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七 (6)
卷十七 (6)
1. 諸血源流(蓄血症,脫血症)
諸血,火病也。血生於脾,統於心,藏於肝,宣布於肺,根於腎,灌溉於一身,以入於脈,故曰血者,神氣也。其入於脈,少則澀,充則實。生化旺,諸經賴以長養。衰耗竭,百脈由此空虛。蓋血屬陰,難成而易虧,人非節欲以謹養之,必至陽火盛熾,日漸煎熬,真陰內損,而吐衄妄行於上,便溺滲泄於下,精神損而百病生矣。故經曰: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則復歸於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晝則聽令於心。
心為君,肝為相,君火動,相火從之。相火動,六經之火從之。火動則血隨以動,迨至六經受傷,血液流迸,聚於兩脅胸膈之間,從火而升,為吐為咯。傷重者從夾脊而上如潮湧生,法當任其出,不得強遏,以所出皆敗血,即遏之亦不歸經也,必與以消瘀之品,佐以潤下之劑,使敗血下行,乃服止血藥以歸其經,再服補血藥以還其元,此正治也。試與諸血症詳言之:吐血者,吐出全血也。
白話文:
血是火氣的表現,脾臟負責生血,心臟統管血液,肝臟貯藏血液,肺臟宣散血液,腎臟是血液的根源,血液滋養全身,流經脈絡。因此,血液是生命之氣。血液流動順暢則脈絡通暢,血液不足則脈絡澀滯,血液充盈則脈絡飽滿。血液生化旺盛,則全身經脈得以滋養;血液衰竭耗損,則全身經脈虛空。血液屬陰性,不易生成,卻容易損耗。如果不節制慾望,不精心養護,就會導致陽火旺盛,持續消耗陰氣,最終導致真陰受損,出現吐血、衄血等上焦症狀,以及小便失禁、大便稀溏等下焦症狀,精神受損,百病叢生。
經書記載,心臟主血,但不能貯藏血液,晚上血液歸於肝臟;肝臟貯藏血液,但不能主導血液,白天則聽命於心臟。心臟是君主,肝臟是輔助,君主之火旺盛,輔助之火就隨之而動。輔助之火旺盛,六經之火就隨之而動。火氣旺盛,血液就隨之而動,最終導致六經受傷,血液外溢,積聚在兩肋、胸膈之間,隨著火氣上行,導致吐血、咯血。病情嚴重者,血液從夾脊部位向上湧出,如同潮水一般。應當任其排出,不可強行阻止,因為排出的是瘀血,即使阻止,也無法回歸經脈。必須使用消瘀藥物,輔以潤下藥劑,使瘀血向下排出,然後服用止血藥物,使血液回歸經脈,再服用補血藥物,使元氣恢復,這是正當的治療方法。
吐血是指吐出鮮血。
陽症血色鮮紅,陰症血色如豬肝紫黯。或由七情妄動,形體疲勞,陽火相迫錯行。脈洪口渴便結者,須用涼藥(宜二冬、二母、生地、丹皮、山梔、白芍、黃柏、犀角)。若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血亦妄行,必有虛冷之狀,蓋陽虛陰必走也(宜理中湯加木香、烏藥)。血症久,古人多以胃藥收功,如烏藥、沉香、炮薑、大棗,此虛家神劑也。
白話文:
陽症的血液顏色鮮紅,陰症的血液顏色如同豬肝那樣深紫而黯淡。可能是因為情緒過度興奮、身體疲憊,導致陽氣過旺而逼迫陰氣錯亂。如果脈象洪大、口渴、大便乾結,應該使用涼性藥物(例如麥冬、知母、生地、丹皮、山梔、白芍、黃柏、犀角)進行治療。若為氣虛夾帶寒邪,造成陰陽失調,血液也就會無常地流動,這種情況下必定會出現虛弱畏寒的症狀,因為陽氣不足,陰氣自然會流失(可以使用理中湯加入木香、烏藥來治療)。對於長期的血液問題,古人常用胃部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烏藥、沈香、炮薑、大棗,這些都是對虛弱體質非常有效的良方。
而其條分縷判,則有傷酒食醉飽,低頭掬損肺臟,吐血汗血,或口鼻妄行,但聲未失者(宜槐花散)。有勞瘵而吐血者(宜神傳膏)。有勞心而吐血者(宜米蓮散)。有肺痿而吐血者(宜黃明膠散)。有陽虛而吐血者(宜生地黃膏)。有憂患吐血,煩滿少氣,胸中疼痛者(宜柏葉散)。
有氣鬱而吐血者(宜香附散)。有心熱而吐血者(宜蒲黃湯)。有吐痰夾血,心煩骨蒸者(宜人中黃散)。有墜跌瘀血,積在胸腹,吐血無數者(宜干藕節散)。有忽然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者(宜阿膠湯、茜根煎)。皆當治。而古人試血之法,又不可不知。如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
白話文:
吐血的病因與治療
而這些吐血的病因,可以條理分明地分析如下:
-
如果是因為喝酒吃飯過飽,低頭彎腰損傷肺臟,導致吐血、流鼻血,或者口鼻無故出血,但聲音沒有嘶啞的,可以用槐花散治療。
-
如果是勞累過度導致吐血的,可以用神傳膏治療。
-
如果是勞心過度導致吐血的,可以用米蓮散治療。
-
如果是肺痿導致吐血的,可以用黃明膠散治療。
-
如果是陽氣虛弱導致吐血的,可以用生地黃膏治療。
-
如果是因為憂愁煩惱而吐血,感到胸悶氣短、胸口疼痛的,可以用柏葉散治療。
-
如果是因為氣鬱導致吐血的,可以用香附散治療。
-
如果是因為心火過旺導致吐血的,可以用蒲黃湯治療。
-
如果是吐痰帶血,心煩意亂、骨頭發熱的,可以用人中黃散治療。
-
如果是因為跌倒撞傷,瘀血積聚在胸腹部,導致反覆吐血的,可以用乾藕節散治療。
-
如果是突然吐血一兩口,或者鼻出血,或者子宮出血的,可以用阿膠湯和茜根煎治療。
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時治療。此外,古人還有試血的方法,也不能不知。比如將吐出來的血液放到水碗裡,浮在水面上的是肺血,沉到水底的是肝血,既不浮也不沉的是心血。
