毒中於氣,而作腫作脹。入血分,則毒中於血,而為畜為痧。凡遇食積痰火,氣血因之阻滯,結聚不散,此所以可畏也。故壯實者有痧症,忽飲熱酒熱湯而變者固然。即虛弱者有痧症,忽飲熱酒熱湯而變者,亦無不然。
至如人有雜症,兼犯痧脹,是為雜病變端,亦畏熱湯熱酒,人不知覺,遂遭其禍,則痧症之發,又何論人虛實乎?夫惟實者犯之,固當以有餘治。虛者犯之,亦即以有餘治。蓋其有餘者,非有餘於本原,乃有餘於痧毒也,故藥雖克削,病自當之,中病即已,於本原依然無恙。可見治痧之藥,絕無補法,痧之有實無虛也明甚。
白話文:
治療痧症的藥物,大致上以清熱解毒、消散痧氣為主,不可使用補益性的藥物。因為痧症是天地之間的邪氣,侵入人體後,會產生以下狀況:
- 入氣分: 毒氣侵入氣分,導致氣機阻滯,出現腫脹、脹滿等症狀。
- 入血分: 毒氣侵入血分,導致血液瘀滯,形成瘀血,進而出現痧疹。
凡是遇到食積、痰火、氣血阻滯等情況,都會導致痧症的發生,所以痧症不可輕視。因此,無論是體質強壯者,還是虛弱者,如果突然飲用熱酒熱湯,都可能誘發痧症。
同樣的,如果人體患有其他疾病,同時又出現痧脹症狀,就屬於雜病變端,也容易因飲用熱酒熱湯而加重病情。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結果反而因此而遭受病痛的折磨。所以,痧症的發作,並非完全取決於人體虛實。
即使是體質強壯的人,患上痧症後,也應該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而體質虛弱的人,也同樣需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因為這裡的「有餘」,並不是指身體本原的虛實,而是指痧毒的「有餘」。因此,即使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也不會損害身體本原,只要能夠消除病症就夠了。
由此可見,治療痧症的藥物,絕不使用補益方法,痧症本身也沒有虛實之分,這一點十分明確。
然則有手法以泄毒於外,有藥劑以清毒於內,痧不既治矣乎,乃竟有放血不出,用藥不效者,寧遂無法以治之?蓋痧筋隱隱,放之而血不流,即昏迷不醒,勢在危急,若審其無食積血痰阻滯於中,急用陰陽水,或泥漿水,或晚蠶沙水,或白沙糖梅水,或細辛水,擇一種用之,俟其稍醒,然後扶起再行別法療治。有因血瘀放之不出者,用桃仁、紅花、童便之類。
有因飯後便犯痧症,多用鹽湯,或礬湯冷飲,以吐去新食。食久痧脹,用菔子、山楂、麥芽消之。有積痧阻,用大黃、檳榔驅之(宜七號晉象方)。或痰血凝結,昏迷欲死,不省人事,用菜油二兩、麝香一錢調下立醒。如是先去食積血痰之阻滯者,則痧筋自然復現,痧氣自然散行,而後可刮即刮,可放即放,當藥即藥,蓋緣痧症初發,未攻壞臟腑故也。總之,肌膚痧,用油鹽刮之,則毒不內攻。
白話文:
然而,有手法可以將毒素排出體外,有藥物可以清除體內的毒素,痧症不就可以治療了嗎?為何還是有人放血放不出,用藥也不見效呢?難道就真的無藥可醫了嗎?
其實,痧筋隱隱,放血卻血流不出的時候,患者可能已經昏迷不醒,情況危急。如果確定患者體內沒有食物積滯、血痰阻滯的情況,應立即使用陰陽水,或泥漿水,或晚蠶沙水,或白沙糖梅水,或細辛水,任選一種使用,等待患者稍微清醒後,再採取其他治療方法。
如果放血不出是因為血瘀,可以用桃仁、紅花、童便等藥物治療。
如果患者飯後就犯痧症,多用鹽湯,或礬湯冷飲,以吐去新食。如果食物積滯導致痧脹,可以用菔子、山楂、麥芽消解。如果積痧阻滯,可以用大黃、檳榔驅除(宜用七號晉象方)。
如果痰血凝結,患者昏迷欲死,不省人事,可以用菜油二兩、麝香一錢調和服用,即可立即清醒。
總之,先去除食物積滯、血痰的阻滯,痧筋自然就會重新出現,痧氣自然就會散開,然後就可以刮痧,放血,服藥,因為痧症剛開始發作時,還沒有侵犯臟腑,所以是可以治療的。
總而言之,肌膚上的痧,可以用油鹽刮除,這樣毒素就不會侵入內部。
血肉痧,看青紫筋刺之,則毒有所泄。腸胃及脾肝腎三陰痧,須辨經絡臟腑在氣在血,則痧氣內攻者,可消可散可驅,而除其病根也。且凡病用藥得宜,斷無不效,獨痧症竟有得宜亦不效者何故?夫痧,熱毒也,熱毒宜涼不宜溫,宜消不宜補,湯劑入口,必須帶涼,涼則直入腸胃,而肌膚血肉之間,雖有良劑,安能得至,故治痧者,莫先於刮放也。如刮放而肌膚血肉之毒已除,後將腸胃肝脾腎之毒,用藥驅之,未有不效者矣。
然有刮放過,藥仍不效奈何?蓋雖刮而刮有未到,雖放而放有未盡,則肌膚血肉之毒猶在,故藥有不效也。若刮已到,放已盡,而痧症猶在,則毒惟在腸胃及肝脾腎三陰經絡,非藥將何以治之耶。
白話文:
一般來說,只要藥物使用得當,沒有哪種病症是不會見效的。可是為什麼單單是痧症,即使用藥得宜,也可能不見效呢?因為痧症是熱毒引起的,熱毒就應該用寒涼的方法來治療,不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應該用消散的方法,不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湯藥入口時,一定要帶點涼意,這樣才能直接進入腸胃。而肌膚和血肉之間,即使有再好的藥物,也無法直接到達,所以治療痧症,首要的方法就是刮痧放血。
如果透過刮痧放血把肌膚和血肉中的毒素去除,之後再用藥物驅散腸胃、肝臟、脾臟和腎臟中的毒素,就一定會見效。
然而有些情況下,即使已經刮痧放血了,藥物還是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可能刮痧沒有刮到,放血也沒有放完,導致肌膚和血肉中的毒素還沒有完全去除,所以藥物才會沒有效果。如果刮痧已經刮到,放血也已經放完,可是痧症還沒有消失,那麼毒素就只能存在腸胃、肝臟、脾臟和腎臟的三陰經絡裡了,不靠藥物,又該怎麼治療呢?
雖然,痧之治法,既已精詳,而痧之名稱,又當枚舉。蓋痧各有受病之由,其原雖不離七情六氣,然不盡關七情六氣也。有因糞穢所觸而發,有因飢飽勞役而發,有因傳染時行瘟疫而發。痧本無定脈,凡脈與所患之症不相應者,即為痧之脈。痧亦無定症,或感風感食感勞感痰,而以本症治之不效者,皆為痧之症。
有其症即應有其名,有其名即應有其治。故養吾於有所感而獨發為痧者,定為正痧三十六症,而以三十六方治之。又以痧之發,或兼他症,或類他症,或變他症,皆有必然之勢,故復即此而定為變痧三十六症,而以二十八方治之。總計痧症共七十有二,治痧方六十有四。又以一症有兼用數方者,有一方或可治數症者,有有症而不必用藥,因無方者。
白話文:
痧症治法與分類
雖然痧症的治療方法已經非常精確,但對於痧症的名稱,我們仍需要一一列舉。這是因為,痧症的發生原因各不相同,雖然根源可能都與七情六氣有關,但並不完全局限於七情六氣。
有些痧症是由於接觸糞穢而引發,有些則是因飢飽勞累而起,還有一些是因傳染性疾病流行而導致。
痧症本身沒有固定的脈象,凡是脈象與患者所患疾病不符的,就是痧症的脈象。同樣地,痧症也沒有固定的症狀,可能是因風寒、暑濕、勞累、痰飲等因素而導致,但用一般方法治療卻無效的,也屬於痧症。
既然有不同的症狀,就應該有相應的名稱;有相應的名稱,就應該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因此,我將因外感而獨發的痧症,歸納為「正痧三十六症」,並用「三十六方」治療。
此外,痧症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伴隨其他疾病,或類似其他疾病,或轉變為其他疾病,這些都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我又根據這些情況,將痧症分為「變痧三十六症」,並用「二十八方」治療。
總計,痧症共有七十二種,治療痧症的方劑有六十四個。還有一些情況,一種症狀可能需要使用多種方劑,一種方劑也可能可以治療多種症狀;有些症狀則不需要用藥,因為沒有相應的方劑。
其方難於立名,遂取六十四卦象,定名編次。蓋以症皆己析,方皆己造,從古無七十二痧之名,亦無六十四方之治也,今得取其方症而列陳之。曰風痧,頭疼腿痠,身熱自汗,咳嗽腹痛,此因時邪所感,不可同傷風治法,純用疏風,當用刮法,後服藥(宜第一號乾象方)。曰暑痧,頭眩噁心,自汗如雨,脈洪拍拍,上吐下瀉,腹痛或緊或慢(宜第二號姤象方)。
而亦有暑脹不已者(宜第三號遁象方,如竹葉石膏湯、六一散俱可用)。曰陰痧,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穢氣所角而致(宜第四號否象方)。曰陽痧,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鬱氣不通之故(宜第五號觀象方)。曰紅痧,皮膚隱隱紅點,如㾦疹相似,痧在肌表,感受雖淺,熱酒熱湯,亦不可犯,外用焠刮(宜第五號觀象方)。
白話文:
這些方子很難用傳統的醫學名詞命名,於是就用六十四卦的卦象來命名和編號。因為這些症狀和方子都是我自己分析和創造的,從古至今沒有「七十二痧」這個病名,也沒有「六十四方」的治療方法。現在我把這些方子跟症狀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風痧」的症狀是頭痛、腿酸、發熱、自汗、咳嗽、腹痛,這是因為感受了時邪,不能用治療風寒的辦法,只能用疏風的方法,要用刮痧,然後再服用藥物(適合第一號乾象方)。「暑痧」的症狀是頭暈、噁心、自汗如雨、脈搏洪大有力、嘔吐腹瀉、腹痛或緊或緩(適合第二號姤象方)。
還有一些暑氣鬱結導致的腹脹不止(適合第三號遁象方,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或六一散)。「陰痧」的症狀是腹痛,並且手腳冰冷,適合用火灸治療,也有可能是因為感染穢氣導致的(適合第四號否象方)。「陽痧」的症狀是腹痛,並且手腳溫熱,出血後就會好轉,可能是因為氣鬱不通導致的(適合第五號觀象方)。「紅痧」的症狀是皮膚上隱約出現紅點,像麻疹一樣,痧氣停留在肌膚表面,雖然感受比較淺,但是熱酒熱湯也不能碰,需要外用焠刮治療(適合第五號觀象方)。
曰斑痧,頭眩眼花,噁心嘔吐,身有紫斑,痧在血肉,急用刮放,遲則漸入於裡,必生變症(宜第六號剝象方)。曰烏痧,滿身脹痛,面目黧黑,身有黑斑,毒在臟腑,氣滯血凝,以致疼痛難忍(宜第七號晉象方)。曰吐痧,湯水入口即吐,急用伏龍肝研碎,水泡澄清飲即定,若湯藥亦以此水煎之(宜第四號否象方)。
曰瀉痧,水瀉不計遍數,不可下,不可澀,惟分理陰陽,用五苓散去桂,白朮換蒼朮,加車前、木通之類(宜五苓散)。曰緊痧,其痛急,霎時暈倒,不消半刻即死,故曰緊,若知之者,急為放血焠刮(宜滌痧丸,或可救)。曰慢痧,緊痧只在頃刻,慢者十日半月死,甚或一月三四月死,然亦必速治,蓋其死雖遲,久則痧毒延蔓腸胃經絡,正多凶險。如痧毒結滯於身,或左右,或上下,或表裡。
白話文:
【斑痧】頭暈目眩,噁心嘔吐,身體出現紫色斑點,痧症在血肉之中,應迅速使用刮痧方法治療,拖延會使痧症進入體內,引發變異症狀(適合使用第六號剝象方)。
【烏痧】全身脹痛,臉部及皮膚呈暗黑色,身體出現黑色斑點,毒素在臟腑,氣機阻塞,血液凝滯,導致疼痛難耐(適合使用第七號晉象方)。
【吐痧】一喝湯水就立刻嘔吐,應立即使用伏龍肝研磨後服用,並用清水泡製清湯飲用即可止吐,如果使用湯藥也需以此水煎煮(適合使用第四號否象方)。
【瀉痧】頻繁水瀉,不能過度消減或固澀,需分辨陰陽,使用五苓散去掉桂枝,將白朮換成蒼朮,加入車前子和木通等類似藥物(適合使用五苓散)。
【緊痧】疼痛急劇,瞬間暈倒,如果不立即處理,半小時內就會死亡,因此稱為「緊」,若瞭解此症狀,應立即進行放血和刮痧治療(適合使用滌痧丸,或可救)。
【慢痧】緊痧僅在短時間內發生,慢痧則可能在十天到幾個星期內死亡,甚至更長時間,但同樣必須迅速治療,因為雖然死期較晚,但久而久之痧毒會蔓延至腸胃和經絡,情況極為危險。如果痧毒在體內結滯,可能會影響到身體的左右、上下或表裡。
其在內者,先壞臟腑。在中者,先損經絡。在表者,先潰肌肉。一不治,便成死症。夫痧之有緊有慢,人多不識,未能逐症詳明。如初犯,邪氣勝,元氣衰,或十日半月一發,或一月二月一發,久之則日近一日。蓋由胃氣本虛,故爾數犯,當用藥以充其胃氣,則毒自解而痧自斷矣(宜六十四號歸妹方)。
曰暈痧,一時頭眩眼暗,昏迷跌倒,乃毒痧氣攻,毒血一沖,必至敗壞臟腑,其勢甚急,不能少延。蓋因毒血與食積痰氣,結聚心腹胸膈,而經絡不轉,氣血不通,雖放而血不流,雖刮而痧不顯。治法視其食積痰血氣阻,及暑熱伏熱穢氣之類,消之散之。俟胸膈一鬆,則昏迷自醒,然後驗其青紫筋以刺之(宜第八號大有方、第九號坎象方)。
白話文:
第一段
痧病若侵犯內臟,會先損傷臟腑;若侵犯中焦,會先損傷經絡;若侵犯肌膚表面,會先潰爛肌肉。若不及时治疗,就會變成不治之症。痧病發作有快有慢,許多人分辨不清,也無法針對不同症狀進行精準的治療。例如,初次感染時,邪氣盛行,元氣衰弱,可能十天半個月發作一次,也可能一兩個月發作一次,時間久了,發作就會越來越頻繁。這是因為胃氣本來虛弱,導致反覆發作。應該服用藥物來補益胃氣,就能解除毒素,使痧病自然痊癒。(建議使用六十四號歸妹方)
第二段
稱為「暈痧」的病症,患者會突然頭昏眼花,昏迷倒地。這是因為毒痧氣入侵,毒血猛然衝擊,導致臟腑敗壞,病情非常急迫,不容片刻延誤。這是因為毒血、食積、痰氣積聚在心腹部和胸膈之間,經絡不通暢,氣血運行受阻,即使放血,血液也不流暢,即使刮痧,痧痕也不明顯。治療方法要根據食積痰血氣阻,以及暑熱伏熱穢氣等不同的病因,進行消散。等胸膈一鬆開,昏迷就會自然清醒,然後再觀察患者身上的青紫色血管,進行針刺治療。(建議使用第八號大有方、第九號坎象方)
第一段
