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七 (9)
卷十七 (9)
1. 治噯氣嘈雜吞酸吐酸噁心方九
香附散,〔噯氣〕香附,山梔,黃連,橘紅,半夏
六君子湯,〔又〕人參,茯苓,白朮,炙草,陳皮,半夏
二陳湯,〔嘈雜〕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白朮丸,〔又〕白朮,南星,半夏
白話文:
香附散用於治療噯氣,成分包括香附、山梔、黃連、橘紅、半夏。六君子湯用於治療,成分包括人參、茯苓、白朮、炙草、陳皮、半夏。二陳湯用於治療嘈雜,成分包括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白朮丸用於治療,成分包括白朮、南星、半夏。
氣鬱湯,〔又〕香附,蒼朮,橘紅,半夏,茯苓,貝母,川芎,山梔,甘草,紫蘇,木香,尖檳榔
檳榔橘皮湯,〔又〕檳榔(四兩),橘皮(一兩),每末方寸匕,空心,生蜜湯下。
吳茱萸湯,〔又〕淡吳萸,水煎,頓服。有人心如蜇破,服此,二十年不發也,累用有效。
白話文:
以上三則中醫古籍記載了三個不同的方劑,分別用於治療氣鬱、心悸和心痛。
- 氣鬱湯 主要針對氣機鬱結導致的胸悶、心煩、食欲不振等症狀。
- 檳榔橘皮湯 主要用於治療胸悶、氣喘、心悸等症狀。
- 吳茱萸湯 主要用於治療心痛,特別是心痛如針刺般疼痛的症狀。
左全丸,〔吞酸〕黃連,吳萸
平胃散,〔吐酸〕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白話文:
左全丸:治療吞酸症狀的藥物,包含黃連和吳茱萸。 平胃散:治療吐酸症狀的藥方,含有蒼朮、厚樸、陳皮和甘草。
2. 呃逆源流
呃逆,火病也。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呃逆一症,古名噦,後名咳逆,又名吃忒。其故有三:一曰熱逆,胃火干氣上逆,脈洪大而數,必口乾舌燥,面赤便秘(宜平胃散加清火藥)。陰火上炎而呃,其氣從臍下逆上,蓋上升之氣至肝而出,中挾相火也(宜山梔、黃連清火,木香理氣,茯苓、半夏理脾)。胃中停痰阻塞,致痰火鬱遏,不得疏泄,亦嘔(宜參用二陳湯、半黃丸)。
白話文:
呃逆,是一種火病。經書上說:「所有逆氣上衝的病症,都屬於火。」呃逆這個病症,古時候叫做噦,後來叫做咳逆,又叫做吃忒。它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種是熱逆,胃火乾燥的氣體上逆,脈象洪大而快速,必然伴隨口乾舌燥、面紅便秘,可以服用平胃散加清火藥物治療。
第二種是陰火上炎而導致呃逆,其氣從臍下逆上,因為上升的氣體到達肝臟而排出,中間夾雜著相火,可以使用山梔、黃連清火,木香理氣,茯苓、半夏理脾治療。
第三種是胃中停積痰液阻塞,導致痰火鬱積無法疏泄,也容易嘔吐,可以使用二陳湯、半黃丸治療。
溫病發呃,乃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而氣逆,逆而呃,或大下,胃中虛冷,亦致呃(宜茅葛湯)。一曰氣呃,勞役過度,努傷中焦,丹田之氣,逆而上行,故呃,急調氣(宜調氣平胃散、人參利膈湯)。中氣大虛,不時發呃,急補益(宜補中益氣湯)。元氣不足,胃虛而呃,非培元不可(宜人參理中湯)。
