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6)

1. 附載倪涵初治瘧四方

第一方,廣皮,姜半夏,茯苓,威靈仙(各一錢),製蒼朮,姜厚朴,柴胡,黃芩(各八分),青皮,檳榔(各六分),炙甘草(三分),頭痛加白芷,加姜三片,上咀片,如法炮製,河井水各一杯,煎九分,飢時服,渣再煎服。此方平胃消痰,理氣除濕,有疏導開先之功,受病輕者,二貼即愈,勿再藥可也。若二貼後病勢雖減而不全愈,必用第二方,少則三貼,多則五貼而已。

白話文:

第一帖:

藥材:

  • 廣皮:一錢
  • 生薑半夏:一錢
  • 茯苓:一錢
  • 威靈仙:一錢
  • 製蒼朮:八分
  • 生薑厚朴:八分
  • 柴胡:八分
  • 黃芩:八分
  • 青皮:六分
  • 檳榔:六分
  • 炙甘草:三分

加藥:

  • 頭痛者,加白芷適量
  • 生薑三片

製法:

  1. 將所有藥材切成薄片。
  2. 以河井水各一杯,煎煮九分。
  3. 飢時服用,藥渣再煎服用一次。

功效:

此方具有平胃消痰、理氣除濕,疏導開先之功。

用法:

  • 病情輕者,服用二帖即可痊癒,不必再服藥。
  • 若服用二帖後病情減輕但未痊癒,則需改用第二帖,服用三至五帖即可。

第二方,生首烏(三錢),知母,醋鱉甲(各二錢),白朮,威靈仙,當歸(各一錢),茯苓,枯黃芩,柴胡,陳皮(各八分),炙甘草(三分),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杯,煎八分,加無灰酒五分,再煎一沸,空心服,渣再煎服。此方補瀉互用,虛實得宜,不用人參、黃耆,屏去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極弱之人犯極重之病。十貼後,立有起色,功奏萬全,所云加減一二即不靈應者,正此方也。

白話文:

第二方

生首烏三錢,知母二錢,醋鱉甲二錢,白朮一錢,威靈仙一錢,當歸一錢,茯苓八分,枯黃芩八分,柴胡八分,陳皮八分,炙甘草三分,生姜三片,井水一杯,河水一杯,先煎八分,再加無灰酒五分,繼續煎一沸,空腹服用,藥渣再煎服。

此方補瀉兼施,虛實兼顧,不用人參、黃耆,也去掉了常山、草果,看似平平無奇,卻有神奇療效,即使極其虛弱的人患上非常嚴重的疾病,服用十帖之後,也能立見起色,最終功成圓滿。所謂加減一二就不靈驗的,正是因為此方獨特之處。

第三方,黃耆,當歸(各一錢二分),人參,白朮(各一錢),柴胡,陳皮(各八分),升麻(四分),炙甘草(三分),或加首烏二錢,炒知母一錢。或又加麥芽一錢,青蒿子八分皆可。姜一片,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半飢時服三五貼,元氣充實,永不發矣。方雖有三,第二實為主方,既不刻削,亦可峻補,功獨歸之。其第三方專為有力者設,若貧家,只多服第二方可也。瘧之為害,南人患之,北人尤甚,弱者患之,強者尤甚,雖不至遽傷人命,然不治則發無已時,治之不得其道則邪惡內伏,正氣日虛,久而久之,遂不可治。予所定三方,甚為平易無奇,絕不入常山、草果等劫劑,且不必分陽瘧陰瘧,連日間日三日,及非時瘧,人無分老幼,疾不論久近,此三方不用加減,惟按次第服之,無不應手而愈也。

白話文:

三方治瘧疾方

第三方: 黃耆、當歸(各一錢二分)、人參、白朮(各一錢)、柴胡、陳皮(各八分)、升麻(四分)、炙甘草(三分),可加首烏二錢、炒知母一錢。亦可再加麥芽一錢、青蒿子八分。以薑一片、棗二枚,水二杯,煎煮至八分,於半飢時服用三至五帖,即可元氣充沛,永不復發。

此方共列三種,其中第二種為主要方劑,既不峻猛也不刻薄,能有效補益身體,其功用最為顯著。

第三方則專為體質強健者設計,若為家境貧寒者,則可多服用第二方。

瘧疾的危害,南方人容易患病,北方人更甚,體弱者容易染病,體壯者更易發作。雖然不至於立即危及性命,但若不治療,則會不斷發作;若治療方法不得當,則邪氣會潛伏於內,正氣逐漸衰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難以治癒。

我所制定的這三種方劑,十分平易簡便,絕不使用常山、草果等峻猛藥物,也不必區分陽瘧、陰瘧,以及間日瘧、三日瘧、非時瘧等,無論老幼,無論病程長短,皆可服用此三方,無需加減藥物,只需依序服用,便可藥到病除。

久瘧全消方,威靈仙,醋莪朮,炒麥芽(各一兩),生首烏(二兩),金毛狗脊(八錢),青蒿子,黃丹,穿山甲(水煮切細炒成珠),醋鱉甲(各五錢),如小兒,加炙雞肫皮五錢。用山藥粉一兩,飴糖一兩,水一小碗為糊丸,每半飢時,薑湯下二三錢。凡處暑後冬至前,或間日,或非時,纏延日久,須治瘧母,予嘗酌定此方以治人,服不半料,無不全愈收功。

白話文:

久瘧全消方

此方以威靈仙、醋莪朮、炒麥芽、生首烏、金毛狗脊、青蒿子、黃丹、穿山甲(水煮切細炒成珠)、醋鱉甲等藥材組成,若為小兒,可再加入炙雞肫皮。

用法:將山藥粉和飴糖各一兩,用水一小碗煮成糊狀,做成丸藥,每次在半飢時,用薑湯送服二三錢。

適用於處暑後冬至前,或間日瘧,或非時瘧,病程纏綿日久,需要治療瘧母的患者。

此方是我根據多年經驗所制定,治療效果顯著,往往服藥不到一半,便能完全痊癒。

2. 附載繆仲淳治瘧諸法及諸藥要品

熱多(貝母,麥冬,葛根,竹葉,知母,黃芩,柴胡,烏梅,首烏,鱉甲,牡蠣,石膏,橘紅,滑石,牛膝,茯苓)

寒多(桂枝,姜皮,人參,白朮,蒼朮,黃耆,歸身,炙草,半夏,橘紅,蔻仁,草蔻仁)

