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3)

1. 治三消方四十四

六味丸,〔總治〕地黃,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

八味丸,〔又〕熟地,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

人參白朮散,〔又〕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山梔,大黃,連翹,澤瀉,花粉,葛根,茯苓(各一錢),官桂,木香,藿香(各五分),甘草(六分),寒水石(四錢),石膏(八錢),磁石,芒硝(各六錢),共為末,每取五錢,加蜜少許服,漸加至兩許,日二三服。

白話文:

六味丸的主要成分是地黄、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和澤瀉。八味丸在六味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熟地、附子、肉桂。人參白朮散则含有更丰富的成分,包括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山梔、大黃、連翹、澤瀉、花粉、葛根、茯苓、官桂、木香、藿香、甘草、寒水石、石膏、磁石、芒硝等,服用时需将药粉与蜜水混合,逐渐增加用量,每天服用两到三次。

桑白皮湯,〔又〕桑白皮(新生者二錢),茯苓,人參,麥冬,葛根,山藥,肉桂(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大黃甘草飲子,〔又〕大黃(兩半),甘草(大者四兩),黑豆五升另煮三沸去苦水另用井水一桶同煮,豆爛,令病人食豆飲汁,無時,不三劑病去。

活血潤燥生津飲,〔又〕天冬,麥冬,五味子,栝蔞仁,火麻仁,生地,熟地,花粉,當歸,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桑白皮湯用新生桑白皮兩錢,茯苓、人參、麥冬、葛根、山藥、肉桂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用。

大黃甘草飲子用大黃半兩,甘草四兩,黑豆五升,先用清水煮沸三次去除苦味,再用井水一桶同煮,煮至豆爛,病人食用豆和飲用汁液,病症不超過三劑就會消失。

活血潤燥生津飲用天冬、麥冬、五味子、栝蔞仁、火麻仁、生地、熟地、花粉、當歸、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人參寧神湯,〔上消〕人參,生地,甘草,葛根,茯神,知母,花粉,竹葉,五味子

人參白虎湯,〔又〕人參,石膏,甘草,知母

止消潤燥湯,〔又〕升麻(錢半),杏仁,桃仁,麻仁,歸身,荊芥,知母,黃柏,石膏(各一錢),熟地(二錢),柴胡(七分),甘草(五分),川椒,細辛(各一分),紅花(二分半),熱服。

白話文:

人參寧神湯由人參、生地、甘草、葛根、茯神、知母、花粉、竹葉、五味子組成;人參白虎湯由人參、石膏、甘草、知母組成;潤燥湯由升麻、杏仁、桃仁、麻仁、歸身、荊芥、知母、黃柏、石膏、熟地、柴胡、甘草、川椒、細辛、紅花組成,熱服。

紫蘇湯,〔又〕紫蘇,桑皮,赤苓(各一錢),郁李仁(二錢),羚羊角(七分半),檳榔(七分),肉桂,木香,獨活,枳殼(各五分)

瞿麥飲,〔又〕瞿麥,澤瀉,滑石(各一錢),防己(一錢半),黃芩,大黃(各五分),桑螵蛸(三個)

白話文:

紫蘇湯的藥方包括紫蘇、桑皮、赤苓各一錢,郁李仁二錢,羚羊角七分半,檳榔七分,肉桂、木香、獨活、枳殼各五分。瞿麥飲則由瞿麥、澤瀉、滑石各一錢,防己一錢半,黃芩、大黃各五分,桑螵蛸三個組成。

地黃飲,〔又〕熟地,生地,天冬,麥冬,人參,枇杷葉,枳殼,石斛,澤瀉,黃耆,甘草

加減地黃丸,〔又〕熟地,山藥,山萸,丹皮,五味子,百藥煎

降心湯,〔又〕花粉(二錢),人參,遠志,當歸,熟地,茯苓,蜜黃耆,五味子,甘草(各一錢),棗(二枚)

白話文:

地黃飲由熟地、生地、天冬、麥冬、人參、枇杷葉、枳殼、石斛、澤瀉、黃耆、甘草組成。加減地黃丸由熟地、山藥、山萸、丹皮、五味子、百藥煎組成。降心湯由花粉、人參、遠志、當歸、熟地、茯苓、蜜黃耆、五味子、甘草和棗組成。

