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1)

1. 燥病源流

經曰:諸澀桔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夫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故燥之為病,皆陽實陰虛,血液衰耗所致,條分之,雖有風燥、熱燥、火燥、氣虛燥之殊,要皆血少火多之故,是以外則皮膚皴揭,中則煩渴,上則咽鼻焦,下則溲赤便難。陽有餘而陰不足,肺失清化之源,腎乏滋生之本,痿消噎攣,皆本於此,治法惟以滋金養血為主(宜滋燥飲)。所謂熱燥,病在裡者也,耗人津液,故便秘,消渴生焉(宜大補地黃丸)。

所謂風燥,病在表者也,肌膚枯,毛髮槁,故乾疥爪枯生焉(宜養榮湯)。所謂火燥,病亦在裡者也。東垣云:飢飽勞役,損傷胃氣,及食辛辣厚味而助火,邪伏於肺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而其燥結,又有風燥熱燥、陽結陰結之殊,治法總惟辛以潤之,苦以瀉之(宜大黃、黃芩、黃連、黃柏、連翹、山梔、元參、知母、石膏、童便、當歸、木通、麻仁、甘菊、柏子仁、蔗漿、梨汁)。而此熱燥、風燥、火燥,其原總不外氣血之虛燥。

白話文:

經書說:各種因桔梗乾燥而引起的病症,如皮膚乾裂,都是因為「燥」所致。其中,陽明燥金是指肺和大腸的氣質,所以燥病通常是由於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導致血液耗損。細分來說,雖然有風燥、熱燥、火燥、氣虛燥等不同類型,但核心都是血液不足,火氣過多。因此,外部表現為皮膚乾裂,內部表現為口渴、咽喉乾燥、尿色深且排尿困難。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肺部失去了清淨化開的功能,腎臟缺乏生長的基礎,出現萎縮、消瘦、噎攣等症狀,都是由於這一點引起的。治療原則主要以滋潤金屬器官並補充血液為主(適宜滋燥飲)。

所謂「熱燥」,指的是在體內的病症,會消耗人的津液,導致便祕,口渴等現象(適宜大補地黃丸)。

所謂「風燥」,指的是在皮膚表面的病症,皮膚乾裂,毛髮乾枯,會引發乾疥、指甲乾枯等問題(適宜養榮湯)。

所謂「火燥」,也是在體內的病症,李東垣認為,由於飲食過度或食用辛辣厚味的食物,導致胃氣損傷,邪氣潛伏於肺部,耗散真陰,津液減少,造成大便乾燥結結,這種乾燥又可以細分為風燥、熱燥、陽結、陰結等不同形式,總體治療原則是用辛味藥物來潤燥,苦味藥物來瀉火(適宜大黃、黃芩、黃連、黃柏、連翹、山梔、元參、知母、石膏、童便、當歸、木通、麻仁、甘菊、柏子仁、蔗漿、梨汁)。而這些熱燥、風燥、火燥的根本原因,總歸於氣血的虛燥。

蓋惟氣血之虛,先有致燥之由,故風熱火相感而成病也。然氣虛之燥,其症則為痿痹,以肺熱不能管攝一身也。血虛之燥,其症則為噎嗝,以胃槁不能收納飲食也(氣虛燥宜以黃耆為君,黃柏為臣,黃芩為使;血虛燥宜以歸身為君,白芍為臣,生地為佐)。其本病亦有易見者,至於燥病之發不一,療治之法亦不一。

試列舉之,一切燥熱,可概治也(宜大補地黃丸)。咽乾鼻燥,必清上部也(宜清涼飲)。大腸風秘燥結,必理中焦也(宜鎮風潤氣丸、辛潤湯、元戎四物湯)。皮膚皴裂,血出肌肉燥癢,是火型金,必清肺以保金也(宜加減四物湯)。筋燥爪枯,必滋養其榮血也(宜養榮湯)。

白話文:

基本上,氣血虛弱會導致乾燥,而乾燥就會讓風熱火侵入身體,導致疾病。氣虛引起的乾燥會造成痿痹,因為肺氣不足,無法調節全身;血虛引起的乾燥會造成噎嗝,因為胃部乾燥,無法收納食物。氣虛乾燥可以用黃耆為主藥,黃柏為輔藥,黃芩為使藥;血虛乾燥可以用當歸為主藥,白芍為輔藥,生地為佐藥。雖然這些是常見的病因,但乾燥症狀的表現形式很多,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比如說,一切燥熱可以用大補地黃丸治療;咽乾鼻燥要用清涼飲治療;大腸風秘燥結要用鎮風潤氣丸、辛潤湯、元戎四物湯治療;皮膚皴裂,血出肌肉乾燥瘙癢,要用加減四物湯治療;筋燥爪枯,要用養榮湯治療。

皮膚拆,手足爪甲枯,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必養血以澤膚也(宜生血潤膚飲、瓊指膏、天門冬膏)。腸胃枯燥,大更秘結,必清燥以潤腸也(宜當歸承氣湯)。如是而燥病有不愈者哉。

【脈法】《入門》曰,傷燥脈澀。《正傳》曰: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遲,皆燥脈也。

【燥病原由症治】《類聚》曰:燥者肺金之本,燥金受熱化以成燥澀。由風能勝熱,熱能耗液而成燥也。燥於外則皮膚皴揭而瘙癢,燥於中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則咽鼻乾焦,燥於下則便尿閉結,故曰:燥為肺金病也,宜當歸承氣湯。《正傳》曰:火熱勝,則金衰而風生。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為燥,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

白話文:

皮膚乾燥脫屑,手腳指甲枯萎,抓撓後有皮屑脫落,伴隨出血疼痛,必須滋養血液潤澤皮膚。腸胃乾燥,大便祕結,必須清燥潤腸。如果這樣做,燥病自然會痊癒。

蓋肝主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則筋太燥也。燥金主於收斂,故其脈緊澀,而為病勁強緊急而口噤也。夫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也。《入門》曰:經云,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積液固能生氣,積氣亦能生液,宜服瓊玉膏。又曰:皮膚皴揭拆裂,血出大痛,或皮膚搔癢,爪甲浮起乾枯,皆火爍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合生脈散,加天冬、花粉、知母、黃柏、酒紅花、生甘草之類。東垣曰:榮衛枯涸,濕劑所以潤之,二冬、人參、杞子、五味,同為生脈之劑。

白話文:

肝臟主宰筋絡,如果風氣盛行,又加上燥熱,就會導致筋絡過於乾燥。燥金具有收斂的特性,所以脈象緊澀,病症表現為病情猛烈急迫,口部緊閉。燥邪的病理,是血液衰少,無法滋養全身筋骨。醫書《入門》中說:經書記載,燥則潤之,意思是滋養血液。積聚津液可以生氣,積聚氣血也可以生津液,因此應該服用瓊玉膏。書中還提到:皮膚皺裂、出血疼痛,或皮膚瘙癢、指甲浮起乾枯,都是火氣灼傷肺金,燥熱過度造成的,可以服用四物湯去除川芎,再加入生脈散、天冬、花粉、知母、黃柏、酒紅花、生甘草等藥物。東垣先生說:營衛津液枯竭,應該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麥冬、天冬、人參、枸杞子、五味子等,都屬於生脈之劑。

《葉氏醫案》曰:燥有由陽過動傷液者,一老人舌腐肉消肌枯,心事繁冗,陽氣過動,致五液皆涸而為燥,冬月無妨,夏月深處林壑,心境凝然,每早服牛乳一杯。又曰:上燥治氣,下燥治血,此定評也。今陽明胃腑之虛,因久病嘔逆,投以辛耗破氣,津液劫傷,胃氣不主下行,致腸中傳送失司,經云六腑以通為補,半月小效,全在一通補工夫,豈徒理燥而已。議甘寒清補胃陰,用生地、天冬、人參、甜梨肉、生白蜜。

又曰:陽津陰液重傷,餘熱淹留不解,臨晚潮熱,舌色若赭,頻飲,救亢陽焚燎,究未能解渴,形脈俱虛,難投白虎,當以仲景復脈一法,為邪少虛多,使少陰厥陰二臟之陰少蘇,冀得胃關復振,因左關尺空數不藏,非久延所宜耳,此亦治熱動陰液之法也,用人參、生地、阿膠、麥冬、桂枝、炙草、生薑、大棗。華岫云曰:燥為乾澀不通之候,內傷外感宜分。

