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4)

1. 治消癉諸藥要品及方二

滋陰清熱平肝(地黃,元參,麥冬,鱉甲,沙參,山藥,黃柏,棗仁,丹皮,知母,白芍,川續斷,青蒿,牛膝,五味,山萸,阿膠珠,沙蒺藜,柏子仁,地骨皮,杞子,金石斛,車前子)

白話文:

這是一個滋陰清熱平肝的藥方,主要利用地黃、元參、麥冬等滋陰藥材,配合黃柏、知母等清熱藥材,以及棗仁、白芍等平肝藥材,達到滋陰降火、平息肝陽的效果。

玉泉丸,〔消癉〕花粉,葛根(各兩半),麥冬,人參,茯苓,烏梅,甘草(各一兩),生黃耆,蜜黃耆(各五錢),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溫水嚼下。

生地黃飲子,〔又〕人參,黃耆,生地,熟地,金石斛,天冬,麥冬,枳殼,枇杷葉,澤瀉(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玉泉丸是用花粉、葛根、麥冬、人參、茯苓、烏梅、甘草各兩半,生黃耆、蜜黃耆各五錢製成的蜜丸,丸子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一丸,溫水送服,嚼食。

生地黃飲子則是用人參、黃耆、生地、熟地、金石斛、天冬、麥冬、枳殼、枇杷葉、澤瀉各一錢,甘草五分製成的湯劑。

此方乃二黃元合甘露飲也,生精補血,潤燥止渴,佐以澤瀉、枳殼,疏導二府,使心火下行,則小便清利,肺金潤澤,火府流暢,宿熱既消,其渴自止,造化精深,妙無倫比。

白話文:

這個配方是由兩種主要成分和甘露飲組成的。它的功效是滋養精神、補充血液、緩解口乾舌燥的情況。再加上澤瀉和枳殼,可以疏通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讓心臟的火力向下傳遞,從而使得排尿更加順暢,皮膚得到滋潤,消除身體中的積累熱量,口渴自然會停止。這種創造性的方法非常巧妙,無法與其他任何方法相比擬。

2. 火病源流

火有三:一曰君火,一曰相火,一曰龍雷之火。人之心為君,以照臨為德,故居神之物,惟火為之,所謂君火也。君火不以火用,惟建極於廣明。廣明即膻中,為神明喜樂之官。廣大清明之地,君主居之,以照臨十二官,為生之本,榮之居,初非以燔灼為令也。經故曰:君火以明。

以明者,言照臨之不爽也。後人昧乎明字之義,因改曰君火以名,亦可發一笑矣。然君火雖不用,有時無精以養,則神空飛而有自焚之患,則亦有灼熱之時。相火者,心包代君行事,在三焦之中,處兩陽合明之地,所以應天之夏令,而主乎腐熟水穀。故經曰:陽明者,午也。

經以陽明當相火夏令,不言心包,而心包在其中矣。蓋人之相火,起少陽膽,遊行三焦,督署於心包,為陽明胃腐熟水穀之主。故曰少陽相火,火之能相在少陽耳。丹溪諸公,乃以龍雷之陰火為相火,後人多承襲其訛,其不知相火,先不知龍雷之陰火矣。所謂龍雷者何?曇氏曰:性火真空,性空真火,遍滿法界。

白話文:

古人將人體內的火分成三種:

  1. 君火: 就如同君王一般統治著全身,是心臟,負責照亮全身,維持生命運作,它並非用來燃燒,而是維持生命活力,照亮全身。
  2. 相火: 是心包,負責執行君火的功能,位於三焦,負責消化食物。它就像夏季的陽光,負責消化食物,維持生命運作。
  3. 龍雷之火: 是一種虛無的火,遍佈於宇宙間。

君火負責維持生命運作,相火負責消化食物,龍雷之火則是一種虛無的能量,遍佈於宇宙間。這三種火各有其作用,共同維持生命運作。

陰符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克。蓋陽隧真形,即在陰物奠宅之中,故此火則隱胎坎水,朕兆風木,實在乎君相有形之外。是謂龍雷,無故則不現,雖激之亦不起,惟水涸木枯,氣逆血沸,則勢將焚巢燎原而不可止。此火若起,則反君滅相,豈君相治平之火乎。緣此火不起於子半,不循行於少陽膽,猝犯之而猝起,所謂火生於木,禍發必克者也。

何前人竟謂之相火哉,然而相火之為害亦大矣。甚則為元氣之賊,又能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皆相火之為也。夫火主動,凡動皆屬火,醉飽胃火動,害怒肝火動,悲哀肺火動,房勞腎火動,心火能自焚,是五臟又皆有火也。且火動即身熱,其因於五臟者各不同。

白話文:

陰符經說:火從木頭燃起,災禍爆發必將克制。因為陽氣的真形,就在陰物安身立命之處,所以這火就隱藏在坎水之中,預兆著風木,實際上存在於君相有形之外。這就是所謂的龍雷,無緣無故不會出現,即使激發它也不會燃起,只有水乾木枯,氣逆血沸,才會勢不可擋地焚燒巢穴,燎原無情。這火一旦燃起,就會反噬君主,消滅相臣,怎麼可能是君相治理天下太平的火焰呢?因為這火不從子半時辰開始,不循行少陽膽經,突然侵犯就會突然燃起,這就是所謂的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第二段

何前人竟謂之相火哉,然而相火之為害亦大矣。甚則為元氣之賊,又能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皆相火之為也。夫火主動,凡動皆屬火,醉飽胃火動,害怒肝火動,悲哀肺火動,房勞腎火動,心火能自焚,是五臟又皆有火也。且火動即身熱,其因於五臟者各不同。

為什麼古人會稱之為相火呢?然而相火帶來的危害也很大。它甚至會成為元氣的賊,而且能煎熬真陰,陰氣虛弱就會生病,陰氣枯竭就會死亡,都是相火造成的。火主動作,凡是動作都屬於火,喝酒吃飽胃火就動,怨恨發怒肝火就動,悲傷哀愁肺火就動,房事勞累腎火就動,心火能自我燃燒,所以五臟也都有火。而且火動就會身體發熱,而五臟導致發熱的原因各不相同。

