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1)

1. 瘟疫源流

瘟疫,時行病也。類於傷寒,春夏秋三時俱有,夏秋更甚,皆因天之風雨不時,地之濕熱鬱蒸,胔骼之氣延蔓,人觸之而病而死。於是更增一種病氣死氣相漸染,犯之者從口鼻入,抵臟腑,溷三焦,正閉邪盈,因而陽格於內,營衛運行之機阻於表。始必惡寒,甚而厥逆,迨陽鬱而通,厥回而中外皆熱,昏沉自汗,此時邪伏膜原,雖有汗熱亦不解,必候伏邪潰,表氣入內,精氣達表,戰慄大汗,邪氣方出,脈靜身涼。猶或伏邪未盡,亦必先惡寒,再發熱。

至於發出,方顯變症,其症或從外解,或從內陷。外解者,發煩戰汗。自汗內陷者,胸隔痞悶,心下脹滿,腹中痛,燥結便秘,熱結旁流,協熱下利,或嘔吐噁心,譫語,舌黃,及苔黑芒刺等症,脈則不沉不浮而數,日夜皆熱,日哺更甚,頭疼身痛,忌汗與下,宜透膜原之邪(宜不食)。若見各經,加引經藥。

白話文:

瘟疫是一種流行性疾病,和傷寒很像,春秋三季都有,夏天秋天更嚴重。主要是因为天气变化无常,土地潮湿闷热,导致人体气血流通不畅,人接触到这种病气就会生病甚至死亡。这种病气还会相互传染,从口鼻进入,到达脏腑,阻塞三焦,正气被阻隔,邪气充满,导致体内阳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一开始会感到怕冷,严重时会四肢厥冷,等到阳气郁结而通,厥冷消失,内外都发热,昏沉自汗,此时邪气潜伏在肌表,即使出汗发热也无法缓解,必须等到潜伏的邪气溃散,表气进入体内,精气到达体表,战栗大汗,邪气才能排出,脉搏平静,身体凉爽。也有可能潜伏的邪气还没完全消失,会先感到怕冷,然后再次发热。

至于发病后,就会出现各种变化的症状,有的从外解,有的从内陷。外解的症状是发烧、烦躁、出汗。内陷的症状是胸膈痞闷,心下胀满,腹部疼痛,干燥便秘,热气郁结导致腹泻,或者呕吐恶心,神志不清,舌苔黄腻,甚至出现黑苔芒刺等症状,脉象不沉不浮但很快,昼夜发热,下午更严重,头痛身痛,忌讳出汗和泻下,要疏解肌表邪气(忌食)。如果出现各种经络的症状,要加入引经药。

感輕者舌苔薄,脈不甚數,此必從汗解,如不得汗,邪結膜原,表裡不通,亦不可外逼強汗。感重者,舌苔如粉漬,藥後反內陷,舌根先黃,漸至中央,邪漸入胃矣,須下之(宜達原飲加大黃)。若脈長洪而數大,此邪適離膜原,欲表未表也(宜白虎湯)。舌黃,兼里症,此邪已入胃也(宜大小承氣湯)。

邪之離膜原,每因元氣厚薄為久暫,厚則邪易傳化,薄則邪難傳化。倘本有病又感邪,能感不能化,安望其傳。不傳則邪不得去,日久愈沉,切勿誤進參耆。且疫之傳有九,總不越表裡之間。一為但表而不里,二為但里而不表,三為表而再表,四為表裡分傳,五為再表再里或再表裡分傳,六為先表后里,七為先里後表,八為表裡各偏勝,九為不論表與里,其初發必重。此九者之名目既審,而九者之症治可詳。

白話文:

第一段

感冒輕微的人,舌苔薄白,脈搏跳動不太快,這表示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如果不能出汗,邪氣就會停留在肌膚表層,表裡不通,也不要強行逼汗。

感冒嚴重的人,舌苔像粉末一樣,吃藥後反而感到內陷,舌根先變黃,逐漸蔓延到舌頭中央,邪氣已經侵入胃部了,需要用瀉藥來治療(建議服用達原飲加大黃)。

如果脈搏又長又洪,跳動又快,這表示邪氣正要離開肌膚表層,想要從表層進入內裡,但還沒完全進入(建議服用白虎湯)。

舌頭發黃,同時出現內裡症狀,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胃部了(建議服用小承氣湯)。

第二段

邪氣離開肌膚表層,傳入內裡,時間長短取決於人體元氣的強弱。元氣旺盛的人,邪氣容易轉化;元氣虛弱的人,邪氣難以轉化。如果原本就有病,又感染了邪氣,能感不能化,不要期望它能自然傳化。邪氣不傳化,就會日積月累,越來越深入,千萬不要誤服人参、黃耆。

傳染病的傳播方式有九種,總體來說都離不開表裡之間的關係。

  1. 只有表證,沒有裡證。
  2. 只有裡證,沒有表證。
  3. 表證反复出现。
  4. 表證和裡證分開傳播。
  5. 表證和裡證反复出現,或表證和裡證分開傳播。
  6. 先出現表證,然後出現裡證。
  7. 先出現裡證,然後出現表證。
  8. 表證和裡證各自偏勝。
  9. 不管是表證還是裡證,一開始發病都很重。

明白了這九種傳染病的類型,就能更詳細地了解九種傳染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曷言乎但表而不里也,其症頭疼身痛,發熱,似畏冷,穀食如常,無里症,此邪傳外由肌表出,或斑消,或汗解,為順,輕劑可愈。有汗不透而仍熱者(宜白虎湯)。有斑不透而仍熱者(宜舉斑湯)。有斑汗並行俱不透者(宜參用白虎、舉斑二湯)。曷言乎但里而不表也,其症胸膈痞悶,欲吐不吐,吐亦不快(宜瓜蒂散)。

若邪傳裡之中下,心腹脹滿,不吐不嘔,或燥結便閉,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大腸膠閉,甚或有再發三發者(俱宜承氣湯)。曷言乎表而再表也,所發未盡,膜原尚有隱伏之邪,故隔數日再發熱,脈洪大而數,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甚至於三發四發者(宜清熱解肌湯)。

白話文:

1. 表證而不裡證

為何要說表證而不裡證呢?其症狀表現為頭痛、身痛、發熱,似畏冷,食慾正常,無裡證。這是因為邪氣傳至外,由肌表發出,或出斑疹,或出汗解表,為順利之象,輕劑即可痊癒。

  • 若出汗不透而仍發熱者,宜用白虎湯。
  • 若出斑疹不透而仍發熱者,宜用舉斑湯。
  • 若出斑疹和出汗同時不透者,宜參用白虎湯和舉斑湯。

2. 表證而再表證

為何要說表證而再表證呢?這是因為邪氣發作未盡,體內仍有隱伏的邪氣,故隔數日再發熱,脈象洪大而數。等到邪氣解脫時,出斑疹者仍出斑疹,出汗者仍出汗,甚至於出現三次、四次發熱者,宜用清熱解肌湯。

1. 裡證而不表證

為何要說裡證而不表證呢?其症狀表現為胸膈痞悶,欲吐不吐,吐亦不暢,宜用瓜蒂散。

2. 裡證而再裡證

若邪氣傳入裡證,則出現心腹脹滿,不吐不嘔,或大便乾燥閉結,或熱邪結聚旁流,或熱邪下注導致腹瀉,或大腸膠閉,甚至出現二、三次反覆發作,皆宜用承氣湯。

曷言乎表裡俱傳也,其始邪伏膜原,尚在半表裡,二症俱現,必先令里邪去,自能達表,或斑或汗,隨宜升泄之,病退而熱未除,膜原尚有未盡之邪也(宜三消飲)。若分傳至再三,照前治之。曷言乎再表再里,或再表裡分傳也,此亦病氣如此,非醫之疏於救治,病家之失於調養也(宜酌用清熱解肌湯、三消飲、普濟消毒飲子)。

曷言乎先表后里也,其始但有表症(宜達原飲),其繼脈大且數,自汗渴,此邪離膜原,未能出表耳(宜白虎湯)。迨邪既從汗解,三四日後仍發熱(宜達原飲)。至後反加胸滿腹脹,煩渴不食等症,復傳裡矣(宜達原飲加大黃)。曷言乎先里後表也,其始發熱,有里症,下之便愈。