白話文:

如果體內熱氣過盛,可用貝母、麥冬、葛根、竹葉、知母、黃芩、柴胡、烏梅、首烏、鱉甲、牡蠣、石膏、橘紅、滑石、牛膝、茯苓來調理;如果體內寒氣過盛,則可用桂枝、姜皮、人參、白朮、蒼朮、黃耆、歸身、炙草、半夏、橘紅、蔻仁、草蔻仁來調理。

汗多(人參,白朮,黃耆,秋冬加桂枝)。

無汗(葛根,柴胡,石膏,羌活,姜皮,人參,蒼朮)

瘧母(鱉甲,射干,牡蠣,三稜,砂仁,肉桂,人參,青皮,陳皮,甘草)

白話文:

汗多的人可以用人參、白朮、黃耆,秋冬季節再加上桂枝;無汗的人可以用葛根、柴胡、石膏、羌活、姜皮、人參、蒼朮;瘧母可以用鱉甲、射干、牡蠣、三稜、砂仁、肉桂、人參、青皮、陳皮、甘草。

3. 痢疾源流

諸痢,暑濕病也。大抵痢之病根,皆由濕蒸熱壅,以至氣血凝滯,漸至腸胃之病。惟由濕熱,故多偏乾燥,裡急後重,小便赤澀,皆其症也。惟由氣血鬱滯,故血主於心,而熱鬱傷血者,心亦由是而病。氣生於肺而凝滯傷氣者,肺亦由是而病。

至心之表為小腸,肺之表為大腸,二經出納水穀,轉輸糟粕,而胃又為二經之總司,故心移病小腸,則血凝而成赤痢,肺移病大腸,則氣結而成白痢,而血與氣之凝結,必挾飲食痰涎,始成積滯。其飲食痰涎,皆貯於胃,故痢之病,不離乎胃,此病起心肺而及於胃者也。亦有胃家本經濕熱,傳染於大小腸者,則以大小腸為出納轉輸之官,而胃家飲食痰涎之積滯,必由大小腸出,故病又從胃而及二經,其所痢又必兼黃。

白話文:

痢疾是一種暑濕引起的疾病。基本上,痢疾的根源都是因為濕氣蒸騰,熱氣鬱結,導致氣血凝滯,逐漸發展成腸胃疾病。由於是濕熱引起,所以患者大多偏向乾燥,出現裡急後重、小便赤澀等症狀。由於氣血鬱滯,心主血,熱氣鬱結傷血,因此心臟也會受到影響。肺主氣,氣血凝滯傷氣,所以肺部也會受到影響。

心臟外連小腸,肺部外連大腸,這兩條經絡負責吸收消化水穀,運送糟粕。胃又統管這兩條經絡,所以心臟病變會影響小腸,導致血凝而成赤痢;肺部病變會影響大腸,導致氣結而成白痢。而血氣凝結必然伴隨著飲食痰涎,形成積滯。飲食痰涎都儲存在胃部,所以痢疾都與胃有關,這病從心肺開始,最終影響到胃。

也有一些情況是胃本身的經絡濕熱,傳染到大小腸,導致大小腸作為出納轉輸的器官,將胃中積存的飲食痰涎排出,所以痢疾也從胃開始,影響到大小腸,這種痢疾的顏色會偏黃。

蓋以黃為土色也,則就所痢之色,其或是赤,可知病因於血,即病根於心;其或是白,可知病因於氣,即病根干肺;其或是黃,可知病因於飲食痰涎,即病根於胃。從其根而治之,各投以引經之藥為嚮導(心,黃連、細辛;肺,桔梗、升麻、白芷、蔥白;胃,白芷、升麻,葛根、大黃),豈可概從腸胃之說乎哉。

白話文:

因為黃色代表土,所以觀察痢疾的顏色,就可以推斷病因:

  • 如果痢疾是紅色,就說明病因在於血,也就是心臟出了問題。
  • 如果痢疾是白色,就說明病因在於氣,也就是肺臟出了問題。
  • 如果痢疾是黃色,就說明病因在於飲食造成的痰涎,也就是胃出了問題。

應該根據病根來治療,並使用引經藥物作為導向:

  • 心臟問題:使用黃連、細辛。
  • 肺臟問題:使用桔梗、升麻、白芷、蔥白。
  • 胃部問題:使用白芷、升麻、葛根、大黃。

怎麼可以只從腸胃的角度去治療呢?

特所謂從根而治者,傷氣分則調氣益氣(宜導氣湯、異功散、四七湯、木香化滯湯),傷血分則和血補血(宜阿膠四物湯、四物地榆湯加山梔、槐花等),傷胃分則安胃養胃(宜胃苓湯、香砂枳朮丸、保和丸),固各有所主矣。而要法則必先祛暑邪兼滲濕(宜茹苓湯、勝濕湯),雖病在氣血,亦必兼理脾胃為主,經雲安谷則昌,絕谷則亡,此之謂也。

白話文:

也就是說,治療要從根本入手,如果傷到氣分,就要調氣益氣;傷到血分,就要和血補血;傷到胃分,就要安胃養胃,每種情況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總的來說,治療原則是先祛除暑邪並兼顧滲濕,即使病症出現在氣血方面,也要以調理脾胃為重,因為經書上說:「安谷則昌,絕谷則亡」,這就說明了脾胃的重要性。

至於痢久則傷腎,則以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病既或由心肺而及胃,以注於二經,或專由胃以及大小腸而注於二經,總未有不傷腎者,故治必當補腎(宜熟地炭、丹皮、沉香、山藥、遠志、黃柏),使命門之火旺,有以生土,將飲食自進,垢滯自化矣。此各經致痢之原,不可不別而治也。

若但拘痢無止法一言,概行攻伐,必愈損血耗氣,或又拘初則行、久則澀之語,每至固澀之後,壅滯氣血,變為腫脹喘急(宜木香調氣湯,蘇子降氣湯),非不審其經以治其根而及其流之過哉。總之,痢之由於氣者,必疏通之。由於血者,必調和之。由於飲食痰涎者必推蕩之。

白話文:

長期腹瀉會傷腎,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口,與陰道和肛門相通。無論病從心肺傳至胃,再流入兩條經脈,還是直接從胃傳至大小腸,再流入兩條經脈,最終都會傷腎。因此治療時必須補腎,用熟地炭、丹皮、沉香、山藥、遠志、黃柏來溫補腎陽,使命門之火旺盛,滋生脾土,讓飲食自然進入,積滯自然化解。各種經絡引起的腹瀉,需要根據其病因分別治療。