如按至肌肉之下,至骨上,乃肝之熱,寅卯時尤甚,其症必兼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筋疲,不能起於床(宜柴胡飲子)。如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乃心之熱,日中尤甚,其症必兼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宜導赤湯)。

如輕手按不熱,重按至筋骨亦不熱,在不輕不重間,此熱在肌肉也,乃脾之熱,夜尤重,其症必兼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宜分虛實(虛宜補中益氣湯,實宜瀉黃散)。如輕按不熱,重按至骨,其熱炙手,乃腎之熱,亥子時尤甚,其症必兼骨蘇蘇然如蟲蝕,其骨因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宜滋腎丸)。

白話文:

如果按壓到肌肉下方、骨頭上面,感受到熱氣,這表示是肝火旺盛,寅卯時分(凌晨三點到五點)尤其嚴重。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著四肢沉重、排便困難、抽筋、容易生氣和驚恐、筋骨無力,無法起床。

如果按壓到皮膚下方、肌肉上面,輕輕按就能感受到熱氣,稍微用力按壓到毛髮下面,就感到熱氣,稍微用力按壓,就完全沒有熱氣,這表示熱氣在血管中,是心火旺盛,中午時分尤其嚴重。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著煩躁不安、心痛、手掌發熱和口渴。

如果輕輕按壓沒有熱氣,用力按壓到筋骨也沒有熱氣,在輕重之間感到熱氣,這表示熱氣在肌肉中,是脾火旺盛,晚上尤其嚴重。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著懶惰嗜睡、四肢無力、氣力不足。

如果輕輕按壓沒有熱氣,用力按壓到骨頭,感到熱氣炙手,這表示是腎火旺盛,亥子時分(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尤其嚴重。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著骨頭痠痛,感覺像蟲子在啃咬,骨骼因為熱氣而無力,無法起床。

如輕手乃得,略按全無,此熱在皮毛也,乃肺之熱,日西尤甚,宜分輕重(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是五臟之熱所宜審也。且火動則熱壅,其見於三焦者又各不同。如熱在上焦,因咳而為肺萎,或口舌生瘡,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宜涼膈散加減、涼膈散、清心湯)。如熱在中焦,大便堅結,或胸膈煩躁,飲食不美(宜四順清涼飲、桃仁承氣湯)。

如熱在下焦,尿血淋閉,或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宜立效散、防風當歸飲子)。是三焦之熱所宜審也。然而火之虛實又宜辨,如遇發熱,脈沉實而大者為實,浮而虛數者為虛也。火之燥濕又宜辨,燥火疼而不腫,濕火腫而不疼;又燥火筋縮而疼,濕火腫脹而疼;又燥火口渴便閉,濕火口不渴而大便滑也。

白話文:

如果輕輕用手觸摸病人,只感到輕微的熱度,稍微按壓就沒有熱度了,這表示熱邪停留在皮毛,是肺部的熱氣,而且在傍晚時分會更加嚴重。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選擇藥方,輕者可以使用瀉白散,重者則使用涼膈散。

這說明五臟的熱邪需要仔細辨別。而且,火熱動則容易導致熱邪壅滯,而熱邪在三焦的表現也不同。

如果熱邪在上焦,患者會出現咳嗽導致肺萎,或口舌生瘡、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則可以使用涼膈散加減、涼膈散、清心湯等藥方。

如果熱邪在中焦,患者會出現大便堅結、胸膈煩躁、飲食不美,則可以使用四順清涼飲、桃仁承氣湯等藥方。

如果熱邪在下焦,患者會出現尿血淋閉、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則可以使用立效散、防風當歸飲子等藥方。

這說明三焦的熱邪也需要仔細辨別。然而,火熱的虛實也要加以區分。如果患者發熱,脈象沉實而有力,則屬於實火;如果脈象浮而虛弱,則屬於虛火。

火熱的燥濕也要加以辨別。燥火疼痛而不腫脹,濕火腫脹而不疼痛。燥火會導致筋脈收縮而疼痛,濕火會導致腫脹而疼痛。燥火會導致口渴便秘,濕火會導致口不渴而大便稀溏。

痰與火又宜辨,如病之有形者總是痰,紅腫結核,或疼或不疼是也;病之無形者總是火,但疼不腫是也。火變病又宜辨,如睡覺忽腰背重滯,轉側不便;如隆冬薄衣不冷,非關壯盛;如平時筋不縮,偶直足一曲即縮;如食時有涕無痰,不食時有痰無涕;如弱症左側睡,心左墜一響,右側睡,心右墜一響;如心中滴滴噹噹若有響聲;如頭眩耳鳴目暈。皆火之變幻也。

治火之藥又宜辨,如心火(宜黃連、生地、麥冬、木通)。小腸火(宜赤苓、木通)。肝火(宜柴胡、黃芩)。膽火(宜連翹、尤膽草)。脾火(宜白芍、生地)。胃火(宜石膏、葛根、大黃)。肺火(宜山梔、黃芩、桑皮、石膏)。大腸火(宜大黃、黃芩)。腎火(宜黃柏、知母)。

白話文:

痰與火之辨識

痰與火,需仔細辨別。凡病症有形者,多為痰所致。例如,身體出現紅腫結核,無論疼痛與否,都是痰的表現。而病症無形者,多為火所致。例如,身體只有疼痛,卻沒有腫脹,就是火引起的。

火所致的病症,也要進一步分辨。例如,睡覺時突然感到腰背沉重,難以翻身;或是隆冬時節穿着薄衣卻不感寒冷,這并非體質強壯,而是火氣過盛的表現;又如,平时筋骨伸展自如,偶尔伸直腿部后却感到肌肉收缩;或是在吃饭時有鼻涕卻無痰,而在不吃饭時却有痰卻無鼻涕;或者左側睡覺时,感覺心臟向左墜落並發出響聲,右側睡覺時則感覺心臟向右墜落並發出響聲;又或者,心臟部位有滴滴答答的響聲;以及頭昏眼花、耳鳴等症狀。這些都是火氣變化的表現。

治火之藥

针对不同的火氣,也要用不同的藥物來治療。例如:

  • 心火:宜用黃連、生地、麥冬、木通。
  • 小腸火:宜用赤苓、木通。
  • 肝火:宜用柴胡、黃芩。
  • 膽火:宜用連翹,尤其適合治療膽火。
  • 脾火:宜用白芍、生地。
  • 胃火:宜用石膏、葛根、大黃。
  • 肺火:宜用山梔、黃芩、桑皮、石膏。
  • 大腸火:宜用大黃、黃芩。
  • 腎火:宜用黃柏、知母。

