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6)
卷七 (6)
1. 通治癲狂方五
清心滾痰丸,〔痰火〕方詳上。
牛黃清心丸,〔又〕方詳上。
鐵粉散,〔風痰〕方詳上。
鬱金丸,〔又〕方詳上。
辰砂散,〔不寐〕方詳上不寐方中。
白話文:
[全面治療精神疾病處方五]
-
清心滾痰丸:這是用來清除心臟熱氣和痰火的藥方,詳細配方請參考前文。
-
牛黃清心丸:這也是另一個清心去火的藥方,詳細配方請參考前文。
-
鐵粉散: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因風邪引發的痰症,詳細配方請參考前文。
-
鬱金丸:這是另一種用於治療相關病症的藥方,詳細配方請參考前文。
-
辰砂散:此方適用於治療失眠,其配方詳細內容在失眠的藥方中可找到。
2. 諸汗源流(涕淚涎唾)
睡則汗出,醒則倏收,名曰盜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自然汗出,名曰自汗。
諸汗,心虛病也。汗者,心之液,故其為病,雖有別因,其原總屬於心。然腎又主五液,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亦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故汗之病專屬心,汗之根未有不兼由心與腎。且腎陰既衰,心血必不足,以精即是血,心虛必本於腎虛,腎虛必至於心虛也。
而自汗盜汗,二者又有冷熱之分。寒氣乘陽虛而發汗,必冷。熱氣乘陰虛而發汗,必熱。又有熱火過極,反兼勝己之化者,汗亦冷。此不可不細辨也。夫汗固為心與腎二經之虛,其實五臟虛衰,皆能致汗。其專由心虛而汗者,法當益其血脈(宜當歸六黃湯)。其專由腎虛而汗者,法當助其封藏(宜五味子湯)。
若由肺虛而汗,則必固其皮毛(宜黃耆六一湯)。由脾虛而汗,則必壯其中氣(宜補中益氣湯)。由肝虛而汗,則必禁其疏泄(宜白芍湯)。五臟所致之汗,各有治法如此,然此皆五臟之氣先虛,而後汗出,非汗之出,分屬於五臟。經云: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宜遠志、柏子仁)。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宜人參、肉桂)。疾走恐懼,汗出於肝(宜棗仁、山藥)。搖體勞苦,汗出於脾(宜人參、白朮)。飲食過飽,汗出於胃(宜陳皮、白朮)。則又當因乎汗之由,以分治其臟腑。至若肺主氣,又主皮毛,肺虛則表不能衛,而汗從肺自出(宜玉屏風散)。
思慮太過,當心一片津津,而汗從心自出(宜天王補心丹),名曰心汗。胃家虛,水穀氣脫散。而汗從胃自出(宜補氣運脾丸)。邪在內,玄府不閉,而汗從腎自出(宜無比山藥丸)。邪在表,腠理不閉,而汗從經絡出(宜調榮活絡飲)。又皆臟腑兼及之餘症也。而陰陽氣血之際,尤不容不察。
蓋陰虛者陽必湊,故發熱自汗(宜當歸六黃湯)。陽虛者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宜黃耆建中湯)。肌膚澀而尺脈滑,榮血自涸者,必多汗(宜當歸六黃湯)。氣虛而陽弱者,必體倦自汗(宜耆附湯)。氣不順者必多汗(宜小建中湯加白芍、肉桂、木香、甘草、薑、棗)。陰陽偏勝者必多汗(宜黃耆湯)。
陰火盛者必多汗(宜正氣湯)。臟腑之陰,拒格衛氣,浮散於外無所依歸者,必多汗(宜玉屏風散)。諸虛不足,羸瘠枯瘦,心忪驚惕者,必多汗(宜牡蠣散)。病後氣血俱虛者,必多汗(宜十全大補湯)。審乎此,而陰陽氣血,各得其理矣。他如津脫者汗大泄(宜調衛湯)。