各隨所見。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食之。咯血者,痰中咯出血疙瘩,與吐血症相類,輕則身涼脈微,重則身熱脈大,急則治標(宜十灰散、花蕊散),緩則治本(宜四物湯、犀角地黃湯),當斟酌行之。而其條分縷判,則有由肺熱者(宜青餅子)。有由肺損者(宜薏苡仁散)。
白話文:
依個人情況,用羊肺、羊肝、羊心煮熟,沾白芨粉,每天食用。
咯血症患者,痰中帶血塊,與吐血症相似。輕症者,身體冰冷脈搏微弱;重症者,身體發熱脈搏強勁。急症時宜治標,可用十灰散、花蕊散;緩症時宜治本,可用四物湯、犀角地黃湯,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而具體分析原因,則有肺熱者,宜用青餅子;有肺損者,宜用薏苡仁散。
皆當治。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故血從咳嗽出也。先痰嗽而後見紅者,是積痰生熱,宜急降痰火(宜橘紅、蘇子、貝母、麥冬、黃連、栝蔞霜)。先見紅而後痰嗽者,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宜滋陰降火(宜補陰丸加麥冬)。而其條分縷判,則有肺家熱鬱而咳血者(宜紫菀丸)。
有咳血而極甚不止者(宜桑白皮散)。有肺破而嗽血不止者(宜海犀膏散)。皆當治,而此條又當與咳嗽條互參。衄血者,勞傷元氣,陰虛火動,邪火上衝,氣歸於肺也,宜清肺降火(宜白虎湯加地黃、犀角、丹皮、白芍、山梔、扁柏)。而其條分縷判,則有由肺經實熱者(宜青黃散)。
白話文:
所有病症都需要治療。咳嗽出血的情況,是因為火氣乘襲金屬的部位,導致肺部的脈絡受到傷害,所以血會隨著咳嗽而出現。如果先是出現痰和咳嗽,之後纔出現紅色,這是因為積聚的痰引起了熱氣,應該立即降火(適宜使用橘紅、蘇子、貝母、麥冬、黃連、栝蔞霜)。如果先是出現紅色,然後纔是痰和咳嗽,這是因為陰虛引發了火氣,痰不能下降,應當滋陰降火(適宜使用滋陰丸加上麥冬)。每種情況都有詳細的區分,對於肺部熱鬱而引起的咳嗽出血,應當使用紫菀丸。
對於極度嚴重且不停止的咳嗽出血,應當使用桑白皮散。對於肺部破裂而導致的咳嗽出血,應當使用海犀膏散。所有這些都需要治療,但這條規則又需要與咳嗽的規則互相參考。鼻血的情況,是因為勞累損傷元氣,陰虛引發火氣,邪火上衝,氣體歸於肺部,因此應當清肺降火(適宜使用白虎湯加上地黃、犀角、丹皮、白芍、山梔、扁柏)。每種情況都有詳細的區分,對於肺經實熱所引起的情況,應當使用青黃散。
有由少小鼻破衄血,小勞輒出者(宜桑耳塞鼻丹)。有由病後常衄,小勞即作者(宜石膏牡蠣丸)。有衄至五七日不住者(宜人中白散)。有口鼻出血如湧,因酒色太過者(宜荊芥散)。有火熱上升,而衄極甚,或不止者(宜沈氏止衄丹)。牙血者,陽明經熱火上攻所致,或挾風或挾濕,或系血熱,或系氣實(宜清胃湯加減),或大寒犯腦(宜白芷散),須就脈症辨之。(總治宜用百草霜,擦牙立止)。
白話文:
一、從小就鼻子破裂流血,輕微勞動就容易出血者
宜用桑耳塞鼻丹。
二、病後經常流鼻血,稍微勞動就會出血者
宜用石膏牡蠣丸。
三、流鼻血持續五七日不止者
宜用人中白散。
四、口鼻出血如同湧泉,因酒色過度所致者
宜用荊芥散。
五、火熱上升,鼻出血極為嚴重,或無法止住者
宜用沈氏止衄丹。
六、牙齦出血者
屬於陽明經熱火上攻所致,可能是挾帶風邪、濕氣,或是血熱、氣盛,宜用清胃湯加減。也可能是大寒犯腦,宜用白芷散,需要根據脈症進行辨證論治。
舌上無故出血者,全屬心火,舌為心苗也(宜槐花末擦之)。而其條分縷判,則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賊煎)。有舌腫出血如泉者(宜塗舌丹)。有舌上出血,竅如針孔者(宜紫金沙丸)。溺血者,一因膀胱火,即血淋之屬,溺出必痛(宜小蘇飲子,或四物湯加發灰、山梔、牛膝)。一因下元虛冷,即尿血,溺出不痛(宜金匱腎氣丸)。
而其條分縷判,則有由勞傷者(宜茅根湯)。有由陰虛者(宜參耆蘿蔔散)。有卒然尿血不止者(宜龍膽草湯)。有不問男婦患溺血者(宜龍骨散、鬱金散、二草丹)。皆當治。腸風者,腸胃間濕熱鬱積,甚至脹滿而下血也(宜槐花散,或四物湯加阿膠、山梔、地榆)。而其條分縷判,則有風入大腸,留滯不散,挾濕而成者(宜加減四物湯)。
白話文:
舌頭無故出血,全都是因為心火旺盛,舌頭是心臟的象徵(應使用槐花粉擦拭)。若舌頭僵硬並出血,則應使用木賊煎水服用;若舌頭腫脹出血如同泉水,應使用塗舌丹;若舌頭上出血,孔洞如針眼大小,則應使用紫金沙丸。尿液中有血,可能是因為膀胱火旺,導致血淋疼痛(應使用小蘇飲子或四物湯加發灰、山梔、牛膝),或者因為下元虛弱寒冷,導致尿血,尿液排出時不感到疼痛(應使用金匱腎氣丸)。
對於舌頭出血的情況,還需考慮勞損因素(應使用茅根湯),或是陰虛的狀況(應使用參耆蘿蔔散)。對於突然尿血不停的情形,應使用龍膽草湯;不論男性或女性出現尿血情況,都應使用龍骨散、鬱金散、二草丹進行治療。腸風是指腸胃間的濕熱積聚,甚至導致腹脹和出血(應使用槐花散或四物湯加阿膠、山梔、地榆進行治療)。若是由於風邪進入大腸,停留不散,並與濕氣結合所引起的(應使用加減四物湯進行治療)。
有陰分虛,血不循經而成者(宜四物湯、地榆散合用)。皆當治。便血者,《內經》謂之結陰病,由於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遂成此症,與腸風不同,《內經釋》云,其脈必虛澀者是也(宜平胃地榆湯、結陰丹、清臟湯、榆砂湯)。而其條分縷判,有先便後血,仲景謂之遠血者(宜黃土湯)。
