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6)

1. 小腸病源流(小腸氣,小腸癰)

【脈法】《正傳》曰:肝脈滑甚,為㿉疝,小腸氣痛。

【小腸氣症治】《綱目》曰,大抵小腸氣屬濕多,故江淮間多有之,宜以去濕之劑下之,以苦堅之,不可溫之、補之。

小腸癰,小腸火熱病也。或因七情飲食,或因經行產後瘀血留積,其症發熱惡寒,脈芤而數,膚皮錯縱,腹急漸腫,按之內痛,大便重墜,小便澀滯若淋,或小腹隱痛堅硬,如掌而熱,肉色如故,亦或焮赤微腫,甚者臍突腹脹,轉側有水聲(宜大黃湯)。如瘀血去盡,則安矣。若體虛脈散,不敢輕下,用輕劑可也(宜活血散瘀湯)。癰已成,則腹痛腹滿不食,便淋刺痛(宜苡仁湯)。腹濡痛,小腹急,必時時下膿(宜丹皮散)。㿉後疼痛淋瀝不已,必見諸虛症(宜參耆地黃湯)。此病亦不可驚,防腸斷,坐臥轉側皆宜徐緩,嘗少進稀粥,靜養調理為要。但古方書但載腸癰,無大小之別,故其治法,亦約略相仿,參考可也。

【脈法】《脈訣》曰:關內逢芤腸里癰。

【小腸癰症治】《瘍科選粹》曰:若小腹硬痛,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用大黃湯下之。不敢下者,用敗毒散加秦艽、連翹。脈芤澀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延胡索、木香。小腹軟痛,脈洪數者,已有膿也,用薏苡仁湯排之,或三仁湯、神效栝蔞湯。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便或臍間出膿者,不治。

白話文:

小腸疾病的成因與治療(小腸氣,小腸癰)

【脈象判斷】 《醫學正傳》說:如果肝脈滑動得很厲害,就是疝氣,會導致小腸氣痛。

【小腸氣的症狀與治療】 《本草綱目》說,大多數的小腸氣都與濕氣過重有關,所以長江淮河流域一帶的人比較容易得這種病。治療上應該用去除濕氣的藥物來疏導,用苦味的藥物來固澀,不適合用溫補的藥物。

小腸癰,是小腸發炎發熱的疾病。有時是因為情緒、飲食的問題,有時是因為女性月經、生產後體內瘀血積聚所導致。症狀會有發熱、怕冷、脈象呈現空虛且頻數、皮膚紋路錯亂、腹部急迫並逐漸腫脹、按壓時內部疼痛、大便沉重下墜感、小便澀滯像淋病、或小腹隱隱作痛且堅硬如手掌般發熱,皮膚顏色不變或稍微發紅腫脹,嚴重時肚臍突出、腹部脹大、轉身時腹內有水聲(適合用大黃湯治療)。如果瘀血完全排除,就會痊癒。如果體質虛弱、脈象散亂,不敢輕易用瀉藥,可以使用較輕的藥物治療(適合用活血化瘀湯)。如果癰已經形成,則會腹痛腹脹、沒有食慾、小便疼痛(適合用薏仁湯治療)。如果腹部柔軟但疼痛、小腹急迫,則會時時排出膿液(適合用丹皮散治療)。如果疝氣後疼痛淋漓不盡,必然會出現各種虛弱的症狀(適合用參耆地黃湯治療)。這個病不必驚慌,要預防腸子斷裂,坐、臥、轉身都要緩慢,可以少量吃稀粥,靜養調理最重要。只是古代的醫書只記載腸癰,沒有大小之分,所以治療方法也大致相同,可以參考。

【脈象判斷】 《脈訣》說:在關脈位置摸到空虛的脈象,表示腸內有癰。

【小腸癰的症狀與治療】 《瘍科選粹》說:如果小腹硬痛,脈象遲緩且緊,表示還沒有化膿,可以用大黃湯瀉下。如果不敢用瀉藥,可以用敗毒散加上秦艽、連翹。如果脈象空虛且澀,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延胡索、木香來活血化瘀。如果小腹柔軟疼痛,脈象洪大且快,表示已經化膿,可以用薏苡仁湯排出膿液,或者用三仁湯、神效栝蔞湯。如果小腹疼痛、小便不暢,是膿液積滯的緣故,可以用牡丹皮散治療。如果大便或肚臍流出膿液,則無法治癒。

2. 治小腸病諸藥要品及方二

小腸實宜滲利(茯苓,甘草,知母,黃連,麥冬,童便,木通,黃柏,牛膝,黃芩,生地,燈心,琥珀,瞿麥,石膏,滑石,山梔,紫菀,陳皮,車前,赤豆,扁豆,海金沙)

小腸虛宜補氣(人參,黃耆,山萸,麥冬,金櫻子肉,五味,牡蠣,茯苓,茴香,益智仁肉,白芍,粳米溲而便膿血,加赤石脂。)

導赤散,〔小腸熱〕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錢),竹葉(七片),此治小腸熱而小便不利者。

赤茯苓湯,〔又〕赤苓,木通,生地,檳榔,黃芩,赤芍,麥冬,甘草(各一錢),姜(五片)

白話文:

對於小腸疾病,若小腸實證,應選擇有滲濕利水作用的藥物,如茯苓、甘草、知母、黃連、麥冬、童便、木通、黃柏、牛膝、黃芩、生地、燈心草、琥珀、瞿麥、石膏、滑石、山梔、紫菀、陳皮、車前子、紅豆、扁豆、海金沙等。

若小腸虛證,應選擇能補氣的藥物,如人參、黃耆、山茱萸、麥冬、金櫻子肉、五味子、牡蠣、茯苓、茴香、益智仁肉、白芍、粳米。如果出現尿中帶膿血的情況,則需加入赤石脂。

導赤散這張處方,主要用於治療小腸熱導致的小便不順。其組成包括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錢,以及竹葉七片。

赤茯苓湯這張處方,適用於多種小腸疾病。其組成包括赤茯苓、木通、生地、檳榔、黃芩、赤芍、麥冬、甘草各一錢,以及生薑五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