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八 (3)
卷八 (3)
1. 腎病源流(奔豚,腎癰,腎俞發,土龍疽)
【腎積證治】《永類鈴方》曰:經云:治積聚,有化積、消積、挨積、磨積,而無下積之說,蓋不可直便取下,以傷胃氣也。《得效》曰:治積,有奔豚丸,又有奔豚湯。
腎癰,腎氣衰敗病也。其發處正與內腎相對。大抵突起皮赤者易安,陷入皮黑者難愈(宜加減八味元、加味十奇散、十六味流氣飲,托裡散加山梔、黃芩、杏仁、連翹),蓋不可視為輕症也。而腎癰之外,又有腎俞發,亦為腎臟虛證。其瘡起於脊骨十四椎腎俞穴,及腎俞下之腰俞穴,此兩處,皆屬至虛地位,不拘癰疽,但發此兩處者,皆宜防毒氣內攻,急當補益內氣令實,方可開破,以內氣實,則毒氣不能內攻,且易得潰,此皆治於未成之前者也。若已成潰破,猶宜峻補(已未成補藥俱宜參、耆、歸、術),勿使淹滯,久不收口,至成漏管,此則治於已成之後者也。大約補益之藥,以補腎為主,補脾次之,補氣、補血又次之。而尤不可犯者,是房欲,若犯,必至不救,男女皆然。又有一症名土龍疽,亦發腎俞及胃俞兩處。其發也,必寒熱大作十數日,大汗展頸,身熱如火。陳文治云:九日可刺,膿青黑者死,血膿者不死,失而不刺,其上下亦黑,二十日死,亦言其症之重且急,醫者所當詳察而理之也(宜消毒散,防風通聖散去大黃、麻黃、芒硝)。
【腎癰等症治】《靈樞》曰:京門(穴名)隱隱而痛者,腎疽;上肉微起者,腎癰也。《內經》曰:腎癰胠下至小腹滿。《入門》曰:五臟癰疽,俱宜十六味流氣飲、仙方活命飲;腎俞發,宜千金內消散、仙傳化毒湯、連翹敗毒散。
白話文:
腎病源流(奔豚,腎癰,腎俞發,土龍疽)
腎積的治療:《永類鈴方》說,醫書有記載,治療體內積塊,有化解、消除、推散、磨除的方法,但沒有直接用瀉下的方法,因為這樣會傷害脾胃的氣。 《得效》說,治療積塊,有奔豚丸,也有奔豚湯。
腎癰,是腎氣衰敗引起的疾病。它的發病位置正好和內腎相對應。一般來說,皮膚表面突起且發紅的比較容易治好,而凹陷且皮膚發黑的則很難治癒(可以根據情況使用加減八味元、加味十奇散、十六味流氣飲,托裡散加山梔、黃芩、杏仁、連翹)。千萬不可以把腎癰當成輕微的疾病。 除了腎癰,還有腎俞發,也是腎臟虛弱的病症。 它的瘡瘍發於脊椎第十四椎的腎俞穴,以及腎俞下方的腰俞穴。這兩個部位都屬於非常虛弱的地方,不論是癰還是疽,只要在這兩個地方發病,都應該預防毒氣侵入體內,要趕緊補養體內的氣,使之充實,才能夠開刀排膿。 因為體內氣足,毒氣就不會向內侵犯,而且瘡瘍也容易潰破。這些都是在疾病還沒形成的時候就進行治療的方法。如果已經潰破,更應該要大力補養(無論疾病是否形成,補藥都要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不要讓它拖延,久久不收口,甚至形成瘻管,這是疾病形成之後的治療方法。 大體來說,補益的藥物,要以補腎為主,補脾為次,補氣補血再次。尤其不可以犯的是房事,如果犯了,必然會沒救,男女都是一樣。 還有一個病症叫做土龍疽,也是發在腎俞和胃俞兩個地方。發病的時候,一定會發冷發熱持續十幾天,大汗淋漓,脖子伸長,身體發熱如火。陳文治說,第九天可以刺膿,如果膿是青黑色的就會死亡,膿是血色的就不會死。如果錯過時間沒有刺膿,病灶上下也會發黑,二十天就會死亡。這說明這個病症非常嚴重且緊急,醫生一定要詳細觀察並進行治療(可以使用消毒散,或防風通聖散去掉大黃、麻黃、芒硝)。
腎癰等症狀的治療:《靈樞》說,京門穴隱隱作痛,就是腎疽;上部肌肉稍微隆起,就是腎癰。《內經》說,腎癰會從脅下到小腹都脹滿。《入門》說,五臟的癰疽,都適合用十六味流氣飲、仙方活命飲;腎俞發,適合用千金內消散、仙傳化毒湯、連翹敗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