膀胱火(宜黃柏、滑石)。三焦火(上宜山梔,中宜連翹,下宜地骨皮)。心包絡(宜麥冬、丹皮)。燥火(宜生地、當歸、麥冬)。濕火(宜蒼朮、木通、茯苓、豬苓)。實火(宜大黃、芒硝)。實火熱甚(宜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如欲下之,宜加大黃)。虛火(宜姜皮、竹葉、麥冬、童便、甘草、生薑)。

白話文:

膀胱火:膀胱發炎或過熱的情況,應使用黃柏和滑石來治療。

三焦火:三焦系統的火氣過旺,對於上部可使用山梔,中部可使用連翹,下部則可用地骨皮進行調理。

心包絡:心包絡的問題,適合使用麥冬和丹皮作為藥材。

燥火:對於乾燥引起的火氣,可以使用生地、當歸、麥冬等藥物進行調理。

濕火:濕氣引發的火氣,應使用蒼朮、木通、茯苓、豬苓等藥物來治療。

實火:身體內有實質性的火氣,可以使用大黃和芒硝來清熱降火。

實火熱甚:如果實火的症狀非常嚴重,可以考慮使用黃連、黃柏、黃芩、山梔等藥物,如果需要使用大黃進行強力排便。

虛火:體內虛弱引發的火氣,適合使用姜皮、竹葉、麥冬、童便、甘草、生薑等藥物進行調理。

虛火宜補(宜人參、黃耆、白朮、炙草、生薑)。鬱火(宜青黛),鬱火重按烙手,輕按不覺,此熱在肌肉之內,取汗則愈(宜升麻、葛根、羌活以發熱郁之火,青黛以宣五臟鬱火,山梔以利小便而解鬱火)。血中火(宜生地)。血虛發熱(宜當歸、生地、熟地)。氣如火從足下起入腹,為虛熱之極,十不救(一宜六味加肉桂,大劑作湯,外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或愈)。無根之火,遊行作熱(宜元參、麥冬)。

白話文:

虛火要補氣,可以選用人參、黃耆、白朮、炙草、生薑。鬱火則要清熱解鬱,可以選用青黛。鬱火重的患者,用手按壓時會感覺到灼熱,輕輕按壓則沒有感覺,這表示熱氣在肌肉內部,要透過排汗來改善,可以選用升麻、葛根、羌活來發散鬱火,青黛可以宣通五臟的鬱火,山梔子可以利尿解鬱火。血熱則可以選用生地。血虛發熱則可以選用當歸、生地、熟地。如果感覺到一股熱氣從腳底升起進入腹部,這屬於虛熱的極端情況,十個患者可能只有救活一個,可以選用六味地黃丸加入肉桂,大劑量服用,同時將附子末調和津液塗抹在湧泉穴,或許能有所改善。無根之火會到處遊走造成發熱,可以選用元參、麥冬來治療。

腎水受傷,為真陰失守(宜六味加元參作湯服)。痰結熱火(宜竹茹、竹瀝、花粉、天冬)。過食生冷,遏抑少陽之火於脾部(宜加減發郁湯)。是皆火之為病,所當悉心究之者。火之見症又宜辨,二便忽閉,火也,以利小便為先(宜赤苓、豬苓、澤瀉、通草、車前子、滑石、海金沙、防己、扁畜、瞿麥)。氣逆衝上,火也,以降氣清熱為先(宜鬱金、蘇子、麥冬、枇杷葉)。

白話文:

腎經受到傷害,指的是真陰失去了控制(應使用六味地黃湯加入黨參煎煮服用)。痰結熱火的情況(應使用竹茹、竹瀝、花粉、天冬等藥物進行治療)。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導致在脾部抑制了少陽之火(應使用調整情緒的湯方進行治療)。這些都是由火引起的疾病,需要細心研究。

火的症狀還需區分,如果出現二便突然不通暢的情況,這是由火引起的,應首先促進小便的排出(可使用赤苓、豬苓、澤瀉、通草、車前子、滑石、海金沙、防己、扁蓄、瞿麥等藥物進行治療)。氣逆上沖的情況,也是由火引起的,應首先通過降氣清熱來進行治療(可使用鬱金、蘇子、麥冬、枇杷葉等藥物進行治療)。

躁擾狂越,詈罵驚駭,火也,以清鎮涼解為先(宜牛黃、黃連、黃芩、山梔、滑石、知母、童便、石膏,大便秘加大黃,不行再加芒硝)。猝眩僕,九竅流血,火也,以降折清涼為先,然多不治(宜犀角汁、童便、竹瀝、鹽湯、藍汁、梨汁、蔗汁)。猝心痛,火也,以涼心解毒為先(宜山梔、白芍、生甘草、元胡索、蘇子、鹽湯)。

目暴赤腫痛甚,火也,以涼血清熱為先(宜生地、赤芍、黃柏、荊芥、山梔、木通、黃連、大黃、元參、連翹、龍膽草、童便)。頭面忽然赤腫或痛,火也,以清熱消毒為先(宜甘菊、牛蒡子、連翹、荊芥、石膏、竹葉、薄荷、蟬蛻、元參、知母、甘草、大黃)。口乾舌苦,忽大渴思冰水,火也,以清潤生津為先(宜石膏、知母、元參、麥冬、竹葉、花粉、五味子、梨汁、蔗汁、童便)。

白話文:

遇到躁動狂暴、辱罵驚嚇,屬於火症,應以清熱鎮涼解毒為優先。適合使用牛黃、黃連、黃芩、山梔、滑石、知母、童便、石膏等藥材,便秘者可加大黃,若仍不通則再加芒硝。突然頭暈目眩,九竅流血,也是火症,應以降火清涼為優先,但多半難治,可試著使用犀角汁、童便、竹瀝、鹽湯、藍汁、梨汁、蔗汁等。猝發心痛,亦屬火症,應以涼心解毒為優先,適合使用山梔、白芍、生甘草、元胡索、蘇子、鹽湯等藥材。