痧病如果影響到內臟,會先損害臟腑;如果影響到身體的中部,會先損害經絡;如果影響到皮膚表面,會先導致肌肉潰爛。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變成無法治癒的疾病。痧病發作有快有慢,很多人分辨不清,也無法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準確的治療。例如,第一次感染時,病邪很強,身體元氣虛弱,可能十天半個月發作一次,也可能一兩個月發作一次,時間久了,發作就會越來越頻繁。這是因為胃氣本來就虛弱,導致反覆發作。應該服用藥物來補充胃氣,這樣就能解除毒素,讓痧病自然消失。(建議使用六十四號歸妹方)
第二段
稱為「暈痧」的病症,患者會突然頭昏眼花,昏迷倒地。這是因為毒素和痧氣入侵,毒血突然衝擊,導致臟腑損壞,病情非常緊急,不能延誤。這是因為毒血、食物積滯、痰氣積聚在心腹部和胸膈之間,經絡不通暢,氣血運行受阻,即使放血,血液也不流暢,即使刮痧,痧痕也不明顯。治療方法要根據食物積滯、痰血氣阻,以及暑熱、伏熱、穢氣等不同的病因,進行消除。等到胸膈一鬆開,昏迷就會自然清醒,然後再觀察患者身上的青紫色血管,進行針灸治療。(建議使用第八號大有方、第九號坎象方)
曰絞腸痧,心腹絞切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繩轉,或如筋吊,或如錐刺,或如刀刮,痛極難忍。輕者亦微微絞痛,脹悶非常,放血可愈。若不愈,必審脈證何因,辨明暑穢食積血痰氣阻治之,須連進數劑,俟其少安,方可漸為調理。此症多有放血不愈,不肯服藥,遂痧毒攻壞腸胃而死者,良可惜哉(本症右手脈伏宜放血,用第十號節象方、第八號大有方、十一號屯象方,服下,能熟睡即愈。
如昏沉絞痛,口吐痰涎,宜先刺指頭出血,用十二號既濟方冷砂仁湯調下,並一號乾象方加山豆根、茜草、金銀花、丹參、山楂、菔子服之安。如盤腸絞痛,脈俱伏,宜十三號革象方、十四號豐象方。或飲之稍愈後復絞痛非常,叫喊不已,宜十五號明夷方、十六號師象方,必愈)。
白話文:
"絞腸痧"是指腹部劇烈疼痛的病症,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胃腸炎或胃腸道感染。疼痛可能強烈到讓人無法忍受,表現為緊繃、旋轉、吊著、如同針刺或刀割的感覺。輕微的情況也可能會有微弱的絞痛和脹滿感,放血治療可以緩解。
如果不見好轉,必須仔細檢查脈象和症狀,找出病因,針對熱病、毒素、食物積聚、血液、痰液和氣體堵塞進行治療。通常需要連續服用幾副藥物,直到病情稍微緩解,才能開始逐步調整治療方案。
這種疾病常常因為放血治療不見效果,患者拒絕服藥,最終導致腸胃功能受到嚴重破壞,甚至死亡,實在是太可惜了。對於右手脈搏沈靜的情況,應當放血治療,使用第十號節象方、第八號大有方、十一號屯象方等藥物,並服下,能夠使患者熟睡,達到治療效果。
如果出現昏迷和絞痛,伴有口吐痰涎的情況,首先應當刺破手指放血,使用十二號既濟方冷砂仁湯調和,再配以一號乾象方加山豆根、茜草、金銀花、丹參、山楂、菔子等藥物,使患者安靜。如果腸道絞痛,脈搏都沈靜,則需要使用十三號革象方、十四號豐象方。若在稍微好轉後再次出現非常嚴重的絞痛和叫喊不休的情況,應當使用十五號明夷方、十六號師象方,一定會有效果。
曰抽筋痧,兩足筋抽疼甚,忽一身青筋長起如箸粗,必須處處大放毒血(宜十七號艮象方)。曰暗痧,心悶不已,不食,行坐如常,即飲溫熱,不見凶處,心腹腰背不痛。但漸憔悴日甚,不治,亦大害。此痧之慢而輕者,放之愈。更有頭痛發熱,心中脹,似傷寒。亦有往來寒熱似瘧,悶悶不已。
又有咳嗽煩悶,似傷風。有頭面腫脹,面目如火。有四肢紅腫,身體重滯,不能轉側。此痧之慢而重者,誤吃熱物,遂乃沉重,或昏迷不醒,或痰喘氣急,狂亂。如遇此等,必當審脈辨症果系何因,在表者刮,在中者放,在裡者或煎或散或丸,須連進數服,俟其少安,漸為調理。
白話文:
所謂抽筋痧,就是兩條腿的筋抽痛得很厲害,突然全身青筋暴起,像筷子一樣粗,必須要放出很多毒血(最好用艮象方,也就是十七號方)。暗痧則表現為心悶,吃不下飯,但走路、坐著都跟平常一樣,喝點溫熱的水也看不出來有什麼凶險,心腹、腰背也不痛。只是逐漸消瘦,日益嚴重,如果不治療,也會造成很大的危害。這種痧症發展緩慢,症狀輕微,放任不管也能自愈。
另外,還有一些痧症表現為頭痛發熱,心中脹滿,像是傷寒;有的則是反覆發熱,像瘧疾一樣,悶悶不樂;有的咳嗽煩悶,像是傷風;有的頭面腫脹,臉色像火一樣紅;有的四肢紅腫,身體沉重,無法翻身。這些痧症雖然發展緩慢,但症狀比較嚴重,如果誤食熱性食物,就會加重病情,導致昏迷不醒、痰喘氣急、神志不清。遇到這些情況,一定要仔細把脈,辨別病症,找出病因,是表證就刮痧,是中證就放血,是裡證就用煎藥、散劑或丸藥,要連續服用幾劑,等到病情稍稍緩解,再逐漸調養。
(一婦忽不省,顏黑,左脈洪大,右脈沉微,此暗痧也,刺腿灣青筋出紫黑血,不蘇,次日用十號節象方稍蘇,至五日刮痧,用十八號賁象方,乃大蘇。一老人六月發熱昏迷,舌上黑苔芒刺,狂罵不已,六脈伏,此痧之極重者,刺之血不流,用十號節象方、十九號大畜方,稍冷飲之,又用三號遁象方,次日痧退少蘇,但身重如石,黑苔不退,用六號肅象方而痊。
一婦懷孕,失火急下樓,墜僕絕氣,以驚治不效,安胎又不效,明日胎下,兒已死,診之脈伏,細按如有一絲,但四體溫軟,如熟睡狀,急為刺手足血,便呻吟,投滌痧散遂蘇,更用十九號大畜方並二十號損象方而痊)。
白話文:
一位老人在六月時發高燒,昏迷不醒,舌苔黑而粗糙,還不停地胡言亂語,六脈皆沉伏無力,這是痧症中最嚴重的狀況。針刺放血,血液卻流不出來。使用十號節象方和十九號大畜方,並讓患者喝些冷飲。接着又使用三號遁象方。第二天,痧症有所減輕,患者恢復些許意識,但身體沉重如石頭,舌苔仍然黑而粗糙。使用六號肅象方後,患者最終痊癒。
第三則案例
(一婦懷孕,失火急下樓,墜僕絕氣,以驚治不效,安胎又不效,明日胎下,兒已死,診之脈伏,細按如有一絲,但四體溫軟,如熟睡狀,急為刺手足血,便呻吟,投滌痧散遂蘇,更用十九號大畜方並二十號損象方而痊)。
一位懷孕的婦女,因失火慌張下樓,不慎跌倒昏迷,失去呼吸。用驚嚇治療法和安胎藥都沒有效果,第二天孩子就流產,孩子已經死亡。診脈發現脉搏微弱,细按却还有一丝,但四肢温软,像熟睡一样。赶紧针刺手足放血,患者便发出呻吟声,服用涤痧散后苏醒过来。接着使用十九號大畜方和二十號損象方,患者最终痊愈。
曰悶痧,痧毒衝心,發暈悶地,似中風中暑,人不知覺,即時而斃,此痧之急者,如略蘇,扶起放痧,不愈,審脈用藥急投滌痧丸,如發暈不蘇,扶不起,必須辨症的確,用藥數劑灌蘇,再放痧,再調治(宜十號節象方、九號坎象方)。曰落弓痧,忽昏不省,或痰喘,目上吊,如小兒落弓症,此暗瘀難識,必須審脈辨症是何痧毒,再看身之涼熱,唇舌潤燥何如,然後治之(宜十五號明夷方。如痧氣未盡,宜二十一號暌象方加銀花、山楂、丹參、菔子。
一人常身熱口微渴,飲熱茶,忽昏迷,左尺沉細,動止不勻,右寸浮芤,乃腎虛而痧犯之。腎水之痧逆行於肺,故痰氣壅盛而發暈也,用二十二號履象方加貝母、牛膝,入童便飲之,更用二十三號中孚方,然後扶起放痧愈)。曰噤口痧,不語,語亦無聲,乃痧氣鬱盛,熱痰上升,阻逆氣管,咽喉閉塞而然,宜先放血,審肺腎脾三經脈,次之推詳余經,則知病之所由來矣。
白話文:
"說的是中暑痧症,痧毒侵擾心臟,使人暈眩、呼吸困難,狀似中暑或中風,患者無知覺,隨時有生命危險,這是痧症中最急迫的一種。若患者稍有清醒,應立即將其扶起並進行放痧治療,若未見好轉,需審脈對症下藥,迅速投以滌痧丸。如果出現暈倒不醒,無法扶起的情況,則必須詳細辨認病因,對症下藥,灌服數劑後再進行放痧治療,最後進行調理(適合使用十號節象方、九號坎象方)。
另一種是落弓痧症,患者會突然昏倒,失去意識,或者出現嘔吐、喘息、眼球上吊等症狀,狀似小孩的落弓症,此種情況病因隱晦,必須審脈辨認痧毒的種類,再觀察患者的寒熱、嘴脣與舌頭的潤燥程度,才能進行治療(適合使用十五號明夷方。若痧毒仍未消散,則可使用二十一號睽象方加銀花、山楂、丹參、菔子進行治療)。
有一人經常感到身體發熱,口微渴,飲用熱茶後突然昏迷,左尺脈沈細,動止不均,右寸脈浮芤,這表明是因腎虛而引發的痧症,腎水中的痧毒逆流至肺部,導致痰氣壅塞,引起暈倒。應使用二十二號履象方加貝母、牛膝,並加入童便飲用,再使用二十三號中孚方進行治療,然後將其扶起進行放痧治療,直到痊癒。
還有一種是噤口痧症,患者不說話或即使說話也沒有聲音,這是因為痧毒鬱積,熱痰上湧,阻塞氣管,喉嚨閉塞所導致,應先進行放血治療,審察肺、腎、脾三條經脈,再詳細辨別其他經脈,這樣就能瞭解病因所在。"
(一女為後母所詈,痧脹昏沉不語,左關有力,右脈沉伏,乃傷氣之痧也,陳香櫞一個,煎湯微冷服,稍有聲,次日左關弦長而動。蓋因怒氣傷肝,痧氣尚阻肝經之故。刺委中三針,血出如注。又刺頂心臂指十餘針,乃用十八號賁象方、二十四號漸象方加元胡索、香附,微溫服之,乃痊。
)曰撲鵝痧,痰涎壅盛,氣急發喘,喉聲如鋸,此三焦命門之痧也,當放臂指腿灣青筋紫黑血,不愈,服藥(宜十三號革象方、二十一號暌象方,外吹二十五號震象方,再服二十六號豫象方自愈)。蓋此症痛如喉鵝狀,但喉鵝喉內腫脹,痧只如喉鵝之痛,而不腫脹,形如急喉風,但喉風痛而不移,痧則痛無一定。且痧有痧筋,喉鵝則無可辨也。
白話文:
一位女子被繼母辱罵,導致痧脹昏沉不語,左關脈有力,右脈沉伏,這是傷氣的痧症。用香櫞煎湯微冷服用,女子稍有聲音,隔天左關脈弦長而動。這是因為怒氣傷肝,痧氣阻塞肝經所致。醫生在委中穴刺針三針,血流如注。又在頭頂、手臂、手指刺針十餘針,並用十八號賁象方、二十四號漸象方加上元胡索、香附,微溫服用,女子就痊癒了。
這種痧症稱為撲鵝痧,症狀是痰涎壅盛,氣急發喘,喉嚨發出像鋸子摩擦的聲音,這是三焦命門的痧症。應當放血,在手臂、手指、腿彎的青筋紫黑色血管處放血,若不治癒,就服用十三號革象方、二十一號暌象方,外吹二十五號震象方,再服二十六號豫象方,就會自愈。這種病症的痛感像喉鵝,但喉鵝是喉嚨內腫脹,痧症只是像喉鵝一樣的疼痛,並沒有腫脹,外觀類似急喉風,但喉風疼痛固定,痧症疼痛位置不定。而且痧症有痧筋,喉鵝則沒有明顯的痧筋。
曰角弓痧,心胸脹極,痧毒內攻,故頭項向上,開如角弓反張,是臟腑已壞死症也。然反復試驗,又得一治法,胸腹脹悶,自不必言,身難轉側,或手足拘攣不能屈伸,有時蜷蹜,有時反張,急將毛青布一塊蘸油燒,抹其手足拘急處,再口含火酒,噴其通體,少頃,定覺舒展鬆動,然後用藥,或可回生(宜十號節象方、十八號賁象方之類)。曰瘟痧,寒氣鬱伏肌膚血肉間,至春而發,變為瘟症,是名瘟痧。
又暑熱傷感,凝滯於肌膚血肉中,至秋而發,亦名瘟痧。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不相傳染,時或有之。秋瘟痧毒,受病者多,老幼相傳,甚至一家一方俱犯。其發也,惡寒發熱,或腹痛,或不痛,似瘧非瘧,或氣急發喘,頭面腫脹,胸鬲飽悶,或變下痢膿血,輕者牽連歲月,重者危急一時,治宜放血消食積為主,然後和解清理(宜九號坎象方、二十八號恆象方加大黃一二錢)。
白話文:
角弓痧症狀是心胸極度脹滿,痧毒入侵內部,導致頭頸向上反弓,如同角弓般張開,這代表臟腑已壞死。不過,經過反覆試驗,找到一種治療方法:胸腹脹悶,身體難以轉動,手腳僵硬無法屈伸,有時蜷縮,有時反弓,可以將毛青布沾油燒後,塗抹在手腳僵硬的地方,再口含火酒噴灑全身,不久後就會感覺舒展鬆動,然後再用藥,或許可以救活病人。
瘟痧是指寒氣鬱積在肌膚血肉之間,到春天發作,變成瘟疫,稱為春瘟痧。另外,暑熱侵襲,凝滯在肌膚血肉中,到秋天發作,也稱為瘟痧,稱為秋瘟痧。春瘟痧傳染性較低,患者較少,偶爾發生。秋瘟痧傳染性高,患者眾多,老少皆傳染,甚至一家一方都患病。症狀包括惡寒發熱、腹痛或不痛,似瘧疾但又非瘧疾,或氣喘,頭面腫脹,胸悶,或腹瀉膿血。輕者會影響健康長久,重者危及生命,治療應以放血消食積為主,然後再和解清理。
曰滿痧,初起跌倒,牙關緊閉,不省人事,捧心拱起,鼻煽耳鳴,急為大放毒血(宜七號晉象方、九號坎象方、二十九號升象方)。曰脫陽痧,小腹急痛,腎縮面黑氣短,出冷汗,名為脫陽,有似發痧,用連須蔥白三莖研爛,酒四碗,煮二碗,作三服,又炒鹽熨臍下氣海穴,令氣熱自愈。
曰羊毛痧,腹脹連背心,或腰胯如芒刺痛(宜用燒酒瓶頭泥研細,將燒酒和成團,帶潮隨痛處,將團上滾少頃,即有細細羊毛滾在團上,疼即止,屢用皆驗)。曰羊筋痧,腹脹,渾身板痛,此與上羊毛痧症,或胸前,或腰背,當用小針穿皮,提出筋毛自愈,只揀疼處看其有毫毛聚起者便是(宜滌痧丸、普濟消毒飲)。
白話文:
"滿痧"指的是開始時會感到暈眩,牙關緊閉,失去意識,胸部會鼓起,鼻孔張開,耳朵有嗡嗡聲。應立即放出毒素(可使用七號晉象方、九號坎象方、二十九號升象方進行治療)。
"脫陽痧"則是腹部劇烈疼痛,腎臟收縮,臉色蒼白,出現冷汗,這種情況被稱為脫陽,和普通的痧病類似,可以用三根連著根部的蔥白研磨,加入四碗酒煮沸兩碗,分三次服用。同時用炒鹽熱敷肚臍下的氣海穴,使身體自行恢復。
"羊毛痧"是腹部脹滿連到背部心臟,或者腰部臀部像針扎一樣疼痛(可使用燒酒瓶頭泥研磨成細粉,加燒酒做成團,放在疼痛處,會有細細的羊毛長出,疼痛即可停止,多次使用都有效果)。
"羊筋痧"是腹部脹滿,全身肌肉疼痛,這和上面的羊毛痧有相似之處,但疼痛的位置可能在胸部或腰背,需要用小針穿透皮膚,拔出筋毛就能自行痊癒,只需找到疼痛處有毛發聚集的地方。
曰紫疱痧,痧症不內攻,則外潰,即如為腫為毒之外,又有發為紫疱血者,此真痧之異者也,宜刺腿灣及手指頭,令出毒血(宜三十號井象方)。曰瘋痧,曾見一人犯大麻瘋症,眉發俱脫,面目頹敗,手足蜷攣,遇一老者為之放痧三次,曰痧瘋也,傳一方,日日服之,以漸而痊。瘋者,天地之癘氣。
蓋惡毒之氣纏於血肉,散於肌表,留於經絡,以成瘋症,最惡候也。痧亦時行惡毒之氣所鍾,變為大瘋,又何疑乎。(老人所傳奇方,金銀花六錢,苦參四錢,牛膝三錢,赤芍、紅花、生地各二錢,黃芩一錢半,皂角刺一錢,水酒各半煎。附蝨痧,手灣內鑽癢無比,此症無藥吃,亦不多見,惟有急破去蝨剝去皮一法耳。
白話文:
【紫皰痧】紫皰痧,如果痧症不向內部進攻,就會向外爆發,除了會引起腫脹和毒素,還會出現紫色的皰疹,這是真正不同於普通痧症的表現。對於這種情況,應當針刺腿部和手指,以排出毒血(適宜使用30號井象方)。