如果只執著於止瀉這一方法,一味地攻伐,必然會損傷血氣;或者只依循初期用瀉藥、後期用收斂藥的說法,等到固澀之後,氣血瘀滯,就會導致腫脹喘急。這些都是不審察經絡,不治本而治標的錯誤做法。總之,氣虛引起的腹瀉,就必須疏通氣機;血虛引起的腹瀉,就必須調和血氣;飲食痰涎引起的腹瀉,就必須推動清除。

以至由氣血而傷及脾胃,必培補中宮(宜歸脾湯、六君子湯)。由氣血與脾胃而傷腎,必峻補元陽(如附、桂、五味、補骨脂、赤石脂、禹餘糧等,俱可選用)。此治痢之大凡也。然而病之由來不一,更變無窮,固不得不求其詳也。試條舉之:或發痢冒暑而成,自汗發熱面垢,嘔渴,腹痛,小便不通,此暑濕積滯皆有之(宜香茹飲、五苓散,藿香正氣散中加木香、黃連、香茹)。

白話文:

如果因為氣血虛弱而傷及脾胃,就必須要滋補脾胃,可以用歸脾湯、六君子湯來治療。如果因為氣血虛弱和脾胃虛弱而傷及腎臟,就必須要大力補益腎陽,可以用附子、桂枝、五味子、補骨脂、赤石脂、禹餘糧等藥物,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以上是治療痢疾的基本原則。然而,痢疾的病因很多,變化無常,所以不能只看表面,必須仔細探究。舉個例子,如果痢疾是因為中暑引起,患者會出汗、發熱、臉色暗淡、口渴、腹痛、小便不通,這可能是暑熱濕氣積滯在體內造成的。可以用香菇飲、五苓散,以及藿香正氣散加木香、黃連、香菇來治療。

或初發時即裡急後重,所下無多,才起腹又痛,此濕熱凝滯之故(宜藿香正氣散加木香、黃連、枳殼,或檀香、乳香、冰片、麝香)。或裡急,登圊反不出,則由於氣滯(宜蘇子降氣湯、木香化滯湯,重者承氣湯)。或裡急而頻見汗衣,則為氣脫(宜理中湯,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肉果)。

白話文:

情況一

如果一開始就出現裡急後重,排泄物不多,然後肚子又開始疼痛,這是濕熱凝滯導致的。建議服用藿香正氣散,並加入木香、黃連、枳殼,或者檀香、乳香、冰片、麝香。

情況二

如果出現裡急,上廁所卻排不出東西,這是氣滯導致的。建議服用蘇子降氣湯、木香化滯湯,症狀嚴重者可服用承氣湯。

情況三

如果出現裡急,同時還頻繁地出汗,浸濕衣服,這是氣虛脫陷導致的。建議服用理中湯、補中益氣湯,去掉當歸,加入肉果。

或後重而至圊稍減,則為火迫(宜治痢方中加黃連為主)。或後重而至圊不減,則為虛滑(宜真臟湯)。或後重而到圊轉甚,則為下陷(宜治痢方中加升麻舉之,甘草緩之)。或腹中疼痛不止,則由肺邪郁在大腸(宜桔梗、蘇子為君,白芍、甘草、陳皮、木香、當歸以佐之;惡寒加乾薑,惡熱加黃連,虛弱用建中湯。

一方,枳殼、黃連等分,槐花一兩拌炒,去槐花,用二味,煎好入乳香、沒藥各八分,為治腹痛神妙之品)。或大孔痛,宜分寒熱為治(熱治於下,宜芩、連、槐花、木香、檳榔;挾寒,理中湯,外以炒鹽熨之)。或痢已止,但虛坐努責不得解,則由血虛(宜四物湯去川芎,加紅花、陳皮、甘草)。

白話文:

痢疾的症狀與治療

  • 如果痢疾後期,大便稍減,但仍感到沉重,這是火迫之症,宜用治痢方加入黃連為主。
  • 如果痢疾後期,大便仍然沒有減少,並且感到虛弱滑脫,這是虛滑之症,宜用真臟湯。
  • 如果痢疾後期,大便更加嚴重,這是下陷之症,宜用治痢方加入升麻舉之,甘草緩之。
  • 如果腹中持續疼痛,這是肺邪郁結在大腸,宜用桔梗、蘇子為君,白芍、甘草、陳皮、木香、當歸為佐。若伴隨惡寒,則加乾薑;若伴隨惡熱,則加黃連;若體虛,則用建中湯。

另一方藥方

枳殼、黃連等分,槐花一兩拌炒,去槐花,僅用枳殼、黃連,煎好後加入乳香、沒藥各八分,此方為治療腹痛的妙方。

  • 如果肛門疼痛,宜分寒熱進行治療。
  • 熱症,宜用黃芩、黃連、槐花、木香、檳榔治療。
  • 寒症,宜用理中湯治療,並用炒鹽熨熱敷在肛門部位。
  • 如果痢疾已經停止,但坐著時用力仍然無法排便,這是血虛所致,宜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入紅花、陳皮、甘草。

或老人深患痢呃逆,最宜小心(宜黃柏末,米飲丸,參、苓、米湯下)。或胎前作痢,不可輕用傷胎藥(宜芩、連、白芍、炙草、橘紅、枳殼、紅曲、蓮肉,略用升麻亦可,未滿七月,勿用滑石)。或產後作痢,積滯雖多,腹痛雖極,不可輕用盪滌藥(如大黃、芒硝之類),恐傷胃氣,致不可救(宜人參、白朮、當歸、紅曲、升麻、炙甘草、滑石、益母草)。惡露未盡者兼治之(宜加乳香、沒藥、砂仁)。

白話文:

老年人若患有嚴重的痢疾和呃逆,應格外小心。

最適合用黃柏末製成米飲丸,再用人參、茯苓、米湯送服。

孕婦若在懷孕期間出現痢疾,不可輕易使用傷胎的藥物。

最適合用黃芩、黃連、白芍、炙甘草、橘紅、枳殼、紅曲、蓮肉,少量升麻也可以。懷孕未滿七個月,切勿使用滑石。

產婦若在生產後出現痢疾,即使積食很多,腹痛難忍,也不可輕易使用瀉下藥,

例如大黃、芒硝等,以免傷及胃氣,導致難以治療。 最適合用人參、白朮、當歸、紅曲、升麻、炙甘草、滑石、益母草。

若產婦惡露未盡,則需兼顧治療。

可以加入乳香、沒藥、砂仁等藥物。

血虛者稍清理之(宜加阿膠)。以上總言治痢之法也。

而赤白之人發,亦有宜別者。赤則如下膿血,由脾經受濕也(宜蒼朮地榆湯)。下血不止,熱毒凝滯也(宜鬱金散)。純下血而色鮮紅,心家伏熱也(宜犀角丸)。赤痢久而百法不效,脈沉弦而左為甚,穢物甚少,但有紫黑血水,此瘀血也(宜乳香、沒藥、歸尾、桃仁、木香、檳榔,甚者加大黃)。

白則如鼻涕,如凍膠,此由氣分致病,亦名冷痢(宜先用沉香、木香、蔻仁、砂仁,次用理中湯加木香)。甚有不能食者(宜肉果、陳米)。赤白痢則赤白各半,此由冷熱不調也(宜小駐車丸)。又有水穀痢,由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穀,糟粕不聚,變而為水穀痢也。飧泄亦曰水穀痢,當參看(宜保和丸)。

白話文:

血虛者稍清理之(宜加阿膠)。以上總言治痢之法也。

血虛的人要稍微清理一下,可以用阿膠來補充。以上這些方法是治療痢疾的一般原則。

而赤白之人發,亦有宜別者。赤則如下膿血,由脾經受濕也(宜蒼朮地榆湯)。下血不止,熱毒凝滯也(宜鬱金散)。純下血而色鮮紅,心家伏熱也(宜犀角丸)。赤痢久而百法不效,脈沉弦而左為甚,穢物甚少,但有紫黑血水,此瘀血也(宜乳香、沒藥、歸尾、桃仁、木香、檳榔,甚者加大黃)。

痢疾的症狀也有赤白之分,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

  • 赤痢,也就是痢疾的糞便帶有膿血,主要由脾經受濕引起(可以用蒼朮地榆湯治療)。
  • 下血不止,說明有熱毒凝滯(可以用鬱金散治療)。
  • 痢疾的糞便呈鮮紅色,說明心火過旺(可以用犀角丸治療)。
  • 赤痢久治不愈,脈象沉弦,左側脈象尤為明顯,糞便量少,只有紫黑色的血水,說明是瘀血阻滯(可以用乳香、沒藥、歸尾、桃仁、木香、檳榔等藥物治療,嚴重者可以加用大黃)。

白則如鼻涕,如凍膠,此由氣分致病,亦名冷痢(宜先用沉香、木香、蔻仁、砂仁,次用理中湯加木香)。甚有不能食者(宜肉果、陳米)。赤白痢則赤白各半,此由冷熱不調也(宜小駐車丸)。又有水穀痢,由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穀,糟粕不聚,變而為水穀痢也。飧泄亦曰水穀痢,當參看(宜保和丸)。

  • 白痢,也就是痢疾的糞便像鼻涕或凍膠,說明是氣分受寒引起的,也叫冷痢(可以用沉香、木香、蔻仁、砂仁等藥物治療,之後可以用理中湯加木香)。
  • 嚴重到不能吃東西的,可以用肉果和陳米治療。
  • 赤白痢,也就是痢疾的糞便有赤有白,說明是寒熱不調(可以用小駐車丸治療)。
  • 水穀痢,是脾胃氣虛,無法消化食物,導致食物殘渣不能凝聚,變成水穀痢(可以參考保和丸治療)。飧泄也屬於水穀痢。

又有膿血痢,凡膿血稠黏,裡急後重,皆屬於火,故內經曰:溲澀而便膿血。言病因也。又曰:知氣行而血止。言治法也。故易老云: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重劑則以大黃湯下之,輕劑則以芍藥湯和之。

然而所便膿血,自有三部:如脈沉惡寒,或腰痛臍下痛,此中部血也,非黃芩不能治;如煩躁,先便膿後見血,此上部血也,非黃連不能治;如脈沉惡寒,先見血,後便膿,此下部血也,非地榆不能治。但此便膿血,與前赤痢下如膿血者不同,以前則濕病,此則火病也。又有風痢,惡風,鼻塞身重,色青或純下清水(宜蒼朮防風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膿血痢,膿血稠黏,裡急後重,都是火熱引起的。內經說:「溲澀而便膿血」,說明了病因。又說:「知氣行而血止」,點明了治療方法。因此易老說:通血脈就能讓膿血自行痊癒,調和氣血就能消除裡急後重,病情重的就用大黃湯下瀉,病情輕的就用芍藥湯調和。

不過,便膿血又可以分為三種:脈沉惡寒,或者腰痛臍下痛,這是中部血虛,必須用黃芩治療;如果煩躁,先便膿後見血,這是上部血虛,必須用黃連治療;如果脈沉惡寒,先見血,後便膿,這是下部血虛,必須用地榆治療。但這種便膿血與之前說的赤痢下如膿血不同,之前的赤痢屬於濕病,而這個屬於火病。另外,還有風痢,會惡風,鼻塞身重,面色青白,或者只下清水,這就需要用蒼朮防風湯治療。

或所下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宜蒼廩湯)。或純下清血(宜露風湯)。又有寒痢,所下白如鴨溏,腸鳴,痛墜不甚(宜理中湯、訶子肉湯)。日久則宜補腸(宜黃連補腸湯)。又有濕痢,腹脹甚,身重,下如黑豆汁,或赤黑混濁,此危症也(宜加味除濕湯)。又有熱痢與暑痢,似同而異,背寒,齒乾面垢,煩冤,燥渴引飲,皆暑症,不宜輕用熱藥。

其冷熱蘊積腸胃間,滑泄垢膩者,名腸垢,即為熱痢(宜芩連芍藥湯)。又有氣痢,狀如蟹渤,拘急獨甚(宜氣痢丸)。又有疫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大小傳染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察運氣之相勝以治之(宜人參敗毒散加芍藥)。至噤口一症,食不得入,到口即吐,尤為危急,以胃氣絕,或毒氣上衝心肺,症兼頭疼心煩,手足濕熱,不易治也(宜倉廩湯)。而其致噤之故,又各有異。

白話文:

  • 或者病症類似痢疾但不是真正的痢疾,類似血液但不是真正的血液(適合使用蒼廩湯)。或者只有清血排出(適合使用露風湯)。
  • 有時出現寒性痢疾,排泄物白色如鴨蛋的糞便,腸鳴聲,疼痛但不嚴重(適合使用理中湯、訶子肉湯)。如果病程長久,則需要補充腸道(適合使用黃連補腸湯)。
  • 又有濕性痢疾,腹部脹滿,身體沈重,排泄物像黑豆汁,或紅黑色混雜,這是危急的情況(適合使用加味除濕湯)。
  • 又有熱性痢疾與暑性痢疾,外觀類似但實際不同,背寒,牙乾,臉上出油,煩躁,口渴想喝水,都是暑症,不應輕易使用熱藥。

在腸胃間積聚的冷熱之氣導致滑洩污膩,被稱為腸垢,即為熱性痢疾(適合使用芩連芍藥湯)。

  • 又有氣性痢疾,狀如蟹渤,拘束緊張特別嚴重(適合使用氣痢丸)。
  • 又有疫性痢疾,一個家庭內上下大小都傳染相似的病症,是疫毒痢疾,應察知運氣相勝的原則來治療(適合使用人參敗毒散加芍藥)。
  • 至於噤口症狀,食物無法進入,吃進去就吐,尤其危險緊急,因為胃氣已經消失,或是毒氣上沖心肺,症狀還包括頭疼心煩,手腳濕熱,治療困難(適合使用蒼廩湯)。而造成噤口的原因各不相同。

有因宿食未化噎而不下者(宜加山楂、麥芽、神麯、枳實)。有因邪留胃中,脾氣因滯澀者(宜加黃連、枳殼、厚朴)。有因水飲痰涎積聚者(宜加二朮、二苓、半夏,重者加甘遂)。有因火炎氣衝者(宜加芩、連、枳殼、茯苓、桔梗、橘紅、菖蒲等)。有因胃家虛冷嘔逆者(宜加桂、薑、苓、術)。

有因積膩太多,惡氣熏蒸者(宜加香、連、枳、樸、大黃等)。有因肝邪乘脾而嘔吐者(宜加香、連、白芍、吳萸、青皮、陳皮)。各以所因治之。仲景用參、連、石菖、粳米煎湯細呷,大妙。又有休息痢,所謂屢止屢發久而不愈者。或因補澀太早,積滯未清(宜香連丸加茯苓、枳實)。

白話文:

對於食積不化導致的噎膈症,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以下藥物

  • 宿食未化,噎而不下: 宜加山楂、麥芽、神麴、枳實。
  • 邪氣滯留在胃中,導致脾氣不暢: 宜加黃連、枳殼、厚朴。
  • 水飲痰涎積聚: 宜加二朮(白朮、蒼朮)、二苓(茯苓、豬苓)、半夏,嚴重者可加甘遂。
  • 火熱之氣上衝: 宜加黃芩、黃連、枳殼、茯苓、桔梗、橘紅、菖蒲等。
  • 胃虛寒導致嘔逆: 宜加桂枝、生薑、茯苓、白朮。

此外,對於其他食積導致的症狀,也可根據病因選擇藥物

  • 積膩過多,惡氣熏蒸: 宜加香附、黃連、枳殼、厚朴、大黃等。
  • 肝氣犯脾,導致嘔吐: 宜加香附、黃連、白芍、吳茱萸、青皮、陳皮。

或因飲食不節(宜香連丸加白朮、枳殼、神麯、山楂)。或因房欲不戒(宜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或因虛滑太甚,卻無積滯(宜粟殼、椿白皮、人參、白朮、木香、梗米)。亦各以所因治之。又有五色痢,所下五色俱有,乃脾胃食積及四氣相併,或濕毒甚盛故也,當先通利(宜秘方養藏湯)。

又有毒痢,或痧毒內陷,致有膿血,各藥不效,此險症也(宜忍冬藤為君,地榆、丹砂、犀角汁佐之)。至如下後痢已減,便久而不能全愈,此由虛也,然不可驟用澀藥,恐因澀而腸胃不利,反作痛(宜白芍、茯苓、木香、甘草、升麻、陳皮,或應用澀藥,須倍加砂仁、陳皮和之,香參丸亦可)。

白話文:

第一段

  • 或因飲食不節(宜香連丸加白朮、枳殼、神麯、山楂)。 有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例如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造成腸胃不適,可以服用香連丸,再加入白朮、枳殼、神麴、山楂等藥材,調理脾胃。
  • 或因房欲不戒(宜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 也有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脾腎虧虛,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木香、肉果等藥材,補益脾腎,調理氣血。
  • 或因虛滑太甚,卻無積滯(宜粟殼、椿白皮、人參、白朮、木香、梗米)。 也有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腸胃滑利,但沒有積滯,可以服用粟殼、椿白皮、人參、白朮、木香、梗米等藥材,固澀止瀉,補益脾胃。
  • 亦各以所因治之。 針對不同的病因,要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第二段

  • 又有五色痢,所下五色俱有,乃脾胃食積及四氣相併,或濕毒甚盛故也,當先通利(宜秘方養藏湯)。 還有五色痢,指的是患者的排泄物中出現五種顏色,這可能是因為脾胃積食,再加上四季氣候變化,或者濕毒過重引起的,應當先通利腸胃,可以服用秘方養藏湯。
  • 又有毒痢,或痧毒內陷,致有膿血,各藥不效,此險症也(宜忍冬藤為君,地榆、丹砂、犀角汁佐之)。 還有毒痢,可能是因為痧毒內陷,導致排泄物中出現膿血,一般的藥物都無效,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病症,可以用忍冬藤為主藥,配合地榆、丹砂、犀角汁等藥材治療。
  • 至如下後痢已減,便久而不能全愈,此由虛也,然不可驟用澀藥,恐因澀而腸胃不利,反作痛(宜白芍、茯苓、木香、甘草、升麻、陳皮,或應用澀藥,須倍加砂仁、陳皮和之,香參丸亦可)。 當痢疾症状減輕後,如果久久不能痊癒,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導致的。但是不能立即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以免造成腸胃不適,反而加重疼痛。可以服用白芍、茯苓、木香、甘草、升麻、陳皮等藥材,或者在使用收斂止瀉藥物的同時,加入砂仁、陳皮,也可以服用香參丸來治療。