有先血後便,仲景謂之近血者(宜赤小豆當歸散)。有內傷下血,必有以解脈絡之結者(宜連殼丸)。有實熱積於內而便血者(宜當歸承氣湯)。有結陰下血,而腹痛不已者(宜地榆甘草湯)。有由脾濕便血者(宜蒼朮地榆湯)。有大便瀉血,三代相傳者(宜砂仁末米湯熱服二錢,以愈為度)。
白話文:
陰虛導致血不循經而致病者
,可以服用四物湯和地榆散合用治療。這類病症都需要治療。
便血
,《內經》稱之為結陰病,是由於陰氣內結,無法向外運行,血液失去滋養,滲入腸道,進而形成此症。這與腸風不同。《內經釋》說,這種病症的脈象一定虛澀(宜用平胃地榆湯、結陰丹、清臟湯、榆砂湯治療)。
便血的類型
,有先便後血,張仲景稱為遠血(宜用黃土湯治療)。
有先血後便,張仲景稱為近血(宜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
內傷下血
,必定要解開脈絡的瘀結(宜用連殼丸治療)。
實熱積於內而便血者
,宜用當歸承氣湯治療。
結陰下血,而腹痛不已者
,宜用地榆甘草湯治療。
脾濕導致便血者
,宜用蒼朮地榆湯治療。
大便瀉血,三代相傳者
,宜用砂仁末米湯熱服二錢,以痊癒為度。
有臟毒下血者(宜大蒜丸、旱蓮草散、乾柿散)。有痔漏脫肛瀉血,面色萎黃,積年不瘥者(宜白朮丸)。有五腫腸風痔漏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內痔。大腸不收,名脫肛。穀道四面胬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瘻瘡。內有蟲,名蟲痔者。(宜槐角丸)。
有瘀血內漏者(宜蒲黃散子)。有下血虛寒,日久腸冷者(宜熟附子丸)。有便血及腸風用寒藥熱藥及脾虛藥俱不效者(宜山楂子散)。有便血止後,但覺丹田元氣虛乏,腰膝沉重少力者(宜桑寄生散)。有卒瀉鮮血,噴出如竹筒者(宜小蘇打汁,溫服一升)。有腸胃積熱,及因酒毒下血,腹痛作渴,脈弦數者(宜黃連丸、酒蒸黃連丸)。
白話文:
一、 臟毒下血
若是有臟腑毒素導致出血,可以用 大蒜丸、旱蓮草散、乾柿散 來治療。
二、 痔漏脫肛瀉血
若是有痔瘡、肛門脫出、大便出血,且面色萎黃、多年不癒,可以用 白朮丸 來治療。
三、 五腫腸風痔漏瀉血
若是有五種痔瘡的症狀,包含:
- 糞便前有血,稱為 外痔。
- 糞便後有血,稱為 內痔。
- 大腸無法收縮,稱為 脫肛。
- 肛門周圍有肉瘤狀突起,像乳頭一樣,稱為 舉痔。
- 肛門有洞,稱為 瘻瘡。
- 肛門內有蟲,稱為 蟲痔。
可以用 槐角丸 來治療。
四、 瘀血內漏
若是有瘀血內漏,可以用 蒲黃散 來治療。
五、 下血虛寒,日久腸冷
若是有出血且體虛怕冷,腸道長期冰冷,可以用 熟附子丸 來治療。
六、 便血腸風不效
若是有便血或腸風,用寒涼藥、溫熱藥或健脾藥都無效,可以用 山楂子散 來治療。
七、 便血止後虛乏
若是有便血止住後,感覺丹田元氣虛弱,腰膝沉重無力,可以用 桑寄生散 來治療。
八、 卒瀉鮮血
若是有突然大量鮮血從肛門噴出,像竹筒一樣,可以用 小蘇打汁 溫熱服用一杯。
九、 腸胃積熱下血
若是有腸胃積熱,或是因為喝酒導致出血,且腹痛口渴、脈搏弦數,可以用 黃連丸或酒蒸黃連丸 來治療。
有大腸素虛挾風,又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且痛甚,多日不瘥者(宜烏梅丸、樗白皮散)。有風邪入臟,或食毒積熱,大便鮮血,疼痛肛出,或久患酒痢者(宜木饅頭散)。皆當治。痰涎血者,脾家畜熱所致(宜加味逍遙散、清肺湯)。而痰唾中帶有紅絲紅點,病尤為甚。
其條分縷判,則有由六經之火者(宜山梔地黃湯)。有由思慮傷心傷肺者(宜天門冬湯)。有由於陰分虛弱者(宜清火滋陰湯)。嘔血者,血從口湧出,多至成盆成碗者,始必大怒,以致肝氣上逆,治以降氣清熱為主(宜蘇子、鬱金、橘皮、甘草、降香、蒲黃、當歸、青黛、麥冬、生地、赤芍、童便、天冬、麥冬)。而其條分縷判,則有飲酒過多,積熱湧盛,或至垂死者(宜葛黃丸)。
白話文:
如果大腸虛弱又受風寒,加上過度飲酒導致體內燥熱,出現膿血便、腹痛,持續好幾天都未見好轉,可以使用烏梅丸、樗白皮散。若因風邪入侵內臟或食物中毒導致腸胃積熱,排便帶鮮血,肛門疼痛,或長期患有酒痢,可以使用木饅頭散。這些情況都要積極治療。痰液帶血,通常是脾臟積熱所致,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清肺湯。如果痰液或唾液中出現紅色絲線或紅點,病情就更加嚴重。
具体分析原因,可能是六經之火引起的,可以使用山梔地黃湯;也可能是思慮過度伤及心肺造成的,可以使用天門冬湯;還有可能是陰虛造成的,可以使用清火滋陰湯。呕血是指血液从口中涌出,甚至装满盆碗,通常是由於过度愤怒导致肝氣上逆引起的,治療以清热降气為主,可以使用苏子、鬱金、橘皮、甘草、降香、蒲黃、當歸、青黛、麥冬、生地、赤芍、童便、天冬、麥冬等药物。如果呕血是因为过度饮酒导致体内積熱,甚至危及生命,可以使用葛黃丸。
有飲食過度,負重努力,傷胃而大嘔者(宜是齋白朮散)。有陽乘於陰血溢妄出者(宜四生丸)。有內傷心肺,血如湧泉,從口鼻出,須臾不救則死者(宜側柏散)。有血出如泉,諸藥不能效者(宜七生湯)。有因虛勞,五內崩損,湧出可升斗計者(宜花蕊石散)。皆當治。