眼睛紅腫疼痛嚴重,也是火症,應以涼血清熱為優先,適合使用生地、赤芍、黃柏、荊芥、山梔、木通、黃連、大黃、元參、連翹、龍膽草、童便等。頭面突然紅腫或疼痛,也是火症,應以清熱消毒為優先,適合使用甘菊、牛蒡子、連翹、荊芥、石膏、竹葉、薄荷、蟬蛻、元參、知母、甘草、大黃等。口乾舌燥,突然口渴想喝冰水,也是火症,應以清潤生津為優先,適合使用石膏、知母、元參、麥冬、竹葉、花粉、五味子、梨汁、蔗汁、童便等。

暴喑,火也,以降氣發音為先(宜蘇子、貝母、桔梗、百部、竹瀝、天冬、麥冬、薄荷、元參、桑皮、梨汁、枇杷葉)。暴注,火也,以利水泄熱為先(宜茯苓、黃連、黃芩、滑石、白芍、葛根、木通、甘草)。禁慄如喪神守,火也,以清熱鎮神為先(宜硃砂、黃芩、山梔、知母、牛黃、黃連、童便、石膏)。

瞤瘛瞀亂,火也,以和肝滌熱為先(宜白芍、竹葉、元參、黃連、石膏、黃柏、知母、甘菊、生地、麥冬)。症狀不同,而各有所以治之如此。總之,治火切不可久任寒涼之品,重傷脾胃,便不可救,故化而裁之因乎變,神而明之存乎人。

白話文:

暴喑

(突然失聲),屬火症,應以降氣發音為先。宜用蘇子、貝母、桔梗、百部、竹瀝、天冬、麥冬、薄荷、元參、桑皮、梨汁、枇杷葉等藥材。

暴注

(突然發熱),亦屬火症,應以利水泄熱為先。宜用茯苓、黃連、黃芩、滑石、白芍、葛根、木通、甘草等藥材。

禁慄如喪神守

(身體僵硬,神志不清),屬火症,應以清熱鎮神為先。宜用硃砂、黃芩、山梔、知母、牛黃、黃連、童便、石膏等藥材。

瞤瘛瞀亂

(抽搐、神志恍惚),屬火症,應以和肝滌熱為先。宜用白芍、竹葉、元參、黃連、石膏、黃柏、知母、甘菊、生地、麥冬等藥材。

各種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各有側重。總之,治療火症不可過久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傷及脾胃,難以挽回。因此,應根據病情的變化,靈活運用藥物,治病求效。

【脈法】《脈經》曰:火脈洪數,虛則浮。《脈訣》曰:骨痿勞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捐其軀,加汗加咳,非藥可治。丹溪曰:脈實數者有實熱。《正傳》曰:脈浮而洪數,噓火。沉而實大,實火。洪數見左寸,心火。右寸肺火。左關肝火。右關脾火。兩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必遺精,陰火盛也。

【火論四條】繆仲淳曰:夫火者,陽也,氣也,與水為對待者也。水為陰精,火為陽氣,二物匹配,名曰陰陽和平,亦名少火生氣,如是則諸病不作矣。倘不善攝養,以致陰虧水涸,則火偏勝陰,不足則陽必湊之,是謂陽盛陰虛,亦曰旺火食氣,是知火即氣也,氣即火也。東垣亦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亦指此也。

白話文:

【脈法】《脈經》提到:火脈強烈且頻率快,如果虛弱,脈象就會浮現。《脈訣》指出:骨質萎縮、勞累導致熱病,脈象會顯現為頻率快但較為虛弱,伴有熱感和微細的脈象,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治療,包括出汗和咳嗽,這些情況通常不能通過藥物來治癒。丹溪認為:脈象實在且頻率快,表示存在實質性的熱病。《正傳》說:脈象浮現且強烈且頻率快,表現為火熱的徵兆;脈象深沈且大,表示存在實質性的火熱症狀。脈象強烈且頻率快,在左側的脈象指向心火,右側指向肺火;左側的關節指向肝火,右側的關節指向脾火;兩側腳部的脈象指向腎經和命門之火。對於男性而言,如果兩側腳部脈象強大,很可能是遺精的情況,表示陰火過盛。

【火論四條】繆仲淳認為:火,代表陽性、氣態的事物,與水形成對照。水是陰性的精氣,火是陽性的氣態,這兩種物質相輔相成,被稱為陰陽調和,或稱為少火生氣,這樣可以避免各種疾病。如果不恰當地照顧身體,導致陰液缺乏、水分不足,那麼火勢可能會超過陰液,當陰液不足時,陽氣必定會補充它,這就是陽盛陰虛,也被稱為旺火食氣,由此可知,火就是氣,氣就是火。東垣也提到過火與元氣不能共存,這也是指的同一個概念。

譬諸水性本流,過極即凝為冰,解則復常,非二物也。蓋平則為水火既濟。火即真陽之氣,及其偏,則即陽氣而為火也,始與元氣不兩立矣。故戴人曰:莫治風,莫治燥,治得火時風便了。正指火之變態多端,為病不一,了此,則皆可辨也。人身之有陰陽,水一而已,火則二焉,是稟受之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也。

故自少至老,所生疾病,由於真陰不足者恆也。若真陽不足之病,千百中一二矣。陽者,氣也、火也、神也。陰者,血也、水也、精也。陰陽和平,是為常候。若縱恣房室,或肆情喜怒,或輕犯陰陽,或嗜好辛熱,以致腎水真陰不足,不能匹配陽火,遂使陽氣有餘,氣有餘即是火,故火愈盛而水愈涸,於是而吐血、咳嗽、吐痰、內熱、骨蒸、盜汗,種種陰虛之病。醫者又不明,凡見前症,不分陰陽,概施溫補,參耆二術,還佐薑桂。

白話文:

就像水本性流動,過度則凝結成冰,解凍後又恢復常態,並非兩種不同的物質。同樣道理,人體保持平衡,就是水火相濟。火指的是真陽之氣,當它偏盛時,就會變成陽氣而為火,此時便與元氣不再相容。所以戴人說:「莫治風,莫治燥,治得火時風便了。」意思是火變化多端,造成疾病的形式也不一樣,了解了這一點,就能辨別各種疾病。人體有陰陽,水只有一種,而火則有兩種,這是稟受之始,陽氣常有餘,陰氣常不足。

