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小便閉癃源流(小便黃赤,遺溺,飲後即便,交腸症)

【小便黃赤形症】《得效》曰:上盛下虛,小便赤澀,必致成淋。

【尿色】《內經》曰:足陽明之脈病,氣盛,則尿色黃。仲景曰,疸症小便如黃柏汁。《正傳》曰:下焦無血,小便澀數而黃色。

遺溺,腎小腸膀胱三經氣虛病也。而經又推及肺肝督脈,緣肺主氣以下降生水,輸於膀胱,肺虛則不能為氣化之主,故溺不禁也(宜補中益氣湯,不愈,當以黃柏、生地、麥冬清其熱)。肝督二經之脈,並循陰器系廷孔,病則營衛不至,氣血失常,莫能約束水道之竅,故遺溺不止也(肝病宜川芎、歸身、澤瀉、白芍,督脈病宜荊芥、黃連、防風)。若夫腎上應於肺為子母,母虛子亦虛,其遺數宜也(宜菟絲子散)。小腸主傳送,故其氣虛,亦患遺溺也(宜茯苓、澤瀉、赤石脂、白芍、生地)。膀胱者,水泉所藏,虛則不能收攝,而溺自遺也(宜菟絲子散、固脬丸,如挾寒宜韭子丸,挾熱白微散,滑脫牡蠣丸)。以上皆小便不禁之由於諸經者也。至如小兒睡中遺尿,多由於實熱,而間或因寒(宜沈氏閟泉丸,挾熱,主山梔,加萸肉、巴戟、乾薑)。老人淋漓不禁,多由於虛寒,而間亦有熱(宜大菟絲子丸為主,酌其寒熱以為治),不可不審也。妊婦尿出不知,或由脬熱(宜加味逍遙散),或由脾肺氣虛(宜補中益氣湯),或由肝腎陰虛(宜六味丸),不可不審也。產後小便不禁,或由脬損(宜沈氏固胞湯,或用八珍湯、補脬飲),或由膀胱氣虛(宜加味補中益氣湯),或由膀胱陰虛(宜補肺腎),不可不審也。果如是,遺溺之病,亦何足慮哉。

【遺溺原由症治】《內經》曰:膀胱不約為遺尿。又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直指》曰:腎與膀胱俱虛,內氣不充,故脬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遇夜而陰虛愈多。又曰:下焦畜血,與虛勞內損,則便尿自遺而不知。又曰:下焦虛寒,不能溫制水液,則尿出不禁。

又曰:經雲水之本在腎,其末在肺,則知天一之水自上而下,相為貫通也。丹溪曰:小便不禁,屬熱、屬虛,熱者五苓散合黃連解毒湯,虛者五苓散合四物湯加山萸、五味子。又曰:下虛內損而不禁,宜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入門》曰:傷寒熱病,及風溫狂言直視遺尿者,不治。

【尿色】丹溪曰:小便不禁,赤者有熱,白者氣虛。

飲後即便,精氣耗散病也。《內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靈樞》曰:人飲酒,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蓋酒者,熟谷之液,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以是知飲入胃而遽覺至臍下,即欲小便者,皆精氣衰耗,不能輸於脾、歸於肺也。東垣以為不輸脾歸肺,心火必上攻,使口燥而咽乾,旨哉言矣(宜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小便閉癃源流(小便黃赤,遺尿,飲後即尿,交腸症)]

【小便黃赤的症狀】 《得效》說:這是因為上半身氣盛而下半身虛弱,小便呈現赤澀,久了就會形成淋症。

【尿液顏色】 《黃帝內經》說:足陽明經脈生病,氣盛,尿液就會呈現黃色。張仲景說,黃疸病的小便像黃柏汁液。《醫學正傳》說:下焦沒有血液,小便會澀滯、次數頻繁且顏色黃。