肺氣鬱痹,面冷頻呃,總在咽喉不爽,當開上焦之痹,蓋心胸背部,須藉在上清陽舒展,乃能曠達也(宜枇杷葉、川貝、鬱金、射干、通草、淡豉)。痢後發呃,極為險症(宜六君子湯)。傷寒汗吐下後,或瀉利日久,或大病後氣呃,為中氣極虛(宜十全大補湯,兼熱加竹茹、丹皮,兼寒加丁香、附、桂,脈沉數大、便秘,宜稍加大黃)。男女傷寒,及一切雜病。
白話文:
溫病發呃,乃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而氣逆,逆而呃,或大下,胃中虛冷,亦致呃(宜茅葛湯)。
溫病導致的呃逆,是因為熱邪潛伏在胃部,造成胸悶氣逆,氣逆又引發呃逆。或者因過度瀉痢,導致胃中虛寒,也可能引起呃逆。(建議服用茅葛湯)。
一曰氣呃,勞役過度,努傷中焦,丹田之氣,逆而上行,故呃,急調氣(宜調氣平胃散、人參利膈湯)。
還有一種呃逆稱為氣呃,是因過度勞累、用力過度,損傷了中焦(脾胃),導致丹田之氣逆流上行,而引發呃逆。應立即調和氣機。(建議服用調氣平胃散或人參利膈湯)。
中氣大虛,不時發呃,急補益(宜補中益氣湯)。
如果中氣虛弱,經常出現呃逆,需要立即補益中氣。(建議服用補中益氣湯)。
元氣不足,胃虛而呃,非培元不可(宜人參理中湯)。
如果元氣不足,胃部虛弱導致呃逆,必須要補益元氣。(建議服用人參理中湯)。
肺氣鬱痹,面冷頻呃,總在咽喉不爽,當開上焦之痹,蓋心胸背部,須藉在上清陽舒展,乃能曠達也(宜枇杷葉、川貝、鬱金、射干、通草、淡豉)。
如果肺氣鬱結,導致面部冰冷、頻繁呃逆,並且咽喉總是不舒服,應該疏通上焦的鬱結。因為心胸背部需要藉由上清陽氣的舒展,才能暢通無阻。(建議服用枇杷葉、川貝、鬱金、射干、通草、淡豉)。
痢後發呃,極為險症(宜六君子湯)。
痢疾之後出現呃逆,是非常危險的徵兆。(建議服用六君子湯)。
傷寒汗吐下後,或瀉利日久,或大病後氣呃,為中氣極虛(宜十全大補湯,兼熱加竹茹、丹皮,兼寒加丁香、附、桂,脈沉數大、便秘,宜稍加大黃)。
傷寒病症之後,經過汗、吐、下治療,或者長期腹瀉,或者大病之後出現呃逆,都是因為中氣極度虛弱。(建議服用十全大補湯,若有熱症加竹茹、丹皮,若有寒症加丁香、附子、桂枝,如果脈沉而數、便秘,可以酌情加些大黃)。
男女傷寒,及一切雜病。
無論男女,傷寒病症,以及其他各種疾病,都可以根據情況,參考以上所述。
手足逆冷而嘔且呃(宜姜橘湯)。呃逆之甚,至於短氣,急疏導之(宜紫蘇二錢,人參一錢,煎服)。食傷脾胃,復病嘔吐,發呃下利,兩脈微澀,是陽氣欲盡,濁陰沖逆,急候也,舍理陽驅陰無別法(宜乾薑、吳萸、人參、茯苓、丁香、柿蒂、炮熟附子)。病後氣逆,不能歸元,致呃呃連聲不止,聲聞屋外(宜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溫病飲水過多,氣滯,呃逆不止(宜枇杷葉,茅根各半斤煎水,徐徐服)。
白話文:
-
若出現手腳冰涼、嘔吐和呃逆的情況,可使用「宜姜橘湯」進行治療。
-
如果呃逆嚴重到影響呼吸,應立即進行疏通。可用「紫蘇二錢,人參一錢」煎煮後服用。
-