腸澼者,東垣謂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唧桶湧出也。長夏濕熱太甚,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澼之病甚也。總之,腸風、臟毒、便血、腸澼四者,雖相似而各有辨。腸風由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下清血而色鮮,必在糞前。臟毒由蘊積熱毒,久而始見,所以下濁血而色黯,必在糞後。
白話文:
如果飲食過度、負重過勞導致胃部受傷而劇烈嘔吐,可以用白朮散。如果陽氣過盛導致陰血外溢,可以用四生丸。如果內傷心肺,血像泉水一樣從口鼻湧出,很快就會危及生命,可以用側柏散。如果血像泉水一樣流出,其他藥物都無效,可以用七生湯。如果因虛勞導致五臟受損,血像升斗一樣大量流出,可以用花蕊石散。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時治療。
腸澼是指水穀和血液一起從腸道中湧出,就像唧桶一樣,是長夏濕熱過盛,正氣虛弱所致。總之,腸風、臟毒、便血、腸澼雖然症狀相似,但各有區別。腸風是由邪氣入侵引起的,所以血色鮮紅,會在糞便前流出。臟毒是由積熱毒素引起的,所以血色黯淡,會在糞便後流出。
便血兼由濕熱風虛,所以下血或清或濁,亦不論糞前糞後。腸澼則客氣盛而正氣衰,所以血與水穀齊出。固不可不詳審而治之也。然則腸澼之不得用腸風等藥明矣(宜涼血地黃湯、當歸和血散、升陽除濕和血湯、加味香連丸)。而其條分縷判,則有唧出之血,遠散如篩,色紫黑,腰腹沉重,名曰濕毒腸澼者(宜升陽補胃湯)。
有唧出血色紫黑,腹痛惡寒,右關脈按之無力,喜熱物熨之,而由於內寒者(宜益智和中湯)。有因飽食發為腸澼者(宜香殼丸)。有下血作派,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腹中大痛者(宜芍藥黃連湯)。皆當治。九竅出血者,因火盛之極,故卒然大驚,九竅皆出血也(宜側柏散、沈氏犀角湯)。
白話文:
便血的情況,既有濕熱風虛導致,所以血色或清或濁,也不一定是在糞便前或糞便後出現。腸澼則是由於客氣盛而正氣衰弱,所以血與食物一起排出。因此不可不仔細診斷後再治療。由此可知,腸澼不能用治療腸風等病的藥物。(適合用涼血地黃湯、當歸和血散、升陽除濕和血湯、加味香連丸。)
而更細緻地分析,有如噴射狀出血,血色紫黑,遠遠散開像過篩一樣,腰腹沉重,這叫做濕毒腸澼。(適合用升陽補胃湯。)
也有如噴射狀出血,血色紫黑,腹痛惡寒,右關脈按之無力,喜歡用熱物熨貼,這是由於內寒所致。(適合用益智和中湯。)
還有一些是因飽食而導致腸澼。(適合用香殼丸。)
還有一些是下血力量強勁,如噴射狀遠遠散開像過篩一樣,腹中劇痛。(適合用芍藥黃連湯。)
這些情況都應該治療。九竅出血,是由於火氣太盛,所以突然受到驚嚇,九竅都會出血。(適合用側柏散、沈氏犀角湯。)
而其條分縷判,則有九竅四肢指岐間出血,乃暴怒所為者(宜小蘇散,或以井華水卒噀其面,勿令病人先知)。有指縫搔癢成瘡,有竅出血不止者(宜多年糞桶箍蔑燒灰,敷之即止)。有血自皮膚間濺出者(宜以煮酒罈上紙揉碎如楊花,攤在出血處,按之即止)。有膕中出血不止,乃血虛者(宜十全大補湯)。
有遍身不論何處,無故出血者(宜五花湯)。皆當治。血汗者,或有病,或無病,汗出而色紅染衣,亦謂之紅汗,《內經》以為少陰所至,河間以為膽受熱而血妄行,《本草》以為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而血隨氣行。其原雖不同,而治之則一(宜黃耆建中湯兼服妙香散,以金銀器、大小麥、麥冬煎湯調下,或定命散)。
白話文:
這些醫學文字主要描述了不同情況下的出血問題和相應的治療方法:
-
如果是因暴怒導致的九個孔洞(如鼻孔、耳孔等)和四肢的出血,應使用小蘇散或者井華水直接噴灑在臉上,但要避免讓患者事先知道。
-
如果是手指間的瘙癢導致長出了瘡,或者某個孔洞出血不停,可以使用多年糞桶箍蔑燒成灰,敷在上面就能止血。
-
如果血液自行從皮膚間溢出,可以用煮酒罈上的紙揉碎成楊花狀,敷在出血的地方,按壓即可止血。
-
如果膕部(大腿根部)出血不停,且是因為血虛導致的,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進行治療。
-
如果全身任何地方無故出血,可以使用五花湯進行治療。
-
出血和出汗的情況,可能是因為疾病或情緒原因(如過度開心導致心神散失),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和妙香散進行治療,同時配合金銀器、大小麥、麥冬煎的湯來調節身體,或使用定命散。
以上治療方法應由專業醫生指導使用,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且可能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
薄厥症者,得於大怒氣逆,陰陽奔並,不必素有病,而忽吐血以升斗計,脈弦急者是也(宜六郁湯)。唾血者,鮮血隨唾出,其原本於腎也(宜滋陰降火湯)。而其條縷判,有唾中帶紅絲者,乃是肺痿難治(宜人參平肺散)。有由熱鬱所致者(宜河間生地黃散)。有陰虛火動而唾血者(宜清唾湯)。
有由勞心動火者(宜元霜雪梨膏)。皆當治。以上諸血症,或輕或重,或緩或急,其原各有所因,其症各有所見如此。然而一切去血過多,則必致眩暈悶絕,以虛故也(宜大劑芎歸湯煎服救之,全生活血湯、生地芩連湯亦佳)。故凡吐衄太多不止者,當防其血暈,急取茅根燒煙,將醋灑之,令鼻嗅氣,以遏其勢。
白話文:
唾血
指的是鮮血隨著唾液吐出,這種症狀通常源於腎虛(治療應使用滋陰降火湯)。
