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9)
卷七 (9)
1. 諸汗源流(涕淚涎唾)
因前人只於傷寒熱病詳言之,茲故雖非言傷寒,亦借錄其語於此,以為凡病有自汗凶症者,亦知所忌也。)
【禁忌法】《活人書》曰:冬月天地閉,血氣藏,縱有病,亦不宜多出汗。(鏊按:不宜多出汗,言不宜用藥使之多汗也)。丹溪曰:自汗,大忌生薑,以其開腠理故也。又曰:凡有汗一切辛辣之味,五辛之屬,並忌食之。
涕淚涎唾,五臟所出,或為病,或不為病也。《難經》曰:腎主五液,分化五臟,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然則汗涕淚涎唾五者,雖皆由腎灌施,而既灌施各臟,則即為各臟之液也。入心之汗,已詳言之。若夫涕者,由肺所出,或涕或濁,皆肺之病也。如肺傷風,則流清涕(宜川芎茶調散)。肺傷熱,則流黃濁涕如膿狀,甚或大如彈丸,從鼻中出,不出,損肺而死(宜黃連清肺散)。肺傷寒則流厚濁涕(宜參蘇飲)。肺兼傷風熱,亦流濁涕(宜荊防瀉白湯)。肺氣冷亦流清涕(宜半夏溫肺湯)。然而肺繫上通於腦,故鼻淵一症,則為腦病,其原皆由肺經感受風寒,久而凝入腦戶,太陽濕熱又為蒸郁(宜辛夷消風散)。或好飲熱熾,風邪相乘,而風與熱交結不散(宜辛夷荊芥散)。皆能成此症,以致濁涕下不止。經又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是病更兼屬乎膽者也(宜奇授藿香散)。其款另詳於鼻門。淚者,由肝所出,其因悲哀愁哭,而淚出不為病者,無論已。至如迎風淚出(宜加味地黃丸),隱澀淚出(宜芎歸明目丸),羞明淚出(宜羞明立勝散),皆肝之病也。蓋肝發竅於目,《靈樞》謂目者肝之所聚,上液之道,則使宗脈有所感而成病,必液道開,液道開而淚於是出矣。其緣乎迎風者,肝陰虧血,不能榮及乎睛,故為風邪所搏而淚出也。其緣乎隱澀者,肝經熱邪上壅於本竅,而烏珠正屬肝,其熱邪遂由本竅而攻擊乎所屬,故本經之氣不勝而淚出也。其緣乎羞明者,肝屬木,木本生火,肝主風,風勢更疾,今在內之風木為外來之風火所觸,故反受其制而淚出也。肝與膽相表裡,故膽熱者亦淚出(宜湯泡散)。老人火盛水虧,膽汁慳者,哭則無淚,笑反有淚(宜養肝丸、明目四神丸),是病亦兼屬乎膽者也,其款另詳於目門。涎者,由脾所出,從口角流溢而不禁者是也。涎與痰同為火盛所生,故曰痰涎。涎與沫同為水濕所聚,故曰涎沫。而痰也、沫也、涎也,同伏於脾,脾與胃相表裡,故伏於脾者溢於胃,口為胃之門戶,故溢於胃者流於口,由內出外,自相連屬,其或時吐清水,冷涎自下湧上,脾熱所致也(宜二陳加白朮、白芍土炒、升麻、芩、連、山梔、神麯、麥芽、乾薑,或煎或丸服),其或涎自兩腮流出而不自知,睡則更甚,氣弱不能管攝也(宜六君子湯倍茯苓、半夏,加栝蔞霜)。其或涎流不已,脈洪大,甚兼喜笑舌暗,土病而反傷乎母也(宜沈氏止涎湯)。其或始而口角流涎,漸至口眼斜,木不能剋土,致受脾熱反傷,而肝風轉助為災也(宜用通天愈風湯送下清心導痰丸五十丸)。夫脾與胃相表裡,如《靈樞》謂飲食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而涎下(宜烏梅丸去人參、附、桂,合平胃散服)。是病更兼乎胃也,而不得專取脾。