因此,從少年到老年,所生疾病,大多是因為真陰不足。真陽不足的疾病,千百種疾病中只佔一兩樣。陽氣指的是氣、火、神,陰氣指的是血、水、精。陰陽平衡,就是正常狀態。如果放縱房事,或放縱喜怒哀樂,或輕犯陰陽,或嗜好辛辣燥熱的食物,導致腎水真陰不足,無法匹配陽火,就會導致陽氣有餘。氣有餘則為火,因此火越盛,水就越枯竭,於是出現吐血、咳嗽、吐痰、內熱、骨蒸、盜汗等陰虛的症狀。醫生如果不明辨,看到這些症狀,不分陰陽,就一概使用溫補的方法,用人參、黃耆、地黃、熟地,再加薑桂等藥物,這樣反而會加重病情。

倘遇憊劇,輒投附子,死猶不悟,良可憫也。雖然,亦病家不明有以致之,何則,難成易虧者,陰也。益陰之藥,必無旦夕之效,助陽之藥,能使胃氣一時暫壯,飲食加增,或陽道興舉,有似神旺。醫者病者,利其速效,宜乎服藥者多斃,勿藥者反得存也。人身以陰陽兩稱為平,偏勝則病,此大較也。

水不足,則火有餘,陰既虧,則陽獨盛。蓋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故心,火也,而生赤液。腎,水也,而藏白氣。赤液為陰,白氣為陽,循環不息,此常度也。苟不知攝養,虧損真陰,陽無所附,而發越上升,此火空則發,周身之氣並於陽也。並於陽則陽盛,故上焦熱而咳嗽生痰,迫血上行,而為吐衄,為煩躁,為頭痛,為不得眠,為胸前骨痛,為口乾舌苦,此其候也。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遇到疲憊虛弱的情況,就馬上服用附子,甚至死也不明白原因,實在令人惋惜。雖然如此,病人也不明白為何會導致這種情況,這是因為,難以增強卻容易耗損的是陰氣。滋陰的藥物,一定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助陽的藥物,可以使胃氣暫時強壯,飲食增進,或者陽氣提升,看起來像是精神旺盛。醫生和病人,都喜歡快速有效的藥物,因此服藥者常常死亡,而不用藥的人反而能夠活下來。人體以陰陽平衡為正常,一方過盛就會生病,這是大原則。

第二段

水不足,則火就過盛,陰氣虧損,則陽氣就獨盛。因為陰陽精氣,互相藏於其所屬的部位,也就是說陽氣中藏有陰氣,陰氣中藏有陽氣。因此,心屬火,而生赤液;腎屬水,而藏白氣。赤液屬陰,白氣屬陽,互相循環不息,這是正常的狀態。如果不懂得保養,損耗真陰,陽氣無所依附,就會向上升發,這就是火空則發,全身氣血都偏向陽氣。偏向陽氣,就會陽氣過盛,所以上焦發熱,咳嗽痰多,逼迫血液上行,而出現吐血、鼻出血、煩躁、頭痛、失眠、胸骨疼痛、口乾舌苦等症狀,這就是它的徵兆。

陽愈盛,則陰虛,陰愈虛則為五心煩熱,為潮熱骨蒸,為遺精,為骨乏少力,為小水短赤,丹田不暖,則飲食不化,為瀉泄,為卒僵仆,此其候也。治之之要,當亟降氣,當急益精。氣降則陽交於陰,是火下降也。精血生,則腎陰來復,是水上升也。此坎離而既濟也。至此則陰陽二氣復得其平矣。

經曰:形不足,補之以氣。人參、黃耆、人胞、羊肉、紅鉛之屬是已,益陽氣也,乃可以卻沉寒。經曰:精不足,補之以味。人乳、鱉甲、地黃、黃柏、杞子、牛膝、天冬之屬是已,補陰精也,乃可以除伏熱。

白話文:

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虛弱。陰氣虛弱就會出現五心煩熱、潮熱骨蒸、遺精、骨頭無力、尿少色赤、丹田冰冷等症狀,導致飲食無法消化,出現腹瀉,甚至突然昏倒。

治療這種情況的关键是尽快降氣,尽快补精。气下降,阳气就会交合于阴气,就像火下降一样。精血生成,肾阴就会恢复,就像水上升一样。这就好比坎离相交而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到了这个阶段,阴阳二气就恢复了平衡。

經典醫書上說:“形體虛弱,就用补气的方法治疗。” 人参、黄芪、人胞、羊肉、红铅等药材,可以补充阳气,驱除寒气。

经典医书上又说:“精气不足,就用补益精气的食物治疗。” 人乳、鳖甲、地黄、黄柏、枸杞、牛膝、天冬等药材,可以补充阴精,去除体内潜藏的热气。

【火病原由症治】《內經》曰:心熱病者,顏先赤。顏即額也。脾熱病者,鼻先赤。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綱目》曰:心肺居胸背,心熱則胸熱,肺熱則背熱。肝膽居脅,肝膽熱則當脅熱。腎居腰,腎熱則當腰熱。胃居臍上,胃熱臍以上熱。

腸居臍下,腸熱則臍以下熱。(以上言臟腑發熱部分)。東垣曰:凡病,晝病在氣,夜病在血。晝發少而夜發多者,足太陽膀胱血中浮熱,微有氣也。有時發,有時止,知邪氣不在表,不在裡,而在經絡中也。夜發多者,是邪氣下陷之深,當從熱入血室而論之,宜瀉血湯、退熱湯。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中醫對“火病” (即熱症) 的一些認識。首先,根據不同臟腑的熱症,會在不同的部位出現紅腫現象。例如,心熱會導致額頭發紅,肺熱會導致右臉頰發紅,等等。

其次,文中還提到了白天發病和晚上發病的不同原因。白天發病通常屬於氣虛,而晚上發病則屬於血虛。如果晚上發病較多,說明邪氣已經深入到血室,需要使用瀉血湯或退熱湯來治療。

總之,這段古文闡釋了中醫對熱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体现了中醫注重辨證論治的思想。

海藏曰:晝熱則行陽二十五度,宜柴胡飲子。夜熱則行陰二十五度,宜四順清涼飲。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宜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宜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入門》曰:氣分實熱,白虎湯。血分實熱,四順清涼飲。