如果唾液中帶有紅色絲狀物
,則屬於肺痿,難以治療(治療應使用人參平肺散)。
如果唾血是由於熱鬱所致,則應使用河間生地黃散治療。
如果唾血是由於陰虛火動所致,則應使用清唾湯治療。
如果唾血是由於勞心動火所致,則應使用元霜雪梨膏治療。
以上這些出血症狀,輕重緩急各有不同,病因各異,症狀也各有表現。然而,任何出血過多,都會導致眩暈昏迷,這是因為體虛所致(治療應使用大劑芎歸湯煎服救治,全生活血湯、生地芩連湯也有效)。
所以,凡是吐血或鼻出血不止,應當注意血暈的風險。應當立即用茅根燒煙,再用醋灑在茅根煙上,讓患者聞其煙氣,以止血勢。
或驀然以冷水噀其面,使驚則止。或濃磨京墨汁飲之,仍點入鼻中。如此預防,庶可免血暈之患。至婦人崩漏,及產後血症,俱詳在《婦科》,茲不贅。
【脈法】《靈樞》曰:衄而不止,脈大者逆。《內經》曰: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又曰:腹脹便血,脈大時絕者死。《難經》曰:病若吐衄,脈當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仲景曰:脫血而脈實者,難治。《脈經》曰: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脈訣》曰:諸症失血,皆見芤脈,脈貴沉細,浮大難治。
《正傳》曰: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又曰:亡血之脈,必大而芤,大為發熱,芤為失血。丹溪曰:吐衄血,脈滑數者難治。又曰:吐唾血,脈細弱者生,實大者死。又曰:諸失血症,脈大且數者逆也。
白話文:
如果突然昏厥,可以用冷水潑臉,使其驚醒。也可以將墨汁磨濃後飲用,並滴入鼻中。如此預防,或可避免血暈之症。至於婦女崩漏和產後血症,都詳細記載於《婦科》,此處不再贅述。
《靈樞》說:鼻出血不止,脈象大而有力者,屬於逆氣。《內經》說:脈搏有力,血衄伴隨發熱者,會死亡。又說:腹部脹滿伴隨便血,脈象大而時而消失者,會死亡。《難經》說:如果患者出現吐血或鼻出血,脈象應該沉細,反而是浮大而有力者,會死亡。仲景說:失血而脈象實者,難以治療。《脈經》說:脈象澀、濡弱,是失血的徵兆。《脈訣》說:各種失血症狀,都表現為芤脈,脈象以沉細為佳,浮大則難治。
《正傳》說:芤脈代表失血,澀脈代表少血。又說:失血的脈象,必然大而芤,大是因為發熱,芤是因為失血。丹溪說:吐血或鼻出血,脈象滑數者難以治療。又說:吐唾血,脈象細弱者可以活,實大者會死。又說:所有失血症狀,脈象大且數者屬於逆氣。
【論治血三法藥各不同】繆仲淳曰:血虛宜補之,虛則發熱,內熱法宜滋益榮血,用甘寒甘平酸寒酸溫之品(宜熟地、白芍、牛膝、炙草、鹿角膠、杞子、人乳、肉蓯蓉、生地、棗仁、龍眼、甘菊)。
血熱宜清之涼之,熱則為癰腫瘡疥,為齒衄,為牙齒腫,為舌上出血,為舌腫,為赤淋,為血崩,為月事先期,為熱入血室,為赤遊丹,為眼暴赤腫痛,法宜酸寒苦寒鹹寒辛涼以除實熱(宜童便、生地、犀角、茜草、山梔、青黛、大薊、小薊、荊芥、丹皮、赤芍、地榆、黃連、大黃、天冬、元參)。
白話文:
論治血三法藥各不同
繆仲淳說:血虛需要補益,虛則發熱,內熱的法則宜滋益營血,使用甘寒、甘平、酸寒、酸溫類的藥物。(例如熟地、白芍、牛膝、炙草、鹿角膠、枸杞子、人乳、肉蓯蓉、生地、棗仁、龍眼、甘菊。)
血熱需要清涼,熱則會產生癰腫瘡疥,齒衄,牙齒腫痛,舌頭出血,舌頭腫脹,赤淋,血崩,月事先期,熱入血室,赤遊丹,眼睛暴發紅腫疼痛。法則宜使用酸寒、苦寒、鹹寒、辛涼類的藥物來去除實熱。(例如童便、生地、犀角、茜草、山梔、青黛、大薊、小薊、荊芥、丹皮、赤芍、地榆、黃連、大黃、天冬、元參。)
血瘀宜通之,瘀必發熱發黃,作痛作腫,及作結塊癖積,法宜辛溫辛熱辛平辛寒甘溫之劑,以入血通行,佐以鹹寒,乃可軟堅(宜當歸、紅花、桃仁、蘇木、肉桂、五靈脂、蒲黃、薑黃、鬱金、三稜、花蕊石、韭汁、左牡蠣、芒硝、延胡索、䗪蟲、乾漆、童便、沒藥、丹參、乳香)。
白話文:
血瘀應該要通暢,瘀血積聚就會發熱發黃,疼痛腫脹,甚至形成結塊或癖積。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辛溫、辛熱、辛平、辛寒、甘溫的藥物,讓藥力進入血液,促進血液流通,並佐以鹹寒的藥物,以軟堅散結。
具體藥物如下:
- 宜當歸、紅花、桃仁、蘇木、肉桂、五靈脂、蒲黃、薑黃、鬱金、三稜、花蕊石、韭汁、牡蠣、芒硝、延胡索、䗪蟲、乾漆、童便、沒藥、丹參、乳香
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消除血瘀造成的各種症狀。
蓋血為榮,陰也,有形可見,有色可察,有症可審者也,病既不同,藥亦各異,治之之法,要在合宜而已,謹之。
【論治吐血三要】繆仲淳曰:吐血宜降氣,不宜降火。蓋氣有餘即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降火必用寒涼之藥,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則專用寒涼之味,如芩、連、山梔、青黛、柿餅灰、四物湯、黃柏、知母之類,往往傷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則專用人參,肺熱還傷肺,咳逆愈甚。
白話文:
血液是人體的精華,屬陰性,有形狀可見,有顏色可察,有症狀可判斷。疾病不同,藥物也各不相同,治療方法關鍵在於合適。要謹慎!