白話文:

所謂表裡俱傳,指的是病邪一開始潛伏在肌膚腠理,處於半表半裡狀態,表裡症狀同時出現。這時要先驅除裡邪,裡邪消退後,表邪自然會外達,可能出現斑疹或汗出,要根據情況升泄藥物。若病退而熱未除,說明肌膚腠理還有殘餘的邪氣,可以使用三消飲。如果表裡傳變反复多次,則按照之前的方法治療即可。

所謂再表再里,或再表裡分傳,也是病氣傳變的過程,並非醫生的治療失當或患者的調養不善造成的。可以根據情況使用清熱解肌湯、三消飲、普濟消毒飲子等方劑。

所謂先表后里,指的是病邪一開始只出現表證,可以服用達原飲。之後脈象洪大而數,自汗口渴,說明病邪離開肌膚腠理,尚未完全外達,可以服用白虎湯。待汗解後三四天又發熱,可以繼續服用達原飲。如果之後出現胸悶腹脹、煩渴不食等裡證,說明病邪已經傳入裡,可以服用達原飲加大黃。

所謂先里后表,指的是病邪一開始出現裡證,發熱,可以用瀉下藥治療,大便通暢後病症就減輕。

後又發熱,反加有頭痛身重,脈浮,必當汗(宜白虎湯)。服之不得汗,液枯也(宜白虎湯加人參即解)。若大汗大下後,表裡症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脈沉細,此汗出太多,陽氣不周,骨寒而痛,非表症也,不必治,陽回自愈。曷言乎表裡偏勝也,膜原伏邪發時,若表症多而里症少,當治其表,里症兼之(宜達原飲加枳實、大黃)。若里症多而表症少,但治其里,表症自愈(宜大柴胡湯)。

曷言乎不論表裡,初發必重也,蓋以邪有行有伏,正傷寒行邪也,故依次傳經,或汗或下立解。若疫邪,則先伏後行,始伏膜原,營衛所不關,藥石所難治,及其發時,邪毒張熾,內浸於腑,外淫於經,營衛受傷,諸症漸累,然後得而治之,方其浸淫之際,邪毒在膜原,此時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宜香蘇散)。

白話文:

之後又發燒,而且還伴隨頭痛、全身沉重,脈搏浮,這就應該要發汗(適合服用白虎湯)。如果服用後沒有出汗,可能是體液不足(適合服用白虎湯加上人參)。如果大量出汗和腹瀉後,表裡症狀都消失了,接著全身疼痛,感覺像被棍子打了一樣,脈搏沉細,這是因為出汗太多,陽氣不足,骨頭冰冷而疼痛,不是表症,不需要治療,陽氣恢復就會自然痊癒。

為什麼要說表裡偏勝呢?因為疾病最初入侵時,如果表症多而裡症少,應該治療表症,裡症會跟著好轉(適合服用達原飲加上枳實、大黃)。如果裡症多而表症少,只需要治療裡症,表症會自然痊癒(適合服用大柴胡湯)。

為什麼要說不論表裡,疾病剛開始時症狀一定很嚴重呢?因為邪氣有行有伏,正傷寒是行邪,所以依次傳經,或是出汗或是腹瀉就會立刻好轉。如果遇到疫邪,則會先伏後行,一開始就潛伏在膜原,營衛氣血無法阻擋,藥物難以治療,等到發病時,邪毒已經蔓延開來,侵襲內臟,外散到經絡,營衛受傷,各種症狀逐漸累積,然後才能用藥治療。當邪毒還在膜原潛伏時,只能疏利,讓潛伏的邪氣容易排出(適合服用香蘇散)。

邪既離膜原,乃觀其變,或出表(宜達原飲),或入里(宜白虎湯),然後可導邪而出,邪盡方愈。不得初發方張,即為驚愕無措也。古人云:瘟疫莫治頭,癆怯莫治尾。其始但使邪毒速離膜原,便是治法,全在後段識得表裡虛實,緩急重輕,不致錯治,自可全愈。若久病後,老年人,酒色輩,又加瘟疫,自難支矣,此瘟疫九傳症治也。

而其詳更有可條分縷析者,蓋疫邪為病,有從戰汗解者,有從盜汗自汗解者,有無汗而全歸胃者,有大汗熱渴終得戰汗解者,有胃氣壅抑必從下而得戰汗解者,有汗解未三四日復發熱者,有發黃因下而復熱發斑者,有發斑即愈者,有里症急雖斑不愈者,凡此皆尋常之變。又有局外之變,男子犯房事,熱邪乘虛陷下焦,以致夜熱,便淋澀,小腹脹,用導赤、五苓不效者(宜大承氣湯,便如注而愈)。女子經適來適止,失血崩帶,及心痛疝氣,痰火哮喘。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瘟疫的治療原則,以及不同情況下的治療方法。作者強調,要根據邪氣的變化,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

第一段

主要阐述了瘟疫的早期治療原則:

  • 觀察邪氣的變化,選擇合适的藥物,例如達原飲或白虎湯。
  • 不要急於用藥,要辨別表裡虛實,緩急輕重,避免誤治。
  • 對於久病之人,老年人以及縱慾之人,治療瘟疫會更困難。

第二段

則詳細分析了瘟疫的各种變化:

  • 不同體質的人,對瘟疫的反應不同,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
  • 對於一些特殊情况,例如男子房事過度导致的熱邪侵入下焦,需要使用大承氣湯治疗。
  • 女子的月經失調,以及心痛、疝氣、痰火哮喘等疾病,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總之,这段古文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并对不同情况下的瘟疫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凡此皆非常之變,要之,因疫而來他病,但治疫為要。有一二日舌苔白,早服達原飲,舌色變黃,並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邪傳裡也(宜達原飲加大黃),下之,煩熱稍減,晚又熱躁,舌全黑刺,鼻黑煤,此邪毒瘀胃也(宜大承氣湯)。抵暮大下,夜半當熱退,次早舌刺如失。

一日三變,因其毒甚,故傳變亦速,用藥亦必緊,緩劑則無救矣。有初起脈數,未至洪大,邪尚在膜原(止宜達原飲),誤用白虎湯者,必不能破結使愈。或邪入胃(必宜承氣湯),誤用白虎湯,徒伐胃氣,反抑邪毒,致脈不行,反變細小,勿更誤認陽症陰脈,妄言不治,因不敢下(急宜承氣湯)。

白話文:

這些都是非常特殊的變化,總之,因為疫病而引發的其他疾病,但治療疫病是最重要的。如果出現一兩天舌苔發白,早點服用達原飲,舌頭顏色變黃,並且胸膈滿悶疼痛,口渴煩躁,這是邪氣入侵內裡的表現(應該服用達原飲加入大黃),瀉下之後,煩熱稍微減輕,晚上又出現熱躁,舌頭全部變黑並長出刺,鼻孔裡有黑色污垢,這是邪毒瘀積在胃部的表現(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到了傍晚瀉下很多,半夜就應該退熱,第二天早上舌頭上長刺,像是失去了水分。

一天內出現三次變化,因為毒性很重,所以傳變的速度也很快,用藥也必須緊迫,如果使用緩和的藥物,就沒有救了。如果剛開始脈搏跳得快,還沒達到洪大的程度,邪氣還停留在膜原(應該只服用達原飲),錯誤地使用白虎湯,就一定無法破除結塊而痊癒。或者邪氣入侵胃部(應該服用承氣湯),錯誤地使用白虎湯,只會損傷胃氣,反而抑制邪毒,導致脈搏停止跳動,反而變得細小,不要再錯誤地認為是陽症陰脈,胡亂說無法治療,因為不敢瀉下(應該緊急服用承氣湯)。

有表裡傳變無定者,不得拘先解表後攻里之說,蓋邪在裡,裡氣結滯,不得外達,即四肢未免微厥,雖發汗不得愈,必解其里(宜承氣湯)。裡氣一通,多有自汗解者。設下後脈浮而微數,身微熱,神思不爽,此邪止浮於肌表也(宜白虎湯)。便色清,便蒸蒸汗解。若下後脈數而空,此則虛也(宜人參白虎湯),補之,即汗解。