因食物導致脾胃受損,進而引發嘔吐和呃逆,雙脈微弱,表示陽氣瀕臨盡頭,渾濁的陰氣上沖,這是急症,治療方法是用「乾薑、吳萸、人參、茯苓、丁香、柿蒂、炮熟附子」。
-
病後出現氣逆,無法回歸正常,導致呃逆聲響不斷,聲音能傳至屋外,可使用「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來制止。
-
溫病時飲用水過多,導致氣滯,引起呃逆不停,可使用「枇杷葉,茅根各半斤煎水,慢慢服用」來解決。
呃而心下悸,蓋緣水氣停郁(宜二陳湯加木香、竹瀝、薑汁)。痰氣滯,其氣從胸中起中州,元氣鬱也(宜氣鬱湯)。或脈小舌白,氣逆吃忒,畏寒微戰,胃陽虛,肝木上犯,必議鎮肝安胃理陽法(宜代赫石、人參、丁香、橘皮、茯苓、淡乾薑、半夏)。若無別症,忽然發呃,氣從胃中而起,只是氣不順(宜木香調氣散)。
若痰結礙逆而吃忒,乃為痰呃(宜先用鹽湯探吐法,後服導痰湯)。陰火從少腹上衝呃逆,夜分轉甚,乃榮血虧傷之故(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竹茹、陳皮、茯苓)。呃而專由於火,則曰火呃(宜乾柿生薑煎服)。呃而音高連聲,尚為有力,為實,可治;若呃一二聲而音低者,中氣稍絕,而不能接續,則虛之極,旦發夕死;病後大發呃,亦由真元之氣絕,不治。一曰胃寒,手足冷,嘔吐,無熱症,脈遲澀,為胃寒之候(宜丁香柿蒂湯)。
白話文:
呃逆並伴有心跳不穩,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積聚了水分和氣體(適宜使用二陳湯加入木香、竹瀝、薑汁)。如果胸部有痰氣阻塞,導致氣息在中州(腹部)升起,這可能是元氣被困(適宜使用氣鬱湯)。
如果脈象細小,舌頭白色,感到氣息逆流、畏寒微戰,這可能表明胃部陽氣不足,肝木過旺(適宜使用鎮肝安胃理陽法,如代赫石、人參、丁香、橘皮、茯苓、淡乾薑、半夏)。
若無其他症狀,突然發生呃逆,這可能只是氣機不暢(適宜使用木香調氣散)。
如果因痰塊阻塞引起呃逆,這被稱為「痰呃」(首先使用鹽湯探吐法,接著服用導痰湯)。
陰火從下腹上升,引發呃逆,在夜晚加重,這可能是由於榮血不足(適宜使用四物湯加入知母、黃柏、竹茹、陳皮、茯苓)。
呃逆完全由火引起的,我們稱為「火呃」(適宜使用乾柿生薑煎服)。
呃逆聲音高亢連貫,通常表示病情較重,是實證,可以治療;但如果僅呃逆一兩聲,聲音低沈,這是中氣衰弱,不能繼續,這是極度虛弱,可能旦發夕死。病後突然呃逆,也是因為真元之氣斷絕,無法救治。
一種情況是胃寒,手腳冰涼,嘔吐,無熱症狀,脈象遲澀,是胃寒的表現(適宜使用丁香柿蒂湯)。
胃虛寒,致胸滿而發呃(宜丁香柿蒂湯)。胃家寒冷,久呃不能止(宜沉香散)。腎氣自腹中趕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出,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傷胃脘,腎虛氣逆,上乘於胃,與氣相併。經云:病深者,其聲噦也(宜吳茱萸散)。吐利後胃氣虛寒,手足厥冷,必傷土氣(宜理中湯加丁香、白朮、枳殼)。