久痢已成壞病,變態百出,當勿拘脈症,概用補益以治之(宜參、附、香、砂、耆、術,亦或得生)。久痢變成痛風,皆調攝失宜之故(宜補中益氣湯加羌、獨、虎骨、松節、乳香、黃柏、蒼朮、桃仁)。總之,痢之為患,艱澀難出者,急與疏通,滑潤易出者,酌為兜澀。

然或疏通而誤用巴豆、牽牛等味,以致洞泄腸開而斃,或兜澀而誤投訶子、粟殼、亞芙蓉、肉豆蔻等味,以致便閉腹脹,或濕熱上攻,肢節腫脹,拘攣作痛而死,罪皆由醫者之妄耳,可不慎乎哉。

白話文:

長期腹瀉已成痼疾,病症變化多端,不可拘泥於脈象和症狀,應以補益為主治療。適合使用人參、附子、香附、砂仁、黃芪、蒼朮,也可以用生薑。久痢演變成痛風,都是調養失宜造成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羌活、獨活、虎骨、松節、乳香、黃柏、蒼朮、桃仁來治療。總之,腹瀉病症,排便困難的,要急於疏通,排便滑利容易的,就要適當收斂。

但若疏通治療時誤用巴豆、牽牛等藥,導致腸道洞穿,腹瀉不止而亡,或是收斂治療時誤用訶子、粟殼、鴉片、肉豆蔻等藥,導致便秘腹脹,或濕熱上攻,肢體腫脹,拘攣疼痛而死,這些都是醫者妄為造成的,不可不慎啊!

【脈法】仲景曰:下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愈;雖發熱不死,下痢脈大者為未止;下痢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脈經》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脈訣》曰:下痢微小卻為生,脈大而浮洪,卻無差日。又曰:無積不痢,脈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細無害。丹溪曰:凡痢,身涼脈細者生,身熱脈大者死。

【辨便色】《入門》曰:熱痢紫黑色,寒痢白如鴨溏,濕痢下如黑豆汁,風痢純下清水,氣痢狀如蟹沫,積痢色黃或如魚腦,虛痢白如鼻涕、凍膠,蠱疰痢黑如雞肝。又曰:血寒則凝,痢色必紫黑成塊,或雜膿血。蓋膿為陳積,血為新積也。

白話文:

【脈法】張仲景說:如果下痢的脈象微弱數,這是要自己好轉的跡象;即使有發熱,也不會有生命危險。如果脈象大,則表明下痢尚未停止。每天下痢超過十多次,但脈象反而堅實,這可能意味著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

《脈經》說:腸澼(腹瀉)出現下膿血,脈象沈小且持續,這表示病人還在康復之中;脈象數疾且大,伴有高熱,這可能預示著病人將會死亡。

《脈訣》指出:下痢脈象微小,但漸漸變得正常,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脈象大而浮洪,但沒有明顯改善的跡象,這可能意味著病情不會好轉。它還提到:如果沒有積聚物質而不會出現痢疾,那麼脈象應該滑大且浮弦,脈象浮弦急的表示會死亡,脈象沈細則無害。

朱震亨說:通常來說,如果痢疾期間身體涼爽、脈象細弱,這表示病人有望康復;反之,如果身體發熱、脈象大,則表示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辨便色】《入門》中提到:熱痢(由熱邪引起的痢疾)的便色呈紫黑色,寒痢(由寒邪引起的痢疾)的便色像鴨蛋糞便一樣白色,濕痢(由濕邪引起的痢疾)的便色像黑豆汁一樣深色,風痢(由風邪引起的痢疾)則純粹是清水,氣痢(由氣滯引起的痢疾)的便色像蟹肉一樣混濁,積痢(由積食引起的痢疾)的便色黃或像魚腦,虛痢(由虛弱引起的痢疾)的便色像鼻涕、凍膠一樣白色,蠱疰痢(由蟲癥引起的痢疾)的便色黑如雞肝。它還進一步說明:血液受到寒冷的影響會凝固,因此痢疾的便色通常呈現紫黑色或成塊,或者夾雜膿血。因為膿血代表了體內的陳舊積滯,而新鮮血液則是新的損傷或感染的跡象。

【痢疾原委】《醫鑑》曰:滯下之症,《內經》所載有血溢、血泄、血便、泄下,古方則有消膿血及泄下,近世並呼為痢疾,名雖不同,其實一也。

【痢疾宜從六淫例治】繆仲淳曰:滯下者,俗呼為痢疾,皆由暑濕與飲食之積滯,膠固而成,其症類多里急後重,數登圊而不便,或發熱,或口渴,或噁心不思食,何莫非暑之標症也,必用六一散,黃連、芍藥為主,而後隨其所苦為之增損,傷氣分則調氣益氣,傷血分則行血和血,然未有不先治暑而可獲者矣。治病必求其本,其斯之謂歟。

【痢疾四大忌】倪涵初曰:痢為險惡之症,生死所關,不惟時醫治之失宜,而古今治法千家,多不得其道,是以不能速收全效。今立方何以為奇(倪氏三方附後),不泥成法,故奇也。立論何以為妙(即此四大忌論),不膠成說,故妙也。然其藥品,又不外乎常用之味,有識者切不可更張,勿為庸醫所誤,遵而用之,百試百效者也。

白話文:

【痢疾原委】

《醫鑑》說:滯下之症,即《內經》記載的血溢、血泄、血便、泄下,古方則有消膿血及泄下,近世則稱之為痢疾。名稱雖不同,但實質上是一樣的。

【痢疾宜從六淫例治】

繆仲淳說:滯下之症,俗稱痢疾,皆因暑濕與飲食積滯,膠固而成。其症狀多為里急後重,多次上廁所卻排不出,或發熱、口渴、噁心不思食,這些都是暑邪的典型症狀。必須用六一散,以黃連、芍藥為主藥,然後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增減藥量。若傷氣分則調氣益氣,傷血分則行血和血。然而,若不先治暑邪,就無法治癒。治病必須求其根本,這就是所謂的“治病求本”之義。

【痢疾四大忌】

倪涵初說:痢疾是一種險惡的疾病,關係到生死存亡。不僅僅是醫師治療失宜,而且古今治療方法眾多,多不得其道,所以難以迅速見效。如今我創立的方子(倪氏三方附後),不拘泥於舊法,故而奇特。我提出的論點(即四大忌論),不墨守成規,故而妙絕。然而,其藥物,又不外乎常用的藥味,有識之士切不可隨意更改,勿被庸醫所誤。遵照此方使用,百試百效。