下後脈數而浮,原當解,至五六日無汗,脈症不改,此因數下,血液枯正氣微也(宜人參白虎湯),以涼解,即得汗。里症脈沉,下之改浮,今不得汗,二三日脈更沉者,此膜原之邪仍瘀到胃也,更宜下之,或又脈浮(宜白虎湯),自愈。或里症下之愈,幾日復熱,非關飲食勞役,乃膜原之邪復聚,仍當下之,但制輕劑耳。

白話文:

病症變化多端,不一定要先解表再攻裡,如果邪氣在裡,裡氣阻塞,無法外達,即使四肢有些微厥,即使發汗也無法痊癒,就必須要解其裡,用承氣湯治療。裡氣一通,往往會自然出汗而解。如果下藥後脈象浮而微數,身體微微發熱,精神不振,這是邪氣停留在肌表,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大便清稀,伴隨蒸蒸出汗而解。如果下藥後脈象數而空,這是身體虛弱,可以用人參白虎湯補益,就會出汗而解。

下藥後脈象數而浮,原本應該解表,但過了五到六天仍無汗,脈象和症狀沒有改變,這是因為多次下藥,導致血液枯竭,正氣衰微,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涼解,就會出汗。如果裡症脈象沉,下藥後改為浮,但現在沒有出汗,兩三天後脈象更沉,這是膜原的邪氣仍然停留在胃部,需要再次下藥,或者脈象又浮,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就會自行痊癒。如果裡症下藥後痊癒,但幾天後又發熱,不是因為飲食勞累,而是膜原的邪氣再次聚集,需要再次下藥,但藥性要輕。

有應下失下,口燥舌乾而渴,反熱減,四肢時厥,欲就暖,此陽氣伏藏也,既下,厥回。脈大而數,舌上生津,不思水飲,此里邪去而鬱陽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湯去花粉、知母,加葛根)。有下後二三日,舌又生苔,邪未盡也,再下之,苔刺去,煩熱留,更下之。已愈數日,復熱,復苔,更下之,勿忌。

生疑失治,但其間或間日一下,或三四日一下,或下二日間一日,其後輕重緩急,或應用柴胡清燥湯,或犀角地黃湯,或承氣湯,與多與少,亦皆治法,若不明,必誤事。有下後已愈,腹中有塊,按之痛,常作蛙聲,氣之升降不利,此邪雖除,宿結未清也,不可攻,須善調養,常食粥結塊方下,或堅黑如石。又有病氣促,月餘塊方消者,此無形之結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的是瀉下治療的一些常見問題和後續的處理方法。

第一段主要講述的是瀉下後出現的各種症状,以及根据症状辨证施治的方法。例如,出現口乾舌燥、體溫下降等症状,可能是阳气伏藏的表现,需要促進瀉下。而脈搏快速、舌苔消失等症状,则是阳气外发的表现,需要用清热解表的方法治疗。

第二段則講述了疑難病症的治疗,以及泻下治疗后出现的腹部肿块等症状的处理方法。文章強調了要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提醒患者要注意调养身体。

總體來說,這段古文強調了泻下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及根据症状变化灵活运用不同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有下後已愈,大便十數日不行,時嘔,此名下膈,蓋下不能通必及於上也,必使宿垢盡下(宜調胃承氣湯),嘔自止,切不可補。總之,疫邪貴早下,但見舌黃,心腹脹滿,乘氣血未亂,津液未枯,即當下之(宜承氣湯)。不得拘下不嫌遲之說,蓋疫氣多濕,未便即結,非如傷寒必俟結定而後攻也。

凡疫邪傳裡,遺熱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其傳為癉,身目如金,或用茵陳五苓散不效,乃胃家移熱,必以大黃奏功(宜茵陳蒿湯)。凡疫邪胸滿喜嘔,腹不滿,欲吐不吐,欲飲不飲,此邪與痰飲結滯也,必吐之(宜瓜蒂散)。凡疫日久失下,自利純黑水,晝夜十數行,口燥唇乾舌裂,此熱結旁流也(宜承氣湯),去其宿垢頓止。

白話文:

患者原本腹瀉已癒,但十多天沒有排便,還會偶爾嘔吐,這叫做“下膈”。這是因為下焦不通暢,必然影響上焦,必須將積存在體內的宿垢排泄乾淨(宜用調胃承氣湯),嘔吐就會自然停止。切記不可急於補益。總之,治療瘟疫,關鍵在於及早瀉下。只要發現舌苔發黃、心腹脹滿,就要趁著氣血未亂、津液未枯時趕緊瀉下(宜用承氣湯)。不要拘泥於“瀉下不嫌遲”的說法,因為瘟疫多帶濕邪,不易迅速凝結,不像傷寒一定要等到病情固定之後才能攻治。

第二段

凡疫邪傳裡,遺熱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其傳為癉,身目如金,或用茵陳五苓散不效,乃胃家移熱,必以大黃奏功(宜茵陳蒿湯)。

瘟疫邪氣傳入內裡,留熱在下焦,小便不利,邪氣無處排泄,經氣鬱滯,就會轉化為癉病,患者身體和眼睛如同金屬一般。如果用茵陳五苓散沒有效果,那就是胃部移熱,必須用大黃才能奏效(宜用茵陳蒿湯)。

第三段

凡疫邪胸滿喜嘔,腹不滿,欲吐不吐,欲飲不飲,此邪與痰飲結滯也,必吐之(宜瓜蒂散)。凡疫日久失下,自利純黑水,晝夜十數行,口燥唇乾舌裂,此熱結旁流也(宜承氣湯),去其宿垢頓止。

如果瘟疫邪氣導致胸部滿悶,很想嘔吐,腹部卻不脹滿,想吐又吐不出來,想喝水又喝不下,這是邪氣與痰飲積滯在一起,必須催吐(宜用瓜蒂散)。如果瘟疫病程拖延,沒有瀉下,自行排泄的都是黑色水樣便,一天一夜排泄十多次,口乾唇燥,舌頭乾燥裂開,這是熱邪積聚在體內,向旁流竄(宜用承氣湯),將積聚的宿垢清除掉,就能立即止住。

凡胃熱失下,經氣為熱所鬱而為黃,熱更不減,搏血為瘀,是因發黃而為畜血,非因畜血而至發黃也,但畜血一行,熱隨血泄,黃隨泄減矣(治黃宜茵陳蒿湯,治畜血宜桃仁承氣湯去桂枝、甘草,加丹皮、當歸、白芍)。凡疫邪留血分,裡氣壅閉,不下則斑不出,出則邪解矣。

如下後斑出,更不可下。設猶有下症,宜少與承氣緩服,若大下,則元氣損,斑陷危矣,必當托裡(宜舉斑湯)。如下後斑隱,反見循衣撮空,脈微(宜舉斑湯加人參三錢),或得補復發出,可不死,凡胃移熱下焦氣分,小便不利,熱結膀胱也,若移熱於下焦血分,膀胱畜血也。

白話文:

對於胃熱導致的消化系統問題,如果經絡的氣體被熱力阻塞,會引起黃疸。即使熱力無法減輕,血液也可能因此凝結形成瘀血,這表示黃疸是因血液積聚造成的,而不是血液積聚引致黃疸。然而,一旦血液排放,熱力隨著血液排出,黃疸也會隨之減少。治療黃疸時可以使用茵陳蒿湯,治療血液積聚時則使用去除了桂枝和甘草,添加了丹皮、當歸、白芍的桃仁承氣湯。

當疫病邪氣停留在血液中,內部的氣體受到阻塞,如果不排出,就會產生斑點;一旦斑點出現,邪氣就得以解除了。如果在出現斑點後還進行排便,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如果仍然有需要排便的情況,應該用承氣湯緩慢服用。如果大量排便,會耗盡元氣,使斑點陷入危險,必須要使用託裡的方法來治療(可以使用舉斑湯)。如果在排便後斑點消失,反而出現翻動衣物、抓空氣的行為,脈象微弱(可以使用加入三錢人參的舉斑湯),或者得到補益後再次發出斑點,這種情況有可能不死。