或脈歇止,汗出呃逆,大便溏,此勞倦積傷,胃中虛冷,陰濁上干(宜人參、茯苓、淡乾薑、炒川椒、代赭石、炒烏梅肉)。若為冷物所阻,或誤投寒劑所遏,至陽不得上升而呃,陽症傷寒,胸中飲食未消,誤服石膏、人中黃之類而呃,均宜散其寒,越其熱,不使寒熱抑遏(宜丁香柿蒂散)。
白話文:
胃虛寒,致胸滿而發呃(宜丁香柿蒂湯)
如果胃部虛寒,就會導致胸部滿悶,並伴隨打嗝,這時可以服用丁香柿蒂湯。
胃家寒冷,久呃不能止(宜沉香散)
如果胃部長期寒冷,打嗝久久不能停止,可以服用沉香散。
腎氣自腹中趕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出,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傷胃脘,腎虛氣逆,上乘於胃,與氣相併。經云病深者,其聲噦也(宜吳茱萸散)
腎臟的氣息從腹部往上衝,停留在咽喉處,逆氣不斷,無法排出,甚至會打嗝數十聲,呼吸困難,上下都喘不過氣。這是因為寒邪傷到了胃脘,腎虛導致氣逆上衝,停留在胃部,與氣體交匯在一起。古籍記載,病情嚴重時,打嗝的聲音會很低沉,可以服用吳茱萸散。
吐利後胃氣虛寒,手足厥冷,必傷土氣(宜理中湯加丁香、白朮、枳殼)
如果因服用瀉藥或嘔吐導致胃氣虛寒,手腳冰冷,一定是脾胃受損,可以服用理中湯,並加入丁香、白朮、枳殼。
或脈歇止,汗出呃逆,大便溏,此勞倦積傷,胃中虛冷,陰濁上干(宜人參、茯苓、淡乾薑、炒川椒、代赭石、炒烏梅肉)
如果脈搏微弱,出汗,打嗝,大便稀溏,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胃部虛寒,陰濁之氣上衝,可以服用人參、茯苓、淡乾薑、炒川椒、代赭石、炒烏梅肉。
若為冷物所阻,或誤投寒劑所遏,至陽不得上升而呃,陽症傷寒,胸中飲食未消,誤服石膏、人中黃之類而呃,均宜散其寒,越其熱,不使寒熱抑遏(宜丁香柿蒂散)
如果因為食用冷物或誤服寒性藥物,導致陽氣不能上升而打嗝,或者因陽證傷寒,胸中食物未消化,誤服石膏、人中黃等寒性藥物而打嗝,都應該散寒驅熱,防止寒熱之氣互相抑制,可以服用丁香柿蒂散。
以上三者,皆呃症之由也,故有謂呃證屬寒多而熱少者,又有謂呃症屬熱多而寒少者,皆一偏之見。蓋呃之為症,總屬乎火,即如胃寒諸症,亦必火熱為寒所遏而然,若純由乎寒,則必不相激而逆上矣。故人有尋常並無疾病,或一張口而寒氣相襲,立時發呃者,俗名之曰冷呃,其得竟謂之冷病乎。蓋相襲者寒氣,而相襲之時,必陽氣適當上升,故寒氣一襲,陽即不得越而呃也。
若陽當下降,而非上升之時,雖寒襲之,亦必不呃也。然此偶然感發,不足為病,非若前文三因之症,必須調治也。至如《活人書》所載呃逆陰症,胃寒脈細虛極(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呃逆陽症,發熱口苦,胸滿脈數(宜橘皮竹茹湯,或小柴胡湯加橘皮、竹茹)。
白話文:
以上三種原因,都是導致呃逆的因素。因此,有些人認為呃逆屬於寒症多於熱症,而有些人則認為呃逆屬於熱症多於寒症,這些都只是一方面的看法。
其實,呃逆的病症,總歸是屬於火熱造成的。就連胃寒所導致的症狀,也必然是火熱被寒氣阻遏而引起的。如果純粹是因為寒氣,則不會互相激盪而逆流向上。所以,有些人平時沒有疾病,或者一開口就受到寒氣侵襲,立刻就會打嗝,俗稱「冷呃」,難道這能說是寒病嗎?