治療吐血有三點要訣:繆仲淳說,吐血應當降氣,不應該降火。因為氣盛則火旺,降氣就能降火,火降則氣不再上升,血液隨著氣運行,就不會溢出上部的竅道了。降火必須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傷及胃氣,胃氣受損,脾臟就不能統攝血液,血液更無法歸經。現在治療吐血的人,最大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專用寒涼藥物,例如黃芩、黃連、山梔子、青黛、柿餅灰、四物湯、黃柏、知母等等,往往會傷脾泄氣,導致病情難以控制。二是專用人參,肺熱反而會加重肺部的損傷,咳嗽逆氣更加嚴重。
亦有用參而愈者,此是氣虛喘嗽。氣為陽,不由陰虛火熾所致,然亦百不一二也,宜以白芍、炙草制肝,麥冬、薄荷、橘紅、貝母、枇杷葉清肺,苡仁、山藥養脾,韭菜、降香、蘇子下氣,青蒿,鱉甲、丹皮、地骨皮、銀柴胡補陰清熱,棗仁、茯神養心,山萸、杞子、牛膝補腎,此累試輒驗之方。
白話文:
也有一些用人参就能治好的,这是气虚导致的咳嗽喘息。气属阳,并非阴虚火旺引起,但这种情况毕竟是百中无一,比较少见。治疗应以白芍、炙甘草制肝,麦冬、薄荷、橘红、贝母、枇杷叶清肺,薏苡仁、山药养脾,韭菜、降香、苏子降气,青蒿、鳖甲、丹皮、地骨皮、银柴胡补阴清热,枣仁、茯神养心,山茱萸、枸杞、牛膝补肾。这是经过多次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
然陰無驟補之法,非多服藥不效,病家欲速其功,醫士張皇失主,百藥雜試,以致損命而不悟,悲夫,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夫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故降氣行血,則血循經絡,不求其止而自止矣。止之則血凝,血凝必發熱惡食,及胸脅痛,病日沉痼矣,宜補肝不宜伐肝。
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辨驗血色】王海藏曰:初便褐色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尤重。色變者,以其有火燥也,不可不辨。《綱目》曰:新血鮮紅,舊血瘀黑。又曰:風症色青,寒症色黯,暑症色紅,濕症如煙煤屋漏水。
白話文:
陰虛無法快速補救,並非多服藥就一定有效。病患急於求成,醫生卻誇誇其談,亂用藥物,最終導致病人喪命而不自知,實在令人悲痛。應該要行血,而不是止血。血液不循經絡,是因為氣逆上壅。血液遇熱則流動,遇寒則凝固,所以要降氣行血,讓血液循經絡流動,不用刻意止血,自然就會止住。如果強行止血,血液就會凝固,凝固的血液會導致發熱、食慾不振、胸脅疼痛,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應該補肝,而不是伐肝。
經書記載:五臟藏精氣而不外泄。肝臟是將軍之官,負責藏血。吐血是肝臟失職所致。養肝則肝氣平穩,血液有歸宿;伐肝則肝臟無法藏血,血液更難止住。
辨別血色:王海藏說:第一次便血呈褐色,病情較重;第二次便血呈深褐色,病情更重;第三次便血呈黑色,病情最重。血色變化的原因是体内有火燥,不可不辨別。《本草綱目》記載:新鮮血液鮮紅色,陳舊血液呈黑色。又說:風症血色青,寒症血色黯,暑症血色紅,濕症血色如煙煤屋漏水。
【諸血原由症治】《內經》曰:諸血者,皆屬於心。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入門》曰:暴喜動心,不能生血,暴怒傷肝,不能藏血,積憂傷肺,過思傷脾,失志傷腎,皆能動血。《正傳》曰:暴喜傷心,則氣緩而心不出血,故肝無所受。
暴怒傷肝,則氣逆而肝不納血,故血無所歸。又房勞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起,故錯經妄行。以上皆七情動血之病也。《直指》曰:凡熱皆出於心,熱甚則能傷血。《三因》曰:凡血,得熱則洋溢,故鮮。得寒則凝滯,故瘀。瘀者黑色也,鮮者紅色也。丹溪曰:諸見血皆熱症,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也。
白話文:
諸血原由症治:
《內經》說: 所有的血都屬於心臟。又說:大怒會導致氣息消散,血液逆流往上涌,使人昏厥。又說:生氣會導致氣逆,嚴重時會吐血。
《入門》說: 突然的喜悅會擾亂心神,無法生血;暴怒會傷肝,無法藏血;長期憂愁會傷肺,過度思慮會傷脾,失去志向會傷腎,這些都會導致血氣不調。
《正傳》說: 突然的喜悅傷心,會導致氣息衰弱,心臟無法輸出血液,因此肝臟也無法得到血液滋養。
暴怒傷肝,會導致氣逆,肝臟無法收納血液,因此血液無處可歸。此外,房事過度,會導致陰火上升,血液隨著熱氣亂竄,因此會出現經脈錯亂的情況。以上都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導致血氣不調的病症。
《直指》說: 所有熱症都源於心臟,熱症嚴重時會傷血。
《三因》說: 所有血液,遇熱就會流動擴散,因此呈紅色;遇寒就會凝滯,因此呈黑色。瘀血是黑色的,鮮血是紅色的。
丹溪說: 所有見血的症狀都是熱症,這就是醫學的精髓,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又曰: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凡口鼻出血,皆系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諸竅,法當補陰抑陽,氣降則血歸於經也。以上皆言火熱傷血之病也。《靈樞》曰:卒然多飲食,則脹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陽絡脈傷,傷則血外溢而衄,陰絡脈傷,則血內溢而後血。《內經》曰:血由上竅出,為血溢;由大小便出,為血泄。