胃部的熱力移向下焦的氣分,表示小便不暢,熱力聚集在膀胱。如果熱力移向下焦的血分,則膀胱內積聚了血液。

夫畜血症在小便利不利也,故晝稍減,夜熱譫語者,瘀血也(未行宜桃仁承氣湯下之,後用犀角地黃湯調之)。凡失下,循衣摸床撮空,肉惕,目不了了,邪熱愈甚,元氣將脫者,不可竟下,又不可不下(宜陶氏黃龍湯,既下,急用生脈散加生薑、當歸、白芍、知母、陳皮、甘草),皆死中求生法也。凡疫病邪不入胃,必終始能食,勿絕其食,只少少與之耳。

白話文:

夫畜血症在小便利不利也,故晝稍減,夜熱譫語者,瘀血也(未行宜桃仁承氣湯下之,後用犀角地黃湯調之)。

意思是說,如果病人有蓄血症,小便不暢,白天精神稍差,晚上發熱說胡話,這都是瘀血造成的。如果瘀血尚未排出,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之後再用犀角地黃湯來調養。

凡失下,循衣摸床撮空,肉惕,目不了了,邪熱愈甚,元氣將脫者,不可竟下,又不可不下(宜陶氏黃龍湯,既下,急用生脈散加生薑、當歸、白芍、知母、陳皮、甘草),皆死中求生法也。

對於失血過多的病人,如果他們一直摸著衣服、床鋪,或者抓空,肌肉顫抖,眼神呆滯,並且邪熱更甚,元氣快要耗盡,這時不能再瀉下,也不能不瀉下。可以用陶氏黃龍湯來治療,瀉下之後,要馬上用生脈散加上生薑、當歸、白芍、知母、陳皮、甘草來補氣。這些都是從死亡中求生的方法。

凡疫病邪不入胃,必終始能食,勿絕其食,只少少與之耳。

如果病人患的是瘟疫,邪氣沒有侵入胃部,那麼他應該始終能夠進食。不要完全斷絕飲食,只需要給他少量食物即可。

凡大下後,須善調理(宜清燥養榮湯)。或有表留餘熱者(宜柴胡養榮湯)。或有痰飲積而胸膈不清(宜瓜貝養榮湯)。凡舌苔白邪在膜原,變黃邪在胃,沉香色苔老白不可下,黃宜下,黑急下,下後苔不脫,舌刺,舌短,舌裂,舌硬,舌卷,白砂苔,黑硬苔,皆當下。苔雖白,倘別有下症(宜達原飲加大黃),則下之。

若大汗,脈洪大而渴未可下也(宜白虎湯)。惟目赤咽乾,氣噴如火,小便黃赤作痛,揚手擲足,脈沉數下之(宜承氣湯)。有心下痛,腹脹滿痛,頭痛,下之立止。如初起,不可下,而有血液枯竭者,當用導法導之(宜蜜煎法),以其為虛燥也。凡疫病,在現症或輕,雖有頭疼身熱自汗,而飲食不絕,力可行走,脈又不浮不沉而數,不得誤認為勞倦傷脾,竟用補法,以致不救。

白話文:

在大便排出後,必須妥善調理身體(適宜使用清燥養榮湯)。如果還有表症留下的餘熱(則應使用柴胡養榮湯)。如果存在痰飲積聚導致胸部和膈肌不清(則應使用瓜貝養榮湯)。在舌苔白色表示邪氣在膜原,轉為黃色表示邪氣在胃,深棕色苔表示老化的白色不能下藥,黃色適合下藥,黑色需要急切下藥,下藥後舌苔不脫落,舌頭出現刺狀、短縮、裂紋、僵硬、捲曲、白色砂狀苔、黑色硬苔,都應該使用下藥方式。即使舌苔白色,但如果還有下藥的症狀(則應使用達原飲加大黃),仍然需要下藥。

如果大汗淋灕,脈搏洪大且口渴,不宜立即下藥(適宜使用白虎湯)。然而,如果眼睛紅腫、咽喉乾燥、氣息如同火焰、尿液黃色且疼痛、拋手踢腳,脈搏沈而數(則應使用承氣湯)。有心下疼痛、腹部脹滿疼痛、頭痛,下藥即可立即停止。如果病情初期不適合下藥,但有血液枯竭的情況,應該使用導引法來處理(適宜使用蜜煎法),因為這是虛燥的表現。所有流行病,在現症或輕微時,即使有頭疼、身體發熱、自汗,但飲食正常、能自行行走,脈搏既不浮動也不沈靜且頻率快,不能誤認為是勞累傷及脾臟,隨即使用補益方法,這樣反而可能無法輓救。

凡疫痢相兼最危,疫屬胃,痢屬大腸,大腸病而失傳送之職,故糞不行,下膿血,穀食俱留停在胃,直須大腸邪氣退,胃氣通。今大腸既病,糞尚不行,何能為胃載毒而出。毒既不行,最傷胃氣,胃傷必死。凡遇疫痢兼病,在痢尤宜吃緊(宜檳榔順氣湯)。凡孕婦疫發,設用三承氣,須隨症施治,不可過慮,慎勿生疑掣肘,必致母子兩傷。

倘應下之症,誤用安胎補劑,熱毒愈熾,胎愈不安,急當下之,以逐其邪。當子母俱安,若腹痛腰痛,必墜無疑矣,須預為病家言之也。凡婦人病疫,惟經水適來適斷,崩漏產後,與男子不同,蓋經水適來,邪不入胃而入血海,勿以胃實攻之,熱隨血下自愈(宜小柴胡湯加赤芍、丹皮、生地)。如結胸狀者,血因邪結也,宜刺期門。

白話文:

疫病和痢疾同時出現最危險,疫病屬於胃,痢疾屬於大腸。大腸生病,失去傳送排泄的功能,導致糞便無法排出,甚至下膿血,食物也停留在胃裡。必須等到大腸的邪氣退去,胃氣才能通暢。現在大腸已經生病了,糞便還沒有排出,怎麼可能幫助胃把毒素排出呢?毒素無法排出,最傷胃氣,胃氣受傷就會致命。遇到疫病和痢疾同時出現,尤其要重視治療痢疾,宜服用檳榔順氣湯。

如果孕婦得了疫病,即使要使用三承氣湯,也必須根據症狀進行治療,不可過於擔心,更不要懷疑而猶豫不決,否則會導致母子雙傷。

如果患者應該瀉下的情況下,誤用了安胎補劑,熱毒就會更加旺盛,胎兒就更加不安。必須及時瀉下,驅除邪氣。只有這樣,母子才能平安無事。如果肚子痛、腰痛,胎兒必定會流產,必須事先告知患者。

婦女患疫病,與男子不同,她們的經期非常重要。如果正值經期或剛結束經期,或有崩漏或產後的情況,就不要以胃實攻之,因為邪氣會隨經血排出,用小柴胡湯加赤芍、丹皮、生地,讓熱氣隨血排出即可自行痊癒。如果出現胸悶的症狀,是血氣因邪氣凝結所致,宜用針刺期門穴。

經水適斷,血室乍空,邪乘虛入,難治。與適來者,有虛實之分也(宜柴胡養榮湯)。新產亡血,衝任空虛,與素崩漏經氣久虛者,亦如前治(宜柴胡養榮湯)。若藥不行,須和其性(宜加生薑)。氣虛不運,須助宣行(宜加人參)。凡疫行,小兒目吊驚搐,十指鉤曲,角弓反張,切勿誤認驚風,當與大人疫病同治,但藥劑須輕小耳。凡里症下後,臥幾日,汗不止,身微熱,此表有餘邪,邪盡汗自止。

若不能止,小柴胡湯加廣皮。嘔加半夏,虛加人參,不可用耆、術。如已愈幾日後,反得盜汗,宜略用補法。虛實之分,在有熱無熱也。下後邪去嘔止,若復嘔,胃虛也,稍進粥飲,調之。凡感冒兼疫,先治感冒(宜上清散),後治疫。凡瘧疫相兼,治疫而瘧自已。凡方食肉,病停積在胃,因承氣連下,惟下旁流臭水,其病不通,加人參一味,即三四十日停積頓行。

白話文:

經血適當停止的時候,如果血室突然空虛,邪氣會趁虛而入,這類情況難以治療。這種情況可以分成虛性和實性兩種(適合使用柴胡養榮湯)。剛分娩後失血,衝脈和任脈變得空虛,與長期崩漏經血氣虛弱的情況相同,治療方式也應相似(適合使用柴胡養榮湯)。如果藥物不起作用,則需要調整藥性(可以加入生薑)。如果氣血不足,無法運轉,則需要輔助宣通(可以加入人參)。

對於流行病期間的兒童,如果出現眼睛下垂、驚恐抽搐、手指彎曲、身體像角弓一樣反向張開的情況,不要誤認為是驚風,應當按照成人流行病的治療方式進行,只是藥劑要輕一些。對於內科疾病後,臥牀休息幾天,仍持續出汗,身體微熱,這是表層有餘邪未盡,邪氣消盡後,汗自然會停止。

如果無法停止出汗,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廣皮。如果嘔吐,可以加入半夏;如果虛弱,可以加入人參。不應該使用耆、術等藥物。如果痊癒幾天後反而出現盜汗,可以稍微使用補益方法。虛實的區分,在於有熱還是無熱。排泄後邪氣去除,嘔吐停止,如果再次嘔吐,可能是胃虛,可以稍微進食粥類飲食,調理身體。

對於感冒兼帶流行病的情況,首先應該治療感冒(可以使用上清散),然後再治療流行病。對於瘧疾和流行病共存的情況,只要治療流行病,瘧疾也會自行痊癒。對於服用肉食後導致的疾病,病痛停留在胃部,如果使用承氣湯連續下藥,導致腹瀉旁流臭水,表示病痛沒有得到緩解,可以在藥物中加入一味人參,這樣就可以在三四十天內停止積聚,快速排出病痛。

應下失下,真氣虛微,及投承氣,少頃汗出,額上髮際癢,手足冷,甚則戰慄心煩,坐臥不安,如狂,此中氣已虧不勝藥力,名曰藥煩。如遇此症,須多加生薑,勻兩次服防嘔。以上治疫之法,既詳且盡,更無掛漏矣。

而疫與傷寒異同處,更有當辨者。傷寒必有感冒之因,惡風惡寒,身疼頭痛,發熱,無汗。脈浮緊為傷寒,有汗脈浮數為中風。若瘟疫,無感冒之因,始覺凜凜,後但熱不惡寒,雖飢飽勞役,焦思怒郁,皆能觸發其邪,然無所觸而自發者居多。傷寒藥一汗即解,疫發散雖汗不解。

傷寒不纏染,疫則纏染他人。傷寒邪從毛竅入,疫邪從口鼻入。傷寒感而即病,疫感而後發。傷寒汗解在前,疫汗解在後,傷寒可使立汗,疫必俟其內潰,方自汗、盜汗、戰汗。傷寒不易發斑,疫多發斑。傷寒邪感在經,以經傳經,疫邪感在內,邪溢於經,經不自傳。傷寒感發甚暴,疫卻有淹纏幾日,漸加重,或忽加重。

白話文:

在醫學上,「應下失下」是指病人原本應該有大便的跡象,但實際上並沒有,這是因為真氣(身體的元氣)虛弱,導致消化系統功能失調。「真氣虛微」則是形容元氣非常薄弱。

當醫生開了「承氣」類的藥物來幫助排便,不久之後,病人開始出汗,這時如果看到額頭和髮際線附近出現癢感,並且手腳開始感到冰冷,甚至出現震顫和心煩的情況,表示身體的中氣(中間的氣息,這裡指的是一種維持生命運作的重要能量)已經嚴重不足,無法承受藥力,這種情況被稱為「藥煩」。

對於遇到這樣的症狀,可以考慮加入生薑來調節,分兩次服用以防止胃部不適或嘔吐。

以上的疫病治療方法,已經詳細完整,沒有遺漏的地方。

而關於「疫病」與「傷寒」的區別,我們需要加以分辨。「傷寒」通常會有感冒的前兆,表現為畏風畏寒、全身疼痛、頭痛、發燒、無汗,脈搏浮緊是傷寒的特徵。然而,「疫病」不一定有感冒的症狀,起初會感到寒冷,之後只會發燒,即使吃飯、勞累、煩惱、生氣等也會引發病情,但大多數情況是無緣由地自行發病。

「傷寒」的藥物治療往往可以迅速解除,而「疫病」則不容易通過發汗來解決。

「傷寒」不會對他人造成感染,而「疫病」會通過接觸感染他人。傷寒的邪氣從皮膚進入,而疫病的邪氣則從口鼻進入。傷寒的感染通常會立即引發病症,而疫病則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後纔出現症狀,病情可能會逐漸加重,或者突然加重。

「傷寒」較難出現皮疹,而「疫病」則常見皮疹。傷寒的邪氣在經絡中引起病變,經絡會相互傳播;而「疫病」的邪氣則在內部,邪氣溢出到經絡,經絡不會自我傳播。傷寒的發病過程非常急劇,而「疫病」則可能持續幾天,病情逐漸加重,也可能突然加重。

傷寒初起,必先發表,疫初起,必先疏利。此皆其異焉者也。而亦有其同焉者,皆能傳胃,故必皆用承氣導邪而出,故始異而終同也。傷寒之邪自外傳內,原無根蒂,惟傳法有進無退,故下之皆愈。疫之邪始匿膜原,根深蒂固,時發與營衛交併,客邪由經之處,營衛無不被傷,故曰潰,不潰則不能傳,不傳則邪不出,不出則病不愈。

乃疫下後,或有不愈者,何也?蓋疫邪多表里分傳,因有一半向外,邪傳留於肌肉,一半向里,邪傳留於胃。惟傳胃故里氣結,里結,表氣亦不通,於是肌肉之表,不即達肌表,下后里氣通,表氣亦順。向郁肌肉者,或斑或汗,然後可謀治。傷寒下後無此法。雖曰終同,實不同也。

白話文:

傷寒發作初期,必定先從皮膚開始表現,瘟疫發作初期,必定先疏通身體的機能。這兩者有著不同的特徵,但同樣都能影響胃部,因此都必須使用承氣湯來導出體內的邪氣,所以開始時看似不同,但最終都是相同的療法。傷寒的邪氣從外部傳入內部,沒有固定的根源,只是傳播的方式只有進步並不會倒退,因此下藥治療後都可以痊癒。瘟疫的邪氣最初藏在膜原,根基深厚且固定,時常與體內的營養和衛生系統相互影響,入侵的邪氣經過經絡,營養和衛生系統無一不受傷害,所以稱為潰敗,如果不潰敗就不能傳播,不傳播則邪氣無法排出,邪氣不排出則病情無法痊癒。

然而,瘟疫治療後仍有可能出現無法痊癒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瘟疫的邪氣通常會在體內形成表裡兩個方向的傳播,有的邪氣向外流動,停留在肌肉組織,有的邪氣向內流動,停留在胃部。只有當邪氣進入胃部時,體內的內部氣血流通受阻,內部的氣血不暢,表層的氣血也就無法正常運行。因此,肌肉組織的表層難以達到肌表,下藥後內部的氣血流通,表層的氣血也會順暢。對於那些積存在肌肉的邪氣,可能會導致皮疹或出汗,然後才能進行治療。傷寒在治療後並沒有這種情況,雖然理論上最後都是相同的療法,實際上卻有所不同。

至傷寒似陰者,傷寒與疫皆有之。若陰症似陽,惟正傷寒為然,疫必無此症。夫陽似陰,雖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必赤澀。若陰似陽,隔陽之症也,上熱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清白為據,萬不失一,此又宜辨也。凡四損不可治,大勞、大欲、大病、久病後,此四者,氣血俱虛,陰陽並竭,正氣先虧,邪氣自陷者是也。

且夫瘟疫,有發於內者,亦有見於外者,茲更舉其症條列於下。一曰大頭瘟,俗呼為貍頭瘟,又雷頭風,亦謂之時毒,頭痛腫大如牛,此天行厲也,因濕熱傷高巔之上。其症狀發於鼻面耳項咽喉間,皆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多汗氣蒸。初則憎寒壯熱,肢體重,頭面俱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

白話文:

當傷寒病症表現出陰寒的症狀時,傷寒和瘟疫都會出現。但如果陰寒症狀表現出陽熱的徵兆,這只有真正的傷寒才會出現,瘟疫一定不會有這種症狀。陽熱症狀表現出陰寒的現象,雖然表面上是寒冷,但內在一定是熱的,所以小便一定會呈現紅色且澀滯。如果陰寒症狀表現出陽熱的現象,這是一種「隔陽」的病症,上焦熱而下焦寒,所以小便會清澈無色。但僅憑小便清澈無色來判斷,就萬無一失,這也要仔細辨別。凡是身體受到四種損傷的,就無法治療,這四種損傷分別是大勞、大慾、大病、久病之後,這四種情況,氣血都會虛弱,陰陽都會衰竭,正氣先被損傷,邪氣就會趁虛而入。

第二段

且夫瘟疫,有發於內者,亦有見於外者,茲更舉其症條列於下。一曰大頭瘟,俗呼為貍頭瘟,又雷頭風,亦謂之時毒,頭痛腫大如牛,此天行厲也,因濕熱傷高巔之上。其症狀發於鼻面耳項咽喉間,皆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多汗氣蒸。初則憎寒壯熱,肢體重,頭面俱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

此外,瘟疫的發病原因有內因也有外因,在此列舉出一些常見的症狀。第一種是「大頭瘟」,民間俗稱「貍頭瘟」,也叫「雷頭風」,亦稱「時毒」,頭痛腫脹像牛頭一樣,這是流行性疾病,是由濕熱之邪侵犯頭頂所致。其症狀表現為鼻、面、耳、項、咽喉等部位紅腫,沒有頭緒,或者有結核並伴有根部,讓人大量出汗,覺得氣悶。初期會怕冷、發熱,肢體沉重,頭面疼痛,眼睛睜不開,呼吸急促,咽喉不適。

甚則堵塞不能食飲,舌乾口燥,或恍惚不寧,不速治,十死八九(宜人中黃丸,普濟消毒飲子,便硬加酒大黃一二錢,緩服,作丸噙化尤妙,沈氏頭瘟湯)。至於潰裂膿出,必反染人,所以謂之疫癘。大約冬溫後多有此症。若額上面部,焮赤腫痛脈數者,屬陽明病(宜普濟消毒飲子加石膏,內實加大黃)。

若發於耳之前後,並額角旁紅腫,此少陽也(宜普濟消毒飲子加柴胡、天花粉,便實亦加大黃)。若發於頭腦項後,並耳後,赤熱腫痛,此太陽也(宜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甚則砭針刺之,沈氏頭瘟湯)。一曰捻頭瘟,喉痹失音,項大腹脹,如蝦蟆狀,故亦名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敗)。

白話文:

严重的话会导致食道堵塞,无法进食饮水,舌头干裂口干舌燥,甚至神志恍惚,坐立不安。如果不及时治疗,十之八九会死亡。这种情况建议服用人中黄丸、普济消毒饮,如果大便干燥,可以加酒大黄一到二钱,缓慢服用,做成丸剂含服效果更佳,也可以服用沈氏头瘟汤。如果溃烂流脓,会传染给其他人,因此称为疫癘。通常冬末春初容易发生此病。

如果额头、面部发红肿痛,脉搏跳动很快,属于阳明病,建议服用普济消毒饮加石膏,如果实证,可以加些大黄。

如果病发在耳朵前后,包括额角旁红肿,属于少阳病,建议服用普济消毒饮加柴胡、天花粉,如果实证,也可以加些大黄。

如果病发在头部、后脑勺、耳后,发红发热肿痛,属于太阳病,建议服用荆防败毒散去除人参,加入黄芩、黄连,情况严重可以针灸,也可以服用沈氏头瘟汤。

有一种叫捻头瘟的病,喉咙发炎失声,脖子粗大肚子胀,像蛤蟆一样,所以也叫蛤蟆瘟,建议服用荆防败毒散。

而《正傳》則謂天行一種大頭瘟,從耳前腫起名為蝦蟆瘟,從頤項腫起名為鸕鷀瘟,此可參考。一曰瓜瓤瘟,胸高脅起,嘔血如汁是也(宜生犀飲,便結加大黃,渴加花粉,虛加鹽水炒人參,表熱去蒼朮加桂枝、黃連,便膿血去蒼朮、倍黃土、加黃柏,便滑以人中黃代金汁)。

一曰楊梅瘟,遍身紫塊,忽然發出黴瘡是也(宜清熱解毒湯下人中黃丸,並宜刺塊令出血)。一曰疙瘩瘟,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是也(急宜用三稜針刺入委中三分出血,服人中黃散)。一曰絞腸瘟,腸鳴乾嘔,水泄不通,是此類絞腸瘀(急宜探吐之,服雙解散)。

白話文:

《正傳》中提到一種大頭瘟,從耳前腫起叫做蝦蟆瘟,從下巴和脖子腫起叫做鸕鷀瘟,可以參考。還有一種叫做瓜瓤瘟,胸部高聳、肋骨突出,嘔吐血水,這種情況可以用生犀飲治療,便秘加用大黃,口渴加花粉,虛弱加用鹽水炒人參,如果發熱加用桂枝和黃連,如果便血加用黃土和黃柏,如果腹瀉加用人中黃代替金汁。

還有一種叫做楊梅瘟,全身出現紫色斑塊,突然出現膿瘡,這種情況可以用清熱解毒湯下人中黃丸治療,同時也可以用針刺斑塊讓其出血。還有一種叫做疙瘩瘟,全身長出像腫瘤一樣的疙瘩,四处流動,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這種情況必須用三稜針刺入委中穴三分深放血,並服用人中黃散。還有一種叫做絞腸瘟,腸鳴、乾嘔、腹瀉,這種情況是因為腸道瘀堵,必須立刻催吐,並服用雙解散。

一曰軟腳瘟,即濕溫症,便清泄白,足腫難移是也,不可輕下(宜蒼朮白虎湯)。總之,盛夏濕溫之症,即藏疫癘,一人受之為濕溫,一方傳遍即為疫癘,以春夏間濕熱暑三氣交蒸故也。蓋春主厥陰肝木,秋主陽明燥金,冬主太陽寒水,各行其政,惟春分後秋分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其事。天本熱也,益以日之暑。

日本烈也,益以地之濕。三氣交動,時分時合。其分也,風動於中,勝濕解蒸,不覺其苦。其合也,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中無可避,故病之繁且苛者,惟夏月為最,以無形之熱蒸動有形之濕,即無病人感之亦為患,況素有濕熱,或下元虛人,安得不患濕熱症乎。是以其症忌發汗,汗則濕熱混一,中氣盡傷,必死。

白話文:

天氣本就炎熱,再加上太陽的暑氣,更加炎熱。日本也十分炎熱,再加上地氣的濕氣,更加濕熱。這三種氣交織運行,有時分開,有時結合。當它們分開時,風在體內運行,能夠驅散濕氣,化解蒸騰,讓人不會感到難受。當它們結合時,天上的熱氣向下,地上的濕氣向上,人身處在氣交之中,無處可避。所以,疾病繁多而嚴重的,以夏季為最。因為無形的熱氣蒸動著有形的濕氣,即使沒有病的人也容易受影響,何況本身就體內有濕熱,或者下元虛弱的人,怎能不患上濕熱症呢?