【瘋痧】曾經見過一人患有麻風病,眉毛和頭髮都掉光了,臉部和身體變得破敗不堪,手腳彎曲抽搐。有一位長輩為他進行了三次放痧治療,稱為「瘋痧」,傳授了一個方子,讓他每天服用,逐漸康復。瘋痧,是天地間的瘟疫。
這表明,惡劣的毒氣困擾著血肉,散佈在肌表,停留於經絡,形成瘋症,是最嚴重的病況。而痧症也是由於時令惡劣的毒氣聚集所變,成為大瘋,這點並不足為奇。
【老人傳授的神方】金銀花六錢,苦參四錢,牛膝三錢,赤芍、紅花、生地各二錢,黃芩一錢半,皁角刺一錢,水酒各半煎。
【蝨痧】手心內癢得無法忍受,這種病狀沒有藥可以治療,也不常見,只有立即打破蟲子、剝掉皮的方法。
曾見一人遍身起大疱,其癢無比,用熱水洗之稍解,嘗欲眠於鹽蒲包上,疱若破,內藏蝨一包,如此數月而死)。曰血痧,胸中脹悶,飲食俱廢,兩脅疼甚,口中嘗湧出淡紅色血沫如西瓜瓤(宜用薰陸香為君即丹陽零香,佐以茜草、劉寄奴之類,治之自愈)。曰蛔結痧,痧毒攻胃故蛔死,入於大腸與宿糞相結,腹中大痛,是為蛔結。
又有痧毒入胃,胃必熱脹之極,蛔不能存,因而上湧,乘吐而出,或蛔結腹痛,不大便,或入大腸由大便而出,與傷寒吐蛔、伏陰在內者不同,法當清其痧脹為主,先用刮放,後服藥(宜二十六號豫象方、十五號明夷方、三十一號大過方)。
白話文:
第一部分
曾經見過一個人,全身長滿了巨大的水泡,奇癢無比,用熱水洗一洗稍微能緩解。他經常想睡在鹽草包上,水泡破了,裡面藏著一包蝨子。就這樣持續了幾個月,最終去世了。
這叫做「血痧」,患者胸悶氣脹,飲食都難以下嚥,兩肋疼痛難忍,口中經常湧出淡紅色的血沫,就像西瓜瓤一樣。應該用薰陸香為主藥,也就是丹陽零香,輔以茜草、劉寄奴等藥物治療,就能自愈。
第二部分
還有一種叫做「蛔結痧」的病症,痧毒侵犯胃部,導致蛔蟲死亡,進入大腸與糞便糾纏在一起,肚子劇烈疼痛,這就是蛔結。
還有痧毒侵入胃部,胃部必定熱脹難忍,蛔蟲無法生存,於是向上湧,藉著嘔吐排出體外。或者蛔蟲在腹部糾結疼痛,無法排便,或者進入大腸,隨著糞便排出。這與傷寒導致的吐蛔、伏陰藏在體內的情況不同。治療方法應以清熱解脹為主,先用刮痧放血,再服用藥物。適合的方劑有二十六號豫象方、十五號明夷方、三十一號大過方。
曰銅痧,渾身上下,頭面眼珠,盡如薑黃色,直視,四肢僵直,六脈似有似無,一時又如沸羹,大小便閉,淹淹欲死,急投滌痧丸,刺指臂委中俱令出黑血(宜三十二號隨象方良)。曰鐵痧,頭面手足十指如鍋煤色,不治,以周身血凝聚也,急深刺委中,令多出黑血,用火酒擦身法。曰痧塊,痧毒留於氣分,成氣痞塊;留於血分,成血塊痛;壅於食積,成食積塊痛。
蓋因刮放稍愈,痧毒未盡,不用藥消之故。治法,在氣分者,用沉香砂仁之類;在血分者,用桃仁紅花之類;由食積者,用檳榔菔子之類。或氣血俱有餘毒者,兼治之。更兼食積,並治之。又有痧症不忌食物,痧毒裹食,結成痧塊,兩脅下痛,其痧塊變症多端,故難治。
白話文:
銅痧患者全身包括頭面眼珠都像薑黃色,直視,四肢僵硬,脈搏若有若無,忽而像沸騰的湯水,大小便不通,奄奄一息,需立刻服用滌痧丸,並針刺手指、手臂、委中穴,使之流出黑血。鐵痧患者頭面手足十指呈現鍋煤色,無法治療,因為全身血液凝結,需立刻深刺委中穴,使之流出大量黑血,並用火酒擦拭全身。痧塊是痧毒停留在氣分形成氣痞塊,停留在血分形成血塊疼痛,阻塞在食積則形成食積塊疼痛。
這是因為刮痧放血後雖然稍微好轉,但痧毒未盡,未用藥物消除所致。治療方法,停留在氣分的,用沉香、砂仁等藥物;停留在血分的,用桃仁、紅花等藥物;由食積引起的,用檳榔、山楂等藥物。如果氣血都有餘毒,則兼治之。如果還伴隨食積,則同時治療。也有一些痧症不忌食物,痧毒包裹食物,結成痧塊,兩脅疼痛,這種痧塊變症多端,所以難以治療。
且治痧唯在初發,若不知,或飲溫熱,毒血凝結,即慢痧,不至殺人,亦成脅痛,瘀之日久,勢必難散(宜二十九號升象方,三十三號巽象方與九號坎象方加貝母、白芥子,七號晉象方,三十四號小畜方)。
曰身重痧,痧症初發,勢雖凶暴,未必身重,若飲熱湯熱酒,痧毒即阻塞經絡血肉之間,偏身重痛,不能轉側,或嘔吐腹脹,脈伏,放痧之後,治先消瘀解毒(宜三十五號家人方,如痧氣漸減,再放痧,用三十六號益象方)。曰心煩嗜睡痧,痧氣衝於心胸,故心煩,或嗜睡,此等俱慢痧。
若誤以心煩嗜睡治之,必日甚。倘吃溫熱,必日凶,至不起,治法刺血為主,可不藥而痊。曰偏身青筋痧,痧發,面色如靛,滿身青筋脹起,粗如箸,痛自小腹起,攻上胸脅,困倦不堪,切不可誤認作虛,急刺曲池、委中出黑血(宜滌痧丸以火酒下)。曰遍身腫脹痧,痧者,暑熱時疫惡癘之氣,攻於裡,則為痰喘,為瘀血,昏迷不省。
白話文:
關於治痧,必須在病狀剛開始時就進行治療,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或者喝了溫熱的飲料,毒素會凝結成塊,這就是慢痧,雖然不會致命,但會引起肋骨疼痛,如果毒素長期積聚,將難以消除(應使用二十九號升象方、三十三號巽象方和九號坎象方加入貝母、白芥子,七號晉象方,三十四號小畜方)。
「身重痧」指的是痧症初期,病狀雖猛烈,但不一定會讓人感到身體沈重。但如果喝了熱湯或熱酒,痧毒會阻塞在經絡和血肉之間,使人身體某部分感到沈重且無法轉動,可能伴有嘔吐、腹脹,脈搏沈弱。放痧後,首先應該治療瘀血和解毒(應使用三十五號家人方,當痧氣逐漸減退,可以再次放痧,使用三十六號益象方)。
「心煩嗜睡痧」指的是痧氣衝擊心胸,因此會感到心煩,或者嗜睡。這些都屬於慢痧。
如果誤以為心煩嗜睡是普通情況而進行治療,那麼病情會逐日加重。如果吃了溫熱的食物,病情會逐日加重,直至無法恢復。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刺放血,可以不用藥物就能痊癒。
「偏身青筋痧」指的是痧症發作時,臉色蒼白,全身青筋凸起,粗如筷子,疼痛從小腹開始,蔓延到胸部和脅部,使人疲憊不堪。絕不能誤認為虛弱,應急時針刺曲池、委中穴放出黑色血液(應使用滌痧丸,以火酒送服)。
「遍身腫脹痧」指的是痧是由暑熱時疫惡氣引起,侵入內部後會導致痰喘或瘀血,並使人陷入昏迷。
若元氣實,內不受邪,即散其毒於肌膚血肉之表,為腫為脹。若誤吃熱湯酒,便成大害,此痧之暗者,宜從脈異處辨。(一女手足俱腫,將及於腹,六脈弦細沉遲,此為慢痧變症,因不肯放血,數日愈腫,強之放二十餘針,黑毒血出,用十號節象方,並散痧解毒消瘀順氣藥十餘帖安。
一女久生瘡,腹腫如鼓,手足腫,左脈微數,右脈歇止,夫瘡毒脈必洪數,今脈症不合,此慢痧為患也,刺腿灣青筋五針,又刺指頭十餘針,用十號節象方並三十六號益象方,連進五服乃痊)。以上三十六正痧也。試更即三十六變痧述之。曰傷寒兼痧,凡傷寒頭痛寒熱諸症,或當暑天,或觸穢氣,或感疫癘,忽犯痧脹,是惟認脈看筋辨之,必先治痧,痧退乃治傷寒。若誤食溫熱湯酒生薑,立見凶危。
白話文:
如果元氣充足,內部不受邪氣入侵,邪氣就會散發到肌膚和血肉表面,形成腫脹。如果誤食熱湯酒,就會造成嚴重後果。這種暗痧需要根據脈象的異常來判斷。一位女性手腳都腫脹,快要蔓延到腹部,六脈弦細沉遲,這是慢痧的變症,因為不願意放血,腫脹越來越嚴重,強行放了二十多針,排出了黑色的毒血,使用了十號節象方,並搭配散痧解毒消瘀順氣的藥物十多帖,才得以痊癒。
另一位女性長期生瘡,腹部腫脹如鼓,手腳也腫脹,左脈微數,右脈停滯,一般瘡毒的脈象應該是洪數,但現在脈象不符,這是慢痧引起的。醫生在腿窩青筋處刺了五針,又在手指尖刺了十多針,並使用十號節象方和三十六號益象方,連續服用五劑才痊癒。以上這些都是三十六種正痧。接下來再講述三十六種變痧。傷寒兼痧是指傷寒頭痛寒熱等症狀,或在炎熱的天氣,或接觸穢氣,或感染疫癘,突然出現痧脹,需要根據脈象和筋脈來判斷,必須先治療痧,痧退之後再治療傷寒。如果誤食溫熱湯酒,馬上就會出現危險。
(一人傷寒發痧,昏沉,臥不能轉。蓋痧氣衝心,故昏迷。痧毒入血分經絡,故不能轉側。先放痧,用三十七號無妄方,痧退,治傷寒而痊。一女太陽傷寒,治之四日,面赤身熱,心胸煩悶,六脈洪大無倫,此兼痧症也。刺青筋一針,流紫黑血。余有細筋隱隱,痧氣壅阻之故,用三十四號小畜方二帖稍松,次日筋大見,刺九針,服二十三號中孚方少安。又早飲食,復發熱面赤,又刺兩足青筋,用小畜方二帖稍痊。
偶飲溫茶,立刻狂言,此痧未盡散,故又發耳,飲冷井水二碗,更服小畜方數帖,痧乃清,但病久身虛,服參耆始愈)。曰痧症類傷寒,傷寒集中僅有四症類傷寒,至於痧症類傷寒,比四症尤凶暴,而方書不載,故醫者不識。夫傷寒頭痛,惡寒發熱,是太陽經症,寒從肌表而入,故宜發散。
白話文:
有一個人得了傷寒併發痧症,昏昏沉沉,躺在床上不能翻身。這是因為痧氣衝擊心臟,導致昏迷。痧毒侵入血液和經絡,所以他不能翻身。首先要放痧,使用三十七號無妄方,痧退之後再治療傷寒,最終痊癒。
有一個女人得了太陽傷寒,治療了四天,臉紅發熱,心胸煩躁,六脈洪大無倫,這是兼有痧症的表現。醫生用針刺青筋,流出紫黑色的血。還有一些細小的筋脈隱隱約約,這是因為痧氣阻塞的緣故。醫生使用了三十四號小畜方,服用兩帖後症狀稍有好轉。第二天,筋脈更明顯,醫生又刺了九針,並讓她服用二十三號中孚方以安撫病情。
這個女人早上吃了東西之後,又出現發熱臉紅的症狀,醫生再次刺了她的兩足青筋,並服用兩帖小畜方,症狀才稍微好轉。
有一次,她喝了一點溫茶,馬上就開始胡言亂語。這是因為痧氣還沒完全散去,所以又發作了。她喝了兩碗冷井水,又服用幾帖小畜方,痧氣才消退。但由於病情拖延,她的身體虛弱,於是服用人參黃耆才最終痊癒。
醫生說,痧症屬於傷寒的範疇,傷寒集中僅有四種類似的症狀,而痧症比這四種症狀更加凶險,但醫書上沒有記載,所以很多醫生都不了解。傷寒的症狀通常是頭痛、惡寒發熱,這是太陽經的病症,寒氣從肌膚表面侵入,因此要採取發散的方法來治療。
若痧症頭痛,是痧毒上攻頭面三陽,不因外感,其惡寒發熱,雖在肌表,是時行之氣所感,由呼吸而入,搏擊於肌表之中。作為毒熱,內熱則外寒,故亦惡寒。治宜先刺巔頂,放痧以泄其毒,用藥惟以透竅解毒順氣為上。若誤用麻黃、羌活,發表太甚,反助痧毒火邪,勢必惡毒攻衝,作腫作脹,立時凶危。
故痧與傷寒症雖同,而治各異。要知痧症宜清涼,則痧毒可內解。傷寒宜辛散,則寒氣可外舒。固不可以治痧症者治傷寒,更不可以治傷寒者治痧症也,急刺腿灣指臂及頂心(宜十號節象方、三十八號噬嗑方、三十九號頤象方、四號否象方)。曰傷風咳嗽痧,痧從時氣所感,因而咳嗽,肺經受傷,不可同傷風治。
白話文:
如果出現痧症頭痛,這是痧毒上攻頭面部三陽經脈所致,並非外感風寒。雖然患者會有惡寒發熱的症狀,但這些症狀都停留在肌表,是由於當時流行的氣候所感,通過呼吸進入體內,在肌表層搏擊而造成的。由於痧毒屬於熱毒,內熱會導致外寒,所以患者也會感到惡寒。治療應當先用針刺頭頂,放痧以排出毒素,用藥方面應以透竅解毒順氣為上策。如果錯誤使用麻黃、羌活等發散藥物,過度發表,反而會助長痧毒的火邪,必然導致毒邪猛烈攻衝,出現腫脹,立時危及性命。
雖然痧症和傷寒症表面上都有類似症狀,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要明白,痧症適合清涼療法,這樣才能內解痧毒;而傷寒則宜用辛散藥物,使寒氣從體表散出。因此,不能用治療痧症的方法去治療傷寒,也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去治療痧症。治療痧症時,應立即針刺腿彎、手指、手臂和頭頂(推薦使用十號節象方、三十八號噬嗑方、三十九號頤象方和四號否象方)。
所謂傷風咳嗽痧,指的是由於時行之氣所感而出現的咳嗽,並伴有痧症。這種情況是肺經受傷所致,不可用治療普通傷風的方法來處理。
蓋傷風以疏風為主,痧則當以刮放為先。用藥以清喉順氣,涼肺散痧為上(宜四十號蠱象方加前胡、山豆根)。曰咳嗽嘔噦痧,痧毒之氣,上凌肺金,故氣逆,發嗆而咳嗽,痰涎上湧,或嘔噦噁心,或面目浮腫,或心胸煩悶,此熱毒入於氣分,痧筋往往不現,當刮之。間有入血分者,必待痧筋方刺之,急宜清理其痧毒。
若從傷風治,誤矣(宜十號節象方加童便,微冷服,又二十號損象方或一號乾象方加貝母、薄荷、童便)。曰霍亂痧,痛而不吐瀉者,名乾霍亂,毒入血分也,宜放痧。新食宜吐,久食宜消,食積下結宜攻。痛而吐瀉者,毒入氣分也,宜刮痧,有痧筋則放,宜調其陰陽之氣,須知腸胃食積,宜驅不宜止,止則益痛。
白話文:
一般來說,傷風感冒以疏散風寒為主,而痧症則應該先用刮痧或放血療法。用藥方面,以清喉利氣為主,涼肺散治療痧症效果最佳(可根據情況在四十號蠱象方中加入前胡和山豆根)。
例如,咳嗽嘔吐伴隨痧症,這是痧毒之氣上犯肺金所致,因此出現氣逆、咳嗽、痰多、嘔吐、噁心、面部浮腫、胸悶等症狀。這種情況屬於熱毒入侵氣分,痧筋往往不顯,應該使用刮痧療法。如果痧毒入侵血分,則必須等到痧筋出現後才可用放血療法,以盡快清除痧毒。
如果誤以為是傷風感冒而用治療傷風的方法,就會治錯了(可根據情況在十號節象方中加入童便,微溫服用,或者在二十號損象方或一號乾象方中加入貝母、薄荷、童便)。
又比如霍亂痧,如果患者疼痛但不吐瀉,稱為乾霍亂,這是痧毒入侵血分,應該用放血療法。如果食物剛吃不久就出現症狀,應該催吐;如果食物已經吃很久了,就應該用消食的方法;如果食物積滯在腸胃中,就應該用攻下療法。如果患者疼痛並且吐瀉,這是痧毒入侵氣分,應該用刮痧療法,如果出現痧筋,則可以放血。治療應以調節陰陽之氣為主。需要注意的是,腸胃積食,應該以驅散為主,不可抑制,抑制反而會加重疼痛。
若吐瀉而後痛者,此因瀉糞穢氣所觸,宜用藿香正氣散,須防食積血滯,或消或攻,或活血,山藥、茯苓不可亂施,燥濕之品,溫暖之藥,俱在所禁。乾霍亂盤腸大痛,先放痧,後即服藥(宜十號節象方與潤下丸妙)。若上腹大痛,吐瀉數十次痛更甚,宿食雖吐瀉盡,乃毒入血分,血瘀作痛也(宜二十號損象方、三十三號中孚方)。
