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8)

回本書目錄

卷七 (8)

1. 諸汗源流(涕淚涎唾)

脈遲者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脈經》曰:男子平人虛微細者,喜盜汗出。

【汗即津液】《內經注》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為津。津滲於孔竅,留而不行者,是為液。《資生》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經瘦,耳數鳴。東垣曰:大腸主津,小腸主液,二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足,二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也。

【汗因濕熱】《內經注》曰:陽氣上搏,陰能固之,則蒸而為汗。《難經》曰:腎邪入心為汗。《正傳》曰:心為君火,脾胃為濕土,此濕熱相搏,而為汗明矣。《綱目》曰:衛氣虛則多汗,榮血虛則無汗矣。《丹溪》曰:風病多汗,風散氣故也。痰症亦多汗,頭眩逆也。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作汗。

【諸汗症治】《內經》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正傳》曰:盜汗者,陰虛榮血之所主也,宜補陰降火。《明理》曰:頭者,於諸陽之會,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本事》曰:頭者,三陽之會,蓋三陰之脈,至胸而遠,凡有頭汗出,自是陽虛,故曰汗出為陽微,是陰不得有汗也。《得效》曰:凡心腋汗,大人乃心血溢盛,而常發赤者是也,小兒因驚得之。

有人患心腋盜汗久不止,用參歸腰子,以收斂心血,遂愈。其方,人參、當歸各五錢,豬心一個,破作數片,並心內血,以水二碗,先煮豬心至一碗半,乃入二中,同煎至八分,取清汁,即吃豬心,以汁送下令盡。《入門》曰:凡發汗過多,則陽虛不固,汗出多,則津液亡而小便難。

四肢者,諸陽之本,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是以四肢拘急也。仲景曰:柔汗發黃為脾絕。釋云:柔為陰柔,柔汗,即冷汗也。一云油汗,即黏汗也。《醫鑑》曰:《內經》言絕汗,注謂汗出如珠不流,復旋轉也。蓋以六陽氣俱絕,絕汗乃出,朝占夕死,夕占朝死。東垣曰: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症,自汗不止者。

總用補中益氣湯,少加附子、麻黃根、浮小麥,其效如神。但升柴必用蜜水制炒,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又欲其引參耆等藥至肌表也。又曰:仲景桂枝湯,治外感風邪自汗之聖藥也;黃耆建中湯,治外感氣虛自汗之神劑也;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氣虛自汗之妙方也。

【汗出凶症】《直指》曰:傷寒熱病,汗出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汗凝如珠,三不治。《入門》曰:傷寒熱病,頭汗如珠不流者,陽脫即死。《活人書》曰:傷寒陽病自汗有九症,皆有治法,陰病不得有汗,惟陰毒則額上手背有冷汗,甚者如水洗,此是陽虛陰盛,亡陽而將脫也,其死必矣。(鰲按:汗出凶症,一切病皆然,不特傷寒熱病為忌也。

白話文:

諸汗的來源(涕、淚、涎、唾)

如果脈搏遲緩,代表體內陽氣不足,無法產生汗液,這樣的人身體一定會發癢。《脈經》說:健康男子如果脈象虛弱、細微,容易在睡覺時出汗(盜汗)。

【汗就是津液】 《內經注》說:當皮膚毛孔張開,汗水像水一樣不斷流出,這就是津液。津液滲入孔竅,停留在體內而不流動的,就稱為液。《資生》說:津液耗損,會導致皮膚毛孔張開,大量出汗;液體耗損,會導致筋骨屈伸不利,臉色不好,腦髓衰退,身體消瘦,耳朵經常鳴響。東垣說:大腸主要負責津液,小腸主要負責液體。這兩個腸道接受胃的營養,才能將津液輸送到上焦,灌溉皮膚毛髮,充實毛孔。如果飲食不節制,導致胃氣不足,腸道就無法獲得營養,因此津液就會枯竭。

【汗因濕熱而生】 《內經注》說:陽氣向上衝擊,如果陰氣能夠固守,就能將津液蒸發成汗。《難經》說:腎臟的邪氣進入心臟會導致出汗。《正傳》說:心臟像君主之火,脾胃像濕潤的土壤,這兩者之間濕熱相搏,就產生了汗液,這是很明顯的。《綱目》說:衛氣虛弱的人容易多汗,榮血虛弱的人則不容易出汗。《丹溪》說:風邪引起的疾病常常多汗,因為風會使氣散失。痰症也容易多汗,會引起頭暈目眩。火氣向上蒸騰,胃中的濕氣也會變成汗液。

【各種汗症的治療】 《內經》說:如果汗液只從身體的一側流出,會導致半身不遂。《正傳》說:盜汗是陰虛,榮血不足引起的,應該滋陰降火。《明理》說:頭是陽氣匯聚的地方,邪氣侵犯陽氣,津液向上聚集,所以汗液會從頭部流出。《本事》說:頭是三陽經交會的地方,三陰經的脈絡到達胸部就遠離了,凡是頭部出汗,都是因為陽氣虛弱,所以說出汗代表陽氣衰微,而陰氣是沒有汗的。《得效》說:如果心窩和腋下出汗,成人通常是心血過於旺盛導致,而且常常臉色發紅,小孩子則是因為受到驚嚇而產生。

有人患有心窩和腋下盜汗,很久都無法痊癒,後來使用參歸腰子這個藥方來收斂心血,病就好了。這個藥方的組成是:人參、當歸各五錢,豬心一個,切成數片,連同豬心裡的血,加入兩碗水,先煮豬心到剩一碗半,然後加入人參和當歸,一起煎到剩八分,取出清澈的汁液,吃下豬心,用藥汁送服,全部吃完。《入門》說:如果發汗過度,就會導致陽氣虛弱而不穩固,汗流太多就會導致津液耗損,小便困難。

四肢是陽氣的根本,液體耗損的人,筋骨屈伸不利,因此四肢會感到拘攣、急迫。仲景說:出黃色的冷汗,代表脾臟功能衰竭。解釋說:柔代表陰柔,柔汗就是冷汗。也有人說油汗,就是黏稠的汗。《醫鑑》說:《內經》所說的絕汗,指的是汗水像珠子一樣不會流動,而是不斷旋轉。這是因為六陽之氣都已經衰竭,絕汗才會出現,早晨出現,晚上就會死亡,晚上出現,早晨就會死亡。東垣說:凡是內傷或各種虛損的症狀,導致自汗不止。

總的來說,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少量加入附子、麻黃根、浮小麥,效果非常好。但是升麻和柴胡一定要用蜜水炒過,以減弱它們升提和燥烈的性質,同時也能夠引導人參、黃耆等藥物到達皮膚表面。另外,仲景的桂枝湯,是治療外感風邪自汗的聖藥;黃耆建中湯,是治療外感氣虛自汗的神藥;補中益氣湯,是治療內傷氣虛自汗的妙方。

【汗出的危險症狀】 《直指》說:傷寒熱病,如果出汗而且身體濕潤,這是無法治癒的;如果出汗如油,也是無法治癒的;如果汗水凝結成珠,也是無法治癒的。《入門》說:傷寒熱病,如果頭部出汗如珠,但汗液不流動,代表陽氣脫失,會馬上死亡。《活人書》說:傷寒陽病自汗有九種症狀,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陰病是不會出汗的,只有陰毒才會在額頭和手背出現冷汗,嚴重的像水洗一樣,這代表陽虛陰盛,陽氣即將脫失,會很快死亡。(註解:汗出的危險症狀,對所有疾病都適用,不僅僅是傷寒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