所以這種病症忌諱發汗,因為出汗會使濕熱混合在一起,損傷中氣,最終必死無疑。

惟宜分解,先扶中氣,使中氣徐領其表裡上下分消,故多愈也。至若疫氣則邪正混合,邪勝正衰,轉眼立死。苦寒則傷胃,溫補則助邪,如人中黃之類方合法。別有瘴疫,如嶺南春秋時月,山嵐霧瘴之毒,中於人,發為寒熱溫瘧,此其瘴毒,亦從口鼻入也(宜蒼朮升麻湯)。

即如南方疫癘亦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者,其狀熱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或啞而不能言語,皆由敗血瘀於心,毒涎聚於脾故也(宜加味柴胡湯、太無神朮散)。夫傷寒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側,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直行中道,流布三焦,甚者三焦相混,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傷寒邪行中久廓,一表即散;疫邪行中道,表之不散。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我們應該先理解病症的本質,並逐步分清主次。對於一些疾病,如果我們能首先強化體內的「中氣」,即調節體內的氣血平衡,讓身體的表裏上下都能順利運作,那麼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得到改善。然而,對於傳染性疾病來說,它們往往是由邪氣和正氣混雜,當邪氣壓倒正氣時,病情可能會迅速惡化,甚至危及生命。過度使用苦寒的藥物會傷害胃部,而單純使用溫補藥物又可能助長邪氣,因此需要選擇像人中黃這樣的藥物來對症下藥。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傳染性疾病,例如嶺南地區春秋時期出現的山嵐霧瘴,這些疾病的毒性會通過口鼻進入人體,引起寒熱、溫瘧等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蒼朮升麻湯進行治療。

對於南方的疫癘,如果它還夾雜著山嵐、霧瘴等自然環境中的毒氣,這種疾病的表現主要是熱邪上犯,病發前讓人感到迷糊睏倦,嚴重時會出現煩躁、狂妄,或者失語的情況。這些症狀通常是因為血液敗壞、瘀積於心,以及毒素聚積於脾臟所致。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加味柴胡湯和太無神朮散進行治療。傷寒的邪氣會先侵襲背部,接著是前部和側部,而瘟疫的邪氣則直接侵襲中樞,蔓延到三焦,嚴重時三焦的病情會混亂,向上極致後向下,向下極致後向上。傷寒的邪氣在體內停留較久,表層的邪氣會很快散去;而瘟疫的邪氣在中樞持續存在,表層的邪氣不易散去。

傷寒邪入胃府,則腹滿便鞭,故可攻下;疫邪布中焦,散之下收,下之復合,此與治傷寒表裡諸法,有何涉哉。(吳又可溫疫論,治法精詳,千古莫易,雖論疫症者甚多,皆莫越其範圍,故此篇即就其書而裁竄之。)

【脈法】《靈樞》曰:黃連盛,脈盛躁者,病溫也。又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一逆也,死不治。《脈經》曰: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脈訣》曰:陰陽俱盛,病熱之極,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惟有溫病,脈散諸經,各隨所在,不可指名。脈法曰:溫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疼,食飲如故,脈直而疾,八日死。

白話文:

第一段

傷寒的邪氣入侵胃部,就會導致腹部脹滿、大便不通,因此可以用攻下法治療。而瘟疫的邪氣則散佈在中焦,會向下蔓延,然後又收縮回上,這種情況與治療傷寒表裡的方法有什麼關係呢?

(吳又可的《溫疫論》治法精細詳盡,千古無人能超越,雖然論述瘟疫的著作很多,但都無法超出他的範圍,因此本文就以他的書為基礎,進行整理和改寫。)

脈法

《靈樞經》說:[黃連]藥性強勁,脈象盛大而躁動,這是溫病的症狀。又說:熱病患者脈象平靜,汗水已經排出,但脈象仍然強盛,屬於逆轉的徵兆,無法治癒,會導致死亡。《脈經》說:陽脈虛弱無力,陰脈緊弦,如果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轉化為瘟疫。《脈訣》說:陰陽氣都盛,病熱達到極點,脈象浮而滑,沉而澀,只有溫病的脈象會散佈到各個經脈,隨著病變的位置變化,無法用特定的脈象名稱來描述。脈法說:溫病發病兩三天,身體發熱、腹部脹滿、頭疼,但飲食如常,脈象直而急,八天就會死亡。

溫病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強,十二日死。溫病八九日,頭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澀,按之不足,舉之卻大,心下堅,十七日死。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溫病厥逆,汗自出,脈堅強急者死,虛軟者死。《得效》曰:時疫之脈無定據,隨時審思才得,未可輕議。

《醫鑑》曰:溫病穰穰大熱,脈細小者死。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又曰:熱病得汗,脈安靜者生,躁急者死,及大熱不去者亦死。熱病八九日當汗,反不得汗,脈絕者死。

【瘟疫原由症治】《三因》曰:凡時行病者,冬應寒反暖,春發溫疫。其症發熱,腰痛強急,腳縮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漸漸憎寒,復熱。春合溫反涼,夏發燥疫,其症身體戰掉,不能自禁,或內熱口乾,舌破咽塞,聲嘶。夏合熱反寒,秋髮寒疫,其症頭重頸直,皮肉強痹,或蘊而結核,起於咽喉頸項之間,布熱毒於皮膚分肉之中。秋合涼反陰雨,冬發濕疫,其症乍寒乍熱,損傷肺氣,暴嗽嘔逆,或體熱發斑,喘咳引氣。

白話文:

《醫鑑》記載:溫病發燒很厲害,脈搏細小者會死亡。溫病出現腹瀉,肚子非常疼痛者會死亡。書中還提到:熱病發汗後,脈搏穩定安靜者會活下來,脈象躁動不安者會死亡,以及發高燒一直不退者也會死亡。熱病發病八九天應該出汗,反而出不了汗,脈搏消失者會死亡。

【瘟疫原由症治】《三因》曰:凡時行病者,冬應寒反暖,春發溫疫。其症發熱,腰痛強急,腳縮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漸漸憎寒,復熱。春合溫反涼,夏發燥疫,其症身體戰掉,不能自禁,或內熱口乾,舌破咽塞,聲嘶。夏合熱反寒,秋髮寒疫,其症頭重頸直,皮肉強痹,或蘊而結核,起於咽喉頸項之間,布熱毒於皮膚分肉之中。秋合涼反陰雨,冬發濕疫,其症乍寒乍熱,損傷肺氣,暴嗽嘔逆,或體熱發斑,喘咳引氣。

【瘟疫病因及治療】《三因》記載:所有流行病,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變暖,就會在春天爆發溫疫。溫疫症狀是發熱、腰痛、肌肉僵硬、腿縮不直、小腿骨骼疼痛、眼睛發花,或者逐漸怕冷,然後又發熱。春天應該溫和卻反常變涼,就會在夏天爆發燥疫。燥疫症狀是身體顫抖,無法控制,或者內熱口乾舌燥,舌頭潰爛、咽喉堵塞、聲音嘶啞。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常變冷,就會在秋天爆發寒疫。寒疫症狀是頭重頸直、皮肉麻痹,或者隱藏在咽喉頸部之間形成腫塊,熱毒蔓延到皮膚和肌肉之中。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變陰雨,就會在冬天爆發濕疫。濕疫症狀是忽冷忽熱,損傷肺氣,劇烈咳嗽嘔吐,或者身體發熱出現斑點,咳嗽喘氣。

《入門》曰:疫疾,如有鬼癘相似,故曰疫癘。又曰:春發瘟疫,宜葛根解肌湯。夏發燥疫,宜調中湯。秋髮寒疫,宜蒼朮白虎湯。冬發濕疫,宜甘桔湯。表症,宜荊防敗毒散。半表裡症,宜小柴胡湯。里症,宜大柴胡湯。

宜補、宜散、宜降,用人中黃丸治之,《醫鑑》曰:感四時不治之氣,使人痰涎壅盛,煩熱頭疼身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或飲食如常,起居如舊,甚至聲啞,或眼赤口瘡腮腫喉痹,咳嗽稠黏噴嚏。《正傳》曰:瘟病初症未端的,先以敗毒散治之,看歸在何經,隨經施治。

白話文:

《入門》中說道

疫疾的症狀如同鬼神作祟一般,因此也稱之為疫癘。

又說

  • 春季發生的瘟疫,宜用葛根解肌湯。
  • 夏季發生的燥疫,宜用調中湯。
  • 秋季發生的寒疫,宜用蒼朮白虎湯。
  • 冬季發生的濕疫,宜用甘桔湯。

若出現表症,

宜用荊防敗毒散。 若出現半表半里症,

宜用小柴胡湯。 若出現里症,

宜用大柴胡湯。

若需補、散、降,

可用人中黃丸治療。

《醫鑑》中記載

感染四時不正之氣,會導致痰涎壅塞,煩躁發熱,頭疼身痛,畏寒發熱,頸項僵硬,眼睛疼痛,甚至食慾正常,起居如常,卻出現聲音嘶啞,或眼紅口瘡,腮幫子腫脹,喉嚨堵塞,咳嗽痰稠,噴嚏不止等症狀。