曰痧痢,夏傷於暑,秋必瘧痢,痢疾初發,必先泄瀉,瀉則腸胃空虛,虛則易觸穢氣,即成痧痛。或天氣炎熱,時行疫癘,感動腸胃,因積而發,亦致痧痛。夫痢不兼痧,積去便輕,若一兼犯,必絞痛異常,止治其痢亦不效。或變痢如豬肝色,或如屋漏水,或惟紅血水,或變噤口不食,嘔吐,凶危。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對吐瀉後疼痛、痧痢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 吐瀉後疼痛:可能是因為瀉下的糞穢之氣觸及腸胃,也可能是食積血滯引起的。治療時應選擇適合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散等,並注意禁忌。
- 痧痢:一般發生在夏季暑熱傷身,秋季容易發生的瘧疾和痢疾。痢疾初發時會先出現泄瀉,導致腸胃空虛,更容易受到穢氣侵襲,從而引起痧痛。
- 痧痢的治療:如果只是單純的痢疾,去除積食即可痊癒。但如果伴隨痧痛,則需要針對兩種病症進行治療。
- 痢疾的變化:痢疾的症狀可能出現變化,如糞便顏色、性質等,嚴重的情況可能出現噤口不食、嘔吐等,這些都是凶險的徵兆。
注意事項
這段文字只是對中醫理論的簡單介紹,具體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需要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切勿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
或休息久痢,惟先治痧兼治積,則痧消而積易去,積去而痧可清矣,急宜刮放(宜九號坎象方,砂仁湯下,或三十號井象方)。或更發熱脹悶沉重,痢下紫血,六脈洪大不勻,此痧氣不清,毒尚盛也,急刮放(宜三十五號家人方入童便飲,次以蘇木、紅花、茜草、五靈脂、烏藥、香附、當歸,以導其瘀)。
曰痧類瘧疾,痧有寒熱往來似瘧,或昏迷沉重,或狂言亂語,或痰喘不休,或心胸煩悶,叫喊不止,或嘔噦吐痰,睡臥不安,或大小便結,舌黑生芒,如此重極,脈必有變,不與瘧同,宜細辨之。
白話文:
第一段
若患者長期腹瀉,應先治療痧症,同時兼顧治療積滯。痧症消除,積滯便易於去除;積滯去除,痧症自然也會消散。此時應立即刮痧放血(宜使用九號坎象方,配合砂仁湯服用,或使用三十號井象方)。
若患者出現發熱、腹脹、胸悶、沉重等症狀,並伴隨痢疾排出紫黑色血液,脈象洪大不勻,這表明痧氣尚未消散,毒性仍然很強。應立即刮痧放血(宜使用三十五號家人方,加入童便服用,之後再服用蘇木、紅花、茜草、五靈脂、烏藥、香附、當歸等藥物,以引導瘀血排出)。
第二段
痧症類似瘧疾,但也有不同。痧症患者會出現寒熱往來,類似瘧疾,或昏迷沉重,或胡言亂語,或痰喘不止,或心胸煩悶,叫喊不停,或嘔吐痰液,睡不安穩,或大小便不通,舌頭發黑並有芒刺,病情嚴重時脈象也會發生變化,與瘧疾不同。因此,應仔細辨別。
(一人日晡潮熱,昏沉脹悶,大便不通,苔厚舌焦,左脈浮大而虛,右脈沉細而澀,若是瘧脈,不應虛且澀,視其乳下有青筋,刺出黑血,用散痧消毒活血之藥,諸症退,又用潤下丸三錢,大便通,惟寒熱未除,用小柴胡湯愈)。
曰瘧疾兼痧,瘧疾連朝間夕,多因暑熱相侵,心中迷悶,或感疫氣兼犯乎痧,瘧因痧變,勢所必至,不可慢以為瘧而忽視之,瘧猶可延,痧必傷人,自非先治痧,決難全愈,兼痧之禍,可勝道哉(宜十號節象方、八號大有方)。
又或有本患瘧疾,日晡寒熱,七八日後,忽壯熱不已,昏沉不醒,左脈不勻,右脈虛澀,此非瘧脈,乃為瘧之變症,非痧而何,刺臂出毒血,不愈服藥(宜五號觀象方加藿香、菔子、厚朴、檳榔,並四十一號離象方,次日再刺指頭,即觀象方加大黃、枳實,俟熱退,再用十八號賁象方運動其氣。
白話文:
一個人在下午和傍晚時會出現潮熱現象,感到昏沈和脹滿,大便不通暢,舌苔厚重,舌頭乾燥,左邊脈搏浮大且虛弱,右邊脈搏則深沈細膩。如果這是瘧疾的脈象,通常不會有虛弱和澀滯的特徵。觀察到乳下有青筋,針刺流出黑色血液,使用散痧消毒活血的藥物,各種症狀開始緩解,接著服用潤腸通便的丸藥,大便順利排出。然而,即使如此,寒熱症狀仍未消除,這時候需要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這種情況是瘧疾和痧症的混合症狀,瘧疾和痧症往往交替發生,通常是因為暑熱侵襲導致心神混亂,或是受到疫氣和痧症的共同影響。對於這樣的病況,不能輕易地將其視為只是普通的瘧疾而忽略。即使瘧疾可以被延緩,但痧症卻能傷害身體,除非先治療痧症,否則不可能完全痊癒。對於同時患有瘧疾和痧症的危機,我們無法詳細說明其嚴重性。
對於某些患者,他們原本就有瘧疾,每天在下午和傍晚時會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經過七八天後,突然出現持續的高熱,並伴有昏迷不清,左邊脈搏不規律,右邊脈搏虛弱且澀滯。這不是普通的瘧疾脈象,而是瘧疾的變化,除了可能是痧症,還有什麼呢?需要針刺手臂排除毒血,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則需服藥(適合使用十號節象方和八號大有方)。
另外,有些患者原本就患有瘧疾,出現日晡時段的寒熱反應,幾週後,突然出現持續高熱,昏睡不醒,左脈脈象不均勻,右脈脈象虛弱且澀滯,這不是正常的瘧疾脈象,而是瘧疾的變化症狀,除了是痧症,還有什麼?需要在手臂上針刺以排出毒素,如果病情未能改善,則需要服用藥物(適合使用五號觀象方加入藿香、菔子、厚朴、檳榔,以及四十一號離象方),第二天再次在手指上針刺,即增加觀象方中的大黃和枳實,直到熱退,再使用十八號賁象方來調動氣血。
曰頭痛痧,痧毒中臟腑之氣,閉塞不通,上攻三陽巔頂,故痛入腦髓,發暈沉重,名真頭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急刺破巔頂出毒血以泄氣,藥則惟破毒清臟為主。痧毒中臟腑之血,壅瘀不流,上衝三陽頭面肌肉,故肌肉腫脹,目閉耳塞,心胸煩悶,急刺破巔頂及其餘青筋,藥宜清血分破壅阻為要(氣分宜四十二號旅象方,血分宜先冷服紅花膏子半盞,再用四十三號鼎象方)。
曰心痛痧,痧毒衝心,屬之於氣,則時疼時止,痰涎壅盛,昏迷煩悶,此其候也,治宜刺手臂,服順氣藥為主。痧毒攻心,屬之於血,則大痛不已,昏沉不醒,此其候也,治宜刺腿灣,服活血藥為主,遲則難救(宜十一號屯象方)。曰腰痛痧,痧毒入腎,則腰痛不能俯仰,若誤吃熱湯酒,必煩躁昏迷,手足牛蒡,舌短耳聾,垂斃而已。
白話文:
頭痛痧是痧毒侵犯臟腑之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上衝三陽頭頂,疼痛深入腦髓,讓人昏沉頭重,稱為真頭痛,病情嚴重,若早晨發病晚上可能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晨也可能就會死亡,應立即用針刺破頭頂放出毒血以泄氣,藥物治療則以破毒清臟為主。如果痧毒侵犯臟腑之血,導致血液瘀滯不通,上衝三陽頭面肌肉,就會出現肌肉腫脹、眼睛閉合、耳朵塞住、胸悶等症狀,應立即用針刺破頭頂和其他青筋,藥物治療則以清血化瘀、破除阻塞為主。治療時,氣分宜用四十二號旅象方,血分宜先服用半盞冷的紅花膏,再用四十三號鼎象方。
心痛痧是痧毒衝擊心臟,如果屬於氣分,則疼痛時有時無,並伴有痰涎壅盛、昏迷煩悶等症狀,應立即用針刺手臂,服用順氣藥物為主。如果痧毒侵犯心臟屬於血分,則疼痛劇烈持續不斷,昏沉不醒,應立即用針刺腿彎,服用活血藥物為主,若延誤治療則難以救治,宜用十一號屯象方。
腰痛痧是痧毒侵犯腎臟,導致腰部疼痛難以彎腰,如果誤食熱湯酒,就會出現煩躁昏迷、手腳麻木、舌頭短縮、耳朵失聰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
故凡痧中於腎,脈或左尺虛微,右尺洪實,或兼歇止者,急刺腿灣出黑血(宜十二號既濟方連服)。曰大腹痛痧,痧毒入大小腸,則小腹大痛不止,形如扳推,絞切不已,治之須分左右,二股屈伸為驗。如小腹大痛,每每左臥,左足不能屈伸,小腸經痧也。或痧筋不現,先服藥(宜四十四號未濟方兩三劑),俟筋現,刺左腿灣二三針,出紫黑血,再服藥(宜二十二號中孚方,冷服愈)。
如大腹大痛,每每右臥,右足不能屈伸,大腸經痧也,急刺右腿灣青筋三四針,出毒血,服藥(宜三十二號隨象方冷服)。如夏月不頭疼發熱,但覺小腹痛,或心腹俱痛,脹痞,不能屈伸,此皆暑火流注臟腑,故先小腹痛,偏及心腹,急用藥(宜六和湯清解之,或四苓散加木瓜、紫蘇、香茹和散之,或藿香正氣散加山梔。或用炒鹽前胡水,探吐痰涎亦可)。
白話文:
所以,如果痧症侵入腎臟,脈象可能是左尺脈虛弱微弱,右尺脈洪大有力,或者脈象時而停頓,這時應該立即針刺腿彎處,排出黑色血液。建議服用十二號既濟方,連續服用幾劑。
我們稱之為大腹痛痧,是指痧毒侵入大小腸,導致小腹劇烈疼痛,持續不斷,疼痛就像被人扳推一樣,絞痛難忍。治療時需要區分左右,看患者是屈伸哪條腿來判斷。如果小腹劇烈疼痛,患者總是左側臥,左腳不能屈伸,這就是小腸經痧。如果痧筋沒有出現,應該先服用四十四號未濟方兩三劑,待痧筋出現後,針刺左腿彎二三針,排出紫黑色血液,再服用二十二號中孚方,冷服即可。
如果大腹劇烈疼痛,患者總是右側臥,右腳不能屈伸,這就是大腸經痧,應該立即針刺右腿彎青筋三四針,排出毒血,服用三十二號隨象方,冷服。如果在夏天沒有頭痛發熱,只是感到小腹疼痛,或心腹同時疼痛,脹滿不適,不能屈伸,這是由於暑熱侵入臟腑,所以先出現小腹疼痛,再蔓延到心腹。應該立即服用藥物治療,可以服用六和湯來清解暑熱,或者服用四苓散,加入木瓜、紫蘇、香菇等一起服用,也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散,加入山梔子一起服用。也可以用炒鹽前胡水探吐痰涎。
曰頭眩偏痛痧,痧氣慢者,上升於三陽頭面,常覺頭眩內熱,或半邊頭痛,心煩不安,宜刮痧,不愈,用清熱下氣之劑治之。曰流火流痰痧,痧毒傳遍,不待時日,朝發於足而足腫痛,夕發於手而手腫痛,朝發於肌膚而紅腫,夕發於里而痰喘不休,此等痧乍隱乍現,乍來乍去,按脈而瘀脈又不現,最難識認。
如痧毒所流及之處,熱者似流火而非流火,腫者似流痰而非流痰,或癢痛不已,或但痛之極,又痧之變者也。欲知此痧,須看病勢凶暴,不比流火流痰輕且緩者,驗於痧筋發現,刺之無疑,然後憑脈所犯風暑濕食痰血氣阻分治之,斯能有效。
(一女人日間左足小腿紅腫大痛,夜即腹痛,而足痛止,次日左足小腿紅腫大痛,腹痛又止,來去不常,痛無一定,但六脈如常,難據為痧,委中有青筋三條,刺之血甚多,反加痰喘,放痧未盡也,用二十六號豫象方加土貝母三錢,二帖少愈,次日又刺左委中痧筋一條,巔頂一針,用前方加牛膝三錢,痧退,又用二十三號中孚方,腫痛俱痊。
白話文:
頭暈偏頭痛伴有痧氣,痧氣緩慢上升至三陽頭面,常感到頭暈發熱,或半邊頭痛,心煩不安,可以用刮痧治療,若無效,則需服用清熱下氣的藥物。流火流痰痧,痧毒遍布全身,迅速發作,早上從腳開始腫痛,晚上就蔓延到手,早上皮膚紅腫,晚上就痰喘不止,這種痧氣忽隱忽現,忽來忽去,脈象也無明顯瘀滯,不易辨認。
如果痧毒流經的地方,熱得像流火但又不像,腫得像流痰但又不像,或是又癢又痛,或是疼痛難忍,也是痧氣的變化。想要判斷這種痧氣,必須觀察病勢是否凶險,不像流火流痰那樣輕微緩慢,要驗證是否有痧筋,刺之無疑,然後根據脈象所犯風暑濕食痰血氣阻等因素分治,才能有效。
一位婦女白天左腳小腿紅腫疼痛,晚上就腹痛,而腳痛消失,隔天左腳小腿又紅腫疼痛,腹痛又消失,反覆無常,疼痛無規律,但六脈正常,難以判斷為痧氣,不過在膝窩處有明顯青筋三條,刺之放血很多,反而加重了痰喘,說明放痧未盡。於是服用二十六號豫象方加土貝母三錢,服用兩帖後病情減輕,隔天又刺左膝窩痧筋一條,頂針一針,服用前方加牛膝三錢,痧氣退去,再服用二十三號中孚方,腫痛全部消失。
一人晚間右腿紅腫,痛之已,喉旁腫痛,初不覺其為痧,只見時症犯此者甚多,細看兩臂痧筋,刺出毒血,用十六號師象方倍山楂、菔子,加大黃一錢飲之,食消便下而安)。曰痰喘氣急痧,先痰喘氣急,痧脹因之,先治痧後治痰氣,無令痧為本病之助,先痧脹後痰喘,氣急因之,但治痧而痰氣自愈。若痧有寒熱不清,痰喘氣急者,兼和解。
痧有但熱無寒喘爭者,兼消食順氣。有二便不利喘急者,有痢膿血或赤白喘急者,但急攻裡。有瘀血凝滯小便利,大便黑喘急者,當防痧毒攻壞臟腑。不痛者可治,痛不已者難治,服藥不應者必死。
(一人發熱頭疼,脹悶昏迷,痰喘氣急,六脈無根,因放痧,用十三號革象方、二十號損象方,稍冷服,又用四十五號蒙象方,脹平,再用一號乾象方加青皮、連翹、山楂、菔子、熟大黃,病痊。一婦喘急脹悶,刺乳下二針,出紫黑血,用二十八號恆象方,二帖愈。一人喘急,發熱身重,腹中絞痛,刮放不效,用四號否象方、十四號豐象方加大黃,服之愈)。曰半身不遂痧。
白話文:
有一人晚上右腿紅腫疼痛,喉嚨也腫痛,一開始沒意識到是痧症,只是覺得最近很多人都有類似症狀。仔細觀察他的兩臂痧筋,用針刺出毒血,並用十六號師象方加倍山楂、菔子,加大黃一錢給他服用,結果他吃完藥後消化良好,排便順暢,症狀也消失了。
關於痰喘氣急痧,如果先出現痰喘氣急,痧脹是後續出現的,就要先治痧再治痰氣,不要讓痧症成為主要病因。如果先出現痧脹,痰喘氣急是後續出現的,只要治好痧症,痰氣自然會好。如果痧症有寒熱不明,伴隨痰喘氣急的,就要同時使用和解的藥物。如果痧症只有熱症沒有寒症,伴隨喘爭的,就要同時使用消食順氣的藥物。如果伴隨二便不通暢、喘急的,或者痢疾伴隨膿血或赤白痰喘的,就要緊急攻治內裡的病症。如果伴隨瘀血凝滯、小便不通暢、大便黑、喘急的,就要小心痧毒攻壞臟腑。不痛的可以治療,疼痛不止的難以治療,服藥沒有效果的必死無疑。
有一人發燒頭疼、胸悶昏迷、痰喘氣急,脈象無力,醫生幫他放痧,並用十三號革象方、二十號損象方,稍微涼一點就服用,之後又用四十五號蒙象方,胸悶症狀消失,再用一號乾象方加青皮、連翹、山楂、菔子、熟大黃,病就好了。有一位婦女喘急胸悶,醫生在她的乳房下方刺了兩針,流出紫黑色血,用二十八號恆象方,服用了兩帖藥就好了。有一人喘急、發燒、身體沉重、腹部絞痛,刮痧放血無效,用四號否象方、十四號豐象方加大黃,服用後症狀就消失了。
關於半身不遂痧,......
