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2)
卷七 (2)
1. 治轉胞症方六
六味丸,〔老人〕熟地,山萸,山藥,丹皮,澤瀉,茯苓
蒲黃散,〔總治〕蒲黃,滑石,等分為末,每三錢,雞子清調下。
滑石散,〔又〕寒水石(二兩),滑石,亂髮灰,車前,木通(各一兩),冬葵子(一合),
蔥白湯,〔驚憂〕陳皮(三兩),冬葵子(一兩),蔥白(三莖),水五升,煎三升,分三服。
參朮飲,〔孕婦〕川芎,當歸,白芍,地黃,人參,白朮,半夏,陳皮,甘草,姜(三),棗(二),服後探吐。
參朮湯,〔又〕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半夏,陳皮,甘草,服後探吐。
白話文:
[治療轉胞症的六個方法]
第一個是六味丸,主要成分有熟地、山萸、山藥、丹皮、澤瀉和茯苓,適合老年人服用。
第二個是蒲黃散,由蒲黃和滑石等量混合而成,每次服用三錢,用雞蛋清調和服用。
第三個是滑石散,包含寒水石二兩,滑石、亂髮灰、車前、木通各一兩,以及冬葵子一合。
第四個是蔥白湯,主要成分有陳皮三兩、冬葵子一兩和蔥白三根,用水五升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適用於因驚嚇或憂慮引起的病症。
第五個是參朮飲,適用於孕婦,成分包括川芎、當歸、白芍、地黃、人參、白朮、半夏、陳皮、甘草,以及薑三片、棗二枚,服用後可能會引起嘔吐。
第六個是參朮湯,成分有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半夏、陳皮和甘草,服用後也可能會引起嘔吐。
2. 小便閉癃源流(小便黃赤,遺溺,飲後即便,交腸症)
小便閉癃,肝與三焦及督脈病也。言三經而不及膀胱者,以膀胱但主藏溺,而不主出溺也。經云:肝脈過陰器,病閉癃。又云:女子督脈入系廷孔(延孔,正中直孔,即溺竅也),男子循莖下至篡(陰莖之端也),病不得前後。又云:三焦下腧並太陽正脈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據經觀之,閉癃之症,舍三經何屬哉。雖然,其致病之由,實各有異,膀胱藏溺,氣化則出,而主氣化者,肺也,若燥則不能生水,氣化不及膀胱,法當清金潤肺(宜紫菀、麥冬、車前、丹皮、茯苓)。如脾濕不運,水穀不精,不能上輸於肺,使肺得行其液以生水,法當燥濕健胃(宜茯苓、半夏、白朮、蒼朮)。如腎水燥熱,以致膀胱不利,法當滋腎滌熱(宜知母、黃柏、茯苓、通草、澤瀉)。
又或水液只滲大腸,小腸因而燥竭,宜以淡滲之品分利之(宜茯苓、豬苓、通草、澤瀉)。又或氣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必以順氣為急(宜枳殼、木通、橘紅、蘇子)。又或心火盛,以致小腸多熱,急當清心(宜黃連、犀角、天冬、麥冬。)又或由乎大虛,須與溫補以行其水(宜金匱腎氣丸)。
又或忿怒氣結,閉遏不通,須開鬱破氣(宜鬱金、檳榔、桔梗、枳實)。至若三焦實熱,則惟用純陰之品,以化其陽而已(上焦熱,宜山梔、黃芩;中焦熱,宜黃連、黃芩;下焦熱,宜知母、黃連)。此治閉癃之大法也。乃丹溪獨以吐法通小便,蓋亦猶滴水之器,上竅通,下竅自出之意,其旨微妙,有可參用。
其法氣虛者,先服藥(宜補中益氣湯),後用吐;血虛者,亦先服藥,後用吐(宜芎歸湯);痰多者,亦先服藥(宜二陳湯),後吐;氣閉者,用藥為探吐(宜香附、木通);血瘀小便閉者,則以牛膝、桃仁為要藥。嘗採其法,用之頗效。雖然,閉癃之異,究何如哉,新病為溺閉,點滴難通也,久病為溺癃,屢出而短少,《綱目》謂即癃病也。此二症之實也。
若夫溺有餘瀝,全由於腎氣之虛,須當補益為要(宜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沙蒺藜、益智仁、蓮鬚、山萸、牡蠣、龍骨、芡實)。
【脈法】,仲景曰:腎脈滑實為癃㿉。《脈訣》曰:便血則芤,數則赤黃,實脈癃閉,熱在膀胱。《醫鑑》曰:少陰微者,氣閉膀胱。《綱目》曰:癃病脈細,不治。