痰盛者汗自流(宜理中降痰湯)。火氣上蒸冒濕者,必作汗(宜涼膈散)。表虛者汗出溱溱(宜丹溪治汗湯)。濕勝者汗滲肌肉(宜調衛湯)。胃熱者,多於食後汗下如雨(宜二甘湯)。飲酒中風者,惡風少氣,汗出如浴,《內經》謂之漏風,其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熱喘息,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者(宜白朮散)。
白話文:
諸汗源流(涕淚涎唾)
盜汗是指睡著時出汗,醒來後汗就止住了。自汗則是指無論睡醒,不因勞動,自然就會出汗。
各種汗症都跟心虛有關。汗液是心的體液,所以雖然汗症成因各異,但根本原因都與心臟有關。然而腎臟也主宰著人體的五液,心陽虛弱無法護衛體表,就會導致外感而自汗;腎陰不足無法滋養內臟,則會導致內傷而盜汗。因此,汗症雖然主要與心臟有關,但其根本原因往往也與心腎兩臟都有關聯。而且腎陰虧虛,必然導致心血不足(因為精血同源),心虛也必然源於腎虛,腎虛最終必然導致心虛。
自汗和盜汗又有寒熱之分。寒邪乘虛而導致出汗,則汗液必冷;熱邪乘虛而導致出汗,則汗液必熱。但也有熱邪過盛,反而抑制了自身的代謝功能,導致汗液變冷的情況,這一點必須仔細辨別。汗症固然多由心腎兩經虛弱引起,但事實上五臟虛弱都可能導致出汗。
如果汗症是由心虛引起,則應益氣養血(宜用當歸六黃湯);如果由腎虛引起,則應補益腎氣,固攝精氣(宜用五味子湯);如果由肺虛引起,則應固護皮毛(宜用黃耆六一湯);如果由脾虛引起,則應健脾益氣(宜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由肝虛引起,則應抑制肝氣的疏泄功能(宜用白芍湯)。五臟引起的汗症,治療方法各不相同,但這些都是因為五臟先虛弱,然後才導致出汗,而不是出汗本身就歸屬於某個臟腑。
經書記載:受驚嚇而損傷精氣,汗出於心(宜用遠志、柏子仁);負重遠行,汗出於腎(宜用人參、肉桂);疾走受驚,汗出於肝(宜用棗仁、山藥);勞累過度,汗出於脾(宜用人參、白朮);飲食過飽,汗出於胃(宜用陳皮、白朮)。所以,還應該根據出汗的原因,來分別治療相關的臟腑。
肺主氣,又主皮毛,肺虛則衛表功能失調,汗液就會從肺部排出(宜用玉屏風散);思慮過度,心神不安,汗液會從心臟排出(宜用天王補心丹),這叫做心汗;胃氣虛弱,水谷精氣散失,汗液會從胃部排出(宜用補氣運脾丸);邪氣在內,腎臟的氣機失調,汗液會從腎臟排出(宜用無比山藥丸);邪氣在表,肌膚腠理不固,汗液會從經絡排出(宜用調榮活絡飲)。這些都是臟腑功能失調的併發症。陰陽氣血的變化,更是不容忽視。
陰虛的人,陽氣必然亢盛,所以會發熱自汗(宜用當歸六黃湯);陽虛的人,陰邪必然乘虛而入,所以會發冷自汗(宜用黃耆建中湯);皮膚乾燥而寸口脈滑,營血不足的人,必然多汗(宜用當歸六黃湯);氣虛陽弱的人,必然倦怠自汗(宜用附子理中湯);氣機不暢的人,必然多汗(宜用小建中湯加白芍、肉桂、木香、甘草、薑、棗);陰陽失衡的人,必然多汗(宜用黃耆湯);陰火旺盛的人,必然多汗(宜用正氣湯);臟腑陰液不足,衛氣不能固守,而散佈於外的人,必然多汗(宜用玉屏風散);諸虛不足,形體消瘦,心神不安的人,必然多汗(宜用牡蠣散);病後氣血兩虛的人,必然多汗(宜用十全大補湯)。明白這些,就能理解陰陽氣血的道理了。此外,津液不足的人,汗液會大量流失(宜用調衛湯);痰濕盛的人,汗液會自然流出(宜用理中降痰湯);火氣上蒸,夾雜濕邪的人,必然出汗(宜用涼膈散);衛氣虛弱的人,汗液會大量排出(宜用丹溪治汗湯);濕邪盛的人,汗液會滲入肌肉(宜用調衛湯);胃火旺盛的人,飯後會大量出汗(宜用二甘湯);飲酒後中風的人,畏風氣短,汗出如洗,《內經》稱之為漏風,症狀是多汗,常穿不住單衣,吃飯就出汗,嚴重者會身熱喘息,衣服經常濕透,口乾渴,不能勞動(宜用白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