清心蓮子飲,〔又〕蓮子(二錢),赤苓,人參,黃耆(各一錢),黃芩,麥冬,車前子,地骨皮,甘草(各七分)

人參石膏湯,〔又〕人參(錢七分),石膏(四錢),知母(二錢三分),甘草(錢三分)

和血益氣湯,〔又〕酒黃柏,升麻(各一錢),酒生地,酒黃連(各八分),杏仁,桃仁,石膏(各六分),知母,羌活,防己(各五分),歸梢(四分),生甘草,炙甘草,麻黃根,柴胡(各三分),紅花(分半)

白話文:

清心蓮子飲包含蓮子、赤苓、人參、黃耆、黃芩、麥冬、車前子、地骨皮、甘草。人參石膏湯包含人參、石膏、知母、甘草。和血益氣湯包含酒黃柏、升麻、酒生地、酒黃連、杏仁、桃仁、石膏、知母、羌活、防己、歸梢、生甘草、炙甘草、麻黃根、柴胡、紅花。

麥門冬飲子,〔又〕麥冬(二錢),知母,花粉,人參,五味子,葛根,茯神,生地,甘草(各一七),竹葉(十片)

人參麥冬湯,〔又〕人參,茯苓,甘草,杞子,五味子,麥冬

生津養血湯,〔通治上消〕當歸,白芍,生地,麥冬(各一錢),川芎,黃連(各八分),花粉(七分),蜜知母,蜜黃柏,蓮肉,烏梅肉,薄荷,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麥門冬飲子是用麥冬、知母、花粉、人參、五味子、葛根、茯神、生地、甘草和竹葉製成。人參麥冬湯則是用人參、茯苓、甘草、杞子、五味子、麥冬製成。生津養血湯是用當歸、白芍、生地、麥冬、川芎、黃連、花粉、蜜知母、蜜黃柏、蓮肉、烏梅肉、薄荷、甘草製成。

黃芩湯,〔又〕片芩,山梔,桔梗,麥冬,當歸,生地,花粉,葛根,人參,白芍(各一錢),烏梅一個,水煎服。

清涼飲,〔中消〕甘草(冬用梢),防風梢,羌活,龍膽草,柴胡,黃耆,茯苓,生地,酒知母,防己,桃仁,杏仁,當歸,黃柏,石膏

蘭香飲子,〔又〕石膏(三錢),知母(錢半),生甘草,防風(各一錢),炙甘草,人參,蘭香葉,連翹,白豆蔻,桔梗,升麻(各五分),半夏(二分),蒸餅糊調成餅,曬乾為末,每二錢,淡薑湯下。

白話文:

黃芩湯由黃芩、片芩、山梔、桔梗、麥冬、當歸、生地、花粉、葛根、人參、白芍各一錢,烏梅一個組成,水煎服。

清涼飲由甘草、防風梢、羌活、龍膽草、柴胡、黃耆、茯苓、生地、酒知母、防己、桃仁、杏仁、當歸、黃柏、石膏組成。

蘭香飲子由石膏三錢,知母一錢半,生甘草、防風各一錢,炙甘草、人參、蘭香葉、連翹、白豆蔻、桔梗、升麻各五分,半夏二分組成,用蒸餅糊調成餅,曬乾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淡薑湯送服。

生津甘露湯,〔又〕石膏,龍膽草,黃柏(各一錢),柴胡,羌活,黃耆,酒知母,酒黃芩,炙甘草(各八分),歸身(六分),升麻(四分),防風,防己,生地,生甘草(各三分),杏仁(六個),桃仁(五個),紅花(少許),水煎,加酒一匙,不拘時,稍熱服。一名清涼飲子。

藕汁膏,〔又〕藕汁,生地汁,牛乳和黃連末、天花粉末,佐以薑汁,白蜜為膏,挑取留舌上,徐徐以白湯送下。日三四次。

白話文:

生津甘露湯,包含以下成分:石膏,龍膽草,黃柏(各一錢),柴胡,羌活,黃耆,酒知母,酒黃芩,炙甘草(各八分),歸身(六分),升麻(四分),防風,防己,生地,生甘草(各三分),杏仁(六個),桃仁(五個),紅花(少量)。此方以水煎煮後,加入一匙酒,不限時間,稍微加熱後飲用。又名清涼飲子。