心主血,痧毒中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發昏也。若慢痧沖激遲緩,留滯經絡,或左或右,半身疼痛,或麻痹不仁,遂成半身不遂,總因痧毒為害也。見有青筋,急宜刺破,乃用藥散毒活血消痧,始得愈(宜四十六號渙象方)。曰膨脹兼痧,先膨脹,忽痧氣乘之,膨脹益甚,在膨不可先醫,在痧自宜早治。
一人腹脹如鼓,臍突筋青,心口將平,知為血鼓症,其指頭黑色,兼痧無疑,刺二十餘針,腿臂出血,略鬆,遂服藥(宜十九號大畜方,臍下青筋漸退,後用鼓脹藥導去惡水,日服治鼓香櫞丸,二月餘鼓症平,永不復發)。曰痧變膨脹,痧者,毒也,慢痧之毒,遷延時日,留滯肌膚腸胃中,若不早治,即成真鼓。
白話文:
心臟主宰血液循環,痧毒入侵血液,容易攻擊心臟,所以會讓人昏迷。如果痧毒蔓延速度緩慢,滯留在經絡中,就會造成半身疼痛或麻木,甚至演變成半身不遂,都是痧毒作祟。看到青筋,應該立即用針刺破,然後服用藥物散毒活血消痧,才能痊癒。膨脹合併痧症,先有膨脹,突然出現痧氣,膨脹更加嚴重,膨脹不能先治療,痧症則要及早治療。
有一個人肚子脹得像鼓一樣,肚臍突出,青筋浮現,胸口幾乎平坦,這是血鼓症的症狀,他的手指頭呈現黑色,肯定合併痧症,醫生扎了二十多針,腿和手臂流血,肚子稍微鬆了一些,接著服用藥物。肚臍下的青筋逐漸消退,後來服用治療鼓脹的藥物,排出積水,每天服用治鼓香櫞丸,兩個多月後,鼓脹症狀消失,再也沒有復發。痧症演變成膨脹,痧症其實就是毒素,慢性的痧毒,持續時間長,會停留在肌膚和腸胃中,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變成真正的鼓脹。
(一人氣急作脹,胸腹飽悶,臍下青筋突然起,心口將平,此慢痧成鼓也,出毒血二十餘針,筋淡腹松,用十號節象方)。曰老病兼痧,先患痰火咳嗽,忽喘急痰涎,喉聲如鋸,或頭汗如油,喘而不休,心胸煩悶,莫可名狀,雖是痰火危困,然有兼感時氣,或觸穢驟然勢盛者,必宜察脈按症,先清痧,次治痰,漸補氣血斯可耳。
(一婦素痰火,或痰壅喘急,六脈雀啄,此兼痧症,尚有救,刺出惡血,用散痧消毒豁痰順氣藥,並用四十五號蒙象方,漸安,後惟大補氣血愈)。曰弱症兼痧,先患癆弱,或吐血,或干嗽,兩顴唇口鮮紅,或骨蒸熱,一感時氣或觸穢,必兼痧症,或痰喘,或咽喉如哽,或心腹脹悶,煩躁發熱,較之平時不足,益加沉重,此宜先治痧,令痧毒退盡,方治本症。(宜十號節象方,清茶下)。
白話文:
一個人突然氣急胸腹脹悶,肚臍下方青筋突然冒出,胸口快要平坦,這是痧氣已經凝聚成鼓,需要用針刺出毒血二十多針,筋脈才能消淡腹部才能鬆弛,可以用十號節象方治療。
年老體弱的人患病兼痧氣,可能先有痰火咳嗽,突然喘不過氣來,痰液粘稠,喉嚨發出像鋸木頭的聲音,或者頭上冒汗像油一樣,喘不過氣來,心胸煩悶,難以形容,雖然是痰火危急,但是可能兼有感受時氣,或者接觸到污穢之物導致病情加重,必須要觀察脈象按症狀,先清解痧氣,再治療痰火,然後慢慢補氣血才能康復。
一位婦女本來就有痰火,或者痰氣阻塞導致喘不過氣來,六脈浮沉像鳥雀啄食一樣,這是兼有痧氣,還有救,需要用針刺出惡血,再用散解痧氣、消毒、化痰、順氣的藥物,配合四十五號蒙象方,就能逐漸好轉,之後要大補氣血才能痊癒。
體弱的人患病兼痧氣,可能先有癆病,或者吐血,或者乾咳,兩頰嘴唇嘴巴鮮紅,或者骨蒸發熱,如果感受時氣或者接觸到污穢之物,就會兼有痧氣,可能出現痰喘,或者咽喉梗塞,或者心腹脹悶,煩躁發熱,比平時更加虛弱,更加沉重,這種情況要先治療痧氣,讓痧氣毒素消退,才能治療本來的疾病。可以用十號節象方,用清茶送服。
曰內傷兼痧,人有內傷,詎無外感,外感不獨風寒,即暑熱時疫傳染,穢惡觸犯,一受之,亦如外感。然內傷,本病也。外感,標病也。內傷兼痧,宜先治痧,次治本病。(一老婦奪產爭毆,發熱,咳嗽吐痰,胸中脹悶,知是內傷兼痧,刺痧筋二十餘針,與十號節象方,少鬆,又用四十七號訟象方治其內傷,下黑糞瘀血,諸症除後,用六十二號謙象方,並前虛症亦除)。
曰痧變癆瘵,痧症有忌飲熱湯者,有反喜熱湯者,惟喜飲熱,痧益難辨,慢痧所以漸成癆瘵也。原夫痧毒之始,入於氣分,令人喘嗽吐痰,發熱聲啞。蓋火毒傷肺,肺為嬌臟,若不知治,變為百日緊癆,輕亦數年難愈,卒至危亡。入於血分,重者凶變在即,輕者歲月挨延。若乃毒痧胃口,必須去毒而愈。
白話文:
內傷合併痧症,人有內傷,難免會受到外感。外感不只是風寒,像暑熱、時疫傳染、穢惡觸犯,只要受到影響,也如同外感一樣。然而,內傷是本病,外感是標病。內傷合併痧症,應該先治療痧症,再治療本病。
(一位老婦因為爭奪產業而被打鬥,出現發熱、咳嗽吐痰、胸悶等症狀,知道是內傷合併痧症,於是用針刺痧筋二十多針,並配合十號節象方,稍微緩解後,又使用四十七號訟象方治療內傷,排出黑色糞便和瘀血,各種症狀消除後,再使用六十二號謙象方,之前的虛弱症狀也消除。)
痧症會演變成癆瘵,有的痧症患者忌諱喝熱湯,有的反而喜歡喝熱湯。只有喜歡喝熱湯的痧症,更難辨別,這就是慢性的痧症逐漸發展成癆瘵的原因。
原本痧毒一開始侵入氣分,會讓人喘咳吐痰,發熱聲音嘶啞,這是因為火毒傷了肺,而肺是嬌嫩的臟器。如果不知道如何治療,就會演變成百日緊癆,即使症狀較輕,也要數年才能痊癒,最終可能會導致死亡。如果痧毒侵入血分,嚴重的話就會很快危及生命,輕微的也要耗費數年時間才能慢慢恢復。如果痧毒影響到胃口,就必須去除毒素才能痊癒。
毒瘀肝經,損壞內潰,吐血數發,勢極凶危,毒瘀心包絡,更加凶險,不待時日。毒瘀腎經,腰脊疼痛,嗽痰咯血,日甚難痊。凡痧毒遺患,總成癆瘵,治須識之於始,莫咎厥終。(一人痧脹,不服藥,但放痧三次,胃脘間成一塊,嗽痰發熱,不食日瘦,右關芤,余皆數,此內有瘀血,必吐出方解,用桃仁、蘇木、澤蘭、白蒺藜、香附、烏藥,酒煎服,吐出紫黑血碗許,更用活血引下藥,加童便酒服愈)。曰痧變吐血衄血便紅。
痧毒衝心則昏迷。沖肺則氣喘痰壅,甚則糞衄。入肝則胸脅疼痛不能轉側,甚則血湧吐出。流於大腸則大便血。流於小腸膀胱,則小便血。治宜先清痧毒,順其所出之路,則氣自順而血自止矣。(一人放痧不服藥,變筋骨疼痛,十日後吐血甚多,疼痛不愈,脈芤,痧氣已退,尚存瘀血,用三十六號益象方。一幼兒痧痛大便血,令放痧,用四十八號同人方。
白話文:
痧毒侵入肝經,會造成內部損傷,導致反复吐血,情況十分危急。痧毒入侵心包絡,更加凶險,不容耽誤。痧毒侵犯腎經,會出現腰背疼痛,咳嗽痰血,病情日益嚴重,難以痊癒。所有痧毒遺留的後患,最終都會演變成癆瘵(肺結核),治療要從一開始就重視,不要等到病情發展到不可救藥才後悔。
(有一個人患痧脹,拒絕服用藥物,只放了三次痧,胃脘間形成一塊硬塊,咳嗽帶痰,發熱,食慾不振,身體消瘦,右關脈芤,其他脈象皆數,這是体内瘀血積聚,必須吐出才能緩解。用桃仁、蘇木、澤蘭、白蒺藜、香附、烏藥,酒煎服用,吐出紫黑色的血一碗,再用活血引導藥物,加童便酒服用後痊癒。)
痧毒變化可以導致吐血、鼻出血、大便帶血。
痧毒侵入心臟就會昏迷。侵入肺臟就會氣喘、痰多,嚴重時甚至會鼻出血。侵入肝臟就會胸脅疼痛,不能翻身,嚴重時會大量吐血。侵入大腸就會大便帶血。侵入小腸和膀胱就會小便帶血。治療方法應該先清除痧毒,順著它發病的途徑排出體外,這樣氣血才能恢復順暢,出血症狀自然就會停止。
(有一個人放痧後拒絕服用藥物,病情轉變成筋骨疼痛,十天后吐血不止,疼痛難忍,脈象芤,痧氣已經消退,但仍然有瘀血残留,用三十六號益象方治療。有一個幼兒患痧痛,大便帶血,讓他放痧,用四十八號同人方治療。)
說明
- 此段文字是描述痧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其中涉及一些中醫學的专业术语,例如“肝經”、“心包絡”、“腎經”、“痧毒”、“癆瘵”等等。
- 文中提到的“放痧”是指用刮痧的方法来治疗痧病,而“三十六號益象方”和“四十八號同人方”则是中醫處方,具体内容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一女痧痛溺血,放痧不愈,用四十九號坤象方加益母草、金銀花、牛膝、連翹。一人痧脹鼻衄,是痧氣由衄而泄也,用六號肅象方)。曰痧變發斑,痧粒不過紅點而已,至有渾身成片斑斕,發熱頭暈者(宜五號觀象方)。其有痧變發黃者,邪熱攻乎脾胃,而土之本色見於外也。
脾胃雖屬土,又有濕熱之分。蓋脾陰臟屬己土,主燥,觀其納甲於離宮可見。胃陽腑屬戊土,主濕,觀其納甲於坎宮可知。一濕一燥,濕熱熏蒸,如盦曲之狀,故發黃也。其方治載銅痧條。曰犯痧小便不通,痧毒結膀胱,令便溺不利,小腹脹痛難忍(宜四十四號未濟方,並滌痧丸、潤下丸)。曰眼目怪症痧。
白話文:
一位女性因為痧痛和尿血,使用了四十九號坤象方加益母草、金銀花、牛膝、連翹進行治療,但沒有痊癒。另一個案例是一個因為痧引起的腹部脹大和鼻出血的人,這表明痧氣通過鼻出血的方式排出體外。有一種情況是痧變成斑點,只是紅點而已,但可能會出現全身成片的斑紋和發熱、頭暈的情況,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五號觀象方進行治療。如果有人出現痧變發黃的情況,這是因為邪熱攻擊脾胃,使得土的本色表現在外。脾臟和胃是屬於土的,但是又分為濕和熱。脾陰臟屬於己土,主導乾燥,可以從其納甲於離宮看出來;胃陽腑屬於戊土,主導濕氣,可以從其納甲於坎宮看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黃色的情況,就像煙燻曲狀的樣子。治療這種情況的方子載入銅痧條。如果有人犯痧導致小便不通,這是因為痧毒堵塞了膀胱,使得排尿困難,小腹脹痛難耐,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四十四號未濟方,並加上滌痧丸、潤下丸進行治療。還有一種案例是關於眼目的怪異痧症。
痧者,火毒也。若犯痧症,適與心主之火相合,痧毒逆沖,須防攻心之患。今少陰心君不受邪,逆犯厥陰肝母,故兩目紅腫如桃,甚則眼珠突出。然他症患目,惟在於目。若因痧為患,必心中煩悶,而目疾因之,不早治,則痧毒已參陽位,其火炎極,輕則壞目,重則殞命,治宜先刺巔頂百會穴以泄毒氣,用清火活血順氣藥,加牛膝、石斛引火歸原,良法也。
若心中煩悶頭眩,兩目紅腫大痛,眼珠掛出,左目尤甚,至晚即昏沉眩暈(宜五十號復象方加童便服,眼珠始收)。若兩目通紅,甚至起障生翳,此痧之餘毒在肝(宜五十一號臨象方加燈心、白芙蓉葉,水煎溫服)。曰痧後牙疳,此痧毒入於胃也(宜五十二號泰象方,神效)。
白話文:
['痧'是火毒所引起的疾病。如果遇到痧症,可能會與心臟的火氣相互作用,使痧毒逆向衝入體內,需警惕對心臟的傷害。現今的醫學認爲,少陰的心臟不受邪氣侵襲,而是逆向侵犯了厥陰肝經,導致兩眼紅腫如同桃子,嚴重時甚至眼球突出。然而,其他病症引起的眼睛問題,主要影響的是眼睛本身。但如果是因爲痧症導致的問題,會伴隨心中煩悶,眼睛的症狀也會隨之出現。如果不及時治療,痧毒可能已經深入陽經,導致火氣極度旺盛,輕則損害眼睛,重則危及生命。治療方法是首先通過刺破頭頂的百會穴來排出毒素,使用清熱解毒、活血順氣的藥物,並加入牛膝、石斛等引火歸原的藥材,這是一種有效的療法。
如果出現心中煩悶、頭暈、雙眼紅腫劇烈疼痛,甚至眼球外露,左側更爲嚴重,到了晚上就會感到昏沈眩暈(這時應服用五十號復象方並加入童便,可以使得眼球恢復)。如果雙眼通紅,甚至出現眼障或眼翳,這是痧症餘毒滯留於肝經的表現(這時應服用五十一號臨象方並加入燈心、白芙蓉葉,用水煎後溫服)。所謂的‘痧後牙疳’,是指痧毒侵入了胃部(這時應服用五十二號泰象方,效果極佳)。']
曰痧後胸膈痛,痧毒雖退,尚留瘀血在胸膈間,是積血作痛也(宜失笑散)。曰婦女倒經痧,經行之際,適遇痧發,經阻逆行,或鼻紅,或吐紅,肚腹腫脹,臥床不能轉側,肚腹不痛,亦為暗痧,若痧毒攻壞臟腑者不治,急放痧(宜五十三號大壯方)。曰胎前產後痧。孕婦犯痧,最易傷胎。
產後犯痧,須防惡阻。較之平人更甚,當急救。若暗痧陡發,則胎前痧脈溷於有孕,產後痧脈雜於惡阻,又無心腹痛可據,須當究其症候,察其聲色,看有痧筋,急宜刺破,肌膚痧壅,焠刮兼施,至若痧毒橫行,肆攻臟腑,莫可挽回矣。曰胎前痧痛,毒氣攻衝絞動,殞命傷胎,豈為細故,至如安胎用白朮、當歸、茯苓之類,痧所大忌,以痧脹所宜,惟是破氣破血之味。又胎孕所忌,斟酌其間。
白話文:
痧退之後,胸膈部位仍然疼痛,這是因為雖然痧毒已經退去,但仍有瘀血殘留在胸膈之間,導致積血作痛。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失笑散。
女性在經期遇到痧病發作,導致經血運行受阻,逆流而上,可能出現鼻紅、吐紅、腹部腫脹、臥床難以翻身等症狀,但腹部並不疼痛。這屬於暗痧。如果痧毒進一步侵犯臟腑,則無法治療,需要緊急放痧。這種情況適合使用五十三號大壯方。