白話文:

葉氏醫案中記載

乾燥症狀,有因陽氣過度亢奮而損傷津液所致者。有一位老人,舌頭潰爛、肌肉消瘦、肌膚枯槁。他心事繁雜,陽氣過度亢奮,導致五液皆枯竭而產生乾燥症狀。冬季時還好,但到了夏季炎熱時,即使身處深山林壑之中,心境也無法平靜。每天早晨,他都喝一杯牛乳來滋潤身體。

醫案中又說:上燥要治氣,下燥要治血,這是固定的論斷。現在這位病人,陽明胃腑虛弱,因久病嘔吐反胃,使用辛辣耗損之藥物治療,損傷了津液,胃氣不能下降,導致腸道傳輸失調。醫書上說:「六腑以通為補」,半個月才見效,全在於通補的工夫,豈止是單純地治療乾燥而已。因此,應該使用甘寒清補的藥物滋養胃陰,方劑中使用生地、天冬、人參、甜梨肉、生白蜜。

醫案中還記載:陽津陰液受到重創,餘熱久留不退,傍晚時分出現潮熱,舌頭顏色像赭石,患者頻頻喝水,想要緩解陽氣過度亢奮導致的焚燒感,但仍然解不了渴,身體脈象都很虛弱,不能使用白虎湯治療。應該使用仲景的復脈湯,因為邪氣少而虛弱多,可以使少陰厥陰二臟的陰氣稍微恢復,期望能使胃氣重新振作。由於左關脈和尺脈空虛無力,不能久延,這也是治療熱性病導致陰液損傷的方法。藥方中使用人參、生地、阿膠、麥冬、桂枝、炙草、生薑、大棗。

華岫云說:乾燥症狀是乾澀不通的表現,內傷和外感所致的乾燥症狀應當區分開來。

外感者,由於天時風熱過勝,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傷人上焦氣分,法以辛涼甘潤肺胃為先,喻氏清燥救肺湯是也;內傷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奪而成,或因偏餌燥劑所致,病從下焦陰分先起,法以純陰靜藥,柔養肝腎為宜,大補地黃丸、六味丸是也。要知是症大忌苦澀,最喜甘柔,若氣分失治,則延及於血,下病失治,則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噎嗝之萌,總由此致。

大凡津液結而為患者,必佐辛通之氣味;精血竭而為患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風藥而成功;在腑以緩通為要務。古之滋燥養榮湯、潤腸丸、五仁湯、瓊脂膏、牛羊乳汁等法,各有專司也。

白話文:

外感與內傷的中醫觀點:

外感是指受到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侵襲而引起的疾病。常見於季節交替之際,例如天時風熱過盛或深秋偏燥的時節。外邪會首先傷及人體上焦的氣分,也就是肺、心、脾等部位。治療外感應以辛涼甘潤的藥物來清熱解表,同時滋養肺胃,例如喻氏的清燥救肺湯。

內傷則是人體本身的病變,主要源於精血虧虛,或因長期食用燥熱的食物而引起。內傷多從下焦的陰分,也就是腎、肝、膀胱等部位開始。治療內傷應以滋陰補腎,柔養肝腎的藥物為主,例如大補地黃丸、六味丸等。內傷忌食苦澀之物,應以甘柔滋補的食物為宜。

如果外感的氣分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波及血分,進而發展成更嚴重的疾病。同樣地,下焦的病症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向上蔓延,引發喘咳、痿厥、三消、噎嗝等病症。

治療原則:

  • 津液不足引起的病症,應佐以辛通之氣味的藥物來疏通氣機。
  • 精血虧虛引起的病症,應以血肉之滋填的藥物來補益精血。
  • 表證應以風藥來解表散邪。
  • 腑證則以緩通的方法來調和氣機。

古人流傳下來的滋燥養榮湯、潤腸丸、五仁湯、瓊脂膏、牛羊乳汁等藥方,各有其治療的專長,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