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七 (7)

1. 諸汗源流(涕淚涎唾)

以上七症,悉自汗之患,所當治者也,惟汗出如珠如油如膠,淋漓而揩拭不逮者,皆不可治。人有汗出額上偏多者,以頭為諸陽所會,故蒸熱而汗,此就無病者言之也。又以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脾,頦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水,迫而上屬於心,故血虛而偏多汗,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額汗方)。若頭汗出,齊頸而還,則為血症(宜四物湯加減)。

濕邪搏陽,亦汗出頭額(宜參用勝濕湯、調衛湯)。水結胸無大熱亦汗出頭額(宜小半夏湯加茯苓)。陽明胃實,亦汗出頭額(宜調胃承氣湯)。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達於外,則手足自汗。有熱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陽明病也,必當下(宜大柴胡湯)。有手足汗,用涼藥補藥俱不效者,此陰陽不和,經絡不調也(宜八物湯加半夏、茯苓為君,川烏、白附子為佐使,即止)。有兩腋汗,腳心汗,久不愈者,此濕熱流注也(宜牡礬丹)。

而又有陰囊汗者,則為腎虛陽衰(宜安腎丸、小安腎丸)。有陰囊汗出,久而生瘡,其癢甚苦,搔之不足,後必自痛者,則為濕熱流注(宜牡礬丹)。而又有血汗者,汗出汙衣,甚如蘇木水湔染,即《內經》之衊症,則由膽經受熱,血遂妄行,又與手少陰氣並,故成此症(宜定命散)。

亦或由大喜傷心者,則以喜必氣散,血隨氣行,故成此症(宜黃耆建中湯,兼用小麥、麥門冬,金銀器煎湯調下妙香散)。亦或有產婦血汗者,則以氣血虧耗也(宜蝟皮散)。而又有黃汗者,則以汗出時,入水澡浴,濕熱內郁之故(宜耆陳湯),另詳黃疸門。若乃汗多不止,真陽亡脫,名曰亡陽症,其身體必冷,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湯)。又陽虛亡陽,汗不得出,亦名曰亡陽症,必致頭眩身慄(宜陶氏再造散)。

以上總指自汗言。經曰:腎病也者,寢汗出,憎風。蓋腎傷則陽衰,陽衰則衛虛,所虛之衛行於陰分,當目瞑之時,無氣以固其表,則腠理開而盜汗出,醒則行陰之衛氣復於表,而盜汗止,法當益氣補陰降火,則自愈(宜當歸六黃湯、四制白朮散、壯蠣散或盜汗良方),此其大較也。

或有緣陰火盛者(宜正氣湯),或有緣肝熱甚者(宜尤膽散),或有緣氣血兩虛者(宜當歸地黃湯),或有緣諸虛不足者(宜參耆湯),其病雖同,而源則異。以上總指盜汗言,然則自汗盜汗,烏容忽視之也哉。

【脈法】《內經釋》曰:尺膚澀而尺脈滑,此自汗而血涸津脫也。《脈訣》曰:汗浮虛,或澀或濡,軟散洪大,渴飲無餘。又曰:肝脈浮虛,或濡或澀,自汗在寸,盜汗在尺。仲景曰:寸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又曰:傷寒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當汗出解也。

白話文:

以上提到的七種汗症,都屬於自汗的範疇,應該加以治療。但如果汗水像珠子、油或膠一樣,不斷流淌,擦拭也來不及,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癒了。

有些人額頭特別容易出汗,這是因為額頭是眾多陽氣匯聚的地方,所以會因為蒸熱而流汗,這是指沒有生病的情況。另外,左邊臉頰對應肝臟,右邊臉頰對應肺臟,鼻子對應脾臟,下巴對應腎臟,額頭對應心臟。如果三焦的火氣耗竭了腎水,就像溝渠裡的水被逼迫向上流到心臟,導致血虛而偏多汗,這是指生病的情況(可以使用額汗方)。如果頭部的汗水流到頸部就停止,這屬於血症(可以使用四物湯加減)。