孕婦和產婦患上痧病,比常人更容易出現問題,孕婦易傷胎,產婦易患惡阻,需要緊急救治。如果突然出現暗痧,則胎前痧的脈象會混淆於懷孕狀態,產後痧的脈象會與惡阻混雜,而且沒有心腹疼痛等明顯症狀作為參考。因此,必須仔細觀察患者的症狀、面色、聲音,檢查是否出現痧筋,如果有,需立即刺破。如果痧毒凝結在皮膚表面,則需用焠法和刮痧法進行治療。一旦痧毒蔓延,肆虐臟腑,就無法挽救了。
胎前痧病疼痛,毒氣攻衝,絞痛不止,嚴重者會危及母子性命,絕非小事。安胎藥物中常用的白朮、當歸、茯苓等,都是痧病忌用的,因為痧脹症狀適合破氣破血的藥物。在治療時,要兼顧胎孕的禁忌,謹慎用藥。
活血解毒用金銀花、益母、丹參、紅花、寄生,消瘀而不傷胎元。順氣用香附、陳皮、厚朴、砂仁、烏藥,行氣而不傷胎氣。散痧用防風、荊芥、細辛,透竅而不動胎孕。消食積用山楂、卜子、穀芽、麥芽,寬中而不伐胎性。採擇於中,最為穩當。然此等藥,勢盛難於速效,權用一二味克藥,恐於胎氣有妨,不可不慎(宜五十四號夬象方)。
曰產後痧痛,產後用藥必須溫暖,痧症用藥惟重清涼,既屬相反,而處治之方,毋執產後一於溫暖,亦毋執痧症一於清涼也,今統制一方,為臨症之法,散痧用獨活、細辛,破血用桃仁、紅花,順氣用香附、烏藥、陳皮,解毒用金銀花、紫花地丁,消食用山楂、卜子、神麯、麥芽。如產後常用薑炭、肉桂以溫血,是痧症所忌。
白話文:
活血化瘀可以用金銀花、益母草、丹參、紅花、寄生,這些藥可以消瘀但不傷胎氣。順暢氣血可以用香附、陳皮、厚朴、砂仁、烏藥,這些藥可以行氣但不傷胎氣。散除痧氣可以用防風、荊芥、細辛,這些藥可以透竅但不影響胎兒。消食積可以用山楂、卜子、穀芽、麥芽,這些藥可以寬中而不傷胎兒。選擇這些藥材搭配使用,是最穩妥的方法。不過,這些藥力比較強,可能不容易快速見效,如果只用一兩味藥,恐怕會影響胎兒,要格外謹慎。
產後出現痧痛,產後用藥通常需要溫暖,而痧症用藥則注重清涼,這兩者似乎互相矛盾。治療時,不能一味追求溫暖,也不能一味追求清涼,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現在有一種綜合的治療方法,可以根據病症選擇藥材:散除痧氣可以用獨活、細辛;破血可以用桃仁、紅花;順暢氣血可以用香附、烏藥、陳皮;解毒可以用金銀花、紫花地丁;消食積可以用山楂、卜子、神麯、麥芽。如果產後一直用薑炭、肉桂來溫血,這會加重痧症,要避免使用。
痧症必用荊芥、防風以散痧,連翹、薄荷以清熱,又產後所不宜也。況痧症脹極,尤貴大黃、枳實、檳榔以通積滯,而產後更不可用。蓋痧而用溫脹者益脹,產而用涼瘀者益瘀,惟取微溫之氣,則兩不相妨,更加童便以清熱消瘀,豈非良法乎。(一產婦三日,腹脹絞痛,惡露不通。
夫產後痛當在小腹,今大腹絞痛,非產後本病。脈洪數有力,兼痧無疑,先飲童便一杯、少蘇,刺出毒血,用二十二號履象方,痧盡,惡露行。一婦產八日,惡露太多,忽寒熱,胸中脹悶,脈洪大無倫,今惡露去盡,此脈不宜,放紅紫痧筋二條,便不洪大,又刺臂指十餘針,用五十五號需象方,四帖病痊。
白話文:
第一段
痧症(中暑)一定要用荊芥、防風來散發痧氣,用連翹、薄荷來清熱。但是產婦是不能使用的。而且痧症脹得厲害,更需要大黃、枳實、檳榔來通積滯,但產婦更不能使用。因為痧症用溫熱的方法反而會加重脹痛,產後用涼血化瘀的方法反而會加重瘀血,只有選擇溫和的藥性,才能兩者兼顧。再加上童便來清熱消瘀,豈不是良方嗎?
第二段
(一位產婦生完孩子三天了,肚子脹痛絞痛,惡露也不通。)
產後疼痛應該集中在小腹,現在肚子脹痛絞痛,就不是產後的正常病症。脈象洪數有力,又伴有痧症,毫無疑問。先喝一杯童便和少許蘇葉,再用針刺出毒血,用二十二號履象方治療,痧氣散盡後,惡露也順利排出。
第三段
(一位婦女生完孩子八天了,惡露太多,突然發熱,胸口脹悶,脈象洪大無倫。)
現在惡露已經排乾淨了,但脈象仍然不正常。於是放血治療,放出兩條紅紫色的痧筋,脈象就不再洪大了。又刺手臂和手指十幾針,用五十五號需象方治療,服用四帖藥後,病就好了。
一婦產六日,身痛,寒熱如瘧,昏悶,脈歇止,指甲黑,乃兼痧症也,刺指六針,舌底一針,稍緩,用五十七號比象方愈)。曰小兒夾驚痧,小兒一時痰涎壅盛,氣急不效,眼目上翻,手足發搐,肚腹脹滿,誤作驚治不效,看有痧筋,速為出血,額現痧粒,急為火焠,先令痧退,然後治驚(宜四十五號蒙象方)。
曰痘前痧,痘本先天,因時而發,必由外感,如痧亦時疫之氣所感,作脹作痛,而胎元之毒因之俱發。凡痘未見點之前痧脹,必心胸煩悶,痰涎壅塞,甚至昏迷不省,此其候也。小兒滑疾之脈,類於痧症,厥厥動搖之脈,雖若疑似難明,然有痧筋可辨,單用藥清之,痧自退,痘自起矣。若痘點既形,觸穢痘隱者,痘科自悉,不載。
白話文:
一位生產了六天的婦女,出現身體疼痛、寒熱如瘧狀、頭暈、脈搏間歇性停止、指甲變黑的情況,這表明她同時患有痧症。針對此情況,需要對她的手指進行六次針灸,再在舌下進行一次針灸,這可以緩解她的症狀。接著,使用五十七號比象方來治療,病情就會得到痊癒。
這個是關於小兒夾驚痧的情況。小兒在短時間內痰多,呼吸困難,眼睛上翻,手腳抽搐,肚子脹滿,如果誤診為驚癇,治療無效,那麼需要立即進行出血療法,並在額頭上出現痧粒後,迅速進行火炙療法,先讓痧症消失,再進行驚癇的治療(適合使用四十五號蒙象方)。
這種情況稱為痘前痧。痘疹原本是先天性的,由外在因素引發。如同痧症一樣,也是由時疫之氣所感,會出現脹痛的情況,並且胎元之毒也會一同發作。在痘疹出現之前,如果有痧脹的症狀,通常會伴有心胸煩躁、痰涎堵塞,甚至陷入昏迷。這種情況下,小兒的脈搏類似於痧症,雖然脈搏動搖看似可疑難辨,但如果有痧筋,單獨使用清熱藥物,痧症就會消失,痘疹也會隨之產生。如果痘疹已經形成,出現混濁的痘疹,那麼痘疹的治療應該由痘科醫生處理,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一兒痘初發犯痧,腿灣有痧筋二條,余曰,兩目少神,四肢戰動,痘之候也。隱隱微點,痘之形也。口熱如爐,紅紫之色,熱之盛也。但是痰喘氣急,腿灣痧筋,必痘因痧脹而發。治宜先透痧,或兼發痘,用五十六號兌象方一帖,稍冷服,痘乃發,十二朝而痊)。曰痘後痧脹,痘後中氣多虛,有感必傷,一遇暑熱及穢惡即成痧脹,往往忽然生變,人多認為惡痘所致,竟不知痧之為害有如此也(宜二十六號豫象方,合二十八號恆象方)。
曰痘前痘後痧,論凡痘前後,見有痧筋,止可辨其為痧,用藥治之,切忌針刺,非不可針也,痘變不常,若一差池,為害不淺,故切切不可用針也。曰瘡症兼痧。瘡痛者,心火血熱所致,故火盛而膿腫作痛。然膿瘡雖痛,必漸漸而來,非若兼痧之驟。故凡瘡瘍兼痧,其腫痛必多可畏處。
白話文:
(一個小孩剛開始長痘疹時出現了斑疹,腿彎有兩條斑疹線。我說,眼睛缺乏神采,四肢震顫,這是痘疹的徵兆。隱隱約約的斑點,是痘疹的形狀。口中熱如火爐,紅紫色的顏色,顯示熱度強烈。然而,如果出現痰喘、呼吸困難,加上腿彎的斑疹線,這一定表示痘疹是因斑疹脹大所引發。治療上應該先排除斑疹,或者同時發痘,使用五十六號兌象方一帖,稍微冷敷後服用,痘疹就會出現,並在十二天後痊癒)。
(說到痘疹後的斑疹脹大,痘疹後期氣血多虛弱,一旦受涼就容易受傷,一遇到暑熱和污穢就容易產生斑疹脹大,常常會突然發生變化,很多人誤以為這是惡性痘疹所致,其實完全不知道斑疹的危害竟然如此嚴重(適合使用二十六號豫象方,配合二十八號恆象方)。
(談到痘疹前後的斑疹,無論是在痘疹前後出現斑疹線,只能辨識為斑疹,並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但要切記不要針刺,不是不可以針刺,因為痘疹的變化不固定,如果稍有差錯,危害不小,因此絕對不能使用針刺。說到疹症與斑疹的併發。疹痛是由於心火血熱所引起,所以火旺導致膿腫疼痛。然而,膿疹雖然疼痛,卻會漸漸地出現,不像併發斑疹那樣突然。因此,凡是疹症與斑疹併發,腫痛的地方通常會有很多令人害怕的情況。)
況瘡脈多洪數,兼痧脈固不同,筋色又可辨驗,不容混也。急刺指頭及頭頂(宜五十八號困象方、五十九號萃象方)。曰痧變腫毒,痧毒不盡,留滯肌肉腠理間,即成腫毒,急先放痧,用解毒散痧藥以除其根,然後審毒所發,照十二經絡臟腑,分陰陽寒熱處治,輕則消,重則拓,虛則補,實則瀉。若紅腫甚者屬陽(宜五十九號萃象方)。
白色平腫不起發者屬陰(宜六十號咸象方)。毒又有半陰半陽者(宜五十八號困象方)。凡毒穿破後,護之(宜貼太乙膏)。若腫毒無膿,止有毒水流出,或膿少血多須拔去毒水膿血(宜飛龍奪命丹,研碎些些,填太乙膏中,毒水盡,但貼膏)。有毒口難收者,收之(宜摻紅玉散。
白話文:
如果脈象洪數且伴有痧脈,與一般的脈象不同,再加上觀察筋色,就能辨別病情,不能混淆。要趕緊用針刺手指和頭頂,可用五十八號困象方或五十九號萃象方。痧症轉變成腫毒是因為痧毒未盡,停留在肌肉和皮膚之間造成的,因此要先放痧,再用解毒散和痧藥去除病根。然後根據腫毒發生的位置,對照十二經絡臟腑,區分陰陽寒熱,進行治療。輕症則消腫,重症則拓散,虛弱則補益,實證則瀉火。如果腫毒紅腫厲害,屬於陽證,可用五十九號萃象方。如果腫毒顏色發白,平坦不紅不腫,屬於陰證,可用六十號咸象方。有些腫毒屬於半陰半陽,可用五十八號困象方。如果腫毒穿破,要保護傷口,可用太乙膏。如果腫毒沒有膿,只有毒水流出,或膿少血多,要拔除毒水和膿血,可用飛龍奪命丹研碎後混入太乙膏中,直到毒水流盡,再貼膏藥。如果腫毒潰爛難以癒合,可以用紅玉散來收口。
一人發背,疽黑爛,脈沉微,指頭黑色,惡熱飲,此痧變惡毒,用冷圍藥而成此疽也,令去圍藥,放痧訖,俟痧氣絕,用六十號咸象方溫托之,外敷如前法,另有六十一號蹇象方選用)。曰痧後調理,痧退之後,痧氣已絕,氣血虛弱者,急補之(宜六十二號謙象方、六十三號小過方)。若屢患痧症者,待痧氣既清,調理之(宜六十四號歸妹方)。
以上三十六變痧也。列正變之名目,考正變之症狀,備正變之方治,痧焉瘦哉,痧焉瘦哉,以是知養吾之書,實能發前人所未發,足為軒岐之功臣也,余能不祖其說而述之哉。
【脈法】王養吾曰:痧症脈多微緩細澀,有時弦數,縱浮大亦虛而無力,疾徐不倫,或六脈俱伏,伏亦無妨。(鰲按:又有或左或右一手伏者,有一部兩部伏者)。痧氣一退,脈即漸還。假如頭疼壯熱,脈應洪實而反微遲者,痧也。如厥冷不語,脈應沉細,而反滑數者,痧也。
白話文:
一個人患了背部毒瘡,瘡口發黑腐爛,脈象沉細微弱,手指頭呈黑色,並且感到惡寒發熱,想喝冷飲。這屬於痧症惡化,是因使用冷藥外敷而導致的。應立即停止冷敷,放痧使其排毒,待痧氣消散後,服用六十號咸象方溫和托裏,外敷藥物如前。若情況未見好轉,可選用六十一號蹇象方。痧症痊癒後,需要調養身體。若氣血虛弱,應服用六十二號謙象方或六十三號小過方進行補益。如果經常患痧症,待痧氣消散後,可用六十四號歸妹方調理。
以上是三十六種痧症變化。我列出了各種變化的名稱、症狀和治療方法,旨在幫助人們了解痧症,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這些內容前人未曾提及,我深感責任重大,因此整理成書。
關於痧症脈象,王養吾說:痧症脈象大多微弱緩慢、細澀,有時會弦數,即使浮大也虛弱无力,疾徐不分,甚至六脈俱伏,伏脈也無妨。痧氣消退後,脈象會逐渐恢复正常。比如頭痛發熱,脉象本应洪实,但反而微弱迟缓,这就是痧症。又比如四肢厥冷、不语,脉象本应沉细,但反而滑數,这也是痧症。
大抵痧脈與他脈有異,脈症不符,便舍症而從脈。凡診痧無過此,兩言盡矣。且痧之毒氣,沖激於經絡血肉之分,或脈多洪數,或沉緊,或大而元倫,或洪實有力,若症脈稍有不合,便審痧筋有無。有則俟刮放後,再診脈之來復如何,以斷病之寒熱虛實從治。無則憑脈斷其寒熱虛實用藥。
如傷寒雜病,自有本脈,若一兼痧,其脈必變病,必凶暴。然兼痧之脈,白可細考而知也。傷食之痧,脈多緊實。傷血之痧,脈多芤滑。傷暑之痧,脈多洪滑而數疾。傷風之痧,脈多沉微。觸穢之痧,脈多變異不常。傷氣之痧,脈多沉伏,或形如雀啄。傷寒濕之痧,脈多沉細耳。
白話文:
第一段
大體而言,痧脈和其他脈象有所不同,脈症不符時,就應該捨棄症狀而依照脈象來診斷。凡是診斷痧症,就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這兩句話已經概括了診斷的重點。
而且痧症的毒氣,會衝擊經絡血肉之間,因此脈象可能出現以下情況:洪數、沉緊、大而元倫、洪實有力。如果症狀和脈象稍微不合,就要仔細觀察是否有痧筋。如果有痧筋,就必須等刮痧放血後,再觀察脈象的恢復情況,以判斷疾病的寒熱虛實並進行治療。如果沒有痧筋,就依照脈象來判斷寒熱虛實,並用藥治療。
第二段
比如傷寒雜病,原本就有固定的脈象,如果同時患有痧症,脈象必定會發生變化,而且病情會變得凶險。然而,兼有痧症的脈象,仔細觀察就能辨別出來。
