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15)
卷七 (15)
1. 小腸病源流(小腸氣,小腸癰)
手太陽小腸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盤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膊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抵膈,至胃,到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次注足太陽膀胱經。每日未時,氣血至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少氣多血。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為器亦止為胃役使,特以與心絡並行隧道,又與足太陽膀胱連經,故亦以三陽歸之,非謂其職能與足太陽並列也,倘一拈太陽,即以小腸膀胱並舉,不知要矣。所以小腸之職任,與大腸相仿。大腸之腑無靈,小腸亦無靈。大腸之經,非當陽之用,小腸亦非有巨陽之用。
經故俱以器目之也。惟小腸與大腸,皆為胃化物之器,故其病亦與胃同。惟本經與心絡並行隧道,故本經病亦延及於心,然亦止在經絡而已,無與於心之臟也。其為病,實則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節弛肘廢,小水不利,及赤或澀痛,尿血。虛則遺尿,面白苦寒,耳前熱。
小腸氣生疣,小者患指痂疥。虛實之病,各有別矣。至遺溺閉癃,更有由肝所生病,及膀胱不約者,固不盡由小腸也,各詳本症。
【小腸形質】《靈樞》曰: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又曰:心應脈,皮厚者脈厚,小腸亦厚;皮薄者脈薄,小腸亦薄;皮緩者脈緩,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曲者,小腸結。《入門》曰:凡胃中腐熟水穀,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入於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分別清濁,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難經》以大小二腸之會為闌門,言關闌分隔也。
【小腸症治】《靈樞》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又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內經》曰:小腸為泄。《入門》曰:小腸有氣,則小腹痛;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腹有熱,則莖中痛。又曰:小腸者,心之府也,有病宜通利。
【小腸絕候】《脈經》曰:小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小腸氣,小腸經病也。小腹引睪丸連腰脊而痛,小腸虛,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實,則厥而上衝肝肺,控引睪丸,上而不下也(宜楝實丸、葫蘆巴散)。《千金方》以為㿉疝有四種,其一腸㿉,即小腸氣吊,外腎偏墜腫癢,故《綱目》等書多因其說,並云得之於地氣卑濕,亦當備參。而其為症,有甚而熱痛,小便不通者(宜加味通心飲)。有年久不愈者(宜橘核丸)。有莖囊抽痛,不可忍耐者(宜立效散、楊氏麝香元、四味茴香散)。各宜詳究。
白話文:
小腸病源流(小腸氣,小腸癰)
手太陽小腸經脈,起始於小指外側,沿著手外側向上,經過手腕,到達肘部內側,再沿著上臂外側後方,經過肩膀,繞過肩胛骨,進入鎖骨上窩,與心臟經絡相連,沿著咽喉,到達膈肌,再到胃部,最後到達小腸。其中一部分經脈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面頰,到達眼睛外角,然後進入耳朵。另一部分經脈則沿著面頰上行,到達鼻樑,再到眼睛內角,斜著連接到足太陽膀胱經。每天下午一點到三點(未時),氣血運行到小腸。手太陽小腸經氣少血多。
經書上說:小腸是承受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將食物的精華輸送到其他器官。它主要為胃服務,只是因為它與心臟經絡並行,且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所以也歸屬於三陽經,並不是說它的功能與足太陽膀胱經平起平坐。如果只抓住「太陽」二字,就將小腸和膀胱放在一起論述,那就忽略了其根本要義。所以小腸的功能與大腸相似,大腸是沒有意識的腑臟,小腸也是沒有意識的腑臟,大腸經脈並非陽氣旺盛的表現,小腸經脈也並非陽氣強盛的表現。
經書都將它們當作器官來描述。只是小腸和大腸都是消化食物的器官,所以它們的疾病也與胃部疾病相似。因為本經與心臟經絡並行,所以本經的疾病也會波及到心臟,但僅限於經絡的範圍,不會影響到心臟本身。小腸實證的症狀包括咽喉疼痛、頷下腫脹,不能轉動頸部,肩部好像被拉扯,上臂好像被折斷,關節鬆弛、肘部無力,小便不利,小便顏色發紅或澀痛,甚至尿血。虛證則表現為尿失禁、面色蒼白、畏寒怕冷、耳前發熱。
小腸氣會長出疣子,輕微者則患有指間的痂疥。虛實證的病症各有不同。至於尿失禁、尿閉等症,也可能由於肝臟疾病或膀胱功能失調引起,並非完全是由小腸疾病引起,需根據具體情況詳細診斷。
小腸的形態特徵:《靈樞》記載:嘴唇厚、人中長的人,小腸通常也比較好。又說:心臟經絡的脈象與皮膚厚薄相關,皮膚厚則脈象厚,小腸也厚;皮膚薄則脈象薄,小腸也薄;皮膚鬆弛則脈象緩慢,小腸則粗長;皮膚薄而脈象細小者,小腸則細短。所有陽經脈絡都比較彎曲的人,小腸容易出現結節。《入門》記載:胃部消化的水谷,其殘渣從胃的下口進入小腸上口,然後在小腸下口區分清濁,水分進入膀胱上口,殘渣進入大腸上口。《難經》將大小腸的交匯處稱為闌門,說明闌門是區分大小腸的關隘。
小腸的疾病治療:《靈樞》記載:中氣不足,腸道會發出咕嚕聲。又說:小腸有病,會出現小腹部疼痛、腰部和脊柱及睪丸疼痛,以及耳前發熱。《內經》記載:小腸主管排泄。《入門》記載:小腸有氣則小腹痛;小腸有血瘀則小便澀;小腹有熱則陰莖疼痛。又說:小腸是心的府臟,有病應該通利。
小腸的危急症候:《脈經》記載:小腸病危急,六天內就會死亡,其症狀是頭髮直立像乾麻一樣,不能彎曲伸展,自汗不止。
小腸氣是小腸經的疾病。表現為小腹牽引到睪丸和腰脊疼痛。小腸虛弱,風寒乘虛而入,邪氣壅盛,則氣逆上衝肝肺,牽引睪丸,導致下墜的症狀(宜用楝實丸、葫蘆巴散)。《千金方》將疝氣分為四種,其中一種腸疝就是小腸氣下垂,外腎偏墜腫脹瘙癢,所以《本草綱目》等書籍多沿用此說,並說這是由於地氣濕邪引起的,需參考此說。其症狀有的會出現劇烈疼痛和發熱,小便不通(宜加味通心飲);有的久治不愈(宜橘核丸);有的陰囊抽痛難忍(宜立效散、楊氏麝香元、四味茴香散)。需根據具體情況詳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