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膀胱病源流(膀胱氣,轉胞症)

足太陽膀胱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脾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次注足少陰腎經,每日申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膀胱。足太陽膀胱經,少氣而多血。

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遠於京師,且津液必待氣化而後能出,則其為器,有不得與諸陽並者,乃其經反納太陽何也?以太陽起於少陰,今歸之以陽,故借納於此也。

其實太陽為三陽之主,膀胱乃必待氣化而後能出,則太陽豈膀胱能為之耶,後人不明經旨,謂膀胱為太陽寒水,以主寒令,不知六氣之寒水,惟腎能主之,人身太陽之經既非寒令,而膀胱之水亦非寒水,固不可混也,則膀胱之所以為腑,有可識矣。試進詳之,人身太陽之經,起於足,上於巔腦及額顱內,下於膺中包心肺,皆太陽經所貫。

太陽居六經之盛,故為巨陽,而為諸陽主氣。然以同衛氣起於少陰,乃以其陽借納膀胱,而膀胱雖居卑賤,所以得稱太陽也。膺中為心肺所居,肺主皮毛,心主血脈,太陽之經,既下膺中則皆與太陽和,是以寒邪一犯太陽,遂傷肺及心,以犯皮毛血脈,為心肺之所合,如皮毛懍懍,鼻塞聲重,畏寒無汗,以及心煩,皆太陽病,而肺與心皆為之變也,仲景治太陽傷寒,設麻黃湯發汗以疏肺,設桂枝湯和表止煩以寧心,豈非治太陽即以治太陰少陰,且治太陰少陰正所以治太陽乎,是太陽一經,實兼攝手二陰矣。

故其為病,實則鼻窒,頭痛,目似脫,淚出,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痔瘧狂,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少腹脹痛,按之欲小便不得;若虛則鼽衄,小便不禁,遺尿,膀胱氣。皆其候也。古人謂太陽病並有時連及陽明,經曰:肝膽同歸津府。

所以太陽厥陰,同為一治。又曰:膀胱腎合為津液。腎所以主二便之難,此膀胱所以連及諸經而為病也,故膀胱病,小便秘,不得任用熱藥。經又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為遺溺閉癃。又曰: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則為胞痹。注云,胞內居之,則知胞居膀胱之內也。

其胞痹之症,由風寒濕邪客於胞中,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以致小腹膀胱俱痛,而澀於小便也(宜腎著湯、腎瀝湯、巴戟丸)。而胞與膀胱,皆有上口,無下口。至胞之為患,有轉胞症,另詳於後。然轉胞為胞本病,而患之所及,又能令目病。如能遠視,不能近視,有其火無其水也,當補腎(宜地芝丸、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膀胱病源流(膀胱氣,轉胞症)

膀胱經起於眼內角,上行額頭至頭頂,一部分經頭頂到耳上角,一部分則從頭頂進入腦絡,再出來,沿著頸部往下,循著肩胛內側,經過脊柱旁,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內側,絡於腎臟,最終屬於膀胱。另一支則從腰部沿著脊柱旁,穿過臀部,到達膝窩;還有一支從大腿內側分出,向下穿過大腿內側,沿著脊柱內側,經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側,從後方到達膝窩,再向下穿過小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出來,沿著足跟骨到小趾外側,然後注入足少陰腎經。每天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全身氣血都彙集到膀胱。足太陽膀胱經氣少血多。

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如同一個偏遠的小城,遠離京都(心臟)。津液的排出需要氣化的作用,所以膀胱作為一個儲存器官,不能與其他陽經並列。之所以膀胱經最終歸屬於太陽經,是因為太陽經起於少陰經,而最終以陽氣的形式歸屬於膀胱,因此借用太陽經的經絡來歸納。

太陽經是三陽經之首,膀胱的津液排出需要氣化的作用,但太陽經並非由膀胱來主導。後人不明經義,認為膀胱屬太陽經的寒水,主寒邪,這是錯誤的。六氣中的寒水,只有腎臟才能主導。人體太陽經並非寒邪,膀胱中的水液也不是寒水,不可混淆。所以膀胱作為腑臟的功能,是可理解的。人體太陽經,起於足部,上行到頭頂和額頭,下行到胸部包圍著心肺,都是太陽經所經過的部位。

太陽經在六經中陽氣最盛,是主要的陽氣,統領其他陽經。但它和衛氣一樣起於少陰經,所以它借用陽氣歸屬於膀胱,雖然膀胱位置卑下,卻因此與太陽經相關聯。胸部是心肺所在,肺主皮毛,心主血脈,太陽經經過胸部,與心肺相連。因此,寒邪侵犯太陽經,就會傷及肺和心,影響皮毛和血脈,出現皮膚發冷,鼻塞聲音嘶啞,畏寒無汗,心煩等症狀,這都是太陽經的病症,而肺和心也因此而受影響。張仲景治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發汗疏通肺氣,用桂枝湯調和表裡止煩寧心,這不就是治療太陽經同時也治療太陰經和少陰經,而且治療太陰少陰經正是治療太陽經的關鍵嗎?所以太陽經實際上也兼顧了手少陰經和手太陰經。

因此,膀胱實證的症狀包括:鼻塞,頭痛,眼睛好像要掉出來,流淚,頸項僵硬,腰部好像折斷,大腿不能彎曲,膝窩好像綁著東西,小腿好像裂開(踝厥),痔瘡,瘧疾,狂躁,肚臍突出,下腹部腫脹並有膿血,肌肉萎縮,少腹脹痛,按壓時想小便卻排不出;虛證則有流鼻血,尿失禁,遺尿,以及膀胱氣虛等症狀。古人認為太陽病有時會連累到陽明經,《內經》說:“肝膽同歸於津液”。

所以太陽經和厥陰經,治療方法相同。又說:“膀胱與腎共同主宰津液”。腎主導二便的排泄,所以膀胱的病症會影響到其他經絡。因此,膀胱病症伴隨小便不利時,不宜使用溫熱藥物。《內經》又說:“胞宮的熱邪移到膀胱,就會導致尿失禁和排尿困難”。又說:“小腹和膀胱按壓時內部疼痛,如同用開水燙一樣,小便澀滯,並有清涕,就是胞宮痺阻”。注釋說,胞宮在膀胱內,說明胞宮位於膀胱內。

胞宮痺阻的症狀是由於風寒濕邪侵犯胞宮,氣機不能順利排出,導致胞宮脹滿,水道不通,引起小腹和膀胱疼痛,小便澀滯(宜用腎著湯、腎瀝湯、巴戟丸)。胞宮和膀胱都有上口,沒有下口。胞宮疾病中,還有轉胞症,詳見後文。轉胞症是胞宮的原發病,但也會影響到眼睛,表現為能看遠不能看近,有火無水,需要補腎(宜用地芝丸、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