氣分虛熱,清心蓮子飲。血分虛熱,滋陰降火湯。(以上言晝夜發熱之異)。丹溪曰:火能消物,凡爍金虧土,旺木涸水者,皆火也。河間曰: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熱甚張,其死甚暴。人身有二火,一君火,一相火,在氣交中,多動少靜,凡動皆屬火化,動之極也,病則死矣。又有臟腑陰陽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

白話文:

海藏說,白天發熱屬於陽氣旺盛,應該服用柴胡飲;晚上發熱屬於陰氣旺盛,應該服用四順清涼飲。早上發熱,熱在陽氣分佈的地方,屬於肺氣主導,因此應該服用白虎湯瀉掉氣分中的火氣;下午發熱,熱在陰氣分佈的地方,屬於腎氣主導,因此應該服用地骨皮散瀉掉血分中的火氣。《入門》中說,氣分實熱用白虎湯,血分實熱用四順清涼飲。

氣分虛熱用清心蓮子飲,血分虛熱用滋陰降火湯。(以上是晝夜發熱的不同症狀和用藥)。丹溪說,火能消耗萬物,凡是熔化金屬、損傷土氣、旺盛木氣、枯竭水氣的,都是火。河間說,火邪的危害很大,變化很快,熱度很強,死亡速度也很快。人體有兩種火,一種是君火,一種是相火,它們位於氣血交匯的地方,活動頻繁,靜止很少,任何活動都屬於火化,是活動的極端,如果病重就會死亡。此外,臟腑也有陰陽之火,根源在五志之中,六慾七情刺激它,火氣就會隨之升起。

東垣曰: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不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又曰:火者,元氣、穀氣、真氣之賊也。(以上言火為元氣賊)。丹溪曰: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非真冷氣也,此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其熱為甚。自覺其冷者,火極似水,積熱之甚也,陽亢陰微,故見此症。

冷生氣者,高陽生之謬言也。又曰:氣從左邊起,肝火也,宜回金丸。氣從臍下起,陰火也,宜黃柏丸、坎離丸。氣從足下起,入腹,乃虛之極也,宜滋陰降火湯,外用津調附子末塗湧泉穴,引熱下行。蓋火起於九泉之下,十不救一。(以上言上升之氣屬火)。東垣曰: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實熱也,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陰,脈洪盛而有力者是也。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熱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脈虛而無力者是也。

白話文:

東垣大夫說:人體內的相火容易生起,如果這股相火因外界因素影響而更加旺盛,就會導致人體的妄動。火在這種情況下會隨意變化,隨時都可能對人體的真陰造成煎熬。當真陰耗盡,人體就會生病,若真陰完全消失,人體就會死亡。他又進一步提到,火是人體元氣、穀氣、真氣的大敵(以上提到火對人體三種基本氣質的威脅)。

丹溪大夫指出,病人自己感覺像是從下往上流動的寒氣,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寒氣,這是由於肝部上升的氣息中夾帶著相火,從下往上流動,所以感覺到的熱度比較強烈。病人自我感受到的「冷」,實際上是因為火勢極烈,像水一樣積聚,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因此出現了這種症狀。

他認為「冷生氣」是高陽大夫的錯誤理論。他又指出,氣息從左邊開始,是肝火的表現,應使用回金丸來治療;氣息從腹部下方開始,是陰火的表現,應使用黃柏丸或坎離丸來治療;氣息從腳底開始,進入腹部,表示已經到了極度虛弱的情況,應使用滋陰降火湯,同時在外用津調附子末塗抹湧泉穴,以引導熱量往下走。他提到,這種情況下的上升之氣就是火(以上提到上升之氣的火性)。

東垣大夫指出,如果一個人有食慾卻感到熱,口中乾燥,排便困難,這是實熱的表現,應使用苦味和大寒的藥物來清熱養陰,如脈搏洪大且有力就是這種情況。如果沒什麼食慾卻仍然感到熱,伴有自汗、呼吸急促,這是虛熱的表現,應使用甘味和大寒的藥物來清熱補氣,如脈搏虛弱且無力就是這種情況。

海藏曰:五臟陰也,所主皆有形,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臟皆陰足,陰足而熱反勝之,是為實熱。若骨痿肉爍,筋緩血枯,皮聚毛落者,陰不足。陰不足而有熱,乃虛熱也。丹溪曰:實火可瀉,黃連解毒湯之類。虛火可補,四君子湯之類。(以言火熱有虛實)。《內經》曰:陰虛則發熱,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

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當作陰虛治之。又曰:惡寒戰慄,皆屬於熱。又曰:病熱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古人遇戰寒之症,有以大承氣湯下燥糞而愈者,明是熱症耳。丹溪曰:惡熱非熱,明是虛症;惡寒非寒,明是實症。仲景曰:其人亡血,必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其陰脈必遲澀,或微澀。

白話文:

海藏認為,人體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屬陰,主掌著身體的有形部分,如骨骼、肌肉、筋絡、血液、皮膚和毛髮等。這五臟都具有陰性的特性,但當陰氣過盛時,反而會導致熱邪上攻,這種情況稱為「實熱」。如果出現骨頭萎縮、肌肉乾枯、筋絡弛緩、血液枯竭、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的情況,則表示陰氣不足。當陰氣不足且伴有熱邪時,則稱為「虛熱」。

丹溪指出,對於「實熱」,可以使用如黃連解毒湯等藥物來清熱降火;對於「虛熱」,則需使用如四君子湯等藥物來滋補陰氣。《內經》提到,陰氣虛弱會導致發熱,陽氣在外是陰氣的保護,而在內則是陽氣的守護。

如果精神過度外洩,慾望沒有節制,陰氣耗損,陽氣失去依附,這會導致熱邪浮散在皮膚表面,使人感到熱。這種情況應當按陰虛進行治療。《內經》還指出,畏寒和震顫都可能與熱邪有關。此外,即使病患出現熱症狀,感覺自己卻變得寒冷,這並非真正的寒症。古人遇到畏寒的症狀時,通過使用大承氣湯排除燥結的便便而痊癒,這說明這些症狀實際上是由熱邪引起的。丹溪進一步解釋,畏寒不是真的寒症,而是虛症;畏寒也不是真的寒症,而是實症。張仲景則提到,如果一個人失血,他必然會畏寒,然後才開始發熱,並且發熱不會停止。他的陰脈必定會變得遲緩、渾濁,或者微細。