唾者,由腎所出,凡人口曰華池,口中津唾曰玉泉,舌曰靈根。《黃庭經》謂玉朱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修煉家以舌抵上齶,則津唾滿口,咽之足以滅火,足以養心,此唾之無病,且可卻病者也。若胃中有寒則多唾(宜理中丸加益智仁)。陽明正府有積冷則多唾(宜理中丸加半夏)。胃家有濕滯則多唾(宜勝濕湯)。胃中有宿食則多唾(宜平胃散加神麯、伏苓、半夏、麥芽)。大病新愈胃陽未復,則喜唾不休(宜理中丸加益智仁)。蟲症往來痛,五更心嘈,牙關硬,面色青黃,則多唾,或吐清水(宜追蟲取積散)。其或肚大青筋,時痛時止,人中鼻唇,一時青黑亦多唾(宜萬應丸)。又或往來痛無休,腹中有塊起,以手按之不見,鍾聚痛則咬心,亦多唾(宜蕪荑散),另詳蟲門,茲撮其略。以上皆病之兼乎胃者,以唾為腎液,而腎為胃關,故腎家之唾為病,必見於胃也。若乃腎寒則多唾(宜溫腎丸),腎虛亦多唾(宜虎潛丸),則腎本經病。然則此五者,固即五臟之津液,而獨不免於病焉,謹身之士,盍亦加之意也夫。
白話文:
[諸汗源流(涕淚涎唾)]
古人只在傷寒等熱病中詳細論述汗液,現在雖然不是在講傷寒,也借用他們的話在這裡,說明凡是有自汗這種凶險症狀的病人,也應該知道有哪些禁忌。
【禁忌法】 《活人書》說:冬天天地閉藏,血氣也潛藏,即使有病,也不適合大量出汗。(我認為:不適合大量出汗,指的是不應該用藥物使其大量出汗。)丹溪說:自汗的人,最忌諱生薑,因為它會打開毛孔。他又說:凡是有汗的人,一切辛辣的食物,如五辛之類的,都應該忌食。
涕淚涎唾,是五臟所產生的液體,有時是疾病的表現,有時則不是。《難經》說:腎主管五液,分化給五臟,進入肝臟成為眼淚,進入心臟成為汗液,進入脾臟成為口水,進入肺臟成為鼻涕,自己留存的成為唾液。既然汗、涕、淚、涎、唾這五種液體都是由腎來灌溉供應,但它們灌溉供應給不同的臟腑後,就成為各臟腑的液體了。進入心臟的汗液,前面已經詳細說過了。至於鼻涕,是從肺臟出來的,無論是清鼻涕還是濁鼻涕,都是肺臟有病的表現。比如肺受了風寒,就會流清鼻涕(適合用川芎茶調散治療)。肺受了熱邪,就會流黃色膿狀的濁鼻涕,嚴重時甚至像彈丸一樣大,從鼻腔流出,若不能排出,就會損害肺臟而死亡(適合用黃連清肺散治療)。肺受了寒邪,就會流濃稠的濁鼻涕(適合用參蘇飲治療)。肺同時受到風寒和熱邪的侵襲,也會流濁鼻涕(適合用荊防瀉白湯治療)。肺氣虛寒也會流清鼻涕(適合用半夏溫肺湯治療)。此外,肺經向上與腦相連,所以鼻淵這種疾病,實際上是腦部的疾病,它的根源都是由於肺經感受風寒,時間久了凝結在腦部,如果再受到太陽經的濕熱蒸騰,(適合用辛夷消風散治療)或者經常飲用熱性食物,導致風邪與熱邪結合在一起難以消散(適合用辛夷荊芥散治療),都會形成這種疾病,導致濁鼻涕流個不停。《黃帝內經》又說:膽把熱邪傳到腦部,就會引起鼻淵,這種疾病更與膽有關(適合用奇授藿香散治療)。關於鼻淵的詳細治療方法,會在鼻門篇中詳細說明。眼淚,是從肝臟出來的,因為悲傷哭泣而流淚不屬於疾病,就不再討論了。至於迎風流淚(適合用加味地黃丸治療)、眼睛乾澀流淚(適合用芎歸明目丸治療)、怕光流淚(適合用羞明立勝散治療),都是肝臟有病的表現。因為肝臟的竅孔在眼睛,《靈樞》說眼睛是肝臟精華匯聚的地方,是液體輸出的通道,當脈絡受到刺激產生疾病時,液體通道就會打開,眼淚就會流出來。