【痢疾原委】

《醫鑑》这本书里提到,痢疾这种病症,在《内经》中被称为血溢、血泄、血便、泄下,古时候的方子叫它消脓血或泄下,现在则称之为痢疾。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疾病。

【痢疾宜從六淫例治】

繆仲淳说:滞下症,也就是俗称的痢疾,都是因为暑湿和饮食积滞,粘在一起而形成的。症状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多次上厕所却排不出,或者发热、口渴、恶心不想吃饭,这些都是暑邪侵袭的典型症状。治疗时必须使用六一散,以黄连、芍药为主药,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量。如果伤到气分,就要调理气机,补充气血;如果伤到血分,就要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但是,如果不先治疗暑邪,就很难治好痢疾。治病一定要找到病根,这就是“治病求本”的道理。

【痢疾四大忌】

倪涵初说:痢疾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关系到生死存亡。不仅是医师治疗方法不对,而且古今各种治疗方法中,很多都没有抓住根本,所以很难快速见效。现在我创立的方子(倪氏三方附后),不拘泥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所以很独特。我提出的观点(即四大忌论),不墨守成规,所以很精妙。然而,这些方子使用的药物,都是常用的药材,有见识的人不要随意更改,不要被庸医误导。按照这些方子使用,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又曰:古今治痢,皆云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初起盛熱則下之,有表症則汗之,小便赤澀則分利之,此五者舉世信用,如規矩準繩之不可易。予謂惟清熱一法無忌,余則犯四大忌,不可用也。

何謂四大忌?一曰忌溫補,痢之為病,由於濕熱蘊積,膠滯於腸胃中而發,宜清邪熱,導滯氣,行瘀血,而其病即去,若用參、術等溫補之藥,則熱愈盛,氣愈滯,而血亦凝,久之,正氣虛,邪氣盛,不可療矣,此投溫補之劑為禍最烈也。

二曰忌大下,痢因邪熱膠滯腸胃而成,與溝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刮疏通則愈,若用承氣湯大下之,譬如欲清壅塞之渠,而注狂瀾之水,壅塞必不能清,無不岸崩堤塌矣,治痢而大下之,膠滯必不可去,徒傷胃氣,損元氣而已,正氣傷損,邪氣不可除,壯者猶可,弱者危矣。(鰲按:此條之論,應為凡治痢而必用大下者戒,固不可不遵。

白話文:

人們常說,古今醫治痢疾,都遵循「熱則清之,寒則溫之」的原則,痢疾初起,熱盛就用瀉下藥,有表症就用發汗藥,小便赤澀就用利尿藥,這五種方法,全世界都信服,就像規矩準繩一樣不可更改。但我認為,只有清熱法無忌諱,其他方法則有四大忌諱,不可使用。

什麼是四大忌諱呢?第一,忌諱溫補。痢疾是濕熱積聚,黏滯在腸胃中引起的,應該清熱解毒,疏導氣機,化解瘀血,病自然就好了。如果用人參、黃芪等溫補藥,反而會加重熱邪,氣機更為阻塞,血也凝固,時間久了,正氣虛弱,邪氣旺盛,就難以治療了。用溫補藥治療痢疾,危害最大。

第二,忌諱大瀉。痢疾是由於邪熱積滯腸胃引起的,就像溝渠堵塞一樣,只有用工具疏通才能好轉。如果用大承氣湯猛烈瀉下,就好像想清理堵塞的溝渠,卻用洪水灌入,堵塞肯定清不掉,反而會導致堤岸崩塌。治療痢疾而猛烈瀉下,積滯肯定清除不了,只會傷損胃氣,耗損元氣。正氣受損,邪氣就無法去除,強壯的人尚可,虛弱的人就危險了。(註:這段話是針對所有治療痢疾時一定用大瀉藥的人說的,不可不遵守。)

若邪積滯,壅遏太甚,三焦不能宣通,飲食不能容納,並有氣閉不得升降者,痢下雖多,終不能一時通,而正氣為邪氣遏塞日久,亦不免傷殘,如此等症,非用大黃等推蕩之,亦未易奏效,總在臨時酌劑,不可固執耳。但即用下藥,亦惟大黃一味為無弊,不得已佐以元明粉亦可,其餘如牽牛、巴豆等,慎勿輕投也)。

三曰忌發汗,痢有頭痛目眩,身發寒熱者,此非外感,乃內毒熏蒸,自內達外,雖有表症,實非表邪也,若發汗,則正氣已耗,邪氣益肆,且風劑燥熱,愈助熱邪,表虛於外,邪熾於內,鮮不斃矣。四曰忌分利,利小便者,治水瀉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則大乖矣。痢因邪熱膠滯,津液枯澀而成,若用五苓等劑,分利其水,則津液愈枯而滯澀更甚,遂至纏綿不已,則分利之為害也。若清熱導滯,則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又安用分利為哉。

白話文:

如果病體中有邪氣積聚,導致運行受阻,三焦無法正常流通,飲食難以消化,並出現氣機被阻,不能上下運行的情況,即使痢疾排出的糞便很多,但仍然不能一次性全部排除,這會導致正氣長期被邪氣所阻塞,最終還是會對身體造成損傷。對於這樣的病症,如果不使用大黃等具有推陳出新功效的藥物,效果可能不易顯現。總體而言,在臨牀應用中需要靈活調整藥方,避免固執於某種治療方法。

然而,當使用下藥時,只有一味大黃是最佳選擇,若必要時輔以元明粉也是可以的。其他如牽牛子、巴豆等藥物,應謹慎使用,避免輕率施用。

三、忌汗法。痢疾出現頭痛、目眩、身體發冷發熱的症狀,這不是外感風寒所致,而是體內毒素積聚,由內而外表現出來,即使有表面症狀,實際上並非表邪。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會消耗正氣,使得邪氣更加肆虐,加上風藥燥熱,會進一步助長熱邪,使表虛的狀態更加嚴重,內邪更加熾盛,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制止,很可能會危及生命。

四、忌分利法。分利小便是一種治療水瀉的良方,但在治療痢疾時卻不適用。痢疾是由邪熱凝滯、津液乾枯造成的,如果使用五苓散等藥物來分利水分,那麼津液會越來越乾枯,凝滯的情況也會變得更加嚴重,這樣痢疾就會反覆不斷。因此,應該清熱導滯,痢疾自然就能痊癒,小便也會自然清潔,又何需使用分利的方法呢?