遺尿,是腎、小腸、膀胱三經氣虛的疾病。但經脈理論也推及肺、肝、督脈,因為肺主導氣的下降,將水液輸送到膀胱,如果肺虛弱就不能主導氣化功能,所以會尿失禁(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沒效,就要用黃柏、生地、麥冬來清除熱)。肝和督脈的經脈,都循行經過陰器和尿道口,如果生病,營衛之氣無法到達,氣血失調,就無法約束水道的開口,導致尿失禁不止(肝病適合用川芎、當歸、澤瀉、白芍,督脈病適合用荊芥、黃連、防風)。腎臟在五行中對應肺臟為母子關係,母親虛弱,兒子也會虛弱,所以遺尿頻繁是正常的(適合用菟絲子散)。小腸主導傳輸功能,所以如果氣虛,也會有遺尿的症狀(適合用茯苓、澤瀉、赤石脂、白芍、生地)。膀胱是儲藏水液的器官,如果虛弱就無法收斂,導致尿液自行排出(適合用菟絲子散、固脬丸,如果夾雜寒氣就用韭子丸,夾雜熱氣就用白微散,滑脫就用牡蠣丸)。以上這些都是因為各經脈虛弱導致尿失禁。至於小孩子睡覺時尿床,大多是因為實熱,偶爾也有因為寒氣的(適合用沈氏閟泉丸,夾雜熱氣,就以山梔為主,加萸肉、巴戟、乾薑)。老年人小便淋漓不斷,大多是因為虛寒,偶爾也有因為熱的(適合用大菟絲子丸為主,根據寒熱情況調整治療),必須仔細分辨。孕婦尿液自行流出而不自知,可能是因為膀胱有熱(適合用加味逍遙散),或是脾肺氣虛(適合用補中益氣湯),或是肝腎陰虛(適合用六味丸),必須仔細分辨。產後小便失禁,可能是因為膀胱損傷(適合用沈氏固胞湯,或用八珍湯、補脬飲),或是膀胱氣虛(適合用加味補中益氣湯),或是膀胱陰虛(適合補肺腎),必須仔細分辨。如果能這樣診斷治療,遺尿的病症其實也不必過於擔心。

【遺尿的病因和治療】 《黃帝內經》說:膀胱約束力不足就會導致遺尿。又說:水液不斷流出,就是膀胱不能儲藏水液。《直指》說:腎和膀胱都虛弱,體內氣不足,膀胱就會鬆弛,排出的尿液量多且顏色淡白,所以到了晚上陰虛的情況更嚴重。又說:下焦有淤血,加上虛勞內傷,就會導致小便自行流出而不自知。又說:下焦虛寒,不能溫煦制約水液,就會導致尿液無法控制而流出。

又說:經脈理論認為水的根源在腎,末端在肺,由此可知,人體的水液是自上而下,相互貫通的。朱丹溪說:小便失禁,如果是因為熱,可以用五苓散合黃連解毒湯,如果是因為虛,可以用五苓散合四物湯加山萸肉、五味子。又說:下焦虛弱內損導致尿失禁,應該以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入門》說:傷寒熱病,以及風溫病出現胡言亂語、眼睛直視、遺尿的人,無法治療。

【尿液顏色】 朱丹溪說:小便失禁,如果是紅色,表示有熱,如果是白色,表示氣虛。

飲後即小便,是精氣耗散的疾病。《黃帝內經》說:食物進入胃,游動溢出的精氣,向上輸送給脾,脾氣散布精華,向上歸於肺。《靈樞》說:人喝酒,酒進入胃,食物還沒消化完,小便卻先排出來。因為酒是成熟穀物的液體,氣味強烈而清澈,所以後於食物進入,卻先於食物液化排出,由此可知,飲酒進入胃,很快就感覺到臍下,想要小便,都是精氣衰退耗散,不能輸送到脾、歸於肺的緣故。李東垣認為,不能輸脾歸肺,心火必定上炎,使人口燥咽乾,說得很有道理(適合用補中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