- 傷食的痧症,脈象多半緊實。
- 傷血的痧症,脈象多半芤滑。
- 傷暑的痧症,脈象多半洪滑而數疾。
- 傷風的痧症,脈象多半沉微。
- 觸穢的痧症,脈象多半變異不常。
- 傷氣的痧症,脈象多半沉伏,或形如雀啄。
- 傷寒濕的痧症,脈象多半沉細。
第一段
總而言之,痧症的脈象和一般的脈象有所區別,如果脈象和症狀不一致,就應該以脈象為準。診斷痧症,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點,這兩句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此外,痧症的毒氣會侵犯經絡和血肉,所以脈象可能會出現洪大而快速的、沉重而緊的、強勁而有力的等變化。如果症狀和脈象稍有不符,就要觀察是否有痧筋。如果有痧筋,就要先刮痧放血,再看脈象是否恢復正常,以此判斷疾病的寒熱虛實,並進行治療。如果沒有痧筋,就根據脈象判斷寒熱虛實,並用藥治療。
第二段
比如傷寒、感冒等疾病,本身就有固定的脈象,如果同時患有痧症,脈象一定會改變,病情也會變得危急。但是,兼有痧症的脈象還是可以觀察出來的。
- 如果是吃壞東西引起的痧症,脈象通常會緊實。
- 如果是失血引起的痧症,脈象通常會芤滑。
- 如果是中暑引起的痧症,脈象通常會洪大、滑利而快速。
- 如果是受寒引起的痧症,脈象通常會沉細。
- 如果是接觸污穢引起的痧症,脈象通常會變化不定。
- 如果是傷氣引起的痧症,脈象通常會沉伏,或像小鳥啄食一樣。
- 如果是傷寒濕引起的痧症,脈象通常會沉細。
或有痧脈一似陰症者,尤不可不辨。蓋痧毒之氣,阻抑於經絡血肉間,故多沉伏,即有別病兼痧者亦然。如傷寒脈沉遲無力,是直中三陰經之脈也,治用熱藥,固無疑矣。惟傷寒兼痧,痧脈與陰症相似莫辨,一服溫補熱藥,痧毒變幻,悔無及矣。凡臨傷寒症,見有沉微或伏之脈,一似直中三陰經,其外視症候,稍有不合者,便取痧筋驗之,有則為痧,無則為陰症施治,或涼或熱,萬不失一。且刮放服藥之後,血肉經絡之分,通而無阻,即按其脈,便不復如前之沉微或伏矣。
然後按脈辨症,治其傷寒,未有不效者。至如雜病兼痧,有沉微或伏之脈,亦以此法驗之,誠為至當不易。是故凡痧察脈,可決死生。脈微細者生。實大急數者重。脈洪大無倫者凶。一部無脈者輕。一手無脈者重。兩手無脈者死。六脈無根,放血服藥不應者,不治。諸怪脈現,放血服藥不應者,死也。
白話文:
有些痧脈看起來很像陰症,尤其不可不辨。因為痧毒之氣會阻滯在經絡血肉之間,所以多半潛伏,即使是其他疾病併發痧症也是如此。
例如傷寒脈沉遲無力,這是直中三陰經的脈象,治療應該用溫熱藥物,這點毋庸置疑。但如果傷寒併發痧症,痧脈和陰症相似難以分辨,一服用溫補熱藥,痧毒就會變幻莫測,後悔也來不及了。
凡是遇到傷寒症,見到脈象沉微或伏,看起來很像直中三陰經,但其他症狀略有不合,就應該刮痧筋來驗證,如果有痧就屬於痧症,沒有則為陰症,施治時可以選擇涼藥或熱藥,萬無一失。而且刮痧放血服藥之後,血肉經絡之氣流通無阻,再按脈就會發現不再像之前那樣沉微或伏了。
之後根據脈象辨別症狀,治療其傷寒,沒有不有效的。至於其他疾病併發痧症,有沉微或伏的脈象,也用這個方法驗證,實在是至關重要不可輕忽。
所以凡是察看痧症的脈象,可以決定生死。脈象微細者可以存活,脈象實大急數者病情較重,脈象洪大無倫者凶險,一部無脈者病情較輕,一手無脈者病情較重,兩手無脈者將死,六脈無根,放血服藥沒有反應者,不可治療,諸怪脈出現,放血服藥沒有反應者,將死。
總之,治病欲辨明虛實寒熱之法,斟酌輕重緩急之宜,惟脈是恃。若諸脈伏,不可推測,醫者將何以斷驗乎,故必求他症以辨之,方有治法耳。當諸痛脈伏者,推驗筋之青紫,識其為痧。即諸病不痛而脈伏者,亦必推驗筋之青紫,識其為痧。蓋因痧毒氣壅血瘀於經絡間,故爾脈伏。
若刺放血流,氣亦泄,毒無壅阻,而脈乃復其常。至於重痧,傷在三陰,針刺有所不到,血流有所不盡,惟從食積血痰所阻之毒以治之,脈且隨藥而復,乃知痧症脈伏,反為平常事耳。
【痧脹原由症治】陶節庵曰:濕霍亂死者少,乾霍亂死者多。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上下不通,腹痛甚而頭疼發熱,此為乾霍亂也。犯此死者多,因其所傷之邪不得出,壅塞正氣,陰陽隔絕也,宜先用吐法,再服藥。繆仲淳曰:絞腸痧屬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穢汙之氣,鬱於胸腹間,上不吐,下不瀉,以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驟脹,遍體紫黑,頭頂心必有紅髮,急尋出拔去之。急以三稜鎞針刺委中,擠出熱血,可立蘇。
白話文:
總之,治療疾病時要先了解病人是虛還是實,是寒還是熱,然後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病情發展的快慢,用脈象作為判斷的依據。如果所有脈象都摸不到,醫生就無法判斷病情。所以醫生必須觀察其他症狀,才能確定病因,制定治療方案。
當病人感到疼痛,但脈象卻摸不到時,醫生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筋脈是否呈現青紫色,來判斷是不是痧症。即使病人沒有疼痛,但脈象還是摸不到,醫生也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筋脈是否呈現青紫色,來判斷是不是痧症。因為痧毒會阻塞經絡,導致血液瘀積,所以脈象才會摸不到。
如果用針刺放血,就能疏通氣血,毒氣也就不再阻塞,脈象就會恢復正常。如果痧症很嚴重,病邪已經侵犯到三陰,針刺就難以觸及,放血也無法完全排出,只能通過治療積食、血痰等阻塞毒氣的方式來治療,脈象也會隨著藥效而恢復。由此可知,痧症導致脈象摸不到,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
注
- 痧症:也稱痧病,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傳染病,症狀是發熱、頭痛、肌肉痠痛、出現痧疹等。
- 霍亂: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症狀是嘔吐、腹瀉、脫水等。
- 絞腸痧:一種急性腸道疾病,症狀是腹痛、嘔吐、腹瀉、發熱等。
- 委中穴:位於膝蓋後窩,是治療腹痛、腸胃病的重要穴位。
- 三稜鎞針:一種帶有三個尖銳突起的針,用於刺穴放血。
次用新汲涼水入鹽兩許恣飲,得吐瀉即止。委中穴在兩膝下彎橫紋中間兩筋之中,刺入一分。王養吾曰:痛而絞動者,痧毒阻於食積之氣分也。痛而不移者,痧毒壅於血分而有瘀也。發於頭面上部者,痧之毒氣上壅也。纏於手足下部者,痧之毒血下注也。上吐下瀉者,痧氣上下衝激也。
煩悶氣脹者,痧氣壅塞於心膈也。惡寒發熱者,痧氣遏抑於肌表也。胸膈偏痛者,痧之毒血流滯於經絡也。結滯腸胃者,食積瘀血為腫為脹也。吐血便血者,痧血泛溢而潰敗也。咳嗽喘急者,痧毒壅於氣分而生痰逆也。立時悶死者,痧之毒血攻心也。手足軟而不能運者,痧入於血分,毒注下部也。
白話文:
次用新汲涼水入鹽兩許恣飲,得吐瀉即止。
先用新取的涼水,加入少許鹽,盡情飲用,直到吐瀉出來為止。
委中穴在兩膝下彎橫紋中間兩筋之中,刺入一分。
委中穴位於兩膝下方橫紋中間,兩條筋腱之間,針刺深度約一分。
王養吾曰痛而絞動者,痧毒阻於食積之氣分也。痛而不移者,痧毒壅於血分而有瘀也。
王養吾說:疼痛且絞動,是因為痧毒阻礙在食積的氣分之中;疼痛而不移動,是因為痧毒阻塞在血分之中,形成了瘀血。
發於頭面上部者,痧之毒氣上壅也。纏於手足下部者,痧之毒血下注也。上吐下瀉者,痧氣上下衝激也。
痧毒發在頭面部的,是因為痧毒之氣向上阻塞;發在手足下部的,是因為痧毒之血向下流注;上吐下瀉的,是因為痧氣上下衝撞。
煩悶氣脹者,痧氣壅塞於心膈也。惡寒發熱者,痧氣遏抑於肌表也。胸膈偏痛者,痧之毒血流滯於經絡也。
感到煩悶氣脹,是因為痧氣阻塞在心膈之間;惡寒發熱,是因為痧氣阻礙在肌表;胸膈偏痛,是因為痧毒之血流滯在經絡。
結滯腸胃者,食積瘀血為腫為脹也。吐血便血者,痧血泛溢而潰敗也。咳嗽喘急者,痧毒壅於氣分而生痰逆也。
腸胃結滯,是因為食積瘀血形成腫脹;吐血便血,是因為痧血泛溢而潰敗;咳嗽喘急,是因為痧毒阻塞在氣分,引起痰逆。
立時悶死者,痧之毒血攻心也。手足軟而不能運者,痧入於血分,毒注下部也。
當場昏迷死亡,是因為痧毒之血攻入心臟;手足軟弱无力,是因為痧毒進入血分,毒血向下流注。
腰脅俱痛者,毒阻於血分而有瘀也。半身偏痛者,毒阻於半身而血瘀也。身重不能轉側者,痧之毒血壅瘀,不能轉運也。變成癰毒潰爛者,毒血凝滯,敗壞肌表也。(以上宜分表裡)。又曰,痧症之發,未有起於寒者,然亦有時為寒,非真寒也。蓋因世人知痧之熱,而服大寒之劑以致此。
夫犯痧症,必其無食積血阻於中者,方可服寒飲而得效。若一有食積血阻而飲大寒,則食不消,血不散,積不行,痧毒反冰伏凝阻,未有得寧者。嘗見高岩窮谷中,行旅感受暑氣,渴飲澗水而即死者,是名寒痧。蓋緣痧毒攻心,服寒飲太過,痧毒反凝結於心胸,多致不救也。
白話文:
如果腰部和脅肋都疼痛,這是因為毒素阻礙了血液循環,導致瘀血。如果只有一邊身體疼痛,則是毒素阻礙了半邊身體的血液循環,造成瘀血。如果全身沉重,無法翻身,說明痧毒導致血液淤積,無法正常運作。如果發展成癰瘡毒潰爛,則是毒素在血液中凝滯,腐壞了肌膚表面。(以上情況應分別考慮表症和裡症)。
又曰,痧症之發,未有起於寒者,然亦有時為寒,非真寒也。蓋因世人知痧之熱,而服大寒之劑以致此。
有人說,痧症的發病原因從來沒有因為寒氣引起的,但有些時候也會表現出寒症,但這不是真正的寒症。這是因為人們都知道痧症是熱性的,就服用寒涼的藥物,反而導致了這種情況。
夫犯痧症,必其無食積血阻於中者,方可服寒飲而得效。若一有食積血阻而飲大寒,則食不消,血不散,積不行,痧毒反冰伏凝阻,未有得寧者。
患上痧症的人,必須沒有食物積滯和血液阻礙在體內,才能服用寒涼的飲品,達到效果。如果體內有食物積滯和血液阻礙,卻服用寒涼的飲品,就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血液無法散開,積滯無法排出,反而會使痧毒在體內凝結,無法恢復健康。
嘗見高岩窮谷中,行旅感受暑氣,渴飲澗水而即死者,是名寒痧。蓋緣痧毒攻心,服寒飲太過,痧毒反凝結於心胸,多致不救也。
我曾見過在高山深谷中,旅行者因酷熱而口渴,喝了冰冷的溪水後就死了,這叫做寒痧。這是因為痧毒侵犯心臟,服用過量的寒涼飲品,導致痧毒在心胸部位凝結,最終無法救治。
若為放痧,毒血一行,便無阻滯,得有其命。故方書有服陰陽水者,不獨取井水,以此故耳。是以久服涼飲之後,痧有未痊者,又當以微溫之藥施之,略用三香溫和之劑,誠為權宜之術。若用桂附乾薑吳萸參耆之屬,則又誤矣。又曰:治痧當辨身涼身熱,身涼而內熱者,宜攻其里,表熱者,宜透其肌,用藥隨時活變,故不立主方。(以上言宜分涼熱)。
又曰:痧症危極,昏迷不醒,即扶不起,呼不應,雖欲刮放而不得,即當用藥救之,以期必效。然痧症用藥,必須帶冷,雖未能即周於肌膚血肉間。其昏迷不省,乃痧之熱毒衝於心胸,心即不能自主而昏迷。若藥帶冷入口,先從胸膈間順流而下,則熱毒之氣在心膈間者,隨藥而消,故昏者復明,迷者復省,即有不省者,乃食痰血積所阻,若能攻而下之,未有不省者矣。(以上用藥法)。
白話文:
如果要談到排除痧毒,那麼只需一次清淨血脈,沒有任何阻塞,病人才會有生還的機會。因此,在古代醫書中有提到服用陰陽水的療法,不僅僅是因為井水,這是因為它有這種作用。因此,長期服用涼性飲料後,如果仍然有未痊癒的痧毒,就需要使用一些微溫的藥物來進行治療,稍微使用一些具有溫和效果的藥物,這是一種臨時的處理方法。但如果使用肉桂、附子、乾薑、吳茱萸、黨參等藥物,就會犯錯了。另外還提到,對於痧毒的治療,需要區分身體是涼還是熱。如果身體涼但內部有熱,應當攻擊內臟;如果表面有熱,應當讓熱氣散發。使用藥物時要根據情況靈活變通,因此不需要固定的一個方子。(以上提及的是涼熱的區別)
另外還提到,痧毒嚴重到昏迷不醒,甚至無法扶持,呼喚也沒有反應,即使想要刮痧也無法做到,此時應該使用藥物來救助,希望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然而,對於痧毒的使用藥物,必須要帶有涼性,即使無法立刻覆蓋到皮膚和血液之間。這種昏迷不醒的情況,是因為痧毒的熱毒衝擊到心胸,心就無法自主而導致昏迷。如果藥物帶有涼性,進入口腔後,會從胸部和膈肌間順流而下,熱毒氣體在心膈間的,會隨著藥物消失,因此昏迷的人會再次清醒,迷失的人會再次清醒,即使有人仍然昏迷,那可能是因為食物、痰液、血液的積聚阻塞,如果能夠進行攻擊並排出,很少有不會醒來的。 (以上提到的使用藥物的方法)