(鰲按:此誠百試百效之良法)。余於此一症,素畏其險惡,用心調治,經今二十餘年,百試百驗,既而身自患之,試驗益精,然後能破諸家之迷障,而為奇妙之方論,是用述其顛末,以拯人之疾苦,而悉登諸壽域也。

【八痢危症】《入門》曰:一冷痢白積;二熱痢赤積;三冷熱不調,積下赤白;四疳痢黃白積,或見五色;五驚痢青積,不臭;六休息痢,屎黑如魚腸;七膿痢,腹脹肛痛便臭;八蠱疰痢,下紫黑血如豬肝。總以小駐車丸、真人養臟湯治之。

白話文:

這的確是經過無數次驗證,屢試不爽的有效方法。我對這個病症一直感到害怕,用心研究治療方法,至今已二十多年,經過多次驗證,效果確實顯著。後來我自己也患上了這種病,更用心鑽研,精益求精,才得以突破前人研究的迷障,創立出奇妙的治療方法。因此,我把治療過程和方法記錄下來,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擺脫疾病的折磨,健康長壽。

【白痢變症】《直指》曰:凡泄利無已,變作白膿,點滴而下,用溫脾藥不愈,法當溫腎。蓋腎主骨髓,白膿者,骨髓之異名也,其症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見腎虛,當為用破故紙、當歸、木香、肉桂、乾薑之屬。

【治痢用藥大法】《入門》曰:色黑大黃,色紫地榆,色紅黃芩,色淡生薑,色白肉桂,色黃山楂,痛甚木香、山梔。(鰲按:生薑、肉桂二味,雖痢色淡白,亦當斟酌用之,未可遽定為金針也)。

【痢疾吉凶辨】《脈經》曰:下痢有發熱而渴,脈弱者,自愈;下痢脈數,有微熱,汗出,今日愈。《內經》曰:下痢如魚腦髓者,半生半死;身熱脈大者,半生半死;下痢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

白話文:

【白痢變症】《直指》中提到:如果腹瀉不停,轉變為白色膿液,一滴滴地排出,使用溫暖脾胃的藥物仍無法改善,根據法則應該溫暖腎臟。因為腎臟主管骨骼和骨髓,白色的膿液就是骨髓的別稱,症狀包括面色略黑,骨質虛弱,明確表現出腎虛的情況,應使用破故紙、當歸、木香、肉桂、乾薑等藥材。

【治療腹瀉用藥總則】《入門》中指出:黑色腹瀉用大黃,紫色腹瀉用地榆,紅色腹瀉用黃芩,淡色腹瀉用生薑,白色腹瀉用肉桂,黃色腹瀉用山楂,疼痛嚴重時用木香、山梔。 (注:生薑、肉桂兩味藥物,即使腹瀉顏色為淡白色,也應酌量使用,不可草率決定其療效)

【腹瀉預後辨別】《脈經》中說:出現腹瀉伴有發熱和口渴,脈搏弱的人,可以自行痊癒;腹瀉時脈搏快速,有微熱,流汗,當天可以痊癒。《內經》提到:腹瀉如魚腦髓狀,表示病情半生半死;身體發熱脈搏大的情況下,也是半生半死;腹瀉呈現塵土腐敗色的人將會死亡;腹瀉只有血液的人將會死亡。

仲景曰: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灸之不溫,脈不還,反微喘者死;下痢脈絕,手足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入門》曰:下痢譫語直視,及厥躁不得眠,汗不止,無脈者死。《得效》曰:下痢身涼能食,小便通,易愈;身熱多汗,渴甚,小便不利,手足厥冷,灸不溫,兼微喘,不食者死。

《永類鈴方》曰:痢不治症,脈大身熱,鴨屎,發渴,咳逆,五色,紅水,噤口,唇紅,手足冷,氣喘,皆是也。痢後煩渴欲飲為心絕,小便絕不通為胃絕。又曰:下痢小便不通,或絕無者,此毒氣並歸一臟,胃乾者必死。省翁曰:小兒之痢,重傷胃氣,全不飲食,名曰噤口。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患者出現下痢且手腳冰冷、脈搏消失的情況,應使用艾灸治療。若灸後手腳仍不暖和、脈搏未回復,反而出現微喘,則預示病危;若下痢伴有脈搏消失、手腳冰冷,但在一小時內脈搏恢復、手腳回暖,則表示病情有望,反之若脈搏不回,則預示病危。《入門》提到:下痢伴有神智不清、眼神直視、手腳顛倒(躁動)、無法安睡、流汗不止,且脈搏消失,則表示病危。《得效》指出:下痢但身體涼爽、能正常進食、小便順暢者,病情容易康復;相反,若身體發熱、大量出汗、口渴難耐、小便不通、手腳冰冷,即使使用艾灸治療後仍不暖和,伴有呼吸急促、不願進食,則病情危急。

《永類鈴方》提到:痢疾如果不妥善治療,會導致脈搏強大、身體發熱、大便呈綠黃色、口渴、咳嗽、五種顏色的血液從口中流出、喉嚨閉塞、嘴脣變紅、手腳冰冷、呼吸困難等症狀。痢疾後口渴想喝水錶示心經已絕,小便不通或完全停止表示胃經已絕。此外,痢疾後小便不通,或是完全沒有尿意,表示毒素已集中於某個器官,胃乾燥者,病情必定危急。老先生說:小孩的痢疾,嚴重傷害了胃氣,完全不進食,這種情況稱為「噤口」。

肛門寬大,深黑可畏,腹肚疼痛,裡急後重,鮮血點滴,名曰刮腸。日夜頻並,飲食直過,名曰滑腸。皆為惡候。又曰:小兒痢,穀道不閉,黃汁長流者,不治。

白話文:

肛門變得非常寬敞且深色發黑讓人感到害怕,腹部和肚子會痛,感覺很緊迫想要上廁所但拉出來的只有少量血液,這叫做「刮腸」。如果白天黑夜都一直要上廁所,吃下去的食物很快就通過消化系統,這叫做「滑腸」。這些都是不良症狀。另外還有人說:小孩得痢疾時,如果屁眼沒有關好、黃色液體不斷流出的話,就無法救治了。