【小便不利】仲景曰:陰虛,則小便難。丹溪曰:小便澀者,血因火爍,下焦無血,氣不得降,而滲泄之令不行也,宜補陰降火。《入門》曰:小便難者,出不快也。經曰:陽入陰分,則膀胱熱而小便難。《直指》曰:腎虛,小便數而瀝,如欲滲之狀,宜溫補。
《綱目》曰:小便數而不利者有三:若大便泄瀉,而津液澀少,一也,宜利而已;熱搏下焦,津液不能行者,二也,必滲瀉乃愈;若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可嚥氣令施化而出,如茯苓琥珀散,用澤瀉、滑石、赤苓、白朮、豬苓、琥珀、肉桂、炙草者是也,不得混治。
白話文:
小便閉塞不通,是肝、三焦和督脈的疾病。只提到三條經脈而未提及膀胱,是因為膀胱只負責儲存尿液,而不負責排出尿液。經書記載:肝經經過陰部,若病變則會導致閉塞不通。又記載:女性督脈連接會陰穴(即排尿的孔洞),男性則沿著陰莖往下走,若病變則會導致排尿困難。經書還記載:三焦的下部經脈與太陽經脈相連接,並與膀胱相絡,三焦實則會導致閉塞不通,虛則會出現尿失禁。
根據經書記載,小便閉塞不通的症狀,都與這三條經脈有關。然而,致病原因各有不同。膀胱儲存尿液,氣化則能排出,而主導氣化的是肺。如果肺燥不能生水,氣化達不到膀胱,就應該清潤肺部(可用紫菀、麥冬、車前子、丹皮、茯苓)。如果脾濕不運,水穀精華不能輸送到肺部,使肺無法行其液化功能而生水,就應該燥濕健脾(可用茯苓、半夏、白朮、蒼朮)。如果腎水燥熱,導致膀胱功能失調,就應該滋陰清熱(可用知母、黃柏、茯苓、通草、澤瀉)。
也可能水液滲入大腸,小腸因而乾燥,就應該用利水的藥物來分利(可用茯苓、豬苓、通草、澤瀉)。也可能氣滯不通,無法調節水道,下輸膀胱,就應該先順氣(可用枳殼、木通、橘紅、蘇子)。也可能心火旺盛,導致小腸熱盛,就應該清心火(可用黃連、犀角、天冬、麥冬)。也可能身體極度虛弱,就需要溫補來促進排尿(可用金匱腎氣丸)。
也可能因憤怒導致氣結不通,需要疏肝解鬱(可用鬱金、檳榔、桔梗、枳實)。如果三焦實熱,就只能用純陰的藥物來化解陽氣(上焦熱用山梔子、黃芩;中焦熱用黃連、黃芩;下焦熱用知母、黃連)。這些都是治療小便閉塞不通的主要方法。丹溪翁獨創用吐法通小便,如同滴水器具,上竅通了,下竅自然就通了,其方法精妙,可以參考使用。
方法是:氣虛者,先服藥(可用補中益氣湯),再行吐法;血虛者,也先服藥(可用芎歸湯),再行吐法;痰多者,也先服藥(可用二陳湯),再行吐法;氣閉者,用藥引導吐法(可用香附、木通);血瘀導致小便閉塞者,則以牛膝、桃仁為主藥。我曾經採用這種方法,效果不錯。然而,小便閉塞不通的症狀也有不同,新發病是尿閉,點滴難通;久病是尿瀦留,尿液少量多次排出,《本草綱目》稱之為癃病。這兩種是實際的症狀。
至於尿液滴瀝不止,完全是因為腎氣虛弱,必須補益(可用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沙苑子、益智仁、蓮鬚、山茱萸、牡蠣、龍骨、芡實)。
【脈法】,《傷寒論》說:腎脈滑實為癃閉。《脈訣》說:尿血則脈芤,脈數則尿色赤黃,脈實則尿閉,熱在膀胱。《醫鑑》說:少陰脈微弱,是氣閉膀胱。《本草綱目》說:癃病脈細,難治。
【小便不利】,《傷寒論》說:陰虛則小便困難。丹溪翁說:小便澀滯,是因為血因火灼,下焦無血,氣無法下降,滲泄功能失常,應該補陰降火。《醫學入門》說:小便困難,是指排尿不暢。《內經》說:陽氣入侵陰分,則膀胱熱而小便困難。《直指方》說:腎虛則小便頻數而滴瀝,像要滲出來一樣,應該溫補。
《本草綱目》說:小便頻數而不利有三種情況:一是大便泄瀉,而津液澀少,應該利水;二是下焦熱盛,津液不能運行,必須滲瀉才能痊癒;三是脾胃氣滯,不能調節水道,下輸膀胱而化,可用於調節氣機的方法,例如茯苓琥珀散,使用澤瀉、滑石、赤苓、白朮、豬苓、琥珀、肉桂、炙甘草等藥物,不能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