迎風流淚是因為肝陰虛,血不足,不能濡養眼睛,所以容易被風邪侵襲而流淚。眼睛乾澀流淚是因為肝經的熱邪向上壅塞在眼竅,而黑眼珠又屬於肝臟,熱邪就會從眼竅攻擊所屬的部位,導致肝經之氣不能承受而流淚。怕光流淚是因為肝屬木,木會生火,肝主風,風勢更猛烈,現在內部的風木受到外部風火的侵襲,所以反而被制約而流淚。肝臟和膽臟互為表裡,所以膽有熱邪也會流淚(適合用湯泡散治療)。老年人火盛陰虛,膽汁不足時,哭反而沒有眼淚,笑反而會流淚(適合用養肝丸、明目四神丸治療),這種疾病也與膽有關,詳細的治療方法會在眼睛門篇中說明。口水,是從脾臟出來的,指口水從嘴角不受控制地流出來。口水和痰都因火盛而產生,所以說痰涎。口水和泡沫都因水濕聚集而成,所以說涎沫。痰、沫、涎都潛伏在脾臟,脾臟和胃臟互為表裡,所以潛伏在脾臟的液體會溢到胃部,口是胃的門戶,所以溢到胃部的液體會流到口中,由內向外,互相聯繫。有時會吐出清澈的液體,冷涎自下而上湧出,這是脾熱引起的(適合用二陳湯加白朮、白芍土炒、升麻、黃芩、黃連、山梔子、神麯、麥芽、乾薑,煎湯或做成藥丸服用)。有時口水從兩腮流出而不自知,睡覺時更嚴重,這是因為氣虛不能控制(適合用六君子湯加倍茯苓、半夏,再加栝蔞霜)。有時口水流個不停,脈象洪大,甚至還伴有喜笑、舌色暗紅等症狀,這是脾土有病反而損傷了母親心臟的表現(適合用沈氏止涎湯)。有時開始是嘴角流口水,逐漸發展到口眼歪斜,這是因為肝木不能克制脾土,導致脾熱反而加重,肝風也因此加劇作亂(適合用通天愈風湯送服清心導痰丸五十丸)。脾臟和胃臟互為表裡,就像《靈樞》所說,食物進入胃部,胃中有熱就會生蟲,蟲動則胃氣鬆弛,胃氣鬆弛則廉泉穴打開,口水就流出來了(適合用烏梅丸去掉人參、附子、肉桂,合平胃散服用)。這種疾病與胃也有關,不能只從脾臟治療。唾液,是從腎臟出來的,人們稱口為華池,口中的津液唾液為玉泉,舌頭為靈根。《黃庭經》說:玉朱清水灌靈根,如果能夠修煉就可以長存。修煉的人用舌頭抵住上顎,口中就會充滿唾液,吞下去可以滅火,可以養心,這是唾液沒有疾病,而且可以治病的功效。如果胃中有寒就會多唾(適合用理中丸加益智仁)。陽明經的腑有積寒就會多唾(適合用理中丸加半夏)。胃部有濕滯就會多唾(適合用勝濕湯)。胃中有宿食就會多唾(適合用平胃散加神麯、茯苓、半夏、麥芽)。大病初癒,胃陽還沒恢復,就會不斷地吐唾沫(適合用理中丸加益智仁)。蟲病導致時常疼痛,五更時心煩嘈雜,牙關緊閉,面色青黃,就會多唾,或者吐出清水(適合用追蟲取積散)。有時肚子大,青筋暴露,時而疼痛時而停止,人中和鼻唇一時青黑,也會多唾(適合用萬應丸)。有時疼痛時來時去沒有停止,腹中會有硬塊出現,用手按摸卻沒有,疼痛時像咬心一樣,也會多唾(適合用蕪荑散),詳細的治療方法會在蟲門篇中說明,這裡簡略地提一下。以上這些都是疾病涉及到胃部的表現,因為唾液是腎臟的液體,而腎臟是胃部的關卡,所以腎臟有病的唾液,一定會表現在胃部。如果腎臟虛寒就會多唾(適合用溫腎丸),腎虛也會多唾(適合用虎潛丸),這些是腎臟本身的疾病。所以,這五種液體,本來就是五臟的津液,卻也難免會出現疾病。謹慎養生的人,應該更加注意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