濕邪侵襲陽氣,也會導致頭部和額頭出汗(可以使用勝濕湯或調衛湯)。體內有水濕積聚在胸部,即使沒有明顯的發熱,也會導致頭部和額頭出汗(可以使用小半夏湯加茯苓)。陽明胃實,也會導致頭部和額頭出汗(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另外,還有手腳容易出汗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從胃府旁流到體外,導致手腳自發性出汗。還有一種情況是熱氣聚集在胃府,被逼迫而出,這屬於陽明病,必須要用瀉法(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如果手腳出汗,用涼藥或補藥都沒效果,這是陰陽不和、經絡失調的緣故(可以使用八物湯加半夏、茯苓為主藥,川烏、白附子為輔助藥,就能止汗)。還有腋下和腳心容易出汗,而且長期不好,這是濕熱往下流注的緣故(可以使用牡礬丹)。

另外,陰囊出汗,這是腎虛陽氣衰弱的表現(可以使用安腎丸或小安腎丸)。陰囊出汗,時間久了會長瘡,而且很癢,抓撓也不夠,之後一定會疼痛,這是濕熱下注引起的(可以使用牡礬丹)。還有一種情況是血汗,汗水會污染衣服,顏色像蘇木水染過一樣,這就是《內經》中提到的「衊症」,是膽經受熱,導致血液妄行,又與手少陰心經的氣相合,所以形成這種病症(可以使用定命散)。

也有可能是因為大喜傷心,因為喜悅會導致氣散,血隨氣行,所以形成血汗(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同時搭配小麥、麥門冬,用金銀器煎湯調服妙香散)。也有產婦產後會出血汗,這是因為氣血虧耗的緣故(可以使用蝟皮散)。還有一種黃汗,是因為出汗後洗澡,導致濕熱內鬱(可以使用耆陳湯),具體情況可以參考黃疸篇。如果汗水不斷流出,真陽脫失,稱為亡陽症,身體一定會冰冷,多會形成痺證、寒證或四肢拘急(可以使用桂枝附子湯)。還有陽虛導致亡陽,汗水卻無法排出,也稱為亡陽症,一定會出現頭暈和身體顫抖(可以使用陶氏再造散)。

以上總結講的是自汗的情況。《黃帝內經》說:腎病的人,睡覺時會出汗,而且怕風。這是因為腎受傷導致陽氣衰弱,陽氣衰弱則衛氣虛弱,虛弱的衛氣運行到陰分,當眼睛閉上時,沒有氣來固守體表,所以汗毛孔打開而出現盜汗。醒來後,運行在陰分的衛氣回到體表,盜汗就會停止。治療方法應該是益氣補陰、降火,這樣就能自愈(可以使用當歸六黃湯、四制白朮散、壯蠣散或盜汗良方),這大概就是基本情況。

也有因為陰火旺盛而導致盜汗(可以使用正氣湯),也有因為肝熱過盛而導致盜汗(可以使用尤膽散),也有因為氣血兩虛而導致盜汗(可以使用當歸地黃湯),也有因為各種虛弱不足而導致盜汗(可以使用參耆湯)。雖然病症都是盜汗,但是病因卻不相同。以上總結講的是盜汗的情況,由此可見,自汗和盜汗都不可輕視。

【脈象】《內經釋》說:尺膚澀,尺脈滑,這是自汗而且血液虧耗、津液脫失的表現。《脈訣》說:汗的脈象是浮虛、或澀或濡、軟散洪大,而且口渴多飲。《脈訣》還說:肝脈浮虛,或濡或澀,自汗的脈象在寸部,盜汗的脈象在尺部。張仲景說:寸脈微弱,尺脈緊,這個人虛損,多汗,這是陰氣常在而陽氣不足的表現。張仲景還說:傷寒的脈象是浮而遲,臉色發熱潮紅並且發抖,這表示應該要發汗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