以上皆言內傷失血之病也。丹溪曰:血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下則虛勞,妄返於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尿血,滲漏腸間則為腸風,濕壅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則紫黑,熱勝於陰則發瘡瘍,濕滯於血則發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畜之在上其人喜忘,畜之在下其人喜狂,以上言諸失血病也。
白話文:
關於血與熱寒的關係
古人說,血液遇熱則流動,遇寒則凝固。凡是口鼻出血,都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虛弱,導致氣血上衝,無法下降,血液隨著氣血往上走,從竅穴溢出。治療方法應當補益陰氣,抑制陽氣,使氣下降,血液自然歸於經脈。以上都是講述火熱傷血的病症。
《靈樞》中記載
突然大量飲食,容易導致腹脹;生活作息不規律,用力過度,容易損傷陽絡脈,陽絡脈受損則血液外溢,表現為鼻出血;陰絡脈受損則血液內溢,表現為便血。《內經》中也說,血液從上竅流出叫做血溢,從大小便流出叫做血泄。
丹溪先生說
血液妄行於上則會導致吐血、鼻出血;血液衰竭於下則會導致虛勞;血液妄返於下則會導致便血;膀胱積熱則會導致小便閉塞、尿血;血液滲漏到腸道則會導致腸風;濕氣阻滯,熱氣瘀積則會導致排便不暢;熱氣極盛,腐化血液則會導致膿血;火熱極盛,像水一樣則會導致血液呈現紫黑色;熱氣勝過陰氣則會導致瘡瘍;濕氣阻滯於血液則會導致疼痛、瘙癢;癮疹等皮膚病則會導致冷痹。血液停滯在上則會導致人喜忘,血液停滯在下則會導致人喜狂。以上都是講述各種失血病症。
《入門》曰:凡血逆行難治,順行易治,無潮熱者輕,有潮熱者重,潮盛脈大者死,九竅血身熱不得臥者即死。東垣曰:諸血症,身熱脈大難治,身涼脈靜易治。又曰:血溢上行,或吐嘔唾,逆也,凶也;若變而下行,為惡痢,順也,吉也。故仲景云:畜血症下血者,當自愈。
無病人忽然下血利者,其病進也。今病血症上行,而復下行為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仲景曰:吐血咳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直指》曰:無故忽然瀉下惡血,名曰心絕,難治。又曰:傷寒太陽症衄血者,病欲愈。熱結膀胱,血自下者,亦欲愈。觀此則他病伏熱之人,上焦瘀熱而作吐者,亦病之欲愈也。
白話文:
《入門》篇中提到:對於血液循環反常的情況較難治療,而正常循環的情況則較容易治療。沒有發燒的情況相對較輕微,有發燒的情況則較嚴重。血液積聚且脈搏強大的情況表示病危,如果九個孔道(包括眼、耳、鼻等)都出現熱象,且身體無法安睡,這都是致命的徵兆。東垣指出:對於各種血液相關的疾病,當身體發熱且脈搏強大時較難治療,反之,當身體涼爽且脈搏平靜時較易治療。他又進一步說明:血液向上流動,如嘔吐或咳嗽,這是逆流的跡象,通常代表病情嚴重;然而,如果血液轉而向下流動,形成惡性腹瀉,這是正常的流向,通常代表病情好轉。因此,張仲景指出:血液蓄積的病症,如果出現下血的情況,通常可以自行痊癒。
如果患者原本健康,突然出現下血和腹瀉的情況,這可能表示病情加重。現在的血液相關病症表現為血液向上流動,但又轉而形成惡性腹瀉,這顯示病邪正在離開身體,這是一個好兆頭。張仲景指出:血液上湧、咳嗽並伴有呼吸困難,脈搏快速且有熱象,無法安睡,這通常代表病危。《直指》一書中提到:無故突然出現大量惡血的排出,被稱為心絕,這是非常難以治療的。此外,《直指》還指出:在傷寒的太陽症狀中出現鼻出血,這表明病情正在改善。如果熱力聚集於膀胱,血液自行排出,這也表示病情正在改善。從這些描述來看,其他疾病中上焦積聚的熱氣導致吐血的現象,也可能表示病情正在好轉。
雖然,血既吐而自止,則可矣。以上皆言諸血病之吉凶也。丹溪曰:凡藥治血,不可單行單止,及純用寒涼,如用,須酒炒酒煮。又曰:血症久服藥不效,以川芎為君乃效也。《入門》曰:若嘔吐血出未多,必有瘀在胸膈,當先消瘀而涼之止之,消瘀宜犀角地黃湯。又曰:治血,防風為上使,連翹、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可不知。
東垣曰:血不足用甘草,血瘀黑用熟地,血鮮紅用生地,若脈洪實痛甚用酒大黃,和血止痛用當歸。以言治血藥法也。
白話文:
雖然吐血自行止住,算是好的。以上都是關於血病吉凶的說明。丹溪說:用藥治療血病,不可單一使用,也不可只用寒涼藥,如果要用寒涼藥,必須用酒炒或酒煮。他又說:血症長期服藥無效,以川芎為主藥就會有效。《入門》說:如果嘔吐出血不多,一定是胸膈有瘀血,應該先消瘀再用涼藥止血,消瘀宜用犀角地黃湯。又說:治療血病,防風為上使,連翹、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可不知。
東垣說:血不足用甘草,血瘀黑用熟地,血鮮紅用生地,如果脈洪實痛甚用酒大黃,和血止痛用當歸。這是說明治療血病的藥物用法。
【咳紅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坐定兀子上,以雙手搭項,蹲身閉氣三七口,如氣稍急,微微放之,放而又閉,日行五次,兼用運法極妙。
【運功】《保生秘要》曰:艮念數日,絛胸前推開,次運湧泉水洗心,或封固臍凝守。