《正傳》中記載

瘟病初起,症狀尚未明確時,先用敗毒散治療,觀察其病症歸屬於哪條經絡,再依經絡進行治療。

又曰:九味羌活湯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間服之,大效。又曰:凡治溫疫,切不可作傷寒症治,而大汗大下,但當從乎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藥,少陽小柴胡湯,陽明升麻葛根湯,即二方加減以治之可也。

【瘟疫論】喻嘉言曰:人之鼻氣通於天,故陽中霧露之邪者為清邪,從鼻息而上入於陽,入則發熱頭痛,項強筋攣,正與俗稱大頭瘟、蝦蟆瘟符也。人之口氣通於地,故陰中水土之邪者,從飲食濁味,從口舌而下入於陰,入則其人必先內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清便下重,臍築湫痛,正與俗稱絞腸瘟、軟腳瘟符也。然從鼻從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故中焦受邪,因而不治。

白話文:

《瘟疫論》中喻嘉言說:人體的鼻子與天空相通,所以陽氣中的霧露之邪,屬於清邪,從鼻子吸入後向上進入陽氣,就會引起發熱、頭痛、脖子僵硬、筋脈攣縮,這正好符合俗稱的大頭瘟、蝦蟆瘟的症狀。人體的嘴巴與大地相通,所以陰氣中的水土之邪,會通過飲食中的濁味,從嘴巴進入陰氣,就會先出現內寒、腳膝冰冷、大小便失控、清便下墜、臍周疼痛等症狀,這正好符合俗稱的絞腸瘟、軟腳瘟的症狀。但是無論從鼻子還是嘴巴進入的邪氣,都會先進入中焦,然後再分別影響上下,所以中焦受到邪氣侵犯,治療就更加困難。

中焦不治,則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其釀變即現中焦,俗稱瓜瓤瘟、疙瘩瘟等,則又陽毒癰膿,陰毒遍身青紫之類是也。此三焦定位之邪也。若三焦邪混一,內外不通,臟氣熏蒸,上焦怫鬱,則口爛齦腫。衛氣前通者,因熱作使,遊行經絡臟腑,則為癰膿。營氣前通者,因召客邪,嚏出聲啞咽塞,熱壅不行,則下血如豚肝。

然以營衛漸通,故非危候。若上焦之陽,下焦之陰,兩不相接,則脾氣於中難以獨運,斯五液注下,下焦不合,病難全矣。治法,未病前預飲芳香正氣藥,則邪不能入,此為上也(宜屠蘇飲、太倉公闢瘟丹、七物赤散)。邪即入,則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發解毒。

白話文:

如果中焦(脾胃)失調,就會導致胃中積聚濁氣,營氣和衛氣不能正常流通,血液凝滯不流。這會在中焦部位引起變化,俗稱「瓜瓤瘟」、「疙瘩瘟」等疾病。還會出現陽毒引起的癰疽膿腫,陰毒引起的全身青紫等症状。這些都是三焦部位受到邪氣侵犯的表現。

如果三焦的邪氣混雜在一起,内外不通,臟腑之氣鬱積熏蒸,上焦(心肺)鬱悶不舒,就會導致口爛、牙齦腫脹。衛氣前行的過程中,由於熱邪作祟,就會遊走經絡臟腑,引起癰疽膿腫。營氣前行的過程中,因為招引了外邪,會出現打噴嚏、聲音嘶啞、咽喉阻塞、熱邪阻塞不通,最終導致下血,血色如豬肝。

不過,因為營衛氣逐漸流通,所以並非危急的症候。如果上焦的陽氣和下焦的陰氣不能相互接通,則脾胃的氣機難以獨自運轉,導致五液(津液)下降,下焦(腎膀胱)失調,疾病就難以痊癒。

治療方法:在發病之前,預先飲用芳香正氣的藥物,就能防止邪氣入侵,這是最好的方法(建議飲用屠蘇酒、太倉公闢瘟丹、七物赤散)。如果邪氣已經侵入,那麼首要目標就是驅除穢氣。要像驅散上焦的霧氣一樣,將邪氣驅散,同時解毒。

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營衛即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延蔓可也。

【大頭瘟症治】王海藏曰:大抵足陽明邪火太盛為實,少陽相火為熾,濕熱為腫,木盛為通,多在少陽,或在陽明。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為邪,出於耳之前後。《精義》曰:大頭瘟初發狀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又曰:大頭瘟,俗謂之時毒,常搐通氣散於鼻中,取十餘嚏作放。

若搐藥不嚏,不治。如嚏出膿血,治之易愈。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毒,此是良法。左右看病之人,亦日用搐藥,必不傳染。又曰:經三四日不解,宜荊防解毒散。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宜托裡消毒散,兼針砭出血,泄其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音不出,頭面大腫,食不知味者,必死。

白話文:

中焦像網,要疏通並排出,同時解毒。下焦像溝渠,要決開並排出,同時解毒。營衛系統恢復暢通,順勢清除毒素,不讓它滋生蔓延。

對於大頭瘟症的治療,王海藏說:大頭瘟主要由足陽明的邪火過盛導致實症,少陽的相火旺盛,加上濕熱引發腫脹,木氣過盛導致通透。大頭瘟多發生在少陽和陽明這兩個部位。

陽明受邪,頭部會腫大;少陽受邪,則在耳前後出現症狀。《精義》中提到,大頭瘟初期會類似於傷寒症狀,如果在五到七天之間沒有得到控制,可能會致命。大頭瘟又被俗稱為時毒,常通過鼻腔吸入藥物,並在吸氣時產生十多次打噴嚏。

如果藥物未能引發打噴嚏,則需尋求其他治療方法。若打噴嚏時排出膿血,病情較容易改善。每日使用打噴嚏藥物三到五次,以排泄毒素,這是有效的治療方法。看護病人的同時,也應使用相同的打噴嚏藥物,以防止傳染。

如果幾天後仍無改善,應使用荊防解毒散進行治療。當大約七八天後,大便通暢、頭面腫脹高紅,應使用託裡消毒散,同時使用針灸放血,以排出毒素。在十天後,病情通常會自行好轉。若在五天內,病人出現精神混亂、咽喉阻塞、無法說話、頭面腫大、飲食無味等症狀,則病情危急,預後不佳。

丹溪曰:大頭瘟,此熱氣在高巔之上,切勿用降藥。《入門》曰:大頭瘟治法,當先緩而後急。先緩者,邪見於無形之處,至高之分,當用緩緩徐徐服之,寒藥則用酒浸酒炒皆是也。後急者,邪氣入於中有形質之所,此為客邪,故須急急去之。又曰:服藥俱仰臥,使藥氣上行。

又曰:東垣普濟消毒飲子最妙,人中黃丸亦妙。

【瘟疫熱病不治症】《靈樞》曰:此症不可治者有九:一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泄而腹滿甚者死;三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老人小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汗不出,嘔而下血者死;七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髓熱者死;九熱而痙者死。痙者,股折瘛瘲齒噤齘也。

白話文:

丹溪說,大頭瘟是因為熱氣在頭頂,千萬不要用寒涼的藥物來降火。 《入門》書中提到,治療大頭瘟應該先緩慢後急迫。一開始邪氣還在無形之中,到達頭頂,就要慢慢服用藥物,寒涼的藥物應該用酒浸泡或炒過再用。 之後邪氣進入有形的地方,就屬於外來的邪氣,必須迅速清除。 書中還說,服藥時要仰臥,讓藥氣上升。

另外,東垣的普濟消毒飲和人中黃丸都很有效。

《靈樞》書中提到,瘟疫熱病有九種情況無法治癒:一、出不了汗,臉頰發紅,喉嚨乾癢的人會死;二、腹瀉但腹部脹滿嚴重的人會死;三、眼睛看不見,發燒不止的人會死;四、老人和小孩,發燒且腹部脹滿的人會死;五、出不了汗,嘔吐並伴隨血便的人會死;六、咳嗽並流鼻血,出不了汗,汗液無法到達腳部的人會死;七、骨髓發熱的人會死;八、發燒並抽搐的人會死。 抽搐是指腿部折斷、身體痙攣、牙齒緊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