以上文字主要討論了陰虛和陽虛的區別,以及如何辨別和對待不同類型的熱症和寒症。

(以上言惡熱惡寒)。陽虛外寒,陽盛外熱者,《內經》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又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密緻,腠理閉寒,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陰虛內實,陰盛外寒者,《內經》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又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而血凝澀,澀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以上言陰陽虛盛而致內外寒熱)。方廣曰:陰虛陽虛,丹溪辯之明矣,何則?日夜發熱,日重夜輕,口中無味,陽虛症也。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有味,陰虛症也。

白話文:

(以上論述對於熱感和寒感的厭惡)。陽氣虛弱導致外在寒冷,陽氣過盛則產生外部熱感。《內經》提到陽氣由上焦吸收,用以加溫皮膚和肌肉間。現在若外在有寒冷,則上焦運作受阻。上焦運作受阻,則外在的寒氣無法流通,因此會感到寒冷震顫。《內經》還提到,如果上焦運作不順暢,皮膚會變得密閉,毛孔關閉,導致寒氣聚積,影響衛氣的正常散發,所以會產生外部的熱感。陰氣虛弱,內部實質,若陰氣過盛則產生外部寒冷。《內經》提到勞累疲倦,形體和氣力減退,飲食氣息不足,上焦不能順暢運作,下部胃部不通,胃氣過熱,熱氣蒸騰在胸中,因此產生內部的熱感。

此外,還提到如果氣血逆流,寒氣在胸中積聚且無法排出,未能排出則溫暖的氣息消失,寒氣獨自留存導致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則脈絡不通,脈搏會變得粗大且有凝滯感,因此會感到中間部位的寒冷。(以上描述陰陽虛弱所導致的內外寒熱現象)。方廣認為,陰虛和陽虛的區別是清楚的,如何分辨?白天發熱,夜晚較輕,口中無味,這是陽虛的症狀。午後開始發熱,夜晚停止,口中帶有味道,這是陰虛的症狀。

陽虛之症責在胃,陰虛之症責在腎。蓋飢飽傷胃,則陽虛矣。房勞傷腎,則陰虛矣。以藥論之,甘溫則能補陽氣,苦寒則能補陰血。如四君子補陽氣,四物補陰血是也。若氣血兩虛,但以甘溫補氣,氣旺則能生血也。若只血虛而氣不虛,亦用甘溫補氣,氣旺而陰血愈作矣。故陽虛與陰虛,甘藥與苦藥,不可不慎也。

《入門》曰:氣虛熱,升陽以散之,宜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血虛熱,滋陰以降之,宜滋陰降火湯、坎離丸。氣血俱虛熱,升陽滋陰兼用之,宜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加知母、黃柏。(以上辨陰虛陽虛)。丹溪曰: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也。

白話文:

陽虛的病症歸咎於胃,陰虛的病症歸咎於腎。因為飢飽傷胃,就會導致陽虛;房事過度傷腎,就會導致陰虛。用藥物來論述,甘溫的藥物可以補陽氣,苦寒的藥物可以補陰血。例如四君子湯可以補陽氣,四物湯可以補陰血。如果氣血兩虛,只要用甘溫的藥物補氣,氣旺了就能生血。如果只是血虛而氣不虛,也可以用甘溫的藥物補氣,氣旺了陰血自然會恢復。所以陽虛和陰虛,甘藥和苦藥,都要謹慎使用。

《入門》中說:氣虛有熱,要用升陽的方法來散熱,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血虛有熱,要用滋陰的方法來降熱,適合使用滋陰降火湯、坎離丸。氣血都虛有熱,要用升陽滋陰的方法兼用,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再加上知母、黃柏。(以上是辨別陰虛陽虛的方法)。丹溪說:喝酒的人發熱很難治,不喝酒的人因為喝酒而發熱,也同樣很難治。

仲景曰:飲酒發熱,黃連解毒湯加葛根主之。(以上言飲酒發熱)。《直指》曰:其人血滯而發熱者,脈澀,必有漱水之症,必有嘔惡之症,必有兩足厥冷之症,必有小腹結急之症,或吐血,或鼻衄,宜用柴、芩,佐以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更加大黃、蜂蜜,使滯血宣通,黑物利去,則熱不復作矣。(以上言滯血發熱)。

《入門》曰: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又曰: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以上言制火有方)。丹溪曰:退熱之法,全在清心,必用麥冬、燈心、白朮、茯苓。蓋心者,一身之宰,心不清,則妄動而熱不退。熱能傷血,血滯則氣鬱,而熱愈不退。

白話文:

張仲景說:飲酒後發熱,可用黃連解毒湯加上葛根來治療(這段談論了因飲酒導致的發熱狀況)。

《直指》中提到:如果一個人血液流通受阻導致發熱,脈搏會感覺到澀滯,一定會有想喝水但又喝不下來的情況,可能會感到噁心嘔吐,雙腳冰涼,腹部緊繃。可能還會出現吐血或鼻出血的情況。應使用柴胡和黃芩,輔以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再添加大黃和蜂蜜,這樣可以促進瘀血的流通,排除黑色物質,這樣熱氣就不會再出現了(這段描述了因血液堵塞引起的發熱狀況)。

《入門》中說:火熱之症並非無端發生,通常是因為心臟失衡。「靜」這個字,就像心中之水一樣,能平息心火。又進一步說明:當心神安靜時,心火自然會下降,當人的慾望得到滿足時,腎水也會自然上升(這段談論瞭如何控制和調節體內的火氣)。

丹溪認為,要退熱,關鍵在於清心,必須使用麥冬、燈心、白朮、茯苓等草藥。因為心是身體的主宰,心不清,就會產生無端的熱氣。熱氣會傷害血液,血液瘀滯會導致氣體積聚,使得熱氣更難消退(這段討論了清心以退熱的方法)。

退熱之法,又在調血,宜用芎、歸。若陽浮於外,則當斂以降之,宜參苓白朮散。《直指》曰:凡壯熱煩躁,用柴、芩、大黃解利之。其熱不退,宜用黃芩、川芎、烏梅作劑,入黃連、生地、赤苓、燈草煎湯,其效甚速。蓋芎地皆能調血,心血一調,其熱自退。駱隆古曰:風火既熾,當滋腎水可耳。