蓄血,瘀血鬱積也。而瘀血之鬱積,當有上中下之分。如衄嘔唾吐血,皆屬上部,苟蓄於此,其症必兼善忘(宜犀角地黃湯)。血結胸中,則屬中部,苟蓄於此,其症必兼胸滿身黃,漱水不欲咽(宜桃仁承氣湯)。血凝下焦,又屬下部,苟蓄於此,其症必兼發狂糞黑,小腹硬痛,須盡下黑物為效(宜抵當湯、抵當丸)。醫者能分三部治之,蓄血之症,無遁情矣。而仲景云,傷寒熱病,身黃屎黑,發狂喜忘者,為蓄血。仲景云然者,乃是傷寒熱病亦有蓄血之症,非蓄血止屬傷寒熱病才有之也,治之之法,雖大略相同,而倘由傷寒熱病者,則必隨本症而調劑治之,與單病蓄血者應稍殊也。
白話文:
【咳紅導引法】《保生祕要》提到:坐穩在凳子上,以雙手搭在後頸處,蹲下並屏息37口,如果覺得呼吸急促,可以稍微放鬆,然後再屏息,每天進行5次,並配合導引動作效果極佳。
【運功】《保生祕要》提到:先靜心幾天,接著在胸部推開,接著進行「運湧泉水洗心」,或者封住肚臍,保持凝神。
「蓄血」,指的是血液積聚。而血液積聚,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例如鼻血、嘔吐物、吐血等,都屬於上部,如果血液積聚在此,病症可能會包括健忘(適用犀角地黃湯)。血液積聚在胸中,則屬於中部,如果血液積聚在此,可能出現胸脹、臉部黃疸、喝水但不想吞嚥(適用桃仁承氣湯)。血液在下焦凝結,則屬於下部,如果血液積聚在此,可能出現狂躁、排泄黑色物質、小腹疼痛等症狀(適用抵當湯、抵當丸)。醫生能夠分別對上中下三部進行治療,蓄血的病症便無處遁形了。而張仲景曾說,傷寒熱病期間出現臉部黃疸、排黑色大便、狂躁健忘的情況,可能是蓄血的症狀。張仲景的這番話表明,傷寒熱病期間也有蓄血的症狀,並非只有蓄血才會有這些症狀。治療方法雖然大致相同,但如果是由於傷寒熱病引起的蓄血,則必須根據原本的病情來調整治療方案,與單獨的蓄血情況有所不同。
【蓄血原由症治】《海藏》曰,喜忘發狂,身黃屎黑,疾已甚也;但小腹滿,小便不利者,輕也。《直指》曰:蓄血外症,痰嘔燥渴,昏憒迷忘,常喜湯水沃口。《入門》曰:凡病日輕夜重,便是瘀血。又曰:通治三焦蓄血,生地黃湯。丹溪曰:生韭菜汁,善治胸膈間瘀血,甚效。
《綱目》曰,瘀血燥結,宜用玉燭散。《直指》曰:下焦蓄血,宜桃仁、五靈脂、生地、大黃、甘草,利而逐之。《本草》曰:沒藥、蘇木、水蛭、虻蟲、桃仁留尖、五靈脂,皆破瘀血。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關於蓄血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 **蓄血的症狀:**喜忘發狂、身體發黃、大便發黑、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痰嘔、口渴、昏昏沉沉、神智迷糊、愛喝水。
- **蓄血的病因:**白天症狀輕,晚上症狀重,說明是瘀血。
- 蓄血的治療:
- **三焦蓄血:**可以用生地黃湯。
- **胸膈間瘀血:**可以用生韭菜汁。
- **瘀血燥結:**可以用玉燭散。
- **下焦蓄血:**可以用桃仁、五靈脂、生地、大黃、甘草。
- **破瘀血:**可以用沒藥、蘇木、水蛭、虻蟲、桃仁留尖、五靈脂。
脫血,衝脈病也。《靈樞》曰:衝脈為血之海,血海不足,則身少血色,面無精光,是名血脫。又曰,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然則據經之言,脫血之症,固由衝脈不足,但其所以不足之故,有由先天賦界,本來衰弱,而後天又不能培養,以致尩然如不勝衣者。有先天賦界,本來充盛,而或因思慮過傷,或因房勞過傷,或努力過傷,或因酒食過傷,皆能虧耗真陰,真陰既虧,血自消散而不澤者。且真陰既虧,火熱愈熾,或致衄吐溺便,上下失血,而夭然血不華者。凡此皆脫血之所由來也,故附列此條於諸血之後(宜四物湯、三才丸、補榮湯、加減四物湯)。
白話文:
脫血,衝脈病也
《靈樞》說:衝脈是血液的海洋,血海不足,就會身體血色不足,面容缺乏光澤,這就是血脫。又說,血脫的人,面色蒼白,黯淡無光,脈象空虛。
所以根據經書的說法,脫血的症狀,確實是因為衝脈不足所致。但導致衝脈不足的原因,有可能是先天禀賦不足,本就虛弱,後天又不能好好滋養,導致體質虛弱,好像衣不蔽體一般。也有可能是先天禀賦充足,但由於思慮過度,房事過度,勞累過度,或是飲食過度,都會損耗精氣,精氣虧損,血就會消散而失去光澤。
而且,精氣虧損,火熱就會旺盛,甚至可能導致鼻衄、嘔吐、小便失血,或大便失血,上下失血,導致面色蒼白,血色不佳。
以上這些,都是導致脫血的原因,因此將此條列於諸血症之後(宜用四物湯、三才丸、補榮湯、加減四物湯)。
【脫血原由症治】《內經》曰:臂多青脈曰脫血。又曰:安臥脈盛,謂之脫血。東垣曰: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其色必白而夭不澤者,脫血也。
鰲按:《靈樞》謂鼻頭色白者,為亡血。身少血色,面無精光者,為脫血。則知亡血之色之白,僅在鼻頭,而脫血之色之白,且由面而及於一身,此其所以異也。亡血者,即諸失血也,乃一時暴來之病,非若脫血為由內而漸致之病也。
白話文:
【脫血原由症治】
《內經》說:手臂上青筋多的人,稱為脫血。又說:安臥時脈象強盛,也叫做脫血。東垣(指醫家李杲)說: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顏色必定白而沒有光澤,這就是脫血。
鰲按
《靈樞》說鼻子尖端顏色白的人,是失血。身體缺乏血色,面容沒有光彩的人,就是脫血。由此可知,失血的白色只在鼻尖,而脫血的白色則從臉部延伸到全身,這便是兩者之間的差異。失血是指各種出血,屬於突發性的疾病,與脫血不同,脫血是從內而外逐漸發展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