其實,侵襲的是寒氣,而侵襲的時候,陽氣正要上升,所以寒氣一襲,陽氣就無法突破而產生呃逆。
如果陽氣應該下降,而不是上升的時候,即使寒氣侵襲,也不一定會打嗝。不過,這只是偶然的感發,不足以構成疾病,不像前文提到的三種原因造成的症狀,必須要調治。
至於《活人書》中記載的呃逆陰症,表現為胃寒、脈細虛弱,可以用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治療。而呃逆陽症,表現為發熱、口苦、胸悶、脈數,可以用橘皮竹茹湯,或是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橘皮、竹茹治療。
《入門》所載痢後呃逆(宜人參、白朮煎湯,調益元散頓服,自止)。痢後胃陽衰,氣弱不相續而呃逆(宜補中益氣湯加竹茹、生薑、附子)。飲食填塞胸中,或食物太甚,噎而不下,發為呃逆(宜三香散或二陳湯加枳殼、砂仁、蘇葉)。《正傳》所載痰閉於上,火動於下,無別症,忽發呃逆,從胸中起(宜二陳湯加芩、連、桔梗、姜炒山梔)。痰挾氣虛而呃逆(宜六君子湯)。
白話文:
《入門》記載
- 痢疾之後出現呃逆(可用人參、白朮煎湯,調服益元散,一次服用,即可自行停止)。
- 痢疾之後胃陽虛衰,氣虛弱,無法連續而導致呃逆(可用補中益氣湯加竹茹、生薑、附子)。
- 飲食過度填塞胸中,或食物過多,導致噎住無法吞嚥,進而引發呃逆(可用三香散或二陳湯加入枳殼、砂仁、蘇葉)。
《正傳》記載
- 痰氣阻塞在上,火氣在下,沒有其他症狀,突然發作呃逆,從胸中開始(可用二陳湯加入黃芩、黃連、桔梗、薑炒山梔)。
- 痰氣夾雜氣虛而導致呃逆(可用六君子湯)。
《綱目》所載胃中虛冷,不能食,飲水則呃逆,或飲水太過,或水結胸而呃逆(宜小陷胸湯)。或但飲水多而呃逆,別無惡候(宜五苓散)。《回春》所載過笑而呃逆(宜燈草探鼻取嚏)。皆所當究者也。總之,呃逆甚危,不得視為尋常易瘳之症,倘尋常視之,危斃立見。
【脈法】《醫鑑》曰:呃逆之脈,呃浮緩,若弦促代急微結,難治,散大者必死。
【呃逆症治】《入門》曰:呃逆當分有餘不足:不足者,因內傷,及大病後發,其症胃弱面青,肢冷便軟;有餘者,因外感冒燥,及大怒大飽而發,其症面紅體熱,便閉。便軟者瀉心湯主之,便閉者大承氣湯主之。《綱目》曰:《靈樞》云嘔以草刺鼻令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已。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胃寒虛弱,無法進食,喝水就打嗝,或者喝太多水,或者水積在胸部引起打嗝,可以服用小陷胸湯。如果只是喝太多水才打嗝,沒有其他症狀,可以服用五苓散。《回春》記載,因大笑而打嗝,可以用燈草探鼻引嚏。這些都是應該仔細研究的。總之,打嗝非常危險,不能把它當成容易治好的普通病症,如果輕視它,很快就會危及生命。
《醫鑑》說,打嗝的脈象,脈浮緩,如果弦促代急微結,難治,脈散大的病人一定會死。
《醫學入門》說,打嗝要區分虛實:虛證是因為內傷,或大病之後發作,症狀是胃弱面青,四肢冰冷,大便軟;實證是因為外感風寒燥熱,或大怒大飽而發作,症狀是面紅體熱,大便不通。大便軟可以用瀉心湯治療,大便不通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本草綱目》引用《靈樞》記載,可以用草刺鼻引嚏來止嘔,無息疾速地用針灸引導,也可以止住打嗝,大驚也可以止住打嗝。
詳此三法,正是治呃逆之法。今人用紙捻刺鼻取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立已,此以噦為呃逆,正得經旨也。謂之噦者,呃聲之重也。謂之呃者,噦聲之輕也。皆因病聲之輕重而名之也。
又曰:呃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若半時呃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死在旦夕;呃至八九聲氣不回者,難治;呃逆小便秘澀,或腹滿者,不治;脈見沉微散者死;瀉痢後呃逆,及傷寒結胸發黃而呃逆,俱難治。
白話文:
治療呃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现在有些人用纸捻刺鼻使人打喷嚏,喷嚏过后呃逆就立刻停止;或者闭口鼻憋气,使人无法呼吸,呃逆也立刻停止;或者装作遭遇强盗、贼人,受到惊吓,呃逆也会立刻停止。这些方法都是把打嗝当作呃逆来治疗,符合中医理论。打嗝是呃逆的声音比较重,而呃逆则是打嗝的声音比较轻,都是根据病症声音的轻重来命名的。
此外,如果呃逆的声音频繁而连续,属于实证,可以治疗;如果半小时才打嗝一次,属于虚证,就很难治疗,容易死亡,而且很快就会死亡;如果呃逆了八九声,气息无法恢复,也很难治疗;如果呃逆伴随小便不通畅,或者肚子胀满,就无法治疗;如果脉象沉细微弱,也会死亡;如果腹泻痢疾后出现呃逆,或者伤寒结胸发黄并伴随呃逆,也都难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