(以上言退熱有法)。海藏曰: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滅,惟從其性而伏之,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又曰:上焦熱,梔子、片芩;中焦熱,黃連、白芍;下焦熱,黃柏、大黃。東垣曰: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

白話文:

退熱方法

退熱的方法,關鍵在於調血,應該使用川芎、當歸。如果熱氣浮在體表,就要收斂下降,適合使用參苓白朮散。

《直指》中說:凡是身體發熱、煩躁不安,可以用柴胡、黃芩、大黃來解熱通便。如果熱退不下來,可以用黃芩、川芎、烏梅做藥引,再加入黃連、生地、赤苓、燈草煎湯,效果很快。因為川芎和生地都能調血,心血一調,熱就會自然消退。

駱隆古說:風火熾盛時,應該滋養腎水才能治癒。

其他退熱方法

海藏說:君火是心火,可以用濕氣來伏藏,可以用水來滅火,黃連之類的藥物可以制止它。相火是龍火,不能用水滅火,只能順應它的性質,用黃柏之類的藥物來降伏它。

海藏又說:上焦熱,可以用梔子、片芩;中焦熱,可以用黃連、白芍;下焦熱,可以用黃柏、大黃。

東垣說:黃連可以瀉心火,黃芩可以瀉肺火。

白芍瀉脾火。柴胡瀉肝火,黃連佐之。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條芩瀉大腸火。柴胡瀉膽火,黃連佐之。(鰲按:瀉膽火龍膽草為最)。石膏瀉胃火。黃柏瀉膀胱火。《入門》曰:主治各經熱藥,肝之氣柴胡,血黃芩;心之氣麥冬,血黃連;脾之氣白芍,血大黃;肺之氣石膏,血梔子;腎之氣元參,血黃柏;膽之氣連翹,血柴胡;胃之氣葛根,血大黃;大腸之氣連翹,血大黃;小腸之氣赤苓,血木通;膀胱之氣滑石,血黃柏;心包之氣麥冬,血丹皮;三焦之氣連翹,血地骨皮。(以上言臟腑瀉火清熱藥)。

丹溪曰:除熱瀉火,非甘寒不可。有大熱脈洪大,服苦寒劑而不退者,加石膏。火妄動,夏月用益元散鎮墜之。虛熱用荊芥、薄荷、山梔、黃芩,實熱用大黃、芒硝。實火可瀉,黃連解毒湯之類;虛火可補,參、朮、甘草之類。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必兼溫散。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朮亦可。

白話文:

第一部分各經瀉火清熱藥

白芍可以瀉脾火。柴胡可以瀉肝火,黃連可以輔助它。知母可以瀉腎火。木通可以瀉小腸火。條芩可以瀉大腸火。柴胡可以瀉膽火,黃連可以輔助它。(鰲註:瀉膽火最有效的藥是龍膽草)。石膏可以瀉胃火。黃柏可以瀉膀胱火。

《入門》一書中記載:治療各經熱症的藥物,肝經的氣藥是柴胡,血藥是黃芩;心經的氣藥是麥冬,血藥是黃連;脾經的氣藥是白芍,血藥是大黃;肺經的氣藥是石膏,血藥是梔子;腎經的氣藥是元參,血藥是黃柏;膽經的氣藥是連翹,血藥是柴胡;胃經的氣藥是葛根,血藥是大黃;大腸經的氣藥是連翹,血藥是大黃;小腸經的氣藥是赤苓,血藥是木通;膀胱經的氣藥是滑石,血藥是黃柏;心包經的氣藥是麥冬,血藥是丹皮;三焦經的氣藥是連翹,血藥是地骨皮。(以上都是針對各臟腑瀉火清熱的藥物)。

第二部分丹溪論除熱瀉火

丹溪先生說:要消除熱症、瀉火,非要用甘寒類藥物不可。如果遇到熱症嚴重,脈象洪大,服用苦寒藥物後卻沒有退燒,就要加用石膏。如果火妄動,夏季就用[益元散]鎮壓它。虛熱要用荊芥、薄荷、山梔、黃芩,實熱要用大黃、芒硝。實火可以瀉,用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物;虛火可以補,用人參、白朮、甘草之類的藥物。火盛的人不可驟然用寒涼藥物,必須同時兼用溫散藥物。火勢緊急的人一定要緩解它,可以用生甘草同時瀉火緩解,人參、白朮也可以。

火盛發狂,人壯氣實者,可用正治,冰水之類飲之。虛者用生薑湯,若投冰水立死。補陰則火自降,黃柏、生地之類。又曰:芩、連、白芍、知母、柴胡,皆苦寒能瀉五臟有餘之火。若內傷勞倦,為陽虛之病,以甘溫除之,如參、耆、甘草之屬。相火熾盛,日漸煎,為血虛之病,以甘寒降之,如歸、地之屬。

心火亢極,為陽強之病,以鹹冷折之,如硝、黃之屬。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主制之,如生地、元參之屬。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濟之,如附、桂之屬。胃虛食冷,遏抑陽氣,為火鬱之病,以升散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以上言通治火熱之藥。

白話文:

熱力過盛引發精神狂躁的情況,對於體格健壯、氣質實在的人來說,可以使用正當的治療方法,例如讓他們喝冰水等類型的飲料。對於虛弱的人,則應使用生薑湯,若給他們喝冰水,可能會立即致命。補充陰氣則可以使火氣自行下降,像是黃柏、生地這類的藥物。還有一點是,黃芩、黃連、白芍、知母、柴胡這些苦寒的藥物,都能夠清瀉五臟過剩的火氣。如果是由於內傷、勞累過度導致的疾病,出現的是陽氣虛弱的情況,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像是人參、黃耆、甘草這類的藥物。如果相火旺盛,一天天地煎熬著血液,這時候的疾病是由於陰血虛弱引起的,應該使用甘寒的藥物來降火,像是當歸、生地這類的藥物。如果命門火力不足,是陽氣脫落的情況,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救,像是附子、肉桂這類的藥物。如果胃部虛弱,食用了冰冷的食物,抑制了陽氣,這時候的疾病是由於火氣鬱積引起的,應該使用升散發洩的藥物,像是升麻、葛根這類的藥物。(以上提到的都是通用治療熱性疾病和火氣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