藕汁膏,包含以下成分:藕汁,生地汁,牛乳混合黃連末、天花粉末,再加入薑汁,最後與白蜜一同製成膏狀。使用時,將膏狀物點在舌頭上,再慢慢以白湯送下。一日內可服用三至四次。

加減白朮散,〔又〕葛根(二錢),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木香,知母,黃柏,甘草(各五分),五味子(九粒)

茯苓丸,〔又〕茯苓,黃連,花粉,熟地,覆盆子,萆薢,人參,元參,石斛,蛇床子,雞肫皮,磁石湯下。

調胃承氣湯,〔通治中消〕

加減三黃丸,〔又〕大黃,黃芩,黃連,生地

白話文:

  • 加減白朮散,又名為葛根散,由以下藥材組成:葛根(2錢)、人參、白朮、茯苓(各1錢)、木香、知母、黃柏、甘草(各5分)、五味子(9粒)。

2. 茯苓丸

  • 又名:茯苓,黃連,花粉,熟地,覆盆子,萆薢,人參,元參,石斛,蛇床子,雞肫皮,磁石湯下。

  • 茯苓丸,又名為茯苓湯,由以下藥材組成:茯苓、黃連、花粉、熟地、覆盆子、萆薢、人參、元參、石斛、蛇床子、雞肫皮,以磁石湯送服。

3. 調胃承氣湯

  • 通治中消

  • 調胃承氣湯,可治療中消。

4. 加減三黃丸

  • 又名:大黃,黃芩,黃連,生地

  • 加減三黃丸,又名為三黃丸,由以下藥材組成:大黃、黃芩、黃連、生地。

備註

  • 此處的「錢」和「分」是古代藥材計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克。
  • 現代中醫常用現代計量單位,如克、毫克等。
  • 中藥方劑的組成和使用方法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黃連豬肚丸,〔又〕雄豬肚(全具),黃連(五兩),麥冬,栝蔞根,知母(各四兩),將四味為末,入肚內線封口,蒸爛搗,入蜜少許丸,每百丸米飲下。

順氣散,〔又〕大黃,芒硝(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元菟丹,〔下消〕菟絲子(酒浸通軟乘濕研焙乾別取末十兩),五味子(酒浸別為末淨七兩),茯苓,蓮肉(各三兩),別研乾山藥末六兩,將所浸酒添酒打糊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白話文:

黃連豬肚丸,又稱雄豬肚(整體使用),黃連(五兩),麥冬,栝蔞根,知母(各四兩),將這四種材料磨成粉末,放入豬肚內縫合口部,蒸煮至熟後搗碎,加入少量蜂蜜,做成丸狀,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米湯送服。

順氣散,又稱大黃,芒硝(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元菟丹,又稱下消菟絲子(酒浸泡使其軟化,趁濕研磨並烘乾,獨取粉末十兩),五味子(酒浸泡,獨取粉末淨七兩),茯苓,蓮肉(各三兩),獨研磨乾山藥粉末六兩,將浸泡的酒加到酒中打成糊狀,做成丸子。在空腹時,餐前用米湯服用。

雙補丸,〔又〕鹿角膠,人參,茯苓,苡仁,熟地,蓯蓉,歸身,石斛,黃耆,木瓜,五味,菟絲子,覆盆子(各一兩),沉香,澤瀉(各五錢),麝香(一錢)

腎瀝丸,〔又〕雞肫皮,人參,黃耆,肉桂,澤瀉,熟地,遠志,茯苓,歸身,龍骨,桑螵蛸(各一兩),麥冬,川芎(各二兩),五味子,元參,炙草(各五錢),磁石(二兩研淬去赤水),每末五錢,用羊腎煮湯代水煎,日二服。

白話文:

雙補丸由鹿角膠、人參、茯苓、苡仁、熟地、蓯蓉、歸身、石斛、黃耆、木瓜、五味、菟絲子、覆盆子(各一兩)、沉香、澤瀉(各五錢)、麝香(一錢)組成。腎瀝丸則由雞肫皮、人參、黃耆、肉桂、澤瀉、熟地、遠志、茯苓、歸身、龍骨、桑螵蛸(各一兩)、麥冬、川芎(各二兩)、五味子、元參、炙草(各五錢)、磁石(二兩研淬去赤水)組成,每服五錢,用羊腎煮湯代替水煎服,每日兩次。