又曰:痧脹有一等凶症,心胸高起如饅頭者,不治。雖曾以升象方治活一婦人,胸前高突如拳大,堅如鐵石者,亦偶也。背心一點痛者凶。角弓反張者死。腰腎一片痛者死。心胸左右有一點痛者不治。脅肋痛,四肢腫痛者難治。鼻如煙煤者死。舌卷卵縮者死。環口黧黑者死。
頭汗如珠,喘而不休者死。昏迷不省,放痧不出,服藥不應者死。痧塊大痛,服藥不應者死。此皆實熱為害固然耳。(以上難治症)。又曰:仲景《傷寒論》中,不及瘟疫,何況後世所云痧脹乎?夫傷寒原為傳經熱症,蓋因六氣陰陽同異不齊,風熱火統乎陽,寒燥濕統乎陰,大抵六氣由表及裡,故云外感,乃肝脾胃腎與膀胱傳變皆周,而病自解矣。至於痧,有由內而出者,有自外而入者,有無端而起者。
白話文:
又說:痧脹症中,有一種非常凶險的症狀,就是心胸部位高高隆起,像饅頭一樣,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雖然曾經用升象方治癒過一位婦人,她的胸前隆起像拳頭般大,硬如鐵石,但這只是偶爾的例子。背部正中央有一點疼痛,也預示著凶險。角弓反張(手腳僵硬,像弓一樣反張)的人會死亡。腰腎部位一片疼痛的人也會死亡。心胸左右兩側有一點疼痛,也無法治癒。肋骨疼痛,四肢腫脹疼痛,很難治癒。鼻子像煤煙一樣黑的人會死亡。舌頭捲縮成卵形的人會死亡。嘴唇周圍發黑的人會死亡。
頭上汗珠直流,呼吸急促不停的人會死亡。昏迷不醒,放痧(用刮痧法治療)無法排出痧毒,服藥無效的人會死亡。痧塊又大又痛,服藥無效的人也會死亡。這些都是由於實熱(身體內部熱氣過盛)導致的,確實是很難治療的。
又說:張仲景的《傷寒論》中,都沒有提到瘟疫,更何況是後世所說的痧脹症呢?傷寒本來就是經絡傳播的熱病,這是因為六氣(風、寒、暑、濕、燥、火)陰陽失調,風、熱、火屬於陽性,寒、燥、濕屬於陰性,六氣大多是由外而內傳入,所以稱為外感,導致肝、脾、胃、腎和膀胱等臟腑的病變,最終疾病會自行痊癒。至於痧,有的是由內而外發出的,有的是由外而內侵入的,還有的莫名其妙就出現了。
或發於臟,何臟受之,或發於腑,何腑受之。或犯兼症,或犯變症,但止於一經而不傳,原不拘拘經之手足也。故內受邪,則為絞刺,為脹急,為悶亂。外顯於症,則為癮疹,為斑黃,為吐瀉。存中形外,自然之理耳。
又曰:河間云,諸熱瞀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詈罵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噤慄如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眯不明,暴注卒瀉,瞤瘛暴病暴死,皆屬於火。以上諸症,今時痧脹十居八九。至如暴病暴死,河間但指中風痰厥,由今觀之,暴病暴死者,於痧脹最為酷肖,想古時不立痧脹之名,未經說破故耳。則知痧之屬火明甚。
白話文:
第一段
疾病可能源於臟腑,要判斷是哪個臟器或腑臟受到影響。也可能出現併發症或轉變的症狀,但只要侷限在某一條經絡,不傳播到手腳,就不必拘泥於經絡的部位。因此,內部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出現絞痛、刺痛、脹滿、胸悶、心慌等症狀。外部表現出來的症狀,則會有疹子、黃斑、嘔吐、腹瀉等。這都是人體內外相應的自然法則。
第二段
古籍《河間遺書》記載,諸如發燒、神志不清、突然失語、神經質躁動、狂躁、亂罵、驚嚇、肌肉腫痛、酸痛、氣逆上衝、身體僵直如神靈守護、打噴嚏、嘔吐、瘡瘍、喉嚨阻塞、耳鳴或耳聾、嘔吐物溢出、無法吞嚥、眼花看不清、突然腹瀉、抽搐、突然發病、突然死亡,都屬於火邪引起的症狀。
以上這些症狀,在現代醫學中,八九成屬於痧脹。至於突然發病突然死亡,古籍中只提到中風痰厥,但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突然發病突然死亡,與痧脹症狀最為相似。古時候沒有「痧脹」這個病名,沒有明確認定,因此沒有明確說出。由此可知,痧脹屬於火邪,十分明顯。
然火有君相之別。手少陰經君火也,右腎命門為手心主,乃手厥陰包絡之臟,經言心之原出於太陵,凡刺太陵穴者,所以瀉手心主相火之原耳。又有手少陽三焦合為表裡,神脈同出,現於右尺一經,代君行令,故相火之為病居多,皆因火性最烈,其氣上炎,以致三焦阻塞,六脈全乖,昏冒口不能言,痰喘聲如曳鋸。然相火作病,猶有可回。
若犯少陰心君,確具死症,則殞在須臾,莫謂醫工藝術之疏耳。又曰,事必師古,何況於醫。丹溪治雜病,以氣血痰三者為先,蓋三者成疾,人身最多,能詳審於三法之間,便可指下奏功。至於痧脹,又何能離此三者乎。痧有氣塞者,為喘息,為脹滿,為嘔噦,為頭目脹,其痛陣緊,脈必洪數,屬陽。
白話文:
第一段
然而,火分為君火和相火。手少陰經的君火,位於右腎命門,是手心主,也就是手厥陰包絡之臟。經書上說,心的本源出自太陵穴。凡是刺太陵穴,都是為了瀉掉手心主相火的本源。
另外,手少陽三焦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裡,神脈同出一脈,從右尺脈上顯現出來,三焦代替心火行令。所以,相火導致的疾病居多,都是因為火性最烈,火氣上炎,導致三焦阻塞,六脈不調,昏迷不醒、口不能言、痰喘聲如鋸子摩擦。
不過,相火發病,仍然有回轉的餘地。
第二段
如果犯了少陰心君火,那就是真正的死症,很快就會死亡,不要怪醫術不精。
古人說,做事一定要學習古人,何況是醫術。丹溪先生治療雜病,首要考慮氣、血、痰三者,因為人體大多數疾病都是由這三者引起的。能夠詳細審察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就能夠指點迷津、立竿見影。
至於痧脹,又怎麼能離開這三者呢?痧有氣塞者,表現為喘息、脹滿、嘔吐、頭目脹痛,痛起來陣陣緊縮,脈搏洪數,屬於陽證。
有氣閉者,為昏冒不語,為口噤目翻,不省人事,上下厥冷,雖痛,口不能言,脈必沉伏屬陰。痧有血熱者,為煩躁,為紫斑,為頭目赤,為衄,為口吐紅沫,脈必實大,屬陽。有血阻者,腰脅痛,攻心痛,手足青紫,脈必緊而牢,乍大乍小,屬陰。痧有痰壅者,喉中瀝瀝有聲,吐咯不出,嘔吐酸水清涎,脈必弦滑,屬陽。
有痰厥者,卒倒僵仆,手足厥冷,肌膚芒刺,遍身青筋,坐臥不能轉側,脈必微細,似有似無,屬陰。凡氣血痰之為害於痧,有如此者,不得謂陽痧則生,陰痧則死也。即使陰痧,又不比傷寒直中陰經症,可用薑桂參耆也。痧脹有脈伏三日,亦得救活者。四肢厥冷,刺血投劑後,即時溫暖者。
白話文:
氣閉的人會昏迷、神志不清、無法說話,嘴巴緊閉、眼睛上翻,失去意識,四肢冰冷,即使疼痛也無法言語,脈象必定沉而微弱,屬於陰證。痧症中伴隨血熱的人,會感到煩躁、出現紫斑、頭昏目赤、鼻出血、口吐紅色泡沫,脈象必定有力且快,屬於陽證。伴隨血瘀的人,會腰部和肋骨疼痛、心痛,手腳發青發紫,脈象必定緊而強,時快時慢,屬於陰證。痧症中伴隨痰阻的人,喉嚨裡會有痰聲,卻咳不出來,會嘔吐酸水和清痰,脈象必定弦而滑,屬於陽證。
痰厥的人會突然昏倒、四肢冰冷、皮膚有針刺感、全身青筋暴露,無法翻身坐臥,脈象必定微弱,似有似無,屬於陰證。總之,氣、血、痰這些因素都會對痧症造成影響,出現以上症狀,不能說陽證就一定能活,陰證就一定會死。即使是陰證,也不像傷寒直接侵犯陰經一樣,可以用薑、桂、參、芪來治療。痧脹的患者,如果脈象沉伏三天,仍然可以救活;四肢冰冷的患者,在放血、服藥後,立刻變得溫暖,也都是可以救活的。
目閉牙噤,刺血投劑後,即時睜眼認人,而言其所苦者。醫工能識其竅則危者立安,失其機,雖得生全者亦死矣,可不深為究心,以救人生命乎。(以上參集諸家名論)。又曰:凡犯痧症,仰臥,將大公雞一隻,放肚上,雞即伏好,疼止,即跳下而愈,此法試過亦驗。又法,痧症屬肝經者多,肝附於背第七骨節間,若犯痧,先循其七節骨縫中,將大指甲重掐入,候內骨節響方止,以鹽塗之。如不響,必將鹽重擦,必使透入,方能止疼。
(以上腹痛治法)。又曰:治霍亂腹痛之甚,以新汲水百沸湯各半合飲之,甚效。蓋上焦主納,中焦腐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陰陽調和,升降周流,則臟腑暢遂。一失其道,二氣淆亂,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故發為嘔吐霍亂之病。飲此湯即定者,分理陰陽,使得其平也。
白話文:
(以上是治療腹痛的方法)。有人說:治療霍亂腹痛劇烈的病人,可以用新汲取的水和煮沸過一百次的湯各半合混合在一起服用,效果很好。因為上焦負責吸納,中焦負責腐化,下焦負責排泄,三焦暢通無阻,陰陽調和,氣血升降循環,五臟六腑就能正常運作。一旦失去正常運作的規律,就會導致陰陽失衡,濁氣下降,清氣上升,就會引起嘔吐和霍亂等病症。服用這種湯藥能夠迅速止住病症,是因為它能夠調理陰陽,使之恢復平衡。
此即無病,凡夏月早起,或臥間,用一盞,亦能清暑調中消食。(以上論陰陽湯之利益)。凡痧症飲湯中,云稍冷者,九分冷一分溫也。云微冷者,八分冷二分溫也。云微溫者,冷者四分之三,溫者四分之一也。云冷服者,十分生冷也。云溫者,四五分溫也。(以上湯藥規則)。
又曰:痛時則不欲飲食,痛後亦有不喜食者,有食而作脹復痛者,或疑傷寒而餓壞者,其間飲食最要斟酌,宜忌不可不審也。夫發痧忌熱湯熱酒粥湯米食諸物,若飲熱湯酒,輕必變重,重必至危。吃米物恐結成痧塊,日久變生他疾,難於救治。如有食消不殞命者,亦幸耳。故痧病略鬆,胸中知餓,設或驟進飲食,即復痧脹,立能變重,必忍耐一二日,乃可萬全。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
這種方法適用於沒有疾病的情況,特別是在夏天早起或是睡覺時,只需一杯,就能清涼解暑、調節中樞、幫助消化。
-
雙向症狀(如痧症)在喝湯時表現為「稍冷」,是指九分冷一分暖;「微冷」則是八分冷二分暖;「微溫」則是三分冷七分暖;「冷服」則是十分冷;「溫」則是四到五分暖。
-
又說,當疼痛時,往往不想吃東西,即使吃了可能會感到脹痛,或者誤認為是傷寒導致的食慾不振。因此,在飲食上要謹慎考慮,避免食用某些食物。
-
痧症患者應避免熱湯、熱酒、粥、湯、米等食物,因為這些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食用米類等食物可能會導致痧塊形成,長期下去可能會引發其他難以治療的疾病。如果有人在痧症期間仍能進食,那隻能算是運氣好。
-
如果痧症有所緩解,病人開始感到饑餓,但應避免突然大量進食,否則可能會再次引起脹痛和病情加重。應耐心等待一兩天,確保安全。
更見禪僧痧脹,愈後再不復發,以無葷腥故也。今後凡遇痧病得愈者,當知所戒,即無屢發之患。如傷寒不飲食至一候兩三候不妨者,以邪氣填胃日也。痧脹十日五日不飲食亦不妨者,以痧氣滿塞胸膈也。惟俟痧氣盡,然後與之。生薑痧症大忌,切不可泡湯服,或作藥引,犯之必死。
今將宜忌食物開列,醫家病家,各遵毋忽。食忌生薑、棗、圓眼、川椒、胡椒、辣醬、煙、茶、酒、滾湯、索粉、醋、面、麵筋、豬肉、羊肉、雞、魚、蔥、蒜、芥、菜瓜、茄、菱、糯米食、糖食、桃、梅、李、杏一切甜物,食宜黑沙糖、芋艿、食鹽、荸薺、百合、藕、西瓜、燈心湯、山楂湯、萊菔子湯、蘆根湯、陳香櫞湯、陰陽水。然即所宜,亦必等痛止後,知餓方可吃。
清水飯湯如米粥米糊亦宜少用,且須冷吃,不然,則復發。(以上食物忌宜。)
白話文:
我曾見一位禪僧患了痧脹,痊癒後再也沒有復發,這都是因為他平時不食用葷腥的原因。從今以後,凡是遇到痧病痊癒的患者,都應該知道要戒口,這樣就能避免反复發病。就像患了傷寒,不進食一候、兩三候都沒有問題,因為邪氣正在填塞胃腸,所以不需進食。同樣,痧脹十天五天不進食也不會有問題,因為痧氣已經充滿胸膈,所以不需進食。只有等到痧氣完全消失,才能開始進食。
生薑是痧症患者的大忌,絕對不可用生薑泡湯服用,也不能用生薑當藥引,一旦誤食生薑,就會致命。
現在將適合和忌諱的食物列出來,醫生和病人,都要嚴格遵守,不可忽視。
忌食
生薑、棗、圓眼、川椒、胡椒、辣醬、煙、茶、酒、滾湯、索粉、醋、麵、麵筋、豬肉、羊肉、雞、魚、蔥、蒜、芥菜瓜、茄、菱、糯米飯、糖果、桃、梅、李、杏,以及所有甜食。
宜食
黑沙糖、芋頭、食鹽、荸薺、百合、藕、西瓜、燈心湯、山楂湯、萊菔子湯、蘆根湯、陳香櫞湯、陰陽水。
注意事項
即使是適合食用的食物,也一定要等到疼痛消失之後,感到飢餓才能開始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