加減腎氣丸,〔又〕熟地(二兩),丹皮,茯苓,山萸,五味子,澤瀉,山藥,鹿茸(各一兩),肉桂,沉香(各五錢),蜜丸,空心下七八十丸。

人參茯苓散,〔又〕滑石,寒水石(各錢半),甘草(七分),赤苓,葛根,黃芩,薄荷,大黃(各五分),連翹(三分),人參,白朮,澤瀉,桔梗,天花粉,山梔,砂仁(各二分)

一名人參散。

鹿茸丸,〔又〕麥冬(二兩),鹿茸,熟地,黃耆,五味子,雞肫皮(麩炒),酒浸肉蓯蓉,破故紙,酒牛膝,山萸,人參(各七錢半),地骨皮,茯苓,元參(各五錢),蜜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加減腎氣丸:

  • 熟地(2兩),丹皮,茯苓,山萸,五味子,澤瀉,山藥,鹿茸(各1兩),肉桂,沈香(各5錢),蜜製成丸狀,早晨空腹時服用約七八十顆。

人參茯苓散:

  • 滑石,寒水石(各錢半),甘草(7分),赤苓,葛根,黃芩,薄荷,大黃(各5分),連翹(3分),人參,白朮,澤瀉,桔梗,天花粉,山梔,砂仁(各2分)

一名為人參散。

鹿茸丸:

  • 麥冬(2兩),鹿茸,熟地,黃耆,五味子,雞肫皮(麩炒),酒浸肉蓯蓉,破故紙,酒牛膝,山萸,人參(各7錢半),地骨皮,茯苓,元參(各5錢),蜜製成丸狀,早晨空腹時用米飲服下。

石子薺苨湯,〔又〕薺苨,石膏(各錢半),人參,茯苓,花粉,磁石,知母,葛根,黃芩,甘草(各一錢),先以水三盞,煮豬腰一個、黑豆一合至半,去渣入藥,煎七分,食後服,次服黃連豬肚丸。

補腎地黃元,〔通治下消〕黃柏(一斤切),生地(半斤酒浸二日蒸爛研膏與黃柏拌曬乾),茯苓(四兩),天冬,熟地,人參,甘菊(各二兩),酒條芩,生片芩,當歸,枳殼,麥冬(各一兩),水丸,空心鹽、酒下七八十丸。

白話文:

石子用薺苨湯,另外準備薺苨、石膏各半錢,人參、茯苓、花粉、磁石、知母、葛根、黃芩、甘草各一錢,先用水三盞,煮豬腰一個和黑豆一合至半,去渣後加入藥材,煎至七分,飯後服用,接著服用黃連豬肚丸。

補腎地黃元用於治療下消,配方為黃柏一斤切片,生地半斤用酒浸泡兩日後蒸爛研成膏狀,與黃柏拌勻曬乾,茯苓四兩,天冬、熟地、人參、甘菊各二兩,酒條芩、生片芩、當歸、枳殼、麥冬各一兩,製成水丸,空腹時用鹽酒送服七八十丸。

加減八味丸,〔又〕熟地(二兩),山藥,山萸(各一兩),酒蒸澤瀉,茯苓,丹皮(各八錢),五味子(略炒一兩半),肉桂(五錢),蜜丸,五更初未言語時,鹽湯下五六十丸,臨臥再服。此方有五味,最為得力,不惟止渴,亦免生癰疽,久服永除渴疾,氣血加壯。

烏梅木瓜湯,〔酒渴〕烏梅(打碎),木瓜(各二錢),炒麥芽,草果,甘草(各一錢),姜(五片)

苦楝湯,〔蟲渴〕苦楝根皮(一握切焙),麝香(少許),水煎,空心飲之。

白話文:

加減八味丸適合治療口渴,服用方法是五更時分用鹽湯送服五六十丸,睡前再服用一次。此方包含五味藥材,效果顯著,不僅止渴,還能預防長瘡,長期服用可以根治口渴,增強氣血。酒渴可以用烏梅木瓜湯治療,將烏梅打碎,與木瓜、炒麥芽、草果、甘草、姜一起煎煮。蟲渴可以用苦楝湯治療,將苦楝根皮切焙,加入少許麝香,煎煮後空腹服用。

金匱腎氣丸,〔補氣〕熟地,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牛膝,車前子

四物湯,〔補血〕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白話文:

金匱腎氣丸可以補氣,由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牛膝和車前子組成。四物湯可以補血,由